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2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经验交流)《内蒙古年鉴》创新与规划
  •    《内蒙古年鉴》自1998卷(创刊号)出版到2001卷出版,共四卷四本(其中1999/2000卷是合刊,彩页卷独立出书),可以说一卷比一卷有经验、一卷比一卷有创新、有突破,无论从编纂质量上,还是装帧设计上、出书速度,一卷比一卷有所提高,每年都上新台阶。
      一、回顾过去
      回顾《内蒙古年鉴》从无到有、从产生到发展,其发展趋势是更趋于成熟、更趋于完美。
      1、热身练兵,创刊号出版:11996年正处于萌芽状态;21997年为投石问路起步阶段;31998年为广泛动员众手成鉴;4总结经验吸取教训;5年鉴暂停阶段。
      2、全方位创新,精益求精。《内蒙古年鉴》1999/2000卷不仅在彩页上进行了突破,而且从内文上进行修改,遵循稳中有动的规则,在目录上,改变1998卷条目进目录的编排方式,注重结构上的合理调整,使结构更科学、更合理。
      在附录中,加进关于原自治区主席云布龙生平介绍的传记文章,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
      《内蒙古年鉴》2001卷立足于出精品的目标,除内容上加强经济部类,增加环保的内容,而且有很大篇幅反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后大部分地区又连续两年遭受旱灾以及植被严重退化、沙尘暴天气危害着人民生活、危及着京津地区环境等内容,增加了自治区政府、地方政府的各种措施及实施方案。
      在装帧设计上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创新。一改过去陈旧的起脊、漆布、套封的外包装,采用适用于年鉴的环保纸、平脊的更具时代特色的装帧。为与世界出版物接轨,改为大16开本。装帧更精制、更完美。内容质量获全国年鉴第六届校对质量评为优秀,是继1999/2000卷之后,再次获此殊荣。
      二、瞻望未来
      过去几年中,我们一直不懈地朝着电子版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努力。《内蒙古年鉴》从创刊号就要求各供稿单位将文稿连同软盘一并报送。在几年的操作过程中,到目前有90%的单位已达到这一要求。这也为《内蒙古年鉴》逐步实现电子化组稿、编辑打下很好的基础。
      1、电子版年鉴——创新又一目标:《内蒙古年鉴》2002卷创新目标,出电子版年鉴。虽然这对发达省区已不再是什么创新,但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是经过几年来的各方努力,在已有的条件、经验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将2002卷电子版列入今年年鉴创新计划的。《内蒙古年鉴》编辑人员认识到要想走中国年鉴的创新之路——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这将是第一步,而且是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的一步。我们应该抓住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介绍自我、宣传自我,《内蒙古年鉴》要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就要适应社会发展,面对信息网络的现代化技术,实现《内蒙古年鉴》的电子化、网络化,要发扬年鉴本身的信息载体特点,而且我们打算下一步借助于政府局域网,为政府及科研单位、科技人才提供服务。目前,自治区部分党政机关,一些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已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这对我们是个鞭策和启发,它预示着《内蒙古年鉴》电子版广阔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2、稳中求快——年鉴内容上创新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除个别地方进行调整外,不打算有大的变动。2002卷年鉴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从上来的稿件上看,今年反映环境保护、退牧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的内容占一定篇幅,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内容有意识的增加,这在盟市旗县的内容中尤为突出。受兄弟省市年鉴的启发,而且自治区党委领导就旅游问题也曾说过:外国是小题大做,没题也要做,而内蒙有题也不做。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的不够,宣传的不够,那么《内蒙古年鉴》要率先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大力宣传。2002卷欲将旅游部分适当升格,另外增设昭君文化节,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等特色旅游栏目,在创新的同时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内蒙古年鉴》的创新交流是稳中有动,稳中求快,既在时间上保证年鉴如期出版,又达到年年有创新的目标。
      3、增加目录索引——进行自我完善:
      过去的几年,由于人力物力上的制约,这一工作迟迟未做。目录索引制作过程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时间上花费不是很大,故有这种意向,可以说2002卷年鉴已基本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我们将不失时机的完善自我,增强精品意识。
      回顾过去,对《内蒙古年鉴》每点进步、每个成绩的取得都感到欣慰;展望未来,相信《内蒙古年鉴》前景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经验交流)《内蒙古年鉴》创新与规划
  •    《内蒙古年鉴》自1998卷(创刊号)出版到2001卷出版,共四卷四本(其中1999/2000卷是合刊,彩页卷独立出书),可以说一卷比一卷有经验、一卷比一卷有创新、有突破,无论从编纂质量上,还是装帧设计上、出书速度,一卷比一卷有所提高,每年都上新台阶。
      一、回顾过去
      回顾《内蒙古年鉴》从无到有、从产生到发展,其发展趋势是更趋于成熟、更趋于完美。
      1、热身练兵,创刊号出版:11996年正处于萌芽状态;21997年为投石问路起步阶段;31998年为广泛动员众手成鉴;4总结经验吸取教训;5年鉴暂停阶段。
      2、全方位创新,精益求精。《内蒙古年鉴》1999/2000卷不仅在彩页上进行了突破,而且从内文上进行修改,遵循稳中有动的规则,在目录上,改变1998卷条目进目录的编排方式,注重结构上的合理调整,使结构更科学、更合理。
      在附录中,加进关于原自治区主席云布龙生平介绍的传记文章,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
      《内蒙古年鉴》2001卷立足于出精品的目标,除内容上加强经济部类,增加环保的内容,而且有很大篇幅反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后大部分地区又连续两年遭受旱灾以及植被严重退化、沙尘暴天气危害着人民生活、危及着京津地区环境等内容,增加了自治区政府、地方政府的各种措施及实施方案。
      在装帧设计上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创新。一改过去陈旧的起脊、漆布、套封的外包装,采用适用于年鉴的环保纸、平脊的更具时代特色的装帧。为与世界出版物接轨,改为大16开本。装帧更精制、更完美。内容质量获全国年鉴第六届校对质量评为优秀,是继1999/2000卷之后,再次获此殊荣。
      二、瞻望未来
      过去几年中,我们一直不懈地朝着电子版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努力。《内蒙古年鉴》从创刊号就要求各供稿单位将文稿连同软盘一并报送。在几年的操作过程中,到目前有90%的单位已达到这一要求。这也为《内蒙古年鉴》逐步实现电子化组稿、编辑打下很好的基础。
      1、电子版年鉴——创新又一目标:《内蒙古年鉴》2002卷创新目标,出电子版年鉴。虽然这对发达省区已不再是什么创新,但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是经过几年来的各方努力,在已有的条件、经验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将2002卷电子版列入今年年鉴创新计划的。《内蒙古年鉴》编辑人员认识到要想走中国年鉴的创新之路——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这将是第一步,而且是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的一步。我们应该抓住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介绍自我、宣传自我,《内蒙古年鉴》要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就要适应社会发展,面对信息网络的现代化技术,实现《内蒙古年鉴》的电子化、网络化,要发扬年鉴本身的信息载体特点,而且我们打算下一步借助于政府局域网,为政府及科研单位、科技人才提供服务。目前,自治区部分党政机关,一些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已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这对我们是个鞭策和启发,它预示着《内蒙古年鉴》电子版广阔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2、稳中求快——年鉴内容上创新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除个别地方进行调整外,不打算有大的变动。2002卷年鉴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从上来的稿件上看,今年反映环境保护、退牧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的内容占一定篇幅,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内容有意识的增加,这在盟市旗县的内容中尤为突出。受兄弟省市年鉴的启发,而且自治区党委领导就旅游问题也曾说过:外国是小题大做,没题也要做,而内蒙有题也不做。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的不够,宣传的不够,那么《内蒙古年鉴》要率先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大力宣传。2002卷欲将旅游部分适当升格,另外增设昭君文化节,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等特色旅游栏目,在创新的同时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内蒙古年鉴》的创新交流是稳中有动,稳中求快,既在时间上保证年鉴如期出版,又达到年年有创新的目标。
      3、增加目录索引——进行自我完善:
      过去的几年,由于人力物力上的制约,这一工作迟迟未做。目录索引制作过程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时间上花费不是很大,故有这种意向,可以说2002卷年鉴已基本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我们将不失时机的完善自我,增强精品意识。
      回顾过去,对《内蒙古年鉴》每点进步、每个成绩的取得都感到欣慰;展望未来,相信《内蒙古年鉴》前景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