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一期
  • (文物揽胜)京城明珠:什刹海
  • 风景秀美的什刹海被世人誉为北京的璀璨明珠,如果问起什刹海的历史,老北京会告诉您一句话:“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面积约34公顷,是自西北向东南连续排列的3个弓形湖泊。

    元初兴建大都城是由刘秉忠设计的,他把金代称为白莲湖的湖泊规划在新建都城的核心位置,于其东岸选定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其北端起点为全城平面布局的几何中心,建中心台。将大都南墙确定在皇城南墙与中都旧城北墙中间的一条东西线上,然后以中心台至南墙的距离来确定北墙的位置,并以积水潭东西两岸的距离作为全城宽度的一半于积水潭西岸确定西城墙的位置,中间留出一条顺城街,以此确定东城墙的位置。这样就把大都城南北长方形的轮廓明确下来,以此为构架,像棋盘似的井然有序安排纵横交错的都城各主干道乃至街巷,于是便成功地建设起一座以湖泊为中心的新的都城,这是我国都城建设史上的杰出创举。大都城的设计布局理念,继承了《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传统,有因地制宜按照当地河湖水系的特点进行创新,大胆地把浩淼的水面,得体地安排在都城的重要部位,既充分显示了规划者的城市设计艺术和大气磅礴的思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朝大一统的气势和蒙古民族善于接受并勇于接受各先进地区先进民族思想的博大胸襟,反映了蒙古民族由于受游牧生产方式的影响,形成了以流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思维方法和视野开阔、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的开放性、包容性与适应性。

    明朝初年,对大都进行改扩建。明永乐元年(1403),北平改为北京,于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迁都前,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改建,将紫禁城及大城南墙相继南移,在太液池南端开凿南海,于是有了北、中、南三海之称;又在紫禁城护城河之上筑万岁山(景山),以其主峰作为新城几何中心的标志。1553年又加筑外城,至此,北京城的平面布局最终定型,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无大改变。至于什刹海的称谓,学者考证后认为,来源于明代的十刹海寺,只是把“十”字谐音为“什”字而已。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于城市中心的什刹海在缩小,恭王府西侧沟通前、后海的河流变为通衢,北城墙被拆除,德胜门西的悠悠清流不可复见。幸而今日得以保留下来的什刹海及其周边的名胜遗迹已经得到重视和保护,风韵依然,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风景区。

    北京有40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是其中之一。下面,择要向您介绍一下什刹海地区的古迹:

    鼓楼  位于什刹海东北,地安门外大街北。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原名齐政楼。“齐政”典出《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鼓楼坐北朝南,高46.7米,占地6865.5平方米,建筑面积2736.27平方米,木结构为主,重檐歇山顶式楼阁建筑。它是古代的报时中心,清代采用时辰香计时,掌管焚香及司鼓人员均有严格规定。更鼓为主要报时器具,原有主鼓1面,群鼓24(代表二十四节气),现仅存主鼓,高2.22米,腰径1.7l米,直径1.40米,用整张牛皮蒙制而成。1924年钟鼓楼报时功能废止,20011231日夜,鼓楼之鼓再次响起,重现报时场景。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的鼓楼,虽然已经完成了“以时出治,声与政通”的历史使命,但它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德胜门箭楼  位于什刹海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明洪武元年(1368)后,为抵御北元攻掠,将北部城垣南移5里,建两座城门,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德”与“得”谐音,相传明清两朝出兵打仗要从德胜门出城。德胜门地处北京城西北要冲,有“军门”之称。明正统十四年(1449)兵部尚书于谦挫败瓦剌骑兵的主战场就在德胜门外。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乾隆征讨大、小和卓叛乱,均由此门出发。有清一代,德胜门由章京两名、骁骑校四员、马甲二百名守护。德胜门由城楼、箭楼、瓮城、闸门组成,现仅存箭楼。箭楼通高31.9米,由城台和楼体组成。楼体为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平面呈凸形。面阔7间,东西宽34米,南北进深12米。前厦面阔5间,东西宽25米,南北进深7.6米。城台陈列铁炮数门,台北面筑有垛口,垛口高1.9米,宽1米,厚0.7米。南侧有1米多高的女儿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进行修缮,1992年,在此设立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万宁桥  又称后门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始建于元至元年间。万宁桥处大都城水陆交通要津,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桥附近成为商贾云集之地,以酒业为最,人们用“东风十里酒旗新”、“八窗都为酒人开”等诗句描绘酒家的兴盛。万宁桥在清代是行政区划的分界线,《光绪顺天府志》载:“桥南为中城,北属北城”。万宁桥还是通惠河的枢纽,桥西设澄清闸,通过蓄水放闸,能使延京杭大运河北上的漕船直抵积水潭码头,对保障大都城的供给至为重要。明清后因河道阻塞,水上交通的作用消失,但对我国漕运史的研究具有实例价值。19998月至200012月,市政府对桥进行大规模整修,拆除桥东西两侧广告牌和河道上房屋,桥下的暗沟改为明渠,恢复两岸水面,加固护栏,新辟绿地。

    德胜桥  位于德胜门内大街,始建于明代,是后海与西海的分界桥。现存德胜桥单孔,砖砌石拱,长18米,宽3.1米。在明代的德胜桥周围大面积种植稻子,史称“稻田八百亩,以供御用,内官监四十人领之。”达官显贵纷纷在此兴建名园,如定国公园、米氏漫园、杨园等。德胜桥上原有一镇水兽,名“镇海神牛”,高2尺许,探出桥洞,头如麦斗,二日圆睁,牙如排刀。此物与汇通祠下的“镇海石璃”、崇文区镇海寺的“镇海铁龟”,并称北京的“镇海三宝”。1987年于桥东建后海儿童乐园,园名为康克清题写。

    恭王府及花园  位于什刹海前海西街17号。王府“初为乾隆大学士和珅的府宅,嘉庆四年(1799),获罪,府宅入宫,嘉庆遂以赐其弟,是为庆王府。咸丰年间,又以其赐奕忻,是为恭王府。”自乾隆至清末,百余年中,此府邸之主,仅三人而已。奕忻死后,其嗣孙溥伟袭爵,成为新的府主。民国时期溥伟将该府邸抵押给西什库天主教堂。到20世纪30年代,原押款加上历年利息累计近20万银元,溥伟无力偿还。1932年罗马教庭以108条黄金还了欠款,府邸产权遂归辅仁大学。

    恭王府邸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现存94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路,以严格的轴线贯穿着多进四合院。中路主建筑为大门,大门内是五开间二门,二门内有银安殿及东西配房,屋顶全部采用绿琉璃瓦、脊吻兽,配殿屋顶采用灰筒瓦;东路由两个院落组成,正厅及东西配房都是五开间,硬山灰筒瓦。前院“多福轩”曾为奕忻的客厅,后院“乐道堂”是奕忻的起居室;西路前院正厅为“葆光室”,匾额是咸丰皇帝御笔,两侧各有三间耳房,三间配房。后院正厅是“锡晋斋”,为七开间,前后出廊,后出五间抱厦,平面呈凸字形。东、西、北三面是两层仙楼,有楠木精雕的碧纱橱、栏杆。东配房“乐古斋”用来陈列古董,西配房存放字画碑帖。院南垂花门南有竹圃,北有两棵树龄在二百年以上的西府海棠。东、中、西三路院落北端,有一幢东西长约160米,贯连99间半的两层后罩楼。楼前出廊,后墙上每间开一窗,下层为长方形,上层为什锦窗,有棱形、扇形、桃形、石榴形、六角形等,各具形态。一处私邸的窗户有如此之多的造形,实属罕见。

    恭王府花园,又名“萃锦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山地8000平方米,湖池2000平方米,花园建筑也分为东、中、西三路。花园内草木繁茂,翠竹古槐,游廊曲折,小径通幽。在谈到其富丽奢华时,《天咫偶闻》说:“都城诸邸,唯此独矣。”此私邸和绅居住时,多有“逾制”。嘉庆四年(1799),和珅获罪被抄家时,在其二十款大罪中的第十三款曰:“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府中的“太平缸五十有四,铜路灯三十六对”,这些非和绅府应有之物后被移至紫禁城。富可敌国的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一贪”的和珅,仅就这处私邸来看,与其恶名是名实相符的。

    恭王府及花园蕴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设计之萃,文物界、建筑史界对它备加珍视,一些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恭王府。此说在红学界引起广泛讨论。

    198877日,恭王府花园试开放,现已成为北京的旅游热点,中外游客纷至沓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以及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夫人、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夫人曾来此参观。

    阿拉善王府  又称罗王府、塔王府,位于毡子胡同7号,与恭王府比邻而居。阿拉善王府居东,俗称东府;恭王府居西,俗称西府。两府之间有窄巷,因恭王府与阿拉善王府的地理位置和府夹道的存在,与《红楼梦》的宁府、荣府相似,故成为主张恭王府即大观园派的佐证之一。其府主始于元太祖弟哈巴图哈萨尔的后裔阿宝。他原在内蒙古阿拉善旗,康熙四十三年(1704)授和硕额驸,赐第京师。1709年阿宝始袭札萨克多罗贝勒。雍正二年(1724),因平息准噶尔有功晋为多罗郡王,府第由驸马府升为郡王府。阿宝第二子罗卜藏多尔济以军功封郡王,后晋和硕亲王,府第随之升为亲王府。1782年诏世袭罔替,其子于宣统二年(1910)袭封至第八代塔旺布鲁克札勒,即俗称的塔王。1934年塔王携家眷迁回阿拉善。此府第占地8000平方米,现尚存部分房屋、家庙和花园。

    宋庆龄故居  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46号,这是一座秀丽的园林庭院。坐北朝南,朱红色的大门面对着碧波荡漾的后海,门额悬挂着舒同题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大匾。1963年宋庆龄迁居于此,直至1981529日逝世。宋庆龄祖籍海南文昌,1893年生于上海,1908年留学美国威斯理安女子大学,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27年赴莫斯科参加国际反对帝国主义同盟大会,当选为大会名誉主席。1949年当选党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81516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故居原是清末代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故居保留的旧建筑有:“濠梁乐趣”、“畅襟在斋”、“听鹂轩”、“观花室”。园内有湖,岸上筑有抄手游廊。湖对面的假山错落有致,筑有“听雨屋”、“亭”。宋庆龄入住前,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将王府花园进行修饰,并新盖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作为宋庆龄的住所。一楼为小会客厅、小餐厅。二楼为卧室和书房,书房有近三千册图书。楼南侧有一座鸽子房,庭院有两件宋庆龄钟爱的珍宝,一是西湖南桥头3米高的“长寿石”,形如鹤发老人,上刻楷书“岁岁平安”。另一件是一株清代的老石榴树盆景,迄今已有200多年。

    什刹海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其吸引了许多名人,这里有郭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张之洞故居、梁巨川故居、陈垣故居、蔡锷住所、张伯驹故居、老舍故居、萧军故居、溥杰故居、周怀民故居、马海德故居等。

    什刹海周边有火德真君庙、护国寺、广化寺、关岳庙、保安寺、广福观、寿明寺、双寺、正觉寺、普济寺等现存或有历史记载的各类寺观151处,其中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得到修缮,有的改作它用,有的已经无存。

    什刹海公园是北京市的一级公园,什刹海地区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城市园林,因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而独具魅力。改革开放以来,其周边的现代化建筑日益增多,这片深蕴历史文化的区域愈显珍贵,已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热点。

    想必看了以上介绍,您已对什刹海及周边的名胜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最好是您能亲自领略并感受这些名胜古迹游览的风韵,因为毕竟是百闻不如一见!

    (作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物揽胜)京城明珠:什刹海
  • 风景秀美的什刹海被世人誉为北京的璀璨明珠,如果问起什刹海的历史,老北京会告诉您一句话:“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面积约34公顷,是自西北向东南连续排列的3个弓形湖泊。

    元初兴建大都城是由刘秉忠设计的,他把金代称为白莲湖的湖泊规划在新建都城的核心位置,于其东岸选定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其北端起点为全城平面布局的几何中心,建中心台。将大都南墙确定在皇城南墙与中都旧城北墙中间的一条东西线上,然后以中心台至南墙的距离来确定北墙的位置,并以积水潭东西两岸的距离作为全城宽度的一半于积水潭西岸确定西城墙的位置,中间留出一条顺城街,以此确定东城墙的位置。这样就把大都城南北长方形的轮廓明确下来,以此为构架,像棋盘似的井然有序安排纵横交错的都城各主干道乃至街巷,于是便成功地建设起一座以湖泊为中心的新的都城,这是我国都城建设史上的杰出创举。大都城的设计布局理念,继承了《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传统,有因地制宜按照当地河湖水系的特点进行创新,大胆地把浩淼的水面,得体地安排在都城的重要部位,既充分显示了规划者的城市设计艺术和大气磅礴的思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朝大一统的气势和蒙古民族善于接受并勇于接受各先进地区先进民族思想的博大胸襟,反映了蒙古民族由于受游牧生产方式的影响,形成了以流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思维方法和视野开阔、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的开放性、包容性与适应性。

    明朝初年,对大都进行改扩建。明永乐元年(1403),北平改为北京,于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迁都前,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改建,将紫禁城及大城南墙相继南移,在太液池南端开凿南海,于是有了北、中、南三海之称;又在紫禁城护城河之上筑万岁山(景山),以其主峰作为新城几何中心的标志。1553年又加筑外城,至此,北京城的平面布局最终定型,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无大改变。至于什刹海的称谓,学者考证后认为,来源于明代的十刹海寺,只是把“十”字谐音为“什”字而已。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于城市中心的什刹海在缩小,恭王府西侧沟通前、后海的河流变为通衢,北城墙被拆除,德胜门西的悠悠清流不可复见。幸而今日得以保留下来的什刹海及其周边的名胜遗迹已经得到重视和保护,风韵依然,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风景区。

    北京有40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是其中之一。下面,择要向您介绍一下什刹海地区的古迹:

    鼓楼  位于什刹海东北,地安门外大街北。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原名齐政楼。“齐政”典出《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鼓楼坐北朝南,高46.7米,占地6865.5平方米,建筑面积2736.27平方米,木结构为主,重檐歇山顶式楼阁建筑。它是古代的报时中心,清代采用时辰香计时,掌管焚香及司鼓人员均有严格规定。更鼓为主要报时器具,原有主鼓1面,群鼓24(代表二十四节气),现仅存主鼓,高2.22米,腰径1.7l米,直径1.40米,用整张牛皮蒙制而成。1924年钟鼓楼报时功能废止,20011231日夜,鼓楼之鼓再次响起,重现报时场景。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的鼓楼,虽然已经完成了“以时出治,声与政通”的历史使命,但它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德胜门箭楼  位于什刹海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明洪武元年(1368)后,为抵御北元攻掠,将北部城垣南移5里,建两座城门,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德”与“得”谐音,相传明清两朝出兵打仗要从德胜门出城。德胜门地处北京城西北要冲,有“军门”之称。明正统十四年(1449)兵部尚书于谦挫败瓦剌骑兵的主战场就在德胜门外。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乾隆征讨大、小和卓叛乱,均由此门出发。有清一代,德胜门由章京两名、骁骑校四员、马甲二百名守护。德胜门由城楼、箭楼、瓮城、闸门组成,现仅存箭楼。箭楼通高31.9米,由城台和楼体组成。楼体为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平面呈凸形。面阔7间,东西宽34米,南北进深12米。前厦面阔5间,东西宽25米,南北进深7.6米。城台陈列铁炮数门,台北面筑有垛口,垛口高1.9米,宽1米,厚0.7米。南侧有1米多高的女儿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进行修缮,1992年,在此设立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万宁桥  又称后门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始建于元至元年间。万宁桥处大都城水陆交通要津,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桥附近成为商贾云集之地,以酒业为最,人们用“东风十里酒旗新”、“八窗都为酒人开”等诗句描绘酒家的兴盛。万宁桥在清代是行政区划的分界线,《光绪顺天府志》载:“桥南为中城,北属北城”。万宁桥还是通惠河的枢纽,桥西设澄清闸,通过蓄水放闸,能使延京杭大运河北上的漕船直抵积水潭码头,对保障大都城的供给至为重要。明清后因河道阻塞,水上交通的作用消失,但对我国漕运史的研究具有实例价值。19998月至200012月,市政府对桥进行大规模整修,拆除桥东西两侧广告牌和河道上房屋,桥下的暗沟改为明渠,恢复两岸水面,加固护栏,新辟绿地。

    德胜桥  位于德胜门内大街,始建于明代,是后海与西海的分界桥。现存德胜桥单孔,砖砌石拱,长18米,宽3.1米。在明代的德胜桥周围大面积种植稻子,史称“稻田八百亩,以供御用,内官监四十人领之。”达官显贵纷纷在此兴建名园,如定国公园、米氏漫园、杨园等。德胜桥上原有一镇水兽,名“镇海神牛”,高2尺许,探出桥洞,头如麦斗,二日圆睁,牙如排刀。此物与汇通祠下的“镇海石璃”、崇文区镇海寺的“镇海铁龟”,并称北京的“镇海三宝”。1987年于桥东建后海儿童乐园,园名为康克清题写。

    恭王府及花园  位于什刹海前海西街17号。王府“初为乾隆大学士和珅的府宅,嘉庆四年(1799),获罪,府宅入宫,嘉庆遂以赐其弟,是为庆王府。咸丰年间,又以其赐奕忻,是为恭王府。”自乾隆至清末,百余年中,此府邸之主,仅三人而已。奕忻死后,其嗣孙溥伟袭爵,成为新的府主。民国时期溥伟将该府邸抵押给西什库天主教堂。到20世纪30年代,原押款加上历年利息累计近20万银元,溥伟无力偿还。1932年罗马教庭以108条黄金还了欠款,府邸产权遂归辅仁大学。

    恭王府邸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现存94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路,以严格的轴线贯穿着多进四合院。中路主建筑为大门,大门内是五开间二门,二门内有银安殿及东西配房,屋顶全部采用绿琉璃瓦、脊吻兽,配殿屋顶采用灰筒瓦;东路由两个院落组成,正厅及东西配房都是五开间,硬山灰筒瓦。前院“多福轩”曾为奕忻的客厅,后院“乐道堂”是奕忻的起居室;西路前院正厅为“葆光室”,匾额是咸丰皇帝御笔,两侧各有三间耳房,三间配房。后院正厅是“锡晋斋”,为七开间,前后出廊,后出五间抱厦,平面呈凸字形。东、西、北三面是两层仙楼,有楠木精雕的碧纱橱、栏杆。东配房“乐古斋”用来陈列古董,西配房存放字画碑帖。院南垂花门南有竹圃,北有两棵树龄在二百年以上的西府海棠。东、中、西三路院落北端,有一幢东西长约160米,贯连99间半的两层后罩楼。楼前出廊,后墙上每间开一窗,下层为长方形,上层为什锦窗,有棱形、扇形、桃形、石榴形、六角形等,各具形态。一处私邸的窗户有如此之多的造形,实属罕见。

    恭王府花园,又名“萃锦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山地8000平方米,湖池2000平方米,花园建筑也分为东、中、西三路。花园内草木繁茂,翠竹古槐,游廊曲折,小径通幽。在谈到其富丽奢华时,《天咫偶闻》说:“都城诸邸,唯此独矣。”此私邸和绅居住时,多有“逾制”。嘉庆四年(1799),和珅获罪被抄家时,在其二十款大罪中的第十三款曰:“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府中的“太平缸五十有四,铜路灯三十六对”,这些非和绅府应有之物后被移至紫禁城。富可敌国的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一贪”的和珅,仅就这处私邸来看,与其恶名是名实相符的。

    恭王府及花园蕴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设计之萃,文物界、建筑史界对它备加珍视,一些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恭王府。此说在红学界引起广泛讨论。

    198877日,恭王府花园试开放,现已成为北京的旅游热点,中外游客纷至沓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以及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夫人、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夫人曾来此参观。

    阿拉善王府  又称罗王府、塔王府,位于毡子胡同7号,与恭王府比邻而居。阿拉善王府居东,俗称东府;恭王府居西,俗称西府。两府之间有窄巷,因恭王府与阿拉善王府的地理位置和府夹道的存在,与《红楼梦》的宁府、荣府相似,故成为主张恭王府即大观园派的佐证之一。其府主始于元太祖弟哈巴图哈萨尔的后裔阿宝。他原在内蒙古阿拉善旗,康熙四十三年(1704)授和硕额驸,赐第京师。1709年阿宝始袭札萨克多罗贝勒。雍正二年(1724),因平息准噶尔有功晋为多罗郡王,府第由驸马府升为郡王府。阿宝第二子罗卜藏多尔济以军功封郡王,后晋和硕亲王,府第随之升为亲王府。1782年诏世袭罔替,其子于宣统二年(1910)袭封至第八代塔旺布鲁克札勒,即俗称的塔王。1934年塔王携家眷迁回阿拉善。此府第占地8000平方米,现尚存部分房屋、家庙和花园。

    宋庆龄故居  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46号,这是一座秀丽的园林庭院。坐北朝南,朱红色的大门面对着碧波荡漾的后海,门额悬挂着舒同题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大匾。1963年宋庆龄迁居于此,直至1981529日逝世。宋庆龄祖籍海南文昌,1893年生于上海,1908年留学美国威斯理安女子大学,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27年赴莫斯科参加国际反对帝国主义同盟大会,当选为大会名誉主席。1949年当选党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81516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故居原是清末代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故居保留的旧建筑有:“濠梁乐趣”、“畅襟在斋”、“听鹂轩”、“观花室”。园内有湖,岸上筑有抄手游廊。湖对面的假山错落有致,筑有“听雨屋”、“亭”。宋庆龄入住前,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将王府花园进行修饰,并新盖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作为宋庆龄的住所。一楼为小会客厅、小餐厅。二楼为卧室和书房,书房有近三千册图书。楼南侧有一座鸽子房,庭院有两件宋庆龄钟爱的珍宝,一是西湖南桥头3米高的“长寿石”,形如鹤发老人,上刻楷书“岁岁平安”。另一件是一株清代的老石榴树盆景,迄今已有200多年。

    什刹海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其吸引了许多名人,这里有郭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张之洞故居、梁巨川故居、陈垣故居、蔡锷住所、张伯驹故居、老舍故居、萧军故居、溥杰故居、周怀民故居、马海德故居等。

    什刹海周边有火德真君庙、护国寺、广化寺、关岳庙、保安寺、广福观、寿明寺、双寺、正觉寺、普济寺等现存或有历史记载的各类寺观151处,其中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得到修缮,有的改作它用,有的已经无存。

    什刹海公园是北京市的一级公园,什刹海地区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城市园林,因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而独具魅力。改革开放以来,其周边的现代化建筑日益增多,这片深蕴历史文化的区域愈显珍贵,已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热点。

    想必看了以上介绍,您已对什刹海及周边的名胜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最好是您能亲自领略并感受这些名胜古迹游览的风韵,因为毕竟是百闻不如一见!

    (作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