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四期
  • (志鉴论坛)自然灾害频发予以深层次记述的新视角
  •     我国各个地方,各有这种或那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干旱、酷暑、洪涝、暴风、冰雹、沙尘暴、严寒、暴雪、台风、山崩、泥石流、地震与各种虫灾。当然各地自有并不全同的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抗举措。首轮修志都是只记灾害本身现象以及损失,与历代修志基本无异,从方志著述性看未免失之浅薄。鉴于此,二轮修志应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就是与当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形势相适应而前进;有所创新就是从科学技术这个重要视觉而创新。如此,能为未来更深的科学研究与更新的技术创造服务,使本属社会科学范畴的地方志,也具自然科学功能,当为修志思想与理论的一个显著进步。
        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既息息相关又有10余种内涵与外延之不同。如科学是研究,技术是创造;科学是发现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东西,技术是发明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科学研究在于一个“深”字,技术创造在于一个“新”字;科学的目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技术的目的是“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大量事实可以说明,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英明论断深入人心,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凡事都在进行科学研究,也在尽其可能进行技术创造;凡事都要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也要尽其可能试一试“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许多科学技术工作者更是如此,而且有所发现或有所发明。关于自然灾害,则在减少或避免频发上做出了一定奉献,各地都会有一些事例能够说明。 
        在漫长的历史上,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关于“为什么”,一因为频频降雨,且降水量很大;二因为黄河与漳河频频改道而北溢,正因为此,造就了这个冲积大平原。关于“能不能”,一是能不能治理,答案是很难;二是能不能予以利用,答案是能够。因为继之便是“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如明代之冀州包括5个县,其中南宫、枣强土地比另3县平坦,且盐碱程度轻,这两个县的百姓就在“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上进行了创造。做什么是做农业,特别是种植,怎么做则是对土地进行耕整,并治理盐碱,做出来的用处当然是较好收成。所以便出现“金南宫,银枣强”之誉称。 
        在近代,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南宫、枣强以及许多县市,洪涝灾害减轻,特别是60年代中期起已极少,。关于“为什么”,一因为降雨次数大大减少,而且多为小雨;二因为60年代中期起持续10年的根治海河。但一些事物有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果,即虽然由于根治海河绝了水患,但那少有的较大降水却又迅速下泄,以致几乎所有河流常年干涸见底。这当然是从“能不能”到“做出来有什么用”又一个层次了。 
        河北省续编《枣强县志》断限中的1997年,属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自上年冬至是年7月29日,300天内仅有三次降雨过程,总降水量仅31.6毫米,比往年同期减少80%以上。同时,6月中旬至7月末,还是持续高温天气,平均36℃,最高达38~40℃,比往年同期高出3~4℃。就因为如此,空调市场几天内被抢购一空。面对这种严重情况,水利科技工作者就围绕上述那个“深”字进行了研究,也围绕上述那个“新”字进行了创造。关于“是什么”,结论是“轻干旱——重干旱——极干旱,全县干部群众围着干旱团团转”;关于“为什么”,结论是几十年中连续旱,这是自然规律之再现;关于“能不能”,结论是予以解决非常难。但又必“做什么”和“怎么做”,一是广泛发动农民群众,进行节水灌溉,并推广多项新的节水技术;二是由政府下令,使工业企业轮流拉闸让电。当然,这样做属于应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是年玉米亩产比上年减少38%。在采取应急举措同时,还创造出属于久远运筹的新方案,即在其后连年较大幅度增加投资,加快了节水设施建设步伐。
      还有一件事虽然绝无仅有,但也是深化层次的新视角。某日傍晚,在距县政府不远处,一人在高声诵诗:“赤日炎炎似火烧,玉米苗儿都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官们却都上空调。”因为空调耗电量很大,有些机关还增上了变压器。无疑,这也是就“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在研究,在大街上诵诗当然是一种相应而采取的做法,至于如此做出来有什么用,当然是想告诫领导者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全县农民。将这么一件事记入书中,则又是一个新且深的层次。 
        近些年,枣强县冰雹灾害也是相当频繁,比历史上次数多得多,还发现总在几个相邻乡镇发生。人们自然又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进行研究,更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进行创造。于是有人特向政府建议,在频发的几个乡镇建防雹设施。 
        其他不再例举。总之,应围绕科学技术这个新且重要的视角深化记述层次。既表现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造方面,也表现在面对灾情各有关人的行为方面,因为人的行为是思想底蕴的反应。
      这样的内容可以记在气候章灾害性天气中,也可以记在科学技术章科学研究中。枣强县的续志与上部书不同的一点,是科学技术章中新设科学研究节,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两条。如果两章各从不同角度而记,使之互相交插映衬,则更为适宜。笔者一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事物出现一个明显特点,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或相互制约关系更强了,即谁也离不开谁。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威力,不仅反映在自然科学领域之中,也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居民生活等社会民情的各个方面。续志编撰就不能机械死板地讲归属,不能使事物各入其门而互不往来。

    (作者:河北省枣强县政府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自然灾害频发予以深层次记述的新视角
  •     我国各个地方,各有这种或那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干旱、酷暑、洪涝、暴风、冰雹、沙尘暴、严寒、暴雪、台风、山崩、泥石流、地震与各种虫灾。当然各地自有并不全同的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抗举措。首轮修志都是只记灾害本身现象以及损失,与历代修志基本无异,从方志著述性看未免失之浅薄。鉴于此,二轮修志应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就是与当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形势相适应而前进;有所创新就是从科学技术这个重要视觉而创新。如此,能为未来更深的科学研究与更新的技术创造服务,使本属社会科学范畴的地方志,也具自然科学功能,当为修志思想与理论的一个显著进步。
        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既息息相关又有10余种内涵与外延之不同。如科学是研究,技术是创造;科学是发现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东西,技术是发明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科学研究在于一个“深”字,技术创造在于一个“新”字;科学的目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技术的目的是“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大量事实可以说明,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英明论断深入人心,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凡事都在进行科学研究,也在尽其可能进行技术创造;凡事都要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也要尽其可能试一试“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许多科学技术工作者更是如此,而且有所发现或有所发明。关于自然灾害,则在减少或避免频发上做出了一定奉献,各地都会有一些事例能够说明。 
        在漫长的历史上,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关于“为什么”,一因为频频降雨,且降水量很大;二因为黄河与漳河频频改道而北溢,正因为此,造就了这个冲积大平原。关于“能不能”,一是能不能治理,答案是很难;二是能不能予以利用,答案是能够。因为继之便是“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如明代之冀州包括5个县,其中南宫、枣强土地比另3县平坦,且盐碱程度轻,这两个县的百姓就在“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上进行了创造。做什么是做农业,特别是种植,怎么做则是对土地进行耕整,并治理盐碱,做出来的用处当然是较好收成。所以便出现“金南宫,银枣强”之誉称。 
        在近代,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南宫、枣强以及许多县市,洪涝灾害减轻,特别是60年代中期起已极少,。关于“为什么”,一因为降雨次数大大减少,而且多为小雨;二因为60年代中期起持续10年的根治海河。但一些事物有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果,即虽然由于根治海河绝了水患,但那少有的较大降水却又迅速下泄,以致几乎所有河流常年干涸见底。这当然是从“能不能”到“做出来有什么用”又一个层次了。 
        河北省续编《枣强县志》断限中的1997年,属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自上年冬至是年7月29日,300天内仅有三次降雨过程,总降水量仅31.6毫米,比往年同期减少80%以上。同时,6月中旬至7月末,还是持续高温天气,平均36℃,最高达38~40℃,比往年同期高出3~4℃。就因为如此,空调市场几天内被抢购一空。面对这种严重情况,水利科技工作者就围绕上述那个“深”字进行了研究,也围绕上述那个“新”字进行了创造。关于“是什么”,结论是“轻干旱——重干旱——极干旱,全县干部群众围着干旱团团转”;关于“为什么”,结论是几十年中连续旱,这是自然规律之再现;关于“能不能”,结论是予以解决非常难。但又必“做什么”和“怎么做”,一是广泛发动农民群众,进行节水灌溉,并推广多项新的节水技术;二是由政府下令,使工业企业轮流拉闸让电。当然,这样做属于应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是年玉米亩产比上年减少38%。在采取应急举措同时,还创造出属于久远运筹的新方案,即在其后连年较大幅度增加投资,加快了节水设施建设步伐。
      还有一件事虽然绝无仅有,但也是深化层次的新视角。某日傍晚,在距县政府不远处,一人在高声诵诗:“赤日炎炎似火烧,玉米苗儿都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官们却都上空调。”因为空调耗电量很大,有些机关还增上了变压器。无疑,这也是就“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在研究,在大街上诵诗当然是一种相应而采取的做法,至于如此做出来有什么用,当然是想告诫领导者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全县农民。将这么一件事记入书中,则又是一个新且深的层次。 
        近些年,枣强县冰雹灾害也是相当频繁,比历史上次数多得多,还发现总在几个相邻乡镇发生。人们自然又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进行研究,更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进行创造。于是有人特向政府建议,在频发的几个乡镇建防雹设施。 
        其他不再例举。总之,应围绕科学技术这个新且重要的视角深化记述层次。既表现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造方面,也表现在面对灾情各有关人的行为方面,因为人的行为是思想底蕴的反应。
      这样的内容可以记在气候章灾害性天气中,也可以记在科学技术章科学研究中。枣强县的续志与上部书不同的一点,是科学技术章中新设科学研究节,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两条。如果两章各从不同角度而记,使之互相交插映衬,则更为适宜。笔者一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事物出现一个明显特点,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或相互制约关系更强了,即谁也离不开谁。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威力,不仅反映在自然科学领域之中,也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居民生活等社会民情的各个方面。续志编撰就不能机械死板地讲归属,不能使事物各入其门而互不往来。

    (作者:河北省枣强县政府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