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2年  /  第四期
  • (名人与内蒙古)翦伯赞与呼伦贝尔
  • 19617月至9月,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席乌兰夫的邀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率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代表团访问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行程达15000余里,收获颇丰。特别是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和热情好客的各民族同胞,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

    821日下午645分,翦伯赞一行乘坐的列车穿过大兴安岭到达了呼伦贝尔盟的首府海拉尔市。在主人的陪同下,翦伯赞一行乘汽车前往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公社锡伯生产队参观。在老牧民道格都布家的蒙古包前,大人孩子都热情地上前来与客人握手,表示欢迎。中午,主人用草原上招待贵宾的手抓羊肉招待翦伯赞一行。翦伯赞吃饭有个习惯,即必须用湖南的小朝天辣椒佐餐,才能提高食欲,吃肉尤其如此。翦伯赞边吃羊肉喝酒,边吃辣椒,老主人对他的豪情十分钦佩,在散宴前又热情地拉着翦伯赞的手共饮了一杯酒。

    下午3时,翦伯赞一行观看了青年牧民进行的套马和驯马表演。精彩的表演使翦伯赞一行大开眼界,并用热烈的掌声向青年们表示祝贺。4时许,翦伯赞一行与牧民们依依惜别,在返回海拉尔的路上,他心情振奋,赋诗二首:

    访呼伦贝尔草原

    ()

    浓云低压雨蒙蒙,塞外人家毡作篷。

    此是今生未曾见,草原万顷牧歌中。

    ()

    锡尼河畔论英雄,万马秋风汗血红。

    一代天骄今已矣,红旗插遍辽西东。

    在海拉尔市,翦伯赞一行参观了展览馆和北山侵华日军的防御工事遗址。

    726日晚近10时,翦伯赞一行乘火车抵达了口岸城市满洲里。第二天,翦伯赞一行参观了市容,边城欧亚相融合的建筑特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有“草原明珠”美誉的达赉湖,翦伯赞一行登上渔船,观看了沿湖风光。达赉湖碧波荡漾,湖天一色,银灰色的鸥鸟盘旋鸣唱。湖畔的草原上,蒙古包、勒勒车、雪白的羊群、牛马骆驼和牧羊犬,同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卷。达赉湖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使翦伯赞流连忘返,赞不绝口。上岸后,代表团成员有的到湖边垂钓,有的则在沙岸上捡拾玛瑙石块。

    下午,翦伯赞一行来到扎赉诺尔参观考古发掘工地。考古队长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崔璿,他在远离北京的国境附近见到母校系主任翦伯赞十分激动,眼泪几乎要掉了出来。他向翦伯赞一行介绍了正在发掘的鲜卑古墓群的情况。他说,这个墓群约有古墓300多座,已发掘了数十座,都是竖穴土坑墓。棺为桦木制成,有盖无底。殉葬晶有陶器、桦树皮囊、骨镞、铁镞、铜饰牌等。在古墓群附近还有一辽代古城遗址,方形,每边约200米,城墙残高不到1米。

    28日上午,翦伯赞一行来到中苏边界参观金界壕,这是金朝为防御蒙古人而修筑的。界壕由额尔古纳河上游北岸起,西经满洲里入蒙古国境。此界壕的基本特点是内墙外沟,即用掘壕沟之土筑起城墙,以防御敌人的进攻。

    829日上午6时,翦伯赞一行在濛濛的细雨中告别满洲里,乘火车向大兴安岭深处进发,下午238分到达牙克石,下榻于森林工业局宾馆。“牙克石”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意为“涮塌的河湾子”。翦伯赞一行在参观原始森林时,看到这里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步人其内,松涛激荡,绿浪翻卷,鸟鸣声声,小草生翠。使久居喧闹城市的翦伯赞等人产生了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心情,感到美不胜收,并吟诗一首:

    大兴安岭岭顶远眺

    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亿万章。

    久矣羲皇成邃古,天留草昧纪洪荒。

    翦伯赞一行乘小火车在森林中蜿蜒穿行了10余小时,半夜时分来到甘河。甘河为一新兴城镇,因地处嫩江支流甘河而得名。翦伯赞一行登上山顶,看到巍巍的兴安岭群山绵延,如巨龙盘旋,气势磅礴,雄浑壮观,莽莽林海在阳光映照下呈现出像翡翠一样的深绿。漫步走到山下,只见山泉清清,溪流清澈见底,小鱼在水中游动的身影都清晰可见。遍地芳草萋萋,山花争奇斗艳,阵阵山风吹过,浓郁的芳香令人陶醉。翦伯赞呼吸着带有松树香味的清新空气,远眺浩瀚的原始森林,不觉感到心旷神怡,随即赋诗二首:

    访甘河游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

    兴安岭上甘河滨,杜鹃花开万古春。

    几十万年今逝矣,松桦依旧撼烟云。

    ()

    九月甘河秋已深,丛林如海气萧森。

    春来秋去年年事,桦白松青自古今。

    91日晚,翦伯赞一行到达鄂伦春自治旗的首府所在地阿里河。鄂伦春,通古斯语,意为“山岭上的人们”。第二天,翦伯赞一行参观了鄂伦春人过去住的“撮罗子”和现在居住的红砖瓦房。并观看了甘奎养鹿场。晚上,旗人民政府举办了招待晚会,姑娘、小伙子们表演了“鄂伦春民间舞”、“捕鹿队员之歌”、“在那高高的兴安岭上”等精彩的民族歌舞。翦伯赞被鄂伦春民族风情和历史变迁所感动,赋诗一首:

    鄂伦春书感

    东游无处不销魂,达赉湖光岭顶云。

    阿里河边花似锦,呼伦贝尔草如茵。

    江山辽阔村墟改,人物风流世纪新。

    历历行踪忘不得,明朝又别鄂伦春。

    92日晚11时,代表团告别了阿里河的乡亲,乘火车前往扎兰屯。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素有“塞外苏杭”之称。扎兰屯四面翠山环抱,雅鲁河犹如一条银白色的彩带飘撒在她的身边,欢歌流去。市内绿荫遮天,鳞次栉比的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丛中。

    95日,翦伯赞一行参观了扎兰屯附近的金界壕。这段界壕也是外壕内墙,但在墙内东南100米处,另有一条更高大的城墙与前城墙平行。此城墙厚度约56米,残高3米,每隔数百米筑有一个碉堡,这样一壕双墙的防御设施在古代并不多见。

    6日下午,翦伯赞一行游览了秀水河,这里是扎兰屯最负盛名的风景区。每当盛夏时节,这里青山叠翠,碧水回环,游艇如织。翦伯赞登上一条浅绿色的轻巧划艇,代表团其他成员也两三人一艘划了起来。大家都奋力击水,划兴很浓。一个多小时后,翦伯赞等人登岸徒步上山。山上最高处有一八角凉亭,因河而得名秀水亭。翦伯赞登上山顶,居高临下,四面八方尽收眼底。如画的景致使翦伯赞产生了“到此不再忆江南”的美感,他连连对随行人员说:“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他应主人的邀请,回到招待所后毫书写了“秀水亭”三个大字,准备制作成一个新的匾额悬于亭上。激动的心情使翦伯赞夜不能寐,赋诗一首:

    扎兰屯即景

    山城细雨晚潇潇,秀水亭边柞叶凋。

    几夕风霜秋缥缈,满山林木自妖娆。

    遥望远山青千叠,最忆溪流绿一篙。

    如此风光真是画,不须粉墨写鲛绡。

    97日下午,翦伯赞一行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了扎兰屯,结束了对呼伦贝尔的参观考察。

    呼伦贝尔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起了翦伯赞的浓厚兴趣。在他撰写的《内蒙古访古》一文中,以渊博的学识,生动的笔触,栩栩如生的描绘,详细介绍了历史上游牧民族在呼伦贝尔草原发展壮大的过程,如同把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把壮美的呼伦贝尔介绍给了国内外广大读者。

     

      (作者单位:内蒙古满洲里市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名人与内蒙古)翦伯赞与呼伦贝尔
  • 19617月至9月,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席乌兰夫的邀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率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代表团访问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行程达15000余里,收获颇丰。特别是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和热情好客的各民族同胞,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

    821日下午645分,翦伯赞一行乘坐的列车穿过大兴安岭到达了呼伦贝尔盟的首府海拉尔市。在主人的陪同下,翦伯赞一行乘汽车前往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公社锡伯生产队参观。在老牧民道格都布家的蒙古包前,大人孩子都热情地上前来与客人握手,表示欢迎。中午,主人用草原上招待贵宾的手抓羊肉招待翦伯赞一行。翦伯赞吃饭有个习惯,即必须用湖南的小朝天辣椒佐餐,才能提高食欲,吃肉尤其如此。翦伯赞边吃羊肉喝酒,边吃辣椒,老主人对他的豪情十分钦佩,在散宴前又热情地拉着翦伯赞的手共饮了一杯酒。

    下午3时,翦伯赞一行观看了青年牧民进行的套马和驯马表演。精彩的表演使翦伯赞一行大开眼界,并用热烈的掌声向青年们表示祝贺。4时许,翦伯赞一行与牧民们依依惜别,在返回海拉尔的路上,他心情振奋,赋诗二首:

    访呼伦贝尔草原

    ()

    浓云低压雨蒙蒙,塞外人家毡作篷。

    此是今生未曾见,草原万顷牧歌中。

    ()

    锡尼河畔论英雄,万马秋风汗血红。

    一代天骄今已矣,红旗插遍辽西东。

    在海拉尔市,翦伯赞一行参观了展览馆和北山侵华日军的防御工事遗址。

    726日晚近10时,翦伯赞一行乘火车抵达了口岸城市满洲里。第二天,翦伯赞一行参观了市容,边城欧亚相融合的建筑特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有“草原明珠”美誉的达赉湖,翦伯赞一行登上渔船,观看了沿湖风光。达赉湖碧波荡漾,湖天一色,银灰色的鸥鸟盘旋鸣唱。湖畔的草原上,蒙古包、勒勒车、雪白的羊群、牛马骆驼和牧羊犬,同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卷。达赉湖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使翦伯赞流连忘返,赞不绝口。上岸后,代表团成员有的到湖边垂钓,有的则在沙岸上捡拾玛瑙石块。

    下午,翦伯赞一行来到扎赉诺尔参观考古发掘工地。考古队长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崔璿,他在远离北京的国境附近见到母校系主任翦伯赞十分激动,眼泪几乎要掉了出来。他向翦伯赞一行介绍了正在发掘的鲜卑古墓群的情况。他说,这个墓群约有古墓300多座,已发掘了数十座,都是竖穴土坑墓。棺为桦木制成,有盖无底。殉葬晶有陶器、桦树皮囊、骨镞、铁镞、铜饰牌等。在古墓群附近还有一辽代古城遗址,方形,每边约200米,城墙残高不到1米。

    28日上午,翦伯赞一行来到中苏边界参观金界壕,这是金朝为防御蒙古人而修筑的。界壕由额尔古纳河上游北岸起,西经满洲里入蒙古国境。此界壕的基本特点是内墙外沟,即用掘壕沟之土筑起城墙,以防御敌人的进攻。

    829日上午6时,翦伯赞一行在濛濛的细雨中告别满洲里,乘火车向大兴安岭深处进发,下午238分到达牙克石,下榻于森林工业局宾馆。“牙克石”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意为“涮塌的河湾子”。翦伯赞一行在参观原始森林时,看到这里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步人其内,松涛激荡,绿浪翻卷,鸟鸣声声,小草生翠。使久居喧闹城市的翦伯赞等人产生了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心情,感到美不胜收,并吟诗一首:

    大兴安岭岭顶远眺

    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亿万章。

    久矣羲皇成邃古,天留草昧纪洪荒。

    翦伯赞一行乘小火车在森林中蜿蜒穿行了10余小时,半夜时分来到甘河。甘河为一新兴城镇,因地处嫩江支流甘河而得名。翦伯赞一行登上山顶,看到巍巍的兴安岭群山绵延,如巨龙盘旋,气势磅礴,雄浑壮观,莽莽林海在阳光映照下呈现出像翡翠一样的深绿。漫步走到山下,只见山泉清清,溪流清澈见底,小鱼在水中游动的身影都清晰可见。遍地芳草萋萋,山花争奇斗艳,阵阵山风吹过,浓郁的芳香令人陶醉。翦伯赞呼吸着带有松树香味的清新空气,远眺浩瀚的原始森林,不觉感到心旷神怡,随即赋诗二首:

    访甘河游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

    兴安岭上甘河滨,杜鹃花开万古春。

    几十万年今逝矣,松桦依旧撼烟云。

    ()

    九月甘河秋已深,丛林如海气萧森。

    春来秋去年年事,桦白松青自古今。

    91日晚,翦伯赞一行到达鄂伦春自治旗的首府所在地阿里河。鄂伦春,通古斯语,意为“山岭上的人们”。第二天,翦伯赞一行参观了鄂伦春人过去住的“撮罗子”和现在居住的红砖瓦房。并观看了甘奎养鹿场。晚上,旗人民政府举办了招待晚会,姑娘、小伙子们表演了“鄂伦春民间舞”、“捕鹿队员之歌”、“在那高高的兴安岭上”等精彩的民族歌舞。翦伯赞被鄂伦春民族风情和历史变迁所感动,赋诗一首:

    鄂伦春书感

    东游无处不销魂,达赉湖光岭顶云。

    阿里河边花似锦,呼伦贝尔草如茵。

    江山辽阔村墟改,人物风流世纪新。

    历历行踪忘不得,明朝又别鄂伦春。

    92日晚11时,代表团告别了阿里河的乡亲,乘火车前往扎兰屯。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素有“塞外苏杭”之称。扎兰屯四面翠山环抱,雅鲁河犹如一条银白色的彩带飘撒在她的身边,欢歌流去。市内绿荫遮天,鳞次栉比的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丛中。

    95日,翦伯赞一行参观了扎兰屯附近的金界壕。这段界壕也是外壕内墙,但在墙内东南100米处,另有一条更高大的城墙与前城墙平行。此城墙厚度约56米,残高3米,每隔数百米筑有一个碉堡,这样一壕双墙的防御设施在古代并不多见。

    6日下午,翦伯赞一行游览了秀水河,这里是扎兰屯最负盛名的风景区。每当盛夏时节,这里青山叠翠,碧水回环,游艇如织。翦伯赞登上一条浅绿色的轻巧划艇,代表团其他成员也两三人一艘划了起来。大家都奋力击水,划兴很浓。一个多小时后,翦伯赞等人登岸徒步上山。山上最高处有一八角凉亭,因河而得名秀水亭。翦伯赞登上山顶,居高临下,四面八方尽收眼底。如画的景致使翦伯赞产生了“到此不再忆江南”的美感,他连连对随行人员说:“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他应主人的邀请,回到招待所后毫书写了“秀水亭”三个大字,准备制作成一个新的匾额悬于亭上。激动的心情使翦伯赞夜不能寐,赋诗一首:

    扎兰屯即景

    山城细雨晚潇潇,秀水亭边柞叶凋。

    几夕风霜秋缥缈,满山林木自妖娆。

    遥望远山青千叠,最忆溪流绿一篙。

    如此风光真是画,不须粉墨写鲛绡。

    97日下午,翦伯赞一行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了扎兰屯,结束了对呼伦贝尔的参观考察。

    呼伦贝尔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起了翦伯赞的浓厚兴趣。在他撰写的《内蒙古访古》一文中,以渊博的学识,生动的笔触,栩栩如生的描绘,详细介绍了历史上游牧民族在呼伦贝尔草原发展壮大的过程,如同把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把壮美的呼伦贝尔介绍给了国内外广大读者。

     

      (作者单位:内蒙古满洲里市档案史志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