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四期
  • (史海钩沉)锡林浩特东商、西商和南商称谓的由来
  •  提起锡林浩特“东商”、“西商”和“南商”,除了那些老“锡林浩特”以及如今仍居住在那儿的部分居民外,恐怕鲜为人知了。而就在大约30年前,东、西商的叫法可是尽人皆知,因为它几乎可以把当时面积狭小的锡林浩特城区分划的泾渭分明:以市老邮局至锡林河北大桥那条马路为界,路东叫“东商”,路西是“西商”。说道南商,知道的人便开始大大打了折扣。但您若是有兴趣找上几位上了年岁的老者讨教,他们中的哪一位兴许不会让您失望:“由贝子庙向南走八里路,五棵树那儿。南商嘛,咋会不知道?”

    顾名思义,东、西、南商是锡林浩特早年按地域方位划分的几处经商做买卖的地方。这些称谓始于何时?则说来话长。

    广袤的锡盟草原的商贸史可追溯到距今约800多年的元代。那时,曾先后有一些西域商人来到草原从事商贸活动。他们都是数人结伴而行,用原始的运输办法,以探险者的精神进入草原,以物易物,贸易数额和范围极其狭小。而明代的统治者出于提防北方蒙古人再次入主中原的考虑,以长城为界,严防长城内外的汉、蒙民间往来,实质上形成了对北方蒙古地区的经济封锁,使得草原上本来发展缓慢的蒙汉民间物资交流受到毁灭性打击。后来的清朝统治者在此问题上的眼光较其前者高出一筹。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战役告捷后,曾在多伦诺尔召见蒙古王公,搞赐宴封赏活动。诸蒙古王公趁机奏请朝廷恩准内地商人进入草原经商,互通有无。在清政府同意下,各地一些商人陆续在张家口、多伦诺尔等地设点经商,并进入草原腹地游动贸易。

    清乾隆八年(1743)贝子庙的修建,为草原商业的拓展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北京、张家口、赤峰、沈阳等地的旅蒙商贾不约而至,贝子庙一带经贸活动渐入佳境,同时这里又成了各路商人进一步拓展乌珠穆沁、阿巴嘎,乃至喇嘛库伦等地商贸活动的必经之地。就在这种背景下,由贝子庙贝子出面,指定在贝子庙东、西、南各设一个商贸区域,延续了百多年的西商、东商、南商的称谓由此而来。

    东商以来自北京、山西、河北的一些手工匠人为主,从事熟皮子,做箱柜、裱字画,盖房子等;西商以北京、张家口的客商为多,较大一点的商号是“三义德”,主要经营金银首饰、玉石、玛瑙、鼻烟壶、佛事用品及烟叶、糕点吃食等;南商则是林西、克旗、赤峰、多伦等地商家的落脚点,贸易规模较大,商家有四大号、八小号之谓(即四家大坐商,八家小坐商),经营品种以牧业生产牧民生活必需品为主,如帐篷、套马竿、铁钉、木桶及米面油茶、绸缎布匹等。各路商族云集草原的状况在二十世纪初年达到高潮。据当地老人介绍,当时以贝子庙为轴心,方圆十里之内,就有商铺逾百家,经营的货物达数百种,以至有“上至百货绸缎,下至针线葱蒜,南商铺面走走,好似京城一转”之赞誉。

    商业在千古草原深处兴起,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牧民生产生活需要,推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当时情形下商人们不可能实行等价交易,因而他们从中盘剥牧民,获取高额利润是必然的。

    后来,贝子庙地区的商贸活动每况愈下,尤其是两次大事件使这里的商贸业受到重创。一次是三十年代,日军入侵草原。日伪的长期统治与掠夺,特务、兵痞猖獗,致使当地商贸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另一次是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参战,在其返国途中,一些不法之徒席卷了贝子庙地区尚存的坐商商号,使得一段时间内草原上的商贸活动绝迹。虽然这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没有商贸流通,广大牧区群众生产生活用品极其短缺。因为买不到布,牧民不能换季,不少人一年到头就是一件破烂皮衣,天冷时毛朝里穿,天热了毛朝外穿。很多人家连缝补衣物的针线都没有,实在没辙时将旧布头儿上的线抽出来,几根布丝搓成线对付一下。更让牧民们为难的是火柴奇缺,他们的破毡包里从早到晚不敢断火,否则喝茶做饭都成了问题。

    1945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成立。为粉碎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封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生产生活急需,联合会将开展民族贸易工作作为一项紧迫任务组织实施,明确提出了“贸易上公平交易,互惠互利,并以有利于蒙古族生计为原则”的经济政策。成立了内蒙古实业公司(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乌兰夫亲任总公司董事会的董事长),制定了“组织恢复广大牧区的商品流通,尽快地以合理的价格组织供应牧区人民群众所急需的商品,收购牧区牧民急于出卖的牲畜、皮毛及其他产品。再逐步组织开发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繁荣经济,保障供给”的具体工作计划。经过人员及资金诸方面的准备,实业公司很快打开工作局面,并选派关起义(蒙古族,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行委员兼实业公司副总经理。194612月任察哈尔盟代理盟长,一个月后在正蓝旗哈叭嘎农村与国民党部队战斗中牺牲)、林蔚然(河南人,建国后历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财政厅厅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等干部深入北方草原建立分公司。在锡盟行政公署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实业公司贝子庙分公司(经理何继海)于194651正式成立并开张营业。闻讯而来的牧民、喇嘛们络绎不绝,大家买到了平时想买却买不到的物品,个个笑逐颜开。1947年改为西蒙贸易管理分局(位于西商),并在东商成立贝子庙大众商店,同时对私人商户采取放宽经营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营商业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锡林浩特(即贝子庙)地区商贸业有了合理布局和长足发展。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位于西商、东商的国营商店、合作社等仍然是锡林浩特居民逛街购物的主要去处(南商则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消失)。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锡林浩特市城区的扩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原来意义上的东、西商已不复存在,作为地域称谓也逐年被人遗忘,代之而来的,是漂亮整洁的新兴草原城市及现代文明、种类齐全的商业服务业。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锡林浩特东商、西商和南商称谓的由来
  •  提起锡林浩特“东商”、“西商”和“南商”,除了那些老“锡林浩特”以及如今仍居住在那儿的部分居民外,恐怕鲜为人知了。而就在大约30年前,东、西商的叫法可是尽人皆知,因为它几乎可以把当时面积狭小的锡林浩特城区分划的泾渭分明:以市老邮局至锡林河北大桥那条马路为界,路东叫“东商”,路西是“西商”。说道南商,知道的人便开始大大打了折扣。但您若是有兴趣找上几位上了年岁的老者讨教,他们中的哪一位兴许不会让您失望:“由贝子庙向南走八里路,五棵树那儿。南商嘛,咋会不知道?”

    顾名思义,东、西、南商是锡林浩特早年按地域方位划分的几处经商做买卖的地方。这些称谓始于何时?则说来话长。

    广袤的锡盟草原的商贸史可追溯到距今约800多年的元代。那时,曾先后有一些西域商人来到草原从事商贸活动。他们都是数人结伴而行,用原始的运输办法,以探险者的精神进入草原,以物易物,贸易数额和范围极其狭小。而明代的统治者出于提防北方蒙古人再次入主中原的考虑,以长城为界,严防长城内外的汉、蒙民间往来,实质上形成了对北方蒙古地区的经济封锁,使得草原上本来发展缓慢的蒙汉民间物资交流受到毁灭性打击。后来的清朝统治者在此问题上的眼光较其前者高出一筹。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战役告捷后,曾在多伦诺尔召见蒙古王公,搞赐宴封赏活动。诸蒙古王公趁机奏请朝廷恩准内地商人进入草原经商,互通有无。在清政府同意下,各地一些商人陆续在张家口、多伦诺尔等地设点经商,并进入草原腹地游动贸易。

    清乾隆八年(1743)贝子庙的修建,为草原商业的拓展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北京、张家口、赤峰、沈阳等地的旅蒙商贾不约而至,贝子庙一带经贸活动渐入佳境,同时这里又成了各路商人进一步拓展乌珠穆沁、阿巴嘎,乃至喇嘛库伦等地商贸活动的必经之地。就在这种背景下,由贝子庙贝子出面,指定在贝子庙东、西、南各设一个商贸区域,延续了百多年的西商、东商、南商的称谓由此而来。

    东商以来自北京、山西、河北的一些手工匠人为主,从事熟皮子,做箱柜、裱字画,盖房子等;西商以北京、张家口的客商为多,较大一点的商号是“三义德”,主要经营金银首饰、玉石、玛瑙、鼻烟壶、佛事用品及烟叶、糕点吃食等;南商则是林西、克旗、赤峰、多伦等地商家的落脚点,贸易规模较大,商家有四大号、八小号之谓(即四家大坐商,八家小坐商),经营品种以牧业生产牧民生活必需品为主,如帐篷、套马竿、铁钉、木桶及米面油茶、绸缎布匹等。各路商族云集草原的状况在二十世纪初年达到高潮。据当地老人介绍,当时以贝子庙为轴心,方圆十里之内,就有商铺逾百家,经营的货物达数百种,以至有“上至百货绸缎,下至针线葱蒜,南商铺面走走,好似京城一转”之赞誉。

    商业在千古草原深处兴起,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牧民生产生活需要,推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当时情形下商人们不可能实行等价交易,因而他们从中盘剥牧民,获取高额利润是必然的。

    后来,贝子庙地区的商贸活动每况愈下,尤其是两次大事件使这里的商贸业受到重创。一次是三十年代,日军入侵草原。日伪的长期统治与掠夺,特务、兵痞猖獗,致使当地商贸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另一次是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参战,在其返国途中,一些不法之徒席卷了贝子庙地区尚存的坐商商号,使得一段时间内草原上的商贸活动绝迹。虽然这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没有商贸流通,广大牧区群众生产生活用品极其短缺。因为买不到布,牧民不能换季,不少人一年到头就是一件破烂皮衣,天冷时毛朝里穿,天热了毛朝外穿。很多人家连缝补衣物的针线都没有,实在没辙时将旧布头儿上的线抽出来,几根布丝搓成线对付一下。更让牧民们为难的是火柴奇缺,他们的破毡包里从早到晚不敢断火,否则喝茶做饭都成了问题。

    1945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成立。为粉碎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封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生产生活急需,联合会将开展民族贸易工作作为一项紧迫任务组织实施,明确提出了“贸易上公平交易,互惠互利,并以有利于蒙古族生计为原则”的经济政策。成立了内蒙古实业公司(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乌兰夫亲任总公司董事会的董事长),制定了“组织恢复广大牧区的商品流通,尽快地以合理的价格组织供应牧区人民群众所急需的商品,收购牧区牧民急于出卖的牲畜、皮毛及其他产品。再逐步组织开发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繁荣经济,保障供给”的具体工作计划。经过人员及资金诸方面的准备,实业公司很快打开工作局面,并选派关起义(蒙古族,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行委员兼实业公司副总经理。194612月任察哈尔盟代理盟长,一个月后在正蓝旗哈叭嘎农村与国民党部队战斗中牺牲)、林蔚然(河南人,建国后历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财政厅厅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等干部深入北方草原建立分公司。在锡盟行政公署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实业公司贝子庙分公司(经理何继海)于194651正式成立并开张营业。闻讯而来的牧民、喇嘛们络绎不绝,大家买到了平时想买却买不到的物品,个个笑逐颜开。1947年改为西蒙贸易管理分局(位于西商),并在东商成立贝子庙大众商店,同时对私人商户采取放宽经营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营商业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锡林浩特(即贝子庙)地区商贸业有了合理布局和长足发展。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位于西商、东商的国营商店、合作社等仍然是锡林浩特居民逛街购物的主要去处(南商则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消失)。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锡林浩特市城区的扩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原来意义上的东、西商已不复存在,作为地域称谓也逐年被人遗忘,代之而来的,是漂亮整洁的新兴草原城市及现代文明、种类齐全的商业服务业。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