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一期
  • (方志巡礼)内蒙古新方志巡礼 (之十六)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广播电视志》 刘瑞主编。刘瑞作序。编委会主任白朝蓉、刘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广播电视志》始修于1998年,2003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5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6821-14·437,责任编辑莎日娜、杨显文。全书7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民族印刷厂印制,印数1-1 200册,定价90元。

    志书设10篇,38章。第一篇无线广播,设3章;第二篇有线广播,设2章;第三篇无线电视,设3章;第四篇有线电视,设2章;第五篇旗县(市)广播电视,设11章;第六篇广播电视技术设施,设4章;第七篇外事往来与节目交流,设2章;第八篇学术团体与学术研究,设2章;第九篇机构,设2章;第十篇管理,设7章;冠以概述,殿以大事记、修志始末。

    创建时期: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50111日。当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设在乌兰浩特市,故尔定名为"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广播电台。19501111750分,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用蒙汉两种语言正式开始播音,开始曲为蒙古族舞曲《红旗颂》,第一个节目播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国庆社论。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只有1部中波2 000瓦发射机,频率为1 270千赫,蒙汉语广播同用一部机器,分段轮流播出。建台初开办的节目有蒙汉语的《新闻》、《政令通告》、《时事评论和讲述》、《干部学习讲座》、《文艺节目》和汉语的《纪录新闻》。每日1830分开始播音,共播音3小时45分,其中包括固定转播党中央台的《联播》节目。另外,每日10时开始转播党中央台的《纪录新闻》。1951年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政机关迁至张家口,中共中央批准建立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台(后因故未建)。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于同年51日改称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台,发射功率扩大到20千瓦。19545月,第二台迁往海拉尔市,196981日,改称为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19543月,绥远省人民广播电台改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同年36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汉语开播,51日,蒙古语开播。当时只有11 000瓦中波发射机,蒙汉语只能交叉播音。新建的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按照自治区台的任务,开办了新闻、对农村牧区广播、对职工广播、时事政治讲座、理论学习,为听众服务、文艺、天气预报、纪录新闻等汉语节目,每日早午晚3次播音,共计9个多小时。蒙古语有新闻、文艺等综合节目,每日中午播35分钟。另外转播30分钟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广播,蒙古语节目全天播音65分钟。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自办节目已初具自治区的规模。19568月,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办公楼建成,总面积2 100平方米。有蒙汉语播音室、录音室、控制室、180平方米的播音馆等。机房配备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遥控技术设备,这套设备使用了近20年。同年,拥有两部7 500瓦的短波发射机和120千瓦的中波发射机的501发射台建成投入使用。11月,蒙汉语广播实现了分机发射。1957年,501发射台设备又增加了一倍,基本形成了由中、短波广播组成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无线广播网。蒙汉语广播的覆盖范围扩大到自治区中部和东、西部地区。播出质量、收听效果有较大改观。为加强全区广播事业的管理,195681日,成立了内蒙古广播事业管理局,与内蒙古电台合署办公。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完成了创建时期的基本任务,为广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广播电视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志书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诞生的第一部以史实为依据,比较全面、完整、系统、客观地记述内蒙古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轨迹的巨著。

    《哲里木盟志》(上、下) 杨青锋主编,祝广垲、赵双连作序。编委会主任杨青锋。顿问:祝广垲、赵双连,总纂刘永吉、左九春。《哲里木盟志》始修于1986年,1999年修毕,交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4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80122-559-7/K229,责任编辑肖丰、严宁。全书220万字,飨图附表,上、下卷,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深圳派美彩色印刷中心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280元。

    志书设34篇:第一篇建置,设2章;第二篇自然环境,设8章;第三篇人口,设4章;第四篇农业,设8章;第五篇牧业,设8章;第六篇林业,设6章;第七篇水利,设6章;第八篇工业,设2章;第九篇交通,设4章;第十篇邮电,设4章;第十一篇城乡建设,设4章;第十二篇环境保护,设4章;第十三篇商业,设7章;第十四篇经济管理,设7章;第十五篇财政,设3章;第十六篇税务,设3章;第十七篇金融,设6章;第十八篇保险,设2章;第十九篇党派群团,设3章;第二十篇人民政协,设4章;第二十一篇政权,设3章;第二十二篇司法,设4章;第二十三篇民政,设7章;第二十四篇劳动人事,设5章;第二十五篇军事,设5章;第二十六篇教育,设8章;第二十七篇科技,设4章;第二十八篇文化,设9章;第二十九篇卫生,设5章;第三十篇体育,设5章;第三十一篇宗教,设6章;第三十二篇习俗,设5章;第三十三篇方言,设2章;第三十四篇人物,设4章;共167章。冠以概述,殿以大事记、附录、后记。

    哲里木盟最显著的特点是交通发达,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发达的交通为哲里木盟经济的发展架起金桥,既有公路,又有铁路;既有民航,又有水路。⒈ 公路:包括驿道与道路。清朝初年,沿用前代驿传制度,设官马大路及其交线,并设驿站、台、塘、卡等。联结哲里木盟的为官马北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设置喜峰口至科尔沁驿道。该驿道所辖驿站有喜峰口、宽城等18站,总长1 700多里。途经直隶的承德府,抵达黑龙江齐齐哈尔。驿道主要用于传递公文、边事,紧张时也作为传报公务、押运军饷、火药、钱粮、器械等通道。北京通往盛京的山海关驿道也途经哲里木盟。哲里木盟10旗王公入京朝觐或年班由这条驿道前往。⒉道路:清末,驿道逐渐演变成商旅道路。中华民国时期,开始有国道、省道、县道之分。伪满洲国称省际道路为国道,县际道路为警备道,这些都是土路。1969年至1979年,全盟修筑渣油路面公路。1998年,全盟有国道4条、省道3条、县道17条、乡道135条,总里程为5 859.65公里。其中有次高级路面公路1 645.98公里。全盟有渣油路面1 800公里,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渣油路面公路总里程20%。公路密度为10公里/百平方公里。⒊铁路:哲里木盟境内有大郑铁路(大虎山至郑家屯),通让铁路(通辽至让胡路)、京通铁路(北京至通辽)、通霍铁路(通辽至霍林河)、平齐铁路(四平至齐齐哈尔)和集通铁路(集宁至通辽),总长856.112公里,有小站73个,乘降所6个,其中通辽站是东北主要铁路编组站,也是全国40个主要编组大站之一。⒋民航:1937年,通辽通航,通辽机场隶属于伪满洲国航空株式会社,机场位于通辽西北角,跑道为混凝土浇制。19458月以后,苏联红军利用这个机场对日军的一些地面设施和军事目标进行侦查和轰炸,并进行少量客货运输。1946年,该机场废弃。1958年,新的通辽机场在通辽市西南7公里处动工兴建,修筑长1 200米、宽60米的跑道,长200米、宽30米的滑行道和长230米、宽120米的停机坪。195941日,试飞成功,通辽机场开始通航。1984年,通辽机场原1 200米跑道扩建,达到1 800米,19863月至11月,在1 800米跑道两侧安装夜航灯,实现航班昼夜起降。19984月,呼和浩特-北京-通辽航线改用BAE146型飞机运营,同年,开辟朝阳-北京-通辽往返航线。⒌水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东辽河就有船只航行。主要航道从西辽河的辽源经东西辽河汇合处(以下为辽河干流)至营口。沿途河道宽300尺至400尺,水深5尺至10尺。航运旺季为每年的5月至9月。其他月份则因处于枯水期与结冰期而不适于航运。盟境内辽河沿岸的码头主要有三面船、通江口、三江口、辽源等。西辽河沿岸的渡口有开鲁县大榆树镇里仁、吉日嘎朗吐苏木辽富、保安乡哈日胡硕等20多家渡口,东辽河沿岸有科尔沁左翼后旗三江口、韩家、小河套、老马窝堡等渡口,1986年设十三崴子、新街基、双胜、二道河子、平安渡口。新开河沿岸的渡口有开鲁县新立窑、高家园子、薛老板等20个渡口。清河沿岸的渡口有昆都花渡口和余粮堡渡口。民国初年,辽河主航道上有2万多只民船,1927年大通线铁路通车后航运开始衰退,到1931年只剩下3 000多只民船。1990年,全盟有船舶323只,其中机动船16只,非机动船307只,含湖泊、水库和公园使用的船只。

    《哲里木盟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较早正式公开出版的盟市级志书,是哲里木盟有史以来第一部最系统的地方志书。本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在结构体例、风格特点乃至装帧设计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为后来修志者提供许多足资借鉴的经验。如交通志就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等429节内容逐一志述,将哲里木盟的交通的发展情况编辑于此。物宝天华、人杰地灵。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志》 葛继善主编。葛继善作序。编委会主任葛继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志》始修于1996年,1999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9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4687-0/K·337,责任编辑李杰。全书4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深圳市添瑞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印数1-2 000册。定价180元。

    志书设4篇,19章。第一篇机构,设4章;第二篇业务工作,设6章;第三篇党务人事,设6章;第四篇人物荣誉,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志始末。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的办事机构,成立于19493月(北京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早在首都成立的办事机构之一。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驻京办事处在政务联络、信息传递、经济协作和接待服务方面,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许多贡献,已成为宣传内蒙古的窗口,联络党中央各部门的纽带,沟通国内外联系的桥梁。近几年来,驻京办事处受自治区委托,为自治区党政领导向党中央、国务院请求汇报工作进行大量的联络、协调等前期准备工作。如自治区向党中央汇报的"380人畜饮水工程"、乌海氯碱化工项目、包头地震、抗洪赈灾、扶贫等,前期准备工作都是由驻京办事处承担,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得到自治区领导和有关盟市、厅局的肯定。1996年,驻京办事处多次与北京市和东城区、崇文区政府联系沟通,并请自治区有关领导几次出面洽商,使自治区在京房地产近20年的遗留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通过他们,不仅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同时还能获得大量高层的宏观信息。近几年,驻京办事处与这些单位和机构紧密合作,向首都推出多批自治区技术引进项目和招商项目,组织专家赴内蒙古考察、洽谈、讲学、办培训班,为内蒙古的企业及产品进行"会诊"、论证、进行形象设计等,为企业解决了许多难题,很受基层同志的欢迎。曾在内蒙古农村、牧区插队、以及参加兵团的北京知青是内蒙古宝贵的财富和重要的资源。把他们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驻京办事处采取登门拜访、个别交往、召开小型座谈会和大型联谊活动等形式,向他们介绍自治区经济运行情况及存大的困难和问题,求得他们的支持。许多工作都是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圆满完成的。驻京办事处的信息工作是从1984年起步。由于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做好首都的信息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驻京办事处的信息工作力争做到"一个把握,三个加强"。先后投资数万元购置电脑办公设备,与自治区政府实现第二化电子邮件远程联网。信息传输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使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安全。从1988年以来10年间,共报送政府信息2 675期,6 000余条。党委和政府的采用率、领导批示率逐年上升,较好地起到“参谋”,“耳目”作用。第三,做好经济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驻京办事处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近几年来,驻京办事处每年都要多次陪同外商赴自治区实地考察、签约,经驻京办事处牵线搭桥,每年能促成一批合作项目。1998年,由驻京办事处牵头,组织全国29个省市区和6个计划单列市的驻京办事处,以及内蒙古多个生产厂家,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届"全国各省市区名、优、特、新产品展销会暨新技术成果推广洽谈会",参加产品展销的区内外厂家510家,参展商品2 200多种,到会推广新技术的科研单位395家,推出新技术1 800多项,会期间共签订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各类经营合同842项,成交1.2亿元,其中自治区参展商品成交额2 400万元,当时在内蒙古引起轰动。1995年~1996年,为做好自治区在北京举行"内蒙古招商引资恳谈暨新闻发布会"的前期准备工作,驻京办事处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几个国家驻华使馆和上百家外国驻京机构,登门邀请,送去有关宣传资料,了解对方投资意向,并就一些具休项目进行初步洽谈,使他们在会召开之前对内蒙古的情况有所了解,同时将他们的投资意向和特殊要求及时反馈自治区领导,通过有关盟市和企业,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打下基础。会议共邀请13个国家驻华使馆官员、外商代表近百人,国内外新闻媒体33家,取得较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自治区政府和北京市政府批准,全区有23个盟市、厅局及大企业在北京设立联络处。从1993年起,驻京办事处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外办事处暂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重点对23个联络处实施指导、协调和党、团、工会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着力点放在充分发挥和调动各自优势,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唱好"京戏"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志》全面记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对外窗口———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50年的历程,以及涉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大事大略。这部志书,为人们了解驻京办事处,认识内蒙古,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奈曼旗志》 吴志强主编。贾裕民、王志国作序。总监修:贾裕民、王志国。《奈曼旗志》始修于1986年,2001年修毕,交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80122-736-1/K.364,责任编辑肖丰、严伦。全书13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160元。

    志书设30篇,123章:第一篇建置,设2章;第二篇自然环境,设7章;第三篇人口、民族,设2章;第四篇宗教习俗,设2章;第五篇方言,设2章;第六篇农业,设7章;第七篇畜牧业,设9章;第八篇林业,设8章;第九篇水利,设7章;第十篇乡镇企业,设2章;第十一篇工业,设3章;第十二篇交通,设2章;第十三篇邮电,设2章;第十四篇商业,设6章;第十五篇财政、税务,设2章;第十六篇金融保险,设2章;第十七篇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设2章;第十八篇经济管理,设8章;第十九篇中国共产党,设2章;第二十篇群众团体,设6章;第二十一篇政府,设2章;第二十二篇人大政协,设2章;第二十三篇军事,设4章;第二十四篇民政,设5章;第二十五篇公安司法,设4章;第二十六篇教育科技,设2章;第二十七篇文化,设7章;第二十八篇卫生体育,设2章;第二十九篇人事劳动,设6章;第三十篇人物,设6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奈曼旗历史悠久。古为东胡、匈奴、乌桓、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领地。16世纪中叶,蒙古达赉逊库登汗率领察哈尔所属八鄂托克之一的奈曼部领地。"奈曼"元史作"乃蛮"。元太祖19世嫡裔额森伟征入据该地域就以"奈曼"为所部号。从此,"奈曼"便成为该地域名称。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将奈曼部划为一旗,袭用原名,称"奈曼旗"。列为外藩蒙古内札萨克旗,隶属于理藩院,划分佐领(苏木)50额。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创建了八旗制度,以旗统人、统兵。凡隶于旗者,皆可为兵,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军事、社会组织形式。清廷为加强党中央军事力量,实行以民族分别编制的原则,制定了八旗常备兵制,以满洲八旗为骨干,加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兵为世袭制,在年满16岁的人丁中补旗兵、余下和不满16岁幼丁为养育兵。开始时三丁一兵,后随着人口增加,逐渐改为五丁一兵、八丁一兵。顺治六年(1649年)理藩院规定:"蒙古壮丁除喇嘛、庙丁、随丁外、年龄60岁以下,18岁以上者皆编入丁册,为在籍兵员,称旗兵。每三个丁为一甲马。入册之兵丁必须自备马匹、武器、干粮,遇有出征等事,三丁抽一或二丁抽一差遣,一丁留守",并规定"第三年编审一次丁册",为比丁。如隐丁不报,管旗之王公以下责任人均受处罚。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各旗佐领兵改称巡防兵。宣统元年(1909年),奈曼旗有巡防兵362人,均用毛瑟枪。清末,精减巡防兵,民国三年(1914年)仅保留100人,为王府卫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奈曼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抗日队伍,开展英勇的抗日斗争。最著名的战役有收复八仙筒战斗。1935年农历6月,曾任东北军连长、阜新县保安队大队长的奈曼旗衙门营子(现青龙山镇)人士周荣九巧妙利用当时奈曼旗流传的南部山区要出皇帝打日本鬼子的传言,打着"保驾皇帝打东洋"的旗号,拉起抗日队伍。周荣九与曾任奈曼旗王府保安总队队长的马全宝取得联系。马全宝欣然同意周荣九的举动,即派亲信部下小敖力为首的70余名全副武装的保安队员,秘密投奔周荣九。周荣九听从马全宝的指点,亲自联络活动于北票一带的蓝天林、裴玉卿的队伍。几路军会师后正式打出"奈曼抗日救国军"的旗号,统一指挥向伪奈曼旗公署所在地--八仙筒进发。723日清晨,周荣九率领的抗日救国军600余人,按计划行动,向八仙筒发起进攻。当时八仙筒镇内驻有日军、治安队、警察队等数以百计的人。他们在日军官督战下,利用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和工事,负隅顽抗,双方战斗相当激烈。周边人民群众紧密配合抗日救国军,有的勇当向导,找准目标进攻,有的割断电话线,使敌通讯中断。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抗日救国军终于攻克八仙筒,捣毁了伪旗公署。在交战中击毙伪旗公署参事官山守荣沼、警察指挥官中根专一,俘虏属官佐佐木正太郎、警长田金座等3人。奈曼旗抗日救国军攻陷八仙筒镇的事件,一时轰动了伪满洲帝国朝野上下。为此,日伪当局将此事作为一件国家大事载入其史册———《康德二年满洲国现势》之内。

    《奈曼旗志》是在21世纪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之际,由方志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丛书。该志的出版问世,填补了奈曼旗有文字可考的开发建设300余年无志书的空白。《奈曼旗志》是奈曼有史以来第一部通志。本志书以求实的笔触,翔实的史料,密集信息,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详尽地记录了奈曼旗的历史沿革、物产资源、风土人情;记述了自17世纪中叶以来,勤劳勇敢的奈曼各族人民开发建设家乡的宏伟历史;再现了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奈曼人民以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英勇抗击日寇的壮烈场面;追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奈曼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旧制度,建设新中国,前扑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奈曼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伟大业绩;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奈曼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风貌。

    《巴林石志》胡福巨著。大康作序。《巴林石志》1989年修毕,交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9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0-00958-X/J·76,责任编辑田增翔。全书4.8万字,飨图附表,简装32开本。由北京三环印刷厂印制。

    志书设6章,17节。第一章巴林石概况,设5节;第二章巴林石的分类和品种,设2节;第三章中国四大印章石材基地比较,设4节;第四章巴林石的雕刻和工艺规程,设6节;第五章巴林石产地的生产经营现状;第六章(附录)论中国印文化及雕刻艺术;殿以后记。

    巴林鸡血石质地温润,血色鲜艳,硬度适中,是印章石材中极为珍贵的品种。血的艳度、血的状态和质地的透明度,是决定鸡血石质量的三要素。血的颜色偏紫则为老;当红色的鸡血表面出现黑色闪光的金属光泽时,则是鸡血(汞元素)在空气中氧化的特征。鸡血分布的状态以条带状为佳,片状次之,散点状又次之。总之,鸡血所覆盖的面积越大,价值就越高。又有羊脂冻玉肌凝脂,入手心荡,称为冻石中上品。在极鲜嫩的地子上若有鲜艳的鸡血,红白相映,皓齿朱唇,更是十分宜人。如果地子和血色均属中上之选,即为难得之珍品。刘关张。此品种应具备三种颜色,红黑黄或红黑白,红自然是鸡血,黑为牛角冻,黄为巴林黄,白为羊脂冻。期间不能有其它杂色,各色所占面积比例不可过于悬殊。如完全符合如上要求,就是珍品之中珍品。现有人将具备此三色(红非鸡血)的石材也称为刘关张,虽无不可,但总有砖玉之嫌,牵强之感。刘关张的名称最早出于日本,它巧借中国历史上三个著名人物的特征,刘备(黄白)、关羽(红)、张飞(黑),三色结合在一起,寓意同生共死的友谊,此名传入中国,如同已出,即被接受。此石极为难得,万不选一,巴林鸡血石中的极品。灰冰鸡血石。此品种近似昌化鸡血石中的瓦灰地品种,地子呈明亮的淡灰色,不透明至微透明,地杂色及条纹,血色纯正且为上品。地佳色艳者较少见,色浅或有白条纹的中下品则多见。水草花鸡血石。水草花白地黑花,再配以点点滴滴的血红,实为妙不可言。在巴林鸡血石中,此种现象较为少见,尤其是地佳,水草花鲜明生动,血色艳而分布匀称,更为罕见。既是鸡血石品种中的佳品,又是观赏美石之佳品。芙蓉鸡血石。芙蓉冻呈粉色,微透明至半透明,温润可爱。地色虽与鸡血红色反差较小,有喧宾夺主之嫌,但由于芙蓉冻本身就很珍贵,尽管有此美中不足,仍不失为珍贵品种。瓷白鸡血石。地子白而干且不透明,与鸡血红色对比虽然鲜明,但整体感觉呆滞,缺少活力,缺少灵性,干燥艰涩,品质一般,属鸡血石中的下品。红花鸡血石。红色半透明或不透明,与鸡血红色十分靠近,反差很小,形成“地了吃血”状态。此种鸡血质时越好,越令人可惜。一般来讲没有大的收藏价值。

    《巴林石志》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记述巴林石的概况、分类与品种、产地的经营状况;记述中国四印章石材基地产品的比较和巴林石的雕刻和工艺规程。该志最显著的特点有二:一是资料翔实、准确,既有真实性,又有科学性;二是图文并茂,该志配有64帧彩图,为全志增添光辉和色彩,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犹如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志馆  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方志巡礼)内蒙古新方志巡礼 (之十六)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广播电视志》 刘瑞主编。刘瑞作序。编委会主任白朝蓉、刘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广播电视志》始修于1998年,2003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5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6821-14·437,责任编辑莎日娜、杨显文。全书7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民族印刷厂印制,印数1-1 200册,定价90元。

    志书设10篇,38章。第一篇无线广播,设3章;第二篇有线广播,设2章;第三篇无线电视,设3章;第四篇有线电视,设2章;第五篇旗县(市)广播电视,设11章;第六篇广播电视技术设施,设4章;第七篇外事往来与节目交流,设2章;第八篇学术团体与学术研究,设2章;第九篇机构,设2章;第十篇管理,设7章;冠以概述,殿以大事记、修志始末。

    创建时期: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50111日。当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设在乌兰浩特市,故尔定名为"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广播电台。19501111750分,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用蒙汉两种语言正式开始播音,开始曲为蒙古族舞曲《红旗颂》,第一个节目播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国庆社论。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只有1部中波2 000瓦发射机,频率为1 270千赫,蒙汉语广播同用一部机器,分段轮流播出。建台初开办的节目有蒙汉语的《新闻》、《政令通告》、《时事评论和讲述》、《干部学习讲座》、《文艺节目》和汉语的《纪录新闻》。每日1830分开始播音,共播音3小时45分,其中包括固定转播党中央台的《联播》节目。另外,每日10时开始转播党中央台的《纪录新闻》。1951年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政机关迁至张家口,中共中央批准建立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台(后因故未建)。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于同年51日改称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台,发射功率扩大到20千瓦。19545月,第二台迁往海拉尔市,196981日,改称为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19543月,绥远省人民广播电台改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同年36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汉语开播,51日,蒙古语开播。当时只有11 000瓦中波发射机,蒙汉语只能交叉播音。新建的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按照自治区台的任务,开办了新闻、对农村牧区广播、对职工广播、时事政治讲座、理论学习,为听众服务、文艺、天气预报、纪录新闻等汉语节目,每日早午晚3次播音,共计9个多小时。蒙古语有新闻、文艺等综合节目,每日中午播35分钟。另外转播30分钟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广播,蒙古语节目全天播音65分钟。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自办节目已初具自治区的规模。19568月,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办公楼建成,总面积2 100平方米。有蒙汉语播音室、录音室、控制室、180平方米的播音馆等。机房配备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遥控技术设备,这套设备使用了近20年。同年,拥有两部7 500瓦的短波发射机和120千瓦的中波发射机的501发射台建成投入使用。11月,蒙汉语广播实现了分机发射。1957年,501发射台设备又增加了一倍,基本形成了由中、短波广播组成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无线广播网。蒙汉语广播的覆盖范围扩大到自治区中部和东、西部地区。播出质量、收听效果有较大改观。为加强全区广播事业的管理,195681日,成立了内蒙古广播事业管理局,与内蒙古电台合署办公。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完成了创建时期的基本任务,为广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广播电视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志书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诞生的第一部以史实为依据,比较全面、完整、系统、客观地记述内蒙古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轨迹的巨著。

    《哲里木盟志》(上、下) 杨青锋主编,祝广垲、赵双连作序。编委会主任杨青锋。顿问:祝广垲、赵双连,总纂刘永吉、左九春。《哲里木盟志》始修于1986年,1999年修毕,交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4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80122-559-7/K229,责任编辑肖丰、严宁。全书220万字,飨图附表,上、下卷,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深圳派美彩色印刷中心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280元。

    志书设34篇:第一篇建置,设2章;第二篇自然环境,设8章;第三篇人口,设4章;第四篇农业,设8章;第五篇牧业,设8章;第六篇林业,设6章;第七篇水利,设6章;第八篇工业,设2章;第九篇交通,设4章;第十篇邮电,设4章;第十一篇城乡建设,设4章;第十二篇环境保护,设4章;第十三篇商业,设7章;第十四篇经济管理,设7章;第十五篇财政,设3章;第十六篇税务,设3章;第十七篇金融,设6章;第十八篇保险,设2章;第十九篇党派群团,设3章;第二十篇人民政协,设4章;第二十一篇政权,设3章;第二十二篇司法,设4章;第二十三篇民政,设7章;第二十四篇劳动人事,设5章;第二十五篇军事,设5章;第二十六篇教育,设8章;第二十七篇科技,设4章;第二十八篇文化,设9章;第二十九篇卫生,设5章;第三十篇体育,设5章;第三十一篇宗教,设6章;第三十二篇习俗,设5章;第三十三篇方言,设2章;第三十四篇人物,设4章;共167章。冠以概述,殿以大事记、附录、后记。

    哲里木盟最显著的特点是交通发达,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发达的交通为哲里木盟经济的发展架起金桥,既有公路,又有铁路;既有民航,又有水路。⒈ 公路:包括驿道与道路。清朝初年,沿用前代驿传制度,设官马大路及其交线,并设驿站、台、塘、卡等。联结哲里木盟的为官马北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设置喜峰口至科尔沁驿道。该驿道所辖驿站有喜峰口、宽城等18站,总长1 700多里。途经直隶的承德府,抵达黑龙江齐齐哈尔。驿道主要用于传递公文、边事,紧张时也作为传报公务、押运军饷、火药、钱粮、器械等通道。北京通往盛京的山海关驿道也途经哲里木盟。哲里木盟10旗王公入京朝觐或年班由这条驿道前往。⒉道路:清末,驿道逐渐演变成商旅道路。中华民国时期,开始有国道、省道、县道之分。伪满洲国称省际道路为国道,县际道路为警备道,这些都是土路。1969年至1979年,全盟修筑渣油路面公路。1998年,全盟有国道4条、省道3条、县道17条、乡道135条,总里程为5 859.65公里。其中有次高级路面公路1 645.98公里。全盟有渣油路面1 800公里,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渣油路面公路总里程20%。公路密度为10公里/百平方公里。⒊铁路:哲里木盟境内有大郑铁路(大虎山至郑家屯),通让铁路(通辽至让胡路)、京通铁路(北京至通辽)、通霍铁路(通辽至霍林河)、平齐铁路(四平至齐齐哈尔)和集通铁路(集宁至通辽),总长856.112公里,有小站73个,乘降所6个,其中通辽站是东北主要铁路编组站,也是全国40个主要编组大站之一。⒋民航:1937年,通辽通航,通辽机场隶属于伪满洲国航空株式会社,机场位于通辽西北角,跑道为混凝土浇制。19458月以后,苏联红军利用这个机场对日军的一些地面设施和军事目标进行侦查和轰炸,并进行少量客货运输。1946年,该机场废弃。1958年,新的通辽机场在通辽市西南7公里处动工兴建,修筑长1 200米、宽60米的跑道,长200米、宽30米的滑行道和长230米、宽120米的停机坪。195941日,试飞成功,通辽机场开始通航。1984年,通辽机场原1 200米跑道扩建,达到1 800米,19863月至11月,在1 800米跑道两侧安装夜航灯,实现航班昼夜起降。19984月,呼和浩特-北京-通辽航线改用BAE146型飞机运营,同年,开辟朝阳-北京-通辽往返航线。⒌水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东辽河就有船只航行。主要航道从西辽河的辽源经东西辽河汇合处(以下为辽河干流)至营口。沿途河道宽300尺至400尺,水深5尺至10尺。航运旺季为每年的5月至9月。其他月份则因处于枯水期与结冰期而不适于航运。盟境内辽河沿岸的码头主要有三面船、通江口、三江口、辽源等。西辽河沿岸的渡口有开鲁县大榆树镇里仁、吉日嘎朗吐苏木辽富、保安乡哈日胡硕等20多家渡口,东辽河沿岸有科尔沁左翼后旗三江口、韩家、小河套、老马窝堡等渡口,1986年设十三崴子、新街基、双胜、二道河子、平安渡口。新开河沿岸的渡口有开鲁县新立窑、高家园子、薛老板等20个渡口。清河沿岸的渡口有昆都花渡口和余粮堡渡口。民国初年,辽河主航道上有2万多只民船,1927年大通线铁路通车后航运开始衰退,到1931年只剩下3 000多只民船。1990年,全盟有船舶323只,其中机动船16只,非机动船307只,含湖泊、水库和公园使用的船只。

    《哲里木盟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较早正式公开出版的盟市级志书,是哲里木盟有史以来第一部最系统的地方志书。本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在结构体例、风格特点乃至装帧设计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为后来修志者提供许多足资借鉴的经验。如交通志就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等429节内容逐一志述,将哲里木盟的交通的发展情况编辑于此。物宝天华、人杰地灵。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志》 葛继善主编。葛继善作序。编委会主任葛继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志》始修于1996年,1999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9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4687-0/K·337,责任编辑李杰。全书4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深圳市添瑞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印数1-2 000册。定价180元。

    志书设4篇,19章。第一篇机构,设4章;第二篇业务工作,设6章;第三篇党务人事,设6章;第四篇人物荣誉,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志始末。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的办事机构,成立于19493月(北京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早在首都成立的办事机构之一。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驻京办事处在政务联络、信息传递、经济协作和接待服务方面,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许多贡献,已成为宣传内蒙古的窗口,联络党中央各部门的纽带,沟通国内外联系的桥梁。近几年来,驻京办事处受自治区委托,为自治区党政领导向党中央、国务院请求汇报工作进行大量的联络、协调等前期准备工作。如自治区向党中央汇报的"380人畜饮水工程"、乌海氯碱化工项目、包头地震、抗洪赈灾、扶贫等,前期准备工作都是由驻京办事处承担,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得到自治区领导和有关盟市、厅局的肯定。1996年,驻京办事处多次与北京市和东城区、崇文区政府联系沟通,并请自治区有关领导几次出面洽商,使自治区在京房地产近20年的遗留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通过他们,不仅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同时还能获得大量高层的宏观信息。近几年,驻京办事处与这些单位和机构紧密合作,向首都推出多批自治区技术引进项目和招商项目,组织专家赴内蒙古考察、洽谈、讲学、办培训班,为内蒙古的企业及产品进行"会诊"、论证、进行形象设计等,为企业解决了许多难题,很受基层同志的欢迎。曾在内蒙古农村、牧区插队、以及参加兵团的北京知青是内蒙古宝贵的财富和重要的资源。把他们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驻京办事处采取登门拜访、个别交往、召开小型座谈会和大型联谊活动等形式,向他们介绍自治区经济运行情况及存大的困难和问题,求得他们的支持。许多工作都是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圆满完成的。驻京办事处的信息工作是从1984年起步。由于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做好首都的信息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驻京办事处的信息工作力争做到"一个把握,三个加强"。先后投资数万元购置电脑办公设备,与自治区政府实现第二化电子邮件远程联网。信息传输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使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安全。从1988年以来10年间,共报送政府信息2 675期,6 000余条。党委和政府的采用率、领导批示率逐年上升,较好地起到“参谋”,“耳目”作用。第三,做好经济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驻京办事处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近几年来,驻京办事处每年都要多次陪同外商赴自治区实地考察、签约,经驻京办事处牵线搭桥,每年能促成一批合作项目。1998年,由驻京办事处牵头,组织全国29个省市区和6个计划单列市的驻京办事处,以及内蒙古多个生产厂家,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届"全国各省市区名、优、特、新产品展销会暨新技术成果推广洽谈会",参加产品展销的区内外厂家510家,参展商品2 200多种,到会推广新技术的科研单位395家,推出新技术1 800多项,会期间共签订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各类经营合同842项,成交1.2亿元,其中自治区参展商品成交额2 400万元,当时在内蒙古引起轰动。1995年~1996年,为做好自治区在北京举行"内蒙古招商引资恳谈暨新闻发布会"的前期准备工作,驻京办事处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几个国家驻华使馆和上百家外国驻京机构,登门邀请,送去有关宣传资料,了解对方投资意向,并就一些具休项目进行初步洽谈,使他们在会召开之前对内蒙古的情况有所了解,同时将他们的投资意向和特殊要求及时反馈自治区领导,通过有关盟市和企业,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打下基础。会议共邀请13个国家驻华使馆官员、外商代表近百人,国内外新闻媒体33家,取得较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自治区政府和北京市政府批准,全区有23个盟市、厅局及大企业在北京设立联络处。从1993年起,驻京办事处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外办事处暂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重点对23个联络处实施指导、协调和党、团、工会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着力点放在充分发挥和调动各自优势,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唱好"京戏"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志》全面记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对外窗口———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50年的历程,以及涉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大事大略。这部志书,为人们了解驻京办事处,认识内蒙古,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奈曼旗志》 吴志强主编。贾裕民、王志国作序。总监修:贾裕民、王志国。《奈曼旗志》始修于1986年,2001年修毕,交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80122-736-1/K.364,责任编辑肖丰、严伦。全书13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制,印数1-1 000册。定价160元。

    志书设30篇,123章:第一篇建置,设2章;第二篇自然环境,设7章;第三篇人口、民族,设2章;第四篇宗教习俗,设2章;第五篇方言,设2章;第六篇农业,设7章;第七篇畜牧业,设9章;第八篇林业,设8章;第九篇水利,设7章;第十篇乡镇企业,设2章;第十一篇工业,设3章;第十二篇交通,设2章;第十三篇邮电,设2章;第十四篇商业,设6章;第十五篇财政、税务,设2章;第十六篇金融保险,设2章;第十七篇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设2章;第十八篇经济管理,设8章;第十九篇中国共产党,设2章;第二十篇群众团体,设6章;第二十一篇政府,设2章;第二十二篇人大政协,设2章;第二十三篇军事,设4章;第二十四篇民政,设5章;第二十五篇公安司法,设4章;第二十六篇教育科技,设2章;第二十七篇文化,设7章;第二十八篇卫生体育,设2章;第二十九篇人事劳动,设6章;第三十篇人物,设6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奈曼旗历史悠久。古为东胡、匈奴、乌桓、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领地。16世纪中叶,蒙古达赉逊库登汗率领察哈尔所属八鄂托克之一的奈曼部领地。"奈曼"元史作"乃蛮"。元太祖19世嫡裔额森伟征入据该地域就以"奈曼"为所部号。从此,"奈曼"便成为该地域名称。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将奈曼部划为一旗,袭用原名,称"奈曼旗"。列为外藩蒙古内札萨克旗,隶属于理藩院,划分佐领(苏木)50额。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创建了八旗制度,以旗统人、统兵。凡隶于旗者,皆可为兵,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军事、社会组织形式。清廷为加强党中央军事力量,实行以民族分别编制的原则,制定了八旗常备兵制,以满洲八旗为骨干,加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兵为世袭制,在年满16岁的人丁中补旗兵、余下和不满16岁幼丁为养育兵。开始时三丁一兵,后随着人口增加,逐渐改为五丁一兵、八丁一兵。顺治六年(1649年)理藩院规定:"蒙古壮丁除喇嘛、庙丁、随丁外、年龄60岁以下,18岁以上者皆编入丁册,为在籍兵员,称旗兵。每三个丁为一甲马。入册之兵丁必须自备马匹、武器、干粮,遇有出征等事,三丁抽一或二丁抽一差遣,一丁留守",并规定"第三年编审一次丁册",为比丁。如隐丁不报,管旗之王公以下责任人均受处罚。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各旗佐领兵改称巡防兵。宣统元年(1909年),奈曼旗有巡防兵362人,均用毛瑟枪。清末,精减巡防兵,民国三年(1914年)仅保留100人,为王府卫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奈曼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抗日队伍,开展英勇的抗日斗争。最著名的战役有收复八仙筒战斗。1935年农历6月,曾任东北军连长、阜新县保安队大队长的奈曼旗衙门营子(现青龙山镇)人士周荣九巧妙利用当时奈曼旗流传的南部山区要出皇帝打日本鬼子的传言,打着"保驾皇帝打东洋"的旗号,拉起抗日队伍。周荣九与曾任奈曼旗王府保安总队队长的马全宝取得联系。马全宝欣然同意周荣九的举动,即派亲信部下小敖力为首的70余名全副武装的保安队员,秘密投奔周荣九。周荣九听从马全宝的指点,亲自联络活动于北票一带的蓝天林、裴玉卿的队伍。几路军会师后正式打出"奈曼抗日救国军"的旗号,统一指挥向伪奈曼旗公署所在地--八仙筒进发。723日清晨,周荣九率领的抗日救国军600余人,按计划行动,向八仙筒发起进攻。当时八仙筒镇内驻有日军、治安队、警察队等数以百计的人。他们在日军官督战下,利用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和工事,负隅顽抗,双方战斗相当激烈。周边人民群众紧密配合抗日救国军,有的勇当向导,找准目标进攻,有的割断电话线,使敌通讯中断。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抗日救国军终于攻克八仙筒,捣毁了伪旗公署。在交战中击毙伪旗公署参事官山守荣沼、警察指挥官中根专一,俘虏属官佐佐木正太郎、警长田金座等3人。奈曼旗抗日救国军攻陷八仙筒镇的事件,一时轰动了伪满洲帝国朝野上下。为此,日伪当局将此事作为一件国家大事载入其史册———《康德二年满洲国现势》之内。

    《奈曼旗志》是在21世纪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之际,由方志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丛书。该志的出版问世,填补了奈曼旗有文字可考的开发建设300余年无志书的空白。《奈曼旗志》是奈曼有史以来第一部通志。本志书以求实的笔触,翔实的史料,密集信息,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详尽地记录了奈曼旗的历史沿革、物产资源、风土人情;记述了自17世纪中叶以来,勤劳勇敢的奈曼各族人民开发建设家乡的宏伟历史;再现了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奈曼人民以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英勇抗击日寇的壮烈场面;追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奈曼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旧制度,建设新中国,前扑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奈曼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伟大业绩;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奈曼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风貌。

    《巴林石志》胡福巨著。大康作序。《巴林石志》1989年修毕,交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9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0-00958-X/J·76,责任编辑田增翔。全书4.8万字,飨图附表,简装32开本。由北京三环印刷厂印制。

    志书设6章,17节。第一章巴林石概况,设5节;第二章巴林石的分类和品种,设2节;第三章中国四大印章石材基地比较,设4节;第四章巴林石的雕刻和工艺规程,设6节;第五章巴林石产地的生产经营现状;第六章(附录)论中国印文化及雕刻艺术;殿以后记。

    巴林鸡血石质地温润,血色鲜艳,硬度适中,是印章石材中极为珍贵的品种。血的艳度、血的状态和质地的透明度,是决定鸡血石质量的三要素。血的颜色偏紫则为老;当红色的鸡血表面出现黑色闪光的金属光泽时,则是鸡血(汞元素)在空气中氧化的特征。鸡血分布的状态以条带状为佳,片状次之,散点状又次之。总之,鸡血所覆盖的面积越大,价值就越高。又有羊脂冻玉肌凝脂,入手心荡,称为冻石中上品。在极鲜嫩的地子上若有鲜艳的鸡血,红白相映,皓齿朱唇,更是十分宜人。如果地子和血色均属中上之选,即为难得之珍品。刘关张。此品种应具备三种颜色,红黑黄或红黑白,红自然是鸡血,黑为牛角冻,黄为巴林黄,白为羊脂冻。期间不能有其它杂色,各色所占面积比例不可过于悬殊。如完全符合如上要求,就是珍品之中珍品。现有人将具备此三色(红非鸡血)的石材也称为刘关张,虽无不可,但总有砖玉之嫌,牵强之感。刘关张的名称最早出于日本,它巧借中国历史上三个著名人物的特征,刘备(黄白)、关羽(红)、张飞(黑),三色结合在一起,寓意同生共死的友谊,此名传入中国,如同已出,即被接受。此石极为难得,万不选一,巴林鸡血石中的极品。灰冰鸡血石。此品种近似昌化鸡血石中的瓦灰地品种,地子呈明亮的淡灰色,不透明至微透明,地杂色及条纹,血色纯正且为上品。地佳色艳者较少见,色浅或有白条纹的中下品则多见。水草花鸡血石。水草花白地黑花,再配以点点滴滴的血红,实为妙不可言。在巴林鸡血石中,此种现象较为少见,尤其是地佳,水草花鲜明生动,血色艳而分布匀称,更为罕见。既是鸡血石品种中的佳品,又是观赏美石之佳品。芙蓉鸡血石。芙蓉冻呈粉色,微透明至半透明,温润可爱。地色虽与鸡血红色反差较小,有喧宾夺主之嫌,但由于芙蓉冻本身就很珍贵,尽管有此美中不足,仍不失为珍贵品种。瓷白鸡血石。地子白而干且不透明,与鸡血红色对比虽然鲜明,但整体感觉呆滞,缺少活力,缺少灵性,干燥艰涩,品质一般,属鸡血石中的下品。红花鸡血石。红色半透明或不透明,与鸡血红色十分靠近,反差很小,形成“地了吃血”状态。此种鸡血质时越好,越令人可惜。一般来讲没有大的收藏价值。

    《巴林石志》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记述巴林石的概况、分类与品种、产地的经营状况;记述中国四印章石材基地产品的比较和巴林石的雕刻和工艺规程。该志最显著的特点有二:一是资料翔实、准确,既有真实性,又有科学性;二是图文并茂,该志配有64帧彩图,为全志增添光辉和色彩,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犹如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志馆  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