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驿站是旧时传递政府公文时人在途中休息的地方。它有专门的公差人员、兵丁、固定的设施及专用的驿畜组成。阿拉善旗驿站,是一个战乱的非常时期清政府在阿拉善旗境内设置的蒙古驿站,它不属于内地汉站,也没有编入《理藩院则例》。阿拉善左旗档案馆现保存清朝民国历史档案6990卷册,(其中清朝时期档案2497卷册。清朝时期档案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系统的清代内蒙古札萨克衙门档案之一。)它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阿拉善旗清代民国历史时期的大事要事。其中不乏珍贵史料,笔者在整理历史档案的过程中发现了清朝政府在清同治二年起数年间,以阿拉善旗定远营(今巴彦浩特)为中心,前后共设三条驿站(也叫台站)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清朝同治年间,由于回民暴动事件中在阿拉善旗设驿站的原因、具体经过、所用的花费等。笔者结合史料经过系统整理后将清朝同治年间阿拉善旗驿站情况作以下考述。
设置驿站的历史背景:清朝时期,回族的政治地位低。①不能参加科举,经济条件也差,大部分回民生活困苦,再加上西北地区连续几年受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清政府不但没有抚恤,而且采取了限制回民进城,怀疑、禁运等歧视政策。为此,同治元年,在马化龙等人的带领下陕甘(包括宁夏)回民掀起反清暴动。回民暴动使整个西北地区进入了紧张的战乱局势。同治二年,宁夏汉城(今银川老城)失守,宁夏满城(今银川新城)被围困。宁夏平罗等重要交通要道相继失陷,而陕甘等内地驿站瘫痪。于是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阿拉善、额济纳旗等西北地区与京城的奏折、札文等来往公文无法传递。无法统一指挥军队,军饷、军需品无法供应等,这对清朝政府来说,无疑是危险的局面。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镇压回民暴动,非常需要部署快捷的通讯网络系统。因此,清朝政府选择了由草地传递公文的路线,也就是利用阿拉善、鄂尔多斯等旗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设立驿站,使他们的政令、军令畅通无阻。同治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清朝兵部、理藩院等给阿拉善旗的札文其中记载②:奉旨所有宁夏府迤东文移折奏绕道由草地达京著兵部理藩院飞札阿拉善、鄂尔多斯等旗并杀虎口等站部员凡遇有驰奏事件即行挨递以免迟误钦此等。由此,阿拉善旗设置了驿站。依据史料记载共设置了三条驿站。
驿站设置情况:第一条驿站是阿拉善旗奉命于同治二年六月十一日起在本旗境内南界毗连中卫县城外70里处,乌兰胡都格起至东北磴口河岸暂行备站十一处,共887华里,连接鄂尔多斯传递一切奏折各处文报等公文的同时,经由各处接运宁夏满城的粮饷、火药、铅丸和枪炮等项,到同治八年四月十二日为止共73个月(有闰月)。此为第一条驿站,也叫南路站。第二条驿站是同治五年六月六日起至同治八年六月六日为止共37个月(有一个闰月),由定远营以西北40里,处札根阿门至本旗札门胡都格(离额旗呼尔古乐吉40里处)连接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设站十五处,总程为1593华里。这是当时军务紧迫的情况下,由肃州行营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同样要在草地设台站转递文报等奏请设置的。共计南北两路,设台二十六处,接递各处文报转运军饷、火药、铅丸、粮食等项,源源接送。虽然清政府派重兵镇压了回民暴动主力,但是由于同治七年二月以后,陕甘回民暴动的一万多名散民窜入阿拉善旗攻打定远营城未得手,就在城外进行抢掠并烧毁了西花园王府及其部分档案。随后又向广宗寺、福因寺和牧区进行抢掠,又将台站全行烧毁。因此,同治八年四月,这两路驿站已无法维持,被迫停止。尔后,由于宁夏将军丰绅多次来文要安设南路台站的原因,于同治八年十一月初六,始建第三条驿站至同治十年十月初六日结束。由阿拉善定远营至东北本旗境内扎尔淖尔(离乌拉特旗30里处)连接乌拉特西公旗共设台站八处,全程615华里。转递一切紧要军务、公文等。另外,阿拉善旗与宁夏的一切公文和军饷、军需品等根据情形由阿拉善旗贺兰山沙尔库图勒(范家营),特木尔乌德(赤木口———今叫三关)等至进宁夏洪广营、平吉堡等地转递。
驿站的主要任务: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保存的同治年间《阿拉善旗台站递送公文登记》(定远营台站的)中详细记录了接送各方台站一切奏折公文及公差人员情况。其中记录了何年何月何日由何处给谁的何种公文(如奏折、夹板、黄包、木箱,还是一般公文)、件数、有无火票、限行(400—800里),交给谁,何时前往何处传递等。还有把公差人员姓名、级别、携带何种重要公文、随行几个人、配备了什么骑程、由谁护送前往何处,因何故迟误,退回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因此,从这些史料上可以看出阿拉善旗驿站不仅仅负责传递一切公务公文的任务,而且负责着接送紧要军务公差人员,接运军需物品等任务。
设置驿站的历史意义:在阿拉善旗设置驿站,对清政府来说可使之准确掌握回民暴动及整个西北地区情况,为镇压回民暴动提供了后勤保障作用。特别是传递各类公文、运送军需物品,保证了宁夏满城的死守。也对整个西北地区的战略战术起到了积极的、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对阿拉善旗来说,却是“雪上加霜”。阿拉善旗本是地广人稀、游牧经济,当时又连遭自然灾害,经济不景气,防御能力也很差。清同治二年,阿拉善旗奉命出兵前往庆阳,途中遇数千名回民埋伏,官兵伤亡多名,遗失驼马、军械甚多。阿拉善旗东、南、西等周边地区有回民暴动的散民出没无常,征兵防范困难。但也无法抗拒清朝政府的命令,只好承担设置驿站传递公文、运输军需品的任务。分散了人力、物力、财力。遇到了空前的困难。正因此,阿拉善旗成为回民暴动袭击的目标。同治七年,回民暴动的散民大规模袭击定远营和牧区时,阿拉善旗已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反击而损失惨重。下面附两件公文摘要,以备参考:
同治十年十月十一日,阿拉善亲王贡桑珠尔默特致理藩院的呈文中“……皇上天恩赏发过银五万两,尚有垫办银二共二万八千六百余两之数伏恩奴才贡世受皇恩深重,当此军务自应极力垫办台费银两方足报效何敢续陈请领,奈因孤旗蒙古人等屡遭蹂躏离牧失所,十家九空穷苦已极……奴才之旗连遭兵燹可筹不得不据实声明为此呈报大部伏乞转奏吁恳圣主鸿慈逾格施可否赏拨用过垫费银两以便嗣后接济该台员弁并防守……”等。
光绪四年,阿拉善旗致理藩院的呈文中“前设驿站垫办过60478.82两银,赏发过五万两银。今陕甘总督抚恤银2千两,还有用过的8478.82两银原意如数报捐军需外,设驿站应需备的驼马等由本旗自备的,没有申请价银,现倒毙的马共297匹、骆驼594只,折价共计6623.1两银,一统禀报捐军费以备查核造具呈册报等。
驿站的人员、物资配备情况:本馆也保存着设驿站时配备的人员、牲畜、银两收支等方面档案。阿拉善旗前后设立三条驿站的具体起止时间,每个台站的地名、中间里程、安排的官弁兵丁的姓名、人数、应获得的粮饷、配备的驼马数量,草料费以及倒毙的只数,折价银两数、本旗报捐数,清政府赏发过多少万银两,呈请赏拨用过垫费银两数等都有明细的公文记录和账册。以下把三条驿站安排人数及配备的驼马情况例出以便参考。
同治四年九月十六日,阿拉善旗亲王贡桑珠尔默特致宁夏将军的呈文册中:同治二年六月十一日至四年九月十一日为止,本旗乌兰胡都格至磴口暂设11台站,每站安排官弁兵丁17名,其中,官弁(台员)1名,领催1名,马甲(骑兵)5名。乌拉齐(驿差)10名,台站共187人。每站配备骆驼50只,共550只,倒毙348只,马每站15匹,共165匹,倒毙95匹。上述11名官弁盘费银每月52两(因级别不同盘费银也不同),领催11名,每月盘费银33两,马甲55名,每月盘银110两,乌拉齐110名每月盘银165两,每月合计360两,上述28个月(有个闰月)的合计为10080两银。在此期间,倒毙骆驼348只,每只折价8两银、合计2784银两。倒毙的马95匹、每匹折价6两、合计570银两,总合计为13434两银。此后的同治十年、十一年、光绪四年有关驿站费用开支粮饷、死亡驼马数及为追加驿站费用银两数等在各种公文,清册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这段时间三条驿站安排的台员、兵丁人数和粮饷盘费银两和配备的驼马及草料费用,折价等都有统一的标准来计算的。
〈1〉同治四年九月十二日至八年四月十二日,共45个月(有闰月)内,乌兰胡都格至蹬口的11个台站安排官弁1名,每月盘费5两银,马甲10名,每人每月盘费粮饷银2两,每站每月需用25两银,11个台站45个月的合计为11725两银(其中:4个台站40个月,6个台站44个月、1个台站45个月)。每站配备骆驼20只,马10匹,驿站使用的骆驼不计草料费用,马每匹每天8分3厘2毫7丝5忽的草料费。10匹马每月需用24.9825两银。根据上述合计银:11716.7925两。该驿站倒毙的马117匹,每匹折价6.3两银,合计为737.1两银。倒毙骆驼234只,每只折价8两银,合计为1872两银。总合计为26050.8925两银。
〈2〉第二条驿站,同治五年六月六日起,同治八年六月六日为止,共37个月,阿拉善旗至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的15个台站,每站安排官弁1名,每月5两银,骑兵每站10名,每人每月2两银,每月合计为25两银,15个台站37个月的合计为13725两银(其中:3个台站35个月、12个台站37个月)。每站配备骆驼20只,不计草料费用外,每站备马10匹,每匹马每天有8分3厘2毫7丝5忽的草料费。10匹马每月24.9825两银,根据上述合计(15台站)13715.3925两银。倒毙的马132匹,每匹折价6.3两银,合计为831.6两银。倒毙的骆驼264只,每只折价8两银,合计为2112两银,前项的总合计为30383.9925两银。
〈3〉第三条驿站,同治八年十一月六日起,同治十年十月初六为止,共24个月(有个闰月),由阿拉善旗至乌拉特西公旗设置的8个驿站每站安排员弁1名,每月盘银5两、骑兵10名,每人每月2两银,每站每月25两银,8个台站24个月的合计4800两银。每站备骆驼20只,不计草料费用外,每站备马10匹、每匹每天有8分3厘2毫7丝5忽的草料费。根据上述合计4796.64两银,倒毙的马48匹,每匹折价6.3两,合计为302.4两银,倒毙的骆驼有96只,每只折价8两银,合计为768两银,前几项的总合为10667.04银两。
注:此文以阿拉善旗档案馆保存的清朝档案和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为依据。
①引自《巴彦森布尔杂志》1986年13期
②引自阿拉善旗档案馆所存同治年间56号卷等
③阿拉善左旗档案馆光绪34号案卷和《巴彦禁布尔杂志》1986年13期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档案史志局)
驿站是旧时传递政府公文时人在途中休息的地方。它有专门的公差人员、兵丁、固定的设施及专用的驿畜组成。阿拉善旗驿站,是一个战乱的非常时期清政府在阿拉善旗境内设置的蒙古驿站,它不属于内地汉站,也没有编入《理藩院则例》。阿拉善左旗档案馆现保存清朝民国历史档案6990卷册,(其中清朝时期档案2497卷册。清朝时期档案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系统的清代内蒙古札萨克衙门档案之一。)它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阿拉善旗清代民国历史时期的大事要事。其中不乏珍贵史料,笔者在整理历史档案的过程中发现了清朝政府在清同治二年起数年间,以阿拉善旗定远营(今巴彦浩特)为中心,前后共设三条驿站(也叫台站)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清朝同治年间,由于回民暴动事件中在阿拉善旗设驿站的原因、具体经过、所用的花费等。笔者结合史料经过系统整理后将清朝同治年间阿拉善旗驿站情况作以下考述。
设置驿站的历史背景:清朝时期,回族的政治地位低。①不能参加科举,经济条件也差,大部分回民生活困苦,再加上西北地区连续几年受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清政府不但没有抚恤,而且采取了限制回民进城,怀疑、禁运等歧视政策。为此,同治元年,在马化龙等人的带领下陕甘(包括宁夏)回民掀起反清暴动。回民暴动使整个西北地区进入了紧张的战乱局势。同治二年,宁夏汉城(今银川老城)失守,宁夏满城(今银川新城)被围困。宁夏平罗等重要交通要道相继失陷,而陕甘等内地驿站瘫痪。于是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阿拉善、额济纳旗等西北地区与京城的奏折、札文等来往公文无法传递。无法统一指挥军队,军饷、军需品无法供应等,这对清朝政府来说,无疑是危险的局面。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镇压回民暴动,非常需要部署快捷的通讯网络系统。因此,清朝政府选择了由草地传递公文的路线,也就是利用阿拉善、鄂尔多斯等旗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设立驿站,使他们的政令、军令畅通无阻。同治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清朝兵部、理藩院等给阿拉善旗的札文其中记载②:奉旨所有宁夏府迤东文移折奏绕道由草地达京著兵部理藩院飞札阿拉善、鄂尔多斯等旗并杀虎口等站部员凡遇有驰奏事件即行挨递以免迟误钦此等。由此,阿拉善旗设置了驿站。依据史料记载共设置了三条驿站。
驿站设置情况:第一条驿站是阿拉善旗奉命于同治二年六月十一日起在本旗境内南界毗连中卫县城外70里处,乌兰胡都格起至东北磴口河岸暂行备站十一处,共887华里,连接鄂尔多斯传递一切奏折各处文报等公文的同时,经由各处接运宁夏满城的粮饷、火药、铅丸和枪炮等项,到同治八年四月十二日为止共73个月(有闰月)。此为第一条驿站,也叫南路站。第二条驿站是同治五年六月六日起至同治八年六月六日为止共37个月(有一个闰月),由定远营以西北40里,处札根阿门至本旗札门胡都格(离额旗呼尔古乐吉40里处)连接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设站十五处,总程为1593华里。这是当时军务紧迫的情况下,由肃州行营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同样要在草地设台站转递文报等奏请设置的。共计南北两路,设台二十六处,接递各处文报转运军饷、火药、铅丸、粮食等项,源源接送。虽然清政府派重兵镇压了回民暴动主力,但是由于同治七年二月以后,陕甘回民暴动的一万多名散民窜入阿拉善旗攻打定远营城未得手,就在城外进行抢掠并烧毁了西花园王府及其部分档案。随后又向广宗寺、福因寺和牧区进行抢掠,又将台站全行烧毁。因此,同治八年四月,这两路驿站已无法维持,被迫停止。尔后,由于宁夏将军丰绅多次来文要安设南路台站的原因,于同治八年十一月初六,始建第三条驿站至同治十年十月初六日结束。由阿拉善定远营至东北本旗境内扎尔淖尔(离乌拉特旗30里处)连接乌拉特西公旗共设台站八处,全程615华里。转递一切紧要军务、公文等。另外,阿拉善旗与宁夏的一切公文和军饷、军需品等根据情形由阿拉善旗贺兰山沙尔库图勒(范家营),特木尔乌德(赤木口———今叫三关)等至进宁夏洪广营、平吉堡等地转递。
驿站的主要任务: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保存的同治年间《阿拉善旗台站递送公文登记》(定远营台站的)中详细记录了接送各方台站一切奏折公文及公差人员情况。其中记录了何年何月何日由何处给谁的何种公文(如奏折、夹板、黄包、木箱,还是一般公文)、件数、有无火票、限行(400—800里),交给谁,何时前往何处传递等。还有把公差人员姓名、级别、携带何种重要公文、随行几个人、配备了什么骑程、由谁护送前往何处,因何故迟误,退回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因此,从这些史料上可以看出阿拉善旗驿站不仅仅负责传递一切公务公文的任务,而且负责着接送紧要军务公差人员,接运军需物品等任务。
设置驿站的历史意义:在阿拉善旗设置驿站,对清政府来说可使之准确掌握回民暴动及整个西北地区情况,为镇压回民暴动提供了后勤保障作用。特别是传递各类公文、运送军需物品,保证了宁夏满城的死守。也对整个西北地区的战略战术起到了积极的、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对阿拉善旗来说,却是“雪上加霜”。阿拉善旗本是地广人稀、游牧经济,当时又连遭自然灾害,经济不景气,防御能力也很差。清同治二年,阿拉善旗奉命出兵前往庆阳,途中遇数千名回民埋伏,官兵伤亡多名,遗失驼马、军械甚多。阿拉善旗东、南、西等周边地区有回民暴动的散民出没无常,征兵防范困难。但也无法抗拒清朝政府的命令,只好承担设置驿站传递公文、运输军需品的任务。分散了人力、物力、财力。遇到了空前的困难。正因此,阿拉善旗成为回民暴动袭击的目标。同治七年,回民暴动的散民大规模袭击定远营和牧区时,阿拉善旗已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反击而损失惨重。下面附两件公文摘要,以备参考:
同治十年十月十一日,阿拉善亲王贡桑珠尔默特致理藩院的呈文中“……皇上天恩赏发过银五万两,尚有垫办银二共二万八千六百余两之数伏恩奴才贡世受皇恩深重,当此军务自应极力垫办台费银两方足报效何敢续陈请领,奈因孤旗蒙古人等屡遭蹂躏离牧失所,十家九空穷苦已极……奴才之旗连遭兵燹可筹不得不据实声明为此呈报大部伏乞转奏吁恳圣主鸿慈逾格施可否赏拨用过垫费银两以便嗣后接济该台员弁并防守……”等。
光绪四年,阿拉善旗致理藩院的呈文中“前设驿站垫办过60478.82两银,赏发过五万两银。今陕甘总督抚恤银2千两,还有用过的8478.82两银原意如数报捐军需外,设驿站应需备的驼马等由本旗自备的,没有申请价银,现倒毙的马共297匹、骆驼594只,折价共计6623.1两银,一统禀报捐军费以备查核造具呈册报等。
驿站的人员、物资配备情况:本馆也保存着设驿站时配备的人员、牲畜、银两收支等方面档案。阿拉善旗前后设立三条驿站的具体起止时间,每个台站的地名、中间里程、安排的官弁兵丁的姓名、人数、应获得的粮饷、配备的驼马数量,草料费以及倒毙的只数,折价银两数、本旗报捐数,清政府赏发过多少万银两,呈请赏拨用过垫费银两数等都有明细的公文记录和账册。以下把三条驿站安排人数及配备的驼马情况例出以便参考。
同治四年九月十六日,阿拉善旗亲王贡桑珠尔默特致宁夏将军的呈文册中:同治二年六月十一日至四年九月十一日为止,本旗乌兰胡都格至磴口暂设11台站,每站安排官弁兵丁17名,其中,官弁(台员)1名,领催1名,马甲(骑兵)5名。乌拉齐(驿差)10名,台站共187人。每站配备骆驼50只,共550只,倒毙348只,马每站15匹,共165匹,倒毙95匹。上述11名官弁盘费银每月52两(因级别不同盘费银也不同),领催11名,每月盘费银33两,马甲55名,每月盘银110两,乌拉齐110名每月盘银165两,每月合计360两,上述28个月(有个闰月)的合计为10080两银。在此期间,倒毙骆驼348只,每只折价8两银、合计2784银两。倒毙的马95匹、每匹折价6两、合计570银两,总合计为13434两银。此后的同治十年、十一年、光绪四年有关驿站费用开支粮饷、死亡驼马数及为追加驿站费用银两数等在各种公文,清册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这段时间三条驿站安排的台员、兵丁人数和粮饷盘费银两和配备的驼马及草料费用,折价等都有统一的标准来计算的。
〈1〉同治四年九月十二日至八年四月十二日,共45个月(有闰月)内,乌兰胡都格至蹬口的11个台站安排官弁1名,每月盘费5两银,马甲10名,每人每月盘费粮饷银2两,每站每月需用25两银,11个台站45个月的合计为11725两银(其中:4个台站40个月,6个台站44个月、1个台站45个月)。每站配备骆驼20只,马10匹,驿站使用的骆驼不计草料费用,马每匹每天8分3厘2毫7丝5忽的草料费。10匹马每月需用24.9825两银。根据上述合计银:11716.7925两。该驿站倒毙的马117匹,每匹折价6.3两银,合计为737.1两银。倒毙骆驼234只,每只折价8两银,合计为1872两银。总合计为26050.8925两银。
〈2〉第二条驿站,同治五年六月六日起,同治八年六月六日为止,共37个月,阿拉善旗至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的15个台站,每站安排官弁1名,每月5两银,骑兵每站10名,每人每月2两银,每月合计为25两银,15个台站37个月的合计为13725两银(其中:3个台站35个月、12个台站37个月)。每站配备骆驼20只,不计草料费用外,每站备马10匹,每匹马每天有8分3厘2毫7丝5忽的草料费。10匹马每月24.9825两银,根据上述合计(15台站)13715.3925两银。倒毙的马132匹,每匹折价6.3两银,合计为831.6两银。倒毙的骆驼264只,每只折价8两银,合计为2112两银,前项的总合计为30383.9925两银。
〈3〉第三条驿站,同治八年十一月六日起,同治十年十月初六为止,共24个月(有个闰月),由阿拉善旗至乌拉特西公旗设置的8个驿站每站安排员弁1名,每月盘银5两、骑兵10名,每人每月2两银,每站每月25两银,8个台站24个月的合计4800两银。每站备骆驼20只,不计草料费用外,每站备马10匹、每匹每天有8分3厘2毫7丝5忽的草料费。根据上述合计4796.64两银,倒毙的马48匹,每匹折价6.3两,合计为302.4两银,倒毙的骆驼有96只,每只折价8两银,合计为768两银,前几项的总合为10667.04银两。
注:此文以阿拉善旗档案馆保存的清朝档案和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为依据。
①引自《巴彦森布尔杂志》1986年13期
②引自阿拉善旗档案馆所存同治年间56号卷等
③阿拉善左旗档案馆光绪34号案卷和《巴彦禁布尔杂志》1986年13期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档案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