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2年  /  第四期
  • (新书评议)名人举慧眼草原见奇珍——《名人眼中的内蒙古》评介
  • 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主持编纂的《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历经三载的精修细琢,终于成就为洋洋80万言鸿篇巨制,为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华诞和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我作为该书的一名积极的供稿者和热心的读者,感到十分欣喜和振奋,并急不可待地拜读了全书,顿感醍醐灌顶,受益无穷。这是内蒙古地区形象定位研究的新成果,也是自治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教材,填补了西部投资环境宣传和历史文化建设的一项空白,为国内外人士提供了一把了解内蒙古真实情况的金钥匙。全书高屋建瓴,气势恢宏,资料翔实,结构严谨,主线突出,特色鲜明,纵横捭阖,文笔精炼,是一部集“资政、存史、教化、宣传”诸功能为一体的精品,堪称是揭示中国西部绿色文明的特殊《史记》。

    占全国面积18的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产丰富,人文荟萃,是一块充满生机的热土。但不少古人一直以为是鄙远荒蛮之地,今人也多以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视之。内蒙古对外的形象似乎一直就定格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边庭风光之上,有意无意地误导了人们对于内蒙古的认识,也不利于内蒙古地对外开放。目前,内蒙古对外宣传的力度有所加大,对区情、地情的认识也有所深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影像和书刊作品,但仍需要更多的具有权威性地、全面客观地介绍内蒙古的扛鼎之作问世。我认为内蒙古政协以此书为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办了一件实事。该书汇集了400位古今中外名人对内蒙古地区的评论,有教诲,有点拨,有建议,有抒怀,有国际友人的赞誉,也有西方知识分子和政界要人、的客观评论,尽管他们所持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有一个共识:这是—片大有前途的土地,这里的人民勇敢豪迈,智慧勤劳,大有希望。

    正因为各类名人都有丰富的阅历、宝贵的经验、开阔的视野、高深的修养、广博的知识,因此他们看问题更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前瞻性。该书不落主观溢美、拔高的窠臼,独辟蹊径,通过名人敏锐的观察、理性的思维、深思熟虑来得出结论。认识问题客观公正、实话实说,高度和深度胜人一筹。能够以名人的慧眼来看内蒙古,用名人的话来评论内蒙古,这是编纂者的大手笔所在和本书的高明之处,也是我区介绍内蒙古的一个创新,因此它更具有权威性,是部信史,让人拍案叫绝。

    该书首次将古今中外的名人对内蒙古的评论汇集成册,是对这方面资料全面的、系统的整理,书山撷珍,十分宝贵,达到了“存史”的目的。而这些资料对于领导者认识内蒙古、建设内蒙古、发展内蒙古具有很高的借鉴作用,因而能充分发挥“资政”作用。该书用名人的言论来宣传内蒙古的优势,赞美内蒙古的美丽富饶和地灵人杰,激发人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很好地承担起爱国主义教材的作用,所以在“教化”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书中各位名人的评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客观真实,毫不哗众取宠、矫揉造作,说服力强,可信度大,是对外宣传不可多得的佳作。

    该书在编纂方法上,注意逻辑,整合有序,体例完备。前有领导题词彩图,后有编纂委员会和编纂人员名单,再接题记,序,凡例,目录,正文,附录,末了有后记结束全书,纲举目张,图文并茂,对读者负责,对科学负责,对历史负责,可以称得上是同类书中的“上乘之作”。从记述的范围讲,纵的方面,上至50万年前旧石器时期,下至1998年,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历史时期;横的方面,分历史、资源、科教、企业、综合、未来6篇作为板块相联互补。每篇先由“概述”提纲挈领,整体介绍,使得读者能从宏观上了解这方面的大致情况、主要脉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用条目方式将每位名人的论述,用一事一叙的方法记载。在每—条目中,又在题目上将名人和要点推出,再在重要内容上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论点简明扼要记叙而不议,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便于查找,便于领会。有些不为人所知的人物、地点、事物都加以注释,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体现了编者的责任心。在后记中又将书中122个内蒙古各个领域的“中国之最”汇集起来,有始有终。这种编纂方法科学合理,使得该书既象一部资料书,又能承担起工具书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珍藏价值。全书内容有合有分,节奏有张有弛,编排有巨有细,充分体现了编纂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驾驭资料的能力。本人从事史志编辑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编纂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付出的艰辛劳动,水平令人钦佩。

    该书还注意突出了内蒙古的地区特点、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采用详今略古的方法,记述了内蒙古人民追求真理、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赴后继、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浓墨重彩地反映了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当家作主的自豪;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革命领袖、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内蒙古工作的论述,实事求是,睿智隽永,有的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指导作用,是全区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读来令人振奋,非常亲切。许多名家巨擘的科学预见,有的已经实现,有的即将实现,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全书许多内容可以编入信息库,为区内外已经或将要投身于建设内蒙古伟大事业的志士仁人开阔思路,提供参考。可以肯定,这部书将为我区参与西部大开发提供崭新视角和科学依据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本书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生命力,发挥“经世致用”的作用。

    这是内蒙古辉煌历史的凝聚,这是内蒙古进入全国前列的指南,这是内蒙古走向世界的金桥,只要我们认真地阅读这本书,学习这本书,使用这本书,就一定能在“认识内蒙古、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事业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监察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新书评议)名人举慧眼草原见奇珍——《名人眼中的内蒙古》评介
  • 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主持编纂的《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历经三载的精修细琢,终于成就为洋洋80万言鸿篇巨制,为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华诞和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我作为该书的一名积极的供稿者和热心的读者,感到十分欣喜和振奋,并急不可待地拜读了全书,顿感醍醐灌顶,受益无穷。这是内蒙古地区形象定位研究的新成果,也是自治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教材,填补了西部投资环境宣传和历史文化建设的一项空白,为国内外人士提供了一把了解内蒙古真实情况的金钥匙。全书高屋建瓴,气势恢宏,资料翔实,结构严谨,主线突出,特色鲜明,纵横捭阖,文笔精炼,是一部集“资政、存史、教化、宣传”诸功能为一体的精品,堪称是揭示中国西部绿色文明的特殊《史记》。

    占全国面积18的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产丰富,人文荟萃,是一块充满生机的热土。但不少古人一直以为是鄙远荒蛮之地,今人也多以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视之。内蒙古对外的形象似乎一直就定格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边庭风光之上,有意无意地误导了人们对于内蒙古的认识,也不利于内蒙古地对外开放。目前,内蒙古对外宣传的力度有所加大,对区情、地情的认识也有所深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影像和书刊作品,但仍需要更多的具有权威性地、全面客观地介绍内蒙古的扛鼎之作问世。我认为内蒙古政协以此书为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办了一件实事。该书汇集了400位古今中外名人对内蒙古地区的评论,有教诲,有点拨,有建议,有抒怀,有国际友人的赞誉,也有西方知识分子和政界要人、的客观评论,尽管他们所持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有一个共识:这是—片大有前途的土地,这里的人民勇敢豪迈,智慧勤劳,大有希望。

    正因为各类名人都有丰富的阅历、宝贵的经验、开阔的视野、高深的修养、广博的知识,因此他们看问题更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前瞻性。该书不落主观溢美、拔高的窠臼,独辟蹊径,通过名人敏锐的观察、理性的思维、深思熟虑来得出结论。认识问题客观公正、实话实说,高度和深度胜人一筹。能够以名人的慧眼来看内蒙古,用名人的话来评论内蒙古,这是编纂者的大手笔所在和本书的高明之处,也是我区介绍内蒙古的一个创新,因此它更具有权威性,是部信史,让人拍案叫绝。

    该书首次将古今中外的名人对内蒙古的评论汇集成册,是对这方面资料全面的、系统的整理,书山撷珍,十分宝贵,达到了“存史”的目的。而这些资料对于领导者认识内蒙古、建设内蒙古、发展内蒙古具有很高的借鉴作用,因而能充分发挥“资政”作用。该书用名人的言论来宣传内蒙古的优势,赞美内蒙古的美丽富饶和地灵人杰,激发人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很好地承担起爱国主义教材的作用,所以在“教化”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书中各位名人的评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客观真实,毫不哗众取宠、矫揉造作,说服力强,可信度大,是对外宣传不可多得的佳作。

    该书在编纂方法上,注意逻辑,整合有序,体例完备。前有领导题词彩图,后有编纂委员会和编纂人员名单,再接题记,序,凡例,目录,正文,附录,末了有后记结束全书,纲举目张,图文并茂,对读者负责,对科学负责,对历史负责,可以称得上是同类书中的“上乘之作”。从记述的范围讲,纵的方面,上至50万年前旧石器时期,下至1998年,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历史时期;横的方面,分历史、资源、科教、企业、综合、未来6篇作为板块相联互补。每篇先由“概述”提纲挈领,整体介绍,使得读者能从宏观上了解这方面的大致情况、主要脉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用条目方式将每位名人的论述,用一事一叙的方法记载。在每—条目中,又在题目上将名人和要点推出,再在重要内容上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论点简明扼要记叙而不议,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便于查找,便于领会。有些不为人所知的人物、地点、事物都加以注释,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体现了编者的责任心。在后记中又将书中122个内蒙古各个领域的“中国之最”汇集起来,有始有终。这种编纂方法科学合理,使得该书既象一部资料书,又能承担起工具书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珍藏价值。全书内容有合有分,节奏有张有弛,编排有巨有细,充分体现了编纂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驾驭资料的能力。本人从事史志编辑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编纂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付出的艰辛劳动,水平令人钦佩。

    该书还注意突出了内蒙古的地区特点、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采用详今略古的方法,记述了内蒙古人民追求真理、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赴后继、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浓墨重彩地反映了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当家作主的自豪;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革命领袖、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内蒙古工作的论述,实事求是,睿智隽永,有的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指导作用,是全区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读来令人振奋,非常亲切。许多名家巨擘的科学预见,有的已经实现,有的即将实现,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全书许多内容可以编入信息库,为区内外已经或将要投身于建设内蒙古伟大事业的志士仁人开阔思路,提供参考。可以肯定,这部书将为我区参与西部大开发提供崭新视角和科学依据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本书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生命力,发挥“经世致用”的作用。

    这是内蒙古辉煌历史的凝聚,这是内蒙古进入全国前列的指南,这是内蒙古走向世界的金桥,只要我们认真地阅读这本书,学习这本书,使用这本书,就一定能在“认识内蒙古、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事业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监察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