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所 长
党委副书记:王宗礼
党 委书 记:苏 和(蒙古族)
副 所 长:徐 柱
郭永清
王育青(蒙古族)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含内设机构12个,其中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职能部门3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呼郊试验场、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十二连城试验基地等3个野外试验基地和1个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试验室。到2004年底,有在职职工153人,其中科技人员96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
【科研项目】是年,新获准立项项目15项。2004年底草原所在研科研项目达到47项(详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研究所2004年在研课题情况表);获得新型实用专利1项;出版科技着作3部;发表科技论文53篇。
是年,草原所作为主要参加单位参加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沙打旺草地衰退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项目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人获得由美国农业部颁发的国际合作奖。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草原所围绕“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对外影响和知名度”这一主题,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合作层次有了新的提升,合作内容更加广泛,合作地区、领域、渠道大为拓展。
草原所与内蒙古科技对外交流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草学会第六届二次会议暨草业科学与技术创新国际研讨会”,圆满完成题为“草业科学技术创新”10.7万字的国际草学会议论文集的编写任务。选派1人参加“东西伯利亚(俄罗斯、蒙古国、中国东北等地区)草地生态资源综合调查”工作。3月选派2人参加中日韩三国第一次草地会议。选派3人赴日本参加“中国退化草地荒漠化防治及可持续利用”国际会议,并对日本畜产草地研究所进行综合考察,就相互合作的领域进行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
全年,接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波兰以及国际畜牧与家禽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17人次。
完成商务部组织的针对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为期1个月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荒漠化控制”专业技术培训任务。
7月,草原所召开了“苜蓿逆境条件下适应性评价”中澳国际合作项目验收鉴定会。来自澳大利亚、巴西、中国林业大学、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科学院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人才培养】2004年,新招博士1人、硕士7人。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在职博士、硕士。有在读博士4人,硕士7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2人。完成中国农科院二级、三级杰出人才的推荐工作;完成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推荐工作;新增博士生导师1人。
【科技体制改革】精简机构、明确职责:对职能部门进行调整。并在全所范围内对职能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中心处级领导岗位进行公开招聘。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是年,多次组织科技人员讨论草原所学科设置、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任务,从学科设置、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方向任务、支撑条件等方面进行整合,完成学科建设的整体构架,为草原所在学科建设方面搭建有利于发展的平台。制度改革:通过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使全所职工的收入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王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