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四期
  • (史海钩沉)嘉庆年间吉兰泰盐池归国盐归官建立销岸盐的产销一度大发展
  •     嘉庆十年磴口盐商马君选贩卖私盐案罹法判刑以后,磴口盐务无人经营,陷入瘫痪。招商无人的情况下,嘉庆十一年五月阿拉善亲王玛哈巴拉具文呈报,恳请将阿拉善吉兰泰盐池归国,充公赋内地用,对这事工部左堂关内阁部堂毛、呈奉皇上,皇谕旨:格外柔怀,岁当受奖,以资生计,应予格守,又颁发给亲王翎一枝,一并扎交速为转行。 
        到十月就池归官事,阿拉善亲王玛哈巴拉亲往吉兰泰盐池,会同前来的银川蒙汉事务大臣,兰州知府,凉州知府等共同绘图划界交付官办。 
        一、古兰泰盐池步入正轨管理。按着当时盐务管理体制,设官派使。并决定将吉兰泰盐池定为场区捞盐之地,磴口为储盐、发运之所,各设盐大使一员;托克托河口镇为引盐入境之地,盐船停泊转运之处,上下货物之枢纽,设批验大使一员。磴口又增设盐判一员。令宁夏兵备道兼管盐法事宜。 
        据查吉兰泰盐池自乾隆以来,只有附近牧民缺粮少用时,便用几个骆驼驮运到石嘴山银川等地换粮易物。从未像哈尔金陶力那样大量开采外运。只有盐池归国,盐归官以后才开始大量开采外运。 
        二、招商引资设立销岸。在吉盐销岸初建时。正是河东复商之时,当时盐商分两种,一为坐商,二为运商。坐商要从内地招雇工人贮备口粮工具赴池开采。组租骆驼将盐运至磴口转交运商。由运商付给工本,脚费,当时每石盐七百斤,需银三两五钱。运商从磴口船运到河口核计船运工本费三两七钱。再加应征盐课二两六钱,每石共需银九两八钱。每年运额3万石,需要资金二十七万两。由官方招河东商人绪甫经试办。施以资本不足,由甘肃坐商马起龙兼办运商。 
        运商将盐运至包头,托克托河口口岸就地发售,还有一部分运到碛口,分售各州县。将口外各厅、大同、朔平两府及阳曲等四十四州县划为吉盐销岸。并将陕西神木、府谷等八州县,由销花马地、鄂托克旗盐改为销售吉盐,以上统为吉盐销岸。此为销岸之规定。     
        三、增加引目,核定课额。吉盐从前准用盐船五百艘,统计五万余引。盐归官后酌情增加引目。约计引地72处,每年约销盐三万石,岁定引额八万七千五百道。每引二百四十斤,纳课三两三钱九分八厘。悉照河东一律核斗。正杂课银除公务官钱等项。应岁征银六万三千五百余两。此为课额之规定。除去给阿旗王府提成八千两外,其余五万五千两净交国库。 
        四、销岸滞销,招商无人改为官运民销。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吉盐商人马起龙亏课革退。另招新商运期延误。次年应配额引未曾起运。一时招商不及,于是河东运商遣派数名,另其按办。各商以势难办,情愿公捐五万两银,按引均摊。领引无人,不得不暂行权宜改为官运民销。除商捐五万两外,由河东库内,官运资本借拔十五万两,两项共凑二十万两作为资本,所有积引分三年销出,应征课项亦分三年滞纳。 
        五、销岸裁废,水运停止,池还王府。自吉岸开办以来,引滞课绌,改为官运民销,引复不行。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诏命侍郎阮文孚受赴晋查办奏言:介休以南皆为河东引地,吉盐所定销岸如太原汾州等属出产土盐,随地征税,朔平等属,亦有鄂尔多斯盐,苏尼特盐接济。蒙盐贱,买食者多。吉盐三千里路运价昂贵,如遇多雨土盐欠产颇可多销,如遇土盐旺产即行雍滞,依此情形,本不能遽定引地课额,乃定引过多,销不及其半、商人赔累、误运亏课,招商乏人。因有官运民销之议,定运不难难于民销。苟不能销,越运越滞。如因滞销兼顾课引,势不得不分配州县。认引督销州县,若非亏挪库款,必致陇闾阎,是能销之弊,更甚于不销种种格碍,断难行久之计,惟停止官运,仍为商办,将吉盐改为活额随销随征。尤应通盘筹划毋令侵灌河东引地,方可永久遵行。 
        大学士九卿会议旋经复称:吉盐商运亦窒碍,改作活引,征解无常,奏报考核难凭,且吉盐引课仪占河东十分之一,因吉盐引销致使河东盐务败坏,应全仍旧统行河东盐。其吉盐引额加入河东引内,仿芦盐之例,定为余引,即由河东商人领引办课。其吉兰泰盐池应请敕还阿拉善王玛哈巴拉,听该处民人自行携运俾资生计,如有兴贩入口照鄂尔多斯,苏尼特盐之例,按数征税。只准车载驼驮,由路运贩卖。停止水运以防侵越河东销岸。阿拉善每岁提成银八千两即行停付。 
        原设磴口运判、盐大使吉兰泰盐大使,河口批验大使一律裁撤。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9月吉盐池,归还阿拉善王玛哈巴拉。盐归民运民销,吉岸裁废。设岸仅办七年就结束了。

    (作者:内蒙古盐业公司)

  • (史海钩沉)嘉庆年间吉兰泰盐池归国盐归官建立销岸盐的产销一度大发展
  •     嘉庆十年磴口盐商马君选贩卖私盐案罹法判刑以后,磴口盐务无人经营,陷入瘫痪。招商无人的情况下,嘉庆十一年五月阿拉善亲王玛哈巴拉具文呈报,恳请将阿拉善吉兰泰盐池归国,充公赋内地用,对这事工部左堂关内阁部堂毛、呈奉皇上,皇谕旨:格外柔怀,岁当受奖,以资生计,应予格守,又颁发给亲王翎一枝,一并扎交速为转行。 
        到十月就池归官事,阿拉善亲王玛哈巴拉亲往吉兰泰盐池,会同前来的银川蒙汉事务大臣,兰州知府,凉州知府等共同绘图划界交付官办。 
        一、古兰泰盐池步入正轨管理。按着当时盐务管理体制,设官派使。并决定将吉兰泰盐池定为场区捞盐之地,磴口为储盐、发运之所,各设盐大使一员;托克托河口镇为引盐入境之地,盐船停泊转运之处,上下货物之枢纽,设批验大使一员。磴口又增设盐判一员。令宁夏兵备道兼管盐法事宜。 
        据查吉兰泰盐池自乾隆以来,只有附近牧民缺粮少用时,便用几个骆驼驮运到石嘴山银川等地换粮易物。从未像哈尔金陶力那样大量开采外运。只有盐池归国,盐归官以后才开始大量开采外运。 
        二、招商引资设立销岸。在吉盐销岸初建时。正是河东复商之时,当时盐商分两种,一为坐商,二为运商。坐商要从内地招雇工人贮备口粮工具赴池开采。组租骆驼将盐运至磴口转交运商。由运商付给工本,脚费,当时每石盐七百斤,需银三两五钱。运商从磴口船运到河口核计船运工本费三两七钱。再加应征盐课二两六钱,每石共需银九两八钱。每年运额3万石,需要资金二十七万两。由官方招河东商人绪甫经试办。施以资本不足,由甘肃坐商马起龙兼办运商。 
        运商将盐运至包头,托克托河口口岸就地发售,还有一部分运到碛口,分售各州县。将口外各厅、大同、朔平两府及阳曲等四十四州县划为吉盐销岸。并将陕西神木、府谷等八州县,由销花马地、鄂托克旗盐改为销售吉盐,以上统为吉盐销岸。此为销岸之规定。     
        三、增加引目,核定课额。吉盐从前准用盐船五百艘,统计五万余引。盐归官后酌情增加引目。约计引地72处,每年约销盐三万石,岁定引额八万七千五百道。每引二百四十斤,纳课三两三钱九分八厘。悉照河东一律核斗。正杂课银除公务官钱等项。应岁征银六万三千五百余两。此为课额之规定。除去给阿旗王府提成八千两外,其余五万五千两净交国库。 
        四、销岸滞销,招商无人改为官运民销。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吉盐商人马起龙亏课革退。另招新商运期延误。次年应配额引未曾起运。一时招商不及,于是河东运商遣派数名,另其按办。各商以势难办,情愿公捐五万两银,按引均摊。领引无人,不得不暂行权宜改为官运民销。除商捐五万两外,由河东库内,官运资本借拔十五万两,两项共凑二十万两作为资本,所有积引分三年销出,应征课项亦分三年滞纳。 
        五、销岸裁废,水运停止,池还王府。自吉岸开办以来,引滞课绌,改为官运民销,引复不行。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诏命侍郎阮文孚受赴晋查办奏言:介休以南皆为河东引地,吉盐所定销岸如太原汾州等属出产土盐,随地征税,朔平等属,亦有鄂尔多斯盐,苏尼特盐接济。蒙盐贱,买食者多。吉盐三千里路运价昂贵,如遇多雨土盐欠产颇可多销,如遇土盐旺产即行雍滞,依此情形,本不能遽定引地课额,乃定引过多,销不及其半、商人赔累、误运亏课,招商乏人。因有官运民销之议,定运不难难于民销。苟不能销,越运越滞。如因滞销兼顾课引,势不得不分配州县。认引督销州县,若非亏挪库款,必致陇闾阎,是能销之弊,更甚于不销种种格碍,断难行久之计,惟停止官运,仍为商办,将吉盐改为活额随销随征。尤应通盘筹划毋令侵灌河东引地,方可永久遵行。 
        大学士九卿会议旋经复称:吉盐商运亦窒碍,改作活引,征解无常,奏报考核难凭,且吉盐引课仪占河东十分之一,因吉盐引销致使河东盐务败坏,应全仍旧统行河东盐。其吉盐引额加入河东引内,仿芦盐之例,定为余引,即由河东商人领引办课。其吉兰泰盐池应请敕还阿拉善王玛哈巴拉,听该处民人自行携运俾资生计,如有兴贩入口照鄂尔多斯,苏尼特盐之例,按数征税。只准车载驼驮,由路运贩卖。停止水运以防侵越河东销岸。阿拉善每岁提成银八千两即行停付。 
        原设磴口运判、盐大使吉兰泰盐大使,河口批验大使一律裁撤。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9月吉盐池,归还阿拉善王玛哈巴拉。盐归民运民销,吉岸裁废。设岸仅办七年就结束了。

    (作者:内蒙古盐业公司)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