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五期
  • (史海钩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篇)
  •     五、孔子门下可谓人才济济,贤者如云。孔子曾总结道:“接受系统教育训练,精通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七十七人,都是才能优异的人。其中德行方面最突出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方面最突出的是冉有、季路。言辞方面最突出的是宰我、子贡。文学方面最突出的是子游、子夏。这些弟子们的事迹与成就,或史载缺如,或语焉不详,有史可据的是子贡的故事。由于司马迁的记录,使我们能一睹子贡作为卓越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故事情节是这样的:齐国大夫田常专权,准备讨伐鲁国。孔子得知消息,对弟子们说:“鲁国是我父母之邦,现在面临危难,你们为鲁国效力的时候到了,谁愿意去平息战乱?”子路自告奋勇,孔子不同意;子张、子石请行,孔子还是不同意。这时子贡站起来说:“让我去吧!”孔子点头认可。于是子贡直奔齐国会见田常,对他说:“您伐鲁的决策是错误的。鲁国城池浅薄,土地狭窄,国君不仁,大臣无用,士民厌战,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向他宣战。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池坚固,甲兵充盈,士兵严阵以待,这样的国家容易攻打。”田常忿然作色道:“你把容易的说成难的,把难的说成容易的,什么意思?”子贡说:“我听说,威胁来自内部,就攻打强国;忧患来自外部,就进攻弱国。如令您的忧患在齐国内部。我听说您三次受封都落空,是因为齐国大臣们反对。齐攻占鲁,受益的是齐国,得意的是齐君,领赏的是大臣,您却什么也得不到。君主骄傲,大臣放纵,您却日见疏远,再想在齐国专政,那可就难啦!所以我说不如攻吴国。伐吴失败,丧命的是士兵,获罪的是大臣,人民怨恨的是君主,这样一来,齐国不就由您控制了吗?”田常恍然大悟,转怒为喜,连声说:“好!好!不过我已经派兵伐鲁,现在改伐吴,大臣怀疑我有私,怎么办?”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我去说服吴王救鲁而伐齐,那时您再与吴交战。”田常采纳了这个计策,让子贡南下谒见吴王。子贡对吴王说:“我听说,称王的君主后继有人,称霸的君主没有对手。齐倚仗大国之势伐鲁,与吴争强,如果齐国得逞,大王就危险了。我劝大王救鲁伐齐。救鲁有扶危济困的名誉,伐齐有拓疆斩获的实利,还可以折服强晋,威加诸侯,这可是一举几得的好事,有识者一定不会错过良机。”吴王说:“言之有理。但吴与越有仇,待我先伐越,除去后顾之忧,然后再按你的计策行事如何?”子贡说:“越实力不及鲁,吴兵势不如齐,大王不与齐战而伐越,那时鲁国已被齐国所灭了。大王不是想得到存亡国、继绝世的美名吗?那就该保留越国以显示仁德之心,救援鲁国以建立吴国的威信,威德加于诸侯,各国必然尊奉吴为霸主,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啊!如果您不能宽恕越国,请允许我见越王,令越国出兵随吴伐齐,这样就等于削弱了越国。”吴王大悦,派子贡出使越国。越王听说子贡从吴而来,亲自远迎,待如贵宾。子贡向越王透露了吴欲伐越的消息,越王顿首再拜道:“越被吴打败,我恨之入骨,日夜都想报仇,哪怕与吴王同归于尽也心甘情愿。先生有何计策教我?”子贡说:“吴王横暴,佞臣当权,大臣不满,士卒怨恨,内部危机重重。大王应卑辞厚礼,发兵随吴伐齐,吴若战败,是越的福分;若战胜,吴王必兵临晋国。臣请北见晋国君,请他与越合兵攻吴,吴两面受敌,必然陷于困境,大王此时乘虚而入,定能袭灭吴国。”越王喜出望外,送礼表示感谢,子贡谢绝,回报吴王说:“越王听说您要攻打越国,非常害怕,情愿亲自率兵三千跟随大王伐齐,并献上宝剑利矛以助军威。”吴王听了很高兴,问子贡:“越王说要随寡人出征,要不要应允他?”子贡说:“不可以。倾竭其国力,役使其国君,是不道义的。您可以收下越的礼品,允许其出兵相助,拒绝越君跟随出征的请求。”吴王听从了子贡的建议,发兵伐齐。按照预先的计划,子贡立刻赶到晋国对晋君说:“我听说,事先不作准备,就不能应付突发事件;平时不训练军队,打仗时就不能取胜。如今吴即将与齐交战,如果吴国战胜,必然兵临晋城。”晋君惊恐地问:“那该怎么办?”子贡献策说:“调集军队,休养士卒,严阵以待。”晋君点头照办。至此,齐鲁之战成了齐吴、吴晋、吴越之争,鲁国不动一兵一卒而祸解难除。整个事态都如子贡所料:吴王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然后乘胜直逼晋国,晋军因事先有了准备,以逸待劳,打败了吴国的军队。越王听到吴王失利的消息,立即渡江袭吴,吴王夫差急忙撤兵自救,与越王勾践在五湖交战,结果是越王战胜,杀死吴王夫差,报了灭国之仇,成为新的强国霸主。对子贡卓越的外交才能,司马迁只用了两句话概括:“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让各国的形势发生相应的变化),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这等才能,比起后来的苏秦、张仪之辈,更是高出一筹。也足以使孔门弟子自豪了。”
            六、孔门弟子中最有影响的是孟子。孟子名轲,邹人。孟子的身世,记载不详,大概也是孤儿。幸运的是他有一位贤慧的母亲,成语“孟母三迁”,讲的就是她的故事。孟子幼时,家住在坟地附近,孟母认为这种环境对孩子不利,就搬迁到街市热闹的地方居住,孟子便跟商贩们学叫卖推销:孟母觉得这个环境也不好,于是又迁居到学校旁边,孟子耳濡目染,跟着人家读书习礼,孟母这才满意地说:“这才是真正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据说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由于他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继承孔子衣钵的又一位儒学领袖。孟子生于战国时代,对诸侯国之间征伐不已、人民饱经苦难的现实深感忧虑,他反对法家严刑峻法、重武轻文的主张,高举“仁政”大旗,游说于梁、齐之间,走上了与孔子同样的政治道路。与孔子不同的是,孔子游说出行,有众多弟子随行,车马雍容,很有些气派。孟子则单枪匹马,未见随从弟子的记载;与孔子相同的是,游说的目的在于做官,做官的目的在于推行仁政。对于求仕,孟子直言不讳。《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孟子既没有把读书人求官看得庸俗低下,也没有把求仕说得冠冕堂皇,在他看来,读书人出来做官,和农夫下地种田一样,都是为了谋生。农民没有地种会陷于饥饿,士人没有官职便失去尊严。所以孔子三个月没有君主用他,就惶惶不安。出门游说谋官时带着拜谒君王时的见面礼,随时准备受聘食禄。当然,由于这两位夫子的理想主义乌托邦,他们的求仕犹如缘木求鱼,不可能有结果。由此想到孟子的两则名言,一则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另一则是“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说法略异,意思相同。长期以来,尤其是在“批孔”运动中,这些话被所谓的正宗马列主义者批得一塌糊涂,老夫子被骂得狗血喷头。其实劳心也好、劳力也罢,是社会分工的需要,由于天赋、秉性、出身、环境等因素,总有些人要做读书人,然后出来做官,管理国家;而更多的人则从事生产劳动,创造财富,满足自己与他人的需要。这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至今日,我们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伟大理论指导下,仍未消灭阶级差别,仍有贫富贵贱之分、脑体劳动之别,如此说来,孟子何错之有?我们有什么资格诋毁先哲?
            把《论语》与《孟子》作比较,文字上《论语》质朴简洁,《孟子》丰满流畅;风格上,孔子象学者,孟子象辩士;思想上,孔子立框架,孟子筑垣墙。儒家两位祖宗的师承演变关系颇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和庄子相似,把《老子》与《庄子》一书作比较,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一般认为,孟子对儒学的创新发展,一是坚持性善论,二是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一思想大受国人推崇,也确实难能可贵。不过,孟子的民贵君轻是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说的,与现代民主思想和以人为本理论有根本的不同,时人不可不察。
            孔子在几百年沉寂之后,到汉武帝时陡然光芒万丈,成为举世仰慕的大圣人,其学说也被官方定于一尊,成为亘古不变之真理。孟子则不然,由于孔子的光焰,孟子在唐以前地位并不显赫,韩愈提倡复古读经,对孟子备加推崇;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定为“四书”,为儒生举子必读经典,孟子被尊为“亚圣”,从此孟子才与孔子并驾同光,“孔孟之道”也就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支柱与价值追求。尽管如此,对孟子提出非议者历代大有人在。宋人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王充作刺孟,冯休著删孟,司马公作疑孟,李泰伯作非孟,晁以道作诋孟,黄次伋作评孟。”可见这顶“亚圣”桂冠来之不易。
            无论如何,孟子作为古代大思想家,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修身处世思想一直为历代贤人君子所奉行,如“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德服人”,“与人为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地利人和”,……不胜枚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不失璀璨,是炎黄子孙享用不尽的精神遗产。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研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篇)
  •     五、孔子门下可谓人才济济,贤者如云。孔子曾总结道:“接受系统教育训练,精通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七十七人,都是才能优异的人。其中德行方面最突出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方面最突出的是冉有、季路。言辞方面最突出的是宰我、子贡。文学方面最突出的是子游、子夏。这些弟子们的事迹与成就,或史载缺如,或语焉不详,有史可据的是子贡的故事。由于司马迁的记录,使我们能一睹子贡作为卓越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故事情节是这样的:齐国大夫田常专权,准备讨伐鲁国。孔子得知消息,对弟子们说:“鲁国是我父母之邦,现在面临危难,你们为鲁国效力的时候到了,谁愿意去平息战乱?”子路自告奋勇,孔子不同意;子张、子石请行,孔子还是不同意。这时子贡站起来说:“让我去吧!”孔子点头认可。于是子贡直奔齐国会见田常,对他说:“您伐鲁的决策是错误的。鲁国城池浅薄,土地狭窄,国君不仁,大臣无用,士民厌战,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向他宣战。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池坚固,甲兵充盈,士兵严阵以待,这样的国家容易攻打。”田常忿然作色道:“你把容易的说成难的,把难的说成容易的,什么意思?”子贡说:“我听说,威胁来自内部,就攻打强国;忧患来自外部,就进攻弱国。如令您的忧患在齐国内部。我听说您三次受封都落空,是因为齐国大臣们反对。齐攻占鲁,受益的是齐国,得意的是齐君,领赏的是大臣,您却什么也得不到。君主骄傲,大臣放纵,您却日见疏远,再想在齐国专政,那可就难啦!所以我说不如攻吴国。伐吴失败,丧命的是士兵,获罪的是大臣,人民怨恨的是君主,这样一来,齐国不就由您控制了吗?”田常恍然大悟,转怒为喜,连声说:“好!好!不过我已经派兵伐鲁,现在改伐吴,大臣怀疑我有私,怎么办?”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我去说服吴王救鲁而伐齐,那时您再与吴交战。”田常采纳了这个计策,让子贡南下谒见吴王。子贡对吴王说:“我听说,称王的君主后继有人,称霸的君主没有对手。齐倚仗大国之势伐鲁,与吴争强,如果齐国得逞,大王就危险了。我劝大王救鲁伐齐。救鲁有扶危济困的名誉,伐齐有拓疆斩获的实利,还可以折服强晋,威加诸侯,这可是一举几得的好事,有识者一定不会错过良机。”吴王说:“言之有理。但吴与越有仇,待我先伐越,除去后顾之忧,然后再按你的计策行事如何?”子贡说:“越实力不及鲁,吴兵势不如齐,大王不与齐战而伐越,那时鲁国已被齐国所灭了。大王不是想得到存亡国、继绝世的美名吗?那就该保留越国以显示仁德之心,救援鲁国以建立吴国的威信,威德加于诸侯,各国必然尊奉吴为霸主,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啊!如果您不能宽恕越国,请允许我见越王,令越国出兵随吴伐齐,这样就等于削弱了越国。”吴王大悦,派子贡出使越国。越王听说子贡从吴而来,亲自远迎,待如贵宾。子贡向越王透露了吴欲伐越的消息,越王顿首再拜道:“越被吴打败,我恨之入骨,日夜都想报仇,哪怕与吴王同归于尽也心甘情愿。先生有何计策教我?”子贡说:“吴王横暴,佞臣当权,大臣不满,士卒怨恨,内部危机重重。大王应卑辞厚礼,发兵随吴伐齐,吴若战败,是越的福分;若战胜,吴王必兵临晋国。臣请北见晋国君,请他与越合兵攻吴,吴两面受敌,必然陷于困境,大王此时乘虚而入,定能袭灭吴国。”越王喜出望外,送礼表示感谢,子贡谢绝,回报吴王说:“越王听说您要攻打越国,非常害怕,情愿亲自率兵三千跟随大王伐齐,并献上宝剑利矛以助军威。”吴王听了很高兴,问子贡:“越王说要随寡人出征,要不要应允他?”子贡说:“不可以。倾竭其国力,役使其国君,是不道义的。您可以收下越的礼品,允许其出兵相助,拒绝越君跟随出征的请求。”吴王听从了子贡的建议,发兵伐齐。按照预先的计划,子贡立刻赶到晋国对晋君说:“我听说,事先不作准备,就不能应付突发事件;平时不训练军队,打仗时就不能取胜。如今吴即将与齐交战,如果吴国战胜,必然兵临晋城。”晋君惊恐地问:“那该怎么办?”子贡献策说:“调集军队,休养士卒,严阵以待。”晋君点头照办。至此,齐鲁之战成了齐吴、吴晋、吴越之争,鲁国不动一兵一卒而祸解难除。整个事态都如子贡所料:吴王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然后乘胜直逼晋国,晋军因事先有了准备,以逸待劳,打败了吴国的军队。越王听到吴王失利的消息,立即渡江袭吴,吴王夫差急忙撤兵自救,与越王勾践在五湖交战,结果是越王战胜,杀死吴王夫差,报了灭国之仇,成为新的强国霸主。对子贡卓越的外交才能,司马迁只用了两句话概括:“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让各国的形势发生相应的变化),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这等才能,比起后来的苏秦、张仪之辈,更是高出一筹。也足以使孔门弟子自豪了。”
            六、孔门弟子中最有影响的是孟子。孟子名轲,邹人。孟子的身世,记载不详,大概也是孤儿。幸运的是他有一位贤慧的母亲,成语“孟母三迁”,讲的就是她的故事。孟子幼时,家住在坟地附近,孟母认为这种环境对孩子不利,就搬迁到街市热闹的地方居住,孟子便跟商贩们学叫卖推销:孟母觉得这个环境也不好,于是又迁居到学校旁边,孟子耳濡目染,跟着人家读书习礼,孟母这才满意地说:“这才是真正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据说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由于他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继承孔子衣钵的又一位儒学领袖。孟子生于战国时代,对诸侯国之间征伐不已、人民饱经苦难的现实深感忧虑,他反对法家严刑峻法、重武轻文的主张,高举“仁政”大旗,游说于梁、齐之间,走上了与孔子同样的政治道路。与孔子不同的是,孔子游说出行,有众多弟子随行,车马雍容,很有些气派。孟子则单枪匹马,未见随从弟子的记载;与孔子相同的是,游说的目的在于做官,做官的目的在于推行仁政。对于求仕,孟子直言不讳。《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孟子既没有把读书人求官看得庸俗低下,也没有把求仕说得冠冕堂皇,在他看来,读书人出来做官,和农夫下地种田一样,都是为了谋生。农民没有地种会陷于饥饿,士人没有官职便失去尊严。所以孔子三个月没有君主用他,就惶惶不安。出门游说谋官时带着拜谒君王时的见面礼,随时准备受聘食禄。当然,由于这两位夫子的理想主义乌托邦,他们的求仕犹如缘木求鱼,不可能有结果。由此想到孟子的两则名言,一则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另一则是“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说法略异,意思相同。长期以来,尤其是在“批孔”运动中,这些话被所谓的正宗马列主义者批得一塌糊涂,老夫子被骂得狗血喷头。其实劳心也好、劳力也罢,是社会分工的需要,由于天赋、秉性、出身、环境等因素,总有些人要做读书人,然后出来做官,管理国家;而更多的人则从事生产劳动,创造财富,满足自己与他人的需要。这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至今日,我们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伟大理论指导下,仍未消灭阶级差别,仍有贫富贵贱之分、脑体劳动之别,如此说来,孟子何错之有?我们有什么资格诋毁先哲?
            把《论语》与《孟子》作比较,文字上《论语》质朴简洁,《孟子》丰满流畅;风格上,孔子象学者,孟子象辩士;思想上,孔子立框架,孟子筑垣墙。儒家两位祖宗的师承演变关系颇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和庄子相似,把《老子》与《庄子》一书作比较,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一般认为,孟子对儒学的创新发展,一是坚持性善论,二是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一思想大受国人推崇,也确实难能可贵。不过,孟子的民贵君轻是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说的,与现代民主思想和以人为本理论有根本的不同,时人不可不察。
            孔子在几百年沉寂之后,到汉武帝时陡然光芒万丈,成为举世仰慕的大圣人,其学说也被官方定于一尊,成为亘古不变之真理。孟子则不然,由于孔子的光焰,孟子在唐以前地位并不显赫,韩愈提倡复古读经,对孟子备加推崇;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定为“四书”,为儒生举子必读经典,孟子被尊为“亚圣”,从此孟子才与孔子并驾同光,“孔孟之道”也就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支柱与价值追求。尽管如此,对孟子提出非议者历代大有人在。宋人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王充作刺孟,冯休著删孟,司马公作疑孟,李泰伯作非孟,晁以道作诋孟,黄次伋作评孟。”可见这顶“亚圣”桂冠来之不易。
            无论如何,孟子作为古代大思想家,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修身处世思想一直为历代贤人君子所奉行,如“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德服人”,“与人为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地利人和”,……不胜枚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不失璀璨,是炎黄子孙享用不尽的精神遗产。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研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