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中国北方草原是草原民族早期活动的摇篮。
《礼记•王制》说:“中国戎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这里的“中国”乃指己从氏族部落状态发展为国家状态而“居天下之中”的夏朝,“狄”即指夏、商、周三代与夏族或华夏族同称为“华、夷、狄、戎、蛮”五大民族集团之一的北狄,“不粒食者”则指不以谷物为食而以肉酪为食者。北狄夏时有皮服岛夷,商时有荤粥、猃狁、鬼方、犬戎、土方、邛方、御方,周时又称“六狄”、“五狄”、“八狄”等。可见,在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前,就有所谓“北狄”的众多草原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这块广茅无垠的大地上,孕育、生存和繁衍了。
秦汉以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并首先融合北狄之众的匈奴,曾长期称雄中国的北方、辽东和西域
《汉书•地理志》所载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的驻牧中心五原郡“头曼城”,即在今内蒙古河套与阴山一带。匈奴的强大不自秦汉始,“战国七雄”中的秦、赵、燕三国北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它,就某种特定意义而言,是匈奴和其它草原民族直接导致了长城的起源和滥觞。赵国名将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子奔走”,使匈奴十余年不敢接近赵边;秦始皇“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历代几乎史不绝书!其实,无论是“诸夏”时的李牧之战,还是秦时的蒙恬之争,无一不是为了解除来自北方强邻的威胁和侵扰。秦末至汉初,其时中原楚汉激战,天下大乱,头曼之子冒顿杀其父而自立,乘势大破东胡,“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收蒙恬所夺“河南地”与所筑“河南塞”:后又“控弦三十余万”,“北服浑庾、屈射、丁灵、鬲昆、薪犁之国”,西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统一“引弓之民”,建立起一个南越河套、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尽辽河,西逾葱岭的空前强大的帝国。这是草原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奴隶制政权,它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一直存在的数百个草原民族和部落长期互不统属的格局,客观上为后来统一于两汉大一统党中央封建王朝准备了基础和条件。当其鼎盛之时,辽东的乌桓、鲜卑与西域的行国、城邦,或在它的统治之下,或在它的势力范围;在其巅峰之际,即使汉朝也不得不以宗室之女为公主下嫁单于,岁给大量“金银”和“缯絮”。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虽有汉高祖受困冒顿“白登之围”,却无力提出比“和亲”更好的民族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大增,汉武帝方展雄才大略,秣马厉兵,着力改变这种变相纳贡匈奴的被动局面。于是,汉匈之间便爆发了长达六十余年的战争。经过汉元朔二年的河南之战、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和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匈奴大败,或遁或降,从此“漠南无王庭”。然后,汉武帝遣兵攻占匈奴左地,扶植乌桓并将其徒居五郡塞外,以切断其所谓左臂;又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并嫁公主乌孙,再切断其所谓右臂,同时还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一直把烽遂、亭障从酒泉延伸玉门,从敦煌连往盐泽……。尽管这是一场先进的封建制对落后的奴隶制的正义战争,汉朝还是为它付出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沉重代价,匈奴则仓皇逃亡漠北。漠北随后发生的“五单于争立”,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内乱,又使匈奴进一步分崩;汉章帝时,“党众叛离,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候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终于彻底离析。最后在南匈奴单于上书汉朝“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家”的要求下,汉和帝乘机遣兵与南匈奴一起大破北匈奴,北匈奴被迫就此退出整整活动了三百余年的南北大漠,西迁中亚去开辟新的疆域。不久,“匈奴故地”尽为日渐强盛的鲜卑所据,“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此后“皆自号鲜卑”;而南匈奴作为汉朝的一个少数民族内迁汉地逐步汉化。直到“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匈奴的贵族后裔们又相继在北方建立了几个政权,其中有刘渊所建的汉,刘渊族子刘曜所建的赵,赫连勃勃所建的夏和匈奴一支卢水胡所建的北凉。不过,它们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也不再是单一民族,融入隋唐便渐渐消失了。
两汉魏晋之时,早已存在的乌桓、鲜卑及其后的柔然,先后崛起于中国北方草原
乌桓与鲜卑同出东胡,由于东胡在汉初曾被匈奴击溃,一支前往今赤峰境内的乌桓山而称乌桓,一支迁往今通辽市境内的鲜卑山而号鲜卑。乌桓也是一个勇敢善战的民族,而且始终与汉朝有着不解之缘。西汉武帝时,武帝为了抗御匈奴而扶植乌桓,乌桓则为了摆脱匈奴而须亲附汉朝,曾南迁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塞外。乌桓大人每年都到汉都长安朝觐,汉设“护乌桓校尉”命其驻防以观匈奴动静。乃至东汉光武帝时,南匈奴已经附汉,东部鲜卑也受汉封赏,光武帝不因“王莽之乱”约其再度归附。乌桓便由五郡塞外又南迁至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和朔方十郡塞内,汉再设“护乌桓校尉”以理乌桓、鲜卑事务,乌桓大人皆受封为侯、王、君长并送质子入朝,百姓则岁时与汉互市。到三国曹魏时,曹操“挟天予以令诸侯”,欲行统一中国事,在南征吴蜀之前亲自率军北定时已反汉的三郡乌桓,斩首蹋顿及名王以下,把乌桓余众一万余落悉数迁入中原。同时,又选其精壮编为骑兵,仍命乌桓王、侯、大人率领随曹作战,“尤是三君乌丸(乌桓)为天下名骑”。其余部众后经分割与迁徙,逐渐演变为杂胡之一种。
乌桓东北的鲜卑,初时北匈奴西迁中亚便据有“匈奴故地”;后乌桓南迁五郡塞外,遂又据有“乌桓故地”。东汉初年,一如怀柔乌桓也怀柔鲜卑,每岁竟要为之虚耗二亿七千万钱,还不时予鲜卑大人以“鲜卑王”、“率众王”和“率众侯”的桂冠。由于鲜卑的游牧经济急需中原农业和手工业品的补充,而又往往不能满足其所欲,所以鲜卑对汉朝还是时附时叛。东汉末年,一个“勇健有智略”名叫檀石槐的鲜卑人被推为鲜卑大人,他在高柳北三百里的弹汗山歠仇水建庭设帐,“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扶余,西击乌孙”。檀石槐不仅“持兵十万”尽据“匈奴故地”,而且多得汉地“精金良铁”,并启用抄掠或逃亡鲜卑的汉人充当“谋主”,帮助他建立起一个控地“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的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鲜卑也因之继匈奴之后,成为中国北方草原最强大的民族。这时,汉桓帝仍想羁縻于他,曾遣使者持印绶前往封其为王,而遭檀石槐拒绝。檀石槐连连入侵汉边九郡,杀掠吏民,一时“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兵利马疾,过于匈奴”。然而,它毕竟只是一个军事联盟,其部众分散,生产力不高,经济基础薄弱,故尔檀石槐一死,联盟便随之瓦解。檀石槐的继起者为“小种鲜卑”轲比能集团。轲比能先与曹魏修好,向文帝曹丕献马并还迁留居鲜卑的汉人一千五百余家,被曹魏封为“附义王”;后一度兼并同族檀石槐后裔步根度集团和同为檀石槐的叛离者素利、弥加、厥机等东部人众,再次统一漠南,建立起一个新的鲜卑部落联盟。不过,轲比能比之檀石槐其势己较小,时间也较短,特别是当魏明帝得知其曾从蜀汉诸葛亮之约在诸葛亮兵出歧山时策应过蜀军,轲比能便很快死于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所使刺客之手,联盟又瓦解了。轲比能的继起者为宇文、段、慕容三部。慕容部首领慕容原为檀石槐联盟的中部大人,继任首领曾莫护跋后事曹魏因随司马懿征伐被封“率义王”,再任首领慕容魔再归西晋又受封鲜卑都督。之后,慕容魔趁西晋灭亡、东晋未稳之机,宣布建立“前燕”并自称燕王,并率众西兼段部,北并宇文,“南摧强赵,东灭句丽,开境三千里”,筑“龙城”于龙山和柳城之间。及至慕容魔的儿子慕容觥攻下后赵之都蓟城,再克邺城,“前燕”便从“龙城”迁都“邺城”,控制了北方草原以至中原大片疆土。可是,“前燕”很快就为“前秦”符坚所破,以慕容氏为代表的鲜卑山鲜卑还是再度瓦解。就在宇文、段、慕容三部纵横北方的时候,鲜卑的另一支最早生息于鲜卑山后来也据“匈奴故地”的拓跋鲜卑渐渐强盛起来,至其先祖拓跋力微时,已经“控弦士马”二十余万。然后,又从五原东移盛乐,诸部归服,建立起又一个部落联盟。拓跋联盟相比檀石槐联盟虽远不如其庞大,相比轲比能联盟却远较其持久。它已不仅仅是鲜卑一个种族的部落联盟,以拓跋鲜卑八个部落的“宗室八姓”和包括匈奴、丁零、柔然、乌桓、鲜卑山鲜卑等七十五个异姓部落为“内入诸姓”,以外围与拓跋鲜卑有“岁时朝贡”关系的三十五部为“四方诸姓”,已经形成一个以拓跋鲜卑为核心的漠南草原民族共同体。拓跋力微死而传至其子拓跋禄官时,其伙更众,因掳掠并洲杂胡部落,遂分中、东、西三部,控弦之士多达四十余万。再传而至拓跋猗卢时,其地更广,因助并州刺史战胜铁弗匈奴和东部鲜卑,又分盛乐、平城为南北之都,晋连封其为大单于、代公乃至代王。数传而至拓跋什翼键时,其势之大已足以让他仿汉制而置百官以建“代”称王,由繁峙迁都盛乐。直至拓跋什翼键之孙拓跋珪时,虽“代”早被前秦符坚所灭,但符坚也随“淝水之战”而不久覆亡。拓跋珪审视度势,集合拓跋旧将,在牛川大会诸部,一举复代王位,建元“登国”,旋即重迁盛乐,史称北魏。其时,北魏西有铁弗匈奴,东有库莫奚,南有独孤,北有贺兰、柔然和高车。面对犬牙交错的强邻,极有权谋的拓跋珪采取结强攻弱的策略,逐一各个击破统一代北,始建天子旗号,改元“皇始”。随之又接连攻克慕容部“后燕”都城中山及并州和山东六州之地,遂迁都平城,即皇帝位,改元“天兴”,是为魏道武帝。从魏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到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拓跋鲜卑不但结束了中国北方草原一百余年的历代纷争,而且作为我国南北朝之一的北朝为隋唐大一统党中央封建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在北朝与南朝对峙的同时,还有一个草原民族与北朝时相和战,这就是柔然,北魏统治者蔑称其为“蠕蠕”。柔然亦出东胡,与乌桓和鲜卑同源。虽然柔然始祖木骨曾为鲜卑贵族的奴隶,他后起的部落又不断遭到北魏的侵袭,但自首领社仑远渡漠北征服敕勒诸部之后,柔然便成为一支可与北魏相敌并较量的强大势力;甚至,柔然还在弱落水畔建立起一个“西则焉耆之北,东则朝鲜故地,北则渡沙漠穷翰海,南则临大碛”的庞大的奴隶制政权——柔然汗国。北魏王朝虎视鹰膦,一直渴求灭掉柔然以图南北大漠;而柔然汗国欲得中原财货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品,也不时挥戈南下大行抄掠,双方为各自的政经济利益,展开了长达八、九十年的斗智和斗勇。北魏图谋削弱柔然,常以贵爵显位诱引柔然部族特别是柔然上层人物亲魏或投魏,“蠕蠕子弟来降,贵者尚公主,贱者任将军、大夫,居朝列”。当柔然可汗社仑之弟悦大人那谋杀其兄社仑大败逃往平城,魏道武帝拓跋珪不惜将其女华阴公主下嫁于他,以示宠遇。柔然则多方与中原其他政权通好,联络各国相抗北魏。柔然先与后秦姚兴和亲,一次便送马八千匹;又与北燕冯跋互聘再次献马三千匹。闻知北魏进攻后秦,柔然可汗社仑竟亲自率军救秦伐魏。柔然与北魏攻战之余,柔然也曾谴使入魏贡马,随从就有数百:北魏则回赐锦绣、杂彩无算。北魏与柔然冲突再起,柔然动辄数万余骑蜂拥而至,入攻云中等北魏关塞;北魏则兵分数路长驱大进,直捣柔然汗庭。柔然可汗吴提继位,开始对北魏采取和亲政策,又送其妹给魏太武帝拓跋焘做左昭仪,娶北魏西海公主为王妃。北魏为了利用柔然牵制更北的高车,迁都洛阳之后也逐渐对柔然奉怀柔与羁縻的策略。北魏后期发生“六镇起义”,柔然可汗阿那率军十万协同镇压,愈发加强了北魏统治者和柔然统治者原来己很密切的关系,魏孝庄帝准他“赞拜不言名,上书不称”。从此,“阴山息警,弱水无尘”,北魏与柔然亲和直到灭国为终。北魏王朝前后绵延一百五十余年,而后分裂为东、西魏;东西魏又为北齐、北周所代,北周的建立者即为鲜卑宇文部北齐的统治者也属鲜卑的后裔。再后,北齐、北周统一于隋,而柔然前此便亡于突厥——中国北方草原的又一个称雄者。
隋唐一统之际,突厥与回纥纵横南北大漠,搬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突厥是铁勒的一支,其族源在战国秦汉时为丁零,在西汉魏晋时为敕勒,至隋称铁勒。柔然征服敕勒诸部攻占高昌,突厥便为柔然奴役迁至金山以事锻铁,被蔑称为“锻奴”。柔然势衰,这些“锻奴”由其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乘势而起,征服铁勒诸部五万余落,大败柔然并逼阿那瑰自杀,阿史那土门遂建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时至其子木杆可汗,不仅尽灭柔然,而且“西破哒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至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至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其势之盛更胜柔然,甚至超过匈奴。及至木杆可汗弟佗钵可汗,常持“其国富强,有凌轹中夏之志”;而初代东、西魏又相互对垒的北齐与北周,皆惧其强,“争为姻好,倾府库以事之”。突厥因贪其货,先约北周,再结北齐,后有疑“天谴”乃助北周而灭北齐,每年因此从北周所获“缯絮锦彩至十万段”,以至享用不尽,竞大量远销中亚利罗马,从中牟取暴利。
隋文帝代北周而建大隋,突厥可汗沙钵略以大隋待其礼薄和为北周复仇为名,率部四十万骑入塞抄掠,边郡为之一空。隋文帝翌年采取“离强而合弱”之策,并起八路大军出关北伐,结果形势为之大变。隋军不仅大败沙钵略,突厥诸部也群起争叛,从此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常常侵凌东突厥,东突厥自己又起纷争,内外交困的沙钵略不得已向大隋请求内附。隋文帝准其南渡大漠,寄居白道川,东突厥则借大隋兵顺顷势攻破西突厥阿波可汗部。于是,骄踞一时的沙钵略心悦诚服,再向大隋上表:“突厥白天置以来,五十余载,保有沙漠,自生藩隅,地过万里,士马亿数。恒力兼戎夷,抗死华夏,在于戎狄莫与为大。侯者,气候清和,风云顺序,意以华夏岂有大圣兴焉。窃以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伏惟人隋皇帝真皇帝也,岂敢阻兵持险,偷窃名号。今便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颡,永为藩附。”隋帝下诏:“沙钵略称雄漠北,多历世年。百蛮之大,莫过于此。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是一体”,乃赐其“诏不称名”,并“班历于突厥”。是时东突厥与大隋日益交好,虽间发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因与其叔父之子染干可汗有隙互争雄长而负大隋终为部属擒杀,染干却由此被大隋封为启民可汗兼收都蓝之众,渐渐兴起。又有西突厥达头可汗趁都蓝可汗之死占领大漠自称步伽可汗并数犯隋边,但其周围属国和治下部众多叛归启民可汗最后势穷也只好降于启民可汗,启民可汗便又兼步伽之众。启民可汗曾上表文帝说:“自归大隋,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马,遍满山谷”,并愿“千万世与大隋典羊马”。启民可汗卒而其子始毕可汗立,正值隋炀帝三征高丽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之际,东突厥趁“天下大乱”便不再“与大隋典羊马”,很快又建立起一个“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的强大的奴隶主政权。
大隋亡而大唐兴,始毕可汗弟颉利继为大可汗,“承父兄之资,兵马强盛”,又“有凭凌中国之志”。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始,东突厥再度频繁入侵大唐边郡。唐高祖李渊因太原起兵时始毕可汗曾对大唐建有军功,又“以中原初定,不遑外略,每优容之”,乃至与约和亲。但东突厥统治者奉行既和亲又战争的政策,依然屡犯中原。武德九年,颉利可汗率部十万余骑直逼长安,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大起唐军,亲临渭水与其对阵。颉利可汗因见阵前旌甲蔽野,又见太宗仪态从容,方知不可轻犯,只得再请和亲,与李世民斩白马盟于渭桥,勒兵北退。由于东突厥奴隶主贵族连年发动战争,其部众不堪黩武穷兵,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诸匐与民众水火”;又由于东突厥军队战事不息,其藩附不堪无度征敛,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还由于颉利可汗与其侄突利可汗经常发生“内讧”,其部属不愿互攻相残,统治集团内部也暴露出矛盾并变得异常尖锐,“族类”“疏远”而纷纷离心。唐贞观二年,颉利可汗又一次发起大规模地对唐战争,似乎掠夺和杀戮成了这个面临瓦解的奴隶主政权的唯一出路。唐贞观三年,唐太宗则趁东突厥“颉利政乱,灾异屡起”之机,北连已经叛离东突厥并建立薛延陀汗国的薛延陀、回纥等十几个部落,起十万大军兵分数路出击,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败而西走,企图依附驻牧灵州之北的小可汗苏尼失却为苏尼失所擒,献往长安。东突厥其国遂亡,其地南起阴山北至大漠尽入大唐版图,其余部或投薛延陀,或走西域,尚有十万余人附唐。唐太宗是一个天资英纵而又胸怀大度的政治家,他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敌。”因而,他对归附大唐的东突厥人十分友好,始终视为自己治下的民族之一,并“置降者于塞下”幽、灵一带,分置四州都督府,“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同时,又将东突厥漠南属地分置六州,专任东突厥贵族为都督。而对前来归附的东突厥贵族更为优厚,多被授以中郎将、将军。朝中五品以上可“奉朝清”的高官多达百人,东突厥出身者竟为朝士之半,连可汗颉利也得免死并授以右卫大将军,死后还追封“归义王”。不少归附大唐并为大唐屡立战功的东突厥功臣,死后荣获陪葬昭陵的宠遇,成为唐太宗生死与共的人物。不断迁往长安的东突厥人几近万家,做了大唐京都的百姓。大唐开放的政治制度和开明的民族政策,无疑赢得草原民族的尊敬和欢迎,各族君长都拥戴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称之为“天可汗”。与东突厥并称的西突厥,虽远在隋初便远走西域并远及中亚,至唐高宗时也归中国:东突厥之后又有后突厥,先附唐而后又叛唐,至唐玄宗时则为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所攻灭,“突厥十姓”早附唐者已有十万余账,其余众或归回纥,或迁中亚。
回纥也是铁勒的一支,并为“九姓铁勒之首”,其直系高车在北魏末隶属柔然,在大唐初隶属突厥,“回纥之盛,由菩萨之兴焉”。回纥摆脱东突厥统治之初,曾依附于薛延陀。薛延陀在郁督军山建国,回纥首领菩萨建牙帐于独洛水。东突厥为大唐以重兵覆亡,薛延陀与同纥开始在漠北称雄。薛延陀又为大唐以重兵歼灭,回纥便领有其故地和部众。由于东突厥的倾覆和薛延陀的灭亡都有回纥之功,回纥因请大唐“置唐官,并于回纥以南置邮递,通管北方”,以致唐太宗亲到灵州接受回纥的归附。及至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趁后突厥内乱击败后突厥可汗建立回纥汗国,又遣使报唐,大唐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当怀仁可汗翌年攻杀后突厥最后一个可汗——白眉可汗,回纥已经是一个继突厥之后“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的强大汗国。于是,大唐又拜怀仁可汗为左骁员外大将军,回纥汗国也与大唐保持了长期的最友好的关系。最能够说明这种友好的,莫过于回纥助唐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了。正值大唐玄宗避蜀、肃宗募兵的危急存亡之秋,回纥可汗葛勒遣使灵武,请战叛军。肃宗大为感动,速遣敦煌郡王李承寀和重臣仆固怀恩去回纥请兵。两国结盟之时,深明大义的葛勒可汗将其可敦之妹以义女名义嫁给使者李承寀,并授李承寀“叶护”官号。葛勒可汗的太子叶护率军至风翔,又与肃宗的太子广平王结为兄弟。唐在扶风准备大宴三日,以飨回纥转战将领。叶护婉拒:“国家有难,远来相助,何暇食为?”回纥军配合唐军连续投入激战,不久收复长安、洛阳。既将安禄山讨平,又讨余党史朝义,回纥牟羽可汗再与唐臣仆固怀恩联兵,逼史朝义自缢,取得平叛的最后胜利。在回纥汗国的历代可汗中,一直把大唐奉为自己的中原王朝,从怀仁可汗接受大唐册封开始,回纥继续报请大唐并受册封的就有十一位可汗。而回纥早期酋长被大唐任命为都督、刺史、长史、司马者竟有数千人。为了巩固和发展同回纥的长期友好关系,大唐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仅“允其所请”多年对回纥奉行“和亲”一端,就先后下嫁回纥可汗有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从而使大唐与回纥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共处和交往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大地对抗和战争。唐文宗时,(回鹘)回纥及其可汗为驻牧于西北与其交战二十余年的黠噶斯部所攻灭,可汗弟温没斯等率众至塞下附唐,到唐武宗时被任命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余部离散,一支迁往西域和中亚,称“葱岭西回鹘”,以后甚至还建立过一个强大的喀喇汗王朝;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后来即沦为西辽附庸,又逐渐演变为畏吾儿即今之维吾尔族;一支迁往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或“甘州回鹘”,不久便隶属西夏,直至发展和形成为撒里畏吾儿即今之裕固族。
宋辽金时期,契丹和女真相继逐鹿中原,各自扮演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角色
契丹源起东胡,系宇文鲜卑之一部,“五胡十六国”时附北燕,南北朝时附北魏,隋唐时曾附突厥汗国,后终归大唐。由于汉唐先进封建文化长期而强烈的影响,契丹在唐末取代回纥时,已经成为中国北方草原的又一个始终与中原王朝有着极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的强大民族。特别是当耶律阿保机被推为遥辇部落联盟的“夷离堇”之后,在他率四十万大军入侵大唐河东、河北、九郡掳掠唐朝百姓五万九千余人和大量驼、马、牛、羊的同时,也大量网罗汉族地主阶级的官吏和士人。他让这些唐朝百姓为他“治城郭、邑尽、廛市如幽州制度”,又请这些官吏和士人教他如何借鉴汉族统治者的统治经验统治臣民和治理地方,于是很快统一契丹诸部,建契丹国,即皇帝位,都上京临潢府。然后,这位辽太祖西击党项、突厥、沙陀,北征室韦、乌古,东服女真,东南灭渤海,直至其次子耶律德光挥军南下攻陷洛阳从后唐叛将石敬塘手中南割燕云十六州,辽王朝已是一个统治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的大帝国。经过“澶渊之盟”,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便从此形成。西夏为了拒宋不惜向辽称臣,辽为了防宋也常与西夏结盟,而宋辽为了互相制约又都想控制或威服西夏。尽管宋、辽在局部多起纷争,但作为两朝还是互遣聘使往来不绝,和平共处乃近百年之久。尤其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深受汉文化影响已由氏族部落联盟演变为奴隶制又迅速发展为封建制早已十分汉化的辽王朝,不仅从不自外于中国,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而且为宋臣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把契丹列入“四夷附录”大不以为然:“……宋人赖我朝宽大,许通和好,得尽兄弟之礼,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经意”,这反映了辽王朝君臣同样把自己视为炎黄子孙。
在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并长期对峙期间,女真崛起于白山黑水,而且其势日渐强大起来。女真之源可谓源远流长,可以从隋唐的靺鞨、南北朝的勿吉、两汉的挹娄,一直上溯到商周时代的肃慎。辽太祖东服女真之后,把女真称为“熟女真”和“生女真”。在辽王朝直接统治下的辽编户为“熟女真”,与辽王朝只具有某种臣服关系的氏族部落为“生女真”。“生女真”完颜部继任首领“都勃极烈”完颜阿骨打因不满辽王朝长期对女真的民族压迫和严酷剥削,于辽天祚帝天庆四年起兵反辽,天庆五年建“金”,以至马不停蹄,当年攻克黄龙府,五年后攻占辽上京,又五年攻灭辽王朝。在女真建金攻辽势如破竹之时,北宋想借金人之力恢复被辽割去的燕云十六州,曾两次遣使说金联兵灭辽,相约宋取辽燕京,金取辽中京。金不仅如约攻取辽中京,而且趁势攻取辽西京,宋军却在白沟被辽军打败退兵,以致金人责问北宋为何不攻辽?随后又攻取辽燕京。腐朽无能的北宋王朝为了燕京一座已被金人掳掠一空的空城以及六州之地,竟答应金人苛索代税一百万缗,并岁输金币四十万钱。气焰正盛的金王朝由此看透了北宋的虚弱,于宋宣和七年长驱大进直取宋都开封,苟且偷安的宋徽宗只有再次割地赔款,并慌忙将皇位传给其子钦宗。宋宣和八年,金兵再围开封,窃得徽、钦二宗及其后妃、太子、宗亲等两千余人而还,北宋遂亡。不久南宋偏安,金又多次大规模南攻,皆因两宋军民坚决而顽强的奋勇抵抗,企图再灭南宋的目的才未能得逞。最后,经过“绍兴和议”,两朝以淮河为界,又形成长期南北对峙,金与南宋和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金也因之继辽而成为中国北方草原的又一强大政权,其北尽有辽之故地,其南则从辽与宋的国界拒马河一线,一直延伸到淮河秦岭一线。
蒙元一代,蒙古登上历史舞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中国从此震撼世界
蒙古属唐代室韦诸部中蒙兀室韦的后裔,辽时为“萌古”,金时方称蒙古,与东胡、鲜卑、库莫奚一脉相承。自唐宋以来,世居额尔古纳河“有毛毡帐的百姓”即游牧部落便流动在东至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草原地带,而“林木中的百姓”即狩猎部落则活跃于北起贝加尔湖、西至额尔齐斯河的森林地带。这些蒙古早期先民居住分散,互不相属,各部落首领都在较小的范围内称汗。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正式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之前,蒙古部周围渐渐形成包括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个部落集团,但依然处于彼此割据和互相攻战的混乱状态。辽金两朝特别是金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并长期奴役蒙古诸部,经常唆使和挑起其部落之争:塔塔儿部与蒙古部纠缠不休的仇杀,使草原陷入黑暗和分裂。这时,部落新兴封建主及其部族要求“安生”的愿望和情绪开始滋长并日渐强烈,无疑为蒙古部的青年铁木真后来统一蒙古诸部提供了可能。铁木真首先借克烈部首领王罕和“安答”札木合之力打败三姓蔑儿乞部,然后与王罕结盟消灭世仇塔塔儿部,不久又回师战胜力量最强的克烈部,最后相继征服太阳汗的乃蛮部以及所有“有毛毡帐的”和“林木中的”草原各部,最后完成他的统一事业。南宋开禧二年,他在斡难河被推为全蒙古的大汗,并上尊号“成吉思汗”,建立也可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大蒙古国的建立不仅从此结束了历来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厮拼和称霸,将蒙古诸部及其部族置于“蒙古”这个统称之下,真正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且,还意味全蒙古已由氏族制过渡到封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但大蒙古国建立之日,也是成古思汗发动更大规模战争之时。他和他的子孙先后攻陷西夏,挥兵灭金,灭金之后,又亡南宋;同时,连续进行三次西征,攻破花刺子模,战败斡罗斯,兵锋直指里海和多瑙河……。在整个十三世纪的一百余年中,蒙古铁骑几乎踏遍中亚和东欧,最终建立起一个亘古未有的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它们包括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蒙古的崛起,使蒙古民族继匈奴、突厥之后成为所有草原民族中最强大的民族;元朝的统一,又使大元王朝继北魏王朝之后成为所有入主中原的王朝中最强大的王朝;而成吉思汗,他的南侵和西征,显然给中原和亚欧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使他成为中国历代草原统治者中的集大成者和世界征服者,所以才有“一代天骄”之称。有元一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隋唐之后的又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所有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继魏晋南北朝之后民族空前融合的时代,更是一个民族更加众多、经济更加交融、文化更加凝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时代。
中国北方草原是草原民族早期活动的摇篮。
《礼记•王制》说:“中国戎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这里的“中国”乃指己从氏族部落状态发展为国家状态而“居天下之中”的夏朝,“狄”即指夏、商、周三代与夏族或华夏族同称为“华、夷、狄、戎、蛮”五大民族集团之一的北狄,“不粒食者”则指不以谷物为食而以肉酪为食者。北狄夏时有皮服岛夷,商时有荤粥、猃狁、鬼方、犬戎、土方、邛方、御方,周时又称“六狄”、“五狄”、“八狄”等。可见,在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前,就有所谓“北狄”的众多草原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这块广茅无垠的大地上,孕育、生存和繁衍了。
秦汉以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并首先融合北狄之众的匈奴,曾长期称雄中国的北方、辽东和西域
《汉书•地理志》所载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的驻牧中心五原郡“头曼城”,即在今内蒙古河套与阴山一带。匈奴的强大不自秦汉始,“战国七雄”中的秦、赵、燕三国北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它,就某种特定意义而言,是匈奴和其它草原民族直接导致了长城的起源和滥觞。赵国名将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子奔走”,使匈奴十余年不敢接近赵边;秦始皇“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历代几乎史不绝书!其实,无论是“诸夏”时的李牧之战,还是秦时的蒙恬之争,无一不是为了解除来自北方强邻的威胁和侵扰。秦末至汉初,其时中原楚汉激战,天下大乱,头曼之子冒顿杀其父而自立,乘势大破东胡,“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收蒙恬所夺“河南地”与所筑“河南塞”:后又“控弦三十余万”,“北服浑庾、屈射、丁灵、鬲昆、薪犁之国”,西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统一“引弓之民”,建立起一个南越河套、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尽辽河,西逾葱岭的空前强大的帝国。这是草原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奴隶制政权,它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一直存在的数百个草原民族和部落长期互不统属的格局,客观上为后来统一于两汉大一统党中央封建王朝准备了基础和条件。当其鼎盛之时,辽东的乌桓、鲜卑与西域的行国、城邦,或在它的统治之下,或在它的势力范围;在其巅峰之际,即使汉朝也不得不以宗室之女为公主下嫁单于,岁给大量“金银”和“缯絮”。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虽有汉高祖受困冒顿“白登之围”,却无力提出比“和亲”更好的民族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大增,汉武帝方展雄才大略,秣马厉兵,着力改变这种变相纳贡匈奴的被动局面。于是,汉匈之间便爆发了长达六十余年的战争。经过汉元朔二年的河南之战、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和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匈奴大败,或遁或降,从此“漠南无王庭”。然后,汉武帝遣兵攻占匈奴左地,扶植乌桓并将其徒居五郡塞外,以切断其所谓左臂;又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并嫁公主乌孙,再切断其所谓右臂,同时还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一直把烽遂、亭障从酒泉延伸玉门,从敦煌连往盐泽……。尽管这是一场先进的封建制对落后的奴隶制的正义战争,汉朝还是为它付出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沉重代价,匈奴则仓皇逃亡漠北。漠北随后发生的“五单于争立”,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内乱,又使匈奴进一步分崩;汉章帝时,“党众叛离,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候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终于彻底离析。最后在南匈奴单于上书汉朝“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家”的要求下,汉和帝乘机遣兵与南匈奴一起大破北匈奴,北匈奴被迫就此退出整整活动了三百余年的南北大漠,西迁中亚去开辟新的疆域。不久,“匈奴故地”尽为日渐强盛的鲜卑所据,“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此后“皆自号鲜卑”;而南匈奴作为汉朝的一个少数民族内迁汉地逐步汉化。直到“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匈奴的贵族后裔们又相继在北方建立了几个政权,其中有刘渊所建的汉,刘渊族子刘曜所建的赵,赫连勃勃所建的夏和匈奴一支卢水胡所建的北凉。不过,它们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也不再是单一民族,融入隋唐便渐渐消失了。
两汉魏晋之时,早已存在的乌桓、鲜卑及其后的柔然,先后崛起于中国北方草原
乌桓与鲜卑同出东胡,由于东胡在汉初曾被匈奴击溃,一支前往今赤峰境内的乌桓山而称乌桓,一支迁往今通辽市境内的鲜卑山而号鲜卑。乌桓也是一个勇敢善战的民族,而且始终与汉朝有着不解之缘。西汉武帝时,武帝为了抗御匈奴而扶植乌桓,乌桓则为了摆脱匈奴而须亲附汉朝,曾南迁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塞外。乌桓大人每年都到汉都长安朝觐,汉设“护乌桓校尉”命其驻防以观匈奴动静。乃至东汉光武帝时,南匈奴已经附汉,东部鲜卑也受汉封赏,光武帝不因“王莽之乱”约其再度归附。乌桓便由五郡塞外又南迁至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和朔方十郡塞内,汉再设“护乌桓校尉”以理乌桓、鲜卑事务,乌桓大人皆受封为侯、王、君长并送质子入朝,百姓则岁时与汉互市。到三国曹魏时,曹操“挟天予以令诸侯”,欲行统一中国事,在南征吴蜀之前亲自率军北定时已反汉的三郡乌桓,斩首蹋顿及名王以下,把乌桓余众一万余落悉数迁入中原。同时,又选其精壮编为骑兵,仍命乌桓王、侯、大人率领随曹作战,“尤是三君乌丸(乌桓)为天下名骑”。其余部众后经分割与迁徙,逐渐演变为杂胡之一种。
乌桓东北的鲜卑,初时北匈奴西迁中亚便据有“匈奴故地”;后乌桓南迁五郡塞外,遂又据有“乌桓故地”。东汉初年,一如怀柔乌桓也怀柔鲜卑,每岁竟要为之虚耗二亿七千万钱,还不时予鲜卑大人以“鲜卑王”、“率众王”和“率众侯”的桂冠。由于鲜卑的游牧经济急需中原农业和手工业品的补充,而又往往不能满足其所欲,所以鲜卑对汉朝还是时附时叛。东汉末年,一个“勇健有智略”名叫檀石槐的鲜卑人被推为鲜卑大人,他在高柳北三百里的弹汗山歠仇水建庭设帐,“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扶余,西击乌孙”。檀石槐不仅“持兵十万”尽据“匈奴故地”,而且多得汉地“精金良铁”,并启用抄掠或逃亡鲜卑的汉人充当“谋主”,帮助他建立起一个控地“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的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鲜卑也因之继匈奴之后,成为中国北方草原最强大的民族。这时,汉桓帝仍想羁縻于他,曾遣使者持印绶前往封其为王,而遭檀石槐拒绝。檀石槐连连入侵汉边九郡,杀掠吏民,一时“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兵利马疾,过于匈奴”。然而,它毕竟只是一个军事联盟,其部众分散,生产力不高,经济基础薄弱,故尔檀石槐一死,联盟便随之瓦解。檀石槐的继起者为“小种鲜卑”轲比能集团。轲比能先与曹魏修好,向文帝曹丕献马并还迁留居鲜卑的汉人一千五百余家,被曹魏封为“附义王”;后一度兼并同族檀石槐后裔步根度集团和同为檀石槐的叛离者素利、弥加、厥机等东部人众,再次统一漠南,建立起一个新的鲜卑部落联盟。不过,轲比能比之檀石槐其势己较小,时间也较短,特别是当魏明帝得知其曾从蜀汉诸葛亮之约在诸葛亮兵出歧山时策应过蜀军,轲比能便很快死于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所使刺客之手,联盟又瓦解了。轲比能的继起者为宇文、段、慕容三部。慕容部首领慕容原为檀石槐联盟的中部大人,继任首领曾莫护跋后事曹魏因随司马懿征伐被封“率义王”,再任首领慕容魔再归西晋又受封鲜卑都督。之后,慕容魔趁西晋灭亡、东晋未稳之机,宣布建立“前燕”并自称燕王,并率众西兼段部,北并宇文,“南摧强赵,东灭句丽,开境三千里”,筑“龙城”于龙山和柳城之间。及至慕容魔的儿子慕容觥攻下后赵之都蓟城,再克邺城,“前燕”便从“龙城”迁都“邺城”,控制了北方草原以至中原大片疆土。可是,“前燕”很快就为“前秦”符坚所破,以慕容氏为代表的鲜卑山鲜卑还是再度瓦解。就在宇文、段、慕容三部纵横北方的时候,鲜卑的另一支最早生息于鲜卑山后来也据“匈奴故地”的拓跋鲜卑渐渐强盛起来,至其先祖拓跋力微时,已经“控弦士马”二十余万。然后,又从五原东移盛乐,诸部归服,建立起又一个部落联盟。拓跋联盟相比檀石槐联盟虽远不如其庞大,相比轲比能联盟却远较其持久。它已不仅仅是鲜卑一个种族的部落联盟,以拓跋鲜卑八个部落的“宗室八姓”和包括匈奴、丁零、柔然、乌桓、鲜卑山鲜卑等七十五个异姓部落为“内入诸姓”,以外围与拓跋鲜卑有“岁时朝贡”关系的三十五部为“四方诸姓”,已经形成一个以拓跋鲜卑为核心的漠南草原民族共同体。拓跋力微死而传至其子拓跋禄官时,其伙更众,因掳掠并洲杂胡部落,遂分中、东、西三部,控弦之士多达四十余万。再传而至拓跋猗卢时,其地更广,因助并州刺史战胜铁弗匈奴和东部鲜卑,又分盛乐、平城为南北之都,晋连封其为大单于、代公乃至代王。数传而至拓跋什翼键时,其势之大已足以让他仿汉制而置百官以建“代”称王,由繁峙迁都盛乐。直至拓跋什翼键之孙拓跋珪时,虽“代”早被前秦符坚所灭,但符坚也随“淝水之战”而不久覆亡。拓跋珪审视度势,集合拓跋旧将,在牛川大会诸部,一举复代王位,建元“登国”,旋即重迁盛乐,史称北魏。其时,北魏西有铁弗匈奴,东有库莫奚,南有独孤,北有贺兰、柔然和高车。面对犬牙交错的强邻,极有权谋的拓跋珪采取结强攻弱的策略,逐一各个击破统一代北,始建天子旗号,改元“皇始”。随之又接连攻克慕容部“后燕”都城中山及并州和山东六州之地,遂迁都平城,即皇帝位,改元“天兴”,是为魏道武帝。从魏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到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拓跋鲜卑不但结束了中国北方草原一百余年的历代纷争,而且作为我国南北朝之一的北朝为隋唐大一统党中央封建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在北朝与南朝对峙的同时,还有一个草原民族与北朝时相和战,这就是柔然,北魏统治者蔑称其为“蠕蠕”。柔然亦出东胡,与乌桓和鲜卑同源。虽然柔然始祖木骨曾为鲜卑贵族的奴隶,他后起的部落又不断遭到北魏的侵袭,但自首领社仑远渡漠北征服敕勒诸部之后,柔然便成为一支可与北魏相敌并较量的强大势力;甚至,柔然还在弱落水畔建立起一个“西则焉耆之北,东则朝鲜故地,北则渡沙漠穷翰海,南则临大碛”的庞大的奴隶制政权——柔然汗国。北魏王朝虎视鹰膦,一直渴求灭掉柔然以图南北大漠;而柔然汗国欲得中原财货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品,也不时挥戈南下大行抄掠,双方为各自的政经济利益,展开了长达八、九十年的斗智和斗勇。北魏图谋削弱柔然,常以贵爵显位诱引柔然部族特别是柔然上层人物亲魏或投魏,“蠕蠕子弟来降,贵者尚公主,贱者任将军、大夫,居朝列”。当柔然可汗社仑之弟悦大人那谋杀其兄社仑大败逃往平城,魏道武帝拓跋珪不惜将其女华阴公主下嫁于他,以示宠遇。柔然则多方与中原其他政权通好,联络各国相抗北魏。柔然先与后秦姚兴和亲,一次便送马八千匹;又与北燕冯跋互聘再次献马三千匹。闻知北魏进攻后秦,柔然可汗社仑竟亲自率军救秦伐魏。柔然与北魏攻战之余,柔然也曾谴使入魏贡马,随从就有数百:北魏则回赐锦绣、杂彩无算。北魏与柔然冲突再起,柔然动辄数万余骑蜂拥而至,入攻云中等北魏关塞;北魏则兵分数路长驱大进,直捣柔然汗庭。柔然可汗吴提继位,开始对北魏采取和亲政策,又送其妹给魏太武帝拓跋焘做左昭仪,娶北魏西海公主为王妃。北魏为了利用柔然牵制更北的高车,迁都洛阳之后也逐渐对柔然奉怀柔与羁縻的策略。北魏后期发生“六镇起义”,柔然可汗阿那率军十万协同镇压,愈发加强了北魏统治者和柔然统治者原来己很密切的关系,魏孝庄帝准他“赞拜不言名,上书不称”。从此,“阴山息警,弱水无尘”,北魏与柔然亲和直到灭国为终。北魏王朝前后绵延一百五十余年,而后分裂为东、西魏;东西魏又为北齐、北周所代,北周的建立者即为鲜卑宇文部北齐的统治者也属鲜卑的后裔。再后,北齐、北周统一于隋,而柔然前此便亡于突厥——中国北方草原的又一个称雄者。
隋唐一统之际,突厥与回纥纵横南北大漠,搬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突厥是铁勒的一支,其族源在战国秦汉时为丁零,在西汉魏晋时为敕勒,至隋称铁勒。柔然征服敕勒诸部攻占高昌,突厥便为柔然奴役迁至金山以事锻铁,被蔑称为“锻奴”。柔然势衰,这些“锻奴”由其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乘势而起,征服铁勒诸部五万余落,大败柔然并逼阿那瑰自杀,阿史那土门遂建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时至其子木杆可汗,不仅尽灭柔然,而且“西破哒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至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至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其势之盛更胜柔然,甚至超过匈奴。及至木杆可汗弟佗钵可汗,常持“其国富强,有凌轹中夏之志”;而初代东、西魏又相互对垒的北齐与北周,皆惧其强,“争为姻好,倾府库以事之”。突厥因贪其货,先约北周,再结北齐,后有疑“天谴”乃助北周而灭北齐,每年因此从北周所获“缯絮锦彩至十万段”,以至享用不尽,竞大量远销中亚利罗马,从中牟取暴利。
隋文帝代北周而建大隋,突厥可汗沙钵略以大隋待其礼薄和为北周复仇为名,率部四十万骑入塞抄掠,边郡为之一空。隋文帝翌年采取“离强而合弱”之策,并起八路大军出关北伐,结果形势为之大变。隋军不仅大败沙钵略,突厥诸部也群起争叛,从此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常常侵凌东突厥,东突厥自己又起纷争,内外交困的沙钵略不得已向大隋请求内附。隋文帝准其南渡大漠,寄居白道川,东突厥则借大隋兵顺顷势攻破西突厥阿波可汗部。于是,骄踞一时的沙钵略心悦诚服,再向大隋上表:“突厥白天置以来,五十余载,保有沙漠,自生藩隅,地过万里,士马亿数。恒力兼戎夷,抗死华夏,在于戎狄莫与为大。侯者,气候清和,风云顺序,意以华夏岂有大圣兴焉。窃以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伏惟人隋皇帝真皇帝也,岂敢阻兵持险,偷窃名号。今便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颡,永为藩附。”隋帝下诏:“沙钵略称雄漠北,多历世年。百蛮之大,莫过于此。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是一体”,乃赐其“诏不称名”,并“班历于突厥”。是时东突厥与大隋日益交好,虽间发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因与其叔父之子染干可汗有隙互争雄长而负大隋终为部属擒杀,染干却由此被大隋封为启民可汗兼收都蓝之众,渐渐兴起。又有西突厥达头可汗趁都蓝可汗之死占领大漠自称步伽可汗并数犯隋边,但其周围属国和治下部众多叛归启民可汗最后势穷也只好降于启民可汗,启民可汗便又兼步伽之众。启民可汗曾上表文帝说:“自归大隋,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马,遍满山谷”,并愿“千万世与大隋典羊马”。启民可汗卒而其子始毕可汗立,正值隋炀帝三征高丽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之际,东突厥趁“天下大乱”便不再“与大隋典羊马”,很快又建立起一个“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的强大的奴隶主政权。
大隋亡而大唐兴,始毕可汗弟颉利继为大可汗,“承父兄之资,兵马强盛”,又“有凭凌中国之志”。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始,东突厥再度频繁入侵大唐边郡。唐高祖李渊因太原起兵时始毕可汗曾对大唐建有军功,又“以中原初定,不遑外略,每优容之”,乃至与约和亲。但东突厥统治者奉行既和亲又战争的政策,依然屡犯中原。武德九年,颉利可汗率部十万余骑直逼长安,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大起唐军,亲临渭水与其对阵。颉利可汗因见阵前旌甲蔽野,又见太宗仪态从容,方知不可轻犯,只得再请和亲,与李世民斩白马盟于渭桥,勒兵北退。由于东突厥奴隶主贵族连年发动战争,其部众不堪黩武穷兵,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诸匐与民众水火”;又由于东突厥军队战事不息,其藩附不堪无度征敛,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还由于颉利可汗与其侄突利可汗经常发生“内讧”,其部属不愿互攻相残,统治集团内部也暴露出矛盾并变得异常尖锐,“族类”“疏远”而纷纷离心。唐贞观二年,颉利可汗又一次发起大规模地对唐战争,似乎掠夺和杀戮成了这个面临瓦解的奴隶主政权的唯一出路。唐贞观三年,唐太宗则趁东突厥“颉利政乱,灾异屡起”之机,北连已经叛离东突厥并建立薛延陀汗国的薛延陀、回纥等十几个部落,起十万大军兵分数路出击,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败而西走,企图依附驻牧灵州之北的小可汗苏尼失却为苏尼失所擒,献往长安。东突厥其国遂亡,其地南起阴山北至大漠尽入大唐版图,其余部或投薛延陀,或走西域,尚有十万余人附唐。唐太宗是一个天资英纵而又胸怀大度的政治家,他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敌。”因而,他对归附大唐的东突厥人十分友好,始终视为自己治下的民族之一,并“置降者于塞下”幽、灵一带,分置四州都督府,“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同时,又将东突厥漠南属地分置六州,专任东突厥贵族为都督。而对前来归附的东突厥贵族更为优厚,多被授以中郎将、将军。朝中五品以上可“奉朝清”的高官多达百人,东突厥出身者竟为朝士之半,连可汗颉利也得免死并授以右卫大将军,死后还追封“归义王”。不少归附大唐并为大唐屡立战功的东突厥功臣,死后荣获陪葬昭陵的宠遇,成为唐太宗生死与共的人物。不断迁往长安的东突厥人几近万家,做了大唐京都的百姓。大唐开放的政治制度和开明的民族政策,无疑赢得草原民族的尊敬和欢迎,各族君长都拥戴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称之为“天可汗”。与东突厥并称的西突厥,虽远在隋初便远走西域并远及中亚,至唐高宗时也归中国:东突厥之后又有后突厥,先附唐而后又叛唐,至唐玄宗时则为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所攻灭,“突厥十姓”早附唐者已有十万余账,其余众或归回纥,或迁中亚。
回纥也是铁勒的一支,并为“九姓铁勒之首”,其直系高车在北魏末隶属柔然,在大唐初隶属突厥,“回纥之盛,由菩萨之兴焉”。回纥摆脱东突厥统治之初,曾依附于薛延陀。薛延陀在郁督军山建国,回纥首领菩萨建牙帐于独洛水。东突厥为大唐以重兵覆亡,薛延陀与同纥开始在漠北称雄。薛延陀又为大唐以重兵歼灭,回纥便领有其故地和部众。由于东突厥的倾覆和薛延陀的灭亡都有回纥之功,回纥因请大唐“置唐官,并于回纥以南置邮递,通管北方”,以致唐太宗亲到灵州接受回纥的归附。及至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趁后突厥内乱击败后突厥可汗建立回纥汗国,又遣使报唐,大唐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当怀仁可汗翌年攻杀后突厥最后一个可汗——白眉可汗,回纥已经是一个继突厥之后“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的强大汗国。于是,大唐又拜怀仁可汗为左骁员外大将军,回纥汗国也与大唐保持了长期的最友好的关系。最能够说明这种友好的,莫过于回纥助唐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了。正值大唐玄宗避蜀、肃宗募兵的危急存亡之秋,回纥可汗葛勒遣使灵武,请战叛军。肃宗大为感动,速遣敦煌郡王李承寀和重臣仆固怀恩去回纥请兵。两国结盟之时,深明大义的葛勒可汗将其可敦之妹以义女名义嫁给使者李承寀,并授李承寀“叶护”官号。葛勒可汗的太子叶护率军至风翔,又与肃宗的太子广平王结为兄弟。唐在扶风准备大宴三日,以飨回纥转战将领。叶护婉拒:“国家有难,远来相助,何暇食为?”回纥军配合唐军连续投入激战,不久收复长安、洛阳。既将安禄山讨平,又讨余党史朝义,回纥牟羽可汗再与唐臣仆固怀恩联兵,逼史朝义自缢,取得平叛的最后胜利。在回纥汗国的历代可汗中,一直把大唐奉为自己的中原王朝,从怀仁可汗接受大唐册封开始,回纥继续报请大唐并受册封的就有十一位可汗。而回纥早期酋长被大唐任命为都督、刺史、长史、司马者竟有数千人。为了巩固和发展同回纥的长期友好关系,大唐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仅“允其所请”多年对回纥奉行“和亲”一端,就先后下嫁回纥可汗有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从而使大唐与回纥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共处和交往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大地对抗和战争。唐文宗时,(回鹘)回纥及其可汗为驻牧于西北与其交战二十余年的黠噶斯部所攻灭,可汗弟温没斯等率众至塞下附唐,到唐武宗时被任命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余部离散,一支迁往西域和中亚,称“葱岭西回鹘”,以后甚至还建立过一个强大的喀喇汗王朝;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后来即沦为西辽附庸,又逐渐演变为畏吾儿即今之维吾尔族;一支迁往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或“甘州回鹘”,不久便隶属西夏,直至发展和形成为撒里畏吾儿即今之裕固族。
宋辽金时期,契丹和女真相继逐鹿中原,各自扮演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角色
契丹源起东胡,系宇文鲜卑之一部,“五胡十六国”时附北燕,南北朝时附北魏,隋唐时曾附突厥汗国,后终归大唐。由于汉唐先进封建文化长期而强烈的影响,契丹在唐末取代回纥时,已经成为中国北方草原的又一个始终与中原王朝有着极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的强大民族。特别是当耶律阿保机被推为遥辇部落联盟的“夷离堇”之后,在他率四十万大军入侵大唐河东、河北、九郡掳掠唐朝百姓五万九千余人和大量驼、马、牛、羊的同时,也大量网罗汉族地主阶级的官吏和士人。他让这些唐朝百姓为他“治城郭、邑尽、廛市如幽州制度”,又请这些官吏和士人教他如何借鉴汉族统治者的统治经验统治臣民和治理地方,于是很快统一契丹诸部,建契丹国,即皇帝位,都上京临潢府。然后,这位辽太祖西击党项、突厥、沙陀,北征室韦、乌古,东服女真,东南灭渤海,直至其次子耶律德光挥军南下攻陷洛阳从后唐叛将石敬塘手中南割燕云十六州,辽王朝已是一个统治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的大帝国。经过“澶渊之盟”,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便从此形成。西夏为了拒宋不惜向辽称臣,辽为了防宋也常与西夏结盟,而宋辽为了互相制约又都想控制或威服西夏。尽管宋、辽在局部多起纷争,但作为两朝还是互遣聘使往来不绝,和平共处乃近百年之久。尤其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深受汉文化影响已由氏族部落联盟演变为奴隶制又迅速发展为封建制早已十分汉化的辽王朝,不仅从不自外于中国,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而且为宋臣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把契丹列入“四夷附录”大不以为然:“……宋人赖我朝宽大,许通和好,得尽兄弟之礼,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经意”,这反映了辽王朝君臣同样把自己视为炎黄子孙。
在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并长期对峙期间,女真崛起于白山黑水,而且其势日渐强大起来。女真之源可谓源远流长,可以从隋唐的靺鞨、南北朝的勿吉、两汉的挹娄,一直上溯到商周时代的肃慎。辽太祖东服女真之后,把女真称为“熟女真”和“生女真”。在辽王朝直接统治下的辽编户为“熟女真”,与辽王朝只具有某种臣服关系的氏族部落为“生女真”。“生女真”完颜部继任首领“都勃极烈”完颜阿骨打因不满辽王朝长期对女真的民族压迫和严酷剥削,于辽天祚帝天庆四年起兵反辽,天庆五年建“金”,以至马不停蹄,当年攻克黄龙府,五年后攻占辽上京,又五年攻灭辽王朝。在女真建金攻辽势如破竹之时,北宋想借金人之力恢复被辽割去的燕云十六州,曾两次遣使说金联兵灭辽,相约宋取辽燕京,金取辽中京。金不仅如约攻取辽中京,而且趁势攻取辽西京,宋军却在白沟被辽军打败退兵,以致金人责问北宋为何不攻辽?随后又攻取辽燕京。腐朽无能的北宋王朝为了燕京一座已被金人掳掠一空的空城以及六州之地,竟答应金人苛索代税一百万缗,并岁输金币四十万钱。气焰正盛的金王朝由此看透了北宋的虚弱,于宋宣和七年长驱大进直取宋都开封,苟且偷安的宋徽宗只有再次割地赔款,并慌忙将皇位传给其子钦宗。宋宣和八年,金兵再围开封,窃得徽、钦二宗及其后妃、太子、宗亲等两千余人而还,北宋遂亡。不久南宋偏安,金又多次大规模南攻,皆因两宋军民坚决而顽强的奋勇抵抗,企图再灭南宋的目的才未能得逞。最后,经过“绍兴和议”,两朝以淮河为界,又形成长期南北对峙,金与南宋和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金也因之继辽而成为中国北方草原的又一强大政权,其北尽有辽之故地,其南则从辽与宋的国界拒马河一线,一直延伸到淮河秦岭一线。
蒙元一代,蒙古登上历史舞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中国从此震撼世界
蒙古属唐代室韦诸部中蒙兀室韦的后裔,辽时为“萌古”,金时方称蒙古,与东胡、鲜卑、库莫奚一脉相承。自唐宋以来,世居额尔古纳河“有毛毡帐的百姓”即游牧部落便流动在东至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草原地带,而“林木中的百姓”即狩猎部落则活跃于北起贝加尔湖、西至额尔齐斯河的森林地带。这些蒙古早期先民居住分散,互不相属,各部落首领都在较小的范围内称汗。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正式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之前,蒙古部周围渐渐形成包括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个部落集团,但依然处于彼此割据和互相攻战的混乱状态。辽金两朝特别是金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并长期奴役蒙古诸部,经常唆使和挑起其部落之争:塔塔儿部与蒙古部纠缠不休的仇杀,使草原陷入黑暗和分裂。这时,部落新兴封建主及其部族要求“安生”的愿望和情绪开始滋长并日渐强烈,无疑为蒙古部的青年铁木真后来统一蒙古诸部提供了可能。铁木真首先借克烈部首领王罕和“安答”札木合之力打败三姓蔑儿乞部,然后与王罕结盟消灭世仇塔塔儿部,不久又回师战胜力量最强的克烈部,最后相继征服太阳汗的乃蛮部以及所有“有毛毡帐的”和“林木中的”草原各部,最后完成他的统一事业。南宋开禧二年,他在斡难河被推为全蒙古的大汗,并上尊号“成吉思汗”,建立也可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大蒙古国的建立不仅从此结束了历来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厮拼和称霸,将蒙古诸部及其部族置于“蒙古”这个统称之下,真正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且,还意味全蒙古已由氏族制过渡到封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但大蒙古国建立之日,也是成古思汗发动更大规模战争之时。他和他的子孙先后攻陷西夏,挥兵灭金,灭金之后,又亡南宋;同时,连续进行三次西征,攻破花刺子模,战败斡罗斯,兵锋直指里海和多瑙河……。在整个十三世纪的一百余年中,蒙古铁骑几乎踏遍中亚和东欧,最终建立起一个亘古未有的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它们包括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蒙古的崛起,使蒙古民族继匈奴、突厥之后成为所有草原民族中最强大的民族;元朝的统一,又使大元王朝继北魏王朝之后成为所有入主中原的王朝中最强大的王朝;而成吉思汗,他的南侵和西征,显然给中原和亚欧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使他成为中国历代草原统治者中的集大成者和世界征服者,所以才有“一代天骄”之称。有元一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隋唐之后的又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所有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继魏晋南北朝之后民族空前融合的时代,更是一个民族更加众多、经济更加交融、文化更加凝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