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2年  /  第四期
  • (翻译指南)志书的蒙文翻译管见
  •     编修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和宣传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社会各界及国内外志书爱好者提供的资料性著述。民族地区用民族的文字出版志书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体现之一。民族文字出版的志书有两种:一是用民族文字编纂的。二是将汉文志书用民族文字翻译的。本文将探讨志书蒙文翻译的要领和特点。志书的翻译与其他文章或文献的翻译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对所要翻译的志书理解把握后进行的一种双语言文字行为。但志书翻译有其独特特点,主要是篇幅长、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等。
        首先,志书的翻译与其他文章文献的翻译一样,要做好翻译前的一些准备工作。这与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翻译工作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因此,准备工作相当重要,而且这项工作做得越充足越好。()做好参考用的已翻译出版的蒙文志书的选择工作。志书的翻译与其他翻译相比,工作量大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长和较多。在选择已翻译出版的蒙文志书时,要认真考虑已翻译出版的志书的权威性以及其在社会、修志界中产生的反响。一般来说,志书的体例是一致的,而且记述方式也相似,只是事实和数据不同罢了。目前,我区已翻译出版的蒙文志书有《土默特志》()、《巴林右旗志》、《阿鲁科尔沁旗志》等,另外还有几部即将出版。已出版的部分汉文志书都把目录翻译成蒙文附在书中。一部翻译出版的志书,往往标志着一个新高度的翻译水平的诞生。应该说越是后翻译出版的志书,其权威性、翻译价值、翻译质量等,要比原先翻译的高。所以,我们在选择参考的蒙文志书时,尽量选择后来出版的蒙文志书。()做好有关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的准备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一部志书所要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志书不仅包括地理、建置、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人口、军事、工农牧业等社会各行各业外,还涉及人物、数据、表格、图片、大事记等。志书本身包罗万象,而且它的每一个章节内容也比较丰富。如一部旗县志书有“文化”这一章节的话,此章节就包括机构、设施、艺术团体、文艺创作、图书电影的横排竖写内容外,还会涉足民间文学艺术和文物等。因此,准备好相关词典外,必须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熟悉工作。()做好翻译等相关人员的组织工作。翻译志书因其量大,又有时间、技巧、专业等方面的要求,与编修志书时组织一班人员一样,还要组织一些翻译、审稿人员甚至还组织评审人员。这些直接关系到志书翻译的质量和速度。我们单从速度来看,翻译和审稿人员越多越好。但是反过来说,人多,翻译各有千秋、各有特点,会给整部志书带来不必要的和不协调的难处。即使是审稿人对全书进行通读审核,很难做到同条共贯。我们在组织相关人员时,要选调蒙汉文基础好、翻译经验丰富和知识渊博的人员,并且还要考虑到对地方志是否熟悉。总之,志书翻译者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人员选定后,按照一部志书的篇章进行分工,制定计划,以保质保量地去完成。
       
    其次,要掌握好志书的翻译要领。在志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志书中的那些专业术语的正确度和与全书的统一。这是一个较关键的环节。“本届修志完成之日,即下届修志开始之日”。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里,我们的各项事业会快速发展。志书的记述内容中,除原有的各种名词术语外,会出现更多的新的专业术语和符合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新的提法。现在是革新的年代、创新的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产生了很多新词新鲜说法。党的十六大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在今后编修的志书中全会突出地记述这次会议对我国发展强大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有人统计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90多处地方出现了带“新”字的词,有些恐怕在词典中难以查到。在志书中,对翻译此类词句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很多的时间。必须切实学习理解其全面内容,同时要查阅现已出版发行的蒙文报刊上的相关资料,保持与社会其他文献的翻译一致。为了在志书翻译中准确翻译和全书的统一,可在翻译前的通读或翻译过程中把所有遇到的疑难问题一一列出来,集体查阅或制定解决方案,然后列出名词术语等疑难问题的蒙汉文对照表,发给每一位翻译和审稿人员在翻译和审稿中统一采用,对此表中的内容任何人都不得随意更改。如果发现有些内容与最初理解有出入或再发现和遇到新的问题,按原来的做法让翻译人员各自做好记录,待整个翻译工作结束后审核通稿时再集体讨论,统一修改或统—译法。除此之外,注意志书正文标题、图表标题与目录内容的译法必须统一。志书的读者群主要是修志工作者或各个部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以及爱好志书的普通读者。因此,专业名词的翻译必须照顾到专业学科和读者能够理解的蒙语表达习惯。如“凡例”一词,一般词典都译成等,总觉得与“说明”、“总则”有混淆之嫌,不够恰当。应以自治区名词术语委员会统一的为好。因为这样不仅规范,而且比较通俗易懂,可以说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创造性。目前,各级志书蒙文版中的“凡例”一词的翻译基本使用这种译法。除上述问题外,还要注意处理好汉语词意相近的词汇、同义词汇所反映的不同含义问题。有些汉语词汇意义比较相近,但也有所区别,而这些区别之意在蒙语中不可能找到十分确切的解释。如“水平”和“水准”,在汉语中看看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表述对象及语气等就能感悟到它所表示的轻重和褒贬之意。但是它们在蒙语中只有《》的意思。对此类词汇,需逐句逐段通读内容后,选那些比较适合的蒙语词汇。有时也会出现同一词汇反映不同含义的。如在志书中常使用的“行政区划图”与“图片”的“图”字,不管在汉语还是蒙语的意思都带有“图画”的含义。但是,我们要结合该字在不同场合中表述出来的不同意义,应翻译成和《》。另外,因为志书的篇幅较长,志书一般都是三、四十万字甚至是数百万字的巨著,要避免出现重译或漏译等现象。
       
    最后,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通常,我们在编修志书工作中经常要求编修人员必须对志书、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翻译志书与编修志书是一样的,对他们也要提出对志书、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对有些志书记述的内容,因翻译和审稿人员的知识面有限或对志书所记述的内容不了解等种种因素,在翻译和审稿当中免不了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和不易翻译的疑难问题和词句。对此不同经验的翻译人员采取不同的译法。有的采取模棱两可的译法;有的采取跨越式的译法;有的进行编译法。若遇到上述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与地方志编修人员或提供资料的部门和撰稿人员联系,请教其含义后才能确定最适合的译法。志书是资料性的著述,是很严肃的。所以,志书的翻译工作应该是很严肃的工作。我们在翻译志书时可能还会遇到某些地区民俗风情、地理历史等方面的民族和地区特点的东西,而且还遇到译法不一致等现象。如“奶油”—词,内蒙古地区有的地方说《》,有的地方则说《》。如汉语里,对牲畜的各个年龄段—般都分为—岁、两岁、三岁,但蒙语中这类名词术语比较丰富,所以与汉语就不同了,不用分别称其为一、两、三岁,而是根据牛马羊的年龄段分别使用专门术语。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应该查找有关资料,还要向有关权威部门及专家咨询,做到译文准确无误,并符合当地或当时的说法。经过这样严肃认真的艰苦劳动,必将有力地提高志书的翻译质量,使翻译出版的蒙文志书同样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精品佳作。
       
    总之,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翻译时存在相互表达不清的词语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志书翻译过程中千万要做到嘴勤、手勤、腿勤,发扬坚韧不拔、孜孜不倦的精神,在努力学好母语和翻译所涉语言的基础上,掌握与现代社会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以严格谨慎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翻译工作,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翻译指南)志书的蒙文翻译管见
  •     编修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和宣传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社会各界及国内外志书爱好者提供的资料性著述。民族地区用民族的文字出版志书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体现之一。民族文字出版的志书有两种:一是用民族文字编纂的。二是将汉文志书用民族文字翻译的。本文将探讨志书蒙文翻译的要领和特点。志书的翻译与其他文章或文献的翻译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对所要翻译的志书理解把握后进行的一种双语言文字行为。但志书翻译有其独特特点,主要是篇幅长、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等。
        首先,志书的翻译与其他文章文献的翻译一样,要做好翻译前的一些准备工作。这与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翻译工作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因此,准备工作相当重要,而且这项工作做得越充足越好。()做好参考用的已翻译出版的蒙文志书的选择工作。志书的翻译与其他翻译相比,工作量大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长和较多。在选择已翻译出版的蒙文志书时,要认真考虑已翻译出版的志书的权威性以及其在社会、修志界中产生的反响。一般来说,志书的体例是一致的,而且记述方式也相似,只是事实和数据不同罢了。目前,我区已翻译出版的蒙文志书有《土默特志》()、《巴林右旗志》、《阿鲁科尔沁旗志》等,另外还有几部即将出版。已出版的部分汉文志书都把目录翻译成蒙文附在书中。一部翻译出版的志书,往往标志着一个新高度的翻译水平的诞生。应该说越是后翻译出版的志书,其权威性、翻译价值、翻译质量等,要比原先翻译的高。所以,我们在选择参考的蒙文志书时,尽量选择后来出版的蒙文志书。()做好有关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的准备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一部志书所要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志书不仅包括地理、建置、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人口、军事、工农牧业等社会各行各业外,还涉及人物、数据、表格、图片、大事记等。志书本身包罗万象,而且它的每一个章节内容也比较丰富。如一部旗县志书有“文化”这一章节的话,此章节就包括机构、设施、艺术团体、文艺创作、图书电影的横排竖写内容外,还会涉足民间文学艺术和文物等。因此,准备好相关词典外,必须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熟悉工作。()做好翻译等相关人员的组织工作。翻译志书因其量大,又有时间、技巧、专业等方面的要求,与编修志书时组织一班人员一样,还要组织一些翻译、审稿人员甚至还组织评审人员。这些直接关系到志书翻译的质量和速度。我们单从速度来看,翻译和审稿人员越多越好。但是反过来说,人多,翻译各有千秋、各有特点,会给整部志书带来不必要的和不协调的难处。即使是审稿人对全书进行通读审核,很难做到同条共贯。我们在组织相关人员时,要选调蒙汉文基础好、翻译经验丰富和知识渊博的人员,并且还要考虑到对地方志是否熟悉。总之,志书翻译者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人员选定后,按照一部志书的篇章进行分工,制定计划,以保质保量地去完成。
       
    其次,要掌握好志书的翻译要领。在志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志书中的那些专业术语的正确度和与全书的统一。这是一个较关键的环节。“本届修志完成之日,即下届修志开始之日”。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里,我们的各项事业会快速发展。志书的记述内容中,除原有的各种名词术语外,会出现更多的新的专业术语和符合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新的提法。现在是革新的年代、创新的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产生了很多新词新鲜说法。党的十六大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在今后编修的志书中全会突出地记述这次会议对我国发展强大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有人统计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90多处地方出现了带“新”字的词,有些恐怕在词典中难以查到。在志书中,对翻译此类词句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很多的时间。必须切实学习理解其全面内容,同时要查阅现已出版发行的蒙文报刊上的相关资料,保持与社会其他文献的翻译一致。为了在志书翻译中准确翻译和全书的统一,可在翻译前的通读或翻译过程中把所有遇到的疑难问题一一列出来,集体查阅或制定解决方案,然后列出名词术语等疑难问题的蒙汉文对照表,发给每一位翻译和审稿人员在翻译和审稿中统一采用,对此表中的内容任何人都不得随意更改。如果发现有些内容与最初理解有出入或再发现和遇到新的问题,按原来的做法让翻译人员各自做好记录,待整个翻译工作结束后审核通稿时再集体讨论,统一修改或统—译法。除此之外,注意志书正文标题、图表标题与目录内容的译法必须统一。志书的读者群主要是修志工作者或各个部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以及爱好志书的普通读者。因此,专业名词的翻译必须照顾到专业学科和读者能够理解的蒙语表达习惯。如“凡例”一词,一般词典都译成等,总觉得与“说明”、“总则”有混淆之嫌,不够恰当。应以自治区名词术语委员会统一的为好。因为这样不仅规范,而且比较通俗易懂,可以说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创造性。目前,各级志书蒙文版中的“凡例”一词的翻译基本使用这种译法。除上述问题外,还要注意处理好汉语词意相近的词汇、同义词汇所反映的不同含义问题。有些汉语词汇意义比较相近,但也有所区别,而这些区别之意在蒙语中不可能找到十分确切的解释。如“水平”和“水准”,在汉语中看看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表述对象及语气等就能感悟到它所表示的轻重和褒贬之意。但是它们在蒙语中只有《》的意思。对此类词汇,需逐句逐段通读内容后,选那些比较适合的蒙语词汇。有时也会出现同一词汇反映不同含义的。如在志书中常使用的“行政区划图”与“图片”的“图”字,不管在汉语还是蒙语的意思都带有“图画”的含义。但是,我们要结合该字在不同场合中表述出来的不同意义,应翻译成和《》。另外,因为志书的篇幅较长,志书一般都是三、四十万字甚至是数百万字的巨著,要避免出现重译或漏译等现象。
       
    最后,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通常,我们在编修志书工作中经常要求编修人员必须对志书、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翻译志书与编修志书是一样的,对他们也要提出对志书、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对有些志书记述的内容,因翻译和审稿人员的知识面有限或对志书所记述的内容不了解等种种因素,在翻译和审稿当中免不了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和不易翻译的疑难问题和词句。对此不同经验的翻译人员采取不同的译法。有的采取模棱两可的译法;有的采取跨越式的译法;有的进行编译法。若遇到上述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与地方志编修人员或提供资料的部门和撰稿人员联系,请教其含义后才能确定最适合的译法。志书是资料性的著述,是很严肃的。所以,志书的翻译工作应该是很严肃的工作。我们在翻译志书时可能还会遇到某些地区民俗风情、地理历史等方面的民族和地区特点的东西,而且还遇到译法不一致等现象。如“奶油”—词,内蒙古地区有的地方说《》,有的地方则说《》。如汉语里,对牲畜的各个年龄段—般都分为—岁、两岁、三岁,但蒙语中这类名词术语比较丰富,所以与汉语就不同了,不用分别称其为一、两、三岁,而是根据牛马羊的年龄段分别使用专门术语。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应该查找有关资料,还要向有关权威部门及专家咨询,做到译文准确无误,并符合当地或当时的说法。经过这样严肃认真的艰苦劳动,必将有力地提高志书的翻译质量,使翻译出版的蒙文志书同样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精品佳作。
       
    总之,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翻译时存在相互表达不清的词语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志书翻译过程中千万要做到嘴勤、手勤、腿勤,发扬坚韧不拔、孜孜不倦的精神,在努力学好母语和翻译所涉语言的基础上,掌握与现代社会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以严格谨慎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翻译工作,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