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六期
  • (史海钩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下篇)
  •     七、孔子死后,其弟子各凭所学,各抒己见,各招门徒,传授儒学,于是形成了许多门派,据韩非子的说法,自孔子之死也,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中子张、颜回、漆雕开,都是孔子的学生,子思是孔子之孙,孟氏即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后人把他二人合称为“思孟学派”。乐正氏名乐正子春,曾子弟子。孙氏乃荀况,儒家之集大成者。不过荀子的学说虽脱胎于孔子,但已非原来面目,其中杂糅了其它学派的东西。唐代的韩愈曾作《读荀》一文,对荀子及孟子、汉代的杨雄作了对比和评价,录于下:“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杨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周之衰,…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杨雄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韩愈对两晋以来老、庄之说盛行,佛教风靡的情况深感忧虑,以孔、孟卫道士自居,以儒学复兴为己任,他推崇孟子称许杨雄,是因为二人都是孔子的传人和捍卫者。杨雄曾模仿《论语》体例和语言作《法言》,阐述所谓“微言大义”,颇有狗尾读貂之嫌,遭到后人许多非议。韩愈肯定杨雄,是因为他也想象杨雄那样继承孔门香火,儒家道统。对于荀子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平的。但正是由于荀子思想的不“粹”,才使他培养出李斯、韩非这样的学生,而对中国历史进程和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后人看来,孟子和荀子都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的大儒,有趣的是,荀子对孟子、子思之说不以为然。他在《非十二子》一篇中,把子思、孟轲与惠施、邓析、慎到、田骈、墨翟、宋钘等十位著名学者并列,加以批判:“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博杂。案往旧造说,…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瞀儒嚾嚾然不知其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意思是说,子思与孟子虽然也以西周的典章制度为政治理想,主张法先王、复古制,但他们不知道先王建章立制的本意以及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其言论不够系统,对深奥的道理没有明晰的阐述,只不过借用孔子的旗号来哗众取宠罢了。同样是儒学大师,竞同室操戈,究其原因,大概起源于荀子主张人性恶,而孟子坚持人性善,道不同,自然论不相合。但把子思、孟子诋斥为孔门的罪人,未免太过。荀子批评孟子闻见博杂,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荀子把儒士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等。衣冠服饰矫揉造作,言谈议论荒谬混杂,假托先王以求衣食,依傍权贵以取荣利,卑躬降志,奴事他人,这样的儒士就叫俗儒。何谓雅儒?“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能及,闻见之所未至,则不能类也;……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荀子所谓的大儒,其实就是孔子。“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这段话是说大儒的名望和作用。大儒的行为特征是“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若说“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孔子当之无愧;至于“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则非孔子所长。说得刻薄一点,孔子是博古而不通今,知守而不知变。荀子尊孔而抑孟,褒贬失度,也就是所谓“大醇而小疵吧。”
      八、到战国后期,儒、墨两大显学都走向衰落,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以德治国,墨家讲兼爱、非攻,反对兼并战争,与当时的潮流背道而驰,自然得不到诸侯的响应;而儒家的侈丧与墨家的苦行,同样为老百姓所不容,其衰落乃理所当然。这一时期活跃于诸侯国之间的是以商鞅、吴起、李悝、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其富国强兵的思想和耕战政策帮助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法家思想有其合理实用的一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严刑峻法在乱世是必要的,在承平时期,这种冷酷无情的政治手段势必激起人民的反抗。秦王朝其兴也由法家,其速亡也由法家。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刘邦集团取得了胜利,新的统治者开始反思亡秦的教训,法家的治国之术受到质疑,这就为儒家重新抬头提供了机遇。这一时期有三位儒生值得一提。一位叫郦食其,另一位叫陆贾,第三位叫叔孙通。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喜欢读书,但出身贫寒,没有家业,只做了个看守里门的小吏。此人生性豪放不,又有才学,所为尽管落魄潦倒,却也是乡里一位人物,县里豪强显贵都敬他三分,不敢役使,大家都叫他狂生。陈胜、吴广起义时,天下豪杰并起。先后占领陈留县的将领有几十人,郦食其看他们都不是成大事之人,就深藏不露,等待时机。刘邦略地到了陈留,郦食其听说这个人傲慢粗野,而有大志,能用贤人,就通过刘邦身边的一位骑士——自己的老乡为他引见。骑士对郦食其说:“沛公不喜欢儒生,看见带儒冠的人来拜访,就把人家的儒冠解下来当尿壶。与人交谈,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怕他不肯见你。”郦食其说:“你只管通报就是了。”刘邦听说有儒生来见,就不耐烦地对通报的人说:“你告诉来人,就说我在考虑天下大事,没时间见儒生!”郦食其听到这番话,怒目圆睁,按着佩剑斥责使者:“你滚回去对沛公说,我乃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者!”使者被骂得张皇失措,跌跌撞撞地跑回去传话。刘邦一听此人比自己还傲慢,就让使者传郦生坐入见,他自己则坐在床边让两个女子为他洗脚。郦食其昂然而入,长揖不拜,说:“足下是想帮助秦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秦?”刘邦骂道:“臭儒生!天下人早就不满秦的暴政了,所以诸侯相继起兵攻秦,哪有助秦攻诸侯之理!”郦食其说:“既然你要聚合义兵,诛灭无道,就不应该对长者无礼。”刘邦于是起身整理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座,并向他道歉。于是郦生以战国合纵、连横之术为沛公分析形势,刘邦听了大喜,问:“你有什么好主意?”郦生说:“足下现在兵不满万人,而且是乌合之众,以此与秦军抗衡,如虎口拔牙,成不了事。陈留居天下之冲要,城中粟谷充盈。我与陈留县令有交情,愿为足下去说服他归降,他若不从,足下举兵攻城,我为内应。”于是刘邦就派郦生去说降,自己将兵随后,结果顺利地占据了陈留县。荥阳之战,顶羽打败汉军,攻克荥阳。汉王刘邦打算放弃荥阳、成皋之地,退守洛阳一带。郦生对刘邦说:“荥阳有敖仓,我听说敖仓蓄藏了很多粮食。楚军攻下荥阳,不知坚守敖仓,固守成皋之险,却引兵东进,这是上天助大王成功。请大王速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分兵把守各要塞之地,这样诸侯就会望风归顺了。如今燕、赵之地已定,只有齐地仍属他人。齐王田广有千里之地,二十万之众,屯军历城,大王虽派兵攻齐,恐怕一时半会儿难以克敌制胜。请让我去说服齐王归汉称臣,这样强齐可不战而下。”刘邦点头称是,一面派兵复守敖仓,一面使郦生去说服齐王。郦生见了齐王田广,劈头就问:“大王知道什么是天下之所归吗?”田广愕然道:“不知道。”郦生步步紧逼:“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齐王:“天下何所归?”郦生:“归汉。”齐王:“先生何以言之?”郦生:“楚、汉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封沛公为汉中王。项王杀义帝,汉王起兵讨之,降一城即奖赏其守将,得财物则分给部下,与天下同其利,英雄皆乐为之用。项王背信弃义,为人忌刻,有功不赏,有利自得,所以天下叛之,贤才怨之。故天下归汉已成定局。王若归顺汉王,社稷可保;否则,危亡就在眼前!”一番话说得齐王田广如梦初醒,当即罢兵撤守,与汉为友。齐国在郦生的唇枪舌剑之下,尽归刘邦版图。正当郦生大功告成,与齐王纵酒为乐之时,一场大祸已经临头。原来,淮阴侯韩信在此前攻齐不下,苦战鏖兵,谁料郦生凭三寸不烂之舌,“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使得韩信又恼又恨,便不顾大局,乘夜偷袭,向齐王发动进攻。齐王认为郦生出卖自己,非常气愤,指着郦生怒斥道:“你若能制止汉军进攻,我饶你不死;不然就把你煮了!”郦生被逼到绝境,却临危不惧,大声说:“做大事不拘小节,成大功不避猜疑。随你怎样,老子是不会为你做说客的!”就这样,高阳酒徒变成齐王鼎中的水煮鱼。一位负气使酒,能谋善辩,屡建奇功的狂生,竟是这样出人意料的悲剧结局,真是造化弄人,孰知其极!
      陆贾是楚人,汉高祖幕僚,以口辩闻名,经常为刘邦出使诸侯。西汉初年,汉高祖派陆贾奉南越王印去安抚南越王尉佗。陆贾到了南越,尉佗不以礼相见,陆贾劝说道:“足下是中原人,亲戚祖坟在真定。如令您违反天性,舍弃衣冠,打扮成野蛮人的样子,想以区区南越之地与天子抗衡,这不是以卵击石,引火烧身吗?秦朝无道,诸侯并起反叛,西楚霸王最为强劲,还是被汉王消灭,最终平定天下。这不是人力,乃是天意。汉天子听说您自立为王,本想加兵征讨,因念百姓连年苦于战乱,方得休息,所以派遣臣前来授君王印,以示恩信。君王本应亲自远迎称臣谢恩,却反而负隅顽抗。此事若传到汉朝,必然派人挖掘焚烧君王先人的坟庐,夷灭君王的宗族,发兵征讨,一旦兵临城下,越人杀了君王而降汉易如反掌!”尉佗听罢大惊失色,起身赔礼说:“久居蛮夷之中,失礼得很!”又问陆贾:“我与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优秀?”陆贾答:“君王似乎更优秀。”又问:“那和皇帝比呢?”陆答:“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如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而喜,留陆贾饮谈数月,最终接受汉天子之印,向汉称臣。临别时还送了陆贾很多礼物。陆贾回到长安复命,刘邦很高兴,擢任陆贾为太中大夫。陆贾不仅口才好,而且很有谋略,在诛灭吕后集团,重安列氏基业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卓越的胆识和才能。刘邦死,惠帝继位,吕雉以太后身份临朝秉政,封吕氏宗族为王。陆贾见吕氏气焰熏天,知道争也无用,便称病归休,择良田而居,以声色歌舞自娱。诸吕擅权,使刘邦生前的元老重臣们忧心忡忡,却无力与之抗争,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右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都躲在家中观望。陆贾表面上沉迷于享乐,心理却在谋划铲除吕氏党羽。他首先去见陈平,陈平正在想心事,竟然没有察觉有人进来。陆贾试探着问:“丞相真是心事重重啊!”陈平反问:“你猜猜我在想什么?”陆贾一语道破:“丞相富贵已极,应有尽有,如果还有忧虑的话,不过是为国事担忧罢了!”陈平此时也不再隐瞒,问计于陆贾。陆贾便把自己的计谋和盘托出,他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豫附。刘氏社稷的安危,在丞相与太尉掌握之中。丞相应该与太尉交好,结成莫逆,如此则大事可成。”陈平采纳了陆贾的计策,和周勃亲密往来,又送给陆贾奴婢、车马和钱财,使之在公卿大臣间游说,扩大反吕势力。不久,陈平与周勃合谋,一举诛灭吕氏政治集团,使刘姓社稷危而复安。史书还说陆贾“为陈平画吕氏数事”,肯定是奇计密谋,可惜没有具体记载,不得而知。
      陆贾与刘邦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经典对话:“贾时时前说称诗书。皇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指《诗经》、《尚书》)’贾曰:‘马上得之(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理屈,面有惭色,对陆贾说:“你试着把秦朝丧失天下和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及前代国家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写下来。”陆贾应命先后著文十二篇,每写出一篇上奏,刘邦都大为赞赏,左右呼万岁,可谓君明臣贤,一时之盛事。这十二篇论文被编辑成书,书名叫《新语》,是一本很好的政治教科书。
      叔孙通是鲁国薛县人。秦朝时为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朝野震动,秦二世胡亥急忙召集众博士儒生商量对策。诸生异口同声请求严厉镇压造反的人。二世听了非常生气,怒形于色。叔孙通进前说:“诸生的意见全错了。秦统一天下,毁除各国城池,销镕兵器,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现在皇帝英明,朝廷法令严肃,官吏人人尽职,地方拥护党中央,哪有什么造反的人!只不过是些鼠盗狗偷的人捣乱,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郡守正在捕杀他们,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二世闻言,转怒为喜,挨个问诸生的态度,儒生们慌了,有的坚持说是造反,有的改口说是贼盗。二世命令御史把言陈胜为造反者的逮捕入狱,改口言盗贼者罢免,唯独对叔孙通大加赏赐,由待诏博士升为博士。叔孙通回到寓所,诸生纷纷指责说:“你为什么尽说奉承话?”叔孙通说:“你们不知道,我几乎不免于虎口!”他用一篇假话骗过秦二世之后,立即逃回故乡。此时薛县已被项王的军队占领,他先投奔项王,后归降汉王刘邦。刘邦见他儒生装束,十分憎恶,叔孙通立即改换衣服,刘邦这才高兴。
      叔孙通因在秦朝有个博士头衔,虽辗转于诸侯之间,朝秦暮楚,却有百十个弟子追随,俨然儒家大师。降汉之后,叔孙通不断为刘邦推荐群盗中骁勇善斗之人,使刘邦如虎添翼,因此得到汉王赏识,给他博士之职,号稷嗣君。随从弟子们大为不满,一齐质问:“我们跟着先生好几年了,您不向汉王推荐我等,却专门抬举那些凶狠狡猾之人,这是为什么?”叔孙通对他们说:“汉王正在攻城掠地,争夺天下之时,需要的是斩将搴旗之士,你们这些书生能上阵打仗吗?不要着急,等时机成熟我自会考虑你们的出路。”刘邦消灭了各路军阀,平定了天下,在定陶被诸侯尊为皇帝,由叔孙通拟定皇帝称号及即位仪式,汉高祖不喜欢秦朝的礼仪制度,一切从简,结果是虽有帝王之名,却无君臣之别,群臣在朝堂争功喧哗,醉酒闹事,拔剑击柱,不成体统。刘邦深感忧虑,不知如何是好。叔孙通看出刘邦的心思,就劝谏说:“儒生在争夺天下时难有作为,但在管理国家时就有用处了。现在朝廷全无规矩,混乱不堪,臣愿招鲁国的儒生们来共同确立朝廷礼仪。”汉高帝说:“此事恐怕不大容易吧?”叔孙通说:“上古五帝三王的礼乐制度各不相同,礼制应根据时代和人情的特点及需要来制定,所以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各有所损益。臣愿意在古代礼制框架下,结合秦的仪法杂糅而作汉朝礼制。”高帝说:“那就试试吧,要明白简洁,便于学习操作。”就这样叔孙通率领群儒演习起朝廷礼仪来。练了一个月,叔孙通请刘邦前去观看,众儒按照朝仪跪拜行礼,却也庄严肃穆。汉高祖认为不错,当即令群臣学习,等十月朝会时正式使用。汉高祖七年十月,长乐宫建成,诸侯群臣举行朝会大典,天刚亮,诸侯及大臣已恭候在宫外,宫中接引者按照仪式依次引朝会者入殿门,廷中旌旗高张,步骑兵禁卫军戈戟森严,列队警卫;殿前台阶两边站满了待从郎官;文官、武将东西分列,功臣、列侯各有位次,自王侯至卿大夫共九个等级,设九宾之礼。高祖由内殿乘辇而出,警卫官兵齐声唱警传声,诸侯及大臣按爵位职级高低依次礼拜致贺。见此阵仗,满朝文武无不震恐肃敬,不敢仰视。行礼完毕,诸臣跪伏阶下,战战競競,汗不敢出。入座后,法官酌酒,诸侯大臣以尊卑次序为皇帝起身祝寿,有动作不合程式的当即被仪礼官拉出殿外。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喧哗失礼。刘邦喜出望外,感叹道:“我直到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随即擢任叔孙通为奉常,专管宗庙礼仪方面的事务,还赏赐他许多钱财。叔孙通趁皇帝高兴,启奏道:“那帮弟子跟随臣很久了,这次演习仪礼,全凭他们,求皇上也给他们个官职吧!”刘邦把手一挥说:“那就让他们都做郎官吧!”叔孙通满心欢喜,把弟子们叫来,当众宣布这一喜讯,并把皇帝的赏钱分给众人。弟子们欢呼雀跃道:“叔孙先生真是识时务的圣人啊!”刘邦对叔孙通很是赏识,让他做了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刘盈。后来刘邦因宠爱戚夫人,想废掉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叔孙通以古代及亡秦的教训为鉴,力谏刘邦不要更立太子,刘邦不得不口头答应。张良又引商山四皓为太子的宾客。刘邦无奈,只得打消废立的念头。刘邦死后,刘盈继皇帝位,是为汉惠帝。惠帝仍请老师任奉常,管理宗庙寝陵事务。叔孙通引经据典,纠正了惠帝的一些错误,可谓尽职尽责。
      九、之所以将此三人的故事介绍出来,是因为他们都是儒生,是孔夫子的传人。刘邦是无赖出身,一向厌恶摇头晃脑讲论诗书的腐儒。郦生陆生和叔孙生以儒生投奔刘邦,不仅被刘邦接纳,而且得到赏识,说明这三人象面前介绍的子贡一样,是通儒而非腐儒。三人分别在刘邦逐鹿中原和建立帝国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但性格、思想及行为方式又各有不同。郦食其、陆贾都长于辩论,善于游说,郦食其富于军事谋略,在楚汉相争时为刘邦出谋画策,颇有建树。陆贾在统治集团内部争斗中老谋深算,进退裕如,游说于将相公卿之间,力挽狂澜,定策于庙堂之内,制胜于无形之中,很有张良的风采,属于谋士型政治家。在外交才能方面,二人旗鼓相当,功劳亦难分伯仲。不过,郦生长于料敌而拙于谋身,没有防备内部的祸患,功成而身死。陆生则象宁武子一样,“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以退为进,审时度势,借力而为,功成而身荣,优游以善终。荣辱之间,智术存焉。叔孙通则是另一种类型的通儒。他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与时俯仰,因时而动,其权变通达,在诸儒之中如凤毛麟角,实属难得可贵。也许有人会说,叔孙通阿谀秦二世,编造谎言,上则欺君,下则卖友;在刘邦面前也是顺水推舟,算不上君子。其实只要稍加分析,结论就会迥然不同。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更要看他们所言所为出于什么动机,达到什么目的。秦二世胡亥昏庸无知,听信谗言,不辨是非,明明是天下大乱,他偏不愿承认事实,宁可相信谎言。叔孙通看请了这一点,才决定用假话取得昏君的欢心,以免遭杀身之祸,然后回乡另谋出路。如果他面谀皇帝是为了向上爬,就不会弃官而逃了。他先投项羽,后降刘邦,是弃暗投明之举,所谓“良臣择主而仕”。他是读书人,不能冲锋陷阵,就为刘邦荐举能征善战之人;刘邦称帝,诸将争功,醉酒闹事,法令不行,如土匪草寇。叔孙通帮助汉高祖制定朝廷仪礼,使朝廷秩序井然,诸侯不敢犯上,大臣各尽职守,为西汉帝国的确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使刘邦认识到,儒家以“贵贱尊卑,君臣父子”为核心内容的礼教,对于维护帝国统治的重要性,为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先导,其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说陆生从理论上确立了儒家的治国之道,那么叔孙通则从实践上证明了礼教的作用。当然,时势造英雄,如果叔孙通生在孔子或孟子时代,不过是一介寒儒而已,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所以班固说:“叔孙通舍桴鼓而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全文完)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研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下篇)
  •     七、孔子死后,其弟子各凭所学,各抒己见,各招门徒,传授儒学,于是形成了许多门派,据韩非子的说法,自孔子之死也,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中子张、颜回、漆雕开,都是孔子的学生,子思是孔子之孙,孟氏即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后人把他二人合称为“思孟学派”。乐正氏名乐正子春,曾子弟子。孙氏乃荀况,儒家之集大成者。不过荀子的学说虽脱胎于孔子,但已非原来面目,其中杂糅了其它学派的东西。唐代的韩愈曾作《读荀》一文,对荀子及孟子、汉代的杨雄作了对比和评价,录于下:“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杨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周之衰,…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杨雄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韩愈对两晋以来老、庄之说盛行,佛教风靡的情况深感忧虑,以孔、孟卫道士自居,以儒学复兴为己任,他推崇孟子称许杨雄,是因为二人都是孔子的传人和捍卫者。杨雄曾模仿《论语》体例和语言作《法言》,阐述所谓“微言大义”,颇有狗尾读貂之嫌,遭到后人许多非议。韩愈肯定杨雄,是因为他也想象杨雄那样继承孔门香火,儒家道统。对于荀子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平的。但正是由于荀子思想的不“粹”,才使他培养出李斯、韩非这样的学生,而对中国历史进程和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后人看来,孟子和荀子都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的大儒,有趣的是,荀子对孟子、子思之说不以为然。他在《非十二子》一篇中,把子思、孟轲与惠施、邓析、慎到、田骈、墨翟、宋钘等十位著名学者并列,加以批判:“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博杂。案往旧造说,…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瞀儒嚾嚾然不知其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意思是说,子思与孟子虽然也以西周的典章制度为政治理想,主张法先王、复古制,但他们不知道先王建章立制的本意以及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其言论不够系统,对深奥的道理没有明晰的阐述,只不过借用孔子的旗号来哗众取宠罢了。同样是儒学大师,竞同室操戈,究其原因,大概起源于荀子主张人性恶,而孟子坚持人性善,道不同,自然论不相合。但把子思、孟子诋斥为孔门的罪人,未免太过。荀子批评孟子闻见博杂,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荀子把儒士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等。衣冠服饰矫揉造作,言谈议论荒谬混杂,假托先王以求衣食,依傍权贵以取荣利,卑躬降志,奴事他人,这样的儒士就叫俗儒。何谓雅儒?“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能及,闻见之所未至,则不能类也;……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荀子所谓的大儒,其实就是孔子。“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这段话是说大儒的名望和作用。大儒的行为特征是“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若说“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孔子当之无愧;至于“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则非孔子所长。说得刻薄一点,孔子是博古而不通今,知守而不知变。荀子尊孔而抑孟,褒贬失度,也就是所谓“大醇而小疵吧。”
      八、到战国后期,儒、墨两大显学都走向衰落,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以德治国,墨家讲兼爱、非攻,反对兼并战争,与当时的潮流背道而驰,自然得不到诸侯的响应;而儒家的侈丧与墨家的苦行,同样为老百姓所不容,其衰落乃理所当然。这一时期活跃于诸侯国之间的是以商鞅、吴起、李悝、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其富国强兵的思想和耕战政策帮助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法家思想有其合理实用的一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严刑峻法在乱世是必要的,在承平时期,这种冷酷无情的政治手段势必激起人民的反抗。秦王朝其兴也由法家,其速亡也由法家。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刘邦集团取得了胜利,新的统治者开始反思亡秦的教训,法家的治国之术受到质疑,这就为儒家重新抬头提供了机遇。这一时期有三位儒生值得一提。一位叫郦食其,另一位叫陆贾,第三位叫叔孙通。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喜欢读书,但出身贫寒,没有家业,只做了个看守里门的小吏。此人生性豪放不,又有才学,所为尽管落魄潦倒,却也是乡里一位人物,县里豪强显贵都敬他三分,不敢役使,大家都叫他狂生。陈胜、吴广起义时,天下豪杰并起。先后占领陈留县的将领有几十人,郦食其看他们都不是成大事之人,就深藏不露,等待时机。刘邦略地到了陈留,郦食其听说这个人傲慢粗野,而有大志,能用贤人,就通过刘邦身边的一位骑士——自己的老乡为他引见。骑士对郦食其说:“沛公不喜欢儒生,看见带儒冠的人来拜访,就把人家的儒冠解下来当尿壶。与人交谈,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怕他不肯见你。”郦食其说:“你只管通报就是了。”刘邦听说有儒生来见,就不耐烦地对通报的人说:“你告诉来人,就说我在考虑天下大事,没时间见儒生!”郦食其听到这番话,怒目圆睁,按着佩剑斥责使者:“你滚回去对沛公说,我乃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者!”使者被骂得张皇失措,跌跌撞撞地跑回去传话。刘邦一听此人比自己还傲慢,就让使者传郦生坐入见,他自己则坐在床边让两个女子为他洗脚。郦食其昂然而入,长揖不拜,说:“足下是想帮助秦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秦?”刘邦骂道:“臭儒生!天下人早就不满秦的暴政了,所以诸侯相继起兵攻秦,哪有助秦攻诸侯之理!”郦食其说:“既然你要聚合义兵,诛灭无道,就不应该对长者无礼。”刘邦于是起身整理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座,并向他道歉。于是郦生以战国合纵、连横之术为沛公分析形势,刘邦听了大喜,问:“你有什么好主意?”郦生说:“足下现在兵不满万人,而且是乌合之众,以此与秦军抗衡,如虎口拔牙,成不了事。陈留居天下之冲要,城中粟谷充盈。我与陈留县令有交情,愿为足下去说服他归降,他若不从,足下举兵攻城,我为内应。”于是刘邦就派郦生去说降,自己将兵随后,结果顺利地占据了陈留县。荥阳之战,顶羽打败汉军,攻克荥阳。汉王刘邦打算放弃荥阳、成皋之地,退守洛阳一带。郦生对刘邦说:“荥阳有敖仓,我听说敖仓蓄藏了很多粮食。楚军攻下荥阳,不知坚守敖仓,固守成皋之险,却引兵东进,这是上天助大王成功。请大王速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分兵把守各要塞之地,这样诸侯就会望风归顺了。如今燕、赵之地已定,只有齐地仍属他人。齐王田广有千里之地,二十万之众,屯军历城,大王虽派兵攻齐,恐怕一时半会儿难以克敌制胜。请让我去说服齐王归汉称臣,这样强齐可不战而下。”刘邦点头称是,一面派兵复守敖仓,一面使郦生去说服齐王。郦生见了齐王田广,劈头就问:“大王知道什么是天下之所归吗?”田广愕然道:“不知道。”郦生步步紧逼:“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齐王:“天下何所归?”郦生:“归汉。”齐王:“先生何以言之?”郦生:“楚、汉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封沛公为汉中王。项王杀义帝,汉王起兵讨之,降一城即奖赏其守将,得财物则分给部下,与天下同其利,英雄皆乐为之用。项王背信弃义,为人忌刻,有功不赏,有利自得,所以天下叛之,贤才怨之。故天下归汉已成定局。王若归顺汉王,社稷可保;否则,危亡就在眼前!”一番话说得齐王田广如梦初醒,当即罢兵撤守,与汉为友。齐国在郦生的唇枪舌剑之下,尽归刘邦版图。正当郦生大功告成,与齐王纵酒为乐之时,一场大祸已经临头。原来,淮阴侯韩信在此前攻齐不下,苦战鏖兵,谁料郦生凭三寸不烂之舌,“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使得韩信又恼又恨,便不顾大局,乘夜偷袭,向齐王发动进攻。齐王认为郦生出卖自己,非常气愤,指着郦生怒斥道:“你若能制止汉军进攻,我饶你不死;不然就把你煮了!”郦生被逼到绝境,却临危不惧,大声说:“做大事不拘小节,成大功不避猜疑。随你怎样,老子是不会为你做说客的!”就这样,高阳酒徒变成齐王鼎中的水煮鱼。一位负气使酒,能谋善辩,屡建奇功的狂生,竟是这样出人意料的悲剧结局,真是造化弄人,孰知其极!
      陆贾是楚人,汉高祖幕僚,以口辩闻名,经常为刘邦出使诸侯。西汉初年,汉高祖派陆贾奉南越王印去安抚南越王尉佗。陆贾到了南越,尉佗不以礼相见,陆贾劝说道:“足下是中原人,亲戚祖坟在真定。如令您违反天性,舍弃衣冠,打扮成野蛮人的样子,想以区区南越之地与天子抗衡,这不是以卵击石,引火烧身吗?秦朝无道,诸侯并起反叛,西楚霸王最为强劲,还是被汉王消灭,最终平定天下。这不是人力,乃是天意。汉天子听说您自立为王,本想加兵征讨,因念百姓连年苦于战乱,方得休息,所以派遣臣前来授君王印,以示恩信。君王本应亲自远迎称臣谢恩,却反而负隅顽抗。此事若传到汉朝,必然派人挖掘焚烧君王先人的坟庐,夷灭君王的宗族,发兵征讨,一旦兵临城下,越人杀了君王而降汉易如反掌!”尉佗听罢大惊失色,起身赔礼说:“久居蛮夷之中,失礼得很!”又问陆贾:“我与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优秀?”陆贾答:“君王似乎更优秀。”又问:“那和皇帝比呢?”陆答:“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如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而喜,留陆贾饮谈数月,最终接受汉天子之印,向汉称臣。临别时还送了陆贾很多礼物。陆贾回到长安复命,刘邦很高兴,擢任陆贾为太中大夫。陆贾不仅口才好,而且很有谋略,在诛灭吕后集团,重安列氏基业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卓越的胆识和才能。刘邦死,惠帝继位,吕雉以太后身份临朝秉政,封吕氏宗族为王。陆贾见吕氏气焰熏天,知道争也无用,便称病归休,择良田而居,以声色歌舞自娱。诸吕擅权,使刘邦生前的元老重臣们忧心忡忡,却无力与之抗争,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右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都躲在家中观望。陆贾表面上沉迷于享乐,心理却在谋划铲除吕氏党羽。他首先去见陈平,陈平正在想心事,竟然没有察觉有人进来。陆贾试探着问:“丞相真是心事重重啊!”陈平反问:“你猜猜我在想什么?”陆贾一语道破:“丞相富贵已极,应有尽有,如果还有忧虑的话,不过是为国事担忧罢了!”陈平此时也不再隐瞒,问计于陆贾。陆贾便把自己的计谋和盘托出,他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豫附。刘氏社稷的安危,在丞相与太尉掌握之中。丞相应该与太尉交好,结成莫逆,如此则大事可成。”陈平采纳了陆贾的计策,和周勃亲密往来,又送给陆贾奴婢、车马和钱财,使之在公卿大臣间游说,扩大反吕势力。不久,陈平与周勃合谋,一举诛灭吕氏政治集团,使刘姓社稷危而复安。史书还说陆贾“为陈平画吕氏数事”,肯定是奇计密谋,可惜没有具体记载,不得而知。
      陆贾与刘邦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经典对话:“贾时时前说称诗书。皇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指《诗经》、《尚书》)’贾曰:‘马上得之(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理屈,面有惭色,对陆贾说:“你试着把秦朝丧失天下和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及前代国家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写下来。”陆贾应命先后著文十二篇,每写出一篇上奏,刘邦都大为赞赏,左右呼万岁,可谓君明臣贤,一时之盛事。这十二篇论文被编辑成书,书名叫《新语》,是一本很好的政治教科书。
      叔孙通是鲁国薛县人。秦朝时为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朝野震动,秦二世胡亥急忙召集众博士儒生商量对策。诸生异口同声请求严厉镇压造反的人。二世听了非常生气,怒形于色。叔孙通进前说:“诸生的意见全错了。秦统一天下,毁除各国城池,销镕兵器,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现在皇帝英明,朝廷法令严肃,官吏人人尽职,地方拥护党中央,哪有什么造反的人!只不过是些鼠盗狗偷的人捣乱,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郡守正在捕杀他们,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二世闻言,转怒为喜,挨个问诸生的态度,儒生们慌了,有的坚持说是造反,有的改口说是贼盗。二世命令御史把言陈胜为造反者的逮捕入狱,改口言盗贼者罢免,唯独对叔孙通大加赏赐,由待诏博士升为博士。叔孙通回到寓所,诸生纷纷指责说:“你为什么尽说奉承话?”叔孙通说:“你们不知道,我几乎不免于虎口!”他用一篇假话骗过秦二世之后,立即逃回故乡。此时薛县已被项王的军队占领,他先投奔项王,后归降汉王刘邦。刘邦见他儒生装束,十分憎恶,叔孙通立即改换衣服,刘邦这才高兴。
      叔孙通因在秦朝有个博士头衔,虽辗转于诸侯之间,朝秦暮楚,却有百十个弟子追随,俨然儒家大师。降汉之后,叔孙通不断为刘邦推荐群盗中骁勇善斗之人,使刘邦如虎添翼,因此得到汉王赏识,给他博士之职,号稷嗣君。随从弟子们大为不满,一齐质问:“我们跟着先生好几年了,您不向汉王推荐我等,却专门抬举那些凶狠狡猾之人,这是为什么?”叔孙通对他们说:“汉王正在攻城掠地,争夺天下之时,需要的是斩将搴旗之士,你们这些书生能上阵打仗吗?不要着急,等时机成熟我自会考虑你们的出路。”刘邦消灭了各路军阀,平定了天下,在定陶被诸侯尊为皇帝,由叔孙通拟定皇帝称号及即位仪式,汉高祖不喜欢秦朝的礼仪制度,一切从简,结果是虽有帝王之名,却无君臣之别,群臣在朝堂争功喧哗,醉酒闹事,拔剑击柱,不成体统。刘邦深感忧虑,不知如何是好。叔孙通看出刘邦的心思,就劝谏说:“儒生在争夺天下时难有作为,但在管理国家时就有用处了。现在朝廷全无规矩,混乱不堪,臣愿招鲁国的儒生们来共同确立朝廷礼仪。”汉高帝说:“此事恐怕不大容易吧?”叔孙通说:“上古五帝三王的礼乐制度各不相同,礼制应根据时代和人情的特点及需要来制定,所以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各有所损益。臣愿意在古代礼制框架下,结合秦的仪法杂糅而作汉朝礼制。”高帝说:“那就试试吧,要明白简洁,便于学习操作。”就这样叔孙通率领群儒演习起朝廷礼仪来。练了一个月,叔孙通请刘邦前去观看,众儒按照朝仪跪拜行礼,却也庄严肃穆。汉高祖认为不错,当即令群臣学习,等十月朝会时正式使用。汉高祖七年十月,长乐宫建成,诸侯群臣举行朝会大典,天刚亮,诸侯及大臣已恭候在宫外,宫中接引者按照仪式依次引朝会者入殿门,廷中旌旗高张,步骑兵禁卫军戈戟森严,列队警卫;殿前台阶两边站满了待从郎官;文官、武将东西分列,功臣、列侯各有位次,自王侯至卿大夫共九个等级,设九宾之礼。高祖由内殿乘辇而出,警卫官兵齐声唱警传声,诸侯及大臣按爵位职级高低依次礼拜致贺。见此阵仗,满朝文武无不震恐肃敬,不敢仰视。行礼完毕,诸臣跪伏阶下,战战競競,汗不敢出。入座后,法官酌酒,诸侯大臣以尊卑次序为皇帝起身祝寿,有动作不合程式的当即被仪礼官拉出殿外。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喧哗失礼。刘邦喜出望外,感叹道:“我直到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随即擢任叔孙通为奉常,专管宗庙礼仪方面的事务,还赏赐他许多钱财。叔孙通趁皇帝高兴,启奏道:“那帮弟子跟随臣很久了,这次演习仪礼,全凭他们,求皇上也给他们个官职吧!”刘邦把手一挥说:“那就让他们都做郎官吧!”叔孙通满心欢喜,把弟子们叫来,当众宣布这一喜讯,并把皇帝的赏钱分给众人。弟子们欢呼雀跃道:“叔孙先生真是识时务的圣人啊!”刘邦对叔孙通很是赏识,让他做了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刘盈。后来刘邦因宠爱戚夫人,想废掉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叔孙通以古代及亡秦的教训为鉴,力谏刘邦不要更立太子,刘邦不得不口头答应。张良又引商山四皓为太子的宾客。刘邦无奈,只得打消废立的念头。刘邦死后,刘盈继皇帝位,是为汉惠帝。惠帝仍请老师任奉常,管理宗庙寝陵事务。叔孙通引经据典,纠正了惠帝的一些错误,可谓尽职尽责。
      九、之所以将此三人的故事介绍出来,是因为他们都是儒生,是孔夫子的传人。刘邦是无赖出身,一向厌恶摇头晃脑讲论诗书的腐儒。郦生陆生和叔孙生以儒生投奔刘邦,不仅被刘邦接纳,而且得到赏识,说明这三人象面前介绍的子贡一样,是通儒而非腐儒。三人分别在刘邦逐鹿中原和建立帝国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但性格、思想及行为方式又各有不同。郦食其、陆贾都长于辩论,善于游说,郦食其富于军事谋略,在楚汉相争时为刘邦出谋画策,颇有建树。陆贾在统治集团内部争斗中老谋深算,进退裕如,游说于将相公卿之间,力挽狂澜,定策于庙堂之内,制胜于无形之中,很有张良的风采,属于谋士型政治家。在外交才能方面,二人旗鼓相当,功劳亦难分伯仲。不过,郦生长于料敌而拙于谋身,没有防备内部的祸患,功成而身死。陆生则象宁武子一样,“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以退为进,审时度势,借力而为,功成而身荣,优游以善终。荣辱之间,智术存焉。叔孙通则是另一种类型的通儒。他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与时俯仰,因时而动,其权变通达,在诸儒之中如凤毛麟角,实属难得可贵。也许有人会说,叔孙通阿谀秦二世,编造谎言,上则欺君,下则卖友;在刘邦面前也是顺水推舟,算不上君子。其实只要稍加分析,结论就会迥然不同。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更要看他们所言所为出于什么动机,达到什么目的。秦二世胡亥昏庸无知,听信谗言,不辨是非,明明是天下大乱,他偏不愿承认事实,宁可相信谎言。叔孙通看请了这一点,才决定用假话取得昏君的欢心,以免遭杀身之祸,然后回乡另谋出路。如果他面谀皇帝是为了向上爬,就不会弃官而逃了。他先投项羽,后降刘邦,是弃暗投明之举,所谓“良臣择主而仕”。他是读书人,不能冲锋陷阵,就为刘邦荐举能征善战之人;刘邦称帝,诸将争功,醉酒闹事,法令不行,如土匪草寇。叔孙通帮助汉高祖制定朝廷仪礼,使朝廷秩序井然,诸侯不敢犯上,大臣各尽职守,为西汉帝国的确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使刘邦认识到,儒家以“贵贱尊卑,君臣父子”为核心内容的礼教,对于维护帝国统治的重要性,为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先导,其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说陆生从理论上确立了儒家的治国之道,那么叔孙通则从实践上证明了礼教的作用。当然,时势造英雄,如果叔孙通生在孔子或孟子时代,不过是一介寒儒而已,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所以班固说:“叔孙通舍桴鼓而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全文完)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研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