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8卷  /  区情概览

2018卷

  • 历史沿革 政区 人口
  • 发布时间:02-12
  • 来源:
  •  

    【历史沿革】  内蒙古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夏家店文化、扎赉诺尔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舞台,曾有10多个游牧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鲜卑、突厥、乌桓、契丹等。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秦汉时期  、赵、秦等国在今内蒙古部分地区设置郡县,并迁入大批中原居民,促进古代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秦朝建立后,完善郡县制,在全国设立36个郡,即辽西、渔阳、上谷、雁门、云中、九原、上、代8个郡与今内蒙古地区有关系

    汉朝  在今内蒙古实行郡县制,从西至东,置张掖、朔方、五原、云中、定襄、上、西河、雁门、代、上谷、右北平和辽西等郡。除郡县外,汉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5个属国,以安置附汉的匈奴人

    西晋时期  鲜卑拓跋氏强大起来。魏甘露三年258),拓跋部众从阴山西段五原向东迁移至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将盛乐作为扩张基地,迅速发展。建兴三年315),拓跋氏首领猗卢以盛乐为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南都建立政权,自称代王。其势力范围所及包括今土默特平原、乌兰察布高原、锡林郭勒盟高原部分地区及晋冀北部地区。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拓跋氏新首领拓跋珪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建元登国,定都盛乐

    隋唐时期  隋王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张掖、武威、朔方、盐川、五原、榆林、定襄、马邑、雁门9郡。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在全国沿边内附的民族地区,先后设置800余个羁縻州府,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有6个

    辽代  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立上京道、中京道和西京道及西南面招讨司,阻卜节度使,设阻卜国大王府,王府下设若干节度使。金代,女真部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西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和东北路招讨司。元朝建立后,在今内蒙古地区的建置未行省制,包括辽阳行中书省,主要辖有大宁、泰宁、宁昌路;中书省辖上都、大同、应昌路。明代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在政区主要有:东胜、云内、丰州,属大同府;置官山等处军民千户所;置忙忽军民千户所;置失宝赤、五花城、斡鲁忽奴燕斯、瓮吉剌千户所;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司;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扶余卫

    清时期  清朝,实行旗县并存制重叠。内蒙古的外藩蒙古盟旗,分别由各地的将军、都统统辖。内属蒙古各旗(部),归各地都统、副都统管辖。

    清朝在外藩蒙古实行会盟制度,即由若干个旗组成一个盟。盟的蒙古语名称是楚古勒干,意为聚会、会盟。盟的名称一般以会盟的地点命名。内札萨克蒙古的6个盟,分别是哲里木盟(辖10旗)、卓索图盟(辖5旗)、昭乌达盟(辖11旗)、锡林郭勒盟(辖10旗)乌兰察布盟(辖6旗)、伊克昭盟(辖7旗)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3年(1914),民国政府批准,在内蒙古境内及其部分毗邻地区,增设绥远、察哈尔、热河3个特别区,民国17年(1928)9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议决:批准热河、察哈尔、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省。此后各级政权机构都在进行改革。今内蒙古地区的建置先后历经热河、察哈尔、绥远特别行政区,热河、察哈尔、绥远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兴安省和伪蒙疆政府,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地方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等政权机构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  民国36年(1947)5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民国36年(1947)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辖4盟32旗1县2县级市,1个地方自治政府1个街政府1949年6月13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绥蒙区改称绥远省,绥蒙政府改称绥远省人民政府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辖区有:归绥市、包头市、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和林(绥南)专员公署、包头(绥中、萨拉齐县)专员公署、集宁(绥东)专员公署(含绥东4旗)及陕坝专员公署1953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东部呼纳盟、兴安盟、哲里木盟3盟,成立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同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绥远省人民政府合署办公。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新设呼伦贝尔盟和哲里木盟建置。至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辖7盟2市: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察哈尔、乌兰察布、伊克昭盟,呼和浩特、包头市。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极“左”思潮和群众运动的冲击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工作陷于瘫痪1967年6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立11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取代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职能。不久,盟市、旗县各级地方政权陷于瘫痪,各级地方的中共党委、人民委员会的职能被各级革命委员会所代替。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69年7月以前的行政区域。从1979年7月1日起,将原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划给东北3省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呼伦贝尔盟,划给甘肃省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划给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重新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阿拉善盟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兴安盟建制

    1979年12月2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80年1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印章废止,启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印章。此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所辖区域为12个盟市,分别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乌海市、阿拉善盟。

    2000年前后,实施撤盟建市。至2017年底,全区12个盟市建制共有9个市3个盟

    【政区】

    行政区划概况  2017年,优化部分旗县(市)乡镇行政区划,全区撤销1个乡,新设2个镇1个乡4个街道。截至年末,全区共辖103个县级政区,其中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3个自治旗49个旗;777个苏木乡镇,其中505个镇119个乡153个苏木,243个街道

    行政区划变更  2017年1月,调整满洲里市道南、新开河街道行政区划,分别从两街道划出部分区域设敖尔金街道5月,调整凉城县岱海镇行政区划,从岱海镇划出10个社区和13个村设置鸿茅镇,岱海镇人民政府迁驻三苏木;撤销凉城县厂汉营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曹碾满族乡。调整额济纳旗东风镇行政区划,从东风镇划出10个社区分别设立额济纳旗东风街道和航空街道。调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哈达阳镇行政区划,从尼尔基镇划出1个社区和9个村设置登特科镇,从哈达阳镇划出14个村设置额尔和乡。调整根河市河西街道行政区划,从河西街道划出部分区域设立好力堡街道

    地名普查与地名管理  全区102个县级政区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第二阶段任务。主要进行地名普查成果旗县自查、盟市核查和自治区验收工作。全区共普查11大类地名258106条,标绘纸质工作图4733幅,标准化处理地名20603条。少数民族语地名录制地名原读音。完成673条跨省界和864条跨盟市旗县界自然地理实体核查工作。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948条。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词目表,并开展释文撰写工作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与陕西省共同完成蒙陕线第三轮联检工作任务,完成6条盟市界线联检工作。与辽宁省共同完成蒙辽线21颗省界界桩更换任务。在全区范围开展边界隐患排查工作,全年未发生重大行政区域界线纠纷事件

    (撰稿人:汪大虎)

     

    201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表

    (截至2017年12月31日)

    盟市

    旗县(市、区

    数量

    名称

    呼和浩特市

    9

    新城区、回民区、玉泉、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

    包头市

    9

    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石拐区、白云鄂博矿区、九原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呼伦贝尔市

    14

    海拉尔区、扎赉诺尔区、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

    兴安盟

    6

    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

    通辽市

    8

    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

    赤峰市

    12

    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

    锡林郭勒盟

    12

    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

    乌兰察布市

    11

    集宁区、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丰镇市

    鄂尔多斯市

    9

    东胜区、康巴什区、达拉特旗、准格尔、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

    巴彦淖尔市

    7

    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

    乌海市

    3

    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

     

    【人口】

    常住人口  2017年末,内蒙古常住人口为2528.61万人,同2016年相比,全区常住人口增加8.48万人,增长0.34%。全区常住人口持续呈低速增长的态势。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2年,内蒙古人口生育水平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并延续至今。全区人口再生产为“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类型2017年,内蒙古常住人口的出生率为9.47‰,比2016年上升0.4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74‰,比2016年提高0.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3‰,比2016年提高0.39个千分点

    人口性别构成  2017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05.2万人,女性人口为1223.4万人,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6.7(女=100)

    人口年龄构成  2017年,内蒙古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3.5%76.6%和9.9%。与2016年相比,0~14岁少儿人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上升0.2和0.4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下降0.6个百分点。内蒙古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与老年人口的增速均呈加快态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提高。由于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内蒙古人口抚养比不断提高2017年,内蒙古少儿抚养比为17.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总抚养比为30.6%

    人口城镇化水平  2017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1568.2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2.02%。同2016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0.83个百分点。内蒙古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个省、区、市中居第10位

    (撰稿人:春英)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历史沿革 政区 人口
  • 发布时间:02-12
  • 来源:
  •  

    【历史沿革】  内蒙古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夏家店文化、扎赉诺尔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舞台,曾有10多个游牧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鲜卑、突厥、乌桓、契丹等。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秦汉时期  、赵、秦等国在今内蒙古部分地区设置郡县,并迁入大批中原居民,促进古代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秦朝建立后,完善郡县制,在全国设立36个郡,即辽西、渔阳、上谷、雁门、云中、九原、上、代8个郡与今内蒙古地区有关系

    汉朝  在今内蒙古实行郡县制,从西至东,置张掖、朔方、五原、云中、定襄、上、西河、雁门、代、上谷、右北平和辽西等郡。除郡县外,汉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5个属国,以安置附汉的匈奴人

    西晋时期  鲜卑拓跋氏强大起来。魏甘露三年258),拓跋部众从阴山西段五原向东迁移至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将盛乐作为扩张基地,迅速发展。建兴三年315),拓跋氏首领猗卢以盛乐为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南都建立政权,自称代王。其势力范围所及包括今土默特平原、乌兰察布高原、锡林郭勒盟高原部分地区及晋冀北部地区。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拓跋氏新首领拓跋珪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建元登国,定都盛乐

    隋唐时期  隋王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张掖、武威、朔方、盐川、五原、榆林、定襄、马邑、雁门9郡。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在全国沿边内附的民族地区,先后设置800余个羁縻州府,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有6个

    辽代  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立上京道、中京道和西京道及西南面招讨司,阻卜节度使,设阻卜国大王府,王府下设若干节度使。金代,女真部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西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和东北路招讨司。元朝建立后,在今内蒙古地区的建置未行省制,包括辽阳行中书省,主要辖有大宁、泰宁、宁昌路;中书省辖上都、大同、应昌路。明代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在政区主要有:东胜、云内、丰州,属大同府;置官山等处军民千户所;置忙忽军民千户所;置失宝赤、五花城、斡鲁忽奴燕斯、瓮吉剌千户所;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司;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扶余卫

    清时期  清朝,实行旗县并存制重叠。内蒙古的外藩蒙古盟旗,分别由各地的将军、都统统辖。内属蒙古各旗(部),归各地都统、副都统管辖。

    清朝在外藩蒙古实行会盟制度,即由若干个旗组成一个盟。盟的蒙古语名称是楚古勒干,意为聚会、会盟。盟的名称一般以会盟的地点命名。内札萨克蒙古的6个盟,分别是哲里木盟(辖10旗)、卓索图盟(辖5旗)、昭乌达盟(辖11旗)、锡林郭勒盟(辖10旗)乌兰察布盟(辖6旗)、伊克昭盟(辖7旗)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3年(1914),民国政府批准,在内蒙古境内及其部分毗邻地区,增设绥远、察哈尔、热河3个特别区,民国17年(1928)9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议决:批准热河、察哈尔、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省。此后各级政权机构都在进行改革。今内蒙古地区的建置先后历经热河、察哈尔、绥远特别行政区,热河、察哈尔、绥远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兴安省和伪蒙疆政府,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地方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等政权机构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  民国36年(1947)5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民国36年(1947)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辖4盟32旗1县2县级市,1个地方自治政府1个街政府1949年6月13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绥蒙区改称绥远省,绥蒙政府改称绥远省人民政府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辖区有:归绥市、包头市、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和林(绥南)专员公署、包头(绥中、萨拉齐县)专员公署、集宁(绥东)专员公署(含绥东4旗)及陕坝专员公署1953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东部呼纳盟、兴安盟、哲里木盟3盟,成立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同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绥远省人民政府合署办公。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新设呼伦贝尔盟和哲里木盟建置。至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辖7盟2市: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察哈尔、乌兰察布、伊克昭盟,呼和浩特、包头市。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极“左”思潮和群众运动的冲击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工作陷于瘫痪1967年6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立11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取代中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职能。不久,盟市、旗县各级地方政权陷于瘫痪,各级地方的中共党委、人民委员会的职能被各级革命委员会所代替。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69年7月以前的行政区域。从1979年7月1日起,将原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划给东北3省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呼伦贝尔盟,划给甘肃省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划给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重新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阿拉善盟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兴安盟建制

    1979年12月2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80年1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印章废止,启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印章。此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所辖区域为12个盟市,分别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乌海市、阿拉善盟。

    2000年前后,实施撤盟建市。至2017年底,全区12个盟市建制共有9个市3个盟

    【政区】

    行政区划概况  2017年,优化部分旗县(市)乡镇行政区划,全区撤销1个乡,新设2个镇1个乡4个街道。截至年末,全区共辖103个县级政区,其中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3个自治旗49个旗;777个苏木乡镇,其中505个镇119个乡153个苏木,243个街道

    行政区划变更  2017年1月,调整满洲里市道南、新开河街道行政区划,分别从两街道划出部分区域设敖尔金街道5月,调整凉城县岱海镇行政区划,从岱海镇划出10个社区和13个村设置鸿茅镇,岱海镇人民政府迁驻三苏木;撤销凉城县厂汉营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曹碾满族乡。调整额济纳旗东风镇行政区划,从东风镇划出10个社区分别设立额济纳旗东风街道和航空街道。调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哈达阳镇行政区划,从尼尔基镇划出1个社区和9个村设置登特科镇,从哈达阳镇划出14个村设置额尔和乡。调整根河市河西街道行政区划,从河西街道划出部分区域设立好力堡街道

    地名普查与地名管理  全区102个县级政区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第二阶段任务。主要进行地名普查成果旗县自查、盟市核查和自治区验收工作。全区共普查11大类地名258106条,标绘纸质工作图4733幅,标准化处理地名20603条。少数民族语地名录制地名原读音。完成673条跨省界和864条跨盟市旗县界自然地理实体核查工作。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948条。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词目表,并开展释文撰写工作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与陕西省共同完成蒙陕线第三轮联检工作任务,完成6条盟市界线联检工作。与辽宁省共同完成蒙辽线21颗省界界桩更换任务。在全区范围开展边界隐患排查工作,全年未发生重大行政区域界线纠纷事件

    (撰稿人:汪大虎)

     

    201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表

    (截至2017年12月31日)

    盟市

    旗县(市、区

    数量

    名称

    呼和浩特市

    9

    新城区、回民区、玉泉、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

    包头市

    9

    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石拐区、白云鄂博矿区、九原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呼伦贝尔市

    14

    海拉尔区、扎赉诺尔区、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

    兴安盟

    6

    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

    通辽市

    8

    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

    赤峰市

    12

    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

    锡林郭勒盟

    12

    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

    乌兰察布市

    11

    集宁区、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丰镇市

    鄂尔多斯市

    9

    东胜区、康巴什区、达拉特旗、准格尔、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

    巴彦淖尔市

    7

    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

    乌海市

    3

    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

     

    【人口】

    常住人口  2017年末,内蒙古常住人口为2528.61万人,同2016年相比,全区常住人口增加8.48万人,增长0.34%。全区常住人口持续呈低速增长的态势。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2年,内蒙古人口生育水平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并延续至今。全区人口再生产为“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类型2017年,内蒙古常住人口的出生率为9.47‰,比2016年上升0.4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74‰,比2016年提高0.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3‰,比2016年提高0.39个千分点

    人口性别构成  2017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05.2万人,女性人口为1223.4万人,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6.7(女=100)

    人口年龄构成  2017年,内蒙古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3.5%76.6%和9.9%。与2016年相比,0~14岁少儿人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上升0.2和0.4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下降0.6个百分点。内蒙古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与老年人口的增速均呈加快态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提高。由于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内蒙古人口抚养比不断提高2017年,内蒙古少儿抚养比为17.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总抚养比为30.6%

    人口城镇化水平  2017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1568.2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2.02%。同2016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0.83个百分点。内蒙古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个省、区、市中居第10位

    (撰稿人:春英)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