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二期
  • (志鉴论坛)续志应充分反映众人关注的几个问题
  • 一、“中国建设中的最大问题”。这是2006314日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关于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所问中所说的:“环境问题已是中国建设中的最大问题”。于此可知,以《环境保护》为题并不确切,况且各种媒体常以“环境问题”为题披露各地的严重状况。即在不负责任的人群共同破坏下,环境正像一个千孔百疮又多病交集的患者,急需人们救急。其中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我国七大水系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其中42%超过3类即饮用水标准:全国设有监测设备的1200多条河流中,已有850条遭到污染,有50%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关于反映方法,一方面是如实记述污染状况,不能认为“有损地方形象”而对严重性大打折扣:一方面是记述广大百姓的各种忧患意识。如20015月,时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他少年求学的湘西吉首巡访,期间写了一首题为《重游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的七律:“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希别有天。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荡荡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说明那些日子,他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另一种更应关注的现实:人为的破坏与大自然的报复,已使葱茏大地锈色斑驳,一座座失去绿色的荒山秃岭,就像一阵阵不和谐的噪音,一路之上连连撞击着他的心。继之又想到1998年夏,洞庭湖岸因乱开发而使湖面缩小导致的洪灾惨局,于是心情十分沉重,欢愉变为忧患,遂立即呐喊:浩浩荡荡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国家领导人有这种忧患意识,广大百姓当然,因为天天面对这种问题。如续编《枣强县志·环境问题》无题综述中的一段:“居民们看着电视节目中常有的关于污染状况的报道,都不禁联想本地与自家而感慨万端:那粮油、蔬菜、水果、肉蛋鱼还能吃吗?那本属少有的难治不治之症,近些年发病率却这么高,导致大不幸的家庭这么多……”无疑这是反映百姓忧患意识的写意,如此也叫“要为老百姓说话”,即2005122日,因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而引咎辞职的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谢振华,在其前930日的局务会议上再度指出,环境保护“要为老百姓说话,要为生态环境说话。”无疑,这也属深化记述层次。

    二、城乡结合部的问题。这是多被忽略的问题,因为修志机构城是城乡是乡,其实凡是城市和农村之间,都有一个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的地段。原因是随着规模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靠拢,有的在城乡交界处暂居,虽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尚短,但来势甚猛,据农业部分析预测,至2016年,农民还将以每年850万的速度向城镇转移,至2026年,从农村转入城镇的人口将达3亿。但在这个大问题上,许多地方缺乏规划,除道路,市政管线有规划之外,其它尚无人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脏乱差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段。一侧是林立的高楼大厦,一侧是绿色浓浓的农村,而中间却是低矮破旧的平房,和临时搭的帐篷或草篷,其中每个空间都是零散的各种东西,和一片一片的垃圾,有的粮食,蔬菜等等食品袋、篓和纸箱就垛在垃圾上,一群群的老鼠神出鬼没地钻进穿出。

    2、在城市不能容身的“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倾销的“中转站”。即“城里不要,农村走俏”,但又为防查纠,先到这里落落脚。其中既有大量农资类,更多饮食类和衣着。还有人概括为“新三无”:一无“准生证”,没有许可生产的证件;二无“户口本”,是借假牌子、假产地、假厂家悄悄来的;三无“健康证”,在饮食、衣着中含有害健康的物质。那些假食品,以小孩子最爱上当;那些假衣着,以妇女最爱吃亏。

    3、多为还没找到活干或虽然有活但不稳定的农民。因为农村有家,吃饭没有问题,但花钱就相当艰难,有的就偷盗或抢劫,加之来自不同地方,互相素无往来,出现一些利害冲突便打架斗殴,甚至动用器械,致使犯罪率居高不下。

    三、教育不公平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有这个问题,原因之一是财政收入虽逐年增加,但教育投入却未相应增加;之二是“城乡分治”政策的一种表现,教育事业的发展总是重视城市轻视农村。如我国的税收总倾向是使国家增收,其中1994~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5%,而税收却增长316%,继之在2004年又增至25718亿元,增幅为257%,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25倍。鉴于此,党中央发现税收的急剧增长,反而强化了一种澎涨型财政模式,在投资上,政府加大了随意性,轻视教育即为其一。如2000年,是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国家教育投入计划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但不仅是年没有实现,其后反呈连续下降之势,2002~2004年,三年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1%328%300%。更是沿袭己久的总是向城市高等教育倾斜,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投入甚少。尽管如此,上大学难已是普遍性呼声,如2004年,时为教育部副部长的张宝庆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培养一名本科大学生的成本至少4~5万元。又据权威性人士测算,每名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7000~8000元。2005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理工种和文科的培养费分别为每年15万元和12~13万元。有人调查说明,毕业后工作10年,才能挣回成本。是年,教育部做出规定,收费应是成本的25%(是年为44%),具体是普通专业每年不超6000元,北京除艺术等专业每年万元左右外,其他是500055006000元等三个档次。

    尽管已有如此规定,但从某媒体裁文可知,有关专家指出并不合理,即大学尤其是国立大学的收费,究竟是应当以大学自身的成本,还是应当以一般公众的收入水平、生活成本来核定其合理性?大学收费改革10余年来,学费与居民收入的基本关系格局是:学费增加50倍,而同期城镇居可支配性收入年均增加4倍,前者10余倍以上于后者,年均学费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50%(仅以年均学费4000元,20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30元计算),而世界公立大学平均为5%~10%。从支付能力看,我国大学收费水平早已是世界第一。

    另据安徽省城调队对一个县的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在校学生人数占家庭人口的23%,户均教育支出5510元,占户均年可支配收入的294%,有孩子就学的家庭为68%。在校各项支出年均8100元,约占当年户均总收入的39%。农村居民家庭子女年均就学费用6070元,有的纯收入远远不足这个数。如按培养14年制大学生计,城镇居民需55万元,按该县2004年人均可支配性收入6384元计,相当86年的收入:同样计,农村居民需48万元,同年人均纯收入2668元,相当18年的收入。如此可知,同为教育负担,农村居民是城镇居民的21倍。

    这种情况在中、西,北部地区具有普遍性,如有些县份,农村中小学教师连年得不到工资。被称“冰城”的哈尔滨市,2005年冬,竟有不给已婚教师发取暖补贴的规定,一位在农村的女教师月工资仅400余元,取暖需要1000余元,因己结婚便得不到补贴。

    四、医疗体制问题。近几年中,各新闻媒体经常披露看病难的问题,也是舆论中的“热点”,论其原因,公认为有三:一是一些医务工作者缺乏道德良心,向患者要“红包”,从药房取“回扣”;二是药费太高、有的药出厂价已是生产成本的数倍,销售过程中又步步加码,用于患者已是成本的10余倍;三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太少,如某省一个县医院,财政给予的经费仅占全部经费的9%,连工作人员工资也远远不够。又如卫生部部长高强,2005年末被称“主刀中国医改的总手术师”,这一年医疗卫生事件接二连三……哈尔滨医院天价乱收费,都使他马不停蹄,高度紧张。他不断地呼吁,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还滞后于经济和其他事业发展,他大胆斥责,某些医院见利忘义,把医疗当成牟利的工具。20061021日,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纵横”中,有某医院的一名医师,收了患者200元“红包”,领导要他退,他不但不退,还振振有词:“这种情况何止我自己?全国各地皆然。”结果被开除。立刻有些听众发表意见,如“应该如此‘开刀’,正是在高强部长的手术台侧当助手。”还有的提出医疗体制改革不能搞市场化,仍属事业单位,政府应加大投入。

    五、买房难问题。改革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生活消费指数也持续上升,吃饭和穿衣已不为主,而是住房第一。但房价越来越高,已大大超过收入增加幅度,使普通百姓“望房兴叹”。如2005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房价,竟比上年高出近50%2006年上半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受理这类投诉174件。20061119日,前述“新闻纵横”,又就这个问题让听众发表谁应负责任的看法,基本上共同的是房地产开发商的不规和违法行为,如非法占地,又进行“炒卖”,还有的与开发商是一种“特殊”关系,一是买到后也予“炒卖”,一是被称“红色开发商”的腐败分子。还有从中牟取暴利的中介机构。关于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只是忙于建设房地产市场,但忽略对其动向的监督管理,也无法律性运行机制。

    如上五个问题当然不是只摆出状况,更要浓墨重彩记述解决方法和效果,以及出现的新问题。其中城乡结合部问题,应城市志和县级志各从不同视角予以反映,如由房地产开发商建造住宅楼,既能缓解住宅难问题,又能使城乡连为一体,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其中教育不公平问题,和医疗体制问题,应记述增加投入情况,并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系列比较方法,即用数据表或能一目了然的示意图,反映与上年之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财政收入的增幅、对教育投入的增幅、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增幅,如此逐年比较,便能看出解决问题的力度。其中买房难问题,应记述政府对两种“炒卖”和“红色开发商”,以及为使居民较大幅度增加收入采取了什么措施,建立了什么新的运行机制等。如200714日,建设部通报的10大案例,即沈阳、新疆、吉林、新疆、河北,海南、宁夏、深圳、苏州、枣庄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其他公司违法案例,包括暴力强迁、违法强迁、违法销售商品房,违法预售商品房、逾期办理房屋权属、虚假广告、牟取不正当利益、隐瞒真实情况等,其中致人死亡者被判死缓,几个“红色开发商”被判不同有期徒刑等等。

    (作者:河北枣强县世纪花园2-1-501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续志应充分反映众人关注的几个问题
  • 一、“中国建设中的最大问题”。这是2006314日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关于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所问中所说的:“环境问题已是中国建设中的最大问题”。于此可知,以《环境保护》为题并不确切,况且各种媒体常以“环境问题”为题披露各地的严重状况。即在不负责任的人群共同破坏下,环境正像一个千孔百疮又多病交集的患者,急需人们救急。其中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我国七大水系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其中42%超过3类即饮用水标准:全国设有监测设备的1200多条河流中,已有850条遭到污染,有50%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关于反映方法,一方面是如实记述污染状况,不能认为“有损地方形象”而对严重性大打折扣:一方面是记述广大百姓的各种忧患意识。如20015月,时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他少年求学的湘西吉首巡访,期间写了一首题为《重游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的七律:“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希别有天。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荡荡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说明那些日子,他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另一种更应关注的现实:人为的破坏与大自然的报复,已使葱茏大地锈色斑驳,一座座失去绿色的荒山秃岭,就像一阵阵不和谐的噪音,一路之上连连撞击着他的心。继之又想到1998年夏,洞庭湖岸因乱开发而使湖面缩小导致的洪灾惨局,于是心情十分沉重,欢愉变为忧患,遂立即呐喊:浩浩荡荡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国家领导人有这种忧患意识,广大百姓当然,因为天天面对这种问题。如续编《枣强县志·环境问题》无题综述中的一段:“居民们看着电视节目中常有的关于污染状况的报道,都不禁联想本地与自家而感慨万端:那粮油、蔬菜、水果、肉蛋鱼还能吃吗?那本属少有的难治不治之症,近些年发病率却这么高,导致大不幸的家庭这么多……”无疑这是反映百姓忧患意识的写意,如此也叫“要为老百姓说话”,即2005122日,因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而引咎辞职的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谢振华,在其前930日的局务会议上再度指出,环境保护“要为老百姓说话,要为生态环境说话。”无疑,这也属深化记述层次。

    二、城乡结合部的问题。这是多被忽略的问题,因为修志机构城是城乡是乡,其实凡是城市和农村之间,都有一个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的地段。原因是随着规模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靠拢,有的在城乡交界处暂居,虽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尚短,但来势甚猛,据农业部分析预测,至2016年,农民还将以每年850万的速度向城镇转移,至2026年,从农村转入城镇的人口将达3亿。但在这个大问题上,许多地方缺乏规划,除道路,市政管线有规划之外,其它尚无人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脏乱差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段。一侧是林立的高楼大厦,一侧是绿色浓浓的农村,而中间却是低矮破旧的平房,和临时搭的帐篷或草篷,其中每个空间都是零散的各种东西,和一片一片的垃圾,有的粮食,蔬菜等等食品袋、篓和纸箱就垛在垃圾上,一群群的老鼠神出鬼没地钻进穿出。

    2、在城市不能容身的“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倾销的“中转站”。即“城里不要,农村走俏”,但又为防查纠,先到这里落落脚。其中既有大量农资类,更多饮食类和衣着。还有人概括为“新三无”:一无“准生证”,没有许可生产的证件;二无“户口本”,是借假牌子、假产地、假厂家悄悄来的;三无“健康证”,在饮食、衣着中含有害健康的物质。那些假食品,以小孩子最爱上当;那些假衣着,以妇女最爱吃亏。

    3、多为还没找到活干或虽然有活但不稳定的农民。因为农村有家,吃饭没有问题,但花钱就相当艰难,有的就偷盗或抢劫,加之来自不同地方,互相素无往来,出现一些利害冲突便打架斗殴,甚至动用器械,致使犯罪率居高不下。

    三、教育不公平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有这个问题,原因之一是财政收入虽逐年增加,但教育投入却未相应增加;之二是“城乡分治”政策的一种表现,教育事业的发展总是重视城市轻视农村。如我国的税收总倾向是使国家增收,其中1994~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5%,而税收却增长316%,继之在2004年又增至25718亿元,增幅为257%,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25倍。鉴于此,党中央发现税收的急剧增长,反而强化了一种澎涨型财政模式,在投资上,政府加大了随意性,轻视教育即为其一。如2000年,是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国家教育投入计划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但不仅是年没有实现,其后反呈连续下降之势,2002~2004年,三年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1%328%300%。更是沿袭己久的总是向城市高等教育倾斜,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投入甚少。尽管如此,上大学难已是普遍性呼声,如2004年,时为教育部副部长的张宝庆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培养一名本科大学生的成本至少4~5万元。又据权威性人士测算,每名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7000~8000元。2005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理工种和文科的培养费分别为每年15万元和12~13万元。有人调查说明,毕业后工作10年,才能挣回成本。是年,教育部做出规定,收费应是成本的25%(是年为44%),具体是普通专业每年不超6000元,北京除艺术等专业每年万元左右外,其他是500055006000元等三个档次。

    尽管已有如此规定,但从某媒体裁文可知,有关专家指出并不合理,即大学尤其是国立大学的收费,究竟是应当以大学自身的成本,还是应当以一般公众的收入水平、生活成本来核定其合理性?大学收费改革10余年来,学费与居民收入的基本关系格局是:学费增加50倍,而同期城镇居可支配性收入年均增加4倍,前者10余倍以上于后者,年均学费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50%(仅以年均学费4000元,20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30元计算),而世界公立大学平均为5%~10%。从支付能力看,我国大学收费水平早已是世界第一。

    另据安徽省城调队对一个县的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在校学生人数占家庭人口的23%,户均教育支出5510元,占户均年可支配收入的294%,有孩子就学的家庭为68%。在校各项支出年均8100元,约占当年户均总收入的39%。农村居民家庭子女年均就学费用6070元,有的纯收入远远不足这个数。如按培养14年制大学生计,城镇居民需55万元,按该县2004年人均可支配性收入6384元计,相当86年的收入:同样计,农村居民需48万元,同年人均纯收入2668元,相当18年的收入。如此可知,同为教育负担,农村居民是城镇居民的21倍。

    这种情况在中、西,北部地区具有普遍性,如有些县份,农村中小学教师连年得不到工资。被称“冰城”的哈尔滨市,2005年冬,竟有不给已婚教师发取暖补贴的规定,一位在农村的女教师月工资仅400余元,取暖需要1000余元,因己结婚便得不到补贴。

    四、医疗体制问题。近几年中,各新闻媒体经常披露看病难的问题,也是舆论中的“热点”,论其原因,公认为有三:一是一些医务工作者缺乏道德良心,向患者要“红包”,从药房取“回扣”;二是药费太高、有的药出厂价已是生产成本的数倍,销售过程中又步步加码,用于患者已是成本的10余倍;三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太少,如某省一个县医院,财政给予的经费仅占全部经费的9%,连工作人员工资也远远不够。又如卫生部部长高强,2005年末被称“主刀中国医改的总手术师”,这一年医疗卫生事件接二连三……哈尔滨医院天价乱收费,都使他马不停蹄,高度紧张。他不断地呼吁,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还滞后于经济和其他事业发展,他大胆斥责,某些医院见利忘义,把医疗当成牟利的工具。20061021日,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纵横”中,有某医院的一名医师,收了患者200元“红包”,领导要他退,他不但不退,还振振有词:“这种情况何止我自己?全国各地皆然。”结果被开除。立刻有些听众发表意见,如“应该如此‘开刀’,正是在高强部长的手术台侧当助手。”还有的提出医疗体制改革不能搞市场化,仍属事业单位,政府应加大投入。

    五、买房难问题。改革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生活消费指数也持续上升,吃饭和穿衣已不为主,而是住房第一。但房价越来越高,已大大超过收入增加幅度,使普通百姓“望房兴叹”。如2005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房价,竟比上年高出近50%2006年上半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受理这类投诉174件。20061119日,前述“新闻纵横”,又就这个问题让听众发表谁应负责任的看法,基本上共同的是房地产开发商的不规和违法行为,如非法占地,又进行“炒卖”,还有的与开发商是一种“特殊”关系,一是买到后也予“炒卖”,一是被称“红色开发商”的腐败分子。还有从中牟取暴利的中介机构。关于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只是忙于建设房地产市场,但忽略对其动向的监督管理,也无法律性运行机制。

    如上五个问题当然不是只摆出状况,更要浓墨重彩记述解决方法和效果,以及出现的新问题。其中城乡结合部问题,应城市志和县级志各从不同视角予以反映,如由房地产开发商建造住宅楼,既能缓解住宅难问题,又能使城乡连为一体,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其中教育不公平问题,和医疗体制问题,应记述增加投入情况,并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系列比较方法,即用数据表或能一目了然的示意图,反映与上年之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财政收入的增幅、对教育投入的增幅、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增幅,如此逐年比较,便能看出解决问题的力度。其中买房难问题,应记述政府对两种“炒卖”和“红色开发商”,以及为使居民较大幅度增加收入采取了什么措施,建立了什么新的运行机制等。如200714日,建设部通报的10大案例,即沈阳、新疆、吉林、新疆、河北,海南、宁夏、深圳、苏州、枣庄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其他公司违法案例,包括暴力强迁、违法强迁、违法销售商品房,违法预售商品房、逾期办理房屋权属、虚假广告、牟取不正当利益、隐瞒真实情况等,其中致人死亡者被判死缓,几个“红色开发商”被判不同有期徒刑等等。

    (作者:河北枣强县世纪花园2-1-501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