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九三学社是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九三学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学座谈会”。1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重庆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讨论时局,发表政见。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并于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许德珩、褚辅成、税西恒、藩菽、涂长望等16人为理事,梁希、卢于道、黎锦熙等8人为监事,九三学社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主张,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就教育、科技、经济建设等重大问题建言献策。截至2003年6月30日,九三学社有30个省级组织,270个市级组织,4038个基层组织,社员89574人。其中高级职称占60.8%,平均年龄54.4岁。九三学社党中央历任主席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现任主席韩启德。
1966年之前,九三学社在内蒙古没有建立正式组织,只有一个学习小组,成员大致保持在十二、三人左右。这些同志大多是50年代初期,响应党中央支援边疆建设号召,来我区工作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地区高等院校。从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现存较早的一份档案材料,即社党中央组织部1957年12月30日致社员、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张清常教授关于“呼市尚无社组织,希望今后与社党中央直接联系的”函件分析,大概张清常同志调呼不久,对在内蒙古如何参加组织活动不够了解,为此曾向社党中央请示,社党中央组织部作了上述答复。1958年10月6日社党中央组织部又致函张清常教授:“……在呼市成员可成立一个学习小组,与社党中央直接联系,但不对外活动。”同时函内附有在呼社员名单一份,名单上有李继侗、张清常、陈杰、肖雷南、丁正彬、李荣堂、杨国桢等7位社员的名字。实际上那时我区社员人数可能比这个要多。1959年2月2日,社党中央组织部在致张清常的另外一份函件中,希望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学习小组能早日成立,以便进行学习和自我改造,函中同时对社员交纳社费作了规定。同年4月23日,社党中央组织部通知张清常、陈杰二同志,同意建立学习小组和拟定的学习计划,并寄送社党中央全国宣传会议通过的《关于当前社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一份,要求学习,并将学习情况上报社党中央。从上述信函中可知,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学习小组建立时间正当其时,至少不会晚于4月份。张清常、陈杰同志分别担任学习小组正、副组长。这前后,张清常教授在政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常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委;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内蒙古科协主席;我国著名教育家、林学家李继侗教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这之后,社员涂友仁、章景瑞、白明德、李爱华同志先后调入我区工作,组织关系陆续转入学习小组。当时小组仅限于内部学习,不对外,不发展,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共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在社员中开展政治学习,提高认识,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群众。据社区委现存的档案材料印证,期间在我区先后工作过的社员有李继侗、张清常、肖雷南、陈杰、钱君伟、涂友仁、张陆德、丁正彬、章景瑞、杨国桢、刘国均、李爱华、 贾振华、李荣堂、白明德等同志,包头市只有一位社员朱萍,当时我区社员人数曾超过15人,实际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的社员没有那么多。从小组留下的很少一部分活动记录上看,李继侗、钱君伟、贾振华同志似乎没有参加过小组活动,大概是李继侗先生来内蒙古大学任副校长不久就患了重病,加上公务繁忙,1961年12月12日,他在呼市逝世。钱君伟同志在1957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到错误处理,还不能以一个社员的身份参加小组织活动。贾振华同志为什么没有参加小组织活动,具体情况还不太清楚,他当时在《内蒙古日报》社资料室工作。1954年,还曾被聘为内蒙古文史馆馆员。1963年,在呼和浩特逝世。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来自区外的社员中,贾振华同志到内蒙古的时间不是最早也应该是较早的一位。此外,两位社员吕季澜和王云发同志分别于1976年和1980年调入我区,所以他们二位并未参加“文革”之前学习小组的活动。由于那时社员只能从区外调入,故小组成员人数较少,期间又有2位社员调入锡盟草原研究中心工作,所以参加小组活动的社员大致保持在10人左右。总起来看,“文革”之前从小组成立之日起,小组的学习活动还是比较正常有序的。当时的会议记录及大事记录在“文革”中被北京市公安局办案人员通过内蒙古大学保卫组拿走查阅后,不知去向,所以小组总的情况不甚明了。但从现存很少的一部分材料看,小组从1961年2月到1966年3月,活动了13次,主要活动内容不十分清楚,印象是学习会为多。“文革”开始后,也就是大约在1966年7月,学习小组被迫停止活动,其成员大多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区民主党派恢复了组织活动。1981年3月19日,社党中央组织部通知社员、内蒙古大学数学系陈杰教授和内蒙古测绘局钱君伟高级工程师,决定恢复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学习小组,小组更名为九三学社呼和浩特直属小组,同时指定陈杰、钱君伟,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社党中央通知在呼社员有陈杰、钱君伟、肖雷南、丁正彬、白明德、杨国桢、涂友仁、刘国均、李荣堂等9位,另有在呼社员吕季澜、张陆德、章景瑞、王云发未列入,其时社员李继侗、李爱华、贾振华三位同志已经故去。从时间上看,九三学社呼和浩特直属小组恢复活动时间应以1981年3月19日社党中央组织部通知时间为准。同年6月25日,九三学社呼和浩特直属小组恢复活动后首先举行组织活动, 内容是学习社党中央五届三中全会精神。1982年,九三学社呼和浩特直属小组建立了机关, 吕季澜同志调入机关工作,成为我区第一位社的专职干部。同年,首次发展社员9名。
小组恢复活动后,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党和政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与有关部门联系,推动对社员中“冤假错案”的纠正工作。1983年4月5日,九三学社呼和浩特直属小组根据社党中央指示,改建为内蒙古直属小组,到1983年底,全区已有社员57名。随着组织的发展,1983年9月3日,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九三学社党中央副主席、我国著名小麦专家金善宝莅会祝贺。工作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由陈杰、钱君伟、涂友仁、张陆德、王桂铮、阙求豪、吕季澜等7位同志组成,陈杰为主任委员,张陆德任秘书长,吕季澜任副秘书长。经过一年的筹备,1984年9月5日,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次社员大会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随后产生了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届委员会,选出委员9人。根据工作需要,1986年和1988年又陆续增补7位委员,陈杰担任主任委员,钱君伟、涂友仁担任副主任委员,吕季澜任秘书长,赵华任副秘书长。到1988年底,全区社员人数已达474人,主要分布在呼市、包头市、赤峰市、乌海市、乌盟(集宁市)、锡盟(锡林浩特市)等地。社区委除了参加人民政协活动,主要开展了对我区老、少、边、贫地区的智力支边活动。来我区社内专家近百余人次,他们中有吴阶平、郝诒纯、宋则行、启功、王文元、陈明绍等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学者,社区委还利用自身的力量,开展了对乌盟察右中旗、通辽市等地的科技咨询活动。1988年9月、1992年6月、1997年5月份别召开了九三学社内蒙古第二、三、四次代表大会,陈杰任社区委二、三届委员会主委,罗锡恩任四届委员会主委。2002年4月17日,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罗锡恩继续任主任委员,黄雅琴(女)、边占喜、林琳担任副主任委员。大会共选出区委委员25名,常委13名。
目前,九三学社组织在全区建立了6个市级委员会,2个市级组织筹备机构,10个直属支社,3个基层委员会,3个直属小组,38个基层支社。现有社员1176人,其中高级职称693人,143名社员担任着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40余人担任各级政府部门特约人员。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服务宗旨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全体社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推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新世纪三大任务贡献力量。
九三学社组织在内蒙古的缘起和发展,始终得到自治区党委的关怀和支持,九三学社在内蒙古的组织将与时俱进,在自治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
九三学社是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九三学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学座谈会”。1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重庆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讨论时局,发表政见。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并于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许德珩、褚辅成、税西恒、藩菽、涂长望等16人为理事,梁希、卢于道、黎锦熙等8人为监事,九三学社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主张,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就教育、科技、经济建设等重大问题建言献策。截至2003年6月30日,九三学社有30个省级组织,270个市级组织,4038个基层组织,社员89574人。其中高级职称占60.8%,平均年龄54.4岁。九三学社党中央历任主席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现任主席韩启德。
1966年之前,九三学社在内蒙古没有建立正式组织,只有一个学习小组,成员大致保持在十二、三人左右。这些同志大多是50年代初期,响应党中央支援边疆建设号召,来我区工作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地区高等院校。从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现存较早的一份档案材料,即社党中央组织部1957年12月30日致社员、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张清常教授关于“呼市尚无社组织,希望今后与社党中央直接联系的”函件分析,大概张清常同志调呼不久,对在内蒙古如何参加组织活动不够了解,为此曾向社党中央请示,社党中央组织部作了上述答复。1958年10月6日社党中央组织部又致函张清常教授:“……在呼市成员可成立一个学习小组,与社党中央直接联系,但不对外活动。”同时函内附有在呼社员名单一份,名单上有李继侗、张清常、陈杰、肖雷南、丁正彬、李荣堂、杨国桢等7位社员的名字。实际上那时我区社员人数可能比这个要多。1959年2月2日,社党中央组织部在致张清常的另外一份函件中,希望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学习小组能早日成立,以便进行学习和自我改造,函中同时对社员交纳社费作了规定。同年4月23日,社党中央组织部通知张清常、陈杰二同志,同意建立学习小组和拟定的学习计划,并寄送社党中央全国宣传会议通过的《关于当前社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一份,要求学习,并将学习情况上报社党中央。从上述信函中可知,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学习小组建立时间正当其时,至少不会晚于4月份。张清常、陈杰同志分别担任学习小组正、副组长。这前后,张清常教授在政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常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委;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内蒙古科协主席;我国著名教育家、林学家李继侗教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这之后,社员涂友仁、章景瑞、白明德、李爱华同志先后调入我区工作,组织关系陆续转入学习小组。当时小组仅限于内部学习,不对外,不发展,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共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在社员中开展政治学习,提高认识,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群众。据社区委现存的档案材料印证,期间在我区先后工作过的社员有李继侗、张清常、肖雷南、陈杰、钱君伟、涂友仁、张陆德、丁正彬、章景瑞、杨国桢、刘国均、李爱华、 贾振华、李荣堂、白明德等同志,包头市只有一位社员朱萍,当时我区社员人数曾超过15人,实际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的社员没有那么多。从小组留下的很少一部分活动记录上看,李继侗、钱君伟、贾振华同志似乎没有参加过小组活动,大概是李继侗先生来内蒙古大学任副校长不久就患了重病,加上公务繁忙,1961年12月12日,他在呼市逝世。钱君伟同志在1957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到错误处理,还不能以一个社员的身份参加小组织活动。贾振华同志为什么没有参加小组织活动,具体情况还不太清楚,他当时在《内蒙古日报》社资料室工作。1954年,还曾被聘为内蒙古文史馆馆员。1963年,在呼和浩特逝世。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来自区外的社员中,贾振华同志到内蒙古的时间不是最早也应该是较早的一位。此外,两位社员吕季澜和王云发同志分别于1976年和1980年调入我区,所以他们二位并未参加“文革”之前学习小组的活动。由于那时社员只能从区外调入,故小组成员人数较少,期间又有2位社员调入锡盟草原研究中心工作,所以参加小组活动的社员大致保持在10人左右。总起来看,“文革”之前从小组成立之日起,小组的学习活动还是比较正常有序的。当时的会议记录及大事记录在“文革”中被北京市公安局办案人员通过内蒙古大学保卫组拿走查阅后,不知去向,所以小组总的情况不甚明了。但从现存很少的一部分材料看,小组从1961年2月到1966年3月,活动了13次,主要活动内容不十分清楚,印象是学习会为多。“文革”开始后,也就是大约在1966年7月,学习小组被迫停止活动,其成员大多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区民主党派恢复了组织活动。1981年3月19日,社党中央组织部通知社员、内蒙古大学数学系陈杰教授和内蒙古测绘局钱君伟高级工程师,决定恢复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学习小组,小组更名为九三学社呼和浩特直属小组,同时指定陈杰、钱君伟,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社党中央通知在呼社员有陈杰、钱君伟、肖雷南、丁正彬、白明德、杨国桢、涂友仁、刘国均、李荣堂等9位,另有在呼社员吕季澜、张陆德、章景瑞、王云发未列入,其时社员李继侗、李爱华、贾振华三位同志已经故去。从时间上看,九三学社呼和浩特直属小组恢复活动时间应以1981年3月19日社党中央组织部通知时间为准。同年6月25日,九三学社呼和浩特直属小组恢复活动后首先举行组织活动, 内容是学习社党中央五届三中全会精神。1982年,九三学社呼和浩特直属小组建立了机关, 吕季澜同志调入机关工作,成为我区第一位社的专职干部。同年,首次发展社员9名。
小组恢复活动后,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党和政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与有关部门联系,推动对社员中“冤假错案”的纠正工作。1983年4月5日,九三学社呼和浩特直属小组根据社党中央指示,改建为内蒙古直属小组,到1983年底,全区已有社员57名。随着组织的发展,1983年9月3日,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九三学社党中央副主席、我国著名小麦专家金善宝莅会祝贺。工作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由陈杰、钱君伟、涂友仁、张陆德、王桂铮、阙求豪、吕季澜等7位同志组成,陈杰为主任委员,张陆德任秘书长,吕季澜任副秘书长。经过一年的筹备,1984年9月5日,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次社员大会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随后产生了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届委员会,选出委员9人。根据工作需要,1986年和1988年又陆续增补7位委员,陈杰担任主任委员,钱君伟、涂友仁担任副主任委员,吕季澜任秘书长,赵华任副秘书长。到1988年底,全区社员人数已达474人,主要分布在呼市、包头市、赤峰市、乌海市、乌盟(集宁市)、锡盟(锡林浩特市)等地。社区委除了参加人民政协活动,主要开展了对我区老、少、边、贫地区的智力支边活动。来我区社内专家近百余人次,他们中有吴阶平、郝诒纯、宋则行、启功、王文元、陈明绍等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学者,社区委还利用自身的力量,开展了对乌盟察右中旗、通辽市等地的科技咨询活动。1988年9月、1992年6月、1997年5月份别召开了九三学社内蒙古第二、三、四次代表大会,陈杰任社区委二、三届委员会主委,罗锡恩任四届委员会主委。2002年4月17日,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罗锡恩继续任主任委员,黄雅琴(女)、边占喜、林琳担任副主任委员。大会共选出区委委员25名,常委13名。
目前,九三学社组织在全区建立了6个市级委员会,2个市级组织筹备机构,10个直属支社,3个基层委员会,3个直属小组,38个基层支社。现有社员1176人,其中高级职称693人,143名社员担任着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40余人担任各级政府部门特约人员。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服务宗旨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全体社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推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新世纪三大任务贡献力量。
九三学社组织在内蒙古的缘起和发展,始终得到自治区党委的关怀和支持,九三学社在内蒙古的组织将与时俱进,在自治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九三学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