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风平浪静、百舸争流的景象,也有波诡云谲、樯倾楫摧的时候;有气吞万里的汉唐盛世,也有民不聊生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上起唐尧虞舜,下迄清末民国,最为中国人熟知的莫过于三国时期。这是一段充满血腥与杀戮的历史,也是一段英雄辈出、壮士高歌的历史。三国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计谋。操纵这段历史的不是帝王,不是权贵,不是军阀,而是知识分子,确切地说,是这个阶层中的精英部分——智谋之士。没有诸葛亮,刘备不过是个有贵族血统的织屦小儿;没有周瑜,孙权只能算割剧一方的地方豪强;曹操统一北方,靠的是帐下一批足智多谋的名士,离开他们,曹阿瞒也成不了霸业。曹公手下谋士如云,最突出的是荀彧和荀攸。
一、出身名门 声望显赫
据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传》记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荀彧的祖父荀淑,做过朗陵县令,是东汉桓帝、灵帝时代的人。当时的朝廷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少数正直的士大夫敢于和恶势力抗争,得到知识分子的拥戴,如李固、李膺等人,就是当时天下士人的精神领袖。荀淑“博学有高行,与李固、李膺同志友善”,因而“知名当世”。荀淑共有八个儿子,都是俊杰,时人称之为“八龙”。次子荀绲,就是荀彧的父亲,曾做过济南相。荀彧的叔叔荀爽,十二岁就精通儒家经典,名气很大,董卓当政时,征召他入朝为官,仅三个月就位至司空。荀攸是荀彧的堂侄,其祖父荀昙,官至广陵太守。荀昙的兄长荀昱,与李鹰、王畅、杜密等人号为八俊,声名甚著。荀攸的父亲荀彝,做过州从事,早亡。良好的家学渊源和崇高的社会声誉,也许还应加上优秀的遗传基因,成就了叔侄二人,使他们在“星汉灿烂”的乱世群英中烨烨生辉,名标青史。
二、自幼聪颖、才识过人
荀彧谋虑深远,能防患于未然。东汉末年他被州郡举为孝廉,朝廷给他个守宫令的小官。荀彧知汉朝大势已去,要求补缺做地方官,被任命为亢父县令。他看到天下将乱,就弃官回乡,对家乡父老说:“颍川无险可守,一有战乱,首先遭殃,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宜久居,应及早离开,以免受害。”同乡人依恋故土,无人响应,荀彧便带着宗族迁到冀州,得到河北军阀袁绍的礼遇,和弟弟荀谌留在袁绍帐下做了幕僚。这时董卓已大权独揽,派兵将出关东,所过之处,烧杀虏掠,颍川之人多被杀害。此事充分证明荀彧的机智。荀攸在少儿时就聪慧过人,异常机警。他十三岁那年祖父荀昙去世,故吏张权主动要求为死者守墓,荀攸在旁观察到张权神色异常,心生怀疑,悄悄对主持丧事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行迹鬼鬼祟祟,说不定有诈。”荀衢被提醒,对他进行审问,此人果然杀人亡命,想借此逃避罪责。此事传开,荀攸才名远扬,朝野皆知。何进当朝时,征召海内名士二十多人入朝为官,荀攸也在征召之列。他一到洛阳,就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荀攸不满董卓暴虐,与议郎郑泰、何颙等人密谋刺杀董卓以谢百姓,事泄被捕,何颙忧惧自杀,而荀攸言语饮食自若。董卓被杀,荀攸免于一死,弃官而归。这种临危不惧的气度,绝非常人可及。
三、智馕谋主 算无遗策
二荀同事曹操,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出谋画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曹操把二人比作汉高祖的谋士张良、陈平。荀彧的突出贡献有三:一是帮助曹操建立根据地,二是建议曹操迎汉献帝迁于许都,形成“挟天予以令诸侯”之势,三是正确分析形势,劝说曹操坚持到底,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大破袁绍,奠定了曹魏霸业的基础。曹操为兖州牧时,率军攻打徐州,以荀彧为留守。吕布与张邈、陈宫合谋乘机占领兖州,当时兖州兵微将寡,旧将多与张邈、陈宫同谋,形势危急。荀彧立即通知东郡太守夏侯惇入援,诛杀谋叛者数十人,才安定了军心,保住了兖州。过了一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曹操打算再次攻取徐州。荀彧认为,陶谦虽死,旧部犹在,此时征讨,徐州军民必然同仇敌忾,坚壁清野以待敌,曹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战而自困,吕布乘虚而来,兖州不保,那时进退失据,情势就很危险了。不如先解除兖州的威胁,令军士抢收秋麦,以保障军粮,然后一举打败吕布,巩固兖州根据地,这才是上策。曹操于是放弃出征徐州计划,按照荀彧的计谋,很快平定兖州,立住了脚跟。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消失了黄巾军主力,汉献帝回到洛阳。荀彧劝曹操说:“洛阳遭兵火,宫室残破,此时奉迎天子都许,倚皇室权威使诸侯臣服,以匡扶汉室的名义聚集天下英雄,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请将军速作决断!”曹操大喜,亲自到洛阳把刘协接到许都,从此取得了政治上的绝对优势。他对荀彧的远见卓识也更加敬重,“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当时,曹操统一北方最大的障碍是拥有河朔之地的大军阀袁绍。袁绍对曹操迎献帝都许之举大为不满,写信讥刺,曹操问计于彧,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成败在人,如果决策正确,弱可以胜强,当年楚汉战争就是例证。如今能与公争天下的只有袁绍,此人外示宽容而内怀刻忌,虽有贤才可用而不能信任;而您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在气度上已胜他一筹。袁绍优柔寡断,不能把握机会;而您能断大事,随机应变,在谋略上胜他一筹。袁绍治军不严,士兵虽多,难以为用;您赏罚必行,士卒虽少,皆愿效命,在武力上胜他一筹。袁绍凭借门阀资历,故作姿态,延揽人才,归附者华而不实者多,可用者少;您推诚待士,论功行赏,天下忠正务实之士乐意效劳,在人才上胜他一筹。有此四胜,加上替天行道的名义,谁敢不从?袁绍表面的强盛又有什么用!”接着又献计先灭吕布,次取山东,绥抚韩遂马超,解除西顾之忧,然后与袁绍决战。曹操依计而行,破张绣、擒吕布、定徐州,与袁绍隔河相距。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许攸颇有计谋,审配、逢纪尽忠辅佐,颜良、文丑勇冠三军,我们恐怕很难取胜!”荀彧说:“袁绍兵虽多而军纪不严,强硬而犯上,许攸贪财而松懈,审配严厉而无谋,逢纪果决而自负,这些人居中共事,必生内乱;而颜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战而擒!”后来因直言强谏被杀,许攸家人犯法,被审配收监,许攸一怒之下叛离了袁绍,颜良、文丑死于关羽刀下,可谓言无不验。官渡之战前,曹军被袁绍大军包围,军粮将尽,众人都想拼死突围,退守许都。荀彧劝曹操说:“当年汉王被楚王围在荥阳,陷于困境,双方对峙,先退者输。我军力是袁绍十分之一,已坚持了半年,双方都精疲力竭,再坚持一下,双方将有变故,我们就有机会取胜。”曹操这才打消退兵的念头。荀彧献计偷袭袁绍粮草库,迫使袁绍先退兵,曹军终于以少胜多,挫败了劲敌。
荀攸也是曹操谋士集团中的核心人物。曹操曾问荀彧:“谁可以取代你为谋士?”荀彧推荐了荀攸。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先任攸为汝南太守,后入朝为尚书,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成为谋主。在征讨张绣时,攸对曹说:“张绣与刘表相互倚恃,绣军粮取于表,表供应不足,势必相离,那时可以各个击破。若进攻太急,两人势必相救,对我不利。”曹操不听,进军攻张绣,刘表果然出兵救援,曹军受挫。曹操后悔,对攸说:“不用你的计策,吃了败仗!”攸设计设奇兵埋伏,再次出战,大获全胜。曹操征讨吕布,吕布退守下邳,曹兵连日攻城不下,士卒疲惫,曹操欲退兵,攸与郭嘉劝阻,献计引淮、泗之水灌城,终于攻取下邳,生擒吕布。官渡之战前,袁绍派兵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引兵相救,攸设计奇袭白马,斩袁绍大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带着迁徙的人民和随军辎重沿黄河西行,袁绍渡河追击,诸将惊恐,劝曹操还营自保。荀攸说:“正是擒敌的时机,怎么能逃跑呢?”曹操会意而笑,下令将辎重器物委弃于敌,袁绍军见财物堆积,上前争抢,阵形大乱,曹军步骑兵一齐攻击,大破袁军。曹操既破袁绍,又把矛头向荆州。此时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争夺冀州,谭遣使向曹操乞降,请求援助。曹操问计于群僚。众谋士多以为宜先取荆州,袁氏兄弟相攻,不必管他。荀攸进言说,刘表坐镇荆州,胸无大志,不足为患;袁氏据四州之地,拥十万甲士,余势仍然强大。现在他们内讧,正是时机,若等其平定了内部,就不好对付了。应乘其乱而取之。曹操称善,答应与袁谭和亲,回兵攻破袁尚。不久袁谭反叛,被曹操诛灭,冀州收入曹魏版图。曹操称赞荀攸说:“我军出师克捷,都是荀攸的计谋!”
四、王佐之才 功成而逝
二荀名高当世,不仅因为智术学问,更因为道德品行。荀彧在忠心辅佐曹操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还积极荐举人才。荀攸、钟繇、郭嘉等杰出人物都是荀彧所荐,“太祖以为彧知人,诸所进皆称职。”史书说他“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曹操曾上表奏给献帝,请求用高爵厚禄表彰奖赏荀彧。表奏中说:侍中尚书令荀彧,品德高尚,忠于朝廷,励精图治,臣征伐转战,克敌制胜,谋略计策,都出于荀彧。平定天下(北方),荀彧功劳最大,应授予高爵以表彰元勳。荀彧谦称自己没有野战之功,不应受赏,将表奏扣下。曹操写信给荀彧说:“与君共事以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愿君勿让。”荀彧这才接受了封赏。曹操对荀攸的功劳也很推重,上表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封攸为陵树亭侯。荀彧死后,曹操更加倚重荀攸,以师友相待,经常对人称道荀攸:“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是孔子佩服的智者。曹操把荀攸比作颜回和宁武子,说明荀攸是仁智兼备的大贤。《三国志》注引用《傅子》书中的话评价二荀: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紧,行无谄黩,谋能应机。……太祖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真可谓乱世中的人杰,众星中的箕斗,群玉中的双璧。
荀氏叔侄对曹操政权算得上鞠躬尽瘁,其功绩称得上盖世无双,但他们的结局却很悲凉:一个忧愤自杀,一个忧劳而死。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认为大功告成,准备废汉自立,第一步是进爵国公,加九锡(表示贵族等级身份的仪仗),私下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不妥,曹操因此怀恨,迫令荀彧自杀。《三国志•荀彧传》说他“以忧薨”,《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的记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享年五十。荀攸则死于从征孙权的途中,享年五十八。二荀英年而逝,其后代也多夭折。据二人本传记载,彧子恽,继承侯爵,官至虎贲中郎将,早卒。恽子甝,年三十薨。恽弟俣、诜,皆早卒。攸长子缉,早没。次子适继承爵位,无子,嗣绝。一代大贤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留给后人的是一声长叹。荀彧知道曹操唯才是举,有功即赏,却忽视他阴险狠毒、排斥异己的一面。曹操当初听从荀彧建议,举义兵以匡扶汉室,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决非本心;一旦政敌消灭,取汉而代之是必然之势。荀彧的反对实属不智之举,那时的曹操羽翼已成,荀彧的使命已经完成,“鸟尽弓藏”是迟早的事。彧自招杀身之祸,绝非智术不足,而是固守儒家信条,不肯背弃忠义的结果。荀攸没有表态,比荀彧智高一筹。长于谋事,拙于谋身,这也许是仁者的通病吧。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风平浪静、百舸争流的景象,也有波诡云谲、樯倾楫摧的时候;有气吞万里的汉唐盛世,也有民不聊生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上起唐尧虞舜,下迄清末民国,最为中国人熟知的莫过于三国时期。这是一段充满血腥与杀戮的历史,也是一段英雄辈出、壮士高歌的历史。三国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计谋。操纵这段历史的不是帝王,不是权贵,不是军阀,而是知识分子,确切地说,是这个阶层中的精英部分——智谋之士。没有诸葛亮,刘备不过是个有贵族血统的织屦小儿;没有周瑜,孙权只能算割剧一方的地方豪强;曹操统一北方,靠的是帐下一批足智多谋的名士,离开他们,曹阿瞒也成不了霸业。曹公手下谋士如云,最突出的是荀彧和荀攸。
一、出身名门 声望显赫
据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传》记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荀彧的祖父荀淑,做过朗陵县令,是东汉桓帝、灵帝时代的人。当时的朝廷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少数正直的士大夫敢于和恶势力抗争,得到知识分子的拥戴,如李固、李膺等人,就是当时天下士人的精神领袖。荀淑“博学有高行,与李固、李膺同志友善”,因而“知名当世”。荀淑共有八个儿子,都是俊杰,时人称之为“八龙”。次子荀绲,就是荀彧的父亲,曾做过济南相。荀彧的叔叔荀爽,十二岁就精通儒家经典,名气很大,董卓当政时,征召他入朝为官,仅三个月就位至司空。荀攸是荀彧的堂侄,其祖父荀昙,官至广陵太守。荀昙的兄长荀昱,与李鹰、王畅、杜密等人号为八俊,声名甚著。荀攸的父亲荀彝,做过州从事,早亡。良好的家学渊源和崇高的社会声誉,也许还应加上优秀的遗传基因,成就了叔侄二人,使他们在“星汉灿烂”的乱世群英中烨烨生辉,名标青史。
二、自幼聪颖、才识过人
荀彧谋虑深远,能防患于未然。东汉末年他被州郡举为孝廉,朝廷给他个守宫令的小官。荀彧知汉朝大势已去,要求补缺做地方官,被任命为亢父县令。他看到天下将乱,就弃官回乡,对家乡父老说:“颍川无险可守,一有战乱,首先遭殃,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宜久居,应及早离开,以免受害。”同乡人依恋故土,无人响应,荀彧便带着宗族迁到冀州,得到河北军阀袁绍的礼遇,和弟弟荀谌留在袁绍帐下做了幕僚。这时董卓已大权独揽,派兵将出关东,所过之处,烧杀虏掠,颍川之人多被杀害。此事充分证明荀彧的机智。荀攸在少儿时就聪慧过人,异常机警。他十三岁那年祖父荀昙去世,故吏张权主动要求为死者守墓,荀攸在旁观察到张权神色异常,心生怀疑,悄悄对主持丧事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行迹鬼鬼祟祟,说不定有诈。”荀衢被提醒,对他进行审问,此人果然杀人亡命,想借此逃避罪责。此事传开,荀攸才名远扬,朝野皆知。何进当朝时,征召海内名士二十多人入朝为官,荀攸也在征召之列。他一到洛阳,就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荀攸不满董卓暴虐,与议郎郑泰、何颙等人密谋刺杀董卓以谢百姓,事泄被捕,何颙忧惧自杀,而荀攸言语饮食自若。董卓被杀,荀攸免于一死,弃官而归。这种临危不惧的气度,绝非常人可及。
三、智馕谋主 算无遗策
二荀同事曹操,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出谋画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曹操把二人比作汉高祖的谋士张良、陈平。荀彧的突出贡献有三:一是帮助曹操建立根据地,二是建议曹操迎汉献帝迁于许都,形成“挟天予以令诸侯”之势,三是正确分析形势,劝说曹操坚持到底,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大破袁绍,奠定了曹魏霸业的基础。曹操为兖州牧时,率军攻打徐州,以荀彧为留守。吕布与张邈、陈宫合谋乘机占领兖州,当时兖州兵微将寡,旧将多与张邈、陈宫同谋,形势危急。荀彧立即通知东郡太守夏侯惇入援,诛杀谋叛者数十人,才安定了军心,保住了兖州。过了一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曹操打算再次攻取徐州。荀彧认为,陶谦虽死,旧部犹在,此时征讨,徐州军民必然同仇敌忾,坚壁清野以待敌,曹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战而自困,吕布乘虚而来,兖州不保,那时进退失据,情势就很危险了。不如先解除兖州的威胁,令军士抢收秋麦,以保障军粮,然后一举打败吕布,巩固兖州根据地,这才是上策。曹操于是放弃出征徐州计划,按照荀彧的计谋,很快平定兖州,立住了脚跟。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消失了黄巾军主力,汉献帝回到洛阳。荀彧劝曹操说:“洛阳遭兵火,宫室残破,此时奉迎天子都许,倚皇室权威使诸侯臣服,以匡扶汉室的名义聚集天下英雄,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请将军速作决断!”曹操大喜,亲自到洛阳把刘协接到许都,从此取得了政治上的绝对优势。他对荀彧的远见卓识也更加敬重,“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当时,曹操统一北方最大的障碍是拥有河朔之地的大军阀袁绍。袁绍对曹操迎献帝都许之举大为不满,写信讥刺,曹操问计于彧,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成败在人,如果决策正确,弱可以胜强,当年楚汉战争就是例证。如今能与公争天下的只有袁绍,此人外示宽容而内怀刻忌,虽有贤才可用而不能信任;而您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在气度上已胜他一筹。袁绍优柔寡断,不能把握机会;而您能断大事,随机应变,在谋略上胜他一筹。袁绍治军不严,士兵虽多,难以为用;您赏罚必行,士卒虽少,皆愿效命,在武力上胜他一筹。袁绍凭借门阀资历,故作姿态,延揽人才,归附者华而不实者多,可用者少;您推诚待士,论功行赏,天下忠正务实之士乐意效劳,在人才上胜他一筹。有此四胜,加上替天行道的名义,谁敢不从?袁绍表面的强盛又有什么用!”接着又献计先灭吕布,次取山东,绥抚韩遂马超,解除西顾之忧,然后与袁绍决战。曹操依计而行,破张绣、擒吕布、定徐州,与袁绍隔河相距。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许攸颇有计谋,审配、逢纪尽忠辅佐,颜良、文丑勇冠三军,我们恐怕很难取胜!”荀彧说:“袁绍兵虽多而军纪不严,强硬而犯上,许攸贪财而松懈,审配严厉而无谋,逢纪果决而自负,这些人居中共事,必生内乱;而颜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战而擒!”后来因直言强谏被杀,许攸家人犯法,被审配收监,许攸一怒之下叛离了袁绍,颜良、文丑死于关羽刀下,可谓言无不验。官渡之战前,曹军被袁绍大军包围,军粮将尽,众人都想拼死突围,退守许都。荀彧劝曹操说:“当年汉王被楚王围在荥阳,陷于困境,双方对峙,先退者输。我军力是袁绍十分之一,已坚持了半年,双方都精疲力竭,再坚持一下,双方将有变故,我们就有机会取胜。”曹操这才打消退兵的念头。荀彧献计偷袭袁绍粮草库,迫使袁绍先退兵,曹军终于以少胜多,挫败了劲敌。
荀攸也是曹操谋士集团中的核心人物。曹操曾问荀彧:“谁可以取代你为谋士?”荀彧推荐了荀攸。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先任攸为汝南太守,后入朝为尚书,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成为谋主。在征讨张绣时,攸对曹说:“张绣与刘表相互倚恃,绣军粮取于表,表供应不足,势必相离,那时可以各个击破。若进攻太急,两人势必相救,对我不利。”曹操不听,进军攻张绣,刘表果然出兵救援,曹军受挫。曹操后悔,对攸说:“不用你的计策,吃了败仗!”攸设计设奇兵埋伏,再次出战,大获全胜。曹操征讨吕布,吕布退守下邳,曹兵连日攻城不下,士卒疲惫,曹操欲退兵,攸与郭嘉劝阻,献计引淮、泗之水灌城,终于攻取下邳,生擒吕布。官渡之战前,袁绍派兵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引兵相救,攸设计奇袭白马,斩袁绍大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带着迁徙的人民和随军辎重沿黄河西行,袁绍渡河追击,诸将惊恐,劝曹操还营自保。荀攸说:“正是擒敌的时机,怎么能逃跑呢?”曹操会意而笑,下令将辎重器物委弃于敌,袁绍军见财物堆积,上前争抢,阵形大乱,曹军步骑兵一齐攻击,大破袁军。曹操既破袁绍,又把矛头向荆州。此时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争夺冀州,谭遣使向曹操乞降,请求援助。曹操问计于群僚。众谋士多以为宜先取荆州,袁氏兄弟相攻,不必管他。荀攸进言说,刘表坐镇荆州,胸无大志,不足为患;袁氏据四州之地,拥十万甲士,余势仍然强大。现在他们内讧,正是时机,若等其平定了内部,就不好对付了。应乘其乱而取之。曹操称善,答应与袁谭和亲,回兵攻破袁尚。不久袁谭反叛,被曹操诛灭,冀州收入曹魏版图。曹操称赞荀攸说:“我军出师克捷,都是荀攸的计谋!”
四、王佐之才 功成而逝
二荀名高当世,不仅因为智术学问,更因为道德品行。荀彧在忠心辅佐曹操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还积极荐举人才。荀攸、钟繇、郭嘉等杰出人物都是荀彧所荐,“太祖以为彧知人,诸所进皆称职。”史书说他“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曹操曾上表奏给献帝,请求用高爵厚禄表彰奖赏荀彧。表奏中说:侍中尚书令荀彧,品德高尚,忠于朝廷,励精图治,臣征伐转战,克敌制胜,谋略计策,都出于荀彧。平定天下(北方),荀彧功劳最大,应授予高爵以表彰元勳。荀彧谦称自己没有野战之功,不应受赏,将表奏扣下。曹操写信给荀彧说:“与君共事以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愿君勿让。”荀彧这才接受了封赏。曹操对荀攸的功劳也很推重,上表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封攸为陵树亭侯。荀彧死后,曹操更加倚重荀攸,以师友相待,经常对人称道荀攸:“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是孔子佩服的智者。曹操把荀攸比作颜回和宁武子,说明荀攸是仁智兼备的大贤。《三国志》注引用《傅子》书中的话评价二荀: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紧,行无谄黩,谋能应机。……太祖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真可谓乱世中的人杰,众星中的箕斗,群玉中的双璧。
荀氏叔侄对曹操政权算得上鞠躬尽瘁,其功绩称得上盖世无双,但他们的结局却很悲凉:一个忧愤自杀,一个忧劳而死。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认为大功告成,准备废汉自立,第一步是进爵国公,加九锡(表示贵族等级身份的仪仗),私下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不妥,曹操因此怀恨,迫令荀彧自杀。《三国志•荀彧传》说他“以忧薨”,《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的记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享年五十。荀攸则死于从征孙权的途中,享年五十八。二荀英年而逝,其后代也多夭折。据二人本传记载,彧子恽,继承侯爵,官至虎贲中郎将,早卒。恽子甝,年三十薨。恽弟俣、诜,皆早卒。攸长子缉,早没。次子适继承爵位,无子,嗣绝。一代大贤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留给后人的是一声长叹。荀彧知道曹操唯才是举,有功即赏,却忽视他阴险狠毒、排斥异己的一面。曹操当初听从荀彧建议,举义兵以匡扶汉室,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决非本心;一旦政敌消灭,取汉而代之是必然之势。荀彧的反对实属不智之举,那时的曹操羽翼已成,荀彧的使命已经完成,“鸟尽弓藏”是迟早的事。彧自招杀身之祸,绝非智术不足,而是固守儒家信条,不肯背弃忠义的结果。荀攸没有表态,比荀彧智高一筹。长于谋事,拙于谋身,这也许是仁者的通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