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人物)轲比能 破六韩拔陵
  • 轲 比 能
    ( ? ~ 235年)
      轲比能,鲜卑族,属“小种鲜卑”(鲜卑的一支)。是继檀石槐之后的又一位鲜卑族著名首领。以勇健、断法、不贪财物著称。235年(魏青龙三年),卒。  
      东汉末年,黄巾、黑山农民起义军溃败后,一部分逃入鲜卑部,轲比能集团开始强盛起来。218年(魏建安二十三年),轲比能杀掉步度根(东鲜卑部落单于)的哥哥扶罗韩,占领了代郡。220年(魏黄初元年),轲比能向文帝曹丕献马,曹丕封他为附义王。不久,轲比能又先后交还留居鲜卑的汉人1500多家,与代郡乌桓共驱牛马7万多匹与魏互市。轲比能在搞好与曹魏的关系之后,开始与步度根集团展开了兼并战争。
       轲比能与步度根从222年(魏黄初三年),开始互相攻战。但由于步度根才能不及轲比能,步度根失利,轲比能占领了云中等郡。曹魏统治者害怕轲比能势力强大后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采取离间、征伐等手段插手轲比能与步度根之间的战争。黄初末年,雁门太守牵招利用轲比能与步度根的矛盾,唆使步度根进攻轲比能,杀死了轲比能的兄弟苴罗侯,加深了步度根与柯比能之间的仇恨。柯比能在吞并步度根集团、统一漠南以后,又率军越过句注山(又称句注陉、陉岭、雁门山、西陉山,在今山西代县北)南下,进逼雁门、太原诸郡。曹魏以雁门为塞,令河西鲜卑附头以10多万家屯戍上馆城。234年(魏青龙二年),并州刺史毕轨出征轲比能,结果在楼烦(在今雁门关北)一战,曹魏军主将被杀,全军覆没。轲比能遂占领雁门郡的部分地区。
        约在222年 (魏黄初三年)以后,轲比能与东部鲜卑素利等相互争战。228年 (魏太和二年),轲比能、素利、弥加又联合起来,共结盟誓,相约不以马匹与曹魏互市。曹魏乌桓校尉田豫嗾使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魏交易,轲比能以素利违盟,遂出兵攻击。素利求救于田豫,田豫率西部鲜卑附头等出塞攻轲比能,还军至马城(今河北怀安县北),轲比能率兵3万骑围之7日,后经上谷太守阎志调解,轲比能才解围而去。不久,素利死,其弟成律归继承王位,轲比能很快统一了“东部大人”所领的鲜卑集团。
        经过十几年的兼并战争,轲比能重新统一了漠南地区。从五原、云中二郡东抵辽河一带地域;包括今内蒙古后套以东、呼和浩特平原、乌兰察布丘陵、锡林郭勒草原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即原檀石槐联盟的东部和中部,大体上都成为轲比能的辖区。轲比能重新建立起一个鲜卑部落联盟。这个联盟比檀石槐的联盟规模小,存在的时间也较短。
        轲比能时期,鲜卑与汉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许多边关郡塞,都是鲜卑、乌桓、汉族错居杂处地区。内地汉人通过各种方式向鲜卑居住地区移徙流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动向。流向鲜卑地区的汉人,有政治上失意的贵族、官僚,军事上失败的边将,还有内郡的士大夫。向边郡大量流动的人口是农民,他们或因自然灾害,或因逃避租役,而逃往鲜卑地区。还有许多汉人是在战争中被鲜卑掳掠的人口。这样,汉族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逐渐传播到鲜卑族人民中间。有的人帮助鲜卑人兴城筑寨,有的人教鲜卑人制造兵器铠盾,有的人教鲜卑人汉文、汉语。汉族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
        231年 (魏太和五年),蜀汉诸葛亮出兵围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遣使者联合轲比能共同攻魏。轲比能率军至北地石城(今甘肃皋兰县西北)接应蜀兵。魏朝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震惊,感到轲比能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暗中计议杀害轲比能。235年 (魏青龙三年),幽州刺史王雄奉魏明帝诏旨,派刺客把轲比能刺死,鲜卑从此“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轲比能领导的部落联盟也宣告瓦解。从公元190年前后轲比能成为鲜卑首领以后,至235年被刺死,共执政40多年,是继檀石槐之后再度统一鲜卑的杰出人物,对鲜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破六韩拔陵
    ( ?~ 526年?)
      破六韩拔陵,破六韩亦作破六汗、破落汗。匈奴族,北魏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人。原为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戍兵。他出身平民,是北魏末年关外6镇各族人民大起义中首举义旗的领袖。约526年(魏孝明帝孝昌四年),卒。
      北魏初年,为了防御北方的柔然,修筑了长城,东起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今包头市西,绵延2000余里。魏太武帝时,又在北方地区设立了6个军事重镇,以拱卫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从西至东,这6镇的名称为:
      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北);
      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
         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土城);
         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
         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
         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境内)。
      后来,又增加了高平(今宁夏固原县)、御夷(今河北赤城县北)、薄骨律(今宁夏灵武县)等军镇。军镇是军政合一的机构,既管军又管民,这里的居民除汉人外,还有鲜卑人、匈奴人等各族人民。各个军镇的镇将多由鲜卑贵族担任,他们受到朝廷的优待,被称作“国之肺腑”。他们官职很多,升迁也很容易,例如沃野镇自镇将以下,各官多至800余人,大约有五分之二是冗官闲职。北魏末年,边镇战事稀少,守边军官不再留意边防,却“专事聚敛”,一心想发财致富。他们纵容属下士兵到边外任意掳掠,有些军官还霸占土地,经营商业,巧取豪夺。六镇的士兵,有的是各少数民族人民,也有是被流配到边地的罪犯,他们受到镇将和军官的欺压和盘剥,处境日益低下,戍兵和镇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523年(魏孝明帝正光四年三月),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聚众起兵,杀死镇将,建号“真王”,发出反魏的号召,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揭开了序幕。
        破六韩拔陵占领沃野镇之后,派部将卫可孤向东进军,攻打怀朔镇和武川镇。怀朔镇镇将杨钧和武川镇镇将贺度拔死守镇城。卫可孤的军队围城一年多,杨钧只好派贺度拔之子拔胜带少数骑兵突围到朔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内)向临淮王元彧请求援兵,拔胜对元彧说:“怀朔被围,旦夕沦陷,士女延首,企望大军……怀朔若陷,则武川随亦危矣。”①这时,顿兵不进、犹豫不决的元彧才出师援助怀朔、武川二镇。援军刚到,卫可孤已攻下武川镇,接着很快又占领怀朔镇,贺度拔、贺拔胜父子都成了起义军的俘虏。起义军杀死了与杨钧镇守怀朔的北魏军官窦乐等人。不久,卫可孤这支破六韩拔陵起义军中的劲旅又越过阴山,南下攻打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镇将阎善等死守,交战数次,未能攻克。后来,魏军联合乡霸里豪袭杀了卫可孤,破六韩拔陵痛失了一员猛将。
        524年 (正光五年五月),北魏朝廷命元彧为征北将军,进讨破六韩拔陵。两军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激战,北魏军“前锋失利,二将殒命,兵士挫衄”②,遭惨败,元彧被削除官爵。破六韩拔陵起义军大胜。不久,北魏朝廷又命李叔仁为安北将军,与破六韩拔陵大战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北魏军几乎全军覆没。破六韩拔陵起义军的节节胜利,震撼着北魏王朝。孝明帝在洛阳显阳殿召集群臣计议,加紧镇压起义军。于是,又诏派李崇为北讨大都督,其子李神轨为平北将军,广陵王元深等随李崇进讨破六韩拔陵。双方又在五原激战,魏军虽有小的胜利,但不能击败拔陵,魏军与起义军从夏天相持到冬天,李崇引军退回平城。
        破六韩拔陵起义军的胜利,鼓舞了各族人民的反魏斗争,此时的六镇全部被起义军占领。北魏时期,六镇是敕勒族聚居的地区,他们受压迫和受剥削比其他民族更为深重。524年 (正光五年),高平镇敕勒首领胡琛起兵响应破六韩拔陵,镇兵赫连恩推举他做高平王,攻打高平镇,起义的烈火燃遍了北边各镇。胡琛占领高平镇后,接着又派部将宿勤明达(匈奴族)和万俟丑奴(万俟音mozhi) (鲜卑族),北攻薄骨律镇,又南下向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进军。氐族、羌族人民也积极配合破六韩拔陵起义,秦州(今甘肃天水县)刺史被城民杀死,拥戴羌族人莫折大提为秦王,南秦州(今甘肃成县)城民杀死刺史,推举氐族人张长命、韩祖香为首领响应莫折大提。莫折大提不久病死,他的儿子莫折念生继承他的事业,转战在陇东大地。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也燃起了反魏的锋火。走在斗争最前列的主要是“河西敕勒”。他们围攻夏州的治所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使城中官兵“粮尽,煮马皮而食”③,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525年 (孝昌元年三月),破六韩拔陵别帅王也不卢攻占怀朔镇。北魏统治者为了挽救败局,转而勾结柔然统治者共同镇压起义军。这一年春天,柔然可汗阿那瓌率兵10万,由武川镇西进援助北魏。破六韩拔陵包围了北魏主帅广阳王元深,元深派一个懂得几种民族语言的于谨,去瓦解起义军。结果使西部敕勒首领乜列河等领3万余户归附北魏。又以此来引诱拔陵来攻,埋下伏兵,使起义军受到重挫。破六韩拔陵被迫渡北河(今巴彦淖尔市的乌加河)南下,在阿那瓌和元深的夹击下,起义军民20万降魏,分别被迁到冀州(今河北冀县境内)、定州(今河北定州境内)、瀛州(今河北献县境内)。破六韩拔陵的大将破六韩孔雀投降北魏,后被阿那瓌杀害。破六韩拔陵从此下落不明,或云为柔然所杀。这场震撼北部地区的大规模起义持续2年零4个月,终于被北魏统治者镇压下去了。
     
    参考书目:
               ①《周书》 卷一四《贺拔胜传》
               ②《魏书》 卷六六《李崇传》
               ③《魏书》 卷四一《源贺附传》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人物)轲比能 破六韩拔陵
  • 轲 比 能
    ( ? ~ 235年)
      轲比能,鲜卑族,属“小种鲜卑”(鲜卑的一支)。是继檀石槐之后的又一位鲜卑族著名首领。以勇健、断法、不贪财物著称。235年(魏青龙三年),卒。  
      东汉末年,黄巾、黑山农民起义军溃败后,一部分逃入鲜卑部,轲比能集团开始强盛起来。218年(魏建安二十三年),轲比能杀掉步度根(东鲜卑部落单于)的哥哥扶罗韩,占领了代郡。220年(魏黄初元年),轲比能向文帝曹丕献马,曹丕封他为附义王。不久,轲比能又先后交还留居鲜卑的汉人1500多家,与代郡乌桓共驱牛马7万多匹与魏互市。轲比能在搞好与曹魏的关系之后,开始与步度根集团展开了兼并战争。
       轲比能与步度根从222年(魏黄初三年),开始互相攻战。但由于步度根才能不及轲比能,步度根失利,轲比能占领了云中等郡。曹魏统治者害怕轲比能势力强大后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采取离间、征伐等手段插手轲比能与步度根之间的战争。黄初末年,雁门太守牵招利用轲比能与步度根的矛盾,唆使步度根进攻轲比能,杀死了轲比能的兄弟苴罗侯,加深了步度根与柯比能之间的仇恨。柯比能在吞并步度根集团、统一漠南以后,又率军越过句注山(又称句注陉、陉岭、雁门山、西陉山,在今山西代县北)南下,进逼雁门、太原诸郡。曹魏以雁门为塞,令河西鲜卑附头以10多万家屯戍上馆城。234年(魏青龙二年),并州刺史毕轨出征轲比能,结果在楼烦(在今雁门关北)一战,曹魏军主将被杀,全军覆没。轲比能遂占领雁门郡的部分地区。
        约在222年 (魏黄初三年)以后,轲比能与东部鲜卑素利等相互争战。228年 (魏太和二年),轲比能、素利、弥加又联合起来,共结盟誓,相约不以马匹与曹魏互市。曹魏乌桓校尉田豫嗾使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魏交易,轲比能以素利违盟,遂出兵攻击。素利求救于田豫,田豫率西部鲜卑附头等出塞攻轲比能,还军至马城(今河北怀安县北),轲比能率兵3万骑围之7日,后经上谷太守阎志调解,轲比能才解围而去。不久,素利死,其弟成律归继承王位,轲比能很快统一了“东部大人”所领的鲜卑集团。
        经过十几年的兼并战争,轲比能重新统一了漠南地区。从五原、云中二郡东抵辽河一带地域;包括今内蒙古后套以东、呼和浩特平原、乌兰察布丘陵、锡林郭勒草原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即原檀石槐联盟的东部和中部,大体上都成为轲比能的辖区。轲比能重新建立起一个鲜卑部落联盟。这个联盟比檀石槐的联盟规模小,存在的时间也较短。
        轲比能时期,鲜卑与汉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许多边关郡塞,都是鲜卑、乌桓、汉族错居杂处地区。内地汉人通过各种方式向鲜卑居住地区移徙流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动向。流向鲜卑地区的汉人,有政治上失意的贵族、官僚,军事上失败的边将,还有内郡的士大夫。向边郡大量流动的人口是农民,他们或因自然灾害,或因逃避租役,而逃往鲜卑地区。还有许多汉人是在战争中被鲜卑掳掠的人口。这样,汉族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逐渐传播到鲜卑族人民中间。有的人帮助鲜卑人兴城筑寨,有的人教鲜卑人制造兵器铠盾,有的人教鲜卑人汉文、汉语。汉族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
        231年 (魏太和五年),蜀汉诸葛亮出兵围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遣使者联合轲比能共同攻魏。轲比能率军至北地石城(今甘肃皋兰县西北)接应蜀兵。魏朝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震惊,感到轲比能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暗中计议杀害轲比能。235年 (魏青龙三年),幽州刺史王雄奉魏明帝诏旨,派刺客把轲比能刺死,鲜卑从此“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轲比能领导的部落联盟也宣告瓦解。从公元190年前后轲比能成为鲜卑首领以后,至235年被刺死,共执政40多年,是继檀石槐之后再度统一鲜卑的杰出人物,对鲜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破六韩拔陵
    ( ?~ 526年?)
      破六韩拔陵,破六韩亦作破六汗、破落汗。匈奴族,北魏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人。原为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戍兵。他出身平民,是北魏末年关外6镇各族人民大起义中首举义旗的领袖。约526年(魏孝明帝孝昌四年),卒。
      北魏初年,为了防御北方的柔然,修筑了长城,东起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今包头市西,绵延2000余里。魏太武帝时,又在北方地区设立了6个军事重镇,以拱卫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从西至东,这6镇的名称为:
      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北);
      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
         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土城);
         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
         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
         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境内)。
      后来,又增加了高平(今宁夏固原县)、御夷(今河北赤城县北)、薄骨律(今宁夏灵武县)等军镇。军镇是军政合一的机构,既管军又管民,这里的居民除汉人外,还有鲜卑人、匈奴人等各族人民。各个军镇的镇将多由鲜卑贵族担任,他们受到朝廷的优待,被称作“国之肺腑”。他们官职很多,升迁也很容易,例如沃野镇自镇将以下,各官多至800余人,大约有五分之二是冗官闲职。北魏末年,边镇战事稀少,守边军官不再留意边防,却“专事聚敛”,一心想发财致富。他们纵容属下士兵到边外任意掳掠,有些军官还霸占土地,经营商业,巧取豪夺。六镇的士兵,有的是各少数民族人民,也有是被流配到边地的罪犯,他们受到镇将和军官的欺压和盘剥,处境日益低下,戍兵和镇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523年(魏孝明帝正光四年三月),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聚众起兵,杀死镇将,建号“真王”,发出反魏的号召,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揭开了序幕。
        破六韩拔陵占领沃野镇之后,派部将卫可孤向东进军,攻打怀朔镇和武川镇。怀朔镇镇将杨钧和武川镇镇将贺度拔死守镇城。卫可孤的军队围城一年多,杨钧只好派贺度拔之子拔胜带少数骑兵突围到朔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内)向临淮王元彧请求援兵,拔胜对元彧说:“怀朔被围,旦夕沦陷,士女延首,企望大军……怀朔若陷,则武川随亦危矣。”①这时,顿兵不进、犹豫不决的元彧才出师援助怀朔、武川二镇。援军刚到,卫可孤已攻下武川镇,接着很快又占领怀朔镇,贺度拔、贺拔胜父子都成了起义军的俘虏。起义军杀死了与杨钧镇守怀朔的北魏军官窦乐等人。不久,卫可孤这支破六韩拔陵起义军中的劲旅又越过阴山,南下攻打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镇将阎善等死守,交战数次,未能攻克。后来,魏军联合乡霸里豪袭杀了卫可孤,破六韩拔陵痛失了一员猛将。
        524年 (正光五年五月),北魏朝廷命元彧为征北将军,进讨破六韩拔陵。两军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激战,北魏军“前锋失利,二将殒命,兵士挫衄”②,遭惨败,元彧被削除官爵。破六韩拔陵起义军大胜。不久,北魏朝廷又命李叔仁为安北将军,与破六韩拔陵大战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北魏军几乎全军覆没。破六韩拔陵起义军的节节胜利,震撼着北魏王朝。孝明帝在洛阳显阳殿召集群臣计议,加紧镇压起义军。于是,又诏派李崇为北讨大都督,其子李神轨为平北将军,广陵王元深等随李崇进讨破六韩拔陵。双方又在五原激战,魏军虽有小的胜利,但不能击败拔陵,魏军与起义军从夏天相持到冬天,李崇引军退回平城。
        破六韩拔陵起义军的胜利,鼓舞了各族人民的反魏斗争,此时的六镇全部被起义军占领。北魏时期,六镇是敕勒族聚居的地区,他们受压迫和受剥削比其他民族更为深重。524年 (正光五年),高平镇敕勒首领胡琛起兵响应破六韩拔陵,镇兵赫连恩推举他做高平王,攻打高平镇,起义的烈火燃遍了北边各镇。胡琛占领高平镇后,接着又派部将宿勤明达(匈奴族)和万俟丑奴(万俟音mozhi) (鲜卑族),北攻薄骨律镇,又南下向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进军。氐族、羌族人民也积极配合破六韩拔陵起义,秦州(今甘肃天水县)刺史被城民杀死,拥戴羌族人莫折大提为秦王,南秦州(今甘肃成县)城民杀死刺史,推举氐族人张长命、韩祖香为首领响应莫折大提。莫折大提不久病死,他的儿子莫折念生继承他的事业,转战在陇东大地。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也燃起了反魏的锋火。走在斗争最前列的主要是“河西敕勒”。他们围攻夏州的治所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使城中官兵“粮尽,煮马皮而食”③,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525年 (孝昌元年三月),破六韩拔陵别帅王也不卢攻占怀朔镇。北魏统治者为了挽救败局,转而勾结柔然统治者共同镇压起义军。这一年春天,柔然可汗阿那瓌率兵10万,由武川镇西进援助北魏。破六韩拔陵包围了北魏主帅广阳王元深,元深派一个懂得几种民族语言的于谨,去瓦解起义军。结果使西部敕勒首领乜列河等领3万余户归附北魏。又以此来引诱拔陵来攻,埋下伏兵,使起义军受到重挫。破六韩拔陵被迫渡北河(今巴彦淖尔市的乌加河)南下,在阿那瓌和元深的夹击下,起义军民20万降魏,分别被迁到冀州(今河北冀县境内)、定州(今河北定州境内)、瀛州(今河北献县境内)。破六韩拔陵的大将破六韩孔雀投降北魏,后被阿那瓌杀害。破六韩拔陵从此下落不明,或云为柔然所杀。这场震撼北部地区的大规模起义持续2年零4个月,终于被北魏统治者镇压下去了。
     
    参考书目:
               ①《周书》 卷一四《贺拔胜传》
               ②《魏书》 卷六六《李崇传》
               ③《魏书》 卷四一《源贺附传》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