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忽拉盖
“忽拉盖”是包头方言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詈语词。所谓詈语词,就是辱骂人的话。但“忽拉盖”与其他詈语词有所不同,它的表义作用非常特殊,即它的所指意义大而模糊。比如说“那个家厮是个忽拉盖”,说的人表达的也许是这个层面的意思,而听的人则可能会理解判断为与之相近的另一个意思;要想达到认识的统一,必须有共同认知的语言背景。忽拉盖这种语义的宽泛和不确定性,与它的语源有极大地关系。
忽拉盖其实是个蒙语词。它被吸收进入汉语是在元代,元曲中常见使用,多写作虎剌孩、忽剌孩或忽剌海等。如关汉卿《哭存孝》剧第一折李存信白:“若说我姓名,家将不能记,一对忽剌孩,都是狗养的。”《八大王开诏救忠臣》剧二折白:“我想那杨六儿虎剌孩那等英雄,好没生着我和他交锋,可不是弄我那老性命哩。”又《精忠记》三折白:“我们番将实是乖,爱吃牛肉不持斋。孩子都是马上养,长大都作虎剌孩。”
明人著作《华夷译语》,对蒙古语多有注译,其人物门曰:“贼,虎剌海。”《元史语解》卷二宫卫门也说:“呼拉干齐,捕盗人也。”可见虎剌孩、忽拉孩或呼拉干等,在蒙古语中原义为贼和强盗,但体会上例元曲中的虎剌孩或忽拉孩等,已经用的不是本义,而是一个发展了的辱骂词,其意义可解释成骗子、小蝥贼、老匹夫、大胆狂徒等等,与现在包头方言中所用大略相同。
盖盗贼之为人也,烧杀抢掠、奸淫盗窃,无所不为,而又心术狡诈难测,行踪诡秘不定,为天下恶行之集大成者。但因为“盗贼”是实词,如果用它来骂人,最终当然还是盗贼,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忽拉盖则不同,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语音被吸收进汉语方言词汇的,当人们借用它时,可以完全忽略其原义,并且赋予其多种解释,使其意义的涵盖面加大,逐渐趋于不确定。所以不论是坑蒙拐骗偷,抑或是吃喝嫖赌抽,凡奸滑刁顽之辈,不务正业之徒,称之为“忽拉盖”,用以表达人们的憎恨、厌恶之情,无不恰如其分。这个时候,如果一定要给“忽拉盖”找一个必须的定义,也很简单,那就是坏蛋。
保留在包头方言词汇中的“忽拉盖”,已经没有了原来蒙古语盗贼的意思,引申义则如上所述,非常之多;在语法上,它还可以省略作忽拉。忽拉与忽拉盖意义完全相同,并且可以与汉语词组成新的“蒙汉合璧”词,如贼忽拉、贼忽拉盖、贼眉忽拉眼等,正是这些词里流露出的“贼相”,使我们还得以窥见忽拉盖最初引入汉语时所具有的意义。
马 爬
包头方言,称人四脚着地而爬伏曰马爬。如说马爬在地上、马爬下睡、摔了个大马爬等。引申之,凡物体延伏于地如爬,亦可谓之马爬。如乡语说“园子里头葫芦呀马爬地种下一地”。此处的马爬就是指铺满地面的蔓状植物。此外棍状物体放置地面时起伏不平,也可目之为马爬,如圪料马爬、圪溜马爬等。
但马爬在包头方言中还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就是作为构词语素,表示程度之深,尤其是形容身体(名誉)等处于困顿不堪的状况。如喘气马爬,是指气喘吁吁,非常劳累;跄前马爬或跌倒马爬,是指跌跌撞撞,脚步不稳;磕睡马爬,是指极度磕睡,不能坚持的样子;咳嗽马爬,是指咳嗽得非常厉害;丢人马爬则是指做了极不名誉的事情。其他如受罪马爬、撅起马爬、着急马爬等均是表示较为严重的消极状态。而忽鹿马爬,是指非常糊涂。此外,还有撩气马爬、赤脚马爬、稀松马爬等说法。
马爬一词,明代已有,也作马伏。《金瓶梅词话》第十回:“〔西门庆〕于是坐在青纱帐内,令妇人马爬在身边。”又第七十五回:“良久,又令他马伏在下,直舒双足,西门庆披着红绫被骑在他身上。”《白雪遗音·剪靛花·似雪花》:“哎哟买了个大西瓜,一出门来栽了个马爬爬,撒了宫粉揉碎了花。”
此词之语源,当然是由马而来。马之常态,为四足挺立,精神抖擞,极度疲惫时则摊开四蹄,卧于地上。就其形态而言,是爬伏于地,就其情状而言,是困顿不能站立。虽然不完全是爬,但方言以爬来形容,是竭力描写其困顿,非常形象,从而使马爬成了一个构词、造语能力非常强的语词,不断生发出新的词语来。
除马爬外,包头方言还用爬来形容人或物之不振,如牛羊、骆驼等瘦瘠虚弱至于委顿不起,皆谓之爬,有爬羊等说法。而人之潦倒不堪者,则被称之为爬长货,更为甚者,则曰爬得展展儿的、爬得展应应的。爬之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打平伙
打平伙,是旧日包头乡间一种常见的饮食风俗,顾名思义,就是平均分摊钱财而结伙吃喝。《绥远通志稿》卷五十《民族(汉族)·语言类·方言俚语》:“醵资为食曰打平伙。”
打平伙一般是在阴雨天气或农闲的时候,村上的几个人坐在一起无聊,不免说道吃喝,都感到口里要“淡出鸟来”,说道谁谁家宰杀了牲畜,上好的肥膘,就更是连连地咽口水。有的人忍不住,提议打平伙解解馋,于是众人积极响应,刹时间,就将一场闲聊变成了热气腾腾的聚餐。
打平伙原则上应该是花销均摊,但实际中经常并不是那么斤斤计较,多数是考虑在场人的不同情况,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帮工跑腿,东家则提供锅灶柴炭、油盐酱蒜。有出不起钱的,也不排除其参与,烧火剥葱,端盘子洗碗,都算份子。商量好了,一样吃喝,为的就是其乐融融的气氛。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打平伙既是人们解决口腹之欲的经济办法,又是联络感情,凝聚友谊,团结互助的重要手段,体现出了一种原始质朴的美。
打平伙在我国的历史非常久远,古代称为“醵”或“酺”。《礼记·礼器》郑玄注:“合钱饮酒为醵。”《史记·孝文本纪》:“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司马贞索隐:“《说文》云:‘酺,王者布德,大饮酒也。’出钱为醵,出食为酺。”又说:“赵武灵王灭中山,酺五日,是其所起也。”为什么大众自己出钱出物聚饮,还要皇帝和国君的恩准呢?唐颜师古注《汉书·文帝纪》曰:“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看来没有正当的名目,想打平伙也是不行的。
打平伙在文籍中有多种写法。《二刻拍案惊奇》卷五:“众贼道:‘果是利害。而今幸得无事,弟兄们且打平伙吃酒压惊去。’”写作打平伙。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不肯,众人又说不好独难为他一个,我们大家凑些,打个平火。”《畿辅通志》卷七十二《舆地略》二十七《方言》附各州县方言曰:“醵钱饮酒曰打平火。”又写作打平火。
也作打平和。《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七回:“西门庆家中这些大官儿,常在他屋里坐的打平和吃酒。”
又作打瓶伙。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杂记》:“〔三人〕则呼沈公勇曰:‘沈二哥,我们大家去打个瓶伙。’即同至酒店中,呼酒保取酒。”
也说打并伙。《吕梁英雄传》第四十六回:“我提个意见,天气这么热,咱们‘打并伙’吃西瓜吧!”
可见打平伙这一饮食风俗,并不是一时一地的独特现象,而是从古至今继承下来的,在我国的其他地区,也普遍存在。
打 点
打点一词,为俚俗常言,唐宋以来多见使用,现在就用得就更多了。其字又作“打叠”、“打跌”、“打迭”、“打揲”等。而其意义,包头方言和普通话毫无二致,不外乎两个。
一为准备、置办、收拾、整理。宋刘昌诗《芦蒲笔记》卷三:“收拾为打叠。”唐韩偓《偶见》诗:“打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三国志平话》卷下:“一日曹操夜静私行,见军打揲行李。”元马致远《乐阳楼》楔子:“我今日打点些按酒去。”包头方言也经常说:出门的东西都打点好了。
二是贿赂、疏通关节,这是前一意义的引申义,也是使用最多的意思。
打官司需要打点。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你可去衙门打点,把官司上下布置停当。”提拔任用也需要打点。《六部成语·吏部成语》“打点使费”注:“如应行补缺之官,以银钱送给吏部书办,求其照应,指望补一好缺之类(打点,行贿之别名)。”包头方言也说:上上下下都打点好了,保证没问题了;这个事情不打点办不成。
如此说来,打点虽然不是一个好词,却端的能办成实事。
人生在世,难免要遇到坎坎坷坷,在无权无势,没有人“做声”关照的情况下,要顺利度过,就只好靠打点了。
打点的方法有很多,塞之以金钱烟酒,居之以洋房别墅,示之以青春美色,或桑那之,或按摩之,等等等等,均可列为手段,会打点者无师自通,也毋须别人点拨。
当然打点的目的也不同。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摆摊经营,花钱打点,只是为了简单的生存,似乎不上档次;而谋取权利者,因为属于高雅追求,据说就更不好打点,个中秘密,非凡夫俗子所能知。能打点其实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世间多有一些提着猪头寻不见庙门的,想打点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可见打点还是一种学问。
丑是家中宝
“丑是家中宝,喜人惹烦恼”、“丑妻近地家中宝”,是两句从小就听惯了的俗语。那丑,指的是丑媳妇。为什么会这么讲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颇有一些互为矛盾而又同时为世人推崇的价值观。一方面,说为男人者,一生之重要追求之一,是娶一个如花似玉的女人做老婆。此话当然不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未闻有人在洞房花烛夜,撩开盖头,发现新娘是一个沉鱼落雁的美女而顿足捶胸、懊恼欲死的,多数倒是梦想娶一个惑阳城、迷下蔡的绝色女子为妻。而一旦得逞,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知今夕何夕,以为平生之愿足矣。但另一方面,又说红颜乃是祸水。并且引经据典,找了许多亡国亡家的史实来证明。通俗一点而又人人皆知的,如吕布戏貂蝉、西门庆勾搭潘金莲,董卓、武大郎因之丧命,就是明证。
反之,娶一个丑媳妇就省心、省事得多。因为长得丑,不仅别人觊觎的兴趣不大,就是媳妇本人,也自知没什么招蜂引蝶的资本,只好安分守己,不惹是非,红杏出墙的几率自然就更少了,正所谓“穷吃素,老看经。丑妇贞,闲官清。”为妻贞洁而又使丈夫不遭横事,还不是家中之大宝?
所以这种说法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口中流传不衰。比如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你抛撇了这丑妇家中宝,挑踢着美女家生哨。”元无名氏《替杀妻》第四折:“常言道丑妇家中宝,休贪他人才精精细细、怜怜悧悧、能言快语,不中!”《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一回也说:“常言丑是家中宝,可喜惹烦恼。”
古人说这些话,并不是因为自己吃不着葡萄,所以说葡萄酸,而的确是因为看了太多的事实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当然,在劝慰自己与他人之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文化那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消极精神状态,也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包头市地方志办公室)
忽拉盖
“忽拉盖”是包头方言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詈语词。所谓詈语词,就是辱骂人的话。但“忽拉盖”与其他詈语词有所不同,它的表义作用非常特殊,即它的所指意义大而模糊。比如说“那个家厮是个忽拉盖”,说的人表达的也许是这个层面的意思,而听的人则可能会理解判断为与之相近的另一个意思;要想达到认识的统一,必须有共同认知的语言背景。忽拉盖这种语义的宽泛和不确定性,与它的语源有极大地关系。
忽拉盖其实是个蒙语词。它被吸收进入汉语是在元代,元曲中常见使用,多写作虎剌孩、忽剌孩或忽剌海等。如关汉卿《哭存孝》剧第一折李存信白:“若说我姓名,家将不能记,一对忽剌孩,都是狗养的。”《八大王开诏救忠臣》剧二折白:“我想那杨六儿虎剌孩那等英雄,好没生着我和他交锋,可不是弄我那老性命哩。”又《精忠记》三折白:“我们番将实是乖,爱吃牛肉不持斋。孩子都是马上养,长大都作虎剌孩。”
明人著作《华夷译语》,对蒙古语多有注译,其人物门曰:“贼,虎剌海。”《元史语解》卷二宫卫门也说:“呼拉干齐,捕盗人也。”可见虎剌孩、忽拉孩或呼拉干等,在蒙古语中原义为贼和强盗,但体会上例元曲中的虎剌孩或忽拉孩等,已经用的不是本义,而是一个发展了的辱骂词,其意义可解释成骗子、小蝥贼、老匹夫、大胆狂徒等等,与现在包头方言中所用大略相同。
盖盗贼之为人也,烧杀抢掠、奸淫盗窃,无所不为,而又心术狡诈难测,行踪诡秘不定,为天下恶行之集大成者。但因为“盗贼”是实词,如果用它来骂人,最终当然还是盗贼,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忽拉盖则不同,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语音被吸收进汉语方言词汇的,当人们借用它时,可以完全忽略其原义,并且赋予其多种解释,使其意义的涵盖面加大,逐渐趋于不确定。所以不论是坑蒙拐骗偷,抑或是吃喝嫖赌抽,凡奸滑刁顽之辈,不务正业之徒,称之为“忽拉盖”,用以表达人们的憎恨、厌恶之情,无不恰如其分。这个时候,如果一定要给“忽拉盖”找一个必须的定义,也很简单,那就是坏蛋。
保留在包头方言词汇中的“忽拉盖”,已经没有了原来蒙古语盗贼的意思,引申义则如上所述,非常之多;在语法上,它还可以省略作忽拉。忽拉与忽拉盖意义完全相同,并且可以与汉语词组成新的“蒙汉合璧”词,如贼忽拉、贼忽拉盖、贼眉忽拉眼等,正是这些词里流露出的“贼相”,使我们还得以窥见忽拉盖最初引入汉语时所具有的意义。
马 爬
包头方言,称人四脚着地而爬伏曰马爬。如说马爬在地上、马爬下睡、摔了个大马爬等。引申之,凡物体延伏于地如爬,亦可谓之马爬。如乡语说“园子里头葫芦呀马爬地种下一地”。此处的马爬就是指铺满地面的蔓状植物。此外棍状物体放置地面时起伏不平,也可目之为马爬,如圪料马爬、圪溜马爬等。
但马爬在包头方言中还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就是作为构词语素,表示程度之深,尤其是形容身体(名誉)等处于困顿不堪的状况。如喘气马爬,是指气喘吁吁,非常劳累;跄前马爬或跌倒马爬,是指跌跌撞撞,脚步不稳;磕睡马爬,是指极度磕睡,不能坚持的样子;咳嗽马爬,是指咳嗽得非常厉害;丢人马爬则是指做了极不名誉的事情。其他如受罪马爬、撅起马爬、着急马爬等均是表示较为严重的消极状态。而忽鹿马爬,是指非常糊涂。此外,还有撩气马爬、赤脚马爬、稀松马爬等说法。
马爬一词,明代已有,也作马伏。《金瓶梅词话》第十回:“〔西门庆〕于是坐在青纱帐内,令妇人马爬在身边。”又第七十五回:“良久,又令他马伏在下,直舒双足,西门庆披着红绫被骑在他身上。”《白雪遗音·剪靛花·似雪花》:“哎哟买了个大西瓜,一出门来栽了个马爬爬,撒了宫粉揉碎了花。”
此词之语源,当然是由马而来。马之常态,为四足挺立,精神抖擞,极度疲惫时则摊开四蹄,卧于地上。就其形态而言,是爬伏于地,就其情状而言,是困顿不能站立。虽然不完全是爬,但方言以爬来形容,是竭力描写其困顿,非常形象,从而使马爬成了一个构词、造语能力非常强的语词,不断生发出新的词语来。
除马爬外,包头方言还用爬来形容人或物之不振,如牛羊、骆驼等瘦瘠虚弱至于委顿不起,皆谓之爬,有爬羊等说法。而人之潦倒不堪者,则被称之为爬长货,更为甚者,则曰爬得展展儿的、爬得展应应的。爬之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打平伙
打平伙,是旧日包头乡间一种常见的饮食风俗,顾名思义,就是平均分摊钱财而结伙吃喝。《绥远通志稿》卷五十《民族(汉族)·语言类·方言俚语》:“醵资为食曰打平伙。”
打平伙一般是在阴雨天气或农闲的时候,村上的几个人坐在一起无聊,不免说道吃喝,都感到口里要“淡出鸟来”,说道谁谁家宰杀了牲畜,上好的肥膘,就更是连连地咽口水。有的人忍不住,提议打平伙解解馋,于是众人积极响应,刹时间,就将一场闲聊变成了热气腾腾的聚餐。
打平伙原则上应该是花销均摊,但实际中经常并不是那么斤斤计较,多数是考虑在场人的不同情况,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帮工跑腿,东家则提供锅灶柴炭、油盐酱蒜。有出不起钱的,也不排除其参与,烧火剥葱,端盘子洗碗,都算份子。商量好了,一样吃喝,为的就是其乐融融的气氛。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打平伙既是人们解决口腹之欲的经济办法,又是联络感情,凝聚友谊,团结互助的重要手段,体现出了一种原始质朴的美。
打平伙在我国的历史非常久远,古代称为“醵”或“酺”。《礼记·礼器》郑玄注:“合钱饮酒为醵。”《史记·孝文本纪》:“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司马贞索隐:“《说文》云:‘酺,王者布德,大饮酒也。’出钱为醵,出食为酺。”又说:“赵武灵王灭中山,酺五日,是其所起也。”为什么大众自己出钱出物聚饮,还要皇帝和国君的恩准呢?唐颜师古注《汉书·文帝纪》曰:“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看来没有正当的名目,想打平伙也是不行的。
打平伙在文籍中有多种写法。《二刻拍案惊奇》卷五:“众贼道:‘果是利害。而今幸得无事,弟兄们且打平伙吃酒压惊去。’”写作打平伙。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不肯,众人又说不好独难为他一个,我们大家凑些,打个平火。”《畿辅通志》卷七十二《舆地略》二十七《方言》附各州县方言曰:“醵钱饮酒曰打平火。”又写作打平火。
也作打平和。《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七回:“西门庆家中这些大官儿,常在他屋里坐的打平和吃酒。”
又作打瓶伙。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杂记》:“〔三人〕则呼沈公勇曰:‘沈二哥,我们大家去打个瓶伙。’即同至酒店中,呼酒保取酒。”
也说打并伙。《吕梁英雄传》第四十六回:“我提个意见,天气这么热,咱们‘打并伙’吃西瓜吧!”
可见打平伙这一饮食风俗,并不是一时一地的独特现象,而是从古至今继承下来的,在我国的其他地区,也普遍存在。
打 点
打点一词,为俚俗常言,唐宋以来多见使用,现在就用得就更多了。其字又作“打叠”、“打跌”、“打迭”、“打揲”等。而其意义,包头方言和普通话毫无二致,不外乎两个。
一为准备、置办、收拾、整理。宋刘昌诗《芦蒲笔记》卷三:“收拾为打叠。”唐韩偓《偶见》诗:“打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三国志平话》卷下:“一日曹操夜静私行,见军打揲行李。”元马致远《乐阳楼》楔子:“我今日打点些按酒去。”包头方言也经常说:出门的东西都打点好了。
二是贿赂、疏通关节,这是前一意义的引申义,也是使用最多的意思。
打官司需要打点。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你可去衙门打点,把官司上下布置停当。”提拔任用也需要打点。《六部成语·吏部成语》“打点使费”注:“如应行补缺之官,以银钱送给吏部书办,求其照应,指望补一好缺之类(打点,行贿之别名)。”包头方言也说:上上下下都打点好了,保证没问题了;这个事情不打点办不成。
如此说来,打点虽然不是一个好词,却端的能办成实事。
人生在世,难免要遇到坎坎坷坷,在无权无势,没有人“做声”关照的情况下,要顺利度过,就只好靠打点了。
打点的方法有很多,塞之以金钱烟酒,居之以洋房别墅,示之以青春美色,或桑那之,或按摩之,等等等等,均可列为手段,会打点者无师自通,也毋须别人点拨。
当然打点的目的也不同。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摆摊经营,花钱打点,只是为了简单的生存,似乎不上档次;而谋取权利者,因为属于高雅追求,据说就更不好打点,个中秘密,非凡夫俗子所能知。能打点其实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世间多有一些提着猪头寻不见庙门的,想打点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可见打点还是一种学问。
丑是家中宝
“丑是家中宝,喜人惹烦恼”、“丑妻近地家中宝”,是两句从小就听惯了的俗语。那丑,指的是丑媳妇。为什么会这么讲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颇有一些互为矛盾而又同时为世人推崇的价值观。一方面,说为男人者,一生之重要追求之一,是娶一个如花似玉的女人做老婆。此话当然不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未闻有人在洞房花烛夜,撩开盖头,发现新娘是一个沉鱼落雁的美女而顿足捶胸、懊恼欲死的,多数倒是梦想娶一个惑阳城、迷下蔡的绝色女子为妻。而一旦得逞,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知今夕何夕,以为平生之愿足矣。但另一方面,又说红颜乃是祸水。并且引经据典,找了许多亡国亡家的史实来证明。通俗一点而又人人皆知的,如吕布戏貂蝉、西门庆勾搭潘金莲,董卓、武大郎因之丧命,就是明证。
反之,娶一个丑媳妇就省心、省事得多。因为长得丑,不仅别人觊觎的兴趣不大,就是媳妇本人,也自知没什么招蜂引蝶的资本,只好安分守己,不惹是非,红杏出墙的几率自然就更少了,正所谓“穷吃素,老看经。丑妇贞,闲官清。”为妻贞洁而又使丈夫不遭横事,还不是家中之大宝?
所以这种说法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口中流传不衰。比如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你抛撇了这丑妇家中宝,挑踢着美女家生哨。”元无名氏《替杀妻》第四折:“常言道丑妇家中宝,休贪他人才精精细细、怜怜悧悧、能言快语,不中!”《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一回也说:“常言丑是家中宝,可喜惹烦恼。”
古人说这些话,并不是因为自己吃不着葡萄,所以说葡萄酸,而的确是因为看了太多的事实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当然,在劝慰自己与他人之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文化那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消极精神状态,也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包头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