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古至两汉时期(30万年前至220年)
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大窑文化遗址,是30万年前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地方。乌审旗发现的古人类遗骨——河套人,距今有2万多年。呼伦贝尔的海拉尔、扎赉诺尔发现过距今1万年左右的人类遗址。
商、周时期,内蒙古地区居住过鬼方、工方等部族,之后又栖息过东胡部族。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是燕、赵的范围。秦统一全国后,曾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阴山为屏障修长城数千里,以黄河为塞,筑44座县城。
西汉时期有两次向今内蒙古地区大规模地移民: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募民徙朔方10万口。”朔方即今包头市以西的河套灌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70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新秦中包括今伊克昭盟与呼和浩特市南部)。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与内蒙古有关郡县的户口数
郡县人口,主要是汉族,当时生活在今内蒙古地区的还有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大都分布在阴山北、大兴安岭西,不受郡县管辖;主要以游牧为生,不纳赋税,不服徭役,故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调查的数字,不包括当时在内蒙古的匈奴、乌桓、鲜卑等族人口。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内蒙古地区除100万汉族人口外,还有70余万北方少数民族人口。
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内蒙古地区总人口
西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总人口的高峰是在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在这以后人口又逐年减少,至东汉永和五年(140年),郡县汉族人口减少幅度达80%以上。这一方面与民族间的迁移进出有关,而更主要是周期性的寒冷、干旱自然变化原因。西汉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移民,他们开荒种地,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无法抗御长期垦殖后的土地退化、沙化。根据气候学的研究,平均每二三百年,中国的北方就可能出现周期性的寒冷、干旱,平均温度降低1℃~2℃,等于气候同温纬度难移二三百公里,这是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两汉时期内蒙古某些郡人口比较
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汉族人口比西汉时要减少80%以上,同时期匈奴人口也大量西迁或南下,当时内蒙古地区主要居住着乌桓与鲜卑。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20—907年)
东汉末年,西河、五原及朔方等地的南匈奴陆续向东南移动,也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迁,寒冷干旱草场退化等原因,多半在今山西省境内的并州中部汾河流域停居下来。西晋时期,塞外匈奴南迁,凡19种,约30多万人,一部分散居在今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铁弗匈奴于4世纪80年代来到朔方(今伊克昭盟南),他的首领赫连勃勃在义熙元年(405年)建国大夏,筑统万城(今乌审旗)为都。今伊克昭盟、河套均为其管辖。大夏陆续从陕西等地迁2.3万家,约11万人于大城地区(今杭锦旗)。筑统万城时,“发岭北(基本上是河套、鄂尔多斯和陕北)夷夏10万人”。匈奴大夏国能一次出民工10万,据此推算其总人口应有40万~50万人。
鲜卑族发源于大鲜卑山(今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相传经13代约300年,陆续迁入“匈奴故地”即河套阴山地区。迁移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人口增加。先后在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平城(今大同)建都,最强盛时有“控弦之士40万”。神麚二年(429年),北魏伐柔然,其“归降30余万”“列置新民于漠南”。其中大部分在漠南地区。
魏晋南北朝大动荡时期,先后有匈奴、乌桓、鲜卑、敕勒等族在内蒙古地区活动,其中一部分逐鹿中原,世称“五胡乱华”。史书对他们的人口数量只有笼统的提法,但估算当时内蒙古地区各族人口也有100万左右。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天宝元年(742年)有一次官方的人口调查,由其结果可推算出内蒙古郡县常住人口(主要是汉族)约11.3万,基本上分布在今鄂尔多斯、河套和土默川3地。唐朝用“坊村邻里户籍法”,严格调查人口,并3年造籍一次,因此其郡县常住户口比较准确。唐朝对内蒙古地区分布有其他北方民族,因为他们不归郡县管辖,因此缺少具体数字,但也可以从史料中推算出大致的概况。
唐天宝初,后突厥汗国管辖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其最盛时期,控弦40万,近200万人,其人口密度越往南越大,估计有40万人在内蒙古地区。今呼伦贝尔等地为室韦占据,唐朝时有室韦23部,其中12部在内蒙古地区,约5万人;驻牧在今锡林郭勒盟等地的霫族,据《旧唐书·霫传》记载该部有4万户,据考证实际应是1万户,5万人。奚人至少有50万人,其中居住在内蒙古地区的约有20万人。契丹族分布在今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其人口约60万人。
唐天宝元年(742年)内蒙古人口总数
三、辽金元时期(907—1368年)
公元907年,契丹族崛起于内蒙古东部地区,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设首都上京(今巴林左旗)。辽国的范围东起今呼伦贝尔地区西至鄂尔多斯,还包括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其中内蒙古地区是辽国上京道、中京道、西京道管辖。辽代国势强盛,民族杂居,其中内蒙古地区人口超过西汉,达到200万人。
辽统和十八年(1000年)内蒙古人口
蒙古汪古部驻牧在大青山北有10万人,居住在今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塔塔儿部有17万人,栖息在今通辽地区的蒙古亦乞列思部有5万人;还有契丹、女真等族被蒙古征服后,也被同化融合到蒙古族中。元代时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有近百万人。
元代内蒙古地区更多的是州县管辖下的汉族人口。内蒙古地区分别由中书省和辽阳、陕西、甘肃3个行省管辖。已发现的元代古城有24座,西起额济纳旗的亦集乃古城,东至克什克腾旗的应昌古城。其中最著名的是正蓝旗的上都古城,是元朝的陪都,有10万人。此外散居在云州、朔州的有70万人,大同路有30万人,总计在百万人以上。
四、明中期至清末(1468—1912年)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被推翻后,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退到漠北,随之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此期间,明与蒙古族发生数次大战,而更长时期的是蒙古三部之间的混战,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是战争的拉锯地带,经济破坏,人口损失。元朝时内蒙古地区的城市全在战争中烧毁废弃,汉族人口也南迁中原,漠南成了荒芜的空虚地区。
明成化十三年(148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后,不断掠夺人口,以增加劳动力。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脱脱不花侵犯辽东、广宁,掠13 000人。景泰元年至二年(1450—1451年),脱脱不花攻海西女真,俘获4万~5万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俺答汗在十卫38州杀掠人口20余万。嘉靖29年(1550年),又从北京郊外掠人口2万余人。被俘掠者大部分作为家内奴隶,搞家务劳动或牧业生产。如鄂尔多斯部,“每帐家小不下四五人,掠去人口反有五六人”。鄂尔多斯使者说:“如主人(蒙古人)出征应役,丢下老婆孩子在账房,只靠汉儿人(指被掠的奴隶)使唤。今汉人奴隶听见和了,决然都要回去……我们自家看牛看马,门也不敢出了。”16世纪中期,鄂尔多斯部蒙古族有1万户,5万人,被奴役的汉族也有5万人。
除被俘掠来的汉人家奴,还有大批在内地破产失去土地的汉族农民,以及被官府迫害的逃亡者,他们自发来到内蒙古地区投靠蒙古贵族开荒种地谋生。“或因饥馑困饿,或因官司剥削,或避罪”而陆续来到内蒙古,特别是与中原接壤的土默川地区,这里荒地很多,每年只向蒙古贵族交纳“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以扰”。蒙古贵族也需要汉族农民为他们种地收粮,补充牧业经济的不足。明万历十一年(1582年),仅丰州一地就有10万汉人。这里开田万顷,村连数百。除丰州土默特地区外,汉族农民还跨长城去蒙古乃蛮部(今乌兰察布盟东部)和兀良哈部(今赤峰市南部)地方投靠当地贵族种地谋生。16世纪中期以后,内蒙古地区形成几支强大势力的人口群。
以阿拉坦汗为首的土默特部势力最大,控制今伊、巴、锡、乌、阿五盟和呼包二市。他们拥有骑兵10.8万,人口约54万,土默川和鄂尔多斯有汉人15万。其余地区的蒙汉人口按1∶1计算,则还有汉人45.5万人,土默特部控制的汉族共约60.5万人。于是这部分蒙汉人口合计为114.5万。
兀良哈部也是一支强大的势力,明初时曾出兵帮助过明成祖,因此明皇帝允许他们在辽河流域驻牧。这支蒙古部人口也有线索可寻,明成化元年(1465年),鞑靼诱兀良哈“九万骑”入辽河。这是两个部的联合势力,其中兀良哈部占4万骑,其人口应有20万人,有一半在今辽宁省,内蒙古地区有10万人,还有汉人5万。
以成吉思汗嫡系小王子为首的土蛮部即察哈尔部,是又一支强大的势力。该部原驻牧在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东部。阿拉坦汗兴起后,对他们的威胁日益严重,于是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东迁至兴安岭东,西拉木伦河流域。当时察哈尔部兵不足10万,人口40余万,之后人口发展到45万,此外还有随从的汉人5万。
明隆庆万历间(1570—1592年)内蒙古人口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统一全国,取代明朝。从此蒙古各部被分封在固定的盟旗范围内,旗下每150户为1佐(苏木)。《乾隆大清会典》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内蒙古各旗共有1485个佐。郭尔罗斯前旗、后旗,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右旗,杜尔伯特旗和喀喇沁左旗等6个旗现不属于内蒙古,该6个旗共有299个佐。按现在内蒙古范围有佐1186个,属于佐领编户177 900户,以每户平均4.68人算,共有编民832 572人。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内蒙古各盟佐领和户口数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时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总人口为1 042 470人,除去已划归东北三省的6个旗外,实际人口为832 572人。
上表数字并不是当地蒙古族总人口,不包括不负担兵役、徭役的喇嘛、黑徒(家奴)、鳏、寡、孤、独等。清朝时喇嘛教盛行,最多时每个蒙古族家庭有两男丁者抽一个当喇嘛。在内蒙古的47个旗中,每旗有召庙多者10多座至20多座,全内蒙古有召庙900多座。清末时内蒙古的上层喇嘛及喇嘛有12.8万余人。乾隆年间的喇嘛,与清末差不多。再加上黑徒、鳏、寡、孤、独等也有4万~5万人。此外,还有呼伦贝尔八旗是朝廷直接管辖的,有4769户,29 713人。这样内蒙古各盟旗相加,共有蒙古族人口达103万人。
依黄教的教规,喇嘛不能娶妻成家,因此家庭减少,导致人口下降。清朝时在蒙古族中抽兵较多,有的在外阵亡,有的长年驻防在外不再回内蒙古,如驻防全国各大城市的蒙古八旗,被抽调去新疆的察哈尔八旗。在清朝的二百多年中,内蒙古蒙古族人口是在下降。
在明中期时内蒙古地区已有汉族70多万人,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他们大部分又迁回内地,清初,为实行蒙汉“分而治之”的政策,曾禁止汉人到蒙古地区谋生,这种禁令正说明汉族人口迁往内蒙古的事实。另外内蒙古各旗也需要汉族劳动者前往恢复生产,因此实际上是禁不住的。
土默特旗原有佐领60个,经战争,仅剩30个,严重缺乏劳动力。为此大规模招收外来人口,甚至不分民族和出身。许多汉人流徙到这里,被编制在佐领中。清朝时内蒙古大兴土木,建起了上千座召庙,贵族们又大修王府和衙门,这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中原的汉族泥瓦匠、木匠、石匠和雕塑画师纷纷出塞受聘。清朝的许多公主下嫁蒙古王公,也带来大批汉族的农民、工匠、侍从为陪嫁,安居在各旗。
更大量的是自发流入内蒙古开荒种地的农民。由于封建剥削和天灾,华北地区很多破产农民不顾政府的禁令而成群结队“走西口”(出和林格尔县杀虎口来到土默特和河套)或“闯关东”(出古北口和山海关)来到赤峰、通辽地区。先是春来秋归,谓之“雁行”客户,后来便携家属定居下来。清中期后,在河套、鄂尔多斯、察哈尔南部、赤峰、通辽等地都出现汉族聚居的村落。后来统治者实行“借地养民”政策,因为经过所谓康、雍、乾“三朝盛世”后,内地人口大量增长,伴之而来的是贫苦农民失去土地破产,“借地养民”正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于是开放边境,汉族农民大批流入内蒙古。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察哈尔右翼四旗有村屯513个,科左前旗有村屯29个。19世纪初,内蒙古的汉族人口就达100万,其中有文字记载的达40余万人。
19世纪初归化城六厅等四处汉族人口
清朝时内蒙古地区还居住有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来到内蒙古的满族,有些是清朝的官员,更大量是驻军。清朝时在绥远城设将军府,乾隆时有满族官兵2750名,连同其家属约万人以上。此外在呼伦贝尔都统府及各盟旗都有满族官员、士兵以及随公主下嫁的侍从。清朝时内蒙古共有满族约2万人。回族早在元代就来到内蒙古,乾隆平准噶尔部,曾从新疆迁回族数千来呼和浩特,后来繁衍分布到内蒙古各地。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生活在今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统称为索伦部。他们连同回族人口在内约10万人。
19世纪初内蒙古总人口为215万。
19世纪初内蒙古人口
一、远古至两汉时期(30万年前至220年)
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大窑文化遗址,是30万年前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地方。乌审旗发现的古人类遗骨——河套人,距今有2万多年。呼伦贝尔的海拉尔、扎赉诺尔发现过距今1万年左右的人类遗址。
商、周时期,内蒙古地区居住过鬼方、工方等部族,之后又栖息过东胡部族。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是燕、赵的范围。秦统一全国后,曾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阴山为屏障修长城数千里,以黄河为塞,筑44座县城。
西汉时期有两次向今内蒙古地区大规模地移民: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募民徙朔方10万口。”朔方即今包头市以西的河套灌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70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新秦中包括今伊克昭盟与呼和浩特市南部)。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与内蒙古有关郡县的户口数
郡县人口,主要是汉族,当时生活在今内蒙古地区的还有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大都分布在阴山北、大兴安岭西,不受郡县管辖;主要以游牧为生,不纳赋税,不服徭役,故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调查的数字,不包括当时在内蒙古的匈奴、乌桓、鲜卑等族人口。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内蒙古地区除100万汉族人口外,还有70余万北方少数民族人口。
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内蒙古地区总人口
西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总人口的高峰是在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在这以后人口又逐年减少,至东汉永和五年(140年),郡县汉族人口减少幅度达80%以上。这一方面与民族间的迁移进出有关,而更主要是周期性的寒冷、干旱自然变化原因。西汉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移民,他们开荒种地,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无法抗御长期垦殖后的土地退化、沙化。根据气候学的研究,平均每二三百年,中国的北方就可能出现周期性的寒冷、干旱,平均温度降低1℃~2℃,等于气候同温纬度难移二三百公里,这是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两汉时期内蒙古某些郡人口比较
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汉族人口比西汉时要减少80%以上,同时期匈奴人口也大量西迁或南下,当时内蒙古地区主要居住着乌桓与鲜卑。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20—907年)
东汉末年,西河、五原及朔方等地的南匈奴陆续向东南移动,也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迁,寒冷干旱草场退化等原因,多半在今山西省境内的并州中部汾河流域停居下来。西晋时期,塞外匈奴南迁,凡19种,约30多万人,一部分散居在今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铁弗匈奴于4世纪80年代来到朔方(今伊克昭盟南),他的首领赫连勃勃在义熙元年(405年)建国大夏,筑统万城(今乌审旗)为都。今伊克昭盟、河套均为其管辖。大夏陆续从陕西等地迁2.3万家,约11万人于大城地区(今杭锦旗)。筑统万城时,“发岭北(基本上是河套、鄂尔多斯和陕北)夷夏10万人”。匈奴大夏国能一次出民工10万,据此推算其总人口应有40万~50万人。
鲜卑族发源于大鲜卑山(今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相传经13代约300年,陆续迁入“匈奴故地”即河套阴山地区。迁移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人口增加。先后在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平城(今大同)建都,最强盛时有“控弦之士40万”。神麚二年(429年),北魏伐柔然,其“归降30余万”“列置新民于漠南”。其中大部分在漠南地区。
魏晋南北朝大动荡时期,先后有匈奴、乌桓、鲜卑、敕勒等族在内蒙古地区活动,其中一部分逐鹿中原,世称“五胡乱华”。史书对他们的人口数量只有笼统的提法,但估算当时内蒙古地区各族人口也有100万左右。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天宝元年(742年)有一次官方的人口调查,由其结果可推算出内蒙古郡县常住人口(主要是汉族)约11.3万,基本上分布在今鄂尔多斯、河套和土默川3地。唐朝用“坊村邻里户籍法”,严格调查人口,并3年造籍一次,因此其郡县常住户口比较准确。唐朝对内蒙古地区分布有其他北方民族,因为他们不归郡县管辖,因此缺少具体数字,但也可以从史料中推算出大致的概况。
唐天宝初,后突厥汗国管辖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其最盛时期,控弦40万,近200万人,其人口密度越往南越大,估计有40万人在内蒙古地区。今呼伦贝尔等地为室韦占据,唐朝时有室韦23部,其中12部在内蒙古地区,约5万人;驻牧在今锡林郭勒盟等地的霫族,据《旧唐书·霫传》记载该部有4万户,据考证实际应是1万户,5万人。奚人至少有50万人,其中居住在内蒙古地区的约有20万人。契丹族分布在今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其人口约60万人。
唐天宝元年(742年)内蒙古人口总数
三、辽金元时期(907—1368年)
公元907年,契丹族崛起于内蒙古东部地区,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设首都上京(今巴林左旗)。辽国的范围东起今呼伦贝尔地区西至鄂尔多斯,还包括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其中内蒙古地区是辽国上京道、中京道、西京道管辖。辽代国势强盛,民族杂居,其中内蒙古地区人口超过西汉,达到200万人。
辽统和十八年(1000年)内蒙古人口
蒙古汪古部驻牧在大青山北有10万人,居住在今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塔塔儿部有17万人,栖息在今通辽地区的蒙古亦乞列思部有5万人;还有契丹、女真等族被蒙古征服后,也被同化融合到蒙古族中。元代时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有近百万人。
元代内蒙古地区更多的是州县管辖下的汉族人口。内蒙古地区分别由中书省和辽阳、陕西、甘肃3个行省管辖。已发现的元代古城有24座,西起额济纳旗的亦集乃古城,东至克什克腾旗的应昌古城。其中最著名的是正蓝旗的上都古城,是元朝的陪都,有10万人。此外散居在云州、朔州的有70万人,大同路有30万人,总计在百万人以上。
四、明中期至清末(1468—1912年)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被推翻后,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退到漠北,随之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此期间,明与蒙古族发生数次大战,而更长时期的是蒙古三部之间的混战,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是战争的拉锯地带,经济破坏,人口损失。元朝时内蒙古地区的城市全在战争中烧毁废弃,汉族人口也南迁中原,漠南成了荒芜的空虚地区。
明成化十三年(148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后,不断掠夺人口,以增加劳动力。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脱脱不花侵犯辽东、广宁,掠13 000人。景泰元年至二年(1450—1451年),脱脱不花攻海西女真,俘获4万~5万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俺答汗在十卫38州杀掠人口20余万。嘉靖29年(1550年),又从北京郊外掠人口2万余人。被俘掠者大部分作为家内奴隶,搞家务劳动或牧业生产。如鄂尔多斯部,“每帐家小不下四五人,掠去人口反有五六人”。鄂尔多斯使者说:“如主人(蒙古人)出征应役,丢下老婆孩子在账房,只靠汉儿人(指被掠的奴隶)使唤。今汉人奴隶听见和了,决然都要回去……我们自家看牛看马,门也不敢出了。”16世纪中期,鄂尔多斯部蒙古族有1万户,5万人,被奴役的汉族也有5万人。
除被俘掠来的汉人家奴,还有大批在内地破产失去土地的汉族农民,以及被官府迫害的逃亡者,他们自发来到内蒙古地区投靠蒙古贵族开荒种地谋生。“或因饥馑困饿,或因官司剥削,或避罪”而陆续来到内蒙古,特别是与中原接壤的土默川地区,这里荒地很多,每年只向蒙古贵族交纳“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以扰”。蒙古贵族也需要汉族农民为他们种地收粮,补充牧业经济的不足。明万历十一年(1582年),仅丰州一地就有10万汉人。这里开田万顷,村连数百。除丰州土默特地区外,汉族农民还跨长城去蒙古乃蛮部(今乌兰察布盟东部)和兀良哈部(今赤峰市南部)地方投靠当地贵族种地谋生。16世纪中期以后,内蒙古地区形成几支强大势力的人口群。
以阿拉坦汗为首的土默特部势力最大,控制今伊、巴、锡、乌、阿五盟和呼包二市。他们拥有骑兵10.8万,人口约54万,土默川和鄂尔多斯有汉人15万。其余地区的蒙汉人口按1∶1计算,则还有汉人45.5万人,土默特部控制的汉族共约60.5万人。于是这部分蒙汉人口合计为114.5万。
兀良哈部也是一支强大的势力,明初时曾出兵帮助过明成祖,因此明皇帝允许他们在辽河流域驻牧。这支蒙古部人口也有线索可寻,明成化元年(1465年),鞑靼诱兀良哈“九万骑”入辽河。这是两个部的联合势力,其中兀良哈部占4万骑,其人口应有20万人,有一半在今辽宁省,内蒙古地区有10万人,还有汉人5万。
以成吉思汗嫡系小王子为首的土蛮部即察哈尔部,是又一支强大的势力。该部原驻牧在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东部。阿拉坦汗兴起后,对他们的威胁日益严重,于是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东迁至兴安岭东,西拉木伦河流域。当时察哈尔部兵不足10万,人口40余万,之后人口发展到45万,此外还有随从的汉人5万。
明隆庆万历间(1570—1592年)内蒙古人口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统一全国,取代明朝。从此蒙古各部被分封在固定的盟旗范围内,旗下每150户为1佐(苏木)。《乾隆大清会典》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内蒙古各旗共有1485个佐。郭尔罗斯前旗、后旗,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右旗,杜尔伯特旗和喀喇沁左旗等6个旗现不属于内蒙古,该6个旗共有299个佐。按现在内蒙古范围有佐1186个,属于佐领编户177 900户,以每户平均4.68人算,共有编民832 572人。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内蒙古各盟佐领和户口数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时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总人口为1 042 470人,除去已划归东北三省的6个旗外,实际人口为832 572人。
上表数字并不是当地蒙古族总人口,不包括不负担兵役、徭役的喇嘛、黑徒(家奴)、鳏、寡、孤、独等。清朝时喇嘛教盛行,最多时每个蒙古族家庭有两男丁者抽一个当喇嘛。在内蒙古的47个旗中,每旗有召庙多者10多座至20多座,全内蒙古有召庙900多座。清末时内蒙古的上层喇嘛及喇嘛有12.8万余人。乾隆年间的喇嘛,与清末差不多。再加上黑徒、鳏、寡、孤、独等也有4万~5万人。此外,还有呼伦贝尔八旗是朝廷直接管辖的,有4769户,29 713人。这样内蒙古各盟旗相加,共有蒙古族人口达103万人。
依黄教的教规,喇嘛不能娶妻成家,因此家庭减少,导致人口下降。清朝时在蒙古族中抽兵较多,有的在外阵亡,有的长年驻防在外不再回内蒙古,如驻防全国各大城市的蒙古八旗,被抽调去新疆的察哈尔八旗。在清朝的二百多年中,内蒙古蒙古族人口是在下降。
在明中期时内蒙古地区已有汉族70多万人,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他们大部分又迁回内地,清初,为实行蒙汉“分而治之”的政策,曾禁止汉人到蒙古地区谋生,这种禁令正说明汉族人口迁往内蒙古的事实。另外内蒙古各旗也需要汉族劳动者前往恢复生产,因此实际上是禁不住的。
土默特旗原有佐领60个,经战争,仅剩30个,严重缺乏劳动力。为此大规模招收外来人口,甚至不分民族和出身。许多汉人流徙到这里,被编制在佐领中。清朝时内蒙古大兴土木,建起了上千座召庙,贵族们又大修王府和衙门,这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中原的汉族泥瓦匠、木匠、石匠和雕塑画师纷纷出塞受聘。清朝的许多公主下嫁蒙古王公,也带来大批汉族的农民、工匠、侍从为陪嫁,安居在各旗。
更大量的是自发流入内蒙古开荒种地的农民。由于封建剥削和天灾,华北地区很多破产农民不顾政府的禁令而成群结队“走西口”(出和林格尔县杀虎口来到土默特和河套)或“闯关东”(出古北口和山海关)来到赤峰、通辽地区。先是春来秋归,谓之“雁行”客户,后来便携家属定居下来。清中期后,在河套、鄂尔多斯、察哈尔南部、赤峰、通辽等地都出现汉族聚居的村落。后来统治者实行“借地养民”政策,因为经过所谓康、雍、乾“三朝盛世”后,内地人口大量增长,伴之而来的是贫苦农民失去土地破产,“借地养民”正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于是开放边境,汉族农民大批流入内蒙古。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察哈尔右翼四旗有村屯513个,科左前旗有村屯29个。19世纪初,内蒙古的汉族人口就达100万,其中有文字记载的达40余万人。
19世纪初归化城六厅等四处汉族人口
清朝时内蒙古地区还居住有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来到内蒙古的满族,有些是清朝的官员,更大量是驻军。清朝时在绥远城设将军府,乾隆时有满族官兵2750名,连同其家属约万人以上。此外在呼伦贝尔都统府及各盟旗都有满族官员、士兵以及随公主下嫁的侍从。清朝时内蒙古共有满族约2万人。回族早在元代就来到内蒙古,乾隆平准噶尔部,曾从新疆迁回族数千来呼和浩特,后来繁衍分布到内蒙古各地。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生活在今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统称为索伦部。他们连同回族人口在内约10万人。
19世纪初内蒙古总人口为215万。
19世纪初内蒙古人口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