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一期
  • 【方言举要】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本字考
  •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本字考

     

    辛尚奎

     

    内蒙西部汉语方言,以方言区域划分来看,属“晋语”。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周边地区的方言,又习惯分为前山和后山方言。这些方言在语音上有些差别,主要是在声调上。内蒙西部方言保留了入声字。本文所考订的方言本字,以乌兰察布前山方言语音为准,一般标注汉语拼音,如读音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采用国际音标注音,特别是入声字。

    因数据占有限,对其他学者已考订的方言本字,尽量不重复考订,只是对一些原有明显疑义的,加以考订。本文所考订方言本字例句,大多选用张为先生编著的《乌兰察布前山方言集释》[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20109月第1版)],在此表示感谢。对方言本字解释的文字,采用简化字。考订的方言本字,也采用简化字,对没有简化字的,只好采用繁体字。本文对方言本字注释,引用《康熙字典》现代点校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5),不再逐一注明。考订方言本字凡以《说文》开始的,都引用中国书店《说文解字》(20111月第1版),不逐一注明。文中考据的本字,在例词例句中用“~”代替。

    1、䠪,duàn

    ①追赶。如:我把他~住了。

    ②赶跑。如:你把鸡~出去。

    《说文》徙管切。践处也。从足,斷省声。

    《集韵》杜管切,音断。①践处也。“禽獣所践处”。②又,《玉篇》:“行速也”。

    䠪字词义由“禽獣”践踏之处引申为“行速也”,正是西部方言中“追赶”,“赶走”之意。

    2、佮gé

    西部方言读作入声【KA】。

    与人为善,善于同人相处。如:老张挺~人,谁也和他合得来。

    《说文》古沓切,合也。从人,合声。“合也”可解释为相合之意。

    《集韵》并合切。音阁,合取也。

    3、詑hétuó

    吹牛,说大话蒙人。如:他真能~~,说他两天挣了两千块。

    hé《广韵》胡蜡切,《集韵》辖猎切,并盍。与“嗑”“呷”并同。《类篇》:“多言也”。

    嗑:kè《广韵》古盍切,《集韵》谷盍切,并音阁。《说文》:“多言也;从口,盍声,读为甲”。《集韵》:“嗑嗑,语也;或作“ ”。

    tuō

    《广韵》托何切,《集韵》、《韵会》《正韵》汤何切,并音柁。《说文》引《方言》:“沇州谓欺曰詑”。《玉篇》:“谊谩而不疑也”。《集韵》或作“訑”。

    mán

    《说文》:“欺也”。

    yǔ

    《说文》:“论也”,即辩论,论说之意。《礼杂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注》“言,自言已事也。语为人论说也”。

    yí

    《玉篇》弋支切。《集韵》、《类篇》余支切。《正韵》延支切,并音移。“訑訑”,自得貌。又,浅意也。《孟子》:“訑訑之声音颜色,拒人千里之外”。《注》:“自足具智,不嗜善言之貌”。

    综上所述,“~~”即“说大话,自得,欺谩他人。

    4、呼嗋húxié

    气喘得厉害,胸和肚反复一鼓一瘪。如:那青蛙还没死,肚皮还~~呢!

    呼《说文》:“外息也”。《韵会》:“出息为呼,入息为吸”。

    嗋,xié,在内蒙西部前山方言中读【 】,如“协作”(xiézuò),读【 】【 】,【 】,近似“瞎”(xiā)。

    嗋,《玉篇》许动切,《集韵》、《韵会》切业切,并音胁。①《玉篇》:“吸嗋。”②又,《正韵》:“嗋赫以口,恐迫人呵欠也。”

    5、剉cuò

    把肉或菜切碎。~肉馅儿。

    《唐韵》麄卧切,《集韵》、《正韵》寸卧切,《韵会》千卧切,并音锉。又,《集韵》祖卧切,音挫。义同。①《说文》:“折伤也”。②《玉篇》:“去芒角也,斫也。”《六书放》:“斩截也”。

    许多人把“剉馅儿”的“剉”写成“错”。

    错:《说文》仓各切。金涂也。从金,昔声。或借为“措”。“措者,置也”。或借为“摩厝字”,“厝者,厉石也。”用现代汉语解释,“错”的意思为①“用金涂饰”即用(金银线)在木、金属,陶器上做象眼;用金涂饰,镶嵌。“错”又引申出②交叉,错乱。③错误。④坏,不好。如今年收成不错。⑤岔开,避让。如把时间错开。⑥摩擦。上下牙错得很響。

    “错”没有“截断,斫”的意思。

    还有人写成“锉”。

    cuó《说文》:“镬也”。“镬”,釜大口者,意为大口的锅。

    6cuì

    性格懦弱,没胆量。常形容胆小没出息者,如“~货”。十五六岁啦,~得不敢进城。

    《说文》此黄切。谨也。从心,崇又声。读若毳。

    十、瞜lóu

    ①短暂的看了一下。如:~了一眼。②看,细看。没~清楚。

    《广韵》落侯切。《集韵》郎侯切,并音楼。①《玉篇》视也。②又,《类篇》,瞜睺,偏盲也。一曰细视,

    瞜,按汉字简化规律可写作“”。

    7、蹎diān

    奔赴,跋涉。如

    ①一口气~得没影儿啦。

    ②来回蹎。

    ③小偷从东~了。

    《广韵》部年切,《集韵》、《韵会》、《正韵》多年切,并音颠。《说文》:“跋也”。

    8、扠chāi

    用拳头擩。~糕,~莜面。

    《广韵》丑佳切,《集韵》摅佳切。并与“搋”同。“以拳加物也”。

    9xìn

    ①摇动,振动。如:那根桩子我~不动。

    ②打。如:我~你一棒儿。

    《集韵》思晋切,音信。振也。

    “振”在古汉语中,有几个词义。《说文》:“振,章刃切。举起救(之)也。从手,辰声。一曰:奋也”。即“振”的意义为①“举而救助”,与“赈”通用。②挥动、抖动、摇动。如“振翅高飞”。③震动、震惊。通“震”。如“振声激扬”。④振动。也叫振荡。如“共振”。⑤振作、奋起。如:“一蹶不振”。

    “振”中的②③④⑤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振也”,取的是②③之意。

    10、捽cū

    揪住头发,脖子等。如:我一把~住他的头发。

    《说文》昨没切。“持头发也。”从手,卒声。《广韵》:“手持也”。《前汉书·金日磾传》:“捽胡投何罗殿下”。《说》“胡,颈也;捽其颈而投殿下也。”

    cù,《集韵》苍没切,音猝。

    按《说文》注音,“捽”读zú,今读zuó。按《集韵》,读作cū。义同。

    11、饦tuō

    用面或粉做出的饼状物。如“粉~子”、“碗~子”、“凉粉~子”。

    《广韵》他各切,《集韵》达各切,并音托。《玉篇》:“馎饦,饼属”。扬子《方言》:“饼谓之饦。”《齐民要术》“麦面堪作饼~”。

    bó

    《玉篇》馎饦,饼属。

    11、眍ōu

    眼窝深.如:那个小女孩,眼睛圪~圪~的,真喜人。

    《广韵》、《集韵》并乌侯切,音欧,深目貌,或作晓。

    kōu,《集韵》墟侯切、音抠,与“眗”同。

    眗,读jū,又读kōu,《埤苍》:“目深貌,或作晓”。

    12、䂁chán

    人生病或熬夜后,眼窝深陷。如:那孩子病了一场,眼睛~花花。

    《玉篇》助咸切,音谗①《篇海》怒视也。②又,目深貌。

    13、鏊ào

    饼铛。如:大娘,借下你家的~子,我想烙饼。

    《广韵》五到切,《集韵》、《正韵》鱼到切,并音傲。《广韵》:饼鏊。《集韵》烧器,又aó,牛刀切,音敖,釜属。

    14、譸(诪)zhōu

    欺诳胡编乱造,说大话、假话。

    如:那人靠不住,别听他胡~。

    《唐韵》、《集韵》、《韵会》并张流切,音辀,《说文》“詶也”。从言,寿声。读为酬。《周书》曰:“无或诪张为幻”。(译文:“没有相互欺诳、诈惑的。《玉篇》诪张,诳也”。)

    有人将此意考据为“诌”。《说文》:“诌,弄言”。《字汇》:“相扰也”,还有轻捷之意。与譸词义不符。

    15 chá

    滑倒。如:冰太滑,不小心~了一跤。

    《集韵》锄加切,音查。行失序也。

    16、誻tà

    说话啰嗦、多言。常与“圪”连用。圪~。

    如:人一老就圪~啦,说话颠三倒四,没完没了。

    《唐韵》徙合切,《集韵》、《韵会》《正韵》达合切,并音沓。①《说文》:諏誻也。《玉篇》:“妄语也”。《正韵》:“言相恶也”。②又,“誻誻”,多言也。《荀子·正各篇》:“愚者之言,誻誻然而沸”。

    有学者考据“誻”为“噧”。

    xiè①《唐韵》訶介切,《集韵》许介切,並音譮。《说文》:“高气多言也”。“高气多言”《广韵》:“高声貌,又多言”。

    ②又tā,《广韵》、《集韵》并他达切,音闼。又同。

    由此可见,“噧”强调的是“高声”、“多言”。而“誻”,强调“多言”,“愚者之言”。

    17、泼pō

    “~”,前山方言读入声【PA】。

    用热水冲泡。如:~茶,~牛奶。如:客人来了,快~茶。

    《集韵》、《韵会》、《正韵》并普活切,音鈸。《玉篇》水漏也,一日奔水也。

    18chān

    ①轻薄、撒娇、献媚,常与“圪”连用,如“圪~”。那女人真能给男人圪~。

    ②得寸进尺,不自量力,不知趣。

    如:屁大个东西,你圪~哇,小心我打你。

    《说文》丑廉切。妗也。从女沾声。

    xiàn《说文》火占切,妗也。从女今声,一曰:善笑貌。译成现代汉语,妗,女子轻薄的样子。另一义说,妗,是善于笑的意思。女子轻薄、善笑为“妗”,还有一字与“~”词义相近。

    chǎn,《说文》齿慑切。小弱也。一曰:女轻薄善走也。一曰多技艺也。从女占声。译为现代汉语,“ ”(女子身体)小弱。另一意说,“ ”是女子轻捷,善于走跳的意思。另一义说,“ ”是多有技艺的意思。上述意思与“~”通用。

    有人把“~”考据为“谄”。两者共同且是有“献媚”的意思,如“谄媚”。但两字意义大不相同。

    :chǎn,《说文》:“同讇省。谀也”。徐曰:“谄也”。一曰面从曰谀,佞言曰谄。《易·系辞》:“君子上交不谄。”《左传·襄三年》:“称其讐不为谄”。《注》:“谄,媚也”。《论语》:“贫而无谄”。邢《疏》:“佞言”,朱《注》:“卑屈也”。

    chǎn,《玉篇》:“佞也”。《礼·少仪》:“为人臣下者,有颂而无~”。《前汉书·五行志》:“不知谁主为佞讇之计”。

    可见,“谄”字多为“谀”、“佞”、“”为“轻薄”、“喜笑”。所以应为“圪”。

    同样,西部方言中还有圪姼(chǐ),与“圪”近义,前例句用“圪”时,都可用“圪姼”。

    chǐ,《说文》尺代切,美女也。从女,多声。《广韵》曰:“姼,轻薄貌”。

    由此,西部方言中的“圪chì”应为“姼”。

    但单指小孩时,只能用“圪姼”,不能用“圪”。因小孩不会有“性”方面的取媚他人。

    如:小孩一见他妈就“圪姼”开啦。

    19、擃nǎng

    用刀或锥子刺、捅

    如:他叫小偷~了一刀。

    《集韵》匿讲切,搦上声。撞也,刺也。

    有人将“擃”写作“攮”。

    攮,《字汇》:“乃党切,音曩。推攮也”。与“刺”、“捅”没有关系。

    20、磟碡lìuzhōu

    以石做成,平整土地用。

    磟《广韵》、《集韵》并力竹切,音六。《正字通》:“磟碡,石辊也,平田器。”

    碡《广韵》、《集韵》并徒谷切,音读。碌碡。田器,用以磨田使平也。

    21、榍xiē

    门坎。

    《说文》:“限也”,从木,屑声。

    限,《说文》:“阻也。从,艮声。一曰:门榍(也)。表“门槛”之意的,在古汉语中,有一字,“阈”。

    yù

    《说文》:“门榍也”,从门,或声。《论语》曰:“行不履阈”。即,“行走,不踩门坎。”“榍”、“限”、“阈”都表示“门坎”的意思。

    与此相关,还有一字,表示“门坎”。

    zhī《尔雅·释宫》:“柣谓之阈”。

    22zhì

    用称量(约),买东西。如:“~2斤苹果。”

    《唐韵》、《集韵》并直利切,音稺。《说文》:“当也”。《玉篇》:“亦作值。”

    有一字与此相关。;“扌戠”zhì《集韵》:“直利切,音稺。①持物使相当也。”

    ②又《正字通》:“”字之讹,音意并相近贰,“改从戠非。”但其中的注释“持物使相当也。”解释了“”的词义。

    还有一字,“”zhì《集韵》展几切,音。《玉篇》:“当(去声,典当的当)也”。《类篇》:“财物相当”。

    从上面的考订来看,强调“用称量”的意思,用“樲”。如:给我~一下这筐苹果多重强调“买东西”的词义时,用“”。

    有人将上述词义考订为“赀”。

    zhì《说文》:“小罚以财自赎也。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又,《玉篇》:“赀”,财也,货也。

    从解释上看,“赀”没有“买东西、用称量”的意思。

    23、灺xiè

    火灭了。如:家里这么冷,看看炉子,是不是火~了。

    《说文》:“烛 也,从火,也声。”李商隐诗“香灺灯光奈尔何?”

     Jìn《说文》徐刃切,火之余木也。从火,聿声。《玉篇》:“火余木”。又,《玉篇》:“灺也”。

    24、燎liáo

    被火烫后起泡,如“~泡。”

    liǎo被火焰烧焦,如“~毛”。

    25 chǎo

    用火炒五谷等,是“炒”的本字。如炒莜麦。

    《集韵》、《韵会》并楚绞切,音诌。杨子《方言》:“~,火干也;凡以火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熬,秦晋之间或谓之~”。”

    炒,《集韵》:“熬也。”《说文》本作“鬻”。徐铉曰:“今俗作炒,非是”。

    “炒”词义扩大、演变,由“熬”变为现在的“炒”,“熬”的意义失去。而“ ”逐渐消失。

    26、煏bì

    西部方言读【

    用火将潮湿的东西烘干。“~”不同于“烤、烘”,东西不能直接烤,靠热辐射烘。如:家太潮,快点炉子~干~干。

    《说文》:“以火干肉”。《玉篇》:“火干也。”

    27、摱mán

    扔。如:那东西不干净,快~了。

    《集韵》模元切,音樠。引也。

    扔,《说文》:“因也”。《博雅》:“引也,就也。”

    “摱”与“扔”都有“引也”的词义,“摱”与“扔”同意。

    28、瘚jué

    西部方言也读作【

    ①憋着大劲。如:你看他~的脸都红啦。

    ②使了大劲而致病。如:他~着了,老咳嗽。

    ③因跑而气喘。如:~得连气也出不上来了。

    《说文》:气屰也。《博雅》:~,病也。又,《正字通》:“通作厥”。《内经·厥论》:“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为热厥》。”《註》:“厥者,逆也。下气逆上,卒乍眩仆,重者渐苏,重者不起,阴阳之气衰于内,故二厥由之而生。

    29、坌bèn

    尘土,小沙粒进入眼中

    如:眼睛裹了个~,快帮我弄出去。

    《广韻》、《集韻》、《韻会》并蒲问切,音。尘也,聚也,並也。

    30、甃zhòu

    用砖石砌成井壁。现扩大词义,如“~菜窖”“~下水道”。

    《说文》:“侧救切,井壁也。从瓦,秋声”。“井壁”,是指用砖做井的“壁”。

    “瓦”,古汉语中指“用泥土作成的,已通过烧制的器皿的总称”。《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凡瓦之属皆从瓦”。

    31、浛hàn

    人或车陷在淤泥中出不来。

    《广韻》、《集韻》并胡绀切,音憾。《玉篇》“水和泥也”。

    hán《集韻》胡南切,音含。杨子《方言》:“池也”。与“浛”相近的字是“淊”。

    hàn

    《说文》:“泥水~~也”。

    又,hán,与“浛”同,沈也。

    沈,chén,古汉语中是“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沉”。

    另:方言中有“浛泥窝”,即“淤泥坑”。形容一家人光景过得紧张。

    如:他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正在“浛泥窝”。

    “浛”“淊”两字在表示“人、车陷在泥水中”的意义时,可通用。

    32 Bīdōu

    耳光,常不单用。与动词相连,如:“打~~”,“搧~~”,

    “他叫老王搧了两个~~”。

     ,有几个读音

    (一)读作bié。《集韻》、《韵会》并普结切,音蹩,诺“敝”入声。①捩也。②又,击仆也。③又《韻会》:与“批”通。

    (二)又读作bí,《集韵》毗至切,音鼻,戏击也。

    (三)又读作bì,簿必切,音邲,击也。扬子《方言》:“南楚,凡相推搏曰 ,或曰 ”。

     dōu

    《集韻》,当侯切,音兜。①批也。②,又《字汇》:~,揽也。

    有学者考证“ ”为“批”。

    批(pī),《唐韵》匹迷切,《集韻》篇迷切,并音鈚。《说文》:“反手击也”。《左传·庄十二年》:“宋万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②又,推也,转也。

    在古汉语中,与“批”“手击也”的词义相同的字有好几个。

    Pī

    《唐韵》区齐切,《集韵》、《韻会》篇迷切,并音鉍。《说文》:“反手击也”。

    异体或作“批”,通作“ ”。

    guō

    西部方言读入声【kua

    《唐韻》、《集韵》、《韻会》并古获切,音帼。又《正韻》古伯切,音虢。义同。①批也,打也。②又掌耳也。

    西部方言中,挨了一耳光,说成:“挨了一掴“。

     gū

    《唐韻》、《集韵》并苦骨切,音窟。《博雅》:“击也”。扬子《方言》南楚相推搏曰

    从词义上看,与“~~”最相近,贴切切的是“掴”。从读音和词义相结合看,应为“ ”,写作“ ”,写作“批”也可以。“批”与“ ”是同义词,可互相转注。

    许多方言收集者,对“ ”(批 )用不同的汉字注音,常见的有“屄斗”、“逼斗”、“毙兜”,与“ ”词义没有关系。

    33、钵碗【PAwǎn

    bō,西部方言念【PA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解释:“陶制的器具,形状象盆而较小”。方言中,常用儿化音。如:

    1、~~儿。放佐料的小型器物,如“花椒~~儿”。

    2、形状,用途如“~”的物体,如:“铁~儿子”。“蒜~儿子”。

    由于“~”在西部方言中读作入声,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一些记录方言词汇的条目,将日常生活中的“大号碗”——(普通话叫大碗,海碗)“钵碗”,记成了“博碗”。而常用的“钵碗”在城市中不怎么用了。

    34、榼kē

    西部方言读入声【kA

    喝酒的杯子。如:我喝了三~子啦,不能再喝啦!

    《说文》:~,苦踏切。酒器也。从木,盍声。

    35、觛dàn

    喝酒的杯子。常与“圪”连用,“圪~”。

    如:小王好酒量,连干三圪~,脸都不红。

    《说文》:~,徒旱切,【小觶】(卮)也。从角,旦声。

    觶,《说文》:“乡饮酒[角也]”。意思是(乡)相对着饮酒之意。

    卮《说文》:“一名觛”。

    36yōu

    人大病或临死前,气息微弱,只有一口气,叫“~~气。”如:病人不行了,只剩一口~~气。

    《说文》:~,以周切。气行貌。从乃,声。读若攸。

    37、曏xiàng

    不久,过一段时间。如:今天聚会到此结束,过一~,同学们再聚。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並许亮切,音響。《说文》:“不久也”。《春秋传》曰:“~役之三月”。《玉篇》:“少时也”。

    38 hài

    液体稠,或沉淀,加水搅动,使之溶解或变稀。如:水里放糖了,拿勺子~开。

    户代切,音瀣。《博雅》:“磨也”。磨,古汉语中大部分的词义与“摩”同。摩,《说文》:“研也”。

    39、踒wō

    脚骨跌伤。如:“小王踢球,不小心把脚~了。

    《说文》乌过切。足跌也。从足委声。

    又,~读作wēi。《集韵》邕危切,音逶。《博雅》:“折也”。《类篇》:“折足也”。

    现代汉语中,用“崴”表示脚扭伤,词义轻。“崴”本义是山路不平。

    40、吺dōu

    说无影踪的话。“~没的”。如:他尽~没的哩,别信他。

    《唐韵》、《集韵》並丁侯切,音兜。《说文》:“讘~,多言也。从口,投省声。《广韵》:“轻出言也”。

    讘《说文》:“多言也”。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资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方言举要】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本字考
  •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本字考

     

    辛尚奎

     

    内蒙西部汉语方言,以方言区域划分来看,属“晋语”。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周边地区的方言,又习惯分为前山和后山方言。这些方言在语音上有些差别,主要是在声调上。内蒙西部方言保留了入声字。本文所考订的方言本字,以乌兰察布前山方言语音为准,一般标注汉语拼音,如读音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采用国际音标注音,特别是入声字。

    因数据占有限,对其他学者已考订的方言本字,尽量不重复考订,只是对一些原有明显疑义的,加以考订。本文所考订方言本字例句,大多选用张为先生编著的《乌兰察布前山方言集释》[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20109月第1版)],在此表示感谢。对方言本字解释的文字,采用简化字。考订的方言本字,也采用简化字,对没有简化字的,只好采用繁体字。本文对方言本字注释,引用《康熙字典》现代点校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5),不再逐一注明。考订方言本字凡以《说文》开始的,都引用中国书店《说文解字》(20111月第1版),不逐一注明。文中考据的本字,在例词例句中用“~”代替。

    1、䠪,duàn

    ①追赶。如:我把他~住了。

    ②赶跑。如:你把鸡~出去。

    《说文》徙管切。践处也。从足,斷省声。

    《集韵》杜管切,音断。①践处也。“禽獣所践处”。②又,《玉篇》:“行速也”。

    䠪字词义由“禽獣”践踏之处引申为“行速也”,正是西部方言中“追赶”,“赶走”之意。

    2、佮gé

    西部方言读作入声【KA】。

    与人为善,善于同人相处。如:老张挺~人,谁也和他合得来。

    《说文》古沓切,合也。从人,合声。“合也”可解释为相合之意。

    《集韵》并合切。音阁,合取也。

    3、詑hétuó

    吹牛,说大话蒙人。如:他真能~~,说他两天挣了两千块。

    hé《广韵》胡蜡切,《集韵》辖猎切,并盍。与“嗑”“呷”并同。《类篇》:“多言也”。

    嗑:kè《广韵》古盍切,《集韵》谷盍切,并音阁。《说文》:“多言也;从口,盍声,读为甲”。《集韵》:“嗑嗑,语也;或作“ ”。

    tuō

    《广韵》托何切,《集韵》、《韵会》《正韵》汤何切,并音柁。《说文》引《方言》:“沇州谓欺曰詑”。《玉篇》:“谊谩而不疑也”。《集韵》或作“訑”。

    mán

    《说文》:“欺也”。

    yǔ

    《说文》:“论也”,即辩论,论说之意。《礼杂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注》“言,自言已事也。语为人论说也”。

    yí

    《玉篇》弋支切。《集韵》、《类篇》余支切。《正韵》延支切,并音移。“訑訑”,自得貌。又,浅意也。《孟子》:“訑訑之声音颜色,拒人千里之外”。《注》:“自足具智,不嗜善言之貌”。

    综上所述,“~~”即“说大话,自得,欺谩他人。

    4、呼嗋húxié

    气喘得厉害,胸和肚反复一鼓一瘪。如:那青蛙还没死,肚皮还~~呢!

    呼《说文》:“外息也”。《韵会》:“出息为呼,入息为吸”。

    嗋,xié,在内蒙西部前山方言中读【 】,如“协作”(xiézuò),读【 】【 】,【 】,近似“瞎”(xiā)。

    嗋,《玉篇》许动切,《集韵》、《韵会》切业切,并音胁。①《玉篇》:“吸嗋。”②又,《正韵》:“嗋赫以口,恐迫人呵欠也。”

    5、剉cuò

    把肉或菜切碎。~肉馅儿。

    《唐韵》麄卧切,《集韵》、《正韵》寸卧切,《韵会》千卧切,并音锉。又,《集韵》祖卧切,音挫。义同。①《说文》:“折伤也”。②《玉篇》:“去芒角也,斫也。”《六书放》:“斩截也”。

    许多人把“剉馅儿”的“剉”写成“错”。

    错:《说文》仓各切。金涂也。从金,昔声。或借为“措”。“措者,置也”。或借为“摩厝字”,“厝者,厉石也。”用现代汉语解释,“错”的意思为①“用金涂饰”即用(金银线)在木、金属,陶器上做象眼;用金涂饰,镶嵌。“错”又引申出②交叉,错乱。③错误。④坏,不好。如今年收成不错。⑤岔开,避让。如把时间错开。⑥摩擦。上下牙错得很響。

    “错”没有“截断,斫”的意思。

    还有人写成“锉”。

    cuó《说文》:“镬也”。“镬”,釜大口者,意为大口的锅。

    6cuì

    性格懦弱,没胆量。常形容胆小没出息者,如“~货”。十五六岁啦,~得不敢进城。

    《说文》此黄切。谨也。从心,崇又声。读若毳。

    十、瞜lóu

    ①短暂的看了一下。如:~了一眼。②看,细看。没~清楚。

    《广韵》落侯切。《集韵》郎侯切,并音楼。①《玉篇》视也。②又,《类篇》,瞜睺,偏盲也。一曰细视,

    瞜,按汉字简化规律可写作“”。

    7、蹎diān

    奔赴,跋涉。如

    ①一口气~得没影儿啦。

    ②来回蹎。

    ③小偷从东~了。

    《广韵》部年切,《集韵》、《韵会》、《正韵》多年切,并音颠。《说文》:“跋也”。

    8、扠chāi

    用拳头擩。~糕,~莜面。

    《广韵》丑佳切,《集韵》摅佳切。并与“搋”同。“以拳加物也”。

    9xìn

    ①摇动,振动。如:那根桩子我~不动。

    ②打。如:我~你一棒儿。

    《集韵》思晋切,音信。振也。

    “振”在古汉语中,有几个词义。《说文》:“振,章刃切。举起救(之)也。从手,辰声。一曰:奋也”。即“振”的意义为①“举而救助”,与“赈”通用。②挥动、抖动、摇动。如“振翅高飞”。③震动、震惊。通“震”。如“振声激扬”。④振动。也叫振荡。如“共振”。⑤振作、奋起。如:“一蹶不振”。

    “振”中的②③④⑤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振也”,取的是②③之意。

    10、捽cū

    揪住头发,脖子等。如:我一把~住他的头发。

    《说文》昨没切。“持头发也。”从手,卒声。《广韵》:“手持也”。《前汉书·金日磾传》:“捽胡投何罗殿下”。《说》“胡,颈也;捽其颈而投殿下也。”

    cù,《集韵》苍没切,音猝。

    按《说文》注音,“捽”读zú,今读zuó。按《集韵》,读作cū。义同。

    11、饦tuō

    用面或粉做出的饼状物。如“粉~子”、“碗~子”、“凉粉~子”。

    《广韵》他各切,《集韵》达各切,并音托。《玉篇》:“馎饦,饼属”。扬子《方言》:“饼谓之饦。”《齐民要术》“麦面堪作饼~”。

    bó

    《玉篇》馎饦,饼属。

    11、眍ōu

    眼窝深.如:那个小女孩,眼睛圪~圪~的,真喜人。

    《广韵》、《集韵》并乌侯切,音欧,深目貌,或作晓。

    kōu,《集韵》墟侯切、音抠,与“眗”同。

    眗,读jū,又读kōu,《埤苍》:“目深貌,或作晓”。

    12、䂁chán

    人生病或熬夜后,眼窝深陷。如:那孩子病了一场,眼睛~花花。

    《玉篇》助咸切,音谗①《篇海》怒视也。②又,目深貌。

    13、鏊ào

    饼铛。如:大娘,借下你家的~子,我想烙饼。

    《广韵》五到切,《集韵》、《正韵》鱼到切,并音傲。《广韵》:饼鏊。《集韵》烧器,又aó,牛刀切,音敖,釜属。

    14、譸(诪)zhōu

    欺诳胡编乱造,说大话、假话。

    如:那人靠不住,别听他胡~。

    《唐韵》、《集韵》、《韵会》并张流切,音辀,《说文》“詶也”。从言,寿声。读为酬。《周书》曰:“无或诪张为幻”。(译文:“没有相互欺诳、诈惑的。《玉篇》诪张,诳也”。)

    有人将此意考据为“诌”。《说文》:“诌,弄言”。《字汇》:“相扰也”,还有轻捷之意。与譸词义不符。

    15 chá

    滑倒。如:冰太滑,不小心~了一跤。

    《集韵》锄加切,音查。行失序也。

    16、誻tà

    说话啰嗦、多言。常与“圪”连用。圪~。

    如:人一老就圪~啦,说话颠三倒四,没完没了。

    《唐韵》徙合切,《集韵》、《韵会》《正韵》达合切,并音沓。①《说文》:諏誻也。《玉篇》:“妄语也”。《正韵》:“言相恶也”。②又,“誻誻”,多言也。《荀子·正各篇》:“愚者之言,誻誻然而沸”。

    有学者考据“誻”为“噧”。

    xiè①《唐韵》訶介切,《集韵》许介切,並音譮。《说文》:“高气多言也”。“高气多言”《广韵》:“高声貌,又多言”。

    ②又tā,《广韵》、《集韵》并他达切,音闼。又同。

    由此可见,“噧”强调的是“高声”、“多言”。而“誻”,强调“多言”,“愚者之言”。

    17、泼pō

    “~”,前山方言读入声【PA】。

    用热水冲泡。如:~茶,~牛奶。如:客人来了,快~茶。

    《集韵》、《韵会》、《正韵》并普活切,音鈸。《玉篇》水漏也,一日奔水也。

    18chān

    ①轻薄、撒娇、献媚,常与“圪”连用,如“圪~”。那女人真能给男人圪~。

    ②得寸进尺,不自量力,不知趣。

    如:屁大个东西,你圪~哇,小心我打你。

    《说文》丑廉切。妗也。从女沾声。

    xiàn《说文》火占切,妗也。从女今声,一曰:善笑貌。译成现代汉语,妗,女子轻薄的样子。另一义说,妗,是善于笑的意思。女子轻薄、善笑为“妗”,还有一字与“~”词义相近。

    chǎn,《说文》齿慑切。小弱也。一曰:女轻薄善走也。一曰多技艺也。从女占声。译为现代汉语,“ ”(女子身体)小弱。另一意说,“ ”是女子轻捷,善于走跳的意思。另一义说,“ ”是多有技艺的意思。上述意思与“~”通用。

    有人把“~”考据为“谄”。两者共同且是有“献媚”的意思,如“谄媚”。但两字意义大不相同。

    :chǎn,《说文》:“同讇省。谀也”。徐曰:“谄也”。一曰面从曰谀,佞言曰谄。《易·系辞》:“君子上交不谄。”《左传·襄三年》:“称其讐不为谄”。《注》:“谄,媚也”。《论语》:“贫而无谄”。邢《疏》:“佞言”,朱《注》:“卑屈也”。

    chǎn,《玉篇》:“佞也”。《礼·少仪》:“为人臣下者,有颂而无~”。《前汉书·五行志》:“不知谁主为佞讇之计”。

    可见,“谄”字多为“谀”、“佞”、“”为“轻薄”、“喜笑”。所以应为“圪”。

    同样,西部方言中还有圪姼(chǐ),与“圪”近义,前例句用“圪”时,都可用“圪姼”。

    chǐ,《说文》尺代切,美女也。从女,多声。《广韵》曰:“姼,轻薄貌”。

    由此,西部方言中的“圪chì”应为“姼”。

    但单指小孩时,只能用“圪姼”,不能用“圪”。因小孩不会有“性”方面的取媚他人。

    如:小孩一见他妈就“圪姼”开啦。

    19、擃nǎng

    用刀或锥子刺、捅

    如:他叫小偷~了一刀。

    《集韵》匿讲切,搦上声。撞也,刺也。

    有人将“擃”写作“攮”。

    攮,《字汇》:“乃党切,音曩。推攮也”。与“刺”、“捅”没有关系。

    20、磟碡lìuzhōu

    以石做成,平整土地用。

    磟《广韵》、《集韵》并力竹切,音六。《正字通》:“磟碡,石辊也,平田器。”

    碡《广韵》、《集韵》并徒谷切,音读。碌碡。田器,用以磨田使平也。

    21、榍xiē

    门坎。

    《说文》:“限也”,从木,屑声。

    限,《说文》:“阻也。从,艮声。一曰:门榍(也)。表“门槛”之意的,在古汉语中,有一字,“阈”。

    yù

    《说文》:“门榍也”,从门,或声。《论语》曰:“行不履阈”。即,“行走,不踩门坎。”“榍”、“限”、“阈”都表示“门坎”的意思。

    与此相关,还有一字,表示“门坎”。

    zhī《尔雅·释宫》:“柣谓之阈”。

    22zhì

    用称量(约),买东西。如:“~2斤苹果。”

    《唐韵》、《集韵》并直利切,音稺。《说文》:“当也”。《玉篇》:“亦作值。”

    有一字与此相关。;“扌戠”zhì《集韵》:“直利切,音稺。①持物使相当也。”

    ②又《正字通》:“”字之讹,音意并相近贰,“改从戠非。”但其中的注释“持物使相当也。”解释了“”的词义。

    还有一字,“”zhì《集韵》展几切,音。《玉篇》:“当(去声,典当的当)也”。《类篇》:“财物相当”。

    从上面的考订来看,强调“用称量”的意思,用“樲”。如:给我~一下这筐苹果多重强调“买东西”的词义时,用“”。

    有人将上述词义考订为“赀”。

    zhì《说文》:“小罚以财自赎也。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又,《玉篇》:“赀”,财也,货也。

    从解释上看,“赀”没有“买东西、用称量”的意思。

    23、灺xiè

    火灭了。如:家里这么冷,看看炉子,是不是火~了。

    《说文》:“烛 也,从火,也声。”李商隐诗“香灺灯光奈尔何?”

     Jìn《说文》徐刃切,火之余木也。从火,聿声。《玉篇》:“火余木”。又,《玉篇》:“灺也”。

    24、燎liáo

    被火烫后起泡,如“~泡。”

    liǎo被火焰烧焦,如“~毛”。

    25 chǎo

    用火炒五谷等,是“炒”的本字。如炒莜麦。

    《集韵》、《韵会》并楚绞切,音诌。杨子《方言》:“~,火干也;凡以火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熬,秦晋之间或谓之~”。”

    炒,《集韵》:“熬也。”《说文》本作“鬻”。徐铉曰:“今俗作炒,非是”。

    “炒”词义扩大、演变,由“熬”变为现在的“炒”,“熬”的意义失去。而“ ”逐渐消失。

    26、煏bì

    西部方言读【

    用火将潮湿的东西烘干。“~”不同于“烤、烘”,东西不能直接烤,靠热辐射烘。如:家太潮,快点炉子~干~干。

    《说文》:“以火干肉”。《玉篇》:“火干也。”

    27、摱mán

    扔。如:那东西不干净,快~了。

    《集韵》模元切,音樠。引也。

    扔,《说文》:“因也”。《博雅》:“引也,就也。”

    “摱”与“扔”都有“引也”的词义,“摱”与“扔”同意。

    28、瘚jué

    西部方言也读作【

    ①憋着大劲。如:你看他~的脸都红啦。

    ②使了大劲而致病。如:他~着了,老咳嗽。

    ③因跑而气喘。如:~得连气也出不上来了。

    《说文》:气屰也。《博雅》:~,病也。又,《正字通》:“通作厥”。《内经·厥论》:“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为热厥》。”《註》:“厥者,逆也。下气逆上,卒乍眩仆,重者渐苏,重者不起,阴阳之气衰于内,故二厥由之而生。

    29、坌bèn

    尘土,小沙粒进入眼中

    如:眼睛裹了个~,快帮我弄出去。

    《广韻》、《集韻》、《韻会》并蒲问切,音。尘也,聚也,並也。

    30、甃zhòu

    用砖石砌成井壁。现扩大词义,如“~菜窖”“~下水道”。

    《说文》:“侧救切,井壁也。从瓦,秋声”。“井壁”,是指用砖做井的“壁”。

    “瓦”,古汉语中指“用泥土作成的,已通过烧制的器皿的总称”。《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凡瓦之属皆从瓦”。

    31、浛hàn

    人或车陷在淤泥中出不来。

    《广韻》、《集韻》并胡绀切,音憾。《玉篇》“水和泥也”。

    hán《集韻》胡南切,音含。杨子《方言》:“池也”。与“浛”相近的字是“淊”。

    hàn

    《说文》:“泥水~~也”。

    又,hán,与“浛”同,沈也。

    沈,chén,古汉语中是“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沉”。

    另:方言中有“浛泥窝”,即“淤泥坑”。形容一家人光景过得紧张。

    如:他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正在“浛泥窝”。

    “浛”“淊”两字在表示“人、车陷在泥水中”的意义时,可通用。

    32 Bīdōu

    耳光,常不单用。与动词相连,如:“打~~”,“搧~~”,

    “他叫老王搧了两个~~”。

     ,有几个读音

    (一)读作bié。《集韻》、《韵会》并普结切,音蹩,诺“敝”入声。①捩也。②又,击仆也。③又《韻会》:与“批”通。

    (二)又读作bí,《集韵》毗至切,音鼻,戏击也。

    (三)又读作bì,簿必切,音邲,击也。扬子《方言》:“南楚,凡相推搏曰 ,或曰 ”。

     dōu

    《集韻》,当侯切,音兜。①批也。②,又《字汇》:~,揽也。

    有学者考证“ ”为“批”。

    批(pī),《唐韵》匹迷切,《集韻》篇迷切,并音鈚。《说文》:“反手击也”。《左传·庄十二年》:“宋万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②又,推也,转也。

    在古汉语中,与“批”“手击也”的词义相同的字有好几个。

    Pī

    《唐韵》区齐切,《集韵》、《韻会》篇迷切,并音鉍。《说文》:“反手击也”。

    异体或作“批”,通作“ ”。

    guō

    西部方言读入声【kua

    《唐韻》、《集韵》、《韻会》并古获切,音帼。又《正韻》古伯切,音虢。义同。①批也,打也。②又掌耳也。

    西部方言中,挨了一耳光,说成:“挨了一掴“。

     gū

    《唐韻》、《集韵》并苦骨切,音窟。《博雅》:“击也”。扬子《方言》南楚相推搏曰

    从词义上看,与“~~”最相近,贴切切的是“掴”。从读音和词义相结合看,应为“ ”,写作“ ”,写作“批”也可以。“批”与“ ”是同义词,可互相转注。

    许多方言收集者,对“ ”(批 )用不同的汉字注音,常见的有“屄斗”、“逼斗”、“毙兜”,与“ ”词义没有关系。

    33、钵碗【PAwǎn

    bō,西部方言念【PA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解释:“陶制的器具,形状象盆而较小”。方言中,常用儿化音。如:

    1、~~儿。放佐料的小型器物,如“花椒~~儿”。

    2、形状,用途如“~”的物体,如:“铁~儿子”。“蒜~儿子”。

    由于“~”在西部方言中读作入声,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一些记录方言词汇的条目,将日常生活中的“大号碗”——(普通话叫大碗,海碗)“钵碗”,记成了“博碗”。而常用的“钵碗”在城市中不怎么用了。

    34、榼kē

    西部方言读入声【kA

    喝酒的杯子。如:我喝了三~子啦,不能再喝啦!

    《说文》:~,苦踏切。酒器也。从木,盍声。

    35、觛dàn

    喝酒的杯子。常与“圪”连用,“圪~”。

    如:小王好酒量,连干三圪~,脸都不红。

    《说文》:~,徒旱切,【小觶】(卮)也。从角,旦声。

    觶,《说文》:“乡饮酒[角也]”。意思是(乡)相对着饮酒之意。

    卮《说文》:“一名觛”。

    36yōu

    人大病或临死前,气息微弱,只有一口气,叫“~~气。”如:病人不行了,只剩一口~~气。

    《说文》:~,以周切。气行貌。从乃,声。读若攸。

    37、曏xiàng

    不久,过一段时间。如:今天聚会到此结束,过一~,同学们再聚。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並许亮切,音響。《说文》:“不久也”。《春秋传》曰:“~役之三月”。《玉篇》:“少时也”。

    38 hài

    液体稠,或沉淀,加水搅动,使之溶解或变稀。如:水里放糖了,拿勺子~开。

    户代切,音瀣。《博雅》:“磨也”。磨,古汉语中大部分的词义与“摩”同。摩,《说文》:“研也”。

    39、踒wō

    脚骨跌伤。如:“小王踢球,不小心把脚~了。

    《说文》乌过切。足跌也。从足委声。

    又,~读作wēi。《集韵》邕危切,音逶。《博雅》:“折也”。《类篇》:“折足也”。

    现代汉语中,用“崴”表示脚扭伤,词义轻。“崴”本义是山路不平。

    40、吺dōu

    说无影踪的话。“~没的”。如:他尽~没的哩,别信他。

    《唐韵》、《集韵》並丁侯切,音兜。《说文》:“讘~,多言也。从口,投省声。《广韵》:“轻出言也”。

    讘《说文》:“多言也”。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国资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