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五期
  • (盟市园地)红山礼赞
  • 赤峰市红山区东北隅,英金河东岸,一座赭红色的山峦突兀而起,奇峰陡峭,异石嶙峋,若艳阳高照,山体则灿若丹霞,在清澈的英金河水衬托下,宛如晶莹剔透的红玛瑙,楚楚动人。每当夕阳西下,残阳斜射赤壁,苍松翠柏间仿佛烈焰冲霄,气势如宏,巍巍壮观。这就是红山,山脚下的城市也因而得名“赤峰”。

    红山的颜色别具一格,群山相形见绌。为什么万山丛中一点红?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二郎神由渤海之滨赴天池为西王母祝寿,他肩挑两担宝藏来到英金河畔,恰逢发大水,咆哮泛滥的洪水挡住了去路。二郎神着急赶路,猛地跃起斜跨汹涌的英金河,肩上的扁担断裂,两担宝藏轰然落地,变成了两座山,疯狂的河水在山峰的阻挡下驯服了,缓缓绕道东去……。二郎神空手西去,西王母气恼之下打翻了胭脂盒,将其中的一座山染成了红色,这就是今天的红山,另一座便是南山,两山隔河相峙。

    神话总带有许多美好而神秘的色彩,不足为凭。地质学家为我们揭开了红山之谜:在远古地质年代的造山运动中,赤峰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山体,主要有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质构成,一般的花岗岩中钾长石的含量约为44%左右。而红山的花岗岩中钾长石含量高达55%,造物主的慷慨,大自然的神威,把红山妆扮得火样撩人。

    驻足山脚,五峰突兀,神态各异;临风山颠,碧水粼粼,山水共长天一色。难怪6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作家老舍先生莅临红山脚下,陶醉在绮丽清新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诗意沛然,欣然命笔:

    塞上红山映碧池,

    茅亭望断柳丝丝,

    临风莫问秋消息,

    雁不思归花落迟。

    先生意犹未尽,作注曰:1961年秋初,来游红山新湖鱼池,峰红水碧,远望绿柳千行,风光不让江南,雁乐于此不思归矣。

    红山容颜独特,天生丽质,吸引众多文人游客纷至沓来。人们不仅观赏红山奇异的自然景观,更品味红山所代表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中外学者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边塞小城赤峰,对红山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考察。

    最早在赤峰进行考古调查的是日本人鸟居龙藏博士,从1906年开始的三年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赤峰。1914年鸟居龙藏发表了《东蒙的原始居民》一文,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赤峰大地的远古文明信息,随后有更多的东西方学者们接踵而至。1924年法兰西传教士桑志华、德日近来到赤峰进行考察,并对红山前一带的远古遗址进行了试掘,采集了许多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物。1930年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之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克服战乱、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毅然从东北经通辽从北部天山、林西、经棚来到赤峰,一路上采集了许多标本,并对英金河两岸,特别是红山前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1934年发表了《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的调查报告。至此,秀美的红山以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世界瞩目。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开始侵略我国东北,赤峰在1933年沦陷。早在1917年日本就在赤峰设立了日本驻热河领事馆,受鸟居龙藏影响开始收集和采集文物。1933年代领牟田哲二把红山一带出土的陶器、石器和青铜器,包括部分征掠文物,赠给了日本帝国大学的上治寅次郎。此后,牟田哲二又将一批贵重文物赠给了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同年秋,以德永垂康为首的满蒙调查团,在红山周围挖掘了几座石棺墓,采集了一批文物标本,并带走了全部文物。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滨田耕作等人的主持下,对红山后高出河床近百米的古文化遗存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尔后,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根据发现的大量文物资料,在1938年整理出版了《赤峰红山后》一书,详细分析了中国长城以北的这一重要的远古遗存。书中认为红山后遗址包括赤峰第一期文化和第二期文化,前者是来自甘肃的新石器文化;后者也是来自于西北,但更近些,大体上在今天呼和浩特一带,是游牧性质的青铜文化,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红山后发现的赤峰第一期文化,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塞外西辽河流域的赤峰,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一支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远古先民,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彩陶文化。这一发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也引发更多的深思和更多的困惑:赤峰第一期文化是外来的,还是土生的?这种文化所代表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子?赤峰第一期文化被第二期文化取代了,先民去了哪里?……许多睿智的头脑长期陷入萦徊困扰之中,因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火,为学者们对赤峰的进一步探索带来重重困难。

    爱国知识分子没有忘记肩上的职责,1943年考古学家李文信和佟柱臣先生又在赤峰英金河西岸进行了考古调查。当时佟柱臣先生还很年轻,利用在赤峰教书的机会,从事对东北历史和考古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考古事业有了迅速发展,考古工作者在西辽河流域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对以红山后为代表的赤峰第一期文化的分布范围、内涵、年代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辛勤工作,肯定了这一文化是独具特征的新石器文化。1954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兼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尹达先生发表了《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正式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

    为了揭开红山文化的神秘面纱,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又辛勤工作了近半个世纪,许多人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塞北的山川、河谷和盆地。

    红山文化的命名,使红山这座自然奇观又增添了浓重的人文历史内涵,成为赤峰的骄傲与自豪。红山文化时代,赤峰出现了文明的诸因素,成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作者:原赤峰学院历史系副主任,红山文化研究院院长。营口理工学院基础部副主任、教授)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盟市园地)红山礼赞
  • 赤峰市红山区东北隅,英金河东岸,一座赭红色的山峦突兀而起,奇峰陡峭,异石嶙峋,若艳阳高照,山体则灿若丹霞,在清澈的英金河水衬托下,宛如晶莹剔透的红玛瑙,楚楚动人。每当夕阳西下,残阳斜射赤壁,苍松翠柏间仿佛烈焰冲霄,气势如宏,巍巍壮观。这就是红山,山脚下的城市也因而得名“赤峰”。

    红山的颜色别具一格,群山相形见绌。为什么万山丛中一点红?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二郎神由渤海之滨赴天池为西王母祝寿,他肩挑两担宝藏来到英金河畔,恰逢发大水,咆哮泛滥的洪水挡住了去路。二郎神着急赶路,猛地跃起斜跨汹涌的英金河,肩上的扁担断裂,两担宝藏轰然落地,变成了两座山,疯狂的河水在山峰的阻挡下驯服了,缓缓绕道东去……。二郎神空手西去,西王母气恼之下打翻了胭脂盒,将其中的一座山染成了红色,这就是今天的红山,另一座便是南山,两山隔河相峙。

    神话总带有许多美好而神秘的色彩,不足为凭。地质学家为我们揭开了红山之谜:在远古地质年代的造山运动中,赤峰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山体,主要有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质构成,一般的花岗岩中钾长石的含量约为44%左右。而红山的花岗岩中钾长石含量高达55%,造物主的慷慨,大自然的神威,把红山妆扮得火样撩人。

    驻足山脚,五峰突兀,神态各异;临风山颠,碧水粼粼,山水共长天一色。难怪6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作家老舍先生莅临红山脚下,陶醉在绮丽清新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诗意沛然,欣然命笔:

    塞上红山映碧池,

    茅亭望断柳丝丝,

    临风莫问秋消息,

    雁不思归花落迟。

    先生意犹未尽,作注曰:1961年秋初,来游红山新湖鱼池,峰红水碧,远望绿柳千行,风光不让江南,雁乐于此不思归矣。

    红山容颜独特,天生丽质,吸引众多文人游客纷至沓来。人们不仅观赏红山奇异的自然景观,更品味红山所代表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中外学者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边塞小城赤峰,对红山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考察。

    最早在赤峰进行考古调查的是日本人鸟居龙藏博士,从1906年开始的三年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赤峰。1914年鸟居龙藏发表了《东蒙的原始居民》一文,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赤峰大地的远古文明信息,随后有更多的东西方学者们接踵而至。1924年法兰西传教士桑志华、德日近来到赤峰进行考察,并对红山前一带的远古遗址进行了试掘,采集了许多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物。1930年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之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克服战乱、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毅然从东北经通辽从北部天山、林西、经棚来到赤峰,一路上采集了许多标本,并对英金河两岸,特别是红山前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1934年发表了《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的调查报告。至此,秀美的红山以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世界瞩目。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开始侵略我国东北,赤峰在1933年沦陷。早在1917年日本就在赤峰设立了日本驻热河领事馆,受鸟居龙藏影响开始收集和采集文物。1933年代领牟田哲二把红山一带出土的陶器、石器和青铜器,包括部分征掠文物,赠给了日本帝国大学的上治寅次郎。此后,牟田哲二又将一批贵重文物赠给了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同年秋,以德永垂康为首的满蒙调查团,在红山周围挖掘了几座石棺墓,采集了一批文物标本,并带走了全部文物。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滨田耕作等人的主持下,对红山后高出河床近百米的古文化遗存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尔后,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根据发现的大量文物资料,在1938年整理出版了《赤峰红山后》一书,详细分析了中国长城以北的这一重要的远古遗存。书中认为红山后遗址包括赤峰第一期文化和第二期文化,前者是来自甘肃的新石器文化;后者也是来自于西北,但更近些,大体上在今天呼和浩特一带,是游牧性质的青铜文化,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红山后发现的赤峰第一期文化,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塞外西辽河流域的赤峰,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一支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远古先民,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彩陶文化。这一发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也引发更多的深思和更多的困惑:赤峰第一期文化是外来的,还是土生的?这种文化所代表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子?赤峰第一期文化被第二期文化取代了,先民去了哪里?……许多睿智的头脑长期陷入萦徊困扰之中,因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火,为学者们对赤峰的进一步探索带来重重困难。

    爱国知识分子没有忘记肩上的职责,1943年考古学家李文信和佟柱臣先生又在赤峰英金河西岸进行了考古调查。当时佟柱臣先生还很年轻,利用在赤峰教书的机会,从事对东北历史和考古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考古事业有了迅速发展,考古工作者在西辽河流域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对以红山后为代表的赤峰第一期文化的分布范围、内涵、年代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辛勤工作,肯定了这一文化是独具特征的新石器文化。1954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兼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尹达先生发表了《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正式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

    为了揭开红山文化的神秘面纱,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又辛勤工作了近半个世纪,许多人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塞北的山川、河谷和盆地。

    红山文化的命名,使红山这座自然奇观又增添了浓重的人文历史内涵,成为赤峰的骄傲与自豪。红山文化时代,赤峰出现了文明的诸因素,成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作者:原赤峰学院历史系副主任,红山文化研究院院长。营口理工学院基础部副主任、教授)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