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四胡文化是蒙古族人民所创造的优秀草原文化之一。保护和发展内蒙古的四胡文化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这里我简单谈谈如何传承和发展四胡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四胡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胡以其风格浓郁、独具特色而在蒙古族传统民间乐器中闻名,因有四根琴弦,所以叫四胡。蒙古语叫它“胡尔”,也叫“都日奔齐和图胡尔”,意即“有四个弦轴的琴”。四胡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顾名“胡琴”。在元朝的蒙古族中已经十分流行。近当代以来,四胡的制作、应用以及四胡的改造等等,无论是这一传统乐器的传承还是发展方面,位于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最为突出。四胡是在中国八省区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在蒙古族拉弦乐器当中,最具有群众基础的胡琴。作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四胡在我国蒙古族集聚的八省区地区的使用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在几乎所有的乌力格尔、民歌演唱、安代等等都使用四胡作主奏乐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无论是白发老人,还是稚龄儿童,无论是男儿,还是女子,拿起四胡,手中就流淌出悠扬的曲调。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氛围,科右中旗才摘得了自治区“四胡之乡”的美誉。走进科右中旗的乡镇苏木、嘎查艾里、街道社区,总能看到三五位老人聚在家里,边品茶边“合四胡”;自娱自乐、切磋技艺的场景。如果需要,马上组织三五百人的四胡表演队绝对没问题。笔者本人也多次参加过《五月曙光》等一百人的四胡演奏队伍。四胡演奏艺术在科右中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旗16个苏木镇、工作部(管理区)和旗直机关中,现有登记在册的演奏功底较厚的四胡演奏艺人就有130多人,全旗会拉四胡的数不胜数,城镇社区、嘎查艾里基本都有几个或十几个四胡演奏水平较高的四胡艺人,能够组织1000人以上比较规范的演奏队伍。在科右中旗,老人们喜欢说唱乌力格尔,年轻人则喜欢拜师学四胡。
近年来,科右中旗的四胡艺术在全区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的名气。2007年,在兴安盟第二届那达慕大会上,科右中旗500人四胡大型演奏,让区内外观众直观地享受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还组织500余名四胡艺人举办了《图什业图风情》大型文艺演出,展现了科右中旗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2006年,举办了首届科右中旗“胡日”大赛,并承办了兴安盟首届四胡演奏大赛,同年代表兴安盟参加了“成龙煤炭杯”电视大赛。2007年,组织100名四胡艺人参加了“五月的曙光”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在区内外获得广泛好评。2007年8月,科右中旗选送的12岁小“胡尔齐”葛根朱格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少儿曲艺大赛”,获得了三等奖;9月参加“全国少儿少数民族曲艺大赛”,其表演的乌力格尔,深受评委和观场观众的好评,获得了三等奖和最佳新人奖。
二、多措并举传承和发展四胡文化
四胡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力。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四胡文化,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要结合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坚定不移地弘扬好、发展好四胡文化。
(一)进一步加大四胡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力度。要以科右中旗获得“自治区四胡之乡”称号为契机,积极筹建四胡之乡博物馆,组织成立蒙古族四胡艺术研究会,研究组建四胡艺术团、四胡研究所,组织召开四胡艺术研讨会,成立中国四胡协会,举办四胡艺术节,编写四胡教学和考级教材,开设中小学四胡培训班,招收四胡培训教师,培训出有一定规模的四胡演奏队伍,为四胡事业的后续发展打好基础。继续做好蒙古族四胡艺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二)积极打造传承四胡文化的有效载体。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重点抓好苏木镇文化站馆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区域有中心,苏木镇有站,村村有大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歌舞团、乌兰木骑等专业文化团体要积极走出去,扩大四胡文化地对外影响力。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城乡各类文化活动场所都要积极为四胡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让群众成为四胡文化的亲身参与者,让四胡文化占领广大群众的文化阵地。
(三)加强四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素质。一是加强后续人才培养。要大胆创新,采取自我培训与外来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地优秀拔尖人才,对优秀的本地四胡人才破格使用。二是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作精神。文化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很多老一代四胡艺人,都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砺。新一代四胡艺人,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秀传统,以踏实勤奋的作风和更加开阔的视野、更为开放的思想,把四胡文化事业推向新的高峰。三是扩大群众基础。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四胡文化事业中来。要在机关干部中深化四胡文化教育,培养壮大四胡文化热心人队伍。要从小抓起,让四胡文化走进校园,让学生了解四胡文化,传承四胡文化,培育四胡文化新人,以此来扩大四胡文化的群众基础。
(四)注重四胡文化与旗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现实社会中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文化活动,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文化竞争。而文化与经济的最直接结合点是发展文化产业。目前科右中旗乃至兴安盟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文化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以建设“科尔沁文化大旗”为目标,以四胡文化为依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着力培育四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鼓励四胡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四胡文化发展,推进四胡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四胡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五)切实加强对四胡文化工作的领导。我们要认真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四胡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以此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一是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在领导力量、资金投入、改革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四胡文化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担负起文化工作的领导责任,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推进。二是要创新机制。要立足各地实际,借鉴区内外各地有益经验,促进四胡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有效实现政府对四胡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三是要形成合力。建议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综合协调;宣传、广电部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宣传报道四胡文化建设的新动向、新举措和先进典型,引导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四胡文化建设,推动四胡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兴安盟地方志办公室)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四胡文化是蒙古族人民所创造的优秀草原文化之一。保护和发展内蒙古的四胡文化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这里我简单谈谈如何传承和发展四胡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四胡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胡以其风格浓郁、独具特色而在蒙古族传统民间乐器中闻名,因有四根琴弦,所以叫四胡。蒙古语叫它“胡尔”,也叫“都日奔齐和图胡尔”,意即“有四个弦轴的琴”。四胡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顾名“胡琴”。在元朝的蒙古族中已经十分流行。近当代以来,四胡的制作、应用以及四胡的改造等等,无论是这一传统乐器的传承还是发展方面,位于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最为突出。四胡是在中国八省区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在蒙古族拉弦乐器当中,最具有群众基础的胡琴。作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四胡在我国蒙古族集聚的八省区地区的使用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在几乎所有的乌力格尔、民歌演唱、安代等等都使用四胡作主奏乐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无论是白发老人,还是稚龄儿童,无论是男儿,还是女子,拿起四胡,手中就流淌出悠扬的曲调。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氛围,科右中旗才摘得了自治区“四胡之乡”的美誉。走进科右中旗的乡镇苏木、嘎查艾里、街道社区,总能看到三五位老人聚在家里,边品茶边“合四胡”;自娱自乐、切磋技艺的场景。如果需要,马上组织三五百人的四胡表演队绝对没问题。笔者本人也多次参加过《五月曙光》等一百人的四胡演奏队伍。四胡演奏艺术在科右中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旗16个苏木镇、工作部(管理区)和旗直机关中,现有登记在册的演奏功底较厚的四胡演奏艺人就有130多人,全旗会拉四胡的数不胜数,城镇社区、嘎查艾里基本都有几个或十几个四胡演奏水平较高的四胡艺人,能够组织1000人以上比较规范的演奏队伍。在科右中旗,老人们喜欢说唱乌力格尔,年轻人则喜欢拜师学四胡。
近年来,科右中旗的四胡艺术在全区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的名气。2007年,在兴安盟第二届那达慕大会上,科右中旗500人四胡大型演奏,让区内外观众直观地享受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还组织500余名四胡艺人举办了《图什业图风情》大型文艺演出,展现了科右中旗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2006年,举办了首届科右中旗“胡日”大赛,并承办了兴安盟首届四胡演奏大赛,同年代表兴安盟参加了“成龙煤炭杯”电视大赛。2007年,组织100名四胡艺人参加了“五月的曙光”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在区内外获得广泛好评。2007年8月,科右中旗选送的12岁小“胡尔齐”葛根朱格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少儿曲艺大赛”,获得了三等奖;9月参加“全国少儿少数民族曲艺大赛”,其表演的乌力格尔,深受评委和观场观众的好评,获得了三等奖和最佳新人奖。
二、多措并举传承和发展四胡文化
四胡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力。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四胡文化,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要结合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坚定不移地弘扬好、发展好四胡文化。
(一)进一步加大四胡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力度。要以科右中旗获得“自治区四胡之乡”称号为契机,积极筹建四胡之乡博物馆,组织成立蒙古族四胡艺术研究会,研究组建四胡艺术团、四胡研究所,组织召开四胡艺术研讨会,成立中国四胡协会,举办四胡艺术节,编写四胡教学和考级教材,开设中小学四胡培训班,招收四胡培训教师,培训出有一定规模的四胡演奏队伍,为四胡事业的后续发展打好基础。继续做好蒙古族四胡艺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二)积极打造传承四胡文化的有效载体。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重点抓好苏木镇文化站馆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区域有中心,苏木镇有站,村村有大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歌舞团、乌兰木骑等专业文化团体要积极走出去,扩大四胡文化地对外影响力。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城乡各类文化活动场所都要积极为四胡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让群众成为四胡文化的亲身参与者,让四胡文化占领广大群众的文化阵地。
(三)加强四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素质。一是加强后续人才培养。要大胆创新,采取自我培训与外来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地优秀拔尖人才,对优秀的本地四胡人才破格使用。二是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作精神。文化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很多老一代四胡艺人,都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砺。新一代四胡艺人,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秀传统,以踏实勤奋的作风和更加开阔的视野、更为开放的思想,把四胡文化事业推向新的高峰。三是扩大群众基础。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四胡文化事业中来。要在机关干部中深化四胡文化教育,培养壮大四胡文化热心人队伍。要从小抓起,让四胡文化走进校园,让学生了解四胡文化,传承四胡文化,培育四胡文化新人,以此来扩大四胡文化的群众基础。
(四)注重四胡文化与旗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现实社会中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文化活动,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文化竞争。而文化与经济的最直接结合点是发展文化产业。目前科右中旗乃至兴安盟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文化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以建设“科尔沁文化大旗”为目标,以四胡文化为依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着力培育四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鼓励四胡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四胡文化发展,推进四胡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四胡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五)切实加强对四胡文化工作的领导。我们要认真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四胡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以此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一是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在领导力量、资金投入、改革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四胡文化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担负起文化工作的领导责任,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推进。二是要创新机制。要立足各地实际,借鉴区内外各地有益经验,促进四胡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有效实现政府对四胡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三是要形成合力。建议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综合协调;宣传、广电部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宣传报道四胡文化建设的新动向、新举措和先进典型,引导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四胡文化建设,推动四胡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兴安盟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