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舆地志
疆界 形势 山川 古迹
疆界
五原厅治,在山西太原府北一千六百一十里,东至萨拉齐厅界三百四十里,东南至东胜厅界五百五十里,南至鄂尔多斯右翼前旗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界五百二十里,西至阿拉善王旗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土谢图汗默尔根王旗界九百里,北至土谢图汗默尔根王旗界三百里,东北至武川厅界三百一十里。距京师一千九百里。口外无驿传,所开里数皆以车行之数计。
形势
五原厅为晋北屏藩,地居高原,沃野千里。贺兰山、阴山层峦迭嶂,环绕于东西北三面。黄河自西而东,弥洋澎湃,襟带于其间。商贾往来,陆路通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三部落。航路达本省之蒲州、碛口、河曲、包头等府、厅、县,河南之泗州,甘肃之宁、灵二府、州。水陆交通,商贾云集,实为西北雄镇,边陲冲要。
山川
阴山
一名大青山。起自河套之北,乌拉特旗之西境,北走为喀卜特儿山;又东北转为哈儿占布、儿古图、狼居胥、那林朔龙、翁金朔龙等诸山;又逶迤而东奔,绵亘于乌拉特旗之北部,及茂明安、喀尔喀右翼二旗之南部;又东北至四子部落旗之东南,而为色尔贝山。山势益高峻,更弥漫东向,历察哈尔及牧厂,而为都兰山、得尔山。绕出多伦诺(尔)厅之北,山势稍稍断绝。至克西克腾旗之西,而为海喇喀山,与兴安岭相连续;又东南为虾蟆岭,为大衍岭,为卯金山。诸山盘曲于翁牛特、喀喇沁二旗之间,而卯金山为最高大。又南奔为明安山,老河诸水发源之所也。更东北转为大凌河之水源,而蜿蜒于奈曼、喀尔喀、敖汗诸旗界焉。此山脉甚延大,起自河套之北,斜达盛京边墙,北横障沙漠,延袤数千里。俗称乌拉山、狼山、北山者,俱土人臆度之名,实则皆阴山也。
黄河
其上源谓之哈屯河,《水道提纲》:自鄂灵海,至归德堡,蒙古谓之喀屯河。青海之西南有巴颜喀喇山,在北纬三十五度、东经九十六度。山之东麓诸泉流出,汇阿尔坦河,是为黄河之源。东北六百里注于星宿海。蒙古谓之鄂屯塔喇。星宿海者,泉流百泓,望之如列星,故有此名。自此成一川,流注于查灵海。又过查灵海,向东北流,抵甘肃省,始有黄河之称,盖以河水浑浊故也。
自此合大通河、洮河二大水,沿长城抵宁夏府。又北流而出长城,入内蒙古。过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之西、白塔之东,经流凡四百八十余里,歧为二派。其东北流,经过后旗西北境者,曰南河;其北流,至阿尔布坦山之南麓,溢而为大泽者,曰北河,即古之申屠泽也。土人名之曰腾格里泊,周围近百里。
河流自此分为数道,曲折东流,经过右翼后旗之北部与乌拉特旗分界之处,约百八十里许,稍稍向东南,又折而南,其流复合。又东南,纳布尔哈苏台河、喀喇河、西都尔呼河,经乌拉特旗南部与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北部之南海子,又经左翼后旗,纳北博托河、苏尔哲河,合于南哈拉奔那河。至图尔根河注入之处,河势东南转。过(右)〔左〕翼前旗之东部,及归化城土默特之西界,遂向南流。再贯长城,入山西省偏头关、陕西省榆林府府谷县界。此处河幅宽七百余丈,通舟楫,流势缓慢,不若内地黄河之奔流激湍也。黄河初出长城,(耳)〔再〕1入边,其间河流成一弯曲形,故称其内为河套云。鄂尔多斯七旗咸驻牧于河套之内,以东西北三面河流为天然之疆界。
古迹
东土城子
在长济(渠)旁。周围三里余,雄宏其势,据于阿表,基址尚存,无碑碣可考。审其地之形势,似抗西羌之要冲。今俗皆呼为东土城子。
西土城子
在鄂尔多斯(旗)右翼后旗义和大渠之西。古城半面,不见砖石,无碑碣可考。相传为宋(时)〔将〕2杨继业屯兵处。光绪初年,城犹四面,高犹二丈,周阔八里,东西二门,蒙民犹处其中。惟时黄河尚在城南五六里许。近年黄河北越,南半城悉成河岸。俗呼为西土城子。
小海子
一名水钵洞。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大盛成村东南沙梁内。南北长约三里,阔约里许。其水涨落不时,无定边界也。岁出鱼数千斤或数万斤不等。向归蒙人封禁。光绪三十二年划入垦界。
古塔五座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天吉太村东南塔尔湾。高约三丈余,相传为章家庙旧址,无碑碣可考。
旧城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五分子,尚有形迹,无碑碣可考。
砖塔六座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桃气。高均丈余,相传为班禅召旧址,无碑碣可考。
古城
在乌拉特中旗麻池村北城梁,周围八里,无碑碣可考。
1、据《五原厅志稿》改。
2、据《五原厅志稿》改。
建置志
沿革 津梁 村庄 河渠 学校 祠祀 坟墓
沿革
五原厅,唐虞渠搜地。见《中国历代疆域沿革考》。
《禹贡》冀州之域。见《国朝一统志》。
春秋猃狁地。见《万国形势指掌图》。
秦置九原郡。
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见《续地形志》,建城于光禄塞,见《水经注》。建安二十年,合为新兴郡,见《中国历代疆域沿革考》。
魏晋省。
北魏(元)明〔元〕1帝灭夏,置肆州。见《中国历代疆域沿革考》。
西魏为怀朔镇。
北周仍称五原郡。
隋开皇三年,置丰州。见《元和志》。炀帝初,州废,置五原郡。见《通典》。
唐贞观四年,复称丰州;二十一年,废,入灵州;二十二年,又改丰州。天宝元年,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复号丰州。见《旧唐书》。景龙二年,张仁愿筑中受降城,以御突厥。见《元和志》。
五代银州地。
宋为丰州宁丰郡,属河东路。
辽、金,皆丰州天德军,属〔西〕京(西)2路。见《金史》。
元复丰州。见《元史》。
明季,阿鲁(特)〔台〕、瓦刺马哈木、孛来、毛里孩、阿罗出、满〔都〕鲁(都)、俺答相继入寇,沦为异域。
国初,蒙古内附,以其地赐乌拉特前中后三旗、鄂尔多斯左右翼后二旗,属绥远城将军。私垦汉民遇有词讼,赴沿边各厅县申理,听从民便,无所谓管隶。
光绪二十九年,山西巡抚岑3奏设厅治,因汉名。析萨拉齐所治之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即东中西三公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即杭锦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即达拉特旗)迤西各村落(即达拉特旗)隶焉。
津梁
晏安河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黄老楼晏安河上,地商郭敏修建。
召庙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黄老楼。
五加河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六分子。
板小头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北牛犋〔村〕4。
城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北牛犋村。
板旦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北牛犋)〔板旦〕5村。
五道口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五道口子。
长济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长济渠上。光绪三十一年垦局建。
革佘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塔布河上。光绪三十一年垦局建。
广济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四柜村。
通济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小厂汗淖。
公济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大有公。
普济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革佘。
沙河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和合源村沙河上,光绪三十二年垦局建。
义和渠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义和渠村义和渠上,光绪十五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三年垦局增修。
同心德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同(兴)〔心〕德村义和渠上,光绪十五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三年垦局增修。
和合源东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和合源村东渠上,光绪十七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年垦局增修。
和合源中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和合源村中渠上,光绪十七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一年垦局增修。
和合源西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和合源村西渠上,光绪十八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一年垦局增修。
和合源北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和合源村北渠上,光绪十八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一年垦局增修。
厂汉格尔桥6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厂汗格尔河上,地商张大贵建。
合和兴东大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合和兴村北东大渠上,光绪二十八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三年垦局增修。
合和兴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合和兴村,地商王同春建。
兴盛成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兴盛成村,地商王同春建。
同心德喜全子头道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同心德头道渠上,地商喜全子建。
喜全子二道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喜全子二道渠上,地商喜全子建。
德厚成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德厚成村老郭河上,地户郭维纲建。
隆兴长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哈拉噶尔河上,地商王同春建。
黑界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西南。
新把总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东北新把总西大渠上,光绪三十三年垦局建。
城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北,地商王同春建。
四大股庙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东牛犋东大渠上,地商王同春建。
鸭子兔公中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西大渠上,地商王同春建。
南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大渠上游,地商王同春建。
中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大渠中游,地商王同春建。
永和瑞西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大渠中游,地商王同春建。
头道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东大渠上,地商王同春建。
三柜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东大渠中游,地商王同春建。
公中东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东大渠下游,地商王同春建。
弓油房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补红村西大渠中游,地商王同春建。
兴盛成东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前补红西大渠上7,地商王同春建。
后补红村中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后补红村西大渠中游,地商王同春建。
天生壕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补红村天生壕上,地商王同春建。
长盛西房后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南天生壕上,地商王同春建。
阿善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阿善村。
西圪垛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西家圪垛村。
何家圪垛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何家圪垛村。
哈拉乌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哈拉乌素村。
兆丰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天吉泰村东丰济渠上,光绪三十一年垦局建。
瑞丰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五分子村。
庆丰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蒙格兔村。
昭君坟渡 在乌拉特前旗拴住马圪独,距城三百二十里,对岸蓝柜窑子。
柳林子渡 在乌拉特中旗地,距城三百八十里,对岸三叉口。
白二渡 在乌拉特后旗地,距城四百里,对岸红洞湾。
画匠营渡 在乌拉特后旗地,距城四百二十里,对岸红洞湾。
来福子渡 在乌拉特后旗[地]8,距城四百里,对岸厂汗9滩。
村庄
东乡
共八十九村:把总地、邬四圪(后)〔 〕10、燕安和圪(后)( )、恒隆昌、阜恒兴、板旦、五道口子、黑泥池、忽刀11素淖儿、土默淖儿、张高兔、二小子圪凸、大厂汗淖儿、小厂汗淖儿、威圪兔、上达拉兔、加不索儿、达赖淖儿、天兴12义、什拉忽洛素、乌兰淖、侯家圪凸、什卜尔太、箭杆补隆、红门兔、隆太、(金沼)〔合沿〕13独贵、二分子、东地头、西公官牛犋、大佘太、乌鸡尔忽洞、五分子、六分子、乌兰忽洞、薛巨金圪卜、脑包滩、谢俊圪凸、杨谦圪凸、台梁七分子、二十年地沟、台梁、尤家圪(后)〔 〕、色气口子、大成公、黑沙兔、贾全湾、老爷庙圪卜、马七女圪(后)〔 〕、康村十分子、营盘湾、康村头分子14、坝泉子、五千营子、上八百营子、下八百营子、土蛤蟆精、小奴气、大奴气、信成远、彩祥居、油房六分子、沙坝子、白彦沟、东官井、公义明口子、紫脑包、尔得泥沟、榆树沟、缸房地、石拐、石门子、察汗沟、德15胜沟、公忽洞、毛鬼神窑子、王老大窑、四道沙河、当铺窑子、杨三窑子、三道沙河、马厂梁、石拉淖儿、二道沙河、洪庆德、宿具16兔、石蓝计、张毛壕、三分子。
西乡
共二十七村:鸭子兔、把汗合少、加各气户口地、喇嘛召、古独格尔、王在林、海生、 桃气、索盖、永盛和、张双驹、德成渠、天德源、魏羊地、蓝锁尔、蛮会、五大股、捎尔旭亥、黄羊木头、蘑菇渣子、户口地、东公中、西公中、户口地、西场户口地、西场和合德、东场和合德。
南乡
共二十七村:东牛犋、南牛犋、黑界地、保德素、户口地、和合源、兴盛成、大盛成、同心成、郭有元、脑包壕、万泰公、金长春、史老虎、田大人地、复太长、东土城子、西土城子、姚家河头、锦绣堂、哈拉特劳亥、杭锦贝子、户口地、布袋口子、白家地、合莫合少、索凌扣湾、红铜补隆。
北乡
共一十二村:北牛犋、小北牛犋、补红、十八圪兔、把总地、新把总地、北牛犋、乌兰脑包、万和长、万和堂、梅令庙、保什号淖。
东北乡
共一十一村:白彦淖尔、壕赖加哈、以肯补隆、哈拉兔、东倒拉忽洞、忽洛保淖、上乌兰淖、什纳干、西倒拉忽洞、小佘太、十分子。
西北乡
共七村:韩乌拉、协成地、祥泰魁、缠金、乌兰保尔、赵皮房、恒和德。
西南乡
共一十四村:户口地、曹四喜尔、乌兰扛扛、长兴堂、陈四地、阿善、邬家地、十大股、同心西、刘三地、户口地、吴祥地、李三地、什拉特拉。
东南乡
共七十二村:天和长、西怀木、东怀木、革蛇、合少公中、上扒子补隆、下扒子补隆、君兔、鱼网圪凸、四川淖尔、庙圪(旦)〔 〕、黑土崖子、水泉尔、乌梁素、幼女子地、五毛界、西山嘴尔脑包、姜白店、杨五套子、束木兔、老冯圪(旦)〔 〕、蓝胡圪(旦)〔 〕、史家圪(旦)〔 〕、安洪圪(旦)〔 〕、达不素太、段四圪(旦)〔 〕、加格气庙店、哈达门口子、合彦尔色气、西公合(少)17公中、西哈拉补达、东哈拉补达、土蛤蟆淖尔、达拉亥、厂汗以力更、柳树湾、全把兔、兴县窑、靳二窑、蓝柜窑子、召湾、万兴公、高油房、保尔泰、韩盛基窑、麻池、碱房滩、韩庆窑、焦家营、甲浪湾、画匠窑、南火房、哈拉泡子、西旺成、德盛成、南葫芦头、谈盖卯(旦)〔 〕、捎尔扣湾、昭君坟、特拉亥、合彦尔兔、二18旦补隆、黄卯(旦)〔 〕、张虎滩、柳林子、永兴西、红脱湾、王应基滩、王家地、二锁圪梁、西水 太、东水 太。
以上八路共二百五十九村。
河渠
就黄河开口者
杭锦旗贝子户口地大渠
达拉特旗合少公中渠
扒子补隆教堂地大渠
塔布河渠 地商张照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长济渠 原名长胜渠。光绪五年,地商侯双珠开挖,未成。三十年,侯应魁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老郭渠 同治十二年,地商德茂永、万太公、李达元、四川老郭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义和渠 光绪十八年,地商王同春开挖,未成。三十一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锦绣堂渠 光绪二十六年,地商陈锦科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烂大渠 光绪十五年,地商王同春开挖,未成。三十一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吕安河头渠 光绪二十年,地商周寿山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沙河渠 光绪二十年,地商王同春开挖,未成。三十一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阿善渠 光绪七年,地商萧瑞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邬家地渠 光绪九年,地商萧瑞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常兴堂渠 共二道。光绪十年,地商常四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曹四喜渠 光绪四年,曹四喜尔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十大股渠 光绪十二年,地商张镇达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皂火河渠
丰济渠 光绪二十三年,地商王同春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刘三渠 光绪二十四年,地商刘永祥、阎才19子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刚目河渠 同治三年,地商协成开挖,未成。光绪三十一年,报垦归官。
邬祥地渠 光绪二十四年,地商邬祥开挖,未成。三十一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户口渠
邬祥渠 地商邬祥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土默尔渠 光绪三十年,地商李振海开挖,未成。三十一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天德源德成渠 光绪二十五年,地商魏凤山、李海马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永济渠 原名缠金渠。地商甄姓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五大股渠 地商甄姓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蓝锁渠 同治三年,地商王文祥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稍尔宿亥渠 光绪十年,地商王文祥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黄特 亥渠
黄羊木头渠
东公中大渠
西公中大渠
杨家河子渠
乌拉河渠
学校
官立半日学堂
三处:一在乌拉特后旗麻池村,一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一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缠金村。额定学生各十五人。
私立初等小学堂
一处: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晏安河村,学生八人。
祠祀
附召庙、喇嘛人数
龙王庙 在乌拉特中旗召湾〔村〕20,嘉庆年间建。
龙王庙 在乌拉特中旗麻池村,同治年间建。
龙王庙 在乌拉特后旗二道沙河村,光绪年间建。
大仙庙 在乌拉特中旗麻池村北名城梁后,有古迹破城一座,详载古迹门。
龙王庙 在乌拉特后旗明安油房六分子。
关帝庙 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村。
关帝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黄脑楼,光绪二十九年地户郭敏修建。
河神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黄脑楼。
四大股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兴盛成村北,内祀关帝、火神、河伯、药王、马王、牛王、龙王、鼋神、大仙。光绪二十一年地商王杰建。
河神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阿善村。
公中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阿善村,内祀河伯、龙王。
大仙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天吉泰。
大仙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桃气。
公中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缠金。
蟒盖兔召 在乌拉特中旗召湾村。
杨家台召庙 在乌拉特中旗杨家台村。
梅力更召庙 在乌拉特〔前旗〕21阴山前。
大坝召庙 在乌拉特前旗阴山前。
公庙召 在乌拉特前旗营盘后,系前旗家庙。
哈贵兔召 在乌拉特后旗明安营盘湾,系后旗家庙。
福音寺召 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北山前。
法喜寺 在乌拉特中旗昆独仑河,俗名昆独仑召,系中旗家庙,喇嘛百余人。
勾心召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北牛犋北,光绪十一年由四柜迁移来此,喇嘛八十八名。
卜尔汗庙 鄂尔多斯左翼后旗黄脑楼北,道光十三年由乌拉地迁移来此,喇嘛七十六名。
什尼庙 一名小召子,汉人呼为新庙。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阜恒兴之北,系杭锦旗贝子家庙,由天和长迁移来此,喇嘛八十余人。
拉普占巴庙 一名哈林夹坝召。系蒙古哈林所建,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布袋口子,喇嘛百余人。
多刚庙 一名小庙。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姚家河头,喇嘛三十余人。
巴彦托罗盖召 一名沙壶庙,又名三皇庙。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合和兴村。相传系乾隆初年建,喇嘛百二十人。
土力盖召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把总地,喇嘛七十四人。
梅林庙召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梅林庙村,喇嘛三十六人。
章嘉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强家油房北,喇嘛百四五十人。
乾占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黄羊木头,喇嘛二百二三十人。
割害兔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刘三地,喇嘛十余人。
厂汗淖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厂汗淖地,喇嘛三十余人。
宝登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捎尔宿亥地,喇嘛五六十人。
梅林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五加河南畔,喇嘛三百余人。
拉生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协成窝尔兔地,喇嘛六百余人。
千里庙 在乌拉特前旗恒和德北,喇嘛五百六十余人。
宝圪塔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协成地西地,光绪十五年建,喇嘛百二十余人。
法佑寺 原名班禅召。前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马迷图地,嘉庆六年被水冲毁,十三年在达拉特旗鸭马来地重建,喇嘛三百余人。
缠金召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缠金新东渠梢西边,喇嘛八人。
小召子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厂汗淖尔村,道光三十年蒙古作拉庆建,喇嘛三十余人。
坟墓
汉
明妃昭君墓 在乌拉特前旗捎尔扣湾,无碑记可考。归化城西南二十里,托克托城黑河边,亦有昭君冢,不知孰是。
1.据《魏书·太宗本纪》改。
2.据《金史·地理志》改。
3.此处有误,据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载,是年山西巡抚先后为俞廉三、张曾敭,前巡抚岑春煊已于上年调任。
4.据《五原厅志稿》补。
5.据《五原厅志稿》改。
6.《五原厅志稿》作“厂汉格尔河桥”。
7.“上”,《五原厅志稿》作“口”。
8.据《五原厅志稿》补。
9.“汗”,《五原厅志稿》作“汉”。
10.据《五原厅志稿》改,下同。
11.“刀”,《五原厅志稿》作“力”
12.“兴”,《五原厅志稿》作“心”。
13.据《五原厅志稿》改。
14.《五原厅志稿》无此村
15.‘“德”,《五原厅志稿》作“得”。
16.‘“具”,《五原厅志稿》作“贝”。
17.据《五原厅志稿》补改。
18.“二”,《五原厅志稿》作“武”。
19.“才”,《五原厅志稿》作“刁”。
20.据《五原厅志稿》补。
21.据《五原厅志稿》补。
纪事志
历代纪事
周
赧王十五年,赵攻中山地,至九原。《文献通考》注:九原,今九原安北(县)〔是〕1。《纲目集览》:九原即五原郡。
十六年,赵武灵王传国子何,自号主父,诈为使者,从云中、九原入秦。
秦
始皇帝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九原即在其内。
三十二年,帝巡北边,遣将军蒙恬伐匈奴。
三十三年,蒙恬伐匈奴,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谓新秦。张晏曰:河南,朔方郡之河南。《正义》曰:新秦,今夏、胜等州也。按:即九原郡〔地〕2。
三十五年,除道,自九原抵云阳。使长子扶苏北监蒙恬上郡军。
汉
武帝元朔二年,遣将军卫青、李息出高阙,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汉书·地理志》: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通志》:胜州榆林县西有汉五原郡城。
元鼎五年秋九月,匈奴入五原,杀太守。
六年冬九月,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
元封三年,赵破奴击楼兰有功,封为浞野侯。《延绥镇志》载:破奴,五原人也。
太初三年夏四月,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3列城,至卢朐。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之。秋,句黎湖单予坏光禄诸亭障。
天汉元年秋,发谪戍屯五原。
四年春正月,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十)〔七〕万人出朔方。路博德将万余人(与李广利会),韩说将步(兵)(骑)三万人出五原。与单于战,不利,引还。4
征(利)〔和〕5元年九月,狐鹿姑单于入五原,杀(戮)〔略〕6吏民。
三年正月,狐鹿姑单于入五原,杀都尉。三月,遣李广利将(十)〔七〕7万人出五原,击之,败降。
宣帝本始二年,遣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出五原,救乌孙。
甘露二年十二月,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请朝。
三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二月罢归。遣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塞。《明一统志》:光禄塞即五原城。
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呼韩邪单于上书告饥,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给之。
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王嫱赐之。
光武帝建武五年十二月,卢芳称帝于九原。
六年十二月,冯异击卢芳、匈奴兵,破之。
十三年春(三)〔二〕8月,卢芳自五原亡出塞。
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其)9吏人置河东。
二十四年(春)〔五月〕,(奥)〔薁〕10鞬王日逐王比为八部大人共立为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
二十六年冬,南单于置诸部王,助为扞戍,使当于骨都侯屯五原。
明帝永平五年冬,北单于寇五原,南单于击却之。
八年春三月,初置度辽将军,以吴常为之,屯五原曼柏。
九年三月,诏郡国〔死〕11罪囚减罪,与妻子诣五原、朔方占著。
章帝建初八年夏六月,三木楼訾大人稽留斯等款五原塞降。
章和元年冬十月,北匈奴五十八部诣五原、朔方、北地降。
〔永元〕六年春正月,使匈奴中郎将杜崇等杀南单予安国于五原,立左贤(王)师子为单于。12
安帝永初三年秋九月,雁门乌桓率众王、无何允与鲜卑大人及南匈奴寇五原,战于九原高梁谷,汉兵大败。
延光二年冬十〔二〕(一)13月,鲜卑败南匈奴于曼柏。
顺帝永和五年九月,徙朔方,治五原。
晋
安帝义熙三年后秦皇初十四年六月,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刘勃勃称天(皇)〔王〕14、大单于,建元龙升,国号大夏。
九年凤翔元年夏,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起)15统万城。改姓曰赫连氏。
北魏
太祖登国六年,帝(砻)〔袭〕16五原,屠之。收其积谷,还纽垤川。于固阳塞北,树碑记功。
九年三月,使东平公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
十年秋七月,燕寇五原,帝遣许谦征兵于姚兴。东平公元仪徙(居)〔据〕17朔方。
太宗泰常八年二月,筑长城,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置戍卫。
世祖神 二年十月,徙蠕蠕降人,置五原、大延。
高祖延兴二年十月,蠕蠕犯塞,及〔于〕18五原。
孝明帝正光五年,(临淮王)(或)〔彧〕19帅师讨贼。夏五月,战于五原,败绩。
文帝大统十四年五月,太师宇文泰奉太子巡抚西境,历北长城,东趋五原20。
隋
文帝开皇十九年冬十月,突厥染干尚宗女安义公主。悉雍虞闾抄略,请徙五原,从之。
恭帝义宁二年三月,五原通守张长逊以五原等郡降唐,即以为五原太守。
唐
太宗贞观元年二月,分天下为十道,绥、宁、丰、胜州属关内道。按:丰州即五原郡地21。
四年夏四月,以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
中宗景龙二年三月,朔方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
德宗贞元十二年九月,以河东行军司马李景略为丰州(刺史、天德军丰州西受降城)都防御使。22
武宗会昌三年(正)[二]月,以麟州刺史石雄为丰州(刺史,充丰州西城中城)都防御使。23
宣宗大中元年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将代北诸军,以沙陀朱邪赤心为前锋,自灵州济河,破吐蕃论恐热于盐州。《文献通考》:盐州秦汉属北地郡,后魏置大兴郡,西魏改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后改为盐州,隋置盐州郡。唐为盐州,或为五原郡,治五原、白(地)〔池〕24二县。
后梁
太祖乾化元年十一月,高万兴取盐州。
宋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闰十一月,丰州兵与契丹战,破之,获其天德军节度使萧太。八年三月,丰州兵破契丹,降三千余账。
庆历元年八月,赵元昊陷丰州。知州王余庆、兵马监押孙吉,死之。
嘉祐六年十二月,—作七年,以府州罗泊川掌地复建丰州,并置永安、保宁二寨。
元丰五年五月,丰州卒张世矩(等)25作乱伏诛。
钦宗靖康元年二月,夏人渡河取云内州天德军。按:本中受降城。
二年正月,主客员外郎谢亮持诏书赐夏约和。聂昌以使宜,割麟、府、丰三州,隶夏人。知晋宁军徐徽言率兵复三州。
金
太宗天会六年宋建(寅)〔炎〕二年十一月,知府州折可求以麟、府、丰(州)三州来降。
明
太祖洪武七年,偏将军李文忠败元兵于丰州。
英宗天顺六年春正月,毛里孩等入河套。
宪宗成化四年春二月,满(都)鲁(都)入河套。
七年,从兵部尚书白圭议,以武靖侯赵辅为将军、王越为督师,搜套。《明史·本纪》作七年,《世法录》作八年。
十三年十二月,火筛入河套。
二十年九月,寇复入〔居〕26河套。
孝宗弘治八年,北部入河套。
十三年,小王子部入居河套。十二月火筛入河套。
十七年,火筛入套,总兵张安遣把总蓝海等,追及于黄河岸,胜之。
武宗正德元年,杨一清总制边务,请守东胜,复河套,不报。
六年(六)〔三〕27月,小王子入河套,犯沿边诸堡。
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三边总督曾铣议复河套。
二十六年五月,三边总督曾铣袭套部,胜之。十一月,三边总督曾铣上复套方略十八事,下兵部议。时阻于谗,乃不能行。套患日深。
穆宗隆庆五年六月甲辰,授河套部长吉能为都督同知。八月癸亥,许河套部互市。
神宗万历十九年,互市罢。
二十四年二月,延绥总兵麻贵袭河套部,败之。
三十年〔闰二月〕28,复河套诸部贡市。
三十五年闰六月,复河套诸部贡市。
四十六年十二月,河套部长猛克什力来降。
熹宗天启元年,插罕入套。
愍帝崇祯末叶,元嫡裔察哈尔林丹汗恃其士马强盛,横行碛南,蹂躏乌拉特、鄂尔多斯诸部。
本朝
天聪八年,林丹汗覆灭,(还)诸部(还)旧牧地,先后内附,锡以封爵。以河套地赐乌拉特前中后三旗、鄂尔多斯左右翼后二旗。
光绪三年,土匪曹鸿照揭竿倡乱,蔓延全套。巡抚曾国荃檄大同镇总兵张树屏、树字前营营官林成兴督师灭之。
三十年,刘天佑倡乱,占据隆兴长迤西各地,绥远城将军贻谷、巡抚张曾敭檄护大同镇总兵孔庆塘、归绥道朴寿、口外镇29备军统领陈政诗督师讨灭之。
1.据《五原厅志稿》改。
2.据《五原厅志稿》补。
3.据《汉书·武帝纪》补。
4.均据《汉书·武帝纪》改。
5.据《汉书·匈奴传》改。
6.据《汉书·匈奴传》及《五原厅志稿》改。
7.据《汉书·武帝纪》改。
8.据《后汉书·光武帝纪》改。
9.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补。
10.均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改。
11.据《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补。
12.均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补。
13.据《后汉书·孝安帝纪》改。
14.据《晋书·赫连勃勃传》改。
15.据《晋书·赫连勃勃传》改。
16.据《晋书·赫连勃勃传》改。
17.据《魏书·太祖纪》改。
18.据《魏书·高祖纪》补。
19.据《魏书·肃宗纪》补改。
20.此处有误。《周书·文帝纪》作“将东趋五原,至蒲州,闻魏帝不豫,遂还”。是未至五原也。
21.“地”,《五原厅志稿》作“也”。
22.据《旧唐书·德宗本纪》补。
23.据《旧唐书·武宗本纪》改补。
24.据《五原厅志稿》改。
25.据《宋史·神宗本纪》补。
26.据《明史·宪宗本纪》补。
27.据《明史·武宗本纪》改。
舆地志
疆界 形势 山川 古迹
疆界
五原厅治,在山西太原府北一千六百一十里,东至萨拉齐厅界三百四十里,东南至东胜厅界五百五十里,南至鄂尔多斯右翼前旗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界五百二十里,西至阿拉善王旗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土谢图汗默尔根王旗界九百里,北至土谢图汗默尔根王旗界三百里,东北至武川厅界三百一十里。距京师一千九百里。口外无驿传,所开里数皆以车行之数计。
形势
五原厅为晋北屏藩,地居高原,沃野千里。贺兰山、阴山层峦迭嶂,环绕于东西北三面。黄河自西而东,弥洋澎湃,襟带于其间。商贾往来,陆路通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三部落。航路达本省之蒲州、碛口、河曲、包头等府、厅、县,河南之泗州,甘肃之宁、灵二府、州。水陆交通,商贾云集,实为西北雄镇,边陲冲要。
山川
阴山
一名大青山。起自河套之北,乌拉特旗之西境,北走为喀卜特儿山;又东北转为哈儿占布、儿古图、狼居胥、那林朔龙、翁金朔龙等诸山;又逶迤而东奔,绵亘于乌拉特旗之北部,及茂明安、喀尔喀右翼二旗之南部;又东北至四子部落旗之东南,而为色尔贝山。山势益高峻,更弥漫东向,历察哈尔及牧厂,而为都兰山、得尔山。绕出多伦诺(尔)厅之北,山势稍稍断绝。至克西克腾旗之西,而为海喇喀山,与兴安岭相连续;又东南为虾蟆岭,为大衍岭,为卯金山。诸山盘曲于翁牛特、喀喇沁二旗之间,而卯金山为最高大。又南奔为明安山,老河诸水发源之所也。更东北转为大凌河之水源,而蜿蜒于奈曼、喀尔喀、敖汗诸旗界焉。此山脉甚延大,起自河套之北,斜达盛京边墙,北横障沙漠,延袤数千里。俗称乌拉山、狼山、北山者,俱土人臆度之名,实则皆阴山也。
黄河
其上源谓之哈屯河,《水道提纲》:自鄂灵海,至归德堡,蒙古谓之喀屯河。青海之西南有巴颜喀喇山,在北纬三十五度、东经九十六度。山之东麓诸泉流出,汇阿尔坦河,是为黄河之源。东北六百里注于星宿海。蒙古谓之鄂屯塔喇。星宿海者,泉流百泓,望之如列星,故有此名。自此成一川,流注于查灵海。又过查灵海,向东北流,抵甘肃省,始有黄河之称,盖以河水浑浊故也。
自此合大通河、洮河二大水,沿长城抵宁夏府。又北流而出长城,入内蒙古。过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之西、白塔之东,经流凡四百八十余里,歧为二派。其东北流,经过后旗西北境者,曰南河;其北流,至阿尔布坦山之南麓,溢而为大泽者,曰北河,即古之申屠泽也。土人名之曰腾格里泊,周围近百里。
河流自此分为数道,曲折东流,经过右翼后旗之北部与乌拉特旗分界之处,约百八十里许,稍稍向东南,又折而南,其流复合。又东南,纳布尔哈苏台河、喀喇河、西都尔呼河,经乌拉特旗南部与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北部之南海子,又经左翼后旗,纳北博托河、苏尔哲河,合于南哈拉奔那河。至图尔根河注入之处,河势东南转。过(右)〔左〕翼前旗之东部,及归化城土默特之西界,遂向南流。再贯长城,入山西省偏头关、陕西省榆林府府谷县界。此处河幅宽七百余丈,通舟楫,流势缓慢,不若内地黄河之奔流激湍也。黄河初出长城,(耳)〔再〕1入边,其间河流成一弯曲形,故称其内为河套云。鄂尔多斯七旗咸驻牧于河套之内,以东西北三面河流为天然之疆界。
古迹
东土城子
在长济(渠)旁。周围三里余,雄宏其势,据于阿表,基址尚存,无碑碣可考。审其地之形势,似抗西羌之要冲。今俗皆呼为东土城子。
西土城子
在鄂尔多斯(旗)右翼后旗义和大渠之西。古城半面,不见砖石,无碑碣可考。相传为宋(时)〔将〕2杨继业屯兵处。光绪初年,城犹四面,高犹二丈,周阔八里,东西二门,蒙民犹处其中。惟时黄河尚在城南五六里许。近年黄河北越,南半城悉成河岸。俗呼为西土城子。
小海子
一名水钵洞。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大盛成村东南沙梁内。南北长约三里,阔约里许。其水涨落不时,无定边界也。岁出鱼数千斤或数万斤不等。向归蒙人封禁。光绪三十二年划入垦界。
古塔五座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天吉太村东南塔尔湾。高约三丈余,相传为章家庙旧址,无碑碣可考。
旧城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五分子,尚有形迹,无碑碣可考。
砖塔六座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桃气。高均丈余,相传为班禅召旧址,无碑碣可考。
古城
在乌拉特中旗麻池村北城梁,周围八里,无碑碣可考。
1、据《五原厅志稿》改。
2、据《五原厅志稿》改。
建置志
沿革 津梁 村庄 河渠 学校 祠祀 坟墓
沿革
五原厅,唐虞渠搜地。见《中国历代疆域沿革考》。
《禹贡》冀州之域。见《国朝一统志》。
春秋猃狁地。见《万国形势指掌图》。
秦置九原郡。
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见《续地形志》,建城于光禄塞,见《水经注》。建安二十年,合为新兴郡,见《中国历代疆域沿革考》。
魏晋省。
北魏(元)明〔元〕1帝灭夏,置肆州。见《中国历代疆域沿革考》。
西魏为怀朔镇。
北周仍称五原郡。
隋开皇三年,置丰州。见《元和志》。炀帝初,州废,置五原郡。见《通典》。
唐贞观四年,复称丰州;二十一年,废,入灵州;二十二年,又改丰州。天宝元年,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复号丰州。见《旧唐书》。景龙二年,张仁愿筑中受降城,以御突厥。见《元和志》。
五代银州地。
宋为丰州宁丰郡,属河东路。
辽、金,皆丰州天德军,属〔西〕京(西)2路。见《金史》。
元复丰州。见《元史》。
明季,阿鲁(特)〔台〕、瓦刺马哈木、孛来、毛里孩、阿罗出、满〔都〕鲁(都)、俺答相继入寇,沦为异域。
国初,蒙古内附,以其地赐乌拉特前中后三旗、鄂尔多斯左右翼后二旗,属绥远城将军。私垦汉民遇有词讼,赴沿边各厅县申理,听从民便,无所谓管隶。
光绪二十九年,山西巡抚岑3奏设厅治,因汉名。析萨拉齐所治之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即东中西三公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即杭锦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即达拉特旗)迤西各村落(即达拉特旗)隶焉。
津梁
晏安河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黄老楼晏安河上,地商郭敏修建。
召庙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黄老楼。
五加河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六分子。
板小头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北牛犋〔村〕4。
城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北牛犋村。
板旦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北牛犋)〔板旦〕5村。
五道口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五道口子。
长济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长济渠上。光绪三十一年垦局建。
革佘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塔布河上。光绪三十一年垦局建。
广济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四柜村。
通济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小厂汗淖。
公济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大有公。
普济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革佘。
沙河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和合源村沙河上,光绪三十二年垦局建。
义和渠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义和渠村义和渠上,光绪十五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三年垦局增修。
同心德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同(兴)〔心〕德村义和渠上,光绪十五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三年垦局增修。
和合源东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和合源村东渠上,光绪十七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年垦局增修。
和合源中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和合源村中渠上,光绪十七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一年垦局增修。
和合源西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和合源村西渠上,光绪十八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一年垦局增修。
和合源北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和合源村北渠上,光绪十八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一年垦局增修。
厂汉格尔桥6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厂汗格尔河上,地商张大贵建。
合和兴东大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合和兴村北东大渠上,光绪二十八年地商王同春建,三十三年垦局增修。
合和兴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合和兴村,地商王同春建。
兴盛成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兴盛成村,地商王同春建。
同心德喜全子头道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同心德头道渠上,地商喜全子建。
喜全子二道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喜全子二道渠上,地商喜全子建。
德厚成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德厚成村老郭河上,地户郭维纲建。
隆兴长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哈拉噶尔河上,地商王同春建。
黑界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西南。
新把总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东北新把总西大渠上,光绪三十三年垦局建。
城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北,地商王同春建。
四大股庙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东牛犋东大渠上,地商王同春建。
鸭子兔公中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西大渠上,地商王同春建。
南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大渠上游,地商王同春建。
中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大渠中游,地商王同春建。
永和瑞西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大渠中游,地商王同春建。
头道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东大渠上,地商王同春建。
三柜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东大渠中游,地商王同春建。
公中东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东大渠下游,地商王同春建。
弓油房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补红村西大渠中游,地商王同春建。
兴盛成东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前补红西大渠上7,地商王同春建。
后补红村中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后补红村西大渠中游,地商王同春建。
天生壕大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补红村天生壕上,地商王同春建。
长盛西房后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鸭子兔村南天生壕上,地商王同春建。
阿善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阿善村。
西圪垛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西家圪垛村。
何家圪垛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何家圪垛村。
哈拉乌素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哈拉乌素村。
兆丰桥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之天吉泰村东丰济渠上,光绪三十一年垦局建。
瑞丰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五分子村。
庆丰桥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蒙格兔村。
昭君坟渡 在乌拉特前旗拴住马圪独,距城三百二十里,对岸蓝柜窑子。
柳林子渡 在乌拉特中旗地,距城三百八十里,对岸三叉口。
白二渡 在乌拉特后旗地,距城四百里,对岸红洞湾。
画匠营渡 在乌拉特后旗地,距城四百二十里,对岸红洞湾。
来福子渡 在乌拉特后旗[地]8,距城四百里,对岸厂汗9滩。
村庄
东乡
共八十九村:把总地、邬四圪(后)〔 〕10、燕安和圪(后)( )、恒隆昌、阜恒兴、板旦、五道口子、黑泥池、忽刀11素淖儿、土默淖儿、张高兔、二小子圪凸、大厂汗淖儿、小厂汗淖儿、威圪兔、上达拉兔、加不索儿、达赖淖儿、天兴12义、什拉忽洛素、乌兰淖、侯家圪凸、什卜尔太、箭杆补隆、红门兔、隆太、(金沼)〔合沿〕13独贵、二分子、东地头、西公官牛犋、大佘太、乌鸡尔忽洞、五分子、六分子、乌兰忽洞、薛巨金圪卜、脑包滩、谢俊圪凸、杨谦圪凸、台梁七分子、二十年地沟、台梁、尤家圪(后)〔 〕、色气口子、大成公、黑沙兔、贾全湾、老爷庙圪卜、马七女圪(后)〔 〕、康村十分子、营盘湾、康村头分子14、坝泉子、五千营子、上八百营子、下八百营子、土蛤蟆精、小奴气、大奴气、信成远、彩祥居、油房六分子、沙坝子、白彦沟、东官井、公义明口子、紫脑包、尔得泥沟、榆树沟、缸房地、石拐、石门子、察汗沟、德15胜沟、公忽洞、毛鬼神窑子、王老大窑、四道沙河、当铺窑子、杨三窑子、三道沙河、马厂梁、石拉淖儿、二道沙河、洪庆德、宿具16兔、石蓝计、张毛壕、三分子。
西乡
共二十七村:鸭子兔、把汗合少、加各气户口地、喇嘛召、古独格尔、王在林、海生、 桃气、索盖、永盛和、张双驹、德成渠、天德源、魏羊地、蓝锁尔、蛮会、五大股、捎尔旭亥、黄羊木头、蘑菇渣子、户口地、东公中、西公中、户口地、西场户口地、西场和合德、东场和合德。
南乡
共二十七村:东牛犋、南牛犋、黑界地、保德素、户口地、和合源、兴盛成、大盛成、同心成、郭有元、脑包壕、万泰公、金长春、史老虎、田大人地、复太长、东土城子、西土城子、姚家河头、锦绣堂、哈拉特劳亥、杭锦贝子、户口地、布袋口子、白家地、合莫合少、索凌扣湾、红铜补隆。
北乡
共一十二村:北牛犋、小北牛犋、补红、十八圪兔、把总地、新把总地、北牛犋、乌兰脑包、万和长、万和堂、梅令庙、保什号淖。
东北乡
共一十一村:白彦淖尔、壕赖加哈、以肯补隆、哈拉兔、东倒拉忽洞、忽洛保淖、上乌兰淖、什纳干、西倒拉忽洞、小佘太、十分子。
西北乡
共七村:韩乌拉、协成地、祥泰魁、缠金、乌兰保尔、赵皮房、恒和德。
西南乡
共一十四村:户口地、曹四喜尔、乌兰扛扛、长兴堂、陈四地、阿善、邬家地、十大股、同心西、刘三地、户口地、吴祥地、李三地、什拉特拉。
东南乡
共七十二村:天和长、西怀木、东怀木、革蛇、合少公中、上扒子补隆、下扒子补隆、君兔、鱼网圪凸、四川淖尔、庙圪(旦)〔 〕、黑土崖子、水泉尔、乌梁素、幼女子地、五毛界、西山嘴尔脑包、姜白店、杨五套子、束木兔、老冯圪(旦)〔 〕、蓝胡圪(旦)〔 〕、史家圪(旦)〔 〕、安洪圪(旦)〔 〕、达不素太、段四圪(旦)〔 〕、加格气庙店、哈达门口子、合彦尔色气、西公合(少)17公中、西哈拉补达、东哈拉补达、土蛤蟆淖尔、达拉亥、厂汗以力更、柳树湾、全把兔、兴县窑、靳二窑、蓝柜窑子、召湾、万兴公、高油房、保尔泰、韩盛基窑、麻池、碱房滩、韩庆窑、焦家营、甲浪湾、画匠窑、南火房、哈拉泡子、西旺成、德盛成、南葫芦头、谈盖卯(旦)〔 〕、捎尔扣湾、昭君坟、特拉亥、合彦尔兔、二18旦补隆、黄卯(旦)〔 〕、张虎滩、柳林子、永兴西、红脱湾、王应基滩、王家地、二锁圪梁、西水 太、东水 太。
以上八路共二百五十九村。
河渠
就黄河开口者
杭锦旗贝子户口地大渠
达拉特旗合少公中渠
扒子补隆教堂地大渠
塔布河渠 地商张照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长济渠 原名长胜渠。光绪五年,地商侯双珠开挖,未成。三十年,侯应魁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老郭渠 同治十二年,地商德茂永、万太公、李达元、四川老郭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义和渠 光绪十八年,地商王同春开挖,未成。三十一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锦绣堂渠 光绪二十六年,地商陈锦科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烂大渠 光绪十五年,地商王同春开挖,未成。三十一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吕安河头渠 光绪二十年,地商周寿山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沙河渠 光绪二十年,地商王同春开挖,未成。三十一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阿善渠 光绪七年,地商萧瑞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邬家地渠 光绪九年,地商萧瑞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常兴堂渠 共二道。光绪十年,地商常四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曹四喜渠 光绪四年,曹四喜尔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十大股渠 光绪十二年,地商张镇达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皂火河渠
丰济渠 光绪二十三年,地商王同春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刘三渠 光绪二十四年,地商刘永祥、阎才19子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刚目河渠 同治三年,地商协成开挖,未成。光绪三十一年,报垦归官。
邬祥地渠 光绪二十四年,地商邬祥开挖,未成。三十一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户口渠
邬祥渠 地商邬祥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土默尔渠 光绪三十年,地商李振海开挖,未成。三十一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天德源德成渠 光绪二十五年,地商魏凤山、李海马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永济渠 原名缠金渠。地商甄姓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五大股渠 地商甄姓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蓝锁渠 同治三年,地商王文祥开挖,未成。光绪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稍尔宿亥渠 光绪十年,地商王文祥开挖,未成。三十年,报经垦局给价归官。
黄特 亥渠
黄羊木头渠
东公中大渠
西公中大渠
杨家河子渠
乌拉河渠
学校
官立半日学堂
三处:一在乌拉特后旗麻池村,一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隆兴长村,一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缠金村。额定学生各十五人。
私立初等小学堂
一处: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之晏安河村,学生八人。
祠祀
附召庙、喇嘛人数
龙王庙 在乌拉特中旗召湾〔村〕20,嘉庆年间建。
龙王庙 在乌拉特中旗麻池村,同治年间建。
龙王庙 在乌拉特后旗二道沙河村,光绪年间建。
大仙庙 在乌拉特中旗麻池村北名城梁后,有古迹破城一座,详载古迹门。
龙王庙 在乌拉特后旗明安油房六分子。
关帝庙 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村。
关帝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黄脑楼,光绪二十九年地户郭敏修建。
河神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黄脑楼。
四大股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兴盛成村北,内祀关帝、火神、河伯、药王、马王、牛王、龙王、鼋神、大仙。光绪二十一年地商王杰建。
河神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阿善村。
公中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阿善村,内祀河伯、龙王。
大仙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天吉泰。
大仙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桃气。
公中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缠金。
蟒盖兔召 在乌拉特中旗召湾村。
杨家台召庙 在乌拉特中旗杨家台村。
梅力更召庙 在乌拉特〔前旗〕21阴山前。
大坝召庙 在乌拉特前旗阴山前。
公庙召 在乌拉特前旗营盘后,系前旗家庙。
哈贵兔召 在乌拉特后旗明安营盘湾,系后旗家庙。
福音寺召 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北山前。
法喜寺 在乌拉特中旗昆独仑河,俗名昆独仑召,系中旗家庙,喇嘛百余人。
勾心召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北牛犋北,光绪十一年由四柜迁移来此,喇嘛八十八名。
卜尔汗庙 鄂尔多斯左翼后旗黄脑楼北,道光十三年由乌拉地迁移来此,喇嘛七十六名。
什尼庙 一名小召子,汉人呼为新庙。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阜恒兴之北,系杭锦旗贝子家庙,由天和长迁移来此,喇嘛八十余人。
拉普占巴庙 一名哈林夹坝召。系蒙古哈林所建,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布袋口子,喇嘛百余人。
多刚庙 一名小庙。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姚家河头,喇嘛三十余人。
巴彦托罗盖召 一名沙壶庙,又名三皇庙。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合和兴村。相传系乾隆初年建,喇嘛百二十人。
土力盖召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把总地,喇嘛七十四人。
梅林庙召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梅林庙村,喇嘛三十六人。
章嘉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强家油房北,喇嘛百四五十人。
乾占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黄羊木头,喇嘛二百二三十人。
割害兔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刘三地,喇嘛十余人。
厂汗淖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厂汗淖地,喇嘛三十余人。
宝登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捎尔宿亥地,喇嘛五六十人。
梅林庙 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五加河南畔,喇嘛三百余人。
拉生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协成窝尔兔地,喇嘛六百余人。
千里庙 在乌拉特前旗恒和德北,喇嘛五百六十余人。
宝圪塔庙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协成地西地,光绪十五年建,喇嘛百二十余人。
法佑寺 原名班禅召。前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马迷图地,嘉庆六年被水冲毁,十三年在达拉特旗鸭马来地重建,喇嘛三百余人。
缠金召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缠金新东渠梢西边,喇嘛八人。
小召子 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厂汗淖尔村,道光三十年蒙古作拉庆建,喇嘛三十余人。
坟墓
汉
明妃昭君墓 在乌拉特前旗捎尔扣湾,无碑记可考。归化城西南二十里,托克托城黑河边,亦有昭君冢,不知孰是。
1.据《魏书·太宗本纪》改。
2.据《金史·地理志》改。
3.此处有误,据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载,是年山西巡抚先后为俞廉三、张曾敭,前巡抚岑春煊已于上年调任。
4.据《五原厅志稿》补。
5.据《五原厅志稿》改。
6.《五原厅志稿》作“厂汉格尔河桥”。
7.“上”,《五原厅志稿》作“口”。
8.据《五原厅志稿》补。
9.“汗”,《五原厅志稿》作“汉”。
10.据《五原厅志稿》改,下同。
11.“刀”,《五原厅志稿》作“力”
12.“兴”,《五原厅志稿》作“心”。
13.据《五原厅志稿》改。
14.《五原厅志稿》无此村
15.‘“德”,《五原厅志稿》作“得”。
16.‘“具”,《五原厅志稿》作“贝”。
17.据《五原厅志稿》补改。
18.“二”,《五原厅志稿》作“武”。
19.“才”,《五原厅志稿》作“刁”。
20.据《五原厅志稿》补。
21.据《五原厅志稿》补。
纪事志
历代纪事
周
赧王十五年,赵攻中山地,至九原。《文献通考》注:九原,今九原安北(县)〔是〕1。《纲目集览》:九原即五原郡。
十六年,赵武灵王传国子何,自号主父,诈为使者,从云中、九原入秦。
秦
始皇帝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九原即在其内。
三十二年,帝巡北边,遣将军蒙恬伐匈奴。
三十三年,蒙恬伐匈奴,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谓新秦。张晏曰:河南,朔方郡之河南。《正义》曰:新秦,今夏、胜等州也。按:即九原郡〔地〕2。
三十五年,除道,自九原抵云阳。使长子扶苏北监蒙恬上郡军。
汉
武帝元朔二年,遣将军卫青、李息出高阙,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汉书·地理志》: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通志》:胜州榆林县西有汉五原郡城。
元鼎五年秋九月,匈奴入五原,杀太守。
六年冬九月,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
元封三年,赵破奴击楼兰有功,封为浞野侯。《延绥镇志》载:破奴,五原人也。
太初三年夏四月,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3列城,至卢朐。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之。秋,句黎湖单予坏光禄诸亭障。
天汉元年秋,发谪戍屯五原。
四年春正月,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十)〔七〕万人出朔方。路博德将万余人(与李广利会),韩说将步(兵)(骑)三万人出五原。与单于战,不利,引还。4
征(利)〔和〕5元年九月,狐鹿姑单于入五原,杀(戮)〔略〕6吏民。
三年正月,狐鹿姑单于入五原,杀都尉。三月,遣李广利将(十)〔七〕7万人出五原,击之,败降。
宣帝本始二年,遣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出五原,救乌孙。
甘露二年十二月,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请朝。
三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二月罢归。遣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塞。《明一统志》:光禄塞即五原城。
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呼韩邪单于上书告饥,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给之。
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王嫱赐之。
光武帝建武五年十二月,卢芳称帝于九原。
六年十二月,冯异击卢芳、匈奴兵,破之。
十三年春(三)〔二〕8月,卢芳自五原亡出塞。
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其)9吏人置河东。
二十四年(春)〔五月〕,(奥)〔薁〕10鞬王日逐王比为八部大人共立为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
二十六年冬,南单于置诸部王,助为扞戍,使当于骨都侯屯五原。
明帝永平五年冬,北单于寇五原,南单于击却之。
八年春三月,初置度辽将军,以吴常为之,屯五原曼柏。
九年三月,诏郡国〔死〕11罪囚减罪,与妻子诣五原、朔方占著。
章帝建初八年夏六月,三木楼訾大人稽留斯等款五原塞降。
章和元年冬十月,北匈奴五十八部诣五原、朔方、北地降。
〔永元〕六年春正月,使匈奴中郎将杜崇等杀南单予安国于五原,立左贤(王)师子为单于。12
安帝永初三年秋九月,雁门乌桓率众王、无何允与鲜卑大人及南匈奴寇五原,战于九原高梁谷,汉兵大败。
延光二年冬十〔二〕(一)13月,鲜卑败南匈奴于曼柏。
顺帝永和五年九月,徙朔方,治五原。
晋
安帝义熙三年后秦皇初十四年六月,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刘勃勃称天(皇)〔王〕14、大单于,建元龙升,国号大夏。
九年凤翔元年夏,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起)15统万城。改姓曰赫连氏。
北魏
太祖登国六年,帝(砻)〔袭〕16五原,屠之。收其积谷,还纽垤川。于固阳塞北,树碑记功。
九年三月,使东平公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
十年秋七月,燕寇五原,帝遣许谦征兵于姚兴。东平公元仪徙(居)〔据〕17朔方。
太宗泰常八年二月,筑长城,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置戍卫。
世祖神 二年十月,徙蠕蠕降人,置五原、大延。
高祖延兴二年十月,蠕蠕犯塞,及〔于〕18五原。
孝明帝正光五年,(临淮王)(或)〔彧〕19帅师讨贼。夏五月,战于五原,败绩。
文帝大统十四年五月,太师宇文泰奉太子巡抚西境,历北长城,东趋五原20。
隋
文帝开皇十九年冬十月,突厥染干尚宗女安义公主。悉雍虞闾抄略,请徙五原,从之。
恭帝义宁二年三月,五原通守张长逊以五原等郡降唐,即以为五原太守。
唐
太宗贞观元年二月,分天下为十道,绥、宁、丰、胜州属关内道。按:丰州即五原郡地21。
四年夏四月,以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
中宗景龙二年三月,朔方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
德宗贞元十二年九月,以河东行军司马李景略为丰州(刺史、天德军丰州西受降城)都防御使。22
武宗会昌三年(正)[二]月,以麟州刺史石雄为丰州(刺史,充丰州西城中城)都防御使。23
宣宗大中元年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将代北诸军,以沙陀朱邪赤心为前锋,自灵州济河,破吐蕃论恐热于盐州。《文献通考》:盐州秦汉属北地郡,后魏置大兴郡,西魏改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后改为盐州,隋置盐州郡。唐为盐州,或为五原郡,治五原、白(地)〔池〕24二县。
后梁
太祖乾化元年十一月,高万兴取盐州。
宋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闰十一月,丰州兵与契丹战,破之,获其天德军节度使萧太。八年三月,丰州兵破契丹,降三千余账。
庆历元年八月,赵元昊陷丰州。知州王余庆、兵马监押孙吉,死之。
嘉祐六年十二月,—作七年,以府州罗泊川掌地复建丰州,并置永安、保宁二寨。
元丰五年五月,丰州卒张世矩(等)25作乱伏诛。
钦宗靖康元年二月,夏人渡河取云内州天德军。按:本中受降城。
二年正月,主客员外郎谢亮持诏书赐夏约和。聂昌以使宜,割麟、府、丰三州,隶夏人。知晋宁军徐徽言率兵复三州。
金
太宗天会六年宋建(寅)〔炎〕二年十一月,知府州折可求以麟、府、丰(州)三州来降。
明
太祖洪武七年,偏将军李文忠败元兵于丰州。
英宗天顺六年春正月,毛里孩等入河套。
宪宗成化四年春二月,满(都)鲁(都)入河套。
七年,从兵部尚书白圭议,以武靖侯赵辅为将军、王越为督师,搜套。《明史·本纪》作七年,《世法录》作八年。
十三年十二月,火筛入河套。
二十年九月,寇复入〔居〕26河套。
孝宗弘治八年,北部入河套。
十三年,小王子部入居河套。十二月火筛入河套。
十七年,火筛入套,总兵张安遣把总蓝海等,追及于黄河岸,胜之。
武宗正德元年,杨一清总制边务,请守东胜,复河套,不报。
六年(六)〔三〕27月,小王子入河套,犯沿边诸堡。
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三边总督曾铣议复河套。
二十六年五月,三边总督曾铣袭套部,胜之。十一月,三边总督曾铣上复套方略十八事,下兵部议。时阻于谗,乃不能行。套患日深。
穆宗隆庆五年六月甲辰,授河套部长吉能为都督同知。八月癸亥,许河套部互市。
神宗万历十九年,互市罢。
二十四年二月,延绥总兵麻贵袭河套部,败之。
三十年〔闰二月〕28,复河套诸部贡市。
三十五年闰六月,复河套诸部贡市。
四十六年十二月,河套部长猛克什力来降。
熹宗天启元年,插罕入套。
愍帝崇祯末叶,元嫡裔察哈尔林丹汗恃其士马强盛,横行碛南,蹂躏乌拉特、鄂尔多斯诸部。
本朝
天聪八年,林丹汗覆灭,(还)诸部(还)旧牧地,先后内附,锡以封爵。以河套地赐乌拉特前中后三旗、鄂尔多斯左右翼后二旗。
光绪三年,土匪曹鸿照揭竿倡乱,蔓延全套。巡抚曾国荃檄大同镇总兵张树屏、树字前营营官林成兴督师灭之。
三十年,刘天佑倡乱,占据隆兴长迤西各地,绥远城将军贻谷、巡抚张曾敭檄护大同镇总兵孔庆塘、归绥道朴寿、口外镇29备军统领陈政诗督师讨灭之。
1.据《五原厅志稿》改。
2.据《五原厅志稿》补。
3.据《汉书·武帝纪》补。
4.均据《汉书·武帝纪》改。
5.据《汉书·匈奴传》改。
6.据《汉书·匈奴传》及《五原厅志稿》改。
7.据《汉书·武帝纪》改。
8.据《后汉书·光武帝纪》改。
9.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补。
10.均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改。
11.据《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补。
12.均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补。
13.据《后汉书·孝安帝纪》改。
14.据《晋书·赫连勃勃传》改。
15.据《晋书·赫连勃勃传》改。
16.据《晋书·赫连勃勃传》改。
17.据《魏书·太祖纪》改。
18.据《魏书·高祖纪》补。
19.据《魏书·肃宗纪》补改。
20.此处有误。《周书·文帝纪》作“将东趋五原,至蒲州,闻魏帝不豫,遂还”。是未至五原也。
21.“地”,《五原厅志稿》作“也”。
22.据《旧唐书·德宗本纪》补。
23.据《旧唐书·武宗本纪》改补。
24.据《五原厅志稿》改。
25.据《宋史·神宗本纪》补。
26.据《明史·宪宗本纪》补。
27.据《明史·武宗本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