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中国地方志协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于2004年8月16—19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方(史)志协(学)会、武警部队编史办的代表,论文作者和特邀代表,共约150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买买提明·扎克尔,政协副主席赛尔杰出席了会议,买买提明·扎克尔副主任代表自治区政府致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崔书杰介绍了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为筹办这次年会所做的准备工作。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田嘉代表协会在开幕式上介绍了年会的筹备情况和会议议程,宣读了协会会长朱佳木对年会的期望,并指出当前是加强方志理论建设的大好时机,希望学术年会能开成一次高水平的理论研讨会。会议闭幕时,协会常务副会长单天伦作了题为《发挥群体智慧,推进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总结讲话。他说,这次年会准备充分、主题明确、参与面广泛,成果很大,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次学术年会是2003年8月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会确定的本届协会的一项工作,主题是总结社会主义时期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实践和理论建设的成就,促进方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方志学科建设以指导新一轮修志工作。中国地方志协会领导根据各方建议决定年会采取以文与会的原则组织。随后,协会秘书处拟就了年会学术交流的参考题目,通过广泛征文和特约撰稿的方法,共收到论文150篇。会议采用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除7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外,与会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就方志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问题、首轮修志实践的总结问题、第二轮修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理论探讨展开讨论。
一 关于方志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方志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截至2003年,全国出版了方志理论研究专著578部,其中通论类专著41部,编纂类专著79部,个人论文集133部,群体论文集177部,志书评论集63部,其他专著85部;论文约在10万篇左右。从研究深度上说,基本上理清了方志发展史和方志学史的脉络,对方志学基础理论中方志性质、功能、属性、特征等一些问题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对方志基本属性资料性和著述性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研究,对方志体例、体裁、编写方法等的创新研究,对旧方志理论体系的剖析等也取得很多成果。同时,新方志理论建设也存在缺憾和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研究过于偏重实际应用,对方志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得还不够;二是研究领域侧重点分布不平衡;三是对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志学科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指导思想问题。首轮修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客观世界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与会代表指出,第二轮修志工作要突出强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如何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修志工作中作了积极探索。有的认为,切实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运用于第二轮修志是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方志编修工作,一是必须坚持其指导地位;二是必须坚持以其作为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理论武器;三是必须坚持将其要求贯彻落实到方志编修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四是必须坚持建设一支能全面贯彻其要求的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修志队伍。有的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人民修好地方志,要坚持弘扬先进文化,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用生产力标准衡量事物。还有的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处理好立传人物和以事系人的记述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准确记述成绩与失误的关系,要进一步加强史德教育,要处理好从事地方志研究与学习政治理论的关系。有的指出,应该用互动的观点把握修志的指导思想,并把指导思想落在修志的实处,这是第二轮修志成败的关键。
(二)方志性质问题。方志性质是方志学全部理论的立足点,也是长期以来方志界争论最大的问题。这次年会在总结以往各种旧说的基础上,新见迭出,为方志性质的科学定义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有的认为,自清代乾嘉时期起,就存在一个折衷于史、地两性之间的钱大昕的“折衷派”。民国年间,黎锦熙提出“方志之物,史地两性兼而有之”等说,对“折衷派”有所发扬。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修志以来,方志性质定义逐渐拓展为“综合性系统的地方文献”。有的认为,全面认识和记述地情成为历代方志编纂者的一贯追求,史、地之间的分野并不明显。方志是一个以地方为对象、吸纳多学科(特别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综合性著述体系。有的认为,方志是记述地方古今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情况的科学文献,它既是概括一地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发展过程的地方史书,也是汇集一方基本知识和系统资料的地方百科全书,故有一方之全史之称。有的认为,地方志是以独特体例连续记载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总体地情的资料性编著。有的引用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讲话中的论述,提出:志书属于史书类,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有的认为,传统地方志多是以条目体为主要编纂形式出现的,这种特定编纂形式及其检索性能,决定了地方志属于工具书性质。
(三)志书的资料性和学术性问题。志书应修成资料性著述还是学术著作的问题,在方志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年会对此也有所讨论。有的认为,地方志兼具资料性和学术性,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资料性是首要的属性,处于主导地位,而学术性等属性则居于从属地位。学术性寓于资料性之中,所以地方志应定位为“资料性著述”。有的认为,地方志是一种资料性著述,但学术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有的认为,志书到底应该是著述性还是资料性,首先要看一地“地方志”的总体布局。资料性是地方志的第一功能、基础功能。
(四)方志学科建设问题。有的认为,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独立、完整的新方志学的建立已呈现出水到渠成的态势。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建设独立、完整的新方志学的主体工程,其架构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新方志学,这是和传统方志学相对应和相区别的;第二层次,由方志学概论、方志史学、方志编纂学、方志应用学、方志组织学五个分支学科组成;第三层次,每个分支学科领属若干研究科目。有的认为,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构架应遵循科学结构学的基本原则,方志学基本结构的第一层次由方志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和方志史学组成。其中,方志技术科学由方志编纂学和方志管理学组成。有的指出,方志界有多达10种的方志学体系设想,在这些体系设想中,持“四分”、“五分”构想的人数较多,特别是主张“五分”的已成为学科体系结构的主流构想,即方志学由方志基础学(方志学概论)、方志编纂学、方志管理学(方志组织学)、方志应用学、方志史学五个分支学科组成。
还有两种相左的意见:一种认为方志学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方志界应摈弃急于建立方志学科体系的浮躁情绪,首先对方志编纂学进行深入、扎实地研究;另一种则认为方志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在地方志书的编修中诞生、发展和完善,当前方志理论界把方志学的不断完善说成是建立新的学科体系的提法是一个误区。
二 关于首轮修志实践的总结问题
首轮修志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修志工作获得国家立项,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获有一席之地;二是修志取得较广泛的社会共识;三是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及办公室组织实施、专家学者参与修志”的运作机制;四是取得了丰硕的编纂成果,截至2003年底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统计,首轮三级志书约完成规划6000余部的82%,此外还有众多的行业志、专业志等。这次年会上,一些长期从事
地方志工作的专家对首轮修志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组织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思考,其认识具有代表性。
(一)首轮修志经验总结问题。有的认为,认真总结首轮修志经验是做好续修工作的切人点。长达20多年的首轮修志工作,基本经验有两条:其一是各级党政领导重视,领导重视与否是决定一个地方修志工作成败的关键,其重视的程度与一个地方修志工作顺利与否成正比;其二是方志工作者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这是首轮修志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条件。主要教训有三条:一是“人治”主导修志工作,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对地方志的态度对地方志工作影响很大,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三是长期未形成权威的指导中心。
有的以总论的形式对首轮修志实践做了全面的回顾,提出八个问题:第一,应该实事求是地肯定首轮修志的巨大成绩;第二,继承传统,大胆创新;第三,地方志是“严谨、科学的资料书”,资料是修好一部志书的前提和基础;第四,从实际出发着力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第五,地方志的内容必须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记述;第六,在首轮修志的实践过程中,参照传统的方志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些诸如不越境而书、纵不断线,横不缺项、述而不作、生不立传等规范性的通则,指导着当前修志,并不断受到实践的检验,逐渐地完善起来;第七,强化对修志工作的领导;第八,首轮修志取得巨大成果的重要原因是有一批潜心方志事业的修志人。有的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志编纂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旧时的传统方志发展到了现代的新方志。新方志在观念、编纂、内容、体式、理论、手段及利用等各个方面均有很大的创新。
(二)修志组织管理问题。有的认为,首轮修志组织体制存在不足,应通过立法途径重新界定国家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工作内容,扩大职能,同时提高其地位级别,加强其权威性和指导功能;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办公室应当统一作为各级政府直属的一级行政单位设置,名称统一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省市志办应设立方志馆,方志馆实行事业单位管理。有的认为,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机构在外部寻求法制化的同时,内部要按社科研究单位、出版社的组织形式,改组织协调型为编研加组织协调型,根据新的任务设置处室,加强专业化建设。有的认为,方志工作组织管理创新的总目标是为修志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服务于志书编纂工作这个中心。创新有如下思路:一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持、法制保障”的新体制;二是建立大方志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建立编纂出版一体化体制;四是开创数字方志新时代。
三 关于第二轮修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理论探讨
(一)志书续修和重修问题。第二轮修志应采取何种编纂形式,是续修还是重修,方志界有些争论。这次年会将此问题列为课题之一,进行了讨论。有的认为,处理续志与前志关系的原则是续、补、纠、创。有的主张,重修是我国历代修志的主要编纂形式,新一轮修志应提倡和鼓励重修。有些首轮志书的质量不容乐观,对那些质量较差甚至不合格的志书,应坚决进行重修;对那些质量平平和较好的志书,应鼓励重修。有的赞同重修的观点,认为很多首轮志书存在质量问题,应当支持重修的主张。但又认为具体操作起来困难很大,重修的主张不太现实。有的认为,重修和续修不能截然分开,重修和续修是有共同点的,两者应相结合,合而为一,续中有修,修中有续,要续有新时段的内容。各地应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二)第二轮志书的篇目问题。篇目问题是方志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重要问题,年会对第二轮志书的篇目设计及创新的做法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有的提出,在新一轮志书的篇目确定过程中,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有的介绍,本省区第二轮省级志书已经确定的12部专志篇目有如下经验和做法:一是根据时代赋予新内容的实际创新篇目;二是根据机构改革新情况的实际创新篇目;三是根据查漏补缺的需要创新篇目;四是根据加强实用性的需要创新篇目;五是根据加强可读性的需要创新篇目。有的指出,一些已出版第二轮志书的篇目沿袭有余,创新不足。一是有的缺要项;二是归类不当;三是某些类项排序欠妥;四是标题并列概念不相等或标题范围小于统辖内容。
(三)第二轮志书的体例问题。有的认为,第二轮志书体例的创新,重在扩大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的运用,优化结构布局,提高学术品位,增强可读性。有的提出,志书体例的确定必须坚持志体,坚持有利于反映时代特点、有利于反映地方特点、有利于缩短修志周期和适应用志需要的原则。有的主张第二轮志书采用分类条目体,认为分类条目体布检索等。
(四)第二轮志书的有关记述问题。对改革开放的记述问题。有的主张,改革开放应以分散记述为主,辅以恰当的集中。有的大体赞同上述观点,认为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记述方式是新一轮志书编纂的最佳选择。有的指出,集中法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记述的结合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新一轮志书编修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收集资料的多寡、新一轮志书编写采用的体例、框架结构的整体布局及本地的地情特点而定。对社会和社会观念的记述问题。有的提出,必须正视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实事求是地记述社会问题。有的提出,第二轮修志要加强对社会观念的记述。修志者要准确把握社会观念转变的基本内容,寓社会观念于志事记人之中。
(五)对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的评价。很多代表都充分肯定了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的成功之处。有的认为,已出版第二轮志书优点明显,如体例在继承前志基础上有创新;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主线贯通续志全过程;地方和民族特色鲜明;突出记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有的还认为,这些志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加强了政府行政力度,真正做到了官书官修;重视修志人员培训和对第一轮修志工作的总结,等等。对于已出版新一轮志书的不足,有的认为,部分志书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继承的多,创新的少;有些创新和记述还需进一步完善,如条目体志书条目使用把握不好,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缺乏深度;社会变化的内容反映得少;忽略了志书的政治性;有些内容记述过于政府化;有资料堆积的痕迹;部分志书前面彩色照片广告色彩太浓;大部分志书没有索引。有的指出,归纳起来部分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有10方面的不足:一是内容缺漏;二是记述面窄;三是内容过简;四是内容混记;五是内容重复;六是选材失严;七是欠“以事系人”;八是篇幅过长;九是版面单调;十是大多志书引文不加注,有失规范。有的指出,部分志书资料方面存在硬伤,统计表编制不规范。
指导小组提出第二轮修志工作要有新的起点、新的高度,目的就是要使新一轮志书在质量上能有新的提高,无愧于新时期、新世纪。大家表示,一定响应指导小组领导的号召,从认真地、切实地总结首轮修志经验人手,加强对第二轮修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前瞻性研究,为新一轮修志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中国地方志协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于2004年8月16—19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方(史)志协(学)会、武警部队编史办的代表,论文作者和特邀代表,共约150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买买提明·扎克尔,政协副主席赛尔杰出席了会议,买买提明·扎克尔副主任代表自治区政府致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崔书杰介绍了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为筹办这次年会所做的准备工作。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田嘉代表协会在开幕式上介绍了年会的筹备情况和会议议程,宣读了协会会长朱佳木对年会的期望,并指出当前是加强方志理论建设的大好时机,希望学术年会能开成一次高水平的理论研讨会。会议闭幕时,协会常务副会长单天伦作了题为《发挥群体智慧,推进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总结讲话。他说,这次年会准备充分、主题明确、参与面广泛,成果很大,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次学术年会是2003年8月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会确定的本届协会的一项工作,主题是总结社会主义时期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实践和理论建设的成就,促进方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方志学科建设以指导新一轮修志工作。中国地方志协会领导根据各方建议决定年会采取以文与会的原则组织。随后,协会秘书处拟就了年会学术交流的参考题目,通过广泛征文和特约撰稿的方法,共收到论文150篇。会议采用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除7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外,与会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就方志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问题、首轮修志实践的总结问题、第二轮修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理论探讨展开讨论。
一 关于方志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方志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截至2003年,全国出版了方志理论研究专著578部,其中通论类专著41部,编纂类专著79部,个人论文集133部,群体论文集177部,志书评论集63部,其他专著85部;论文约在10万篇左右。从研究深度上说,基本上理清了方志发展史和方志学史的脉络,对方志学基础理论中方志性质、功能、属性、特征等一些问题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对方志基本属性资料性和著述性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研究,对方志体例、体裁、编写方法等的创新研究,对旧方志理论体系的剖析等也取得很多成果。同时,新方志理论建设也存在缺憾和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研究过于偏重实际应用,对方志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得还不够;二是研究领域侧重点分布不平衡;三是对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志学科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指导思想问题。首轮修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客观世界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与会代表指出,第二轮修志工作要突出强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如何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修志工作中作了积极探索。有的认为,切实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运用于第二轮修志是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方志编修工作,一是必须坚持其指导地位;二是必须坚持以其作为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理论武器;三是必须坚持将其要求贯彻落实到方志编修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四是必须坚持建设一支能全面贯彻其要求的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修志队伍。有的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人民修好地方志,要坚持弘扬先进文化,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用生产力标准衡量事物。还有的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处理好立传人物和以事系人的记述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准确记述成绩与失误的关系,要进一步加强史德教育,要处理好从事地方志研究与学习政治理论的关系。有的指出,应该用互动的观点把握修志的指导思想,并把指导思想落在修志的实处,这是第二轮修志成败的关键。
(二)方志性质问题。方志性质是方志学全部理论的立足点,也是长期以来方志界争论最大的问题。这次年会在总结以往各种旧说的基础上,新见迭出,为方志性质的科学定义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有的认为,自清代乾嘉时期起,就存在一个折衷于史、地两性之间的钱大昕的“折衷派”。民国年间,黎锦熙提出“方志之物,史地两性兼而有之”等说,对“折衷派”有所发扬。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修志以来,方志性质定义逐渐拓展为“综合性系统的地方文献”。有的认为,全面认识和记述地情成为历代方志编纂者的一贯追求,史、地之间的分野并不明显。方志是一个以地方为对象、吸纳多学科(特别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综合性著述体系。有的认为,方志是记述地方古今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情况的科学文献,它既是概括一地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发展过程的地方史书,也是汇集一方基本知识和系统资料的地方百科全书,故有一方之全史之称。有的认为,地方志是以独特体例连续记载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总体地情的资料性编著。有的引用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讲话中的论述,提出:志书属于史书类,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有的认为,传统地方志多是以条目体为主要编纂形式出现的,这种特定编纂形式及其检索性能,决定了地方志属于工具书性质。
(三)志书的资料性和学术性问题。志书应修成资料性著述还是学术著作的问题,在方志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年会对此也有所讨论。有的认为,地方志兼具资料性和学术性,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资料性是首要的属性,处于主导地位,而学术性等属性则居于从属地位。学术性寓于资料性之中,所以地方志应定位为“资料性著述”。有的认为,地方志是一种资料性著述,但学术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有的认为,志书到底应该是著述性还是资料性,首先要看一地“地方志”的总体布局。资料性是地方志的第一功能、基础功能。
(四)方志学科建设问题。有的认为,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独立、完整的新方志学的建立已呈现出水到渠成的态势。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建设独立、完整的新方志学的主体工程,其架构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新方志学,这是和传统方志学相对应和相区别的;第二层次,由方志学概论、方志史学、方志编纂学、方志应用学、方志组织学五个分支学科组成;第三层次,每个分支学科领属若干研究科目。有的认为,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构架应遵循科学结构学的基本原则,方志学基本结构的第一层次由方志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和方志史学组成。其中,方志技术科学由方志编纂学和方志管理学组成。有的指出,方志界有多达10种的方志学体系设想,在这些体系设想中,持“四分”、“五分”构想的人数较多,特别是主张“五分”的已成为学科体系结构的主流构想,即方志学由方志基础学(方志学概论)、方志编纂学、方志管理学(方志组织学)、方志应用学、方志史学五个分支学科组成。
还有两种相左的意见:一种认为方志学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方志界应摈弃急于建立方志学科体系的浮躁情绪,首先对方志编纂学进行深入、扎实地研究;另一种则认为方志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在地方志书的编修中诞生、发展和完善,当前方志理论界把方志学的不断完善说成是建立新的学科体系的提法是一个误区。
二 关于首轮修志实践的总结问题
首轮修志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修志工作获得国家立项,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获有一席之地;二是修志取得较广泛的社会共识;三是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及办公室组织实施、专家学者参与修志”的运作机制;四是取得了丰硕的编纂成果,截至2003年底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统计,首轮三级志书约完成规划6000余部的82%,此外还有众多的行业志、专业志等。这次年会上,一些长期从事
地方志工作的专家对首轮修志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组织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思考,其认识具有代表性。
(一)首轮修志经验总结问题。有的认为,认真总结首轮修志经验是做好续修工作的切人点。长达20多年的首轮修志工作,基本经验有两条:其一是各级党政领导重视,领导重视与否是决定一个地方修志工作成败的关键,其重视的程度与一个地方修志工作顺利与否成正比;其二是方志工作者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这是首轮修志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条件。主要教训有三条:一是“人治”主导修志工作,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对地方志的态度对地方志工作影响很大,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三是长期未形成权威的指导中心。
有的以总论的形式对首轮修志实践做了全面的回顾,提出八个问题:第一,应该实事求是地肯定首轮修志的巨大成绩;第二,继承传统,大胆创新;第三,地方志是“严谨、科学的资料书”,资料是修好一部志书的前提和基础;第四,从实际出发着力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第五,地方志的内容必须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记述;第六,在首轮修志的实践过程中,参照传统的方志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些诸如不越境而书、纵不断线,横不缺项、述而不作、生不立传等规范性的通则,指导着当前修志,并不断受到实践的检验,逐渐地完善起来;第七,强化对修志工作的领导;第八,首轮修志取得巨大成果的重要原因是有一批潜心方志事业的修志人。有的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志编纂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旧时的传统方志发展到了现代的新方志。新方志在观念、编纂、内容、体式、理论、手段及利用等各个方面均有很大的创新。
(二)修志组织管理问题。有的认为,首轮修志组织体制存在不足,应通过立法途径重新界定国家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工作内容,扩大职能,同时提高其地位级别,加强其权威性和指导功能;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办公室应当统一作为各级政府直属的一级行政单位设置,名称统一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省市志办应设立方志馆,方志馆实行事业单位管理。有的认为,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机构在外部寻求法制化的同时,内部要按社科研究单位、出版社的组织形式,改组织协调型为编研加组织协调型,根据新的任务设置处室,加强专业化建设。有的认为,方志工作组织管理创新的总目标是为修志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服务于志书编纂工作这个中心。创新有如下思路:一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持、法制保障”的新体制;二是建立大方志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建立编纂出版一体化体制;四是开创数字方志新时代。
三 关于第二轮修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理论探讨
(一)志书续修和重修问题。第二轮修志应采取何种编纂形式,是续修还是重修,方志界有些争论。这次年会将此问题列为课题之一,进行了讨论。有的认为,处理续志与前志关系的原则是续、补、纠、创。有的主张,重修是我国历代修志的主要编纂形式,新一轮修志应提倡和鼓励重修。有些首轮志书的质量不容乐观,对那些质量较差甚至不合格的志书,应坚决进行重修;对那些质量平平和较好的志书,应鼓励重修。有的赞同重修的观点,认为很多首轮志书存在质量问题,应当支持重修的主张。但又认为具体操作起来困难很大,重修的主张不太现实。有的认为,重修和续修不能截然分开,重修和续修是有共同点的,两者应相结合,合而为一,续中有修,修中有续,要续有新时段的内容。各地应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二)第二轮志书的篇目问题。篇目问题是方志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重要问题,年会对第二轮志书的篇目设计及创新的做法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有的提出,在新一轮志书的篇目确定过程中,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有的介绍,本省区第二轮省级志书已经确定的12部专志篇目有如下经验和做法:一是根据时代赋予新内容的实际创新篇目;二是根据机构改革新情况的实际创新篇目;三是根据查漏补缺的需要创新篇目;四是根据加强实用性的需要创新篇目;五是根据加强可读性的需要创新篇目。有的指出,一些已出版第二轮志书的篇目沿袭有余,创新不足。一是有的缺要项;二是归类不当;三是某些类项排序欠妥;四是标题并列概念不相等或标题范围小于统辖内容。
(三)第二轮志书的体例问题。有的认为,第二轮志书体例的创新,重在扩大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的运用,优化结构布局,提高学术品位,增强可读性。有的提出,志书体例的确定必须坚持志体,坚持有利于反映时代特点、有利于反映地方特点、有利于缩短修志周期和适应用志需要的原则。有的主张第二轮志书采用分类条目体,认为分类条目体布检索等。
(四)第二轮志书的有关记述问题。对改革开放的记述问题。有的主张,改革开放应以分散记述为主,辅以恰当的集中。有的大体赞同上述观点,认为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记述方式是新一轮志书编纂的最佳选择。有的指出,集中法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记述的结合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新一轮志书编修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收集资料的多寡、新一轮志书编写采用的体例、框架结构的整体布局及本地的地情特点而定。对社会和社会观念的记述问题。有的提出,必须正视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实事求是地记述社会问题。有的提出,第二轮修志要加强对社会观念的记述。修志者要准确把握社会观念转变的基本内容,寓社会观念于志事记人之中。
(五)对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的评价。很多代表都充分肯定了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的成功之处。有的认为,已出版第二轮志书优点明显,如体例在继承前志基础上有创新;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主线贯通续志全过程;地方和民族特色鲜明;突出记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有的还认为,这些志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加强了政府行政力度,真正做到了官书官修;重视修志人员培训和对第一轮修志工作的总结,等等。对于已出版新一轮志书的不足,有的认为,部分志书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继承的多,创新的少;有些创新和记述还需进一步完善,如条目体志书条目使用把握不好,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缺乏深度;社会变化的内容反映得少;忽略了志书的政治性;有些内容记述过于政府化;有资料堆积的痕迹;部分志书前面彩色照片广告色彩太浓;大部分志书没有索引。有的指出,归纳起来部分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有10方面的不足:一是内容缺漏;二是记述面窄;三是内容过简;四是内容混记;五是内容重复;六是选材失严;七是欠“以事系人”;八是篇幅过长;九是版面单调;十是大多志书引文不加注,有失规范。有的指出,部分志书资料方面存在硬伤,统计表编制不规范。
指导小组提出第二轮修志工作要有新的起点、新的高度,目的就是要使新一轮志书在质量上能有新的提高,无愧于新时期、新世纪。大家表示,一定响应指导小组领导的号召,从认真地、切实地总结首轮修志经验人手,加强对第二轮修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前瞻性研究,为新一轮修志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