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一期
  • (文化天地)大漠长河共沧桑——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连载三)
  • 三、铁马金戈飞鸣镝———草原军事艺术与实践对中华军事文明的贡献。

    军事理论与实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军事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孙子,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至今仍是巍峨的丰碑。

    如果说,草原民族在军事理论方面的建树难以与中原民族相比的话,在实践方面,则并不逊色。

    首先,草原民族骑兵为主的作战方式,推动了“胡服骑射”,引发了中原作战方式的革命。

    商、周以迄,中原王室及诸候均以车战为主要方式,甚至以战车的多少作为衡量军事力量强弱的标准,如“千乘之国”、“八百乘之国”、“五百乘之国”等。战车对于步兵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杀伤力,战将或军士持长枪大戈,乘战车的冲击惯性,横冲直撞,是步兵很难抵挡的。

    但是与北方草原民族的骑兵相对时,战车就表现出诸多不利因素,例如:地面崎岖坎坷,骑兵奔走如飞,战车则难以通行;战车远快于步兵,但却快不过骑兵,而且不如骑兵灵活;战车上将士使用的长枪大戈相对于步兵是长兵器,但是在骑兵的弓箭面前,其局限性就很突出。同时,战车制作昂贵,又要配备若干马匹,成本甚高而效率远逊于骑兵。商、周两朝在与北方草原民族的作战中,这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表现出来。

    善于骑射,是草原民族的天性。史称,匈奴人“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史记》第50《匈奴列传》)

    在与草原民族的长期争战中,中原民族的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两种作战方式的优劣,终于,战国初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揭开了中原战法革命的大幕。

    公元前307年,登基19年的赵武灵王发奋图强,锐意革新,毅然冲破保守派的阻挠,身体力行,改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的汉装为紧服窄袖的胡服,改滞重僵化的车战为锐骑捷利、机动灵活的骑战。通过“胡服骑射”,原本国势、兵力较弱的赵国迅速强大起来,遂“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此后,数败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第13《赵世家》)并西置云中、雁门、代郡。赵武灵王所置云中郡,就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乡的古城村,这是“草原第一城”。

    赵武灵王的成功大大启发了其他国家,由此引发了一场中原作战方式的革命。从此,传统的车战逐渐式微,骑兵与步兵结合的战法迅速推广,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逾2000年之久。

    其次,金长城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城本来是中原民族防范北方草原民族的,但是,金代女真族统治者为防范北方崛起的蒙古族,也修建了长城,而且在历代修建的长城中别具特色。

    由于同是出身于草原民族,金长城在防御骑兵方面颇具特色。金长城在当时并不称为“长城”,而是称其为“边堡”、“界壕”或“壕堑”。这是因为,金长城与其他长城的不同之处在于,金长城是堑壕与城墙结合的建筑,在万里草原上先开挖壕沟,然后以挖出的土修筑墙体,大多为外壕内墙,也有双壕双墙或前为副墙、后为主墙、中间堑壕的。在城墙上,附筑烽与其他长城的不同之处在于,金长城是堑壕与城墙结合的建筑,在万里草原上先开挖壕沟,然后以挖出的土修筑墙体,大多为外壕内墙,也有双壕双墙或前为副墙、后为主墙、中间堑壕的。在城墙上,附筑烽燧、马面(突出墙外的墙台),靠墙内侧密置戍堡。金长城布局严密,利于防守。当骑兵冲击时,先受到壕沟的阻碍,攻势受挫,待越过壕沟向城墙进攻时,锐气和冲击力已不足,又受到来自正面城墙上和两侧马面上守城军士居高临下的攻击,进攻的士兵难免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金长城的设计特点为明长城所吸取。

    第三,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和实践,是草原民族军事文化的最高峰,是中华军事文明的里程碑。

    在成吉思汗之前,草原民族不乏能征惯战的大将与武功显赫的统帅,如匈奴的冒顿单于,鲜卑的檀石槐、柯比能、力微、猗卢、什翼犍、拓跋珪、拓跋焘等人,契丹的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等人,女真的完颜阿骨打,均是光辉耀眼的巨星。

    成吉思汗则是草原民族军事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与实践,将草原民族的军事思想与军事艺术推进到空前绝后的境界。

    成吉思汗的一生,可以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在战争中度过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成吉思汗没有写下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但是在他毕生的军事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艺术。

    成吉思汗实现了蒙古军事体制的革命,破除了各自为政、不利于统一行动的传统的氏族军事组织,实行军政统一的万户制,下辖千户、百户、十户,实行层级式的金字塔型组织管理,并建立了大汗直接指挥的怯薛军,即大中军,作为作战的主力军,从而建立了强大的常备军。

    成吉思汗将骑兵作战灵活和机动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兵行诡道。机动灵活是胜利之道,僵化呆滞是败亡之根。成吉思汗用兵,有鬼神莫测之机,有行云流水之势。据宋人彭大雅所记,“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籍前锋”;“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黑鞑事略》卷21)如此变幻莫测,常使敌人如坠云雾之中,这是成吉思汗常能以少胜多的一大法宝。成吉思汗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多兵种合成部队,这支部队以骑兵为主,包括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成吉思汗建立了专门的炮兵部队,设置“回回炮手军将上万户府”和“炮手万户府”,使之与骑兵、步兵结合,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炮兵部队拥有抛石器、铜制大炮、火箭发射器甚至火焰喷射器、凝固汽油弹等先进武器,在进攻金、西夏、花刺子模、宋、大理、朝鲜的诸战役中,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成吉思汗力戒打无把握之仗,打无准备之仗,战争准备必慎之又慎,务求完备。他规定“用兵之前,必须检阅其队伍,审视士卒之兵械。每人除弓、矢、斧之外,必须携一钅虑,,用一砺驽,并携一筛、一锥、及一针线等物,缺一者罪之。”(《多桑蒙古史》第10章第153)与那些骄狂无备或畏敌如虎的敌人相比,整装完备的成吉思汗大军毫无疑问要稳操胜券了。

    成吉思汗的战争艺术与实践是一座内容极为丰富的宝库,以至于有专家评论说,孙子是中原军事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成吉思汗是草原军事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是全世界最伟人的军事实践家。

    曾经横扫欧洲的一代袅雄拿破仑曾经在圣赫勒拿岛上,面对大西洋的万顷波涛,无限感慨地说,“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移动,这个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地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巴拉吉尼玛等编:《千年风云第一人》,民族出版社20031月版,第2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代名将麦克阿瑟曾严肃地指出,“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除了成吉思汗的战争记载以外)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并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仍将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灭亡国家,摧毁整个文明。在战场上,他们部队运动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横扫千军如卷席,无数次打败了在数量上占比例优势的敌人。”(巴拉吉尼玛等编:《千年风云第一人》,民族出版社20031月版第266267)(待续)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 (文化天地)大漠长河共沧桑——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连载三)
  • 三、铁马金戈飞鸣镝———草原军事艺术与实践对中华军事文明的贡献。

    军事理论与实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军事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孙子,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至今仍是巍峨的丰碑。

    如果说,草原民族在军事理论方面的建树难以与中原民族相比的话,在实践方面,则并不逊色。

    首先,草原民族骑兵为主的作战方式,推动了“胡服骑射”,引发了中原作战方式的革命。

    商、周以迄,中原王室及诸候均以车战为主要方式,甚至以战车的多少作为衡量军事力量强弱的标准,如“千乘之国”、“八百乘之国”、“五百乘之国”等。战车对于步兵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杀伤力,战将或军士持长枪大戈,乘战车的冲击惯性,横冲直撞,是步兵很难抵挡的。

    但是与北方草原民族的骑兵相对时,战车就表现出诸多不利因素,例如:地面崎岖坎坷,骑兵奔走如飞,战车则难以通行;战车远快于步兵,但却快不过骑兵,而且不如骑兵灵活;战车上将士使用的长枪大戈相对于步兵是长兵器,但是在骑兵的弓箭面前,其局限性就很突出。同时,战车制作昂贵,又要配备若干马匹,成本甚高而效率远逊于骑兵。商、周两朝在与北方草原民族的作战中,这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表现出来。

    善于骑射,是草原民族的天性。史称,匈奴人“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史记》第50《匈奴列传》)

    在与草原民族的长期争战中,中原民族的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两种作战方式的优劣,终于,战国初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揭开了中原战法革命的大幕。

    公元前307年,登基19年的赵武灵王发奋图强,锐意革新,毅然冲破保守派的阻挠,身体力行,改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的汉装为紧服窄袖的胡服,改滞重僵化的车战为锐骑捷利、机动灵活的骑战。通过“胡服骑射”,原本国势、兵力较弱的赵国迅速强大起来,遂“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此后,数败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第13《赵世家》)并西置云中、雁门、代郡。赵武灵王所置云中郡,就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乡的古城村,这是“草原第一城”。

    赵武灵王的成功大大启发了其他国家,由此引发了一场中原作战方式的革命。从此,传统的车战逐渐式微,骑兵与步兵结合的战法迅速推广,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逾2000年之久。

    其次,金长城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城本来是中原民族防范北方草原民族的,但是,金代女真族统治者为防范北方崛起的蒙古族,也修建了长城,而且在历代修建的长城中别具特色。

    由于同是出身于草原民族,金长城在防御骑兵方面颇具特色。金长城在当时并不称为“长城”,而是称其为“边堡”、“界壕”或“壕堑”。这是因为,金长城与其他长城的不同之处在于,金长城是堑壕与城墙结合的建筑,在万里草原上先开挖壕沟,然后以挖出的土修筑墙体,大多为外壕内墙,也有双壕双墙或前为副墙、后为主墙、中间堑壕的。在城墙上,附筑烽与其他长城的不同之处在于,金长城是堑壕与城墙结合的建筑,在万里草原上先开挖壕沟,然后以挖出的土修筑墙体,大多为外壕内墙,也有双壕双墙或前为副墙、后为主墙、中间堑壕的。在城墙上,附筑烽燧、马面(突出墙外的墙台),靠墙内侧密置戍堡。金长城布局严密,利于防守。当骑兵冲击时,先受到壕沟的阻碍,攻势受挫,待越过壕沟向城墙进攻时,锐气和冲击力已不足,又受到来自正面城墙上和两侧马面上守城军士居高临下的攻击,进攻的士兵难免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金长城的设计特点为明长城所吸取。

    第三,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和实践,是草原民族军事文化的最高峰,是中华军事文明的里程碑。

    在成吉思汗之前,草原民族不乏能征惯战的大将与武功显赫的统帅,如匈奴的冒顿单于,鲜卑的檀石槐、柯比能、力微、猗卢、什翼犍、拓跋珪、拓跋焘等人,契丹的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等人,女真的完颜阿骨打,均是光辉耀眼的巨星。

    成吉思汗则是草原民族军事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与实践,将草原民族的军事思想与军事艺术推进到空前绝后的境界。

    成吉思汗的一生,可以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在战争中度过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成吉思汗没有写下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但是在他毕生的军事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艺术。

    成吉思汗实现了蒙古军事体制的革命,破除了各自为政、不利于统一行动的传统的氏族军事组织,实行军政统一的万户制,下辖千户、百户、十户,实行层级式的金字塔型组织管理,并建立了大汗直接指挥的怯薛军,即大中军,作为作战的主力军,从而建立了强大的常备军。

    成吉思汗将骑兵作战灵活和机动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兵行诡道。机动灵活是胜利之道,僵化呆滞是败亡之根。成吉思汗用兵,有鬼神莫测之机,有行云流水之势。据宋人彭大雅所记,“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籍前锋”;“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黑鞑事略》卷21)如此变幻莫测,常使敌人如坠云雾之中,这是成吉思汗常能以少胜多的一大法宝。成吉思汗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多兵种合成部队,这支部队以骑兵为主,包括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成吉思汗建立了专门的炮兵部队,设置“回回炮手军将上万户府”和“炮手万户府”,使之与骑兵、步兵结合,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炮兵部队拥有抛石器、铜制大炮、火箭发射器甚至火焰喷射器、凝固汽油弹等先进武器,在进攻金、西夏、花刺子模、宋、大理、朝鲜的诸战役中,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成吉思汗力戒打无把握之仗,打无准备之仗,战争准备必慎之又慎,务求完备。他规定“用兵之前,必须检阅其队伍,审视士卒之兵械。每人除弓、矢、斧之外,必须携一钅虑,,用一砺驽,并携一筛、一锥、及一针线等物,缺一者罪之。”(《多桑蒙古史》第10章第153)与那些骄狂无备或畏敌如虎的敌人相比,整装完备的成吉思汗大军毫无疑问要稳操胜券了。

    成吉思汗的战争艺术与实践是一座内容极为丰富的宝库,以至于有专家评论说,孙子是中原军事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成吉思汗是草原军事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是全世界最伟人的军事实践家。

    曾经横扫欧洲的一代袅雄拿破仑曾经在圣赫勒拿岛上,面对大西洋的万顷波涛,无限感慨地说,“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移动,这个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地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巴拉吉尼玛等编:《千年风云第一人》,民族出版社20031月版,第2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代名将麦克阿瑟曾严肃地指出,“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除了成吉思汗的战争记载以外)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并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仍将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灭亡国家,摧毁整个文明。在战场上,他们部队运动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横扫千军如卷席,无数次打败了在数量上占比例优势的敌人。”(巴拉吉尼玛等编:《千年风云第一人》,民族出版社20031月版第266267)(待续)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