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一期
  • (文化长廊)中蒙两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工作之比较
  • 中蒙两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及学术活动始于不同时期,其发展阶段同分两个阶段,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发展情况有相同点,又各具特点。本文在介绍中蒙两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及学术活动的同时进行了比较,又对今后的工作和合作谈了自己的想法,以期与同行交流。

    1.第一阶段

    1.1  蒙古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工作的第一阶段为研究工作的初级阶段,是基础业务工作的形成和规范期。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蒙古国就开始用苏联的分类法和编目规则进行图书分类和编目工作,对蒙古文图书文献进行欧化管理。五、六十年代,在业务研究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考虑到更好地开展图书馆工作,让图书馆工作者首先掌握蒙古文图书馆学名词术语,图书馆员达·丹赞和语言学家波·苏都那木合作编写了“图书馆学名词术语”并在1956年出版。该阶段没有开始系统的研究及其他研究成果。

    1.2  中国的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工作主要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进行。19471979年为第一阶段,是学术研究工作的初级阶段和准备阶段。主要进行基础业务工作和专业队伍的培养工作,蒙古文文献的分类和编目工作都依据汉文文献的分类法和编目规则进行。该阶段基本上没有开展研究工作,也未进行蒙古文图书馆学名词术语的编制。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在第二阶段,两国的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1  图书馆学会工作及学术期刊

    2.1.1  为了积极开展图书馆学学术活动,提高馆员素质,密切图书馆和读者的联系,蒙古国先后成立了“图书馆员联合会”、蒙古文编目工作者、信息工作者的“书的海洋学会”等四个学会和联合会。这些学会、联合会在保障图书馆员利益、研究和探讨图书馆工作、组织学术活动、编辑出版图书馆业务图书、教科书和手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蒙古国的图书馆员就已开始参加国际图书馆学会议和培训。1991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图联(IFLA)会议吸收蒙古国国家图书馆为国际图联会员馆,每年都参加国际范围举行的分会和圆桌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该国图书馆发展情况,交流信息和发表意见。

    1995年,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每年组织一次全国图书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每年有近百名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参加会议,宣读学术论文。通过研讨会,图书馆工作者研讨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课题,发表新的学术成果,并对蒙古国和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及发展方向进行信息交流。

    1975年,蒙古国国家图书馆开始编辑出版图书馆学学术期刊《图书馆员》,是蒙古国唯一一家图书馆学学术期刊。开始每年出二期,现改为季刊,每年出四期,到目前共出版了88期,是蒙古图书情报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阵地。图书情报工作者在该刊上介绍和交流工作经验,探讨新问题,介绍新技术。图书情报工作者和读者可通过该刊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图书馆发展新动态、新信息,还可了解和掌握图书馆应用新技术。

    2.1.2  1979年内蒙古图书馆学会成立,中国的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工作进入了发展阶段。内蒙古图书馆学会成立后,相继成立了高校图书馆工委及各级各系统图书馆学会、协会,并多次组织、举办图书馆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在不少次会议上提交了蒙古文学术论文。从此,蒙古文图书馆工作者开始了从单一的基础业务工作向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工作发展。

    1990年和1999年内蒙古图书馆学会分别召开了蒙古文图书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共有90余人参加,共收到75篇论文,62篇论文在大会上交流。虽然只召开二次研讨会,但这二次会议对促进图书馆学蒙古文研究工作,提高民族专业干部的学术研究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3年,内蒙古图书馆主办的《内蒙古图书馆工作》(蒙、汉文版)开始出版发行,1988年下半年改由内蒙古图书馆与内蒙古图书馆学会合办。《内蒙古图书馆工作》(蒙古文版)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馆学期刊。该刊自行组稿,19832004年共出版64期,发表学术论文、工作总结、通讯报道近600篇。成为图书馆界蒙古文工作者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交流工作经验的重要阵地。   

    2.2  学术研究及成果

    2.2.1  蒙古国图书馆分类法及编目规则的研究

    蒙古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图书馆分类法的编制与编目规则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2.2.1.1  图书馆分类法的编制

    1983年以前,蒙古国图书馆界直接采用苏联的俄文十进制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1982年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组织专家依据苏联的《图书馆分类法》(ББК ),结合蒙古国特点编译了《图书馆分类法》,并从1983年开始在馆内应用。1985年《图书馆分类法》正式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从此,蒙古国图书馆员开始使用以自己母语编辑出版的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2003年蒙古国国家图书馆重新修订出版了该分类法。

    2002年,蒙古国图书馆学会主持,由10余位图书馆专家组成编译组,依据杜威十进分类法(DDC)编译出版了《杜威十进分类法》,并开始在高校图书馆和部分公共图书馆应用。杜威十进分类法是西方国家应用了几百年的科学性较强的图书分类法,目前,世界范围有136个国家的2000余家图书馆采用该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   

    1972年,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编辑出版了《著者三位号码表》,2000年蒙古国高校图书馆学会重新修订出版了该号码表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著者号码表的编制与分类法的配合使用使文献分类标引更具科学性。

    2.2.1.2  文献编目规则的标准化研究

    蒙古国文献编目规则的标准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编制标准的编目规则之前直接用俄文编目规则进行编目。1976年,色·罗布桑玛编写出版了《出版物说明方法》,蒙古国图书情报机构曾采用该书进行编目,但并未成为国家标准。

    1984年,蒙古国编制了第一个文献编目国家标准并在图书馆应用。1990年,在原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蒙古国国家图书馆修订出版了国家标准《信息—目录系统》(MNS41021990)并在全国图书馆推广应用。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载体的种类也开始多样化,原有的编目规则已不能满足各载体文献的著录要求。所以,有必要对原编目规则进行增补和修订。2003年,根据编目工作的需要,蒙古国国家图书馆再一次组织国内编目专家修订并出版了新的国家标准《数据—著录·总则》(MNS52712003)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2.2.1.3  图书馆学研究成果

    蒙古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出版了第一部图书馆学理论著作,是由图书馆员莫·巴彦朱拉和苏联专家K·H·米哈依罗娃合作编写出版的“图书馆业务工作初探”。1966年达·丹赞编写出版了《参考目录学》,勒·赞巴编写出版了《图书馆目录》等理论著作。这些论著对指导图书馆业务工作,对以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重要作用。1979年,色·其其格玛编写出版了《图书馆目录组织》,该书当时成为了蒙古国指导目录组织工作的重要参考文献。

    1994年,蒙古国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者哲·策真编写出版了蒙古国目录学理论史《蒙古国目录学发展及现状》,2002年出版了《蒙古目录学理论及历史问题》和《专题目录》。《蒙古目录学理论及历史问题》论述了蒙古民族通过目录传递文献信息的传统方式、使用的名词术语和蒙古目录学的特点。《专题目录》被选为图书情报系教材。

    此外,近几年还进行了图书馆学理论著作的编译出版工作。其中,哲·策真编译出版的《图书馆领导》(2004)和哲·策真、巴·巴雅尔编译出版的《图书馆管理》论述了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新时期图书馆发展方向及领导者的职责,是关于现代图书馆领导、管理和组织方面的重要著作。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蒙古国在图书馆学、目录学业务与理论研究,文献信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其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2.2.2  中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及成果

    20年,中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发展较快,内蒙古图书馆及各高校馆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各相关部委的科研课题。

    2.2.2.1  1998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馆员琪琪格编著了《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一书,并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蒙古文、满文工具书的概貌,专题介绍了蒙藏历法及其与中西历的换算方法,是一部关于蒙、汉文工具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基础教材。

    2.2.2.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蒙古文文献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1984年,由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乌林西拉负责起草、恩和其其格依据国家标准蒙译了《蒙古文文献著录规则》。后虽因种种原因未能正式出版,但广泛应用在蒙古文图书著录与大型书目的编制。

    1998年内蒙古图书馆馆员包金香、格根塔娜等依据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普通图书部分,参考《蒙古文文献著录规则》(1985年报批稿),结合蒙古文图书的特点编译出版了《蒙古文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并在2000年举办了推广使用该规则的培训班。

    随着蒙古文文献种类的增多和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量的日益提高,原有的著录规则已不能满足各种载体文献的著录需求。为了适应多载体文献的著录需求和编目工作自动化需要,向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靠拢,内蒙古图书馆组织了编制《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课题组,并于2001年在文化部立项。经过两年的努力,于200312月通过了文化部鉴定并在同期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规则的编制是以国际标准ISBD、国家标准(GB3792-83)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为依据,在充分考虑蒙古文文献特点、蒙古文字书写特点的基础上,参考《蒙古文文献著录规则》编制的。该规则的编制出版填补了国际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的空白。

    《蒙古文著者号码表》的编制工作始于1992年,1996年在文化部立项,于2000年研制完成并通过了文化部鉴定,同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蒙古文著者号码表》配合《中图法》使用,科学地解决了书次号问题,在蒙古文图书书次号的标准化,完善蒙古文文献分类标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2.2.2.3  图书情报学蒙古文教材的编译

    为了满足图书馆蒙古文工作者的培养需求,高校图书馆于1984年开始了图书情报学蒙古文教材、手册的编译工作。除著有以上提到的《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外,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和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合译了《图书馆专业基础课大纲》,19881989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主持翻译或编泽了《图书馆学概论》(琪琪格译);《情报学概论》(德力黑译);《目录学概论》(包金花译);《图书馆目录》(恩和其其格、朝洛蒙合译);《图书分类》(莎仁译);《藏书建设和读者工作》(新巴雅尔、阿娜日娃合译)等系列教材及参考资料。

    此外,中蒙两国在编撰各类型文献目录方面、图书馆自动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作者:内蒙古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长廊)中蒙两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工作之比较
  • 中蒙两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及学术活动始于不同时期,其发展阶段同分两个阶段,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发展情况有相同点,又各具特点。本文在介绍中蒙两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及学术活动的同时进行了比较,又对今后的工作和合作谈了自己的想法,以期与同行交流。

    1.第一阶段

    1.1  蒙古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工作的第一阶段为研究工作的初级阶段,是基础业务工作的形成和规范期。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蒙古国就开始用苏联的分类法和编目规则进行图书分类和编目工作,对蒙古文图书文献进行欧化管理。五、六十年代,在业务研究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考虑到更好地开展图书馆工作,让图书馆工作者首先掌握蒙古文图书馆学名词术语,图书馆员达·丹赞和语言学家波·苏都那木合作编写了“图书馆学名词术语”并在1956年出版。该阶段没有开始系统的研究及其他研究成果。

    1.2  中国的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工作主要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进行。19471979年为第一阶段,是学术研究工作的初级阶段和准备阶段。主要进行基础业务工作和专业队伍的培养工作,蒙古文文献的分类和编目工作都依据汉文文献的分类法和编目规则进行。该阶段基本上没有开展研究工作,也未进行蒙古文图书馆学名词术语的编制。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在第二阶段,两国的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1  图书馆学会工作及学术期刊

    2.1.1  为了积极开展图书馆学学术活动,提高馆员素质,密切图书馆和读者的联系,蒙古国先后成立了“图书馆员联合会”、蒙古文编目工作者、信息工作者的“书的海洋学会”等四个学会和联合会。这些学会、联合会在保障图书馆员利益、研究和探讨图书馆工作、组织学术活动、编辑出版图书馆业务图书、教科书和手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蒙古国的图书馆员就已开始参加国际图书馆学会议和培训。1991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图联(IFLA)会议吸收蒙古国国家图书馆为国际图联会员馆,每年都参加国际范围举行的分会和圆桌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该国图书馆发展情况,交流信息和发表意见。

    1995年,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每年组织一次全国图书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每年有近百名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参加会议,宣读学术论文。通过研讨会,图书馆工作者研讨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课题,发表新的学术成果,并对蒙古国和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及发展方向进行信息交流。

    1975年,蒙古国国家图书馆开始编辑出版图书馆学学术期刊《图书馆员》,是蒙古国唯一一家图书馆学学术期刊。开始每年出二期,现改为季刊,每年出四期,到目前共出版了88期,是蒙古图书情报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阵地。图书情报工作者在该刊上介绍和交流工作经验,探讨新问题,介绍新技术。图书情报工作者和读者可通过该刊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图书馆发展新动态、新信息,还可了解和掌握图书馆应用新技术。

    2.1.2  1979年内蒙古图书馆学会成立,中国的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工作进入了发展阶段。内蒙古图书馆学会成立后,相继成立了高校图书馆工委及各级各系统图书馆学会、协会,并多次组织、举办图书馆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在不少次会议上提交了蒙古文学术论文。从此,蒙古文图书馆工作者开始了从单一的基础业务工作向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工作发展。

    1990年和1999年内蒙古图书馆学会分别召开了蒙古文图书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共有90余人参加,共收到75篇论文,62篇论文在大会上交流。虽然只召开二次研讨会,但这二次会议对促进图书馆学蒙古文研究工作,提高民族专业干部的学术研究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3年,内蒙古图书馆主办的《内蒙古图书馆工作》(蒙、汉文版)开始出版发行,1988年下半年改由内蒙古图书馆与内蒙古图书馆学会合办。《内蒙古图书馆工作》(蒙古文版)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馆学期刊。该刊自行组稿,19832004年共出版64期,发表学术论文、工作总结、通讯报道近600篇。成为图书馆界蒙古文工作者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交流工作经验的重要阵地。   

    2.2  学术研究及成果

    2.2.1  蒙古国图书馆分类法及编目规则的研究

    蒙古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图书馆分类法的编制与编目规则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2.2.1.1  图书馆分类法的编制

    1983年以前,蒙古国图书馆界直接采用苏联的俄文十进制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1982年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组织专家依据苏联的《图书馆分类法》(ББК ),结合蒙古国特点编译了《图书馆分类法》,并从1983年开始在馆内应用。1985年《图书馆分类法》正式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从此,蒙古国图书馆员开始使用以自己母语编辑出版的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2003年蒙古国国家图书馆重新修订出版了该分类法。

    2002年,蒙古国图书馆学会主持,由10余位图书馆专家组成编译组,依据杜威十进分类法(DDC)编译出版了《杜威十进分类法》,并开始在高校图书馆和部分公共图书馆应用。杜威十进分类法是西方国家应用了几百年的科学性较强的图书分类法,目前,世界范围有136个国家的2000余家图书馆采用该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   

    1972年,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编辑出版了《著者三位号码表》,2000年蒙古国高校图书馆学会重新修订出版了该号码表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著者号码表的编制与分类法的配合使用使文献分类标引更具科学性。

    2.2.1.2  文献编目规则的标准化研究

    蒙古国文献编目规则的标准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编制标准的编目规则之前直接用俄文编目规则进行编目。1976年,色·罗布桑玛编写出版了《出版物说明方法》,蒙古国图书情报机构曾采用该书进行编目,但并未成为国家标准。

    1984年,蒙古国编制了第一个文献编目国家标准并在图书馆应用。1990年,在原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蒙古国国家图书馆修订出版了国家标准《信息—目录系统》(MNS41021990)并在全国图书馆推广应用。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载体的种类也开始多样化,原有的编目规则已不能满足各载体文献的著录要求。所以,有必要对原编目规则进行增补和修订。2003年,根据编目工作的需要,蒙古国国家图书馆再一次组织国内编目专家修订并出版了新的国家标准《数据—著录·总则》(MNS52712003)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2.2.1.3  图书馆学研究成果

    蒙古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出版了第一部图书馆学理论著作,是由图书馆员莫·巴彦朱拉和苏联专家K·H·米哈依罗娃合作编写出版的“图书馆业务工作初探”。1966年达·丹赞编写出版了《参考目录学》,勒·赞巴编写出版了《图书馆目录》等理论著作。这些论著对指导图书馆业务工作,对以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重要作用。1979年,色·其其格玛编写出版了《图书馆目录组织》,该书当时成为了蒙古国指导目录组织工作的重要参考文献。

    1994年,蒙古国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者哲·策真编写出版了蒙古国目录学理论史《蒙古国目录学发展及现状》,2002年出版了《蒙古目录学理论及历史问题》和《专题目录》。《蒙古目录学理论及历史问题》论述了蒙古民族通过目录传递文献信息的传统方式、使用的名词术语和蒙古目录学的特点。《专题目录》被选为图书情报系教材。

    此外,近几年还进行了图书馆学理论著作的编译出版工作。其中,哲·策真编译出版的《图书馆领导》(2004)和哲·策真、巴·巴雅尔编译出版的《图书馆管理》论述了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新时期图书馆发展方向及领导者的职责,是关于现代图书馆领导、管理和组织方面的重要著作。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蒙古国在图书馆学、目录学业务与理论研究,文献信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其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2.2.2  中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及成果

    20年,中国蒙古文图书馆学研究发展较快,内蒙古图书馆及各高校馆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各相关部委的科研课题。

    2.2.2.1  1998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馆员琪琪格编著了《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一书,并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蒙古文、满文工具书的概貌,专题介绍了蒙藏历法及其与中西历的换算方法,是一部关于蒙、汉文工具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基础教材。

    2.2.2.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蒙古文文献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1984年,由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乌林西拉负责起草、恩和其其格依据国家标准蒙译了《蒙古文文献著录规则》。后虽因种种原因未能正式出版,但广泛应用在蒙古文图书著录与大型书目的编制。

    1998年内蒙古图书馆馆员包金香、格根塔娜等依据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普通图书部分,参考《蒙古文文献著录规则》(1985年报批稿),结合蒙古文图书的特点编译出版了《蒙古文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并在2000年举办了推广使用该规则的培训班。

    随着蒙古文文献种类的增多和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量的日益提高,原有的著录规则已不能满足各种载体文献的著录需求。为了适应多载体文献的著录需求和编目工作自动化需要,向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靠拢,内蒙古图书馆组织了编制《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课题组,并于2001年在文化部立项。经过两年的努力,于200312月通过了文化部鉴定并在同期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规则的编制是以国际标准ISBD、国家标准(GB3792-83)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为依据,在充分考虑蒙古文文献特点、蒙古文字书写特点的基础上,参考《蒙古文文献著录规则》编制的。该规则的编制出版填补了国际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的空白。

    《蒙古文著者号码表》的编制工作始于1992年,1996年在文化部立项,于2000年研制完成并通过了文化部鉴定,同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蒙古文著者号码表》配合《中图法》使用,科学地解决了书次号问题,在蒙古文图书书次号的标准化,完善蒙古文文献分类标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2.2.2.3  图书情报学蒙古文教材的编译

    为了满足图书馆蒙古文工作者的培养需求,高校图书馆于1984年开始了图书情报学蒙古文教材、手册的编译工作。除著有以上提到的《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外,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和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合译了《图书馆专业基础课大纲》,19881989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主持翻译或编泽了《图书馆学概论》(琪琪格译);《情报学概论》(德力黑译);《目录学概论》(包金花译);《图书馆目录》(恩和其其格、朝洛蒙合译);《图书分类》(莎仁译);《藏书建设和读者工作》(新巴雅尔、阿娜日娃合译)等系列教材及参考资料。

    此外,中蒙两国在编撰各类型文献目录方面、图书馆自动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作者:内蒙古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