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古人云:“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我认识郝诚之教授,是因为他的才气,他的胆识,他的思考,他的勤奋与追求。郝诚之教授历经多年艰辛的实践与思索而形成的文集《瀚海凭栏》即将付梓,邀我写一段话,我也愿借此机会对郝诚之其文其人谈一些认识。
翻开《瀚海凭栏》书稿,作者凝重的思考、敏锐的目光和颇具见地的观点跃然纸上,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本书通过“求索写意”、“草原沉思”、“名人跟踪”、“文化寻根”、“科普随笔”、“大漠访谈”六个部分,多视角、全方位地将内蒙古的经济文化、人文历史、资源地理等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既有理论的探索,又有实践的总结;既有对历史的回眸,又有对现状的分析;既有名人学者的论述,也有作者的研究体会。可以说,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呼应,人文与自然相统一,融理论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为一体、知识性和可读性都比较强的精品力作。我相信,《瀚海凭栏》一书的出版,对促进西部问题的研究,深化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的认识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多年来,郝诚之教授一直致力于对内蒙古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特别是近年来,他紧扣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将目光聚焦于西部大开发和内蒙古发展战略上来,做出了积极努力。一本80万字的《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凝结了他与其同仁历时三载的心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介绍了古今中外四百多位有识之士对内蒙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论。在《崛起的金三角》中,他与文化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谈古论今,从大窑文化至元上都、元大都的联系,再到北京猿人遗址的历史脉络中,探寻中华文化的渊源;从昭君出塞的动人故事里,揭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的崛起和打造中国“乳都”、实行产业联动、推进名牌战略中,展示内蒙古在新世纪跨越发展的雄姿。《西部大开发不能没有内蒙古》一文则通过旁征博引,据理论证,倾吐了他对内蒙古的一往情深。在他对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研究、对欧亚大陆桥与向北开发带的关注、对名牌创建热与质量文化潮的探讨、对杀掉绒山羊不科学言论的辩驳当中,都无不流露出他热爱内蒙古、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的一片赤子之情,给西部理论界和舆论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如其文。郝诚之教授不仅敏于思,而且更重于行。1999年,在讨论自治区“十五”计划的一次会议上,他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沙产业理论的独到见解和务实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西部大开发不能以绿色画句号,只有“绿化”加“产业化”,才能实现富民兴边强国,因此,建议将沙产业、草产业写进自治区“十五”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付诸实施。他的观点与我长期以来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因为这标志着我们已改变了过去对沙漠认识上的局限与偏见,正在以新的思维去研究沙漠,从新的视角去认识沙漠,用新的理念去治理、利用沙漠,最终达到变害为利,造福于民的目的。我建议有关方面就沙产业、草产业问题作些专题调研。在自治区政协王占主席、夏日副主席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下,郝诚之教授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很快撰写出了既有理论价值又具有指导意义的《钱学森与西部开发》一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并得到了自治区主要领导的重视与好评。此后,郝诚之教授与郭启俊同志策划。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与党委政研室、宣传部、自治区林业厅、畜牧业厅、科技厅、西部大开发办公室以及东达蒙古王集团,联合发起“钱学森与西部大开发研讨会”。我应邀参加了会议,很受教育,并深切感到许多好的研究成果不能只满足于会上交流,要想办法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于是,我建议由政协领导牵头进一步调查研究,搞一个沙产业、草产业的研究会或协会,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决策服务,在自治区党委岳福洪副书记和政协领导同志的关心下,郝诚之受命负责筹建自治区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多次向科学泰斗钱学森汇报,向刘恕、涂元季等知名专家请教,努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积极动员自治区有关企业参与,组织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交流,等等。可以说,他为协会的成立,为推动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自治区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成立大会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破例担任协会名誉顾问并致信祝贺,北京的刘恕、涂元季、田裕钊、李毓堂等九位专家莅临指导,作了数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新华社田聪明社长亲笔批示,要求对钱学森的理论和沙产业、草产业作“连续报道”,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成立之初,就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我相信,在郝诚之教授等一批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一定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加强我区生态建设与保护,促进农牧业产业化,提高农牧民收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郝诚之教授为人爽快,精力旺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事总是有那么一股子锲而不舍的韧劲。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以创新的思维、理论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向他追求的事业和目标迈进。郝诚之教授是陕西人,靠助学金读完了大学,毕业后长期工作在内蒙古。他的理想已深深地扎根于内蒙古这片富有生机的沃土中,他的汗水滴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草原上,他热爱内蒙古。香港凤凰卫视在《中国纵横》专题片中称郝诚之教授是“著名的蒙古通”。郝诚之教授则谦逊地说,我不是蒙古通,也不著名,但我愿用毕生的精力努力成为“内蒙古通”、“西部通”。我很欣赏这句话。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内蒙古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在内蒙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正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志于建设内蒙古、振兴内蒙古的优秀人才。愿我们身边能够涌现出更多像郝诚之教授一样努力成为“内蒙古通”、“西部通”的人才。
(作者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副书记)
古人云:“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我认识郝诚之教授,是因为他的才气,他的胆识,他的思考,他的勤奋与追求。郝诚之教授历经多年艰辛的实践与思索而形成的文集《瀚海凭栏》即将付梓,邀我写一段话,我也愿借此机会对郝诚之其文其人谈一些认识。
翻开《瀚海凭栏》书稿,作者凝重的思考、敏锐的目光和颇具见地的观点跃然纸上,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本书通过“求索写意”、“草原沉思”、“名人跟踪”、“文化寻根”、“科普随笔”、“大漠访谈”六个部分,多视角、全方位地将内蒙古的经济文化、人文历史、资源地理等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既有理论的探索,又有实践的总结;既有对历史的回眸,又有对现状的分析;既有名人学者的论述,也有作者的研究体会。可以说,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呼应,人文与自然相统一,融理论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为一体、知识性和可读性都比较强的精品力作。我相信,《瀚海凭栏》一书的出版,对促进西部问题的研究,深化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的认识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多年来,郝诚之教授一直致力于对内蒙古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特别是近年来,他紧扣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将目光聚焦于西部大开发和内蒙古发展战略上来,做出了积极努力。一本80万字的《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凝结了他与其同仁历时三载的心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介绍了古今中外四百多位有识之士对内蒙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论。在《崛起的金三角》中,他与文化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谈古论今,从大窑文化至元上都、元大都的联系,再到北京猿人遗址的历史脉络中,探寻中华文化的渊源;从昭君出塞的动人故事里,揭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的崛起和打造中国“乳都”、实行产业联动、推进名牌战略中,展示内蒙古在新世纪跨越发展的雄姿。《西部大开发不能没有内蒙古》一文则通过旁征博引,据理论证,倾吐了他对内蒙古的一往情深。在他对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研究、对欧亚大陆桥与向北开发带的关注、对名牌创建热与质量文化潮的探讨、对杀掉绒山羊不科学言论的辩驳当中,都无不流露出他热爱内蒙古、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的一片赤子之情,给西部理论界和舆论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如其文。郝诚之教授不仅敏于思,而且更重于行。1999年,在讨论自治区“十五”计划的一次会议上,他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沙产业理论的独到见解和务实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西部大开发不能以绿色画句号,只有“绿化”加“产业化”,才能实现富民兴边强国,因此,建议将沙产业、草产业写进自治区“十五”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付诸实施。他的观点与我长期以来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因为这标志着我们已改变了过去对沙漠认识上的局限与偏见,正在以新的思维去研究沙漠,从新的视角去认识沙漠,用新的理念去治理、利用沙漠,最终达到变害为利,造福于民的目的。我建议有关方面就沙产业、草产业问题作些专题调研。在自治区政协王占主席、夏日副主席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下,郝诚之教授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很快撰写出了既有理论价值又具有指导意义的《钱学森与西部开发》一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并得到了自治区主要领导的重视与好评。此后,郝诚之教授与郭启俊同志策划。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与党委政研室、宣传部、自治区林业厅、畜牧业厅、科技厅、西部大开发办公室以及东达蒙古王集团,联合发起“钱学森与西部大开发研讨会”。我应邀参加了会议,很受教育,并深切感到许多好的研究成果不能只满足于会上交流,要想办法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于是,我建议由政协领导牵头进一步调查研究,搞一个沙产业、草产业的研究会或协会,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决策服务,在自治区党委岳福洪副书记和政协领导同志的关心下,郝诚之受命负责筹建自治区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多次向科学泰斗钱学森汇报,向刘恕、涂元季等知名专家请教,努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积极动员自治区有关企业参与,组织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交流,等等。可以说,他为协会的成立,为推动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自治区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成立大会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破例担任协会名誉顾问并致信祝贺,北京的刘恕、涂元季、田裕钊、李毓堂等九位专家莅临指导,作了数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新华社田聪明社长亲笔批示,要求对钱学森的理论和沙产业、草产业作“连续报道”,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成立之初,就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我相信,在郝诚之教授等一批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一定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加强我区生态建设与保护,促进农牧业产业化,提高农牧民收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郝诚之教授为人爽快,精力旺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事总是有那么一股子锲而不舍的韧劲。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以创新的思维、理论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向他追求的事业和目标迈进。郝诚之教授是陕西人,靠助学金读完了大学,毕业后长期工作在内蒙古。他的理想已深深地扎根于内蒙古这片富有生机的沃土中,他的汗水滴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草原上,他热爱内蒙古。香港凤凰卫视在《中国纵横》专题片中称郝诚之教授是“著名的蒙古通”。郝诚之教授则谦逊地说,我不是蒙古通,也不著名,但我愿用毕生的精力努力成为“内蒙古通”、“西部通”。我很欣赏这句话。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内蒙古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在内蒙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正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志于建设内蒙古、振兴内蒙古的优秀人才。愿我们身边能够涌现出更多像郝诚之教授一样努力成为“内蒙古通”、“西部通”的人才。
(作者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