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步伐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新形势下,对我国的各行各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出版行业的年鉴,也不例外,应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的探索新形势下年鉴的新思路,为提高年鉴的编撰质量奠定一个基础。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作为信息载体的年鉴,要想发展,要想改革和创新,必须要对它作出一个明确的认识,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因此,首先要对年鉴的性质做一个分析,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搞清年鉴工作的开展方向,它究竟应该是一本什么样内容的书。
年鉴与史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它的性质不是用来存史的,而是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各种有效的实用信息。在年鉴的框架纲目、编写方式、内容、信息量、发行量等诸多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到市场因素,要创新年鉴理论、编纂经营体制、内容和形式,打破年鉴千篇一律的格局,突出年鉴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全面提高年鉴的编辑出版质量,使其逐步形成不同风格和流派,成为过硬品牌,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努力将年鉴办成真正的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大量准确可靠的社情、地情和信息,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提供优良的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为使年鉴真正成为现实服务的信息资料工具书,适应社会需求,在当前思路的指导下,要做好下面三点:一是年鉴可以作为编辑志书的基础资料,二者都是反应一定地域情况的大型资料书。二是年鉴形式要灵活多样,要赋予时代性和地方特色。三是年鉴内容应体现“三个代表”要求,使年鉴成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贴近大众、反应现实,突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获得各种信息的载体,成为广大读者深受欢迎、雅俗共赏的信息资料工具书。
二、拓宽思路,做到征集资料多样化
时代在发展,年鉴资料的征集也应从过去单一的老模式中脱离出来,积极开辟新的供源渠道,走多渠道资料征集的路子。一要继续发挥原有的模式,即政府下达年鉴任务,各单位提供资料的计划指令性模式。加强对各单位撰稿人员的培训、指导、经验交流,要求其适应新形势,提出新思路,广泛收集本单位的密切相关资料,以及与本单位相关的重要信息资料。做到收集信息资料全、准、快。二要在新兴行业、特色行业中明确兼职“供稿人”,供稿渠道可延伸到股分制企业、民有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服务业、特色行业等,这一块是我们过去年鉴征集的空白,而它却又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反映,也体现出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从这些行业中提供上来的稿件定能丰富扩大征集渠道。三是不断提高年鉴编撰人员的综合能力。编辑人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老坐在办公室内“等、靠、要”搞编辑。应该积极走向社会调查研究,采编一些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一些新兴行业中典型的事例和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实用信息,进而弥补和摆脱征集资料贫乏的困境。这就要求年鉴编辑人员不但要具有较强的审编能力,还要具有很强的社会调查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捕捉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全才。四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征集资料。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无疑是现实社会中较为丰富的信息源,除注意从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中收集筛选有价值的资料外,编辑人员应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电脑,从网络上广辟信息源,下载各类有效信息,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走多快好省的路子。
三、与时俱进,扩大年鉴的社会可读性
年鉴本是一地年度工作的一面镜子,是对一地年度各种状况的评价和鉴定。客观、公正、全面、真实是年鉴具有的特点。过去地方年鉴的内容主要是编给当地各级领导干部查阅,成为各级领导必备之书。原因是注重宣传政绩多,辩证地警戒少,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歌颂领导的“功劳薄”,书是官方办的,读者大多数是官员,发行在官场,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官书”。
这样的年鉴从内容上看,许多资料重复,领导迭出,记录的大部分是成就和经验,即便偶有“问题”反映,也是蜻蜓点水,或者文过饰非,多哗众取宠之心,少实事求是之意。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可能使急于出政绩的领导高兴,却对整个事业的发展起不到多少积极的作用,不利于领导正视问题,更不利于领导引以为戒,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因此,年鉴工作者应该提高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所著年鉴要克服官气化,从最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一地年度工作中的负面问题也成为年鉴的有机构成,这样既有利于领导总结经验,也有利于群众的参与监督,真正使老百姓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中,真正使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年鉴的忠实读者,从而解决“只有少数人读年鉴,读年鉴者只有少数人”的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所办的年鉴要适应时代潮流,使年鉴真正贴近社会,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其“资政”、“警戒”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步伐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新形势下,对我国的各行各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出版行业的年鉴,也不例外,应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的探索新形势下年鉴的新思路,为提高年鉴的编撰质量奠定一个基础。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作为信息载体的年鉴,要想发展,要想改革和创新,必须要对它作出一个明确的认识,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因此,首先要对年鉴的性质做一个分析,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搞清年鉴工作的开展方向,它究竟应该是一本什么样内容的书。
年鉴与史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它的性质不是用来存史的,而是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各种有效的实用信息。在年鉴的框架纲目、编写方式、内容、信息量、发行量等诸多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到市场因素,要创新年鉴理论、编纂经营体制、内容和形式,打破年鉴千篇一律的格局,突出年鉴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全面提高年鉴的编辑出版质量,使其逐步形成不同风格和流派,成为过硬品牌,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努力将年鉴办成真正的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大量准确可靠的社情、地情和信息,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提供优良的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为使年鉴真正成为现实服务的信息资料工具书,适应社会需求,在当前思路的指导下,要做好下面三点:一是年鉴可以作为编辑志书的基础资料,二者都是反应一定地域情况的大型资料书。二是年鉴形式要灵活多样,要赋予时代性和地方特色。三是年鉴内容应体现“三个代表”要求,使年鉴成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贴近大众、反应现实,突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获得各种信息的载体,成为广大读者深受欢迎、雅俗共赏的信息资料工具书。
二、拓宽思路,做到征集资料多样化
时代在发展,年鉴资料的征集也应从过去单一的老模式中脱离出来,积极开辟新的供源渠道,走多渠道资料征集的路子。一要继续发挥原有的模式,即政府下达年鉴任务,各单位提供资料的计划指令性模式。加强对各单位撰稿人员的培训、指导、经验交流,要求其适应新形势,提出新思路,广泛收集本单位的密切相关资料,以及与本单位相关的重要信息资料。做到收集信息资料全、准、快。二要在新兴行业、特色行业中明确兼职“供稿人”,供稿渠道可延伸到股分制企业、民有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服务业、特色行业等,这一块是我们过去年鉴征集的空白,而它却又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反映,也体现出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从这些行业中提供上来的稿件定能丰富扩大征集渠道。三是不断提高年鉴编撰人员的综合能力。编辑人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老坐在办公室内“等、靠、要”搞编辑。应该积极走向社会调查研究,采编一些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一些新兴行业中典型的事例和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实用信息,进而弥补和摆脱征集资料贫乏的困境。这就要求年鉴编辑人员不但要具有较强的审编能力,还要具有很强的社会调查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捕捉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全才。四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征集资料。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无疑是现实社会中较为丰富的信息源,除注意从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中收集筛选有价值的资料外,编辑人员应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电脑,从网络上广辟信息源,下载各类有效信息,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走多快好省的路子。
三、与时俱进,扩大年鉴的社会可读性
年鉴本是一地年度工作的一面镜子,是对一地年度各种状况的评价和鉴定。客观、公正、全面、真实是年鉴具有的特点。过去地方年鉴的内容主要是编给当地各级领导干部查阅,成为各级领导必备之书。原因是注重宣传政绩多,辩证地警戒少,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歌颂领导的“功劳薄”,书是官方办的,读者大多数是官员,发行在官场,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官书”。
这样的年鉴从内容上看,许多资料重复,领导迭出,记录的大部分是成就和经验,即便偶有“问题”反映,也是蜻蜓点水,或者文过饰非,多哗众取宠之心,少实事求是之意。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可能使急于出政绩的领导高兴,却对整个事业的发展起不到多少积极的作用,不利于领导正视问题,更不利于领导引以为戒,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因此,年鉴工作者应该提高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所著年鉴要克服官气化,从最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一地年度工作中的负面问题也成为年鉴的有机构成,这样既有利于领导总结经验,也有利于群众的参与监督,真正使老百姓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中,真正使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年鉴的忠实读者,从而解决“只有少数人读年鉴,读年鉴者只有少数人”的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所办的年鉴要适应时代潮流,使年鉴真正贴近社会,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其“资政”、“警戒”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