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由于中原存在对牲畜及畜产品的庞大需求,北方草原也存在对中原所产丝绸、茶叶、瓷器、铁器等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旺盛需求,所以自古以来形成了草原与中原贸易的坚实社会基础。这是起步最早(大禹时代)、历史年代最多(自夏代至民国)、跨越时间最长(约4000多年)、覆盖地域最广(整个北方中国)、通行路线最多(自山海关至额济纳旗)的“北方丝绸之路”,或者以贸易特点名之曰“皮毛路”、“茶马路”。
自大禹时期开始,原居住在红山、老哈河即“紫蒙川”一带的一部游牧民族即在其首领契的带领下进行草原与内地的贸易,因其长袖善舞、多财善贾、举族经商,故被称为“商人”、“商族”。而由其子孙代夏而立的王朝,也名之为“商朝”。这是一个以青铜时代的商业、手工业高度发展的文明载入史册的伟大朝代。
此后,秦始皇修直道(终点在包头麻池乡),以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将首都咸阳与北方草原联系起来。有汉一代,包头地区的稒阳道(即“单于道”)成为南北通衢。
著名的中西商路——丝绸之路的出现,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文献和考古资料看,这条最初以贩运中原丝绸为主的商路,最迟在公元前5世纪时就已形成。1929年,考古学家在中亚阿尔泰山北麓发掘的公元前6—4世纪的“巴泽雷克墓”中,发现了产自中国的漆器、铜镜、丝绸等殉葬品;20世纪中后期,德国学者在斯图加特发掘了一座2500年前的古墓,出土了中国丝绸残片。可以说最早向西亚、欧洲贩卖中原商品者,很可能是北方游牧民族。例如,春秋时代的游牧民族大月氏在中原被人们称为“禺氏”,即贩卖(西域)玉石的民族;而在古代的欧洲,他们却被称为“绢的民族”,即贩卖丝绸的民族。由此可以看出,大月氏人在春秋时代中西交流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清晰的。其后,匈奴、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民族都曾为开拓和控制丝绸之路付出过努力。如公元8世纪的突厥汗国为了控制东西商路,曾与罗马帝国联合,试图消灭波斯王朝,取代其中间商的地位,于是引发了长达25年的罗马与波斯之间的战争;同样,13世纪初叶,大蒙古国与花刺子模国之间的战争,起因也是为了垄断亚欧商路。
近年来,考古学家还发现一条沿呼和浩特北上穿过阴山,折向西北,经过蒙古、俄罗斯,西抵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中有一部分在清代是以呼和浩特(归化城)为中心的旅蒙商与蒙古、俄罗斯贸易的“茶叶之路”和“毛皮之路”,又名“白道”。这就是北魏至隋、唐二朝,作为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主要通道 “参天可汗道”。元朝建立,中原与草原归于一统,欧、亚商道畅通,草原贸易兴盛一时。元上都(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成为草原商都,元大都(今北京)成为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包头(达茂旗)地区的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成为稒阳道(即“单于道”)和呼和浩特地区的参天可汗道 (即“白道”)都必须经过的重要转运城市。明清年间,达茂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就是归化旅蒙商通往蒙古、东欧必经之地,素有“草原码头”、“陆地口岸”之称。
清代康熙平定噶尔丹之乱后,旅蒙商贸易逐渐兴起,依靠从事草原贸易发家的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最大的旅蒙商号“大盛魁”,资本金达2000万两白银,年贸易额达1000万两白银,经营的商品“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有。旅蒙商的兴旺还催生了票号、银庄,是现代金融业的萌芽。椐包头《土右旗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九至五十二年,萨拉齐厅发给各村旅蒙商人票照360张,赴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地贸易。足见当时的商业之盛。
值得重视的是,北方丝绸之路的兴衰对中原与草原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局势关系十分紧密,商路通则休兵息戈,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商路不通则烽烟顿起,兵戈相向,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因此,北方丝绸之路关系国计民生,是中原人民与草原人民休戚与共的“生命线”。
由于中原存在对牲畜及畜产品的庞大需求,北方草原也存在对中原所产丝绸、茶叶、瓷器、铁器等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旺盛需求,所以自古以来形成了草原与中原贸易的坚实社会基础。这是起步最早(大禹时代)、历史年代最多(自夏代至民国)、跨越时间最长(约4000多年)、覆盖地域最广(整个北方中国)、通行路线最多(自山海关至额济纳旗)的“北方丝绸之路”,或者以贸易特点名之曰“皮毛路”、“茶马路”。
自大禹时期开始,原居住在红山、老哈河即“紫蒙川”一带的一部游牧民族即在其首领契的带领下进行草原与内地的贸易,因其长袖善舞、多财善贾、举族经商,故被称为“商人”、“商族”。而由其子孙代夏而立的王朝,也名之为“商朝”。这是一个以青铜时代的商业、手工业高度发展的文明载入史册的伟大朝代。
此后,秦始皇修直道(终点在包头麻池乡),以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将首都咸阳与北方草原联系起来。有汉一代,包头地区的稒阳道(即“单于道”)成为南北通衢。
著名的中西商路——丝绸之路的出现,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文献和考古资料看,这条最初以贩运中原丝绸为主的商路,最迟在公元前5世纪时就已形成。1929年,考古学家在中亚阿尔泰山北麓发掘的公元前6—4世纪的“巴泽雷克墓”中,发现了产自中国的漆器、铜镜、丝绸等殉葬品;20世纪中后期,德国学者在斯图加特发掘了一座2500年前的古墓,出土了中国丝绸残片。可以说最早向西亚、欧洲贩卖中原商品者,很可能是北方游牧民族。例如,春秋时代的游牧民族大月氏在中原被人们称为“禺氏”,即贩卖(西域)玉石的民族;而在古代的欧洲,他们却被称为“绢的民族”,即贩卖丝绸的民族。由此可以看出,大月氏人在春秋时代中西交流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清晰的。其后,匈奴、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民族都曾为开拓和控制丝绸之路付出过努力。如公元8世纪的突厥汗国为了控制东西商路,曾与罗马帝国联合,试图消灭波斯王朝,取代其中间商的地位,于是引发了长达25年的罗马与波斯之间的战争;同样,13世纪初叶,大蒙古国与花刺子模国之间的战争,起因也是为了垄断亚欧商路。
近年来,考古学家还发现一条沿呼和浩特北上穿过阴山,折向西北,经过蒙古、俄罗斯,西抵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中有一部分在清代是以呼和浩特(归化城)为中心的旅蒙商与蒙古、俄罗斯贸易的“茶叶之路”和“毛皮之路”,又名“白道”。这就是北魏至隋、唐二朝,作为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主要通道 “参天可汗道”。元朝建立,中原与草原归于一统,欧、亚商道畅通,草原贸易兴盛一时。元上都(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成为草原商都,元大都(今北京)成为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包头(达茂旗)地区的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成为稒阳道(即“单于道”)和呼和浩特地区的参天可汗道 (即“白道”)都必须经过的重要转运城市。明清年间,达茂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就是归化旅蒙商通往蒙古、东欧必经之地,素有“草原码头”、“陆地口岸”之称。
清代康熙平定噶尔丹之乱后,旅蒙商贸易逐渐兴起,依靠从事草原贸易发家的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最大的旅蒙商号“大盛魁”,资本金达2000万两白银,年贸易额达1000万两白银,经营的商品“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有。旅蒙商的兴旺还催生了票号、银庄,是现代金融业的萌芽。椐包头《土右旗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九至五十二年,萨拉齐厅发给各村旅蒙商人票照360张,赴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地贸易。足见当时的商业之盛。
值得重视的是,北方丝绸之路的兴衰对中原与草原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局势关系十分紧密,商路通则休兵息戈,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商路不通则烽烟顿起,兵戈相向,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因此,北方丝绸之路关系国计民生,是中原人民与草原人民休戚与共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