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银冠,辽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86年通辽市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出土。冠通高31.5厘米、宽31.4厘米、口径19.5厘米。重587克。出土时置于陈国公主驸马头部。
由鎏金薄银片重叠缀合。薄银片先分片锤击成型,然后边缘剪成云朵形。再镂雕錾刻花纹,之后用细银丝缀合成冠体。冠正面上下叠压2片,两侧由下至上叠压3重12片,每两片为一组,背面上下叠压2片。冠箍用1长条薄银片顺长对折成双层,卷曲成圆环,接口处用银丝缀合,冠下口嵌入冠箍夹层中,用银丝缀合。
每1件银片錾刻3重花纹,即主题花纹、衬景花纹、装饰花纹,主题花纹有道教人物、龟、飞鹤、凤、长尾鸟、如意形云朵等,刻于中心;衬景花纹有毬路纹、鱼鳞纹,主题花纹的背景;装饰花纹有蜀葵团花和卷草纹,饰于主题花纹和衬景花纹的外围。道教人物饰于冠正面,乌龟饰于人物脚下。
冠正面还钉缀24件錾刻火焰、云凤、鸿雁、对鸟、鹦鹉、莲花、折枝菊花、宝相花等纹饰的鎏金银饰件。
此件银冠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是契丹王公贵族在礼仪庆典时所戴之冠,冠首饰道教人物,反映出契丹贵族对道教的崇拜和信仰。
鎏金银冠,辽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86年通辽市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出土。冠通高31.5厘米、宽31.4厘米、口径19.5厘米。重587克。出土时置于陈国公主驸马头部。
由鎏金薄银片重叠缀合。薄银片先分片锤击成型,然后边缘剪成云朵形。再镂雕錾刻花纹,之后用细银丝缀合成冠体。冠正面上下叠压2片,两侧由下至上叠压3重12片,每两片为一组,背面上下叠压2片。冠箍用1长条薄银片顺长对折成双层,卷曲成圆环,接口处用银丝缀合,冠下口嵌入冠箍夹层中,用银丝缀合。
每1件银片錾刻3重花纹,即主题花纹、衬景花纹、装饰花纹,主题花纹有道教人物、龟、飞鹤、凤、长尾鸟、如意形云朵等,刻于中心;衬景花纹有毬路纹、鱼鳞纹,主题花纹的背景;装饰花纹有蜀葵团花和卷草纹,饰于主题花纹和衬景花纹的外围。道教人物饰于冠正面,乌龟饰于人物脚下。
冠正面还钉缀24件錾刻火焰、云凤、鸿雁、对鸟、鹦鹉、莲花、折枝菊花、宝相花等纹饰的鎏金银饰件。
此件银冠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是契丹王公贵族在礼仪庆典时所戴之冠,冠首饰道教人物,反映出契丹贵族对道教的崇拜和信仰。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