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董联声
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修建之前,扎兰屯地区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繁多,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猎民的天然狩猎场。除此之外,这一地区尚属未开发的荒蛮之地,人烟稀少。清顺治年间,清政府将从黑龙江北岸迁至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时称索伦)分别编入3个“扎兰”(满语“参领”之意)和5个“阿巴”(满语“围猎场”之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加强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纳贡,清政府在嫩江西岸的宜卧奇(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北)建立布特哈总管衙门。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将包括雅鲁河、济沁河流域在内狩猎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人编为布特哈八旗,雅鲁河流域的鄂伦春和鄂温克人分别被编入正蓝旗、镶蓝旗和镶红旗,并派“扎兰章京”(清代正三品武官)驻守扎兰屯,由“扎兰章京”司掌三旗司法、民政、等事务。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裁撤布特哈总管衙门,将其升格为布特哈副都统,副都统衙门移驻博尔多(今黑龙江省讷河县境内),并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两路布特哈,西路布特哈衙门驻宜卧奇,东路布特哈衙门驻博尔多,扎兰屯境归属西路布特哈。同时裁撤扎兰章京衙门,改设为“官庄”(建县条件不成熟前的临时政权机构),专司收容、管理关内流入人口和土地开发事宜。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清政府对关外由“封禁”政策改为“放禁”政策,允许在东北广大地区开垦荒地。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地农民大批涌入扎兰屯地区,大量土地被开发,农业迅速发展,遂使这一地区人烟逐渐稠密,形成村屯村落,成为大兴安岭岭东地区人口稠密重镇。民国5年(1916年)3月,为适应管理开垦荒地的需要,黑龙江督军府将扎兰屯境从西路布特哈划出,在济沁河流域设立济沁河稽垦局(管理土地开发的临时机构),同年7月,又在雅鲁河流域建立雅鲁河稽垦局,同时在扎兰屯设立佐治局,共同管理土地开发和流民事宜。民国15年(1926年)2月,济沁河、雅鲁河两稽垦局合并,建立雅鲁设治局(建立县条件不成熟的暂设机构),局址设在扎兰屯,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管辖。民国18年(1929年)1月15日,黑龙江省长公署发布训令,将雅鲁设治局升为三等县,以河定名,定名为雅鲁县,县衙署仍驻扎兰屯,县衙署设在扎兰屯火车站西部今实验小学院内,设县知事一名,掌管全县行政、司法事宜。同年2月15日,县知事改为县长,县衙公署改为县政府。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公署委任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山秘书鄂匡久(达斡尔族)担任雅鲁县长。全县划为3个区即扎兰屯区(也称扎兰屯街,辖11个乡)、济沁河区(辖3个乡)、博克图区(辖2个乡)。
日本侵略军在长春建立傀儡政府伪满洲国以后,民国21年(1932年)3月29日,伪满洲国国务院建立伪兴安局,不久改为伪兴安总省,实行省公署官制,专司大兴安岭东西两麓蒙旗管理事务,下设兴安东、南、西、北4个分省。6月5日,大兴安岭东麓地区设立伪兴安东分省,在齐齐哈尔设立伪兴安东分省公署临时办公处。6月27日,伪兴安总省公署发布训令,撤销雅鲁县,在原行政区分设布特哈左翼旗(驻扎兰屯)、布特哈右翼旗(驻博克图)。1933年1月27日,伪兴安东分省公署由齐齐哈尔移驻扎兰屯。5月10日,伪兴安东分省将布特哈左翼旗、布特哈右翼旗两旗合并为布特哈旗,旗公署设在扎兰屯。伪兴安东分省下辖布特哈旗、阿荣旗、喜扎嘎尔旗(后划出)、莫力达瓦旗(即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巴彦旗(后撤销)5个旗,布特哈旗下辖恩和、乌尔吉、济沁河、巴音、博克图5个努图克(区)和扎兰屯办公处(时称)。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6日,苏联红军先头部队通过扎兰屯,25日,苏联红军1个师进驻扎兰屯,并设立了扎兰屯城防卫戍司令部,城防卫戍司令官为哈尔钦克夫中校,宪兵司令为尤金中尉。苏联红军进驻后,伪兴安东省、布特哈旗两级日伪政权自然解体,形成政权真空地带。扎兰屯地区的民族上层人物、地方士绅、富商等联合建立由国民党控制下的扎兰屯地方维持会,9月12日改为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这一时期,原兴安东省的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共同在扎兰屯地区筹备建立兴东地区行政公署(简称兴东公署),隶属于筹建中的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驻王爷庙即今乌兰浩特)。在兴东公署筹建过程中,原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中的国民党代表人物不断提出要恢复建立由国民党控制的雅鲁县,其中包括原兴安东省协和会本部成员、警察局原局长、国民党雅鲁县党部筹备人员等人。国民党齐齐哈尔党部也派出马树东等人前来扎兰屯,协助建立雅鲁县和国民党雅鲁县党部。这一时期,国民党东北挺进军第一军军长马跃川在中东铁路沿线扩大军事力量,在长春至满洲里的铁路沿线驻扎了9个旅的兵力,其中吴玉言的第1旅、尹彬甫的第6旅、宋桐山的第7旅分驻扎兰屯和蘑菇气一带,抢草抢粮,杀害平民,无恶不作,他们与国民党残余势力沆瀣一气,也积极协助地方国民党势力推进雅鲁县的建立。筹建兴东公署的扎兰屯地方民族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坚决反对建立国民党控制下的雅鲁县,并多次反复与苏军城防卫戍司令部协商,争取苏军支持,但苏军以不插手国民党内部事务为由态度暧昧。后在苏军的斡旋和协调下,民族上层人士组成代表团,与以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原成员为主的雅鲁县筹备人员反复多次协商,并于10月10日召开“双十节”恳谈会,商量建立雅鲁县和兴东地区公署事宜。恳谈会召开期间,国民党雅鲁县筹备人员组织由工商业者组成的几百人的游行示威队伍,手举三角旗,手持大木棒,高喊口号,向参加恳谈会的代表团施加压力。在此之前,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主要人员、士绅工商会主要人员多次对兴东地区行署主要筹备人员施加压力,苏联红军也逼迫兴东地区行政公署主要筹备人员让步。在此情况下,代表团向苏军城防司令部请求保护,苏军迅速派出部队维持会谈秩序。恳谈会会场设在原日本开拓团二楼(即今扎兰屯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翻盖前旧楼),会场主席台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以及孙中山先生楷书遗嘱条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由于双方剑拔弩张,态度强硬,恳谈协商未取得任何结果。在地方士绅的斡旋协调下,双方降低了会谈条件,雅鲁县筹建人员最终同意了民族代表、兴东公署筹建人员提出的4项条件,一是建立后的雅鲁县必须接受兴东公署的领导;二是雅鲁县建立后承担兴东公署的日常办公费用;三是县长必须由达斡尔族代表人士担当,县政府的总务、民政、实业、警察4个部门中,总务、警察2个部门正职必须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四是博克图林业署所管的森林资源由兴东公署调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1945年10月24日,雅鲁县正式建立,县政府设在原日本开拓团办公处二层小楼。县政府县长由曾担任伪兴安东省教育科长、兴东公署主要筹备人员、代表团团长、达斡尔族人士何布台担任,商人、六国饭店经理吴宪茂担任副县长,县政府下设总务、实业、民政、警察4个厅、局,每个厅、局下设若干个股。吴泽民担任总务科长(其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办公室主任),必利格(达斡尔族)担任实业科长(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建设局与经济局的双重职能),张国良担任民政科长,曾担任伪兴安东省警察局长的梁桂馥(俄罗斯籍)担任警察局局长,沙格德扎布(蒙古族)担任警察局副局长,另有几名少数民族青年分别担任环节干部和警察。雅鲁县建立后,在民族上层人士、知识分子和各界代表的积极努力下,在中共代表的积极支持和协助下,兴东地区行政公署即兴东行署于当年12月4日建立,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同时宣告解体。
1946年4月3日,乌兰夫主持召开承德“四三”会议,决定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政权体制。根据会议精神,扎兰屯地区将由兴东公署改建为盟政府。刚刚建立不久的兴安省政府随即派出建盟工作组,并建立了19人的筹备委员会。关于建盟的名称,经过反复酝酿协商,采纳齐齐哈尔地区和巴彦旗达斡尔族代表的建议,定名为纳仁慕仁盟。“纳文慕仁”是达斡尔语“嫩江”之意,嫩江是达斡尔人的世代居住地,扎兰屯地区的达斡尔族绝大多数都是由嫩江流域迁来的,雅鲁河也属嫩江水系,因此,以“纳文慕仁”定为将要建立的盟的名称,得到了筹备人员的赞同。经过积极筹备,在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1946年5月20日,撤销兴东地区行政公署,建立纳文慕仁盟政府。5月底,成立不久的纳文慕仁盟政府发布训令,撤销雅鲁县政府,在扎兰屯筹建布特哈旗政府。至此,受国民党控制的雅鲁县政府仅仅建立半年时间,便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被人民政权所代替。
(作者系中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学学会会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呼伦贝尔分院特邀研究员)
董联声
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修建之前,扎兰屯地区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繁多,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猎民的天然狩猎场。除此之外,这一地区尚属未开发的荒蛮之地,人烟稀少。清顺治年间,清政府将从黑龙江北岸迁至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时称索伦)分别编入3个“扎兰”(满语“参领”之意)和5个“阿巴”(满语“围猎场”之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加强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纳贡,清政府在嫩江西岸的宜卧奇(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北)建立布特哈总管衙门。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将包括雅鲁河、济沁河流域在内狩猎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人编为布特哈八旗,雅鲁河流域的鄂伦春和鄂温克人分别被编入正蓝旗、镶蓝旗和镶红旗,并派“扎兰章京”(清代正三品武官)驻守扎兰屯,由“扎兰章京”司掌三旗司法、民政、等事务。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裁撤布特哈总管衙门,将其升格为布特哈副都统,副都统衙门移驻博尔多(今黑龙江省讷河县境内),并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两路布特哈,西路布特哈衙门驻宜卧奇,东路布特哈衙门驻博尔多,扎兰屯境归属西路布特哈。同时裁撤扎兰章京衙门,改设为“官庄”(建县条件不成熟前的临时政权机构),专司收容、管理关内流入人口和土地开发事宜。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清政府对关外由“封禁”政策改为“放禁”政策,允许在东北广大地区开垦荒地。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地农民大批涌入扎兰屯地区,大量土地被开发,农业迅速发展,遂使这一地区人烟逐渐稠密,形成村屯村落,成为大兴安岭岭东地区人口稠密重镇。民国5年(1916年)3月,为适应管理开垦荒地的需要,黑龙江督军府将扎兰屯境从西路布特哈划出,在济沁河流域设立济沁河稽垦局(管理土地开发的临时机构),同年7月,又在雅鲁河流域建立雅鲁河稽垦局,同时在扎兰屯设立佐治局,共同管理土地开发和流民事宜。民国15年(1926年)2月,济沁河、雅鲁河两稽垦局合并,建立雅鲁设治局(建立县条件不成熟的暂设机构),局址设在扎兰屯,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管辖。民国18年(1929年)1月15日,黑龙江省长公署发布训令,将雅鲁设治局升为三等县,以河定名,定名为雅鲁县,县衙署仍驻扎兰屯,县衙署设在扎兰屯火车站西部今实验小学院内,设县知事一名,掌管全县行政、司法事宜。同年2月15日,县知事改为县长,县衙公署改为县政府。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公署委任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山秘书鄂匡久(达斡尔族)担任雅鲁县长。全县划为3个区即扎兰屯区(也称扎兰屯街,辖11个乡)、济沁河区(辖3个乡)、博克图区(辖2个乡)。
日本侵略军在长春建立傀儡政府伪满洲国以后,民国21年(1932年)3月29日,伪满洲国国务院建立伪兴安局,不久改为伪兴安总省,实行省公署官制,专司大兴安岭东西两麓蒙旗管理事务,下设兴安东、南、西、北4个分省。6月5日,大兴安岭东麓地区设立伪兴安东分省,在齐齐哈尔设立伪兴安东分省公署临时办公处。6月27日,伪兴安总省公署发布训令,撤销雅鲁县,在原行政区分设布特哈左翼旗(驻扎兰屯)、布特哈右翼旗(驻博克图)。1933年1月27日,伪兴安东分省公署由齐齐哈尔移驻扎兰屯。5月10日,伪兴安东分省将布特哈左翼旗、布特哈右翼旗两旗合并为布特哈旗,旗公署设在扎兰屯。伪兴安东分省下辖布特哈旗、阿荣旗、喜扎嘎尔旗(后划出)、莫力达瓦旗(即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巴彦旗(后撤销)5个旗,布特哈旗下辖恩和、乌尔吉、济沁河、巴音、博克图5个努图克(区)和扎兰屯办公处(时称)。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6日,苏联红军先头部队通过扎兰屯,25日,苏联红军1个师进驻扎兰屯,并设立了扎兰屯城防卫戍司令部,城防卫戍司令官为哈尔钦克夫中校,宪兵司令为尤金中尉。苏联红军进驻后,伪兴安东省、布特哈旗两级日伪政权自然解体,形成政权真空地带。扎兰屯地区的民族上层人物、地方士绅、富商等联合建立由国民党控制下的扎兰屯地方维持会,9月12日改为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这一时期,原兴安东省的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共同在扎兰屯地区筹备建立兴东地区行政公署(简称兴东公署),隶属于筹建中的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驻王爷庙即今乌兰浩特)。在兴东公署筹建过程中,原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中的国民党代表人物不断提出要恢复建立由国民党控制的雅鲁县,其中包括原兴安东省协和会本部成员、警察局原局长、国民党雅鲁县党部筹备人员等人。国民党齐齐哈尔党部也派出马树东等人前来扎兰屯,协助建立雅鲁县和国民党雅鲁县党部。这一时期,国民党东北挺进军第一军军长马跃川在中东铁路沿线扩大军事力量,在长春至满洲里的铁路沿线驻扎了9个旅的兵力,其中吴玉言的第1旅、尹彬甫的第6旅、宋桐山的第7旅分驻扎兰屯和蘑菇气一带,抢草抢粮,杀害平民,无恶不作,他们与国民党残余势力沆瀣一气,也积极协助地方国民党势力推进雅鲁县的建立。筹建兴东公署的扎兰屯地方民族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坚决反对建立国民党控制下的雅鲁县,并多次反复与苏军城防卫戍司令部协商,争取苏军支持,但苏军以不插手国民党内部事务为由态度暧昧。后在苏军的斡旋和协调下,民族上层人士组成代表团,与以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原成员为主的雅鲁县筹备人员反复多次协商,并于10月10日召开“双十节”恳谈会,商量建立雅鲁县和兴东地区公署事宜。恳谈会召开期间,国民党雅鲁县筹备人员组织由工商业者组成的几百人的游行示威队伍,手举三角旗,手持大木棒,高喊口号,向参加恳谈会的代表团施加压力。在此之前,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主要人员、士绅工商会主要人员多次对兴东地区行署主要筹备人员施加压力,苏联红军也逼迫兴东地区行政公署主要筹备人员让步。在此情况下,代表团向苏军城防司令部请求保护,苏军迅速派出部队维持会谈秩序。恳谈会会场设在原日本开拓团二楼(即今扎兰屯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翻盖前旧楼),会场主席台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以及孙中山先生楷书遗嘱条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由于双方剑拔弩张,态度强硬,恳谈协商未取得任何结果。在地方士绅的斡旋协调下,双方降低了会谈条件,雅鲁县筹建人员最终同意了民族代表、兴东公署筹建人员提出的4项条件,一是建立后的雅鲁县必须接受兴东公署的领导;二是雅鲁县建立后承担兴东公署的日常办公费用;三是县长必须由达斡尔族代表人士担当,县政府的总务、民政、实业、警察4个部门中,总务、警察2个部门正职必须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四是博克图林业署所管的森林资源由兴东公署调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1945年10月24日,雅鲁县正式建立,县政府设在原日本开拓团办公处二层小楼。县政府县长由曾担任伪兴安东省教育科长、兴东公署主要筹备人员、代表团团长、达斡尔族人士何布台担任,商人、六国饭店经理吴宪茂担任副县长,县政府下设总务、实业、民政、警察4个厅、局,每个厅、局下设若干个股。吴泽民担任总务科长(其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办公室主任),必利格(达斡尔族)担任实业科长(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建设局与经济局的双重职能),张国良担任民政科长,曾担任伪兴安东省警察局长的梁桂馥(俄罗斯籍)担任警察局局长,沙格德扎布(蒙古族)担任警察局副局长,另有几名少数民族青年分别担任环节干部和警察。雅鲁县建立后,在民族上层人士、知识分子和各界代表的积极努力下,在中共代表的积极支持和协助下,兴东地区行政公署即兴东行署于当年12月4日建立,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同时宣告解体。
1946年4月3日,乌兰夫主持召开承德“四三”会议,决定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政权体制。根据会议精神,扎兰屯地区将由兴东公署改建为盟政府。刚刚建立不久的兴安省政府随即派出建盟工作组,并建立了19人的筹备委员会。关于建盟的名称,经过反复酝酿协商,采纳齐齐哈尔地区和巴彦旗达斡尔族代表的建议,定名为纳仁慕仁盟。“纳文慕仁”是达斡尔语“嫩江”之意,嫩江是达斡尔人的世代居住地,扎兰屯地区的达斡尔族绝大多数都是由嫩江流域迁来的,雅鲁河也属嫩江水系,因此,以“纳文慕仁”定为将要建立的盟的名称,得到了筹备人员的赞同。经过积极筹备,在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1946年5月20日,撤销兴东地区行政公署,建立纳文慕仁盟政府。5月底,成立不久的纳文慕仁盟政府发布训令,撤销雅鲁县政府,在扎兰屯筹建布特哈旗政府。至此,受国民党控制的雅鲁县政府仅仅建立半年时间,便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被人民政权所代替。
(作者系中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学学会会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呼伦贝尔分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