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四期
  • 【志鉴论坛】也谈志书的资料性
  •  

    提要:本文对地方志的资料性进行了概论,指出志书资料性不足或空缺,就谈不上思想性和科学性。这是由它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志书资料内容需编著者在翔实、完善、价值等方面去研究把握。

    关键字:地方志 资料性 研究把握

     

    胡乔木同志于198612月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方志是一部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汇集”。“地方志的价值,在于提供科学的资料”。这些阐述都说明资料的重要性。一部好的地方志书,首先靠的是资料。参加数十次志书评审会,深深体会到志书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影响志书质量的因素很多,资料方面、体例方面、行文方面等等。在志稿评审过程中,也要求把握好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保密关、民族关、宗教关等等,在具体评审时,又要对志稿的时间表述、称谓表述、表格规范、数字使用、标点符号使用等一些规范性问题提出意见,目的是保证和提高志书质量。尤其是对志书的资料性强调甚多。所谓志书“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很大程度上是从完善体例的角度讲的,应该说对“资料是志书的生命”的理解以及如何体现在志书中,我们这些“志”人做的还不够,或者说有偏差。关于资料的种类(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以及资料的收集原则、资料的选择利用等常识大家都学习了很多,我就志书的资料性淡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就教于方家。

    “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这一提法现已为大多数修志同仁所接受。可是资料性不只是地方志特有的属性,因为大家都知道,档案、年鉴、文献、百科全书都具有资料性。经过多年的编纂实践大家逐步认识到,地方志不仅仅具有资料性,还具有著述性。因此,方志理论界有人提出,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因为“著述性”更能体现地方志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新编地方志的资料性则充分反映了志书的“思想性、科学性”。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资料汇集,而是编修者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鉴别、排比后,按照志书的体例进行记述。因而资料性是志书的根本属性,资料是志书的生命,没有准确、可靠、翔实的资料,也就谈不上志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所以说“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基本涵盖了地方志的主要特性。当然,地方志还有许多其他特性,比如:系统性、真实性、权威性、地方性、广泛性、实用性等等,地方志所有的特性都是通过资料性去体现的,也是通过资料性去实现的。

    志书资料的翔与实

    资料翔实应该是衡量志书的最重要的标准。在具体修志实践中也是“数”和“量”的关系。但资料翔实,又不单是志书的标准,是所有史书的标准和基本要求。“实”是真实、准确。“翔”是详细、确实。准确地说,“翔”才是志书对资料要求特有的区别于其它类书籍的标准。但什么为“翔”,怎样做才算“翔”?具体到一部志书来说,应首先看其容入的信息量,即信息总量,而志书信息量的大小,又是和密度直接关联的。密度反映内容疏密的程度。一般而言,密度越大,信息量越大,志书的价值也越高。我们现在已编修出版的志书大多还有这样一些毛病,在记述一件事情时,开头是领导重视、进行动员、制定了什么,形成了什么文件或规定,然后广大群众积极参加,认真贯彻执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或超额完成任务。在记述“文化大革命”大多是受到很大冲击或遭受很大破坏之类词句一笔带过,例如2014年我们评审的《××教育志》在记述“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时,寥寥数语,不足百言。事实上“文化大革命”对自治区高等教育的冲击和破坏确确实实很大,招生不考试改为推荐工农兵学员,且招生数量减少,学生在校一半时间不上课,进行学工、学农、学军,我们在记述这段历史,起码应把招生数量、如何推荐新生、学生“三学”(学工、学农、学军)时间、多少老师遭到批斗和迫害记述清楚,前后一比较,不用我们说破坏、冲击,好坏自有结论。也就是说100万字志书并不一定比50万字志书资料性强,关键是看所编写的志书中信息量、资料密度的大与小、多与少。

    再说“实”。“实”指准确、真实。资料的真实与否,是衡量志书是否合格的标准,而不是衡量志书优劣的标准。有不少人认为,志书的基本观点是志书的生命,因此将政治质量列为首位。如果按合格不合格来说,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应排在政治标准之后列第二位。1985年,董一博先生在常州市修志人员动员大会上讲话指出:“地方志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写到实处、真处,而且要写得准。对于资料,没有错、漏、讹、论、误、伪、赘、复之弊,有纠、补、剪、辨、正、核、删、剔之功,取其真实,不取虚伪,贵其确切,不书其艳怪,巨细毕载,疏而不漏,长篇巨章,精而不冗,详略得当,运用适宜。所用资料,务必核实,力求准确无误。”这段文字集中讲了一点,就是入志资料必须要真实。为使资料真实准确,修志者必须对入志资料进行考证。如果志书已经出版,一些重大问题还要重新考证,只能说明这样的志书根本就不合格,无从谈优论劣。

    资料有无历史空白

    志书上下限不同,所跨越的历史时期也不一样。所谓历史空白,指大的历史阶段或历史时期整体资料的缺失。比如说,有的志书在“凡例”中明明标着“上限至事物发端”,但翻览全书,连民国时期的资料都没有几页,何言“发端”?我们现在修志受到“详今略古”这一条规定的束缚和限制,大量好的有用的历史资料都被略掉了。再以《××教育志》为例,自治区的中等教育,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记述的,之前的中等教育一字未提,至少我们内蒙古的中等教育在民国时期就有。我们内蒙古的大部分旗县(90﹪以上)都是第一次修志,史料的空缺和缺失都非常严重,应该说资料的历史空白是我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修志的难点。所以说,我们编写社会主义新方志,必须要以史无前例的、刻苦的、认真的精神,去寻找、挖掘、收集、整理、利用资料,把仅有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充分利用好。史志工作者要把填补历史空白为己任,在内蒙古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我们这一代修志人的痕迹。

    所故,志书的资料标准,看有无历史空白应是重要的一条:资料上有大的或明显的历史空白的志书,属于有严重缺陷的志书,这样的志书在记述事物的发展演变上没有抓住本质,没有真实完整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是断续地反映甚至是完全割断了事物发展的脉络。

    资料的价值

    志书资料的价值,不是按文字量,而是按“质”来论的。一部志书,珍贵的、有重要价值的史料越多,价值越高。相反,珍贵史料鲜见,却充斥着大量的可有可无的或是枝枝蔓蔓的资料,这样的志书,价值自然不能和一些有许多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相比,其优劣自然不难看出。当然,一部书中,有价值的史料的多寡(从广义上讲,所有史料都有价值),不是由编撰人员决定的,与一个地区的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另一因素,就是修志者的水平,有珍贵史料,还要挖掘、整理,述著于文字,如果没有修志人员的艰苦努力,再多的史料也是摆设或点缀。但不管怎么讲,珍贵的有价值史料的多少,仍是衡量志书优劣的标准之一。

    如果把志书有无珍贵的具有重大史料价值的资料作为资料标准之一来衡量,认为具有偶然因素外,那么,从志书整体来看,资料价值的大小、有无,则是一个不可避开的标准。严格地讲,所有入志的资料都有价值,但价值有大有小,份量有轻有重。资料价值的大小,是和志书总体信息量这一标准相辅相成的。信息量大,资料价值也大,应该是上乘:信息量大,资料价值参差不齐,属中等;信息量不大,但有价值的资料多,亦属中等;信息量不大,有价值资料不多,属末流。

    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一文中说的很精辟的一句话,“方志之通患在芜杂。”可谓切中要害。这句话对今天的方志仍适用。社会主义新方志首轮编纂出版的志书,动辄百万言,很难见到百万字以下的志书。一个区县,不管历史长短,面积大小,也不管断限长短,志书字数多数超过百万,这就很难不出现猥滥和芜杂。

    历史从来只保留有价值的东西。那些非主要的、非本质的、无价值的东西,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时间湮没,对任何人和事都是一样,这是一条法则,一种规律。志书史料猥滥无度,采掇不精,取舍失当,堆砌拼凑,成了不少志书的通病。志书资料猥滥芜杂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实资料多,历史资料少,“重今轻古”;二是非本质的资料多,揭示事物本质反映发展规律的资料少;三是一般性的资料、数据多,反映个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资料少。有些志书没有可读性,文字功力是一回事,但即使文字再差些,如果融入的有价值的史料多,特别是有些其他地方没有的或难得一见的史料,人们还是爱看的。因为人们翻开志书,多数人不是为了欣赏文字,而是要从资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资料性”并不等同于“资料书”。志书是资料性文献或者资料性著述,说它是“资料书”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它不等同于“资料汇编”、“资料长编”,后者是对原始资料不做任何改动,分门别类地按时序加以汇聚,使其条理化或略作删节、筛选,在资料之间做点连缀、概括,大体理顺资料之间关系,是一种整理资料的方式,也可作为资料向志书过渡的中间产品。志书的资料不仅是精选的,还可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前提下加以删改,并按志书公认的规范和原则加以编纂,因此说它是“文献著述”更为妥当。但“资料书”的称谓也不能说是全错,因为它抓住了志书的最大特点。我们也常常把志书归入历史书范畴,因为它的内容囊括历史发展的主要方面,方式又是按历史发展的顺序而编纂,说它是“历史书”也不为过。但史书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有充分的论述和明确的结论,而志书并不承担这个任务,这一点上又有别于史书。我们还把志书和辞典、字典、百科全书等都归入工具书之列,它们都是学习和从事各种研究工作的参考辅助性工具,但它们又有不同。百科全书追求的是知识性,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衡量其价值,字典辞典的内容则是简单明了,点到为止,一般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这两者都是以条目为编纂基本单元的,而志书则以资料性见长,不同体裁的著作,都有各自的特点,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把志书说成“资料书”、“历史书”、“工具书”都不为过,当然还是资料性文献或资料性著述更为准确。所以,我们广大修志工作者必须理解和吃透“地方志书资料性文献或资料性著述”这一概念,在修志工作中认真搜集资料,科学、全面、合理的利用资料,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新方志。

    典型例证:《×××志》在记述20064月,朱镕基微服参观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在林则徐铜像前,朱镕基驻足不语。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朱镕基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引用了林则徐被流放新疆时,在浙江镇海前线启程前,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了两首七律中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入》“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局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参观过程中,朱镕基虽神情沉静,但群众中不断有人要求与其合影,朱均未拒绝。朱镕基走出纪念馆时,门外已经围满了听说朱镕基在此参观的群众,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朱镕基亦绕座驾一周,向群众挥手示意。这段志文记述了朱镕基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过程,并且也表达了朱镕基个人的品格和情怀。这就是志书的资料性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也谈志书的资料性
  •  

    提要:本文对地方志的资料性进行了概论,指出志书资料性不足或空缺,就谈不上思想性和科学性。这是由它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志书资料内容需编著者在翔实、完善、价值等方面去研究把握。

    关键字:地方志 资料性 研究把握

     

    胡乔木同志于198612月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方志是一部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汇集”。“地方志的价值,在于提供科学的资料”。这些阐述都说明资料的重要性。一部好的地方志书,首先靠的是资料。参加数十次志书评审会,深深体会到志书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影响志书质量的因素很多,资料方面、体例方面、行文方面等等。在志稿评审过程中,也要求把握好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保密关、民族关、宗教关等等,在具体评审时,又要对志稿的时间表述、称谓表述、表格规范、数字使用、标点符号使用等一些规范性问题提出意见,目的是保证和提高志书质量。尤其是对志书的资料性强调甚多。所谓志书“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很大程度上是从完善体例的角度讲的,应该说对“资料是志书的生命”的理解以及如何体现在志书中,我们这些“志”人做的还不够,或者说有偏差。关于资料的种类(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以及资料的收集原则、资料的选择利用等常识大家都学习了很多,我就志书的资料性淡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就教于方家。

    “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这一提法现已为大多数修志同仁所接受。可是资料性不只是地方志特有的属性,因为大家都知道,档案、年鉴、文献、百科全书都具有资料性。经过多年的编纂实践大家逐步认识到,地方志不仅仅具有资料性,还具有著述性。因此,方志理论界有人提出,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因为“著述性”更能体现地方志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新编地方志的资料性则充分反映了志书的“思想性、科学性”。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资料汇集,而是编修者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鉴别、排比后,按照志书的体例进行记述。因而资料性是志书的根本属性,资料是志书的生命,没有准确、可靠、翔实的资料,也就谈不上志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所以说“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基本涵盖了地方志的主要特性。当然,地方志还有许多其他特性,比如:系统性、真实性、权威性、地方性、广泛性、实用性等等,地方志所有的特性都是通过资料性去体现的,也是通过资料性去实现的。

    志书资料的翔与实

    资料翔实应该是衡量志书的最重要的标准。在具体修志实践中也是“数”和“量”的关系。但资料翔实,又不单是志书的标准,是所有史书的标准和基本要求。“实”是真实、准确。“翔”是详细、确实。准确地说,“翔”才是志书对资料要求特有的区别于其它类书籍的标准。但什么为“翔”,怎样做才算“翔”?具体到一部志书来说,应首先看其容入的信息量,即信息总量,而志书信息量的大小,又是和密度直接关联的。密度反映内容疏密的程度。一般而言,密度越大,信息量越大,志书的价值也越高。我们现在已编修出版的志书大多还有这样一些毛病,在记述一件事情时,开头是领导重视、进行动员、制定了什么,形成了什么文件或规定,然后广大群众积极参加,认真贯彻执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或超额完成任务。在记述“文化大革命”大多是受到很大冲击或遭受很大破坏之类词句一笔带过,例如2014年我们评审的《××教育志》在记述“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时,寥寥数语,不足百言。事实上“文化大革命”对自治区高等教育的冲击和破坏确确实实很大,招生不考试改为推荐工农兵学员,且招生数量减少,学生在校一半时间不上课,进行学工、学农、学军,我们在记述这段历史,起码应把招生数量、如何推荐新生、学生“三学”(学工、学农、学军)时间、多少老师遭到批斗和迫害记述清楚,前后一比较,不用我们说破坏、冲击,好坏自有结论。也就是说100万字志书并不一定比50万字志书资料性强,关键是看所编写的志书中信息量、资料密度的大与小、多与少。

    再说“实”。“实”指准确、真实。资料的真实与否,是衡量志书是否合格的标准,而不是衡量志书优劣的标准。有不少人认为,志书的基本观点是志书的生命,因此将政治质量列为首位。如果按合格不合格来说,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应排在政治标准之后列第二位。1985年,董一博先生在常州市修志人员动员大会上讲话指出:“地方志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写到实处、真处,而且要写得准。对于资料,没有错、漏、讹、论、误、伪、赘、复之弊,有纠、补、剪、辨、正、核、删、剔之功,取其真实,不取虚伪,贵其确切,不书其艳怪,巨细毕载,疏而不漏,长篇巨章,精而不冗,详略得当,运用适宜。所用资料,务必核实,力求准确无误。”这段文字集中讲了一点,就是入志资料必须要真实。为使资料真实准确,修志者必须对入志资料进行考证。如果志书已经出版,一些重大问题还要重新考证,只能说明这样的志书根本就不合格,无从谈优论劣。

    资料有无历史空白

    志书上下限不同,所跨越的历史时期也不一样。所谓历史空白,指大的历史阶段或历史时期整体资料的缺失。比如说,有的志书在“凡例”中明明标着“上限至事物发端”,但翻览全书,连民国时期的资料都没有几页,何言“发端”?我们现在修志受到“详今略古”这一条规定的束缚和限制,大量好的有用的历史资料都被略掉了。再以《××教育志》为例,自治区的中等教育,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记述的,之前的中等教育一字未提,至少我们内蒙古的中等教育在民国时期就有。我们内蒙古的大部分旗县(90﹪以上)都是第一次修志,史料的空缺和缺失都非常严重,应该说资料的历史空白是我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修志的难点。所以说,我们编写社会主义新方志,必须要以史无前例的、刻苦的、认真的精神,去寻找、挖掘、收集、整理、利用资料,把仅有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充分利用好。史志工作者要把填补历史空白为己任,在内蒙古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我们这一代修志人的痕迹。

    所故,志书的资料标准,看有无历史空白应是重要的一条:资料上有大的或明显的历史空白的志书,属于有严重缺陷的志书,这样的志书在记述事物的发展演变上没有抓住本质,没有真实完整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是断续地反映甚至是完全割断了事物发展的脉络。

    资料的价值

    志书资料的价值,不是按文字量,而是按“质”来论的。一部志书,珍贵的、有重要价值的史料越多,价值越高。相反,珍贵史料鲜见,却充斥着大量的可有可无的或是枝枝蔓蔓的资料,这样的志书,价值自然不能和一些有许多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相比,其优劣自然不难看出。当然,一部书中,有价值的史料的多寡(从广义上讲,所有史料都有价值),不是由编撰人员决定的,与一个地区的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另一因素,就是修志者的水平,有珍贵史料,还要挖掘、整理,述著于文字,如果没有修志人员的艰苦努力,再多的史料也是摆设或点缀。但不管怎么讲,珍贵的有价值史料的多少,仍是衡量志书优劣的标准之一。

    如果把志书有无珍贵的具有重大史料价值的资料作为资料标准之一来衡量,认为具有偶然因素外,那么,从志书整体来看,资料价值的大小、有无,则是一个不可避开的标准。严格地讲,所有入志的资料都有价值,但价值有大有小,份量有轻有重。资料价值的大小,是和志书总体信息量这一标准相辅相成的。信息量大,资料价值也大,应该是上乘:信息量大,资料价值参差不齐,属中等;信息量不大,但有价值的资料多,亦属中等;信息量不大,有价值资料不多,属末流。

    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一文中说的很精辟的一句话,“方志之通患在芜杂。”可谓切中要害。这句话对今天的方志仍适用。社会主义新方志首轮编纂出版的志书,动辄百万言,很难见到百万字以下的志书。一个区县,不管历史长短,面积大小,也不管断限长短,志书字数多数超过百万,这就很难不出现猥滥和芜杂。

    历史从来只保留有价值的东西。那些非主要的、非本质的、无价值的东西,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时间湮没,对任何人和事都是一样,这是一条法则,一种规律。志书史料猥滥无度,采掇不精,取舍失当,堆砌拼凑,成了不少志书的通病。志书资料猥滥芜杂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实资料多,历史资料少,“重今轻古”;二是非本质的资料多,揭示事物本质反映发展规律的资料少;三是一般性的资料、数据多,反映个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资料少。有些志书没有可读性,文字功力是一回事,但即使文字再差些,如果融入的有价值的史料多,特别是有些其他地方没有的或难得一见的史料,人们还是爱看的。因为人们翻开志书,多数人不是为了欣赏文字,而是要从资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资料性”并不等同于“资料书”。志书是资料性文献或者资料性著述,说它是“资料书”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它不等同于“资料汇编”、“资料长编”,后者是对原始资料不做任何改动,分门别类地按时序加以汇聚,使其条理化或略作删节、筛选,在资料之间做点连缀、概括,大体理顺资料之间关系,是一种整理资料的方式,也可作为资料向志书过渡的中间产品。志书的资料不仅是精选的,还可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前提下加以删改,并按志书公认的规范和原则加以编纂,因此说它是“文献著述”更为妥当。但“资料书”的称谓也不能说是全错,因为它抓住了志书的最大特点。我们也常常把志书归入历史书范畴,因为它的内容囊括历史发展的主要方面,方式又是按历史发展的顺序而编纂,说它是“历史书”也不为过。但史书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有充分的论述和明确的结论,而志书并不承担这个任务,这一点上又有别于史书。我们还把志书和辞典、字典、百科全书等都归入工具书之列,它们都是学习和从事各种研究工作的参考辅助性工具,但它们又有不同。百科全书追求的是知识性,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衡量其价值,字典辞典的内容则是简单明了,点到为止,一般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这两者都是以条目为编纂基本单元的,而志书则以资料性见长,不同体裁的著作,都有各自的特点,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把志书说成“资料书”、“历史书”、“工具书”都不为过,当然还是资料性文献或资料性著述更为准确。所以,我们广大修志工作者必须理解和吃透“地方志书资料性文献或资料性著述”这一概念,在修志工作中认真搜集资料,科学、全面、合理的利用资料,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新方志。

    典型例证:《×××志》在记述20064月,朱镕基微服参观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在林则徐铜像前,朱镕基驻足不语。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朱镕基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引用了林则徐被流放新疆时,在浙江镇海前线启程前,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了两首七律中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入》“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局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参观过程中,朱镕基虽神情沉静,但群众中不断有人要求与其合影,朱均未拒绝。朱镕基走出纪念馆时,门外已经围满了听说朱镕基在此参观的群众,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朱镕基亦绕座驾一周,向群众挥手示意。这段志文记述了朱镕基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过程,并且也表达了朱镕基个人的品格和情怀。这就是志书的资料性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