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地名的民间串话。这类串话为当地劳动人民所创作,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性格和智慧,感情和愿望,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味和地方气息,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是了解和研究当地地名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地名串话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大致可分如下几个方面:串联地名;表说地方特产、特点,描绘地方风物、名胜;记叙地方重要人物、事件;陈述地方的发展、变化等等。
(一)串联地名
“本不赖,贾不赖,兔子沟挨南盖,翻过梁梁就是白银特洛亥。”“一出托城北阁外,哈拉板申来得快,走五申,过伞盖,祝乐沁、公布到大岱,口肯板申挨韩盖,常合赖,麻合赖,勾子板申、兵州亥……”这是两段串联道路所经地名的串话。第一段串联的是武川县境内方位相连的五个村庄,它们的位置从前往后,依次相连,其中南盖与白银特洛亥中间隔着一道山梁。这段串话共二十三字,其中地名词就十八字。第二段串联的是原来从托城(托克托县城关镇)到归绥市(现呼和浩特)的一条一百多里长的车马大道所经过的村镇名。文中除“一山”、“外”、“来得快”、“走”、“到”、“挨”外,其余全是地名名词。开首的“一出”与下句中的“来得快”互相呼应,说明“托城北阁”与“哈拉板申”之间距离很近。“走”、“过”、“到”、“挨”等动词,各与后边的一个地名名词搭配均表示相距不远,来去方便。这两段串话把两条路线上的村镇依次排列,音韵和谐,节奏铿锵,语言简洁,格调风趣,好说易记,如同给走过两条路线的人绘制了一张简明清晰的方位路线图,起着向导作用。
用串话联地名,有时是以一个重要城镇为中心串联其四周的一片地名。如:“出了萨拉齐西门外,吴坝过去是朱尔圪岱……出了萨拉尔北门外,威俊、马留儿、阿刀亥……出了萨拉齐东门,小厂圐圙来得快,西、东老丈营子、苏卜盖……出了萨拉齐南门外,南园子的水地真不赖,拔了麦子种白菜。”这段串话串联的就是萨拉齐四周的村庄。萨拉齐是塞外重镇,原来筑有西北东南四个城门,出了这四个城门均有道路通向附近村庄。串话说明萨拉齐是四通八达的重镇。
(二)表说地方特产、特点
内蒙古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生活在这里的广大蒙汉各族劳动人民一代接一代,用智慧的双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串话来表述这些地方的特产、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豪的感情。
“内蒙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土右旗的西瓜、糜米饭,固阳的莜面、山药旦,郊区的蔬菜,石拐的炭,包头的工业大发展。”“花圪台的窝瓜章盖营子的蒜,要吃葡萄一溜湾。”“小河畔的西瓜大圪旦,樊山沟的水果惹人馋,神池窝的葱,小庙子的蒜,刘孤梁出得好大炭。”第一段串话流传在整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把内蒙古的三大特产冠之以“宝”的美称。第二段流传在包头地区,数说的是包头所辖的几个旗县区的不同特产,瓜粮菜炭各有千秋;“包头的工业大发展”一句概括性很强,点出了包头市区工业的规模、速度和前途。第三段流传在托县一带,表述的是托县境内三个地方的三大特产。第四段流传在清水河一带,这一段比前三段描述得形象、具体,“大圪旦”说明小河畔的西瓜个大体重,产量高,“惹人馋”说明樊山沟的水果色鲜味美;“好大炭”说明刘孤梁出的炭块大质高。
表说地方特点的串话有:
“清水地,洪水浇,察(察素齐镇)毕(毕克齐镇)二镇就是好。”“十个峁子九个坪,翻过梁梁柳二营,寻不见柳二营转树林。”“打鱼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第一段说明察素齐、毕克齐的水利条件极为优越,既能浇洪水(沟水),又能浇清水(井水)。第二段说的是托县东沙梁的柳二营一带,树林茂密,不少叫“峁子”、“坪”的村庄散布其间,柳二营子是其中的一个较大的村庄,坐落在林海的中心,四南五北的林间道路都通向这个地方,因此说“寻不见柳二营转树林”。第三段说明达拉特旗的大树湾靠近黄河,既得灌溉之利,又能打鱼、摆渡,号称鱼米之乡;而从吉格斯太到乌兰一带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种庄稼的好地方。
(三)描绘地方的名胜、风物
内蒙古西部地区,阴山连绵,黄河九曲,草原辽阔,平川坦荡,名胜繁多,习俗殊异。作为当地劳动人民意识形态之一的串话,对当地的风景名胜和风物习俗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如:
“黄河长,青山高,名胜古迹数美岱召,水涧沟门树绿花红风景好。”“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热包头,冷集宁,不冷不热归化城(现呼和浩特市)。”“远看是青山,走近是平川,骑马一蹦子,步走得半天。”“新城的鼓,旧城的轿,喇嘛湾的唢呐,毕克齐的号。”“八大孔兑(即沟)靠南山,煨炭先问咱罕台川;东胜煤田一开发,煨炭的美名天下传。”……
第一段说的是土右旗境内的风景名胜,各具特点,绘形绘神。第二段连续用三个数字说明呼和浩特的召庙如林,数目繁多。第三段说的是内蒙西部区三大城市:包头、呼和浩特、集宁的不同气温。第四段说的是大青山及其周围的地形特点:有山地、有平川,还有起伏平缓的丘陵。当地人民用这段串活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并点出了“马”是这一带的重要交通工具。第四段用直呼其名的方法说出了土默川上有名气的娶亲用品和乐器。第五段说的是伊克昭盟罕台川一带出产的煨炭(俗称住娘家炭)闻名遐迩及其光明前途。
这类串话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内蒙西部地区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为发展旅游事业做了宣传。
(四)记叙地方的重要人物、事件
串话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和浓厚的感情色彩。一个地方出现了名人要事,当地便及时地编创出串话来,好的表扬,坏的贬斥,使之很快流传开来,形成一个地区的口碑舆论,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姚仁山,乱拾翻,一心丈量三湖湾,不管人民死与活,只图自己做高官。三湖湾,地板宽,可惜到处是碱滩,一年收获一点点,娃娃老婆缺吃穿。三湖湾,根子硬,无论何人也拱不动。”这段串话说的是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绥远将军、垦务大臣贻谷扎饬和五原厅通判姚仁山,到乌拉特前旗的三湖湾丈放垦地,激起当地农民的强烈反抗。当地农民编创了这段串话来倾诉他们的苦难生活和抗垦决心,并揭露出姚仁山等人勒索、坑害人民的罪行。
“大小羊场、河会坪,芭山营有个鲁润金,他家养活的两排兵,不种洋烟就把股子分,起名就叫‘治黑青’。”这段串话揭露了托县芭山营的鲁润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组织反动地方武装,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坐享其成的丑恶行经,字里行间表现出人民的不满情绪。
“……从东来了个冯玉祥,大兵扎在包头、圐圙、马场梁,谁种洋烟就拿那‘七升五子圪旦郎’。”这段串话说的是1924年冯玉祥将军率部进驻绥远(现内蒙西部区)后严令禁烟的果断行动。
这类串话比较准确、及时地记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是人们了解和研究有关历史的宝贵资料。
(五)陈述地方的发展变化
“隔河就隔心,两个板申不一心,你死我活动刀抢,说起来叫人真伤心;隔河不隔心,两个板申一条心,你帮我来我帮你,说起来叫人真(下转第53页)(上接第48页)欢心。”“穷山饿石头,瘦水朝南流,住在沙里头,没穿没吃头,愁的青年人白了头,老年人没活头,有苦无处诉,泪往肚里流;共产党是爹娘,领导新庙变了样,种草植树不停步,明沙穿上绿衣裳,良田美地机器响,连年丰收粮满仓,人民生活节节高,社会主义幸福长。”这两段串话都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前一段讲的是呼市郊区黑河两岸的汉人板申与蒙人板申在民族关系方面发生的可喜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反动当局的挑拨下,两个村庄的蒙汉人民,互相仇视,不断争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党的民族政策,两个村庄的蒙汉人民分清了敌友,消除了隔阂,互相帮助,并肩前进,充分说明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伟大。后一段讲的是伊金霍洛旗新庙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类串话,前后对比效果鲜明,主题突出,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内蒙古西部区的地名串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风趣,语言生动,音韵和踏,节奏铿锵,深受当地劳动人民所喜爱和精心培植。由于这类串话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生活的肥田沃土,因此旧作世代流传,新作不断涌现。我们地名工作者、民间文学工作者和历史文学家、民俗学家应当及时搜集,认真整理、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包头市土右旗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