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志苑撷英】简述呼伦贝尔市两轮修志成果
  •    

          呼伦贝尔新编地方志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前后两轮修志,至2013年12月底,全市(盟)共编辑出版盟和旗市志、专业志和部门志、国有大型企业志等各级各类志书288部,总字数17 390.5万,印刷总量27.61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编辑出版117部,总字数8 592.6万,总印刷9.43万册。同时,伴随着修志工作的开展,呼伦贝尔市还于这一期间编辑出版了106部年鉴,总字数6112.9万,总印刷9.66万册。  

            

    一、盟、旗市区地方志和乡镇苏木志  

          (一)《呼伦贝尔盟志》  

          《呼伦贝尔盟志》编修工作起始于1982年。1999年8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呼伦贝尔盟志》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盟志》为大16开本,全书总字数450万,分上中下三册,精装,蓝色漆布封面,烫金书名——由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写,外罩210克蓝色铜版纸护封,共印1 500册。在近20年的编纂过程中,历经机构变化(由地方志编辑办公室而为史志编辑办公室、档案史志局)、人员调整(两次较大规模编写人员调整和三任主编)、及多次篇目和结构的变动。《呼伦贝尔盟志》除序言、凡例、目录、概述、附录、编纂始末外,包括人物和大事记在内,均列入全书的61卷之中。其上限尽可能上溯至事物发端(人物除外),下限断至1989年(个别内容延至1990年,附录的有关内容则止于1997年)。各卷设置,以社会分工即以类系事为主,兼顾部门设置;结构上,采用卷、章、节、目、子目五层排列,横排竖写。内容上,全面记述了呼伦贝尔盟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各方面,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全书辅以大量图片和示意图、表格,彩色图片置于书前,黑白图片和示意图、表格则随文。《呼伦贝尔盟志》是全面介绍呼盟的第一部大型资料性著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突出。2000年,《呼伦贝尔盟志》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2年,呼伦贝尔盟改称呼伦贝尔市。2005年,《呼伦贝尔市志》(《盟志》续志)编写工作正式启动。至2013年底,完成评审稿,预计在2014年底出版发行。  

      (二)旗、市志  

      呼伦贝尔市旗、市志的编写工作是在没有旧志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起来的。至2013年末,全市有27部旗市志(含续志)出版发行,总字数为3 979.6万,印刷总量5.2万册。  

      1991年8月,在鄂伦春自治旗成立40周年之际,全盟第一部旗市志——《鄂伦春自治旗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16开本,精装(部分豪华本),以体现地区特点的茫茫林海彩色大幅照片作为护封,烫金书名,共印3 000册。《鄂伦春自治旗志》采用小篇平列体,以卷设志,除卷首的序、凡例、概述和卷末附录、编纂始末、编后记外,全书共设38卷、169章、420节,并配发彩色和黑白照片600余幅。由盟史志办公室多名编辑参与编纂,故编纂质量较高,记述内容丰富,文字流畅简炼,曾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二等奖。此后,在鄂伦春自治旗成立50周年之际,又编辑出版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市第一部旗市志续志,其结构基本与前志相同,内容则为前志下限后十年。之后,至2004年3月,《阿荣旗志》(1992. 12)、《扎兰屯市志》(1993. 6)、《额尔古纳右旗志》(1993.8)、《牙克石市志》(1996.5)、《海拉尔市志》 (1997. 5)、《鄂温克族自治旗志》(1997.6)、《陈巴尔虎旗志》 (1998. 6)、《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1998.6)、《根河市志》(1998. 7)、《满洲里市志》(1998. 12)、《新巴尔虎左旗志》(2002.5)也相继出版发行。而《新巴尔虎右旗志》(2004.3)的出版发行,则标志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全市第一届修志工作的结束。上述旗市志的结构亦采用小篇平列体,以卷设志。上述14部旗市志总字数达1 800多万字,印刷总量3万册。  

      2005年,全市开始第二轮志书编写工作。至2013年底,除《陈巴尔虎旗志》(2014年内完成评审稿)尚在继续编写外,全市又编辑出版13部旗市区志,其中《鄂伦春旗志》是第三轮志书,还有《扎赉诺尔区志》,总字数2 179.6万字,总印刷2.05万册。  

      呼伦贝尔市的旗市志颇具地区与民族特色。在上述已经出版的27部旗市志中,有三少民族自治旗志,即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自治旗志;有主要反映蒙古族新巴尔虎部、陈巴尔虎部、布里亚特部、厄鲁特部和以畜牧业为其主要特点的牧业四旗志,即《鄂温克族自治旗志》《陈巴尔虎旗志》《新巴尔虎左旗志》《新巴尔虎右旗志》;有全国最大陆地口岸城市《满洲里市志》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额尔古纳右旗志》;有记述新兴的林业城镇《牙克石市志》《根河市志》;有主要以农业为特点的大兴安岭东麓三旗市志,即《扎兰屯市志》《阿荣旗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有记述呼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素有“草原之花”之称的《海拉尔市志》。上述旗市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记述和反映了呼伦贝尔市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古老而又众多的民族、 不同的经济类型和各异的文化背景。除《海拉尔市志》外,都是本地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其出版发行,尤其是就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若干旗市而言,可以说是意义重大,不同寻常。1998年,在上述旗市志中,《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获第一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奖一等奖,《海拉尔市志》《根河市志》获三等奖,《鄂伦春自治旗志》获优秀奖,《牙克石市志》获最佳组织奖。 2003年,全市又有5部志书获第二届“内蒙古地方志奖”。其中《鄂伦春自治旗志》(续志)获二等奖,《呼伦贝尔盟志》获三等奖,《满洲里市志》《陈巴尔虎旗志》获优秀奖,《满洲里市志》还获最佳组织奖。2012年,《扎兰屯市志》(1991~2006)获得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三)乡镇(苏木)、村(嘎查)志  

      海拉尔区、牙克石市和新左旗、新右旗、莫旗、鄂温克旗的一些乡镇还编写了自己的乡镇、苏木志,如《哈克乡志》《建设镇志》《胜利街道办事处志》《奋斗镇》和《绰源镇志》《免渡河镇志》《煤田镇志》《博克图镇志》《乌尔其汉镇志》。新右旗、新左旗编辑出版了《达赉东苏木志》《阿木古郎宝力格苏木志》(蒙文版)《嵯岗镇志》,莫力达瓦旗、鄂温克旗出版发行了《尼尔基镇志》《额尔和志》《巴彦鄂温克民族乡志》《杜拉尔民族乡志》《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志》《伊敏河镇志》等。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23部乡镇(苏木)志和4部村(街)志编辑出版,总字数879万,印刷总量约1.54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编写出版16部,总字数666万,印刷0.97万册。这类志书数量虽然不是很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成果,是旗市志的一个重要补充。  

        

    二、专业志、部门志与国有大企业志  

      (一)市(盟)专业志、部门志  

      考虑到市(盟)直机关将出版多部专业志、部门志,盟史志编辑办公室决定将其以地方志丛书的形式交有关部门出版发行。呼盟地方志丛书的第一部是《呼盟二轻工业志》,1989年11月出版发行。此后,陆续以丛书形式出版发行了共青团、建设、农牧、金融、党校、妇联、统战、农作物种子、建设银行、盐业、供销合作、畜牧业、水文、医药、地方林业、卫生、法院、财政、农业、邮电、公路交通等志。未纳入系列的还有呼伦湖志及续志、地名、粮食、外事、统计、民族、金融、保险、公安边防(志略)、盟一建公司、盟农业科学研究所、盟新华书店、广播电视、电视台、军事、政协、交通、工业经济、水利、国税、工商业联合会、公安交通管理、图书馆、科协、科学技术、党校(续志)、广播电台、方志编纂、人物志等。上述志书基本采用的是述、志、记、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结构上多为概述、志、人物、大事记等“四大块”或“三大块”,层次上分为篇、章、节、目等。其内容,主要是记述各行业的兴衰起伏,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变化。至2013年底,上述志书共有66种,总字数约2 953.6万字,总印刷量7.89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出版发行17种,总字数925.4万,总印刷1.3万册。  

      在上述专业志和部门志中,二轻工业、建设、畜牧业、医药、地方林业、卫生、财政、农业、邮电、金融、保险、公路交通、地名、粮食、统计、广播电视、民族、科技、水利、国税、军事等志,或以其行业,或以其系统,在此类志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影响亦比较大。如《呼伦贝尔盟民族志》即是其一。呼伦贝尔盟以其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地域和富足的资源、众多而又古老的民族而引起世人的瞩目,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称其为“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但直至本届修志工作开始之时,呼盟尚无一部全面、系统介绍这方面的书籍。而《呼伦贝尔盟民族志》的出版发行,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并成为全区和各盟市中首部民族志书,因此它也是呼盟十几年修志工作中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全书68万字,由概述、志、人物传、大事记、附录五部分组成,作为主体部分的志设11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部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志书中,既有几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详尽记述,也有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较为完整的介绍;既有通观全局的横向论述,也有纵览古今的历史发展脉络。尤为可贵的是,本书在重点记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没有回避在若干问题上由于受“左”的影响而所犯的错误,首次公开了一些不为一般读者所知的事实。正是这种秉笔直书,使得本书更具“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因此,本书在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2000年,本书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呼伦贝尔市人物志》收录呼伦贝尔从古到今(2005年)的612人,其中立传258人、简介171人、人物录(表)150人,附录33人(清朝以前人物)。同时,配发人物图片391幅。因其收录人物较多,且有许多是第一次介绍给读者,是了解、研究呼伦贝尔历史不可不读的著作。《呼伦贝尔盟农业志》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呼盟农业的特点:首先是民族地区特点,有1000多年历史,且由少数民族肇始;其次,边境地区特点,即从清代开始的戍边屯垦;再次,高寒地区、丘陵地区和旱作农业的特点;第四,开发晚而起点高的特点,即开发仅有百余年历史,但后期开发很快跨入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生产;第五,经济区域性差别的特点。正是从以上几个特焦,写出了农业在全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本书体例完备,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堪称专业志中的上乘佳作。《呼伦贝尔军事志》也值得称道。呼伦贝尔军分区于1998年成立军事志编写办公室并正式启动这一工作。几年间,分区在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抽出专人,坚持不懈努力,终于在新世纪初编就和出版125万字的这部志书。全书由概述、专志、大事记、附录4部分组成,其中专志部分设11篇(军事地理、军事组织、军事活动、边界与防务、兵事与战事、兵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军事交通、人物)、48章、177节,书前置彩色插页24页。本书是全区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军事志,考虑到众所周知的原因,印数不大,且内部发行。  

      呼伦贝尔市还于2006年6月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有关方志方面的志书,即《呼伦贝尔市方志编纂志》,主要记述一轮修志工作中取得成绩,包括介绍这一期间出版的171部各类志书、105部方志类与资料性图书。全书设编写《呼伦贝尔盟志》、编写旗市志、编写国有大企业志、编写专业志与部门志、旧志与史志资料、方志研究、人物、大事记、呼伦贝尔(盟)志书一览表等10章、41节,共37万字。大32开本。其中人物章,将若干志书的主编或以传的形式、或以简介形式予以介绍,并配发本人图片。本书是编者20余年坚持收集各种志书和史志资料的结果,故资料性较强,是研究呼伦贝尔史志不可或缺的书籍。  

      受全市专业志和部门志编写的影响及上级要求,满洲里边境口岸等单位也先后编辑出版了自己的志书,即海关、商检、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边防检查和外运等7种,总字数超过206万,总印刷1.1万册。种类虽不是很多,但在全市修志工作中占有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地位,它体现了全市修志的一个重要特点——地方边境口岸,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苏(俄)关系和改革开放给呼伦贝尔市试验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此外,盟直机关还以打字油印形式印制了若干志书稿,如《呼伦贝尔盟公安志稿》《呼伦贝尔盟税务志略》《呼伦贝尔盟人民医院志》等,每部都在10万字以上;还有若干已形成手稿,尚未打印的如《呼伦贝尔盟乳品工业志》等。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上述志书稿最终没有付梓印刷,是件较为遗憾的事。  

      (二)旗市专业志、部门志  

      呼伦贝尔市(盟)各旗市专业志与部门志的编写与出版亦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至2013年,全市已编写完成和出版的旗市专业志部门志达113部,总字教3 819.3万字,印刷总量7.01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45部,总字数2192.2万,总印刷3.18万册。其中海拉尔区(市)22部,扎兰屯市12部,牙克石市17部,满洲里市4部,鄂温克旗9部,额尔古纳市3部,新巴尔虎左旗11部,新巴尔虎右旗5部,莫力达瓦旗8部,鄂伦春旗5部,阿荣旗7部,根河市2部,陈巴尔虎旗4部。上述志书中,不乏较为优秀者,如《海拉尔市二轻工业志》《海拉尔市城建志》《牙克石市教育志》《莫力达瓦旗邮电志》《扎兰屯市邮电志》《海拉尔市邮电志》《五九煤矿志》《牙克石市卫生防疫站志》《牙克石市物价工商行政管理志》《扎兰屯市民族宗教志》《尼尔基第一中学志》《阿里河第一中学校志》《莫力达瓦旗人民代表大会志》《海拉尔公安志》《牙克石市国税志》《海拉尔市人民代表大会志》等。以上志书或由出版社发行,或由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印刷。  

      值得称道的是,邮电系统13个旗市局和盟局都编辑出版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即14部邮电志或邮电史志,总字数超过350万,总印刷6 000册。这既是邮电系统重视、组织实施的结果,亦同《呼伦贝尔盟邮电志》主编赵国金辛勤努力和指导分不开。数年之间,赵国金不顾年高体弱多病,以极端负责的精神,成就这一平凡事业,这在全盟是比较罕见的。还有旗市区军事志。从2010年前后开始,呼伦贝尔军分区根据上级部署,要求所属的13个旗市区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武装部编写自己的军事志。至2013年,共编写出版14部军事志(不包括呼伦贝尔军事志),总字数超过700万,总印刷0.64万册。上述志书基本遵循志书编纂体例要求,翔实、客观地记述了各自的历史和现状,同时配发大量彩色、黑片图片。  

      旗市人大、政协系统也开展了修志工作。至2013年底,旗市编写出版7部人大志、7部政协志(不含陈巴尔虎旗政协志),总字数891.5万,印刷1.25万册。  

      除上述旗市专业志、部门志以外,扎兰屯市教育系统的修志工作亦引人注目。全市有15个乡的中心校、市属中学7所和2所职业高中、3所民族学校和其他学校共编写了30多部校志。牙克石市也在20世纪80年代由市直机关编写了十几部志书,限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上述志书大部分未能出版发行,以油印稿若干份留存。  

      (三)国有大企业志  

      首轮届修志工作开始时,呼盟境内驻有8家国有大企业,即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海拉尔铁路分局(2005年撤销,改称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办事处)、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已在1999年初与海铁分局合并)、扎赉诺尔矿务局、大雁矿务局、伊敏煤电公司、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大杨树农场管理局以及几十个下属的县团级单位,其经济建设在全市(盟)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企业志书编纂工作是按全盟的统一部署和各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下开展的,在全盟修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国有大企业第一部志书是《大雁矿务局志》,成书于1990年2月;最后一部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电业局志》,出版发行于2013年11月。至2013年,国有大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共编写出版了56部志书,总字数5 297.3万,总印刷6.97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编写出版26部,总字数2629.5万,印刷2.47万册。在上述志书中,8个大企业局均已正式出版发行了局(公司)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海拉尔铁路分局、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大杨树农场管理局、伊敏煤电公司出版了续志,总字数1 883万,总印刷2.0万册以上;其下属单位编写出40部志书,总字数3 414.3万,总印刷4.97万册。在上述志书中,林业系统23部(其中包括13部林业局志,即乌尔旗汉、阿里河、根河、毕拉河、莫尔道嘎、绰尔、克一河、绰源、金河、吉文、图里河、伊图里河、满归林业局志)、铁路系统7部(除3部分局志外,尚有海拉尔机务段、满洲里站和换装所志、车辆段志)、煤炭与电业系统7部、农牧场系统14部(哈达图牧场志、拉布大林农牧场志、特尼河牧场志及续志、管理局植物保护技术服务公司志、谢尔塔拉种牛场志、牙克石农场志、上库力农场志、甘河农场志、三河种马场志等)。这一期间,即到2010年前后,林业系统和农垦系统的一些林业局、农牧场适值成立50周年、60周年,先后编辑、出版了自己的志书,从而掀起了一个修志的小高潮,值得称道。《海拉尔铁路分局志》、续志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志》及下属的几部林业局志编纂质量较高,印刷与装订均达到较高水准,前者还受到铁道部的表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志》及其续志与下属的几部林业局志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用几个五年计划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过程。《呼伦贝尔农垦志》《大杨树农场管理局志》及其续志反映和记述了呼盟农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垦区建设和为扭转呼伦贝尔粮食依赖外地输入而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年鉴  

      至2013年底,全市共编辑出版106部年鉴,总字数6 112.9万,总印刷9.66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出版发行60部,总字数3871.2万,总印刷4.95万册。  

      (一)《呼伦贝尔年鉴》  

      《呼伦贝尔年鉴》共出版16部,总字数1 243万,总印刷2.95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5部,总字数445万,总印刷0.5万册。1987年7月,呼盟第一部年鉴——《呼伦贝尔年鉴》(1986)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全区首部地区级年鉴。全书40万字,共印3 000册。至1993年,《呼伦贝尔年鉴》共出版发行8部(1986~1993),总字数超过603万,共印刷2.1万多册。从第四部年鉴开始,字数增加,并首次配发黑白照,第六部以后则为彩色照片。第八部则不再由出版社发行,改为国内统一期刊号,亦将大32开改为16开。《呼伦贝尔年鉴》基本上准确、全面反映了上一年度全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记录了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在改革开放中的新发展、新成就,亦可视为《呼伦贝尔盟情》的继续。它的出版发行,受到了盟内广大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盟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已经成为系列的地方性百科年鉴中断了几年,直至2002年重新开始编辑出版。至2013年底,分别出版发行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共8部年鉴,总字数640.1万,总印刷0.85万册。恢复出版的《呼伦贝尔年鉴》为大16开本,精装,配发彩色图片和广告彩页。  

      (二)旗市年鉴  

      至2013年底,全市(盟)旗市共编写出72部年鉴,总字数3 979.5万多字,总印刷5.55万余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47部,总字数3127.5万,总印刷3.95万册。在上述年鉴中,额尔古纳市6部、满洲里市6部、牙克石市12部、扎兰屯市12部、海拉尔区(市)8部、莫旗5部、根河市4部、鄂温克旗2部、陈巴尔虎旗1部、阿荣旗3部、新右旗4部、新左旗4部、鄂伦春旗3部、扎赉诺尔区2部。在上述年鉴中,莫旗编写的较早,为1989年,字数45万;满洲里市6部,印刷、装订精美,内容、结构亦属上乘之作。受地域或部门的限制,上述年鉴印刷量较少,旗市一般几百册,最多不超过1 000册。  

      (三)大企业与其他部门年鉴  

      市境内大企业共编写出9部年鉴,总字数超过513万,总印刷5 550册。其中海拉尔铁路分局年鉴6部(1989、1990/991、2001、2002、2003、2004)、大雁矿务局3部(1991、1992、1993)。《海拉尔铁路分局年鉴》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版式设计、装订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这6部年鉴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字数达到424万,精装,前2部为16开,后4部为大16开,总印刷4 000册。  

      此外,满洲里出入境检疫局编写出《满洲里检疫年鉴》,大16开本,精装,77万字,印制500册;海拉尔铁路公安处编写出2部年鉴,共约60万字;满洲里市建设局编写出版3部年鉴,共约106万字,印制1 500册。市内的民营企业天顺集团编写了3部年鉴,总字数134.4万,共印刷1 500册。上述4种年鉴共出版共计9部,总字数377.2万,总印刷3 800册。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档案史志局)

  • 【志苑撷英】简述呼伦贝尔市两轮修志成果
  •    

          呼伦贝尔新编地方志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前后两轮修志,至2013年12月底,全市(盟)共编辑出版盟和旗市志、专业志和部门志、国有大型企业志等各级各类志书288部,总字数17 390.5万,印刷总量27.61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编辑出版117部,总字数8 592.6万,总印刷9.43万册。同时,伴随着修志工作的开展,呼伦贝尔市还于这一期间编辑出版了106部年鉴,总字数6112.9万,总印刷9.66万册。  

            

    一、盟、旗市区地方志和乡镇苏木志  

          (一)《呼伦贝尔盟志》  

          《呼伦贝尔盟志》编修工作起始于1982年。1999年8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呼伦贝尔盟志》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盟志》为大16开本,全书总字数450万,分上中下三册,精装,蓝色漆布封面,烫金书名——由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写,外罩210克蓝色铜版纸护封,共印1 500册。在近20年的编纂过程中,历经机构变化(由地方志编辑办公室而为史志编辑办公室、档案史志局)、人员调整(两次较大规模编写人员调整和三任主编)、及多次篇目和结构的变动。《呼伦贝尔盟志》除序言、凡例、目录、概述、附录、编纂始末外,包括人物和大事记在内,均列入全书的61卷之中。其上限尽可能上溯至事物发端(人物除外),下限断至1989年(个别内容延至1990年,附录的有关内容则止于1997年)。各卷设置,以社会分工即以类系事为主,兼顾部门设置;结构上,采用卷、章、节、目、子目五层排列,横排竖写。内容上,全面记述了呼伦贝尔盟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各方面,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全书辅以大量图片和示意图、表格,彩色图片置于书前,黑白图片和示意图、表格则随文。《呼伦贝尔盟志》是全面介绍呼盟的第一部大型资料性著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突出。2000年,《呼伦贝尔盟志》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2年,呼伦贝尔盟改称呼伦贝尔市。2005年,《呼伦贝尔市志》(《盟志》续志)编写工作正式启动。至2013年底,完成评审稿,预计在2014年底出版发行。  

      (二)旗、市志  

      呼伦贝尔市旗、市志的编写工作是在没有旧志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起来的。至2013年末,全市有27部旗市志(含续志)出版发行,总字数为3 979.6万,印刷总量5.2万册。  

      1991年8月,在鄂伦春自治旗成立40周年之际,全盟第一部旗市志——《鄂伦春自治旗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16开本,精装(部分豪华本),以体现地区特点的茫茫林海彩色大幅照片作为护封,烫金书名,共印3 000册。《鄂伦春自治旗志》采用小篇平列体,以卷设志,除卷首的序、凡例、概述和卷末附录、编纂始末、编后记外,全书共设38卷、169章、420节,并配发彩色和黑白照片600余幅。由盟史志办公室多名编辑参与编纂,故编纂质量较高,记述内容丰富,文字流畅简炼,曾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二等奖。此后,在鄂伦春自治旗成立50周年之际,又编辑出版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市第一部旗市志续志,其结构基本与前志相同,内容则为前志下限后十年。之后,至2004年3月,《阿荣旗志》(1992. 12)、《扎兰屯市志》(1993. 6)、《额尔古纳右旗志》(1993.8)、《牙克石市志》(1996.5)、《海拉尔市志》 (1997. 5)、《鄂温克族自治旗志》(1997.6)、《陈巴尔虎旗志》 (1998. 6)、《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1998.6)、《根河市志》(1998. 7)、《满洲里市志》(1998. 12)、《新巴尔虎左旗志》(2002.5)也相继出版发行。而《新巴尔虎右旗志》(2004.3)的出版发行,则标志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全市第一届修志工作的结束。上述旗市志的结构亦采用小篇平列体,以卷设志。上述14部旗市志总字数达1 800多万字,印刷总量3万册。  

      2005年,全市开始第二轮志书编写工作。至2013年底,除《陈巴尔虎旗志》(2014年内完成评审稿)尚在继续编写外,全市又编辑出版13部旗市区志,其中《鄂伦春旗志》是第三轮志书,还有《扎赉诺尔区志》,总字数2 179.6万字,总印刷2.05万册。  

      呼伦贝尔市的旗市志颇具地区与民族特色。在上述已经出版的27部旗市志中,有三少民族自治旗志,即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自治旗志;有主要反映蒙古族新巴尔虎部、陈巴尔虎部、布里亚特部、厄鲁特部和以畜牧业为其主要特点的牧业四旗志,即《鄂温克族自治旗志》《陈巴尔虎旗志》《新巴尔虎左旗志》《新巴尔虎右旗志》;有全国最大陆地口岸城市《满洲里市志》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额尔古纳右旗志》;有记述新兴的林业城镇《牙克石市志》《根河市志》;有主要以农业为特点的大兴安岭东麓三旗市志,即《扎兰屯市志》《阿荣旗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有记述呼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素有“草原之花”之称的《海拉尔市志》。上述旗市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记述和反映了呼伦贝尔市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古老而又众多的民族、 不同的经济类型和各异的文化背景。除《海拉尔市志》外,都是本地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其出版发行,尤其是就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若干旗市而言,可以说是意义重大,不同寻常。1998年,在上述旗市志中,《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获第一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奖一等奖,《海拉尔市志》《根河市志》获三等奖,《鄂伦春自治旗志》获优秀奖,《牙克石市志》获最佳组织奖。 2003年,全市又有5部志书获第二届“内蒙古地方志奖”。其中《鄂伦春自治旗志》(续志)获二等奖,《呼伦贝尔盟志》获三等奖,《满洲里市志》《陈巴尔虎旗志》获优秀奖,《满洲里市志》还获最佳组织奖。2012年,《扎兰屯市志》(1991~2006)获得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三)乡镇(苏木)、村(嘎查)志  

      海拉尔区、牙克石市和新左旗、新右旗、莫旗、鄂温克旗的一些乡镇还编写了自己的乡镇、苏木志,如《哈克乡志》《建设镇志》《胜利街道办事处志》《奋斗镇》和《绰源镇志》《免渡河镇志》《煤田镇志》《博克图镇志》《乌尔其汉镇志》。新右旗、新左旗编辑出版了《达赉东苏木志》《阿木古郎宝力格苏木志》(蒙文版)《嵯岗镇志》,莫力达瓦旗、鄂温克旗出版发行了《尼尔基镇志》《额尔和志》《巴彦鄂温克民族乡志》《杜拉尔民族乡志》《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志》《伊敏河镇志》等。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23部乡镇(苏木)志和4部村(街)志编辑出版,总字数879万,印刷总量约1.54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编写出版16部,总字数666万,印刷0.97万册。这类志书数量虽然不是很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成果,是旗市志的一个重要补充。  

        

    二、专业志、部门志与国有大企业志  

      (一)市(盟)专业志、部门志  

      考虑到市(盟)直机关将出版多部专业志、部门志,盟史志编辑办公室决定将其以地方志丛书的形式交有关部门出版发行。呼盟地方志丛书的第一部是《呼盟二轻工业志》,1989年11月出版发行。此后,陆续以丛书形式出版发行了共青团、建设、农牧、金融、党校、妇联、统战、农作物种子、建设银行、盐业、供销合作、畜牧业、水文、医药、地方林业、卫生、法院、财政、农业、邮电、公路交通等志。未纳入系列的还有呼伦湖志及续志、地名、粮食、外事、统计、民族、金融、保险、公安边防(志略)、盟一建公司、盟农业科学研究所、盟新华书店、广播电视、电视台、军事、政协、交通、工业经济、水利、国税、工商业联合会、公安交通管理、图书馆、科协、科学技术、党校(续志)、广播电台、方志编纂、人物志等。上述志书基本采用的是述、志、记、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结构上多为概述、志、人物、大事记等“四大块”或“三大块”,层次上分为篇、章、节、目等。其内容,主要是记述各行业的兴衰起伏,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变化。至2013年底,上述志书共有66种,总字数约2 953.6万字,总印刷量7.89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出版发行17种,总字数925.4万,总印刷1.3万册。  

      在上述专业志和部门志中,二轻工业、建设、畜牧业、医药、地方林业、卫生、财政、农业、邮电、金融、保险、公路交通、地名、粮食、统计、广播电视、民族、科技、水利、国税、军事等志,或以其行业,或以其系统,在此类志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影响亦比较大。如《呼伦贝尔盟民族志》即是其一。呼伦贝尔盟以其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地域和富足的资源、众多而又古老的民族而引起世人的瞩目,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称其为“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但直至本届修志工作开始之时,呼盟尚无一部全面、系统介绍这方面的书籍。而《呼伦贝尔盟民族志》的出版发行,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并成为全区和各盟市中首部民族志书,因此它也是呼盟十几年修志工作中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全书68万字,由概述、志、人物传、大事记、附录五部分组成,作为主体部分的志设11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部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志书中,既有几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详尽记述,也有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较为完整的介绍;既有通观全局的横向论述,也有纵览古今的历史发展脉络。尤为可贵的是,本书在重点记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没有回避在若干问题上由于受“左”的影响而所犯的错误,首次公开了一些不为一般读者所知的事实。正是这种秉笔直书,使得本书更具“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因此,本书在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2000年,本书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呼伦贝尔市人物志》收录呼伦贝尔从古到今(2005年)的612人,其中立传258人、简介171人、人物录(表)150人,附录33人(清朝以前人物)。同时,配发人物图片391幅。因其收录人物较多,且有许多是第一次介绍给读者,是了解、研究呼伦贝尔历史不可不读的著作。《呼伦贝尔盟农业志》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呼盟农业的特点:首先是民族地区特点,有1000多年历史,且由少数民族肇始;其次,边境地区特点,即从清代开始的戍边屯垦;再次,高寒地区、丘陵地区和旱作农业的特点;第四,开发晚而起点高的特点,即开发仅有百余年历史,但后期开发很快跨入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生产;第五,经济区域性差别的特点。正是从以上几个特焦,写出了农业在全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本书体例完备,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堪称专业志中的上乘佳作。《呼伦贝尔军事志》也值得称道。呼伦贝尔军分区于1998年成立军事志编写办公室并正式启动这一工作。几年间,分区在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抽出专人,坚持不懈努力,终于在新世纪初编就和出版125万字的这部志书。全书由概述、专志、大事记、附录4部分组成,其中专志部分设11篇(军事地理、军事组织、军事活动、边界与防务、兵事与战事、兵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军事交通、人物)、48章、177节,书前置彩色插页24页。本书是全区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军事志,考虑到众所周知的原因,印数不大,且内部发行。  

      呼伦贝尔市还于2006年6月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有关方志方面的志书,即《呼伦贝尔市方志编纂志》,主要记述一轮修志工作中取得成绩,包括介绍这一期间出版的171部各类志书、105部方志类与资料性图书。全书设编写《呼伦贝尔盟志》、编写旗市志、编写国有大企业志、编写专业志与部门志、旧志与史志资料、方志研究、人物、大事记、呼伦贝尔(盟)志书一览表等10章、41节,共37万字。大32开本。其中人物章,将若干志书的主编或以传的形式、或以简介形式予以介绍,并配发本人图片。本书是编者20余年坚持收集各种志书和史志资料的结果,故资料性较强,是研究呼伦贝尔史志不可或缺的书籍。  

      受全市专业志和部门志编写的影响及上级要求,满洲里边境口岸等单位也先后编辑出版了自己的志书,即海关、商检、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边防检查和外运等7种,总字数超过206万,总印刷1.1万册。种类虽不是很多,但在全市修志工作中占有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地位,它体现了全市修志的一个重要特点——地方边境口岸,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苏(俄)关系和改革开放给呼伦贝尔市试验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此外,盟直机关还以打字油印形式印制了若干志书稿,如《呼伦贝尔盟公安志稿》《呼伦贝尔盟税务志略》《呼伦贝尔盟人民医院志》等,每部都在10万字以上;还有若干已形成手稿,尚未打印的如《呼伦贝尔盟乳品工业志》等。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上述志书稿最终没有付梓印刷,是件较为遗憾的事。  

      (二)旗市专业志、部门志  

      呼伦贝尔市(盟)各旗市专业志与部门志的编写与出版亦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至2013年,全市已编写完成和出版的旗市专业志部门志达113部,总字教3 819.3万字,印刷总量7.01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45部,总字数2192.2万,总印刷3.18万册。其中海拉尔区(市)22部,扎兰屯市12部,牙克石市17部,满洲里市4部,鄂温克旗9部,额尔古纳市3部,新巴尔虎左旗11部,新巴尔虎右旗5部,莫力达瓦旗8部,鄂伦春旗5部,阿荣旗7部,根河市2部,陈巴尔虎旗4部。上述志书中,不乏较为优秀者,如《海拉尔市二轻工业志》《海拉尔市城建志》《牙克石市教育志》《莫力达瓦旗邮电志》《扎兰屯市邮电志》《海拉尔市邮电志》《五九煤矿志》《牙克石市卫生防疫站志》《牙克石市物价工商行政管理志》《扎兰屯市民族宗教志》《尼尔基第一中学志》《阿里河第一中学校志》《莫力达瓦旗人民代表大会志》《海拉尔公安志》《牙克石市国税志》《海拉尔市人民代表大会志》等。以上志书或由出版社发行,或由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印刷。  

      值得称道的是,邮电系统13个旗市局和盟局都编辑出版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即14部邮电志或邮电史志,总字数超过350万,总印刷6 000册。这既是邮电系统重视、组织实施的结果,亦同《呼伦贝尔盟邮电志》主编赵国金辛勤努力和指导分不开。数年之间,赵国金不顾年高体弱多病,以极端负责的精神,成就这一平凡事业,这在全盟是比较罕见的。还有旗市区军事志。从2010年前后开始,呼伦贝尔军分区根据上级部署,要求所属的13个旗市区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武装部编写自己的军事志。至2013年,共编写出版14部军事志(不包括呼伦贝尔军事志),总字数超过700万,总印刷0.64万册。上述志书基本遵循志书编纂体例要求,翔实、客观地记述了各自的历史和现状,同时配发大量彩色、黑片图片。  

      旗市人大、政协系统也开展了修志工作。至2013年底,旗市编写出版7部人大志、7部政协志(不含陈巴尔虎旗政协志),总字数891.5万,印刷1.25万册。  

      除上述旗市专业志、部门志以外,扎兰屯市教育系统的修志工作亦引人注目。全市有15个乡的中心校、市属中学7所和2所职业高中、3所民族学校和其他学校共编写了30多部校志。牙克石市也在20世纪80年代由市直机关编写了十几部志书,限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上述志书大部分未能出版发行,以油印稿若干份留存。  

      (三)国有大企业志  

      首轮届修志工作开始时,呼盟境内驻有8家国有大企业,即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海拉尔铁路分局(2005年撤销,改称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办事处)、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已在1999年初与海铁分局合并)、扎赉诺尔矿务局、大雁矿务局、伊敏煤电公司、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大杨树农场管理局以及几十个下属的县团级单位,其经济建设在全市(盟)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企业志书编纂工作是按全盟的统一部署和各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下开展的,在全盟修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国有大企业第一部志书是《大雁矿务局志》,成书于1990年2月;最后一部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电业局志》,出版发行于2013年11月。至2013年,国有大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共编写出版了56部志书,总字数5 297.3万,总印刷6.97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编写出版26部,总字数2629.5万,印刷2.47万册。在上述志书中,8个大企业局均已正式出版发行了局(公司)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海拉尔铁路分局、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大杨树农场管理局、伊敏煤电公司出版了续志,总字数1 883万,总印刷2.0万册以上;其下属单位编写出40部志书,总字数3 414.3万,总印刷4.97万册。在上述志书中,林业系统23部(其中包括13部林业局志,即乌尔旗汉、阿里河、根河、毕拉河、莫尔道嘎、绰尔、克一河、绰源、金河、吉文、图里河、伊图里河、满归林业局志)、铁路系统7部(除3部分局志外,尚有海拉尔机务段、满洲里站和换装所志、车辆段志)、煤炭与电业系统7部、农牧场系统14部(哈达图牧场志、拉布大林农牧场志、特尼河牧场志及续志、管理局植物保护技术服务公司志、谢尔塔拉种牛场志、牙克石农场志、上库力农场志、甘河农场志、三河种马场志等)。这一期间,即到2010年前后,林业系统和农垦系统的一些林业局、农牧场适值成立50周年、60周年,先后编辑、出版了自己的志书,从而掀起了一个修志的小高潮,值得称道。《海拉尔铁路分局志》、续志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志》及下属的几部林业局志编纂质量较高,印刷与装订均达到较高水准,前者还受到铁道部的表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志》及其续志与下属的几部林业局志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用几个五年计划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过程。《呼伦贝尔农垦志》《大杨树农场管理局志》及其续志反映和记述了呼盟农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垦区建设和为扭转呼伦贝尔粮食依赖外地输入而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年鉴  

      至2013年底,全市共编辑出版106部年鉴,总字数6 112.9万,总印刷9.66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出版发行60部,总字数3871.2万,总印刷4.95万册。  

      (一)《呼伦贝尔年鉴》  

      《呼伦贝尔年鉴》共出版16部,总字数1 243万,总印刷2.95万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5部,总字数445万,总印刷0.5万册。1987年7月,呼盟第一部年鉴——《呼伦贝尔年鉴》(1986)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全区首部地区级年鉴。全书40万字,共印3 000册。至1993年,《呼伦贝尔年鉴》共出版发行8部(1986~1993),总字数超过603万,共印刷2.1万多册。从第四部年鉴开始,字数增加,并首次配发黑白照,第六部以后则为彩色照片。第八部则不再由出版社发行,改为国内统一期刊号,亦将大32开改为16开。《呼伦贝尔年鉴》基本上准确、全面反映了上一年度全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记录了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在改革开放中的新发展、新成就,亦可视为《呼伦贝尔盟情》的继续。它的出版发行,受到了盟内广大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盟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已经成为系列的地方性百科年鉴中断了几年,直至2002年重新开始编辑出版。至2013年底,分别出版发行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共8部年鉴,总字数640.1万,总印刷0.85万册。恢复出版的《呼伦贝尔年鉴》为大16开本,精装,配发彩色图片和广告彩页。  

      (二)旗市年鉴  

      至2013年底,全市(盟)旗市共编写出72部年鉴,总字数3 979.5万多字,总印刷5.55万余册。其中2006年至2013年47部,总字数3127.5万,总印刷3.95万册。在上述年鉴中,额尔古纳市6部、满洲里市6部、牙克石市12部、扎兰屯市12部、海拉尔区(市)8部、莫旗5部、根河市4部、鄂温克旗2部、陈巴尔虎旗1部、阿荣旗3部、新右旗4部、新左旗4部、鄂伦春旗3部、扎赉诺尔区2部。在上述年鉴中,莫旗编写的较早,为1989年,字数45万;满洲里市6部,印刷、装订精美,内容、结构亦属上乘之作。受地域或部门的限制,上述年鉴印刷量较少,旗市一般几百册,最多不超过1 000册。  

      (三)大企业与其他部门年鉴  

      市境内大企业共编写出9部年鉴,总字数超过513万,总印刷5 550册。其中海拉尔铁路分局年鉴6部(1989、1990/991、2001、2002、2003、2004)、大雁矿务局3部(1991、1992、1993)。《海拉尔铁路分局年鉴》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版式设计、装订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这6部年鉴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字数达到424万,精装,前2部为16开,后4部为大16开,总印刷4 000册。  

      此外,满洲里出入境检疫局编写出《满洲里检疫年鉴》,大16开本,精装,77万字,印制500册;海拉尔铁路公安处编写出2部年鉴,共约60万字;满洲里市建设局编写出版3部年鉴,共约106万字,印制1 500册。市内的民营企业天顺集团编写了3部年鉴,总字数134.4万,共印刷1 500册。上述4种年鉴共出版共计9部,总字数377.2万,总印刷3 800册。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档案史志局)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