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五期
  • (史海钩沉)戈壁荒漠中的黑水城
  •     黑水城,俗称黑城或黑城子,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欧洲的探险家掀起了对亚洲中部地区探险考察活动的热潮。清朝末期由于政治腐败,国势衰弱,不少外国探险家们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探险考察活动的过程中,大肆盗掘文物,使新疆、敦煌等地的文化遗产遭受到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地处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同样受到探险者的关注,黑水城便是探险考察的首选之地,以俄国人科兹洛夫盗掘额济纳黑水城西夏文物和文书最为昭著。

      1907年秋,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受沙皇地理学会的指派,开始了对蒙古四川为期两年的探险考察活动。考察队由14人组成,其中10人是士兵护卫队员。他们离开圣彼德堡后沿着色楞格河南下,途经外蒙古的恰克图,穿越在蒙古高原茫茫戈壁,向额济纳行进。自外蒙古扎萨克图汗盟起,他就不断地向沿途的当地人询问有关死亡之城哈拉浩特的情况和传说。此前,科兹洛夫早已从波塔宁《中国的唐古特西藏边区和党中央蒙古》一书中得到哈拉浩特的信息,前往这座古城是他深藏在内心早有的一个秘密。考察队长途跋涉进入额济纳进行所谓的探险考察活动,其探险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黑水城寻找宝物。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公元1908319日),科兹洛夫组织了“死城之旅”远征队,带着从当地雇用的向导和少量的食物及挖掘工具走进了这座古城。科兹洛夫率领护卫队在古城内到处乱挖乱掘,试图找到传说中黑将军埋藏在城里的财宝。科兹洛夫首次挖掘,就掘获了大批西夏文书和文物,将所获文物用骆驼运往俄国圣彼德堡。由于供给不足,探险队离开额济纳黑水城继续前往阿拉善定远营,向青藏高原进发。这批文物很快引起俄国学术界的重视,俄国地理学会立即通知科兹洛夫取消其在青海等地的探险计划,将所有精力集中到对哈拉浩特的发掘上,于是考察队从拉卜楞寺折回阿拉善重返黑水城。

      1909522,探险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次来到这里肆无忌惮地对黑水城进行挖掘。死亡之城复活了,深藏于戈壁荒漠的古城哈拉浩特一时间便人来人往,工具鸣响,荒废的古城被搅扰的尘土飞扬。直到他们对城内的挖掘弄得疲倦之后,又将贪欲的目光转向城外的其它地方。特别是在黑水城以西干涸河床的岸边,盗掘一座被称为“苏波尔盖”的佛塔时,获得了数量惊人的西夏文物,所掠文物比上次更多也更加丰富。这些文物一经公布引起国际上的注视,轰动了考古界和史学界。1914年,英人斯坦因也来到黑水城进行盗掘。1923年,美国人华尔纳和杰恩远涉重洋到达黑水城进行挖掘,致使黑水城大量珍贵文物和文书流散于世界各地。

      1927年,以瑞典人斯文·赫定和北京大学徐炳昶教授组成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了黑水城以及额济纳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额济纳旗先后隶属于甘肃省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工作者多次前往黑水城进行了调查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64年公布黑水城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625,黑水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居延遗址。

      一、黑水城地理位置及自然人文环境

      黑水城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西北距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22.6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1°08.591?,北纬41°45.861?,海拔高度940,城址坐落在额济纳河下游一片开阔的砾石滩上。额济纳河古称“弱水”或“黑水”,黑水城以黑水而得名。从卫星遥感图像中可以清楚地判读到,额济纳河水系下游支流曾环绕黑水城向东北方向流去,注入居延泽。

      黑水城遗址处在戈壁荒漠之中,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悬殊,最高气温达到4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5毫米以下,强烈的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盛行西北风,风蚀剧烈,最大风力大于8级。地貌以戈壁沙漠为主,地表风蚀残丘植被稀疏,主要生长着低矮的灌木红柳和梭梭等耐旱沙生植物。由于这一区域极度干旱少雨,每年春夏沙尘弥漫,大风卷着肆虐的黄沙侵入城池。干涸的河床以及荒废的屯田区淤积起了无数高大的沙包,荒漠寸草不生,土地沙化严重,地理环境极其恶劣。因此,在这样的气候环境里,才能使得地表建筑和埋藏于地下的有机物质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额济纳地区正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额济纳河自南向北贯穿于戈壁,河谷又是古代游牧民族从北方草原南下进入河西走廊的理想通道。弱水居延,远控大漠,近卫肃、甘二州,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文献记载,新石器时代,以古弱水流域形成的绿洲,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夏、商、周至战国时期,这里生活着以游牧和狩猎为主的氏族部落,绿洲则在史籍文献当中被冠以了“弱水”、“流沙”和“大泽”等名称。秦汉之际,北方匈奴人南下来到水草丰饶、林深叶茂的绿洲,赶走了栖息在绿洲地带的乌孙和月氏部人。入居绿洲的匈奴“居延”族人,用他们的族名给这个地方命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用兵匈奴,打败匈奴浑邪王和体屠王部众收复了河西,把居延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使之从此与中原王朝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西汉王朝在这里筑遮虏障,遣派戍卒,置县移民屯田垦殖,守塞开边,居延之地成为汉代统治者保卫丝绸之路的前哨营垒。北魏时期,居延一带仍是土地沃野,大宜耕种自给和籍兽自供的景象。北周、隋唐时,在居延设同城镇、安北都护府、宁寇军,仍然修渠筑坝大兴水利,以屯田治农桑为第一要务。夏元时期,继承汉唐之制,沿河开凿渠道,水利渠道设施的兴建,使农业灌溉和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元顺帝退出大都以后,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北走和林,公元1371年,改年号为宣光,国号仍称大元,史称北元。这一地区仍然居住着北元军队和居民,继续沿用甘肃行中书省、河西陇北道肃政廉防司、亦集乃路总管府等原有的官署和职官名称。北元宣光二年,明军攻占亦集乃城后放弃了这一地区。

      汉开河西以后,历朝政权均在居延地区建制戍边。各族统治时期,大面积屯垦土地,利用额济纳河水灌溉农田草场,发展农牧经济,农业耕作技术水平与中原大体相同。当时的居延绿洲地带宜农宜牧,生态环境良好,居住着较多的人口。北元以后,亦集乃地区政权机构瘫痪,居民内迁,河渠淤塞,由于河水流量减少断流改道,致使屯垦区荒废,良田逐渐退化变为荒漠。如今,蜿蜒干涸的古河道依然萦绕着黑水城,四处都是枯死的胡杨树和红柳,荒漠中纵横交错的农田水渠和房屋遗迹清晰可见。黑水城历史盛衰演变与额济纳河流变迁有紧密的联系。

      二、黑水城的建立和西夏王朝

      公元1113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在广阔的西北部建立了雄踞一方的封建国家政权西夏王朝,长期与宋和辽金对峙鼎足,居延地区就在其统辖的势力范围之内。

      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李元昊攻打回鹘,收取了河西重地甘州。西夏广运二年(公元1035年),再次出兵攻打回鹘,取得瓜、沙、肃三州。为进一步消除后顾之忧,防卫吐蕃和回鹘进犯,翌年,西夏在居延地区设立了军事重镇黑水城,着力用兵河西。

      李元昊称帝建国,为了加强对境内广大党项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统治,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施政措施,增强军事力量,在国内诸州布兵设立了监军司。西夏在居延地区实行移民筑城屯戍,设置了黑水镇燕军司,稳定了这一地区,成为西夏国西部的一道屏障,承担着守卫西夏王朝西北边疆的重任。

      黑水城的设立,为西夏国开拓河西确立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战略奠定了更加坚实基础,在扩张西部的军事战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河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开发西北地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国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稳定统辖着22州,包括今内蒙古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及宁夏、甘肃、陕北等广大地区。

      党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是社会重要的经济支柱,黑水地区有广阔的牧场,是西夏重要的畜牧生产基地。围绕流经黑水城的黑水河支流两岸,有大面积可以耕种的土壤和放牧的草场,农户种植兼营畜牧,而且水利灌溉十分方便,能够生产较多的粮食,农牧业经济自给自足,基本可以保障这一地区居民生活的需要。居住在黑水城一带的居民处于半农半牧的生活,以分散的家户为单位和小农经济为基础,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等其他经济。黑水城方圆数公里均可看到大小纵横交错的水渠、农田和聚落房舍、佛塔和寺庙等遗迹,地表散落着瓷器的碎片,荒漠中随处可见遗弃的石杵、石臼、石碾和石磨等生产工具,反映了这一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自给自足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基本特征。经调查发现,黑水城东北12公里处有西夏时期的庙址,在黑水城以西和东部的荒漠地带还遗留着西夏建造的多处寺庙和佛塔遗迹,这些遗址证明了当时西夏居民活动的范围。此外,在温图高勒(拐子湖)发现了城址和烽燧,初步判断属于西夏时期。

      从史金波《西夏时期的黑水城社会》论述中得知,黑水城作为一座城市,不仅在城内设有官府、学校和寺庙等机构,还有营运的商铺和作坊等场所。城内居住着商业和手工业者,城外分布有大量的农牧民,社区农村有多层组织管理和完备的户籍制制度。当时黑水城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成为这一地区经济贸易、军事、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经考古发掘和出土文书证实,这座城址是西夏黑水城、元代亦集乃故城。黑水城是西夏黑水镇燕军司治所,作为边徼重地,形势险要。已探明的西夏黑水城遗址平面呈方形,迭压在元代亦集乃故城之下。西夏黑水城,城墙平地起筑,墙体夯筑。每边长约238,正南设城门,加筑有瓮城、马面、角台等设施。这些筑城的特点与辽、金、元时期边堡关城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

      三、黑水城的消亡与元朝蒙古

      西夏天庆十二年(公元1205年),蒙古向西夏国首次显示了其强大的武力,派兵自黑水城北,由居延海沿黑水而上攻入河西,并且纵兵瓜、沙诸州进行掳掠。黑水城出土文书记载了西夏献宗乾定二年(公元1224年),黑水城一名守将仁勇请求调离黑水城的呈文。此时,孤悬大漠的黑水城,已处于粮草不继、朝不保夕的地步,黑水城处在危难的困境之中,摇摇欲坠。故守将仁勇以借七十七岁高龄老母在堂因有重病为由,呈请“议司”转任就近“司院”任职。也正是这一时期,黑水城及西夏王朝正面临着灭亡的厄运。

      西夏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亲自统兵10万,先攻破西夏的军事重镇黑水城和兀刺海城(今乌拉特中旗),而后一路攻取瓜州、沙州、肃州、甘州和凉州等地,东向西夏都城进军,一年后西夏灭亡。西夏立国近200年,以党项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多民族,建立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封建地方割据政权,在蒙古大军的铁骑之下,彻底土崩瓦解。

      元朝建立后,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派遣军队驻防黑水城。元朝在党中央设中书省,下设行省,亦集乃路则属于甘肃行省。

      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沿古丝绸之路东行,由甘州(今甘肃张掖)沿弱水而行向东,曾经过亦集乃城,他在其《行记》中记述:“以此甘州城首途,若骑行16日,可抵一城,名曰‘亦集乃’。城在北方沙漠边界,属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颇有骆驼牲畜”。元朝称党项为唐兀或唐古特(忒)人,划入二等居民,这时的黑水城,已经是元朝蒙古帝国的一座边防重镇。元世祖忽必烈为讨伐海都之叛,解除西北方面的威胁,于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在黑水城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管辖这一地区及西宁、山丹两州。

      亦集乃(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元朝在亦集乃设置了纳邻驿道,以沟通南北和东西的交通与联系。通往岭北行省的驿路分为帖里干、木林、纳邻三条驿道,亦集乃路境内的驿路被称为纳邻驿道。蒙古语“纳邻”是小的意思,即驿路小道。这条驿道东起东胜州,西行至宁夏路,再转亦集乃路北上到达和林(今蒙古国),全程共47站。东胜以东可接大都、上都和大同路的驿路。宁夏以西是甘肃纳邻驿,有24站,其中哈剌兀孙管理19站。哈剌兀孙(哈拉乌苏)与亦集乃分别是蒙古语和党项语黑水的意思,所以哈剌兀孙就是亦集乃。亦集乃作为中原至漠北纳邻驿道的交通要冲,地里位置十分重要,元朝通报军情急务就是走这条驿道。从亦集乃北行到达和林,是由悬带金银令牌的使臣,通报军情机密重事使行的专用驿道。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来的黑水城已不能满足居住生活需要,元王朝在西夏黑水城的基础上扩筑和改造了原来的城池,在城内修建了总管府衙署等坊巷设施。扩建后的城区,要比原来的黑水城面积大了近3倍,不仅增加了城区面积,而且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当时的城区内,分布有街市、官署,驿站、学府、寺院等区域和百姓、官员、兵卒的住宅区;有直通城门的东、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组成的整齐街道。街道两侧,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馆、酒店、客栈、钱庄、杂货店、衣帛行、马具作坊等。并有马市、柴市及交换农牧产品的互市场所。

      元朝从各地迁来许多汉族和蒙古族人,利用额济纳河的水利资源开渠造田,与当地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并调集甘州屯田新军200人在亦集乃开凿合即渠,屯田达90余顷。此外,西夏时期的灌溉水渠也得以充分利用。黑水城出土汉文文书所见灌溉渠道就有本渠、合即渠、额迷渠、吾即渠、泉水渠、沙立渠、耳卜渠、玉朴渠等渠,反映出了亦集乃地区大规模移民屯田的情况。在实地调查中,以黑水城为中心向北10公里至温都格城;从伊肯河东岸的 **查干,向东至额日古哈拉30公里的范围内均有屯田、水渠和村落房舍的遗迹。在伊肯河布敦博勒格处,有一条干涸的古河道向东北方向延伸经黑水城,这些遗迹基本都分布在这条断流干涸的河床两岸。

      吴宏岐在《〈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灌溉渠道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推算出元代亦集乃路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近5000人,居住在城内及关厢的非农业人口在3000人以内,从事畜牧业的人口不少于2000人。如果将各类人户全部考虑在内,当时居住在亦集乃路一带的固定人口约有10000人之多。这一时期亦集乃地区农业、商贸、宗教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城内十分繁荣,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区和繁华热闹的街市,成为亦集乃路政治、军事、商贸、宗教和文化的中心。

      元朝灭亡后,北元政权与明王朝共存,亦集乃路属北元管辖。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征西将军冯胜率西路大军,以傅友德为先锋,率五千骑直取西凉、永昌、山丹,再攻亦集乃,守将卜颜帖木尔以城降,居民被强迫迁入内地,亦集乃地区成为肃州卫和甘州卫边外之地。是年末,北元军队又重新占据了亦集乃城,此时经历兵火之灾的亦集乃城,仅是驻军的孤城。为清除北元残余势力,明军多次进军亦集乃地区,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79年),西平侯沐英兵出宁夏,历贺兰山,涉流沙,至亦集乃,擒元将脱火赤。黑水城历经时断时续的战争,城中主要建筑物被大火焚毁,伴随战争的破坏与环境的变化黑水城最终废弃。黑水城失去了当年的繁华与喧嚣,成为一片废墟,留下了无限迷幻的色彩与传说。

      四、黑水城遗址现存状况

      废弃后的黑水城一片残垣断壁,但分布在城内的地表建筑物,大体范围尚可辨认。遗留在戈壁荒漠的城址、佛塔及地表建筑被风沙剥蚀得裂痕斑斑,遗址周围堆积了连绵沙丘,受风力作用沙丘在不断地移动变化危害着城址。虽然遗址四周墙体已有半数被流沙掩埋,但夯筑的城墙整体上依然保存完好,高耸的城墙轮廓清晰,城址和附着在墙体的马面等建筑仍然坚固。

      1983年至198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两次在黑水城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1000平方米,基本揭露了城内主要部分的建筑遗址,取得了这座城址建置沿革和城市布局的考古资料,出土了部分文书和其它文物。经考古发掘证实,黑水城遗址为早、晚两座城址迭压在一起。外围大城是元代扩建的亦集乃路故城,也就是人们今天所看到黑城遗址的规模。小城(西夏黑水城)被圈围在大城(元代亦集乃城)内东北隅,小城东、北两道墙体压在大城之下,后期修筑大城时作为基础使用并将墙体向前延伸,西、南两面城垣被元代居民改造利用,分解为不相连属的数段。

      已查明黑水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墙体夯筑,夯土层含较多的河泥及沙粒。东西长421,南北宽374。墙基宽12.5,顶部宽在4左右,城墙平均高度10。城址东西两侧设错对而开的城门,城门外拱卫正方形瓮城,城外还建以护城的羊马墙。城四角设置向外突出的圆形脚台,城垣外侧设马面19个,内侧有登城马道7处,城墙上部建有女墙。城内有东西向主要大街4条,南北向径路6条。总管府等路府司属的官衙和住宅等建筑,主要分布在扩建的大城以内,城外周边随处都是废弃的屯垦水渠和房屋废墟。佛塔佛寺散见于城内及城外,西北角分布较为集中,城外西南角建有一座伊斯兰清真寺。城东关厢地带还分布着大片密集的民居遗迹,古城外围发现多处墓地。

      黑水城遗址完全暴露于旷野之中,所处区域刮风频率较多,而且风力很大。风沙围绕着黑水城遗址的残垣不断侵蚀,对遗址形成有规律性的破坏。墙体被强劲的大风层层剥蚀或风蚀成空洞,部分墙体被大风吹成豁口塑之空中楼阁。墙体内侧已出现多处坍塌和开裂,城门瓮城毁损严重,夯土垛块脱离原墙体,向西北方向下沉、滑落,处于倾圮状态,险情十分严重,构成安全隐患。对比照片资料,大部分城墙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工作条件简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人逐年增多,给黑水城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游客沿着沙丘随意攀登城墙,特别是西城墙的南段部分墙体,已被游人踩踏形成了多处巨大的豁口,这些豁口成为游客进入城内的主要通道,原本高耸的城墙,遭受践踏之后变得越来越低矮。城墙本体不仅遭到人为和自然破坏,地表散落的陶瓷残片也已经变得十分稀少。

      黑水城遗址是举世文明的历史遗存,出土了大量的文书和文物,是研究西夏和元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黑水城遗址是历史文明发展的标志和见证,也是历史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在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文物》第7期,文物出版社,1987年。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物》(汉文文书卷),科学出版社,1991年。

      李尉:《简明西夏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逸友:《黑城文书所见的元代纳邻道站赤》,《文物》第7期,文物出版社,1987年。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

      科兹洛夫:《死城之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白滨:《寻找遗忘的王朝》,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

      吴峰云、杨秀山:《探寻西夏文明》,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额济纳旗志编纂委员会:《额济纳旗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

            (作者: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

                                                       本文责编:姚思泰

  • (史海钩沉)戈壁荒漠中的黑水城
  •     黑水城,俗称黑城或黑城子,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欧洲的探险家掀起了对亚洲中部地区探险考察活动的热潮。清朝末期由于政治腐败,国势衰弱,不少外国探险家们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探险考察活动的过程中,大肆盗掘文物,使新疆、敦煌等地的文化遗产遭受到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地处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同样受到探险者的关注,黑水城便是探险考察的首选之地,以俄国人科兹洛夫盗掘额济纳黑水城西夏文物和文书最为昭著。

      1907年秋,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受沙皇地理学会的指派,开始了对蒙古四川为期两年的探险考察活动。考察队由14人组成,其中10人是士兵护卫队员。他们离开圣彼德堡后沿着色楞格河南下,途经外蒙古的恰克图,穿越在蒙古高原茫茫戈壁,向额济纳行进。自外蒙古扎萨克图汗盟起,他就不断地向沿途的当地人询问有关死亡之城哈拉浩特的情况和传说。此前,科兹洛夫早已从波塔宁《中国的唐古特西藏边区和党中央蒙古》一书中得到哈拉浩特的信息,前往这座古城是他深藏在内心早有的一个秘密。考察队长途跋涉进入额济纳进行所谓的探险考察活动,其探险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黑水城寻找宝物。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公元1908319日),科兹洛夫组织了“死城之旅”远征队,带着从当地雇用的向导和少量的食物及挖掘工具走进了这座古城。科兹洛夫率领护卫队在古城内到处乱挖乱掘,试图找到传说中黑将军埋藏在城里的财宝。科兹洛夫首次挖掘,就掘获了大批西夏文书和文物,将所获文物用骆驼运往俄国圣彼德堡。由于供给不足,探险队离开额济纳黑水城继续前往阿拉善定远营,向青藏高原进发。这批文物很快引起俄国学术界的重视,俄国地理学会立即通知科兹洛夫取消其在青海等地的探险计划,将所有精力集中到对哈拉浩特的发掘上,于是考察队从拉卜楞寺折回阿拉善重返黑水城。

      1909522,探险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次来到这里肆无忌惮地对黑水城进行挖掘。死亡之城复活了,深藏于戈壁荒漠的古城哈拉浩特一时间便人来人往,工具鸣响,荒废的古城被搅扰的尘土飞扬。直到他们对城内的挖掘弄得疲倦之后,又将贪欲的目光转向城外的其它地方。特别是在黑水城以西干涸河床的岸边,盗掘一座被称为“苏波尔盖”的佛塔时,获得了数量惊人的西夏文物,所掠文物比上次更多也更加丰富。这些文物一经公布引起国际上的注视,轰动了考古界和史学界。1914年,英人斯坦因也来到黑水城进行盗掘。1923年,美国人华尔纳和杰恩远涉重洋到达黑水城进行挖掘,致使黑水城大量珍贵文物和文书流散于世界各地。

      1927年,以瑞典人斯文·赫定和北京大学徐炳昶教授组成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了黑水城以及额济纳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额济纳旗先后隶属于甘肃省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工作者多次前往黑水城进行了调查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64年公布黑水城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625,黑水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居延遗址。

      一、黑水城地理位置及自然人文环境

      黑水城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西北距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22.6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1°08.591?,北纬41°45.861?,海拔高度940,城址坐落在额济纳河下游一片开阔的砾石滩上。额济纳河古称“弱水”或“黑水”,黑水城以黑水而得名。从卫星遥感图像中可以清楚地判读到,额济纳河水系下游支流曾环绕黑水城向东北方向流去,注入居延泽。

      黑水城遗址处在戈壁荒漠之中,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悬殊,最高气温达到4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5毫米以下,强烈的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盛行西北风,风蚀剧烈,最大风力大于8级。地貌以戈壁沙漠为主,地表风蚀残丘植被稀疏,主要生长着低矮的灌木红柳和梭梭等耐旱沙生植物。由于这一区域极度干旱少雨,每年春夏沙尘弥漫,大风卷着肆虐的黄沙侵入城池。干涸的河床以及荒废的屯田区淤积起了无数高大的沙包,荒漠寸草不生,土地沙化严重,地理环境极其恶劣。因此,在这样的气候环境里,才能使得地表建筑和埋藏于地下的有机物质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额济纳地区正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额济纳河自南向北贯穿于戈壁,河谷又是古代游牧民族从北方草原南下进入河西走廊的理想通道。弱水居延,远控大漠,近卫肃、甘二州,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文献记载,新石器时代,以古弱水流域形成的绿洲,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夏、商、周至战国时期,这里生活着以游牧和狩猎为主的氏族部落,绿洲则在史籍文献当中被冠以了“弱水”、“流沙”和“大泽”等名称。秦汉之际,北方匈奴人南下来到水草丰饶、林深叶茂的绿洲,赶走了栖息在绿洲地带的乌孙和月氏部人。入居绿洲的匈奴“居延”族人,用他们的族名给这个地方命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用兵匈奴,打败匈奴浑邪王和体屠王部众收复了河西,把居延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使之从此与中原王朝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西汉王朝在这里筑遮虏障,遣派戍卒,置县移民屯田垦殖,守塞开边,居延之地成为汉代统治者保卫丝绸之路的前哨营垒。北魏时期,居延一带仍是土地沃野,大宜耕种自给和籍兽自供的景象。北周、隋唐时,在居延设同城镇、安北都护府、宁寇军,仍然修渠筑坝大兴水利,以屯田治农桑为第一要务。夏元时期,继承汉唐之制,沿河开凿渠道,水利渠道设施的兴建,使农业灌溉和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元顺帝退出大都以后,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北走和林,公元1371年,改年号为宣光,国号仍称大元,史称北元。这一地区仍然居住着北元军队和居民,继续沿用甘肃行中书省、河西陇北道肃政廉防司、亦集乃路总管府等原有的官署和职官名称。北元宣光二年,明军攻占亦集乃城后放弃了这一地区。

      汉开河西以后,历朝政权均在居延地区建制戍边。各族统治时期,大面积屯垦土地,利用额济纳河水灌溉农田草场,发展农牧经济,农业耕作技术水平与中原大体相同。当时的居延绿洲地带宜农宜牧,生态环境良好,居住着较多的人口。北元以后,亦集乃地区政权机构瘫痪,居民内迁,河渠淤塞,由于河水流量减少断流改道,致使屯垦区荒废,良田逐渐退化变为荒漠。如今,蜿蜒干涸的古河道依然萦绕着黑水城,四处都是枯死的胡杨树和红柳,荒漠中纵横交错的农田水渠和房屋遗迹清晰可见。黑水城历史盛衰演变与额济纳河流变迁有紧密的联系。

      二、黑水城的建立和西夏王朝

      公元1113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在广阔的西北部建立了雄踞一方的封建国家政权西夏王朝,长期与宋和辽金对峙鼎足,居延地区就在其统辖的势力范围之内。

      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李元昊攻打回鹘,收取了河西重地甘州。西夏广运二年(公元1035年),再次出兵攻打回鹘,取得瓜、沙、肃三州。为进一步消除后顾之忧,防卫吐蕃和回鹘进犯,翌年,西夏在居延地区设立了军事重镇黑水城,着力用兵河西。

      李元昊称帝建国,为了加强对境内广大党项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统治,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施政措施,增强军事力量,在国内诸州布兵设立了监军司。西夏在居延地区实行移民筑城屯戍,设置了黑水镇燕军司,稳定了这一地区,成为西夏国西部的一道屏障,承担着守卫西夏王朝西北边疆的重任。

      黑水城的设立,为西夏国开拓河西确立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战略奠定了更加坚实基础,在扩张西部的军事战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河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开发西北地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国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稳定统辖着22州,包括今内蒙古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及宁夏、甘肃、陕北等广大地区。

      党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是社会重要的经济支柱,黑水地区有广阔的牧场,是西夏重要的畜牧生产基地。围绕流经黑水城的黑水河支流两岸,有大面积可以耕种的土壤和放牧的草场,农户种植兼营畜牧,而且水利灌溉十分方便,能够生产较多的粮食,农牧业经济自给自足,基本可以保障这一地区居民生活的需要。居住在黑水城一带的居民处于半农半牧的生活,以分散的家户为单位和小农经济为基础,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等其他经济。黑水城方圆数公里均可看到大小纵横交错的水渠、农田和聚落房舍、佛塔和寺庙等遗迹,地表散落着瓷器的碎片,荒漠中随处可见遗弃的石杵、石臼、石碾和石磨等生产工具,反映了这一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自给自足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基本特征。经调查发现,黑水城东北12公里处有西夏时期的庙址,在黑水城以西和东部的荒漠地带还遗留着西夏建造的多处寺庙和佛塔遗迹,这些遗址证明了当时西夏居民活动的范围。此外,在温图高勒(拐子湖)发现了城址和烽燧,初步判断属于西夏时期。

      从史金波《西夏时期的黑水城社会》论述中得知,黑水城作为一座城市,不仅在城内设有官府、学校和寺庙等机构,还有营运的商铺和作坊等场所。城内居住着商业和手工业者,城外分布有大量的农牧民,社区农村有多层组织管理和完备的户籍制制度。当时黑水城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成为这一地区经济贸易、军事、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经考古发掘和出土文书证实,这座城址是西夏黑水城、元代亦集乃故城。黑水城是西夏黑水镇燕军司治所,作为边徼重地,形势险要。已探明的西夏黑水城遗址平面呈方形,迭压在元代亦集乃故城之下。西夏黑水城,城墙平地起筑,墙体夯筑。每边长约238,正南设城门,加筑有瓮城、马面、角台等设施。这些筑城的特点与辽、金、元时期边堡关城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

      三、黑水城的消亡与元朝蒙古

      西夏天庆十二年(公元1205年),蒙古向西夏国首次显示了其强大的武力,派兵自黑水城北,由居延海沿黑水而上攻入河西,并且纵兵瓜、沙诸州进行掳掠。黑水城出土文书记载了西夏献宗乾定二年(公元1224年),黑水城一名守将仁勇请求调离黑水城的呈文。此时,孤悬大漠的黑水城,已处于粮草不继、朝不保夕的地步,黑水城处在危难的困境之中,摇摇欲坠。故守将仁勇以借七十七岁高龄老母在堂因有重病为由,呈请“议司”转任就近“司院”任职。也正是这一时期,黑水城及西夏王朝正面临着灭亡的厄运。

      西夏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亲自统兵10万,先攻破西夏的军事重镇黑水城和兀刺海城(今乌拉特中旗),而后一路攻取瓜州、沙州、肃州、甘州和凉州等地,东向西夏都城进军,一年后西夏灭亡。西夏立国近200年,以党项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多民族,建立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封建地方割据政权,在蒙古大军的铁骑之下,彻底土崩瓦解。

      元朝建立后,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派遣军队驻防黑水城。元朝在党中央设中书省,下设行省,亦集乃路则属于甘肃行省。

      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沿古丝绸之路东行,由甘州(今甘肃张掖)沿弱水而行向东,曾经过亦集乃城,他在其《行记》中记述:“以此甘州城首途,若骑行16日,可抵一城,名曰‘亦集乃’。城在北方沙漠边界,属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颇有骆驼牲畜”。元朝称党项为唐兀或唐古特(忒)人,划入二等居民,这时的黑水城,已经是元朝蒙古帝国的一座边防重镇。元世祖忽必烈为讨伐海都之叛,解除西北方面的威胁,于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在黑水城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管辖这一地区及西宁、山丹两州。

      亦集乃(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元朝在亦集乃设置了纳邻驿道,以沟通南北和东西的交通与联系。通往岭北行省的驿路分为帖里干、木林、纳邻三条驿道,亦集乃路境内的驿路被称为纳邻驿道。蒙古语“纳邻”是小的意思,即驿路小道。这条驿道东起东胜州,西行至宁夏路,再转亦集乃路北上到达和林(今蒙古国),全程共47站。东胜以东可接大都、上都和大同路的驿路。宁夏以西是甘肃纳邻驿,有24站,其中哈剌兀孙管理19站。哈剌兀孙(哈拉乌苏)与亦集乃分别是蒙古语和党项语黑水的意思,所以哈剌兀孙就是亦集乃。亦集乃作为中原至漠北纳邻驿道的交通要冲,地里位置十分重要,元朝通报军情急务就是走这条驿道。从亦集乃北行到达和林,是由悬带金银令牌的使臣,通报军情机密重事使行的专用驿道。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来的黑水城已不能满足居住生活需要,元王朝在西夏黑水城的基础上扩筑和改造了原来的城池,在城内修建了总管府衙署等坊巷设施。扩建后的城区,要比原来的黑水城面积大了近3倍,不仅增加了城区面积,而且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当时的城区内,分布有街市、官署,驿站、学府、寺院等区域和百姓、官员、兵卒的住宅区;有直通城门的东、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组成的整齐街道。街道两侧,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馆、酒店、客栈、钱庄、杂货店、衣帛行、马具作坊等。并有马市、柴市及交换农牧产品的互市场所。

      元朝从各地迁来许多汉族和蒙古族人,利用额济纳河的水利资源开渠造田,与当地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并调集甘州屯田新军200人在亦集乃开凿合即渠,屯田达90余顷。此外,西夏时期的灌溉水渠也得以充分利用。黑水城出土汉文文书所见灌溉渠道就有本渠、合即渠、额迷渠、吾即渠、泉水渠、沙立渠、耳卜渠、玉朴渠等渠,反映出了亦集乃地区大规模移民屯田的情况。在实地调查中,以黑水城为中心向北10公里至温都格城;从伊肯河东岸的 **查干,向东至额日古哈拉30公里的范围内均有屯田、水渠和村落房舍的遗迹。在伊肯河布敦博勒格处,有一条干涸的古河道向东北方向延伸经黑水城,这些遗迹基本都分布在这条断流干涸的河床两岸。

      吴宏岐在《〈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灌溉渠道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推算出元代亦集乃路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近5000人,居住在城内及关厢的非农业人口在3000人以内,从事畜牧业的人口不少于2000人。如果将各类人户全部考虑在内,当时居住在亦集乃路一带的固定人口约有10000人之多。这一时期亦集乃地区农业、商贸、宗教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城内十分繁荣,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区和繁华热闹的街市,成为亦集乃路政治、军事、商贸、宗教和文化的中心。

      元朝灭亡后,北元政权与明王朝共存,亦集乃路属北元管辖。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征西将军冯胜率西路大军,以傅友德为先锋,率五千骑直取西凉、永昌、山丹,再攻亦集乃,守将卜颜帖木尔以城降,居民被强迫迁入内地,亦集乃地区成为肃州卫和甘州卫边外之地。是年末,北元军队又重新占据了亦集乃城,此时经历兵火之灾的亦集乃城,仅是驻军的孤城。为清除北元残余势力,明军多次进军亦集乃地区,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79年),西平侯沐英兵出宁夏,历贺兰山,涉流沙,至亦集乃,擒元将脱火赤。黑水城历经时断时续的战争,城中主要建筑物被大火焚毁,伴随战争的破坏与环境的变化黑水城最终废弃。黑水城失去了当年的繁华与喧嚣,成为一片废墟,留下了无限迷幻的色彩与传说。

      四、黑水城遗址现存状况

      废弃后的黑水城一片残垣断壁,但分布在城内的地表建筑物,大体范围尚可辨认。遗留在戈壁荒漠的城址、佛塔及地表建筑被风沙剥蚀得裂痕斑斑,遗址周围堆积了连绵沙丘,受风力作用沙丘在不断地移动变化危害着城址。虽然遗址四周墙体已有半数被流沙掩埋,但夯筑的城墙整体上依然保存完好,高耸的城墙轮廓清晰,城址和附着在墙体的马面等建筑仍然坚固。

      1983年至198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两次在黑水城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1000平方米,基本揭露了城内主要部分的建筑遗址,取得了这座城址建置沿革和城市布局的考古资料,出土了部分文书和其它文物。经考古发掘证实,黑水城遗址为早、晚两座城址迭压在一起。外围大城是元代扩建的亦集乃路故城,也就是人们今天所看到黑城遗址的规模。小城(西夏黑水城)被圈围在大城(元代亦集乃城)内东北隅,小城东、北两道墙体压在大城之下,后期修筑大城时作为基础使用并将墙体向前延伸,西、南两面城垣被元代居民改造利用,分解为不相连属的数段。

      已查明黑水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墙体夯筑,夯土层含较多的河泥及沙粒。东西长421,南北宽374。墙基宽12.5,顶部宽在4左右,城墙平均高度10。城址东西两侧设错对而开的城门,城门外拱卫正方形瓮城,城外还建以护城的羊马墙。城四角设置向外突出的圆形脚台,城垣外侧设马面19个,内侧有登城马道7处,城墙上部建有女墙。城内有东西向主要大街4条,南北向径路6条。总管府等路府司属的官衙和住宅等建筑,主要分布在扩建的大城以内,城外周边随处都是废弃的屯垦水渠和房屋废墟。佛塔佛寺散见于城内及城外,西北角分布较为集中,城外西南角建有一座伊斯兰清真寺。城东关厢地带还分布着大片密集的民居遗迹,古城外围发现多处墓地。

      黑水城遗址完全暴露于旷野之中,所处区域刮风频率较多,而且风力很大。风沙围绕着黑水城遗址的残垣不断侵蚀,对遗址形成有规律性的破坏。墙体被强劲的大风层层剥蚀或风蚀成空洞,部分墙体被大风吹成豁口塑之空中楼阁。墙体内侧已出现多处坍塌和开裂,城门瓮城毁损严重,夯土垛块脱离原墙体,向西北方向下沉、滑落,处于倾圮状态,险情十分严重,构成安全隐患。对比照片资料,大部分城墙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工作条件简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人逐年增多,给黑水城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游客沿着沙丘随意攀登城墙,特别是西城墙的南段部分墙体,已被游人踩踏形成了多处巨大的豁口,这些豁口成为游客进入城内的主要通道,原本高耸的城墙,遭受践踏之后变得越来越低矮。城墙本体不仅遭到人为和自然破坏,地表散落的陶瓷残片也已经变得十分稀少。

      黑水城遗址是举世文明的历史遗存,出土了大量的文书和文物,是研究西夏和元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黑水城遗址是历史文明发展的标志和见证,也是历史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在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文物》第7期,文物出版社,1987年。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物》(汉文文书卷),科学出版社,1991年。

      李尉:《简明西夏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逸友:《黑城文书所见的元代纳邻道站赤》,《文物》第7期,文物出版社,1987年。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

      科兹洛夫:《死城之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白滨:《寻找遗忘的王朝》,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

      吴峰云、杨秀山:《探寻西夏文明》,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额济纳旗志编纂委员会:《额济纳旗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

            (作者: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

                                                       本文责编:姚思泰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