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二期
  • (史海钩沉)浅谈崔寔与麻池古城历史渊源
  • 2006年,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的麻池古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池古城城垣残高15米、底宽10米、顶宽3~4米。古城分南北两城,呈双菱形,相互连接,南城南北660米,东西640米;北城南北690米,东西720米。北城为战国时期赵九原遗址,南城为秦九原郡郡治和汉五原郡郡治遗址。古城附近墓葬甚多,曾出土“单于和亲”等瓦当。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武灵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这是《史记》中第一次出现“九原”。据专家考证,“九原”故址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的麻池古城遗址,是历史上中原诸侯国在内蒙古地区最早建筑的古代军事重镇,也是包头地区年代最早的古城。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将赵九原设为九原郡,“郡治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至秦都咸阳西北的云阳,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公元前127年的漠南之战大胜后,汉武帝下令设立朔方郡,并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郡治仍为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直达漠北的稒阳道与著名的秦直道使九原县成为联结内地和塞外的重要交通枢纽与防御重地,汉武帝派遣10万军队驻扎防守。九原县作为汉朝在北部边疆的军事要塞,在汉武帝的强力统治下,边境安宁,商贾往来,农牧业发展迅速,地区经济进入了初始发展阶段。

    那么九原与麻池古城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这就要从崔寔谈起了。

    崔寔字子真,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人。崔寔出身于名门世家,从他的高祖崔朝起,先后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祖父崔骃,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与班固、傅毅齐名。父亲崔瑗,书法家,对天文历法和京房易传等术数也有所研究,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做河内汲县令7年,对农业生产较为重视,颇有政绩。曾“为人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崔寔在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召拜为议郎。曾与边韶、延笃等一同在东观(皇家图书馆)著书写作,杂定“五经”。后汉书把他和他的祖父骃、父亲瑗三代合为一传。《后汉书·崔骃列传》说:“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崔寔是继其祖父崔骃之后,崔氏家庭在文林中最享有盛名的一个,和稍晚的蔡邕齐名,号称崔蔡。他一生“所著碑、论、箴、铭、答、七言、词文、表、记、书”各类著作颇多,其中《四民月令》、《政论》为代表作。   

    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四民月令》,体现了崔寔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重视。崔寔的主要活动时期,几乎和桓帝(公元147~167年)执政期相始终。这时已是东汉政治经济的黑暗和破坏时期。地主阶级经战国、秦和西汉,发展到东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累世贵盛的世家地主。“四民”是指士、农、工、商,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四民分业论”;《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四民月令》在中国农学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前所述,它是我国第一部“农家月令”书。它不但对《礼记·月令》类著作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改造,完成了从“官方月令”到“农家月令”的转换;而且它所反映的农事活动比《礼记·月令》要丰富和具体得多。在《四民月令》中,每月的农业生产,包括耕地、催芽、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以及蚕桑、畜牧、果树、林木的经营等等,细致而合理,又提醒人们注意农业生产安排的地区性,其中有些生产技术,如“别稻”(水稻移栽)和树木的压条繁殖,是农书中首见的记载。因此,《四民月令》不但是农家月令的开创之作,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代表作。更为可贵的是崔寔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四民月令》基本上摆脱了《礼记·月令》天人感应的阴阳学的色彩。《四民月令》中有关生产活动的安排,除了“正月上辛,扫除韭畦中枯叶”这一条记载外,其余一切农业、手工业操作,都只以节令和物候为标准,看不出迷信和禁忌的成分。

    九原大面积种麻始于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51年(元嘉元年),崔寔被汉桓帝委任为五原郡(郡治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太守。崔寔任五原郡太守时,五原郡地区在经历了王莽新朝、南北匈奴激战、以及东汉时期的汉匈交战后,包括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在内的整个五原郡地区社会经济一落千丈、百姓贫苦不堪。

    崔寔上任后四处走访,探视民情,发现五原郡地处边陲,冬天寒冷而漫长。老百姓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穿,“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崔寔发现“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识绩,”虽然这里的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不知纺织。深受父亲影响,重视农业生产且爱民如子的崔寔变卖了郡府内所有财物,将卖得的二十余万两银子,用于购买纺织机器,并邀请中原纺织名师教授百姓纺织技法,同时下令郡内广泛种麻。从此,五原郡地区种麻、纺织蔚然成风,百姓的生产、生活渐渐改善。随着麻的产量逐渐加大,五原郡治九原县专用于沤麻的池塘也越建越多,麻池这一地方俗名在民间流传开来。

    公元215年(献帝建安二十年),汉王朝对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各郡进行削减。当时,西北部边塞各郡已被鲜卑等游牧民族占领,原来的汉民大部分迁居中原各地,汉王朝的行政权力已基本丧失。于是汉王朝在削减各郡时,每郡只留一个县,把各郡所剩的汉民皆迁居到这一县之中。并把这四个县合为一个郡,命名为新兴郡,郡治九原。郡治只是保留了九原的原名,郡治所在地则由今包头的麻池古城迁到了今山西忻州。但是麻池的俗称则一直保留了下来。

    近两千年的历史变迁,麻池古城已成为供人怀古思今的历史遗迹。而麻池则发展成为包头市九原区一个总面积达1002平方公里,人口32万,拥有耕地30000亩,辖有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农业公司的重要乡镇。近两千年的变革和发展,没有改变的是麻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包头铁路客运站坐落在该镇北部,包头机场、包头车站位于该镇东端,210国道及其支线、南绕城线、包伊线、万哈线、机场高速纵横交错,构成了麻池镇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经济社会十分繁荣。

    追根溯源,麻池今天的发展应感谢崔寔。他任五原郡太守时不仅大兴农业,注重农业生产的科学发展。同时整效军马,严格烽、堠等警戒制度,五原郡成为各边郡最安定之处,使老百姓免遭烧杀掳掠,颠沛流离之苦。政绩卓著的崔寔,四年后,又被推荐为辽东太守。为官清廉的他于灵帝建宁三年病故时,《后汉书》载“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最后还是由一些好友为他备办了棺木葬具。   

    麻池因崔寔而得名,在五原郡地区广泛种植适宜百姓日常穿用的麻类植物,一方面体现的是崔寔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爱民之心;另一方面体现的他倡导适时而植、因地而宜等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其撰著的《四民月令》中有更多的体现,在东汉晚期政治昏聩、神学之风弥漫的历史条件下,更是难能可贵!

    参考文献:

    《后汉书·崔骃列传》、《齐民要术》、《汉书·地理志·五原郡·稒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总第四十七辑、《后汉书·匈奴传》、《史记·赵世家》。

    (作者:包头市志史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浅谈崔寔与麻池古城历史渊源
  • 2006年,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的麻池古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池古城城垣残高15米、底宽10米、顶宽3~4米。古城分南北两城,呈双菱形,相互连接,南城南北660米,东西640米;北城南北690米,东西720米。北城为战国时期赵九原遗址,南城为秦九原郡郡治和汉五原郡郡治遗址。古城附近墓葬甚多,曾出土“单于和亲”等瓦当。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武灵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这是《史记》中第一次出现“九原”。据专家考证,“九原”故址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的麻池古城遗址,是历史上中原诸侯国在内蒙古地区最早建筑的古代军事重镇,也是包头地区年代最早的古城。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将赵九原设为九原郡,“郡治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至秦都咸阳西北的云阳,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公元前127年的漠南之战大胜后,汉武帝下令设立朔方郡,并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郡治仍为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直达漠北的稒阳道与著名的秦直道使九原县成为联结内地和塞外的重要交通枢纽与防御重地,汉武帝派遣10万军队驻扎防守。九原县作为汉朝在北部边疆的军事要塞,在汉武帝的强力统治下,边境安宁,商贾往来,农牧业发展迅速,地区经济进入了初始发展阶段。

    那么九原与麻池古城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这就要从崔寔谈起了。

    崔寔字子真,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人。崔寔出身于名门世家,从他的高祖崔朝起,先后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祖父崔骃,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与班固、傅毅齐名。父亲崔瑗,书法家,对天文历法和京房易传等术数也有所研究,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做河内汲县令7年,对农业生产较为重视,颇有政绩。曾“为人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崔寔在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召拜为议郎。曾与边韶、延笃等一同在东观(皇家图书馆)著书写作,杂定“五经”。后汉书把他和他的祖父骃、父亲瑗三代合为一传。《后汉书·崔骃列传》说:“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崔寔是继其祖父崔骃之后,崔氏家庭在文林中最享有盛名的一个,和稍晚的蔡邕齐名,号称崔蔡。他一生“所著碑、论、箴、铭、答、七言、词文、表、记、书”各类著作颇多,其中《四民月令》、《政论》为代表作。   

    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四民月令》,体现了崔寔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重视。崔寔的主要活动时期,几乎和桓帝(公元147~167年)执政期相始终。这时已是东汉政治经济的黑暗和破坏时期。地主阶级经战国、秦和西汉,发展到东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累世贵盛的世家地主。“四民”是指士、农、工、商,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四民分业论”;《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四民月令》在中国农学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前所述,它是我国第一部“农家月令”书。它不但对《礼记·月令》类著作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改造,完成了从“官方月令”到“农家月令”的转换;而且它所反映的农事活动比《礼记·月令》要丰富和具体得多。在《四民月令》中,每月的农业生产,包括耕地、催芽、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以及蚕桑、畜牧、果树、林木的经营等等,细致而合理,又提醒人们注意农业生产安排的地区性,其中有些生产技术,如“别稻”(水稻移栽)和树木的压条繁殖,是农书中首见的记载。因此,《四民月令》不但是农家月令的开创之作,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代表作。更为可贵的是崔寔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四民月令》基本上摆脱了《礼记·月令》天人感应的阴阳学的色彩。《四民月令》中有关生产活动的安排,除了“正月上辛,扫除韭畦中枯叶”这一条记载外,其余一切农业、手工业操作,都只以节令和物候为标准,看不出迷信和禁忌的成分。

    九原大面积种麻始于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51年(元嘉元年),崔寔被汉桓帝委任为五原郡(郡治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太守。崔寔任五原郡太守时,五原郡地区在经历了王莽新朝、南北匈奴激战、以及东汉时期的汉匈交战后,包括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在内的整个五原郡地区社会经济一落千丈、百姓贫苦不堪。

    崔寔上任后四处走访,探视民情,发现五原郡地处边陲,冬天寒冷而漫长。老百姓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穿,“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崔寔发现“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识绩,”虽然这里的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不知纺织。深受父亲影响,重视农业生产且爱民如子的崔寔变卖了郡府内所有财物,将卖得的二十余万两银子,用于购买纺织机器,并邀请中原纺织名师教授百姓纺织技法,同时下令郡内广泛种麻。从此,五原郡地区种麻、纺织蔚然成风,百姓的生产、生活渐渐改善。随着麻的产量逐渐加大,五原郡治九原县专用于沤麻的池塘也越建越多,麻池这一地方俗名在民间流传开来。

    公元215年(献帝建安二十年),汉王朝对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各郡进行削减。当时,西北部边塞各郡已被鲜卑等游牧民族占领,原来的汉民大部分迁居中原各地,汉王朝的行政权力已基本丧失。于是汉王朝在削减各郡时,每郡只留一个县,把各郡所剩的汉民皆迁居到这一县之中。并把这四个县合为一个郡,命名为新兴郡,郡治九原。郡治只是保留了九原的原名,郡治所在地则由今包头的麻池古城迁到了今山西忻州。但是麻池的俗称则一直保留了下来。

    近两千年的历史变迁,麻池古城已成为供人怀古思今的历史遗迹。而麻池则发展成为包头市九原区一个总面积达1002平方公里,人口32万,拥有耕地30000亩,辖有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农业公司的重要乡镇。近两千年的变革和发展,没有改变的是麻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包头铁路客运站坐落在该镇北部,包头机场、包头车站位于该镇东端,210国道及其支线、南绕城线、包伊线、万哈线、机场高速纵横交错,构成了麻池镇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经济社会十分繁荣。

    追根溯源,麻池今天的发展应感谢崔寔。他任五原郡太守时不仅大兴农业,注重农业生产的科学发展。同时整效军马,严格烽、堠等警戒制度,五原郡成为各边郡最安定之处,使老百姓免遭烧杀掳掠,颠沛流离之苦。政绩卓著的崔寔,四年后,又被推荐为辽东太守。为官清廉的他于灵帝建宁三年病故时,《后汉书》载“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最后还是由一些好友为他备办了棺木葬具。   

    麻池因崔寔而得名,在五原郡地区广泛种植适宜百姓日常穿用的麻类植物,一方面体现的是崔寔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爱民之心;另一方面体现的他倡导适时而植、因地而宜等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其撰著的《四民月令》中有更多的体现,在东汉晚期政治昏聩、神学之风弥漫的历史条件下,更是难能可贵!

    参考文献:

    《后汉书·崔骃列传》、《齐民要术》、《汉书·地理志·五原郡·稒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总第四十七辑、《后汉书·匈奴传》、《史记·赵世家》。

    (作者:包头市志史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