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六期
  • (志鉴论坛)浅析方言志词汇部分应注意的问题行
  •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也是方言志记述的重要内容之一。近日,笔者翻阅了一些志书,发现在词汇部分存在不少共性问题,现以几部志书为例,谈一下方言志词汇部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收词要规范

      普通话中的一些词语经常在当地人口中使用,因此会出现将普通话词误作方言词的现象,这是很多志书都存在的问题。方言词是指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其实根据这一定义就可以很容易地将普通话词语和方言词语区别开来。一些志书收录的很多词语,只是方言读音和普通话读音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当地人用方言读音来读普通话词语,这些词语仍属普通话词汇。如“刮风”、“下雨”、“下雪”、“桌子”、“筷子”、“勺子”、“鼻子”、“左手”、“右手”、“中指”、“无名指”、“茄子”、“辣椒”、“苍蝇”、“蚊子”、“端午”、“今年”,这些出现在方言卷词汇节下的词语都不应收入。

        我们在收录方言词时应认真进行筛选,排除普通话词语的干扰,选择那些真正的方言词语。

      二、分类要合理

        先看下面两部志书词汇部分的分类。

        志书一,分为天文、地理,时间、方位,村舍、用品,称谓,身体、疾病,饮食、粮蔬,动物,名词、动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介词、副词10大类。我们可以看出,前7大类是按词义划分,后3大类是按词性划分。志书二,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农事、植物、动物、房舍器物、人事、亲属称谓、身体器官、医病、服饰、饮食、红白事、日常生活、交往、商业、文教、动作、形容词、方位、代词、副词23类。其中,前19类按词义划分,后4类按词性划分。这两部志书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在同一层次下使用了两种分类标准。

        方言词汇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种,一是按词性,二是按词义。但在同一层次下,事物的分类应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多标准等于无标准,词汇的分类也不例外。

        从志书本身的特点来看,按照词义分类是比较可取的,因为志书中的方言词主要是为了记录词语的意义,但是单纯按词义分类会导致部分词语难以归类,如连词,介词等虚词无实在意义,按词义分类便无从谈起。可能部分词语的归类困难就是导致志书将词义和词性两种分类方法混用的原因,编者把按词义难以归类的词语又按词性归类。按照词性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操作性比较强,因为几乎所有的词语都可以在有限的几种词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这种分类方法直观性比较差,而且往往会造成一个类目(如名词)下词语数量过多,很多意义毫无关联的词语混杂在一起,查找起来也不方便。可见词义和词性两种分类方法各有利弊,志书可以综合运用这两种分类方法,但是在一个层次下一种分类标准应贯彻始终,不能两种标准同时使用。

        我们认为可以先按词性划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等几个大类,然后在大类下再按词义细分若干小类,如在名词下可以细分天文、地理、时令、方位等小类(从实际情况来看,收录的名词比较多,所以细分小类,主要针对名词)。

        三、选字要恰当

        很多词语,方言区的人们对它们的读音习以为常,但如果要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得费一番琢磨。词是音义的结合体,语音和语义二者缺一不可。虽然方言的口头语言和汉语言规范文字缺乏一一对应关系,但是我们在选用和方言词对应的汉字时,还是应该尽可能地语音和语义两方面都要考虑,选用跟词语本身意义有联系的汉字。

        志书中的很多词语在选择用字时,只注意了读音,忽视了意义。如某部志书有如下几个词“信思”(思考)、“某量着”(估计)、“喜罕”(喜欢)。事实上,这几个词在字典中都可以直接找到对应词语的,它们的字型应分别为“寻思”、“谋量着”、“稀罕”。

        还有一些在字典中没有现成词可以借用的方言词,志书在选择用字时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辨析,不能随随便便找个同音字应付了事。如某方言区对于“双胞胎”的称呼,一部志书写作“双棒儿”,另一部写做“双傍儿”,笔者倾向于使用后者。《说文》“傍,近也。”王力《古汉语字典》“傍”下有“依傍”、“接近”义项。可以说双胞胎在母体中就互相“依傍”、“接近”,而“棒”的义项中找不到与此相关的解释。“捉迷藏”,志书中写作“趴毛儿”,这里用“趴猫儿”更为恰当,“像猫一样趴着不动”,似乎更能体现捉迷藏的特点。

      四、释义要全面、准确

        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有困难的词语需作注释。方言志不只是写给当地人看的,还要考虑到外地读者和研究者,所以要尽可能地多加注释。如“冻冰”、“鼻脐(眼子)”等词在志书中都未加注释,前者应释作“结冰”,后者应释作“肚脐”。

        释义应全面,一词多义的词语应将所有义项都注释出来。如在某地方言中,“脏”有两层意思,既可以指东西不干净(例:鞋子脏了,得擦擦了),也可以指人长得丑(例:那人长得真脏),在作注释时,两层意思都要注明。而当地收录该词的两部志书,一部只解释作东西不干净,另一部只解释作人长得丑。

        释义要准确,使读者能从注释中充分理解原词的意思,不准确的解释会误导读者。某志书将“双傍儿”一词释作“孪生兄妹”,这一解释实际上缩小了原词的意义范围,正确的解释应为“双胞胎”。也就是说,只要两人是一胎所生,不论两个都是男孩还是女孩,或是一男一女,也不论男孩为兄还是女孩为姊,只要两人是双胞胎都叫做“双傍儿”。该志在时令一节有如下两组词;

            上年:去年,前年:去二年,大前年:去三年;

            过年:来年,后年:来二年,大后年:来三年。

           (作者注:冒号之前为方言词,冒号之后为普通话注释)

      上面对应的两组词语,只有“过年”一词意思和普通话差别比较大,需要作注释,而且笔者认为释作“明年”更通俗易懂。其他几个词都是普通话词汇,字典中都有明确的解释,“前年”指“去年的前一年”,“大前年”指“前年的前一年”,“后年”指“明年的明年”,“大后年”指“紧接在后年之后的那一年”。这些词即使不作注释读者也能明白,而志书加了注释之后反倒让人难以理解了,“去二年”、“去三年”、“来二年”、“来三年”,这种解释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某志在物形、颜色目下有以下几组词:硬曰钉硬(作者注:“硬”为普通话词语,“钉硬”为方言词语,即用普通话词语“硬”为方言词语“钉硬”作注释,下同),软曰稀软、稀溜软,凉曰冰凉,亮曰锃亮,红曰火红、透红,黄曰焦黄。以上几组词语的注释是不恰当的,每组中的两个词语的语义轻重是有差别的,并不完全等同,后一个词(方言词语)比前一个词(普通话词语)程度重。“钉硬”比“硬”程度重,“稀软”比“软”程度重。如果要为方言词“钉硬”作一个恰当的注释,应为“非常硬”、“极其硬”。其他几组也是这种情况。

        在用普通话给方言作注释时不仅要力求准确,还应追求精确,不能只求意思差不多,要尽可能地把方言词意思的细微之处表现出来,必要的时候要多举例。

                              (作者:山东省威海市史志办公室)

                                          (摘自《山东史志》2010·3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浅析方言志词汇部分应注意的问题行
  •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也是方言志记述的重要内容之一。近日,笔者翻阅了一些志书,发现在词汇部分存在不少共性问题,现以几部志书为例,谈一下方言志词汇部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收词要规范

      普通话中的一些词语经常在当地人口中使用,因此会出现将普通话词误作方言词的现象,这是很多志书都存在的问题。方言词是指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其实根据这一定义就可以很容易地将普通话词语和方言词语区别开来。一些志书收录的很多词语,只是方言读音和普通话读音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当地人用方言读音来读普通话词语,这些词语仍属普通话词汇。如“刮风”、“下雨”、“下雪”、“桌子”、“筷子”、“勺子”、“鼻子”、“左手”、“右手”、“中指”、“无名指”、“茄子”、“辣椒”、“苍蝇”、“蚊子”、“端午”、“今年”,这些出现在方言卷词汇节下的词语都不应收入。

        我们在收录方言词时应认真进行筛选,排除普通话词语的干扰,选择那些真正的方言词语。

      二、分类要合理

        先看下面两部志书词汇部分的分类。

        志书一,分为天文、地理,时间、方位,村舍、用品,称谓,身体、疾病,饮食、粮蔬,动物,名词、动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介词、副词10大类。我们可以看出,前7大类是按词义划分,后3大类是按词性划分。志书二,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农事、植物、动物、房舍器物、人事、亲属称谓、身体器官、医病、服饰、饮食、红白事、日常生活、交往、商业、文教、动作、形容词、方位、代词、副词23类。其中,前19类按词义划分,后4类按词性划分。这两部志书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在同一层次下使用了两种分类标准。

        方言词汇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种,一是按词性,二是按词义。但在同一层次下,事物的分类应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多标准等于无标准,词汇的分类也不例外。

        从志书本身的特点来看,按照词义分类是比较可取的,因为志书中的方言词主要是为了记录词语的意义,但是单纯按词义分类会导致部分词语难以归类,如连词,介词等虚词无实在意义,按词义分类便无从谈起。可能部分词语的归类困难就是导致志书将词义和词性两种分类方法混用的原因,编者把按词义难以归类的词语又按词性归类。按照词性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操作性比较强,因为几乎所有的词语都可以在有限的几种词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这种分类方法直观性比较差,而且往往会造成一个类目(如名词)下词语数量过多,很多意义毫无关联的词语混杂在一起,查找起来也不方便。可见词义和词性两种分类方法各有利弊,志书可以综合运用这两种分类方法,但是在一个层次下一种分类标准应贯彻始终,不能两种标准同时使用。

        我们认为可以先按词性划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等几个大类,然后在大类下再按词义细分若干小类,如在名词下可以细分天文、地理、时令、方位等小类(从实际情况来看,收录的名词比较多,所以细分小类,主要针对名词)。

        三、选字要恰当

        很多词语,方言区的人们对它们的读音习以为常,但如果要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得费一番琢磨。词是音义的结合体,语音和语义二者缺一不可。虽然方言的口头语言和汉语言规范文字缺乏一一对应关系,但是我们在选用和方言词对应的汉字时,还是应该尽可能地语音和语义两方面都要考虑,选用跟词语本身意义有联系的汉字。

        志书中的很多词语在选择用字时,只注意了读音,忽视了意义。如某部志书有如下几个词“信思”(思考)、“某量着”(估计)、“喜罕”(喜欢)。事实上,这几个词在字典中都可以直接找到对应词语的,它们的字型应分别为“寻思”、“谋量着”、“稀罕”。

        还有一些在字典中没有现成词可以借用的方言词,志书在选择用字时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辨析,不能随随便便找个同音字应付了事。如某方言区对于“双胞胎”的称呼,一部志书写作“双棒儿”,另一部写做“双傍儿”,笔者倾向于使用后者。《说文》“傍,近也。”王力《古汉语字典》“傍”下有“依傍”、“接近”义项。可以说双胞胎在母体中就互相“依傍”、“接近”,而“棒”的义项中找不到与此相关的解释。“捉迷藏”,志书中写作“趴毛儿”,这里用“趴猫儿”更为恰当,“像猫一样趴着不动”,似乎更能体现捉迷藏的特点。

      四、释义要全面、准确

        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有困难的词语需作注释。方言志不只是写给当地人看的,还要考虑到外地读者和研究者,所以要尽可能地多加注释。如“冻冰”、“鼻脐(眼子)”等词在志书中都未加注释,前者应释作“结冰”,后者应释作“肚脐”。

        释义应全面,一词多义的词语应将所有义项都注释出来。如在某地方言中,“脏”有两层意思,既可以指东西不干净(例:鞋子脏了,得擦擦了),也可以指人长得丑(例:那人长得真脏),在作注释时,两层意思都要注明。而当地收录该词的两部志书,一部只解释作东西不干净,另一部只解释作人长得丑。

        释义要准确,使读者能从注释中充分理解原词的意思,不准确的解释会误导读者。某志书将“双傍儿”一词释作“孪生兄妹”,这一解释实际上缩小了原词的意义范围,正确的解释应为“双胞胎”。也就是说,只要两人是一胎所生,不论两个都是男孩还是女孩,或是一男一女,也不论男孩为兄还是女孩为姊,只要两人是双胞胎都叫做“双傍儿”。该志在时令一节有如下两组词;

            上年:去年,前年:去二年,大前年:去三年;

            过年:来年,后年:来二年,大后年:来三年。

           (作者注:冒号之前为方言词,冒号之后为普通话注释)

      上面对应的两组词语,只有“过年”一词意思和普通话差别比较大,需要作注释,而且笔者认为释作“明年”更通俗易懂。其他几个词都是普通话词汇,字典中都有明确的解释,“前年”指“去年的前一年”,“大前年”指“前年的前一年”,“后年”指“明年的明年”,“大后年”指“紧接在后年之后的那一年”。这些词即使不作注释读者也能明白,而志书加了注释之后反倒让人难以理解了,“去二年”、“去三年”、“来二年”、“来三年”,这种解释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某志在物形、颜色目下有以下几组词:硬曰钉硬(作者注:“硬”为普通话词语,“钉硬”为方言词语,即用普通话词语“硬”为方言词语“钉硬”作注释,下同),软曰稀软、稀溜软,凉曰冰凉,亮曰锃亮,红曰火红、透红,黄曰焦黄。以上几组词语的注释是不恰当的,每组中的两个词语的语义轻重是有差别的,并不完全等同,后一个词(方言词语)比前一个词(普通话词语)程度重。“钉硬”比“硬”程度重,“稀软”比“软”程度重。如果要为方言词“钉硬”作一个恰当的注释,应为“非常硬”、“极其硬”。其他几组也是这种情况。

        在用普通话给方言作注释时不仅要力求准确,还应追求精确,不能只求意思差不多,要尽可能地把方言词意思的细微之处表现出来,必要的时候要多举例。

                              (作者:山东省威海市史志办公室)

                                          (摘自《山东史志》2010·3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