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珍珠滩)浅杯里的风景
  •     这杯中是何物?有什么说道?
      是说——酒。她和色、财、气,构成红尘的道道风景。想说爱她真不容易,无论是久别畅饮,还是细酌独抿,只怕总是曲终人散,让人欲说还休。
      “但痛饮、尘世里,是非尽错”。酒,像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女人,给人窃窃的欣喜、淡淡的怅惘。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诗圣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奸雄东临碣石的郁郁寡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大江东去后的缠绵悱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三月烟花里的一片孤帆。
      这一杯杯的喜怒哀乐,诉不尽人间的酸甜苦辣,在红红的高粱里,在九月九的思念里,在你我的生活里。
      我像酒中的一粒雾霭,也来折射繁华背后的人生百态。
      与这杯中尤物结识太晚。家父一向对酒深恶痛绝,极度鄙视酒中的豪言壮语和酒后的胡言乱语。记忆中,它不曾占据家中饭桌的一角,无论是岁末年关,还是其它什么好日,终不会有酒的点缀。父亲是闻酒则醉,我们兄弟三人就不敢有丝毫的造次。奇怪的是,没有一点基因遗传,哥三都免不了要出去应酬,或者做东,或者被请,就有几次被搀扶回家的经历。父亲总是一遍遍地问:现在的酒真的就那么好喝吗?非喝到如此不可吗?
      岳父对酒却是极其钟爱,他宁可食无肉、吃无菜,不可一餐无酒。岳母在世时一直颇有微词,经常给予责怪和还击。几年前的一次血栓后,妻子接过了监督的任务。饭桌间,多是一个近乎乞求,一个不依不饶。于是,岳父就去偷偷地打酒,散装在矿泉水瓶。夏天的一个中午,大汗淋漓的我跑进家门抓起一瓶几欲饮尽,感觉不是味时,已是大半瓶下肚。
      我对两位老人的做法自然都不太认同,他们是线段的两头,而我只想走中间路线。如何不偏不倚,是需要极其下一番功夫的。少了,别人说你清高牛气;多了,则是自己深受其害。于是,断然是不会在家中喝下一小盅的。突然某一天,朋友异乎寻常地多了起来,二十年几乎没有音讯的同学、远方亲属,大大小小的老乡、一面之交的新贵,不时有人拉你去喝酒。而我又是那么面薄,拼了自己脂肪的肝、拉链式的胃、打颤的腿、朦胧的眼去回报东家的盛情。这时候,我才明白两位老人的高明,甚至是佩服了。家父忌酒,放弃得彻底,永远是拜拜。岳父好酒,爱得无比坚贞。他们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喜好,棱角分明,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而我是多么虚伪,多了,不是因为爱;少了,也不是没有爱。
      就在这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之间,总有一些不曾褪去的色彩存留心间。
      高考前夕,和小白来到县城的西山。当时那里正在搞小领域治理,沙石满野,我们的兴致极高,于最高端的大树下,交替饮完一瓶高度的白酒后呼呼睡去。醒来后,才发觉我们的勇气,只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沟沟坎坎的河渠,完全忽略了遍地的坟堆,斑驳的棺材板子。就像那个年纪,对理想的执著和轻狂胜于一切,我们以酒为歌谣,偶尔唱起多彩的青春,单纯而热烈,善感又多情。
      大学毕业,已经全没有高中时的清纯值得留恋。大家各怀心思,使晚上的会餐很有意味。几乎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因为我始终没有给自己找到一条喝酒的理由。我没有欢乐,没有悲伤,这里仅仅是我人生的一个驿站而已。老大吐得一塌糊涂,床上地下一片狼藉,一个脑袋扎在一滩污秽里。何苦要把自己的得意与失意转嫁于高度的浓缩呢?我丧失了帮他的热情,忽然想到北岛的那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我恶狠狠地骂他污浊了满屋的空气。想以后的心底发狠,应该是从那天开始。
      酒,真的可以让人变得柔情似水,也能让人变得阴险歹毒,否则,历史就不会上演鸿门宴,更不可能有蒋干中计。
      历史如是,今天亦然。
      英雄是,狗熊是。
      最难忘的酒是在昔日一位老领导家里。寒冷的冬日,吃着滋滋作响的火锅,喝一种蛇胆保健酒,这是领导的珍藏,不轻易示人,我何德何能,让领导如此器重。可惜我不胜酒力,几杯下肚就晕了。那酒的滋味,如同领导的人品,此后绝少遇到。这位领导是我人生遇到的第一位贵人,也是我的恩人,我们萍水相逢,他把我从偏僻的边陲小镇调到熙熙攘攘的内地城市,跻身大机关干一份体面的工作,关心我的住房、婚姻,他的爱人颈椎不好却执意为我女儿编织一件好看的毛衣,而我不曾送他一瓶好酒。这份情义,将温暖我的一生,让我学会去关心别人不图回报。
      最感动的酒是和一位老兄共饮。人到中年,多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我们怕突然串出的狗咬伤自己。但老兄倾注了全部的真诚、友爱,让我感受到家兄的温暖,和自己的小人之腹。于我最失意彷徨的时候,他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另一番美丽的风景。这风景触及人的灵魂,远离功名与尘嚣,别有一番洞天。时间流逝,我难以忘记金沙丽城,难以忘记夏日清凉的夜风,醉人的长城二星。我不再遗憾我们的相识太晚,只想把握今后的友情。
      最温馨的酒是为同学博士夫妇海外归来接风,大家十七八人,围坐在蒙古包里,喝着清香的奶茶,听悠扬的马头琴声。我们有幸请到了同学的母亲,一位培养了两个研究生女儿的妈妈,一位有着两个博士女婿的岳母,一位领导背后默默无闻的妻子,她用握过锄头、抓过粉笔的手,誊出六百多万字的文稿,写出两本优美的散文集子。她身在高位,眼睛向下,一直和普通的人群交流来往。她身体孱弱,更关心女婿的母亲,经常去看望老家的亲戚。她歌颂鲜花、绿草、大地,赋予大自然更多的生命,那一篇篇充满母爱的文章,就像她慈爱的眼神,让每一个同学都动情地落泪,她的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涓涓流淌。
      最莫名的是两瓶老酒的故事。几年前,一个单位需要一位专业人员,妻子比较适合,更适合的是领导的子女。于是,想法弄来两瓶珍藏了近二十年的茅台,去做了一次世俗的奉献。然而,至到领导退休,我们的奉献依然没有着落。无望的等待后,是我们的淡忘和安然。突然的一天,退休的领导悄悄把那两瓶放到了妻子的办公桌上,说“物归原主”。一时间,妻愣在那里,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到现在,那两瓶一直还在家里。几次欲把它招待客人,都没有拿出的勇气。忽然有一天突发奇想,就留着吧,等将来当作嫁妆送给女儿,并告诉她其中的故事。
      最窝囊的酒是在至亲的婚宴上,当我们哥三陶醉于自己尊贵身份时,别人告诉我们,姐夫为他的那方娘舅安排了名酒。看后果不其然。也许,我们在人家的眼里永远是乡下人,一文不名,只配得另眼相看。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学习当地人一样恼怒发火。为了姐姐的面子,为了大家的高兴,我们默默喝下面前的那一杯。
      熟悉的人说我酒后话多,我知道那时多是自己的肺腑之言。不过有一点,酒量增大的同时,话语相对减少。小醉微醺之际,我其实很希望自己酩酊大醉。那样,我仰天大笑,没有人说我傻;我失声痛哭,没有人说我悲;我赤身裸体,没有人说我疯。我可以随心所欲、充分展示自己内心的波涛,而不被人抓以把柄。一切,一切,都会有人说,实在,实在。自己发酒疯还博得别人的同情甚至是赞誉,岂不美哉!
      可惜,即将不惑,喉咙似乎长了保护伞。每每到量时,它就自动打开,任别人百般劝说,任自己横下决心,就是不肯咽下一滴。此刻,头脑愈发清醒,思维愈发活跃,一幕幕都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将上来,仿佛在昨天,仿佛在眼前。
      而今我已经习惯于,酒后一个人在华灯绽放的街道上独行,总想给远方的知己发一则短信:何夕,我们再一次同醉?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综合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浅杯里的风景
  •     这杯中是何物?有什么说道?
      是说——酒。她和色、财、气,构成红尘的道道风景。想说爱她真不容易,无论是久别畅饮,还是细酌独抿,只怕总是曲终人散,让人欲说还休。
      “但痛饮、尘世里,是非尽错”。酒,像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女人,给人窃窃的欣喜、淡淡的怅惘。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诗圣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奸雄东临碣石的郁郁寡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大江东去后的缠绵悱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三月烟花里的一片孤帆。
      这一杯杯的喜怒哀乐,诉不尽人间的酸甜苦辣,在红红的高粱里,在九月九的思念里,在你我的生活里。
      我像酒中的一粒雾霭,也来折射繁华背后的人生百态。
      与这杯中尤物结识太晚。家父一向对酒深恶痛绝,极度鄙视酒中的豪言壮语和酒后的胡言乱语。记忆中,它不曾占据家中饭桌的一角,无论是岁末年关,还是其它什么好日,终不会有酒的点缀。父亲是闻酒则醉,我们兄弟三人就不敢有丝毫的造次。奇怪的是,没有一点基因遗传,哥三都免不了要出去应酬,或者做东,或者被请,就有几次被搀扶回家的经历。父亲总是一遍遍地问:现在的酒真的就那么好喝吗?非喝到如此不可吗?
      岳父对酒却是极其钟爱,他宁可食无肉、吃无菜,不可一餐无酒。岳母在世时一直颇有微词,经常给予责怪和还击。几年前的一次血栓后,妻子接过了监督的任务。饭桌间,多是一个近乎乞求,一个不依不饶。于是,岳父就去偷偷地打酒,散装在矿泉水瓶。夏天的一个中午,大汗淋漓的我跑进家门抓起一瓶几欲饮尽,感觉不是味时,已是大半瓶下肚。
      我对两位老人的做法自然都不太认同,他们是线段的两头,而我只想走中间路线。如何不偏不倚,是需要极其下一番功夫的。少了,别人说你清高牛气;多了,则是自己深受其害。于是,断然是不会在家中喝下一小盅的。突然某一天,朋友异乎寻常地多了起来,二十年几乎没有音讯的同学、远方亲属,大大小小的老乡、一面之交的新贵,不时有人拉你去喝酒。而我又是那么面薄,拼了自己脂肪的肝、拉链式的胃、打颤的腿、朦胧的眼去回报东家的盛情。这时候,我才明白两位老人的高明,甚至是佩服了。家父忌酒,放弃得彻底,永远是拜拜。岳父好酒,爱得无比坚贞。他们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喜好,棱角分明,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而我是多么虚伪,多了,不是因为爱;少了,也不是没有爱。
      就在这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之间,总有一些不曾褪去的色彩存留心间。
      高考前夕,和小白来到县城的西山。当时那里正在搞小领域治理,沙石满野,我们的兴致极高,于最高端的大树下,交替饮完一瓶高度的白酒后呼呼睡去。醒来后,才发觉我们的勇气,只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沟沟坎坎的河渠,完全忽略了遍地的坟堆,斑驳的棺材板子。就像那个年纪,对理想的执著和轻狂胜于一切,我们以酒为歌谣,偶尔唱起多彩的青春,单纯而热烈,善感又多情。
      大学毕业,已经全没有高中时的清纯值得留恋。大家各怀心思,使晚上的会餐很有意味。几乎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因为我始终没有给自己找到一条喝酒的理由。我没有欢乐,没有悲伤,这里仅仅是我人生的一个驿站而已。老大吐得一塌糊涂,床上地下一片狼藉,一个脑袋扎在一滩污秽里。何苦要把自己的得意与失意转嫁于高度的浓缩呢?我丧失了帮他的热情,忽然想到北岛的那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我恶狠狠地骂他污浊了满屋的空气。想以后的心底发狠,应该是从那天开始。
      酒,真的可以让人变得柔情似水,也能让人变得阴险歹毒,否则,历史就不会上演鸿门宴,更不可能有蒋干中计。
      历史如是,今天亦然。
      英雄是,狗熊是。
      最难忘的酒是在昔日一位老领导家里。寒冷的冬日,吃着滋滋作响的火锅,喝一种蛇胆保健酒,这是领导的珍藏,不轻易示人,我何德何能,让领导如此器重。可惜我不胜酒力,几杯下肚就晕了。那酒的滋味,如同领导的人品,此后绝少遇到。这位领导是我人生遇到的第一位贵人,也是我的恩人,我们萍水相逢,他把我从偏僻的边陲小镇调到熙熙攘攘的内地城市,跻身大机关干一份体面的工作,关心我的住房、婚姻,他的爱人颈椎不好却执意为我女儿编织一件好看的毛衣,而我不曾送他一瓶好酒。这份情义,将温暖我的一生,让我学会去关心别人不图回报。
      最感动的酒是和一位老兄共饮。人到中年,多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我们怕突然串出的狗咬伤自己。但老兄倾注了全部的真诚、友爱,让我感受到家兄的温暖,和自己的小人之腹。于我最失意彷徨的时候,他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另一番美丽的风景。这风景触及人的灵魂,远离功名与尘嚣,别有一番洞天。时间流逝,我难以忘记金沙丽城,难以忘记夏日清凉的夜风,醉人的长城二星。我不再遗憾我们的相识太晚,只想把握今后的友情。
      最温馨的酒是为同学博士夫妇海外归来接风,大家十七八人,围坐在蒙古包里,喝着清香的奶茶,听悠扬的马头琴声。我们有幸请到了同学的母亲,一位培养了两个研究生女儿的妈妈,一位有着两个博士女婿的岳母,一位领导背后默默无闻的妻子,她用握过锄头、抓过粉笔的手,誊出六百多万字的文稿,写出两本优美的散文集子。她身在高位,眼睛向下,一直和普通的人群交流来往。她身体孱弱,更关心女婿的母亲,经常去看望老家的亲戚。她歌颂鲜花、绿草、大地,赋予大自然更多的生命,那一篇篇充满母爱的文章,就像她慈爱的眼神,让每一个同学都动情地落泪,她的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涓涓流淌。
      最莫名的是两瓶老酒的故事。几年前,一个单位需要一位专业人员,妻子比较适合,更适合的是领导的子女。于是,想法弄来两瓶珍藏了近二十年的茅台,去做了一次世俗的奉献。然而,至到领导退休,我们的奉献依然没有着落。无望的等待后,是我们的淡忘和安然。突然的一天,退休的领导悄悄把那两瓶放到了妻子的办公桌上,说“物归原主”。一时间,妻愣在那里,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到现在,那两瓶一直还在家里。几次欲把它招待客人,都没有拿出的勇气。忽然有一天突发奇想,就留着吧,等将来当作嫁妆送给女儿,并告诉她其中的故事。
      最窝囊的酒是在至亲的婚宴上,当我们哥三陶醉于自己尊贵身份时,别人告诉我们,姐夫为他的那方娘舅安排了名酒。看后果不其然。也许,我们在人家的眼里永远是乡下人,一文不名,只配得另眼相看。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学习当地人一样恼怒发火。为了姐姐的面子,为了大家的高兴,我们默默喝下面前的那一杯。
      熟悉的人说我酒后话多,我知道那时多是自己的肺腑之言。不过有一点,酒量增大的同时,话语相对减少。小醉微醺之际,我其实很希望自己酩酊大醉。那样,我仰天大笑,没有人说我傻;我失声痛哭,没有人说我悲;我赤身裸体,没有人说我疯。我可以随心所欲、充分展示自己内心的波涛,而不被人抓以把柄。一切,一切,都会有人说,实在,实在。自己发酒疯还博得别人的同情甚至是赞誉,岂不美哉!
      可惜,即将不惑,喉咙似乎长了保护伞。每每到量时,它就自动打开,任别人百般劝说,任自己横下决心,就是不肯咽下一滴。此刻,头脑愈发清醒,思维愈发活跃,一幕幕都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将上来,仿佛在昨天,仿佛在眼前。
      而今我已经习惯于,酒后一个人在华灯绽放的街道上独行,总想给远方的知己发一则短信:何夕,我们再一次同醉?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综合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