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志鉴论坛】开发方志资源  建设美丽中国——地方志助推实现“中国梦”的几点思考
  • 提  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编修出版后的地方志书就是要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地方志如何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自身优势,以笔者浅见,地方志应在服务资政,为地方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服务经济,为投资兴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教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生动教材;服务文化,为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不竭动力;服务改革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五个方面花力气、下真功、办实事。  

    关键词:开发  方志资源  建设  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 地方志如何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助推实现中国梦?笔者认为,地方志作为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它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开发方志资源,服务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事业,首先要明确地方志作为开发地情文化的首要资源,即必须在读志用志和资政、育人、教化上下真功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 编修出版后的地方志书就是要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笔者认为,撰修地方志是为了经世致用,造福桑梓。修志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资料服务社会的过程。地方志书编成出版后,地方志机构要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志书,使志书进入社会,进人民众视野;走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地方志如何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和服务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优势,以笔者浅见,地方志和地方志机构应在以下五个方面花力气、下真功、办实事。  

       

    一、服务资政,地方志应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地方志要服务资政,成为当地党政领导管理一方的“明鉴”和“镜子”。“资政”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一大传统功能。新方志所记述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既记述以往的成功经验,也记载教训,有助于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2013年即将付梓出版的《张家港市志》中的“张家港精神”一章,是在2005年开始收集的20余万字的张家港精神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打磨、编辑完成的。这些原始资料曾为全国各地学习张家港精神提供了历史依据。19921月《沙洲县志》③出版后,成为张家港市历届党政领导了解全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政地情书。首先,《沙洲县志》主要记载本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活动情况,并对1962年建县至1985年历届人代会的情况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这给历届党政领导在制定政策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提供了参照,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从而促进全市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其次,《沙洲县志》作为社会主义新方志,还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志书除了记载机构设置演变的情况及历届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更替情况外,还着重记载了各个时期干部的编制变化情况和分布情况,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年龄情况、文化程度、调动、分配、退职和离退休情况等。新方志为总结干部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资料,从而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政府机构的自身建设。再次,司法、执法的民主化是小康社会及现代化社会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沙洲县志》所记载的刑事、检察、民事调处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执政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司法执法公开、公正和民主的程度。  

    新方志服务资政的功能优势更集中地体现在即将出版的《张家港市志》的编修实践中,《张家港市志》记述了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张家港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这不仅有助于张家港市党政领导正确认识全市改革过程中的成功范例和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全面提高他们的参政能力。多年来,在历届新任领导上任之时,张家港史志人员主动将地方志送上门,为市领导施政决策提供依据。  

    二、服务经济,地方志应为投资兴业提供有效信息  

    方志要服务好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投资兴业提供有效信息和翔实的资料。二轮编修的《张家港市志》记载了全市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二者关系的状况和发展变化情况,记载了张家港市1986年至2005年间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张家港市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全国第一个市(县)级内河港型保税区以及保税物流园区。因此,《张家港市志》通过全面、系统地记述全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不仅揭示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对促进全市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首先,《沙洲县志》、《张家港市志》等志书是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为当地引进人才、资金、技术、设备和交流信息,为吸引外资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2003年,温州客商到张家港市投资,首先,到史志办借阅了《沙洲县志》、《张家港指南》等志书。温州客商在充分了解张家港市的经济、文化和投资环境后,才作出了投资建设张家港温州商贸城的决定。2004年,温州商贸城开业后,建城区面积11万平方米。是年,市委史志办编撰的《张家港指南》发行2万册,作为全市经贸洽谈会对外招商和介绍张家港的指定用书,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和人民生活的指南。其次,《张家港市志》等志书为发挥地方优势,开拓新产业和恢复传统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张家港市志》记载了历史、地理、资源、土特产品等各方面的资料,为发展地方经济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客观翔实的资料。2005年,市酿酒集团公司生产的“沙洲优黄”在获得江苏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后,又利用市志资料,充实“沙洲优黄”申报中国名牌商标的材料,后申报又获得成功。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申报研制的富硒绿色生态大米为名优农产品、凤凰镇的凤凰水蜜桃申领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均由市委史志办提供地方志资料作为佐证并出具证明。再次,《张家港市志》等志书为全市开发旅游景点、恢复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依据。凤凰镇开发的恬庄古镇、河阳山歌馆等古文化景点,均以出版的《凤凰地方志》、《西张地方志》等志书为依据,实施开发建设,古街、古景尽量以志书记载为蓝本。  

    人们也许难以想象,史志部门和铁路建设之间会有什么关联。但张家港市已落地的三条铁路咨询中,就有市委史志办以拥有的地情优势所发挥的独特参谋和智囊团作用。20104月,中铁四院、五院就沿江城际、沪通和常苏嘉铁路建设到张家港市进行前期调研,市委史志办作为13个咨询部门之一,就张家港自然成陆、地质地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分布、行政区划沿革等提供了详尽的地情资料。同时,史志办围绕市委提出的“以人才引产业、以产业聚人才”的工作思路,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张家港市国家级荣誉一览表》共6大类170余项,以及张家港市知名人士名录、海外张家港籍人士名录等各类地情资料,为全市招商引资提供相关的人脉信息,发挥了方志工作独特的服务经济优势。  

         

    三、服务教化,地方志应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生动教材  

    江泽民同志指出:“新编的地方志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懂得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④自古修志者就十分重视志书的教化功能。方志要服务好全社会,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教科书。无论是已出版的《沙洲县志》、历年出版的《张家港年鉴》,还是年内将出版的《张家港市志》,其教化内涵已超越了志书的范畴,而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沙洲县志》翔实记载了张家港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动事迹,反映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畏强暴,前仆后继,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封建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排除“左”的干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经济、治穷致富、艰苦创业的精神。而《张家港市志》不仅记载了一地的山川胜迹、丰饶物产、淳朴民风、灿烂文化、先贤传记,还记载了为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作出重大贡献的英模人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这些都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实现美丽中国梦教育的生动而亲切的乡土教材。  

    笔者在2006年就在江苏方志界提出推行优秀地方志书“五进工程”(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图书馆、进企业)。经过6年的实践,张家港市委史志办推出的优秀志书“五进工程”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目前已扩大到史志书籍“六进工程”,全市上下正掀起一个全民读志书、爱家乡、争贡献的热潮。从2009年开始,江苏省史志系统开始首提史志书籍“六进工程”,活动内容与张家港市史志系统开展的这一活动基本相似。  

    事实上,市委史志办在志书服务社会、服务教化功能的开发上已有所建树。198610月,由市委史志办编撰的《沙洲人民革命斗争史》出版后,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20053月至11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启动的“走遍村庄—张家港市行政村巡礼”大型新闻行动中,市新闻媒体部门不仅大量利用了市委史志办提供的各种地名志资料,还邀请市、镇史志工作者介绍行政村的历史与文化,使此项活动成功举办。随后出版的《张家港市行政村巡礼》一书中,50%的文献资料均为史志资料。2012年张家港建县(市)50周年,史志办接受了市委下达的50周年大型展览的文案设计任务。市委史志办从主要负责人到各科室人员,全办动员,在业务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专门抽调2人参加市里的集体办公,公关文案及布展设计工作。这项从建筑、文案、布展化费了数千万元的全市重点“宣传教育工程”,到目前已接待了20多万参观者。市领导在此项工程的总结会上指出,市委史志办在50周年成就展览中功不可没。200810月,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张家港历史文化丛书》(共6册),30%的文献资料是市、镇史志办提供的,类似以文丛形式并经过精心编撰的历史文化书籍,贴近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完全是可能的,她不仅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成为对外交往中互相馈赠的佳品,而且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该市锦丰镇2012年当年建成开放的“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就是由市委史志办设计并按照志书记载恢复当年情景而修建的,建成至今已有近万人参观瞻仰,最近该馆已被批准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服务文化,地方志应为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方志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⑤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志文化就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承载着记载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进入新世纪,张家港市委史志办以创办的史志网站、史志鉴资料中心、史志简报以及在《张家港日报》开辟的《史志新天地》专刊为载体,成为方志服务文化的有效传导工具。其次,方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历史精华,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美丽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文化工具。历史上的地方志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精华的结晶。因此享有“地方百科全书”之盛誉的地方志以其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实用性和区域性,理应担当起记载和传播先进文化的时代责任和历史重任。张家港在二轮修志实践中,对文学艺术、群众文化、文化市场、新闻传媒均作了客观翔实的记载,这为未来张家港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可资借鉴的资料。文学艺术都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张家港市志》对群众文化、文艺作品、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情况的记载,为张家港市文化事业、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对该市兆丰农民艺术团和全市业余文艺宣传队的详细记述,彰显出张家港文化发展中独具特质的文化现象,而“沙洲之春”“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及乡镇特色文化的记载又把张家港市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融入了时代文化的特质。二轮志书中对流行在港城的音乐、舞蹈、曲艺等表现形式、特点及兴衰起伏的记载;对人民群众所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童话、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学艺术作品的记载;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在生产斗争、科学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等重要文物的记载,为今人和后人加以综合分析利用,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张家港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其影响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市委史志办推出了史志文化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开发方志资源  建设美丽中国——地方志助推实现“中国梦”的几点思考
  • 提  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编修出版后的地方志书就是要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地方志如何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自身优势,以笔者浅见,地方志应在服务资政,为地方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服务经济,为投资兴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教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生动教材;服务文化,为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不竭动力;服务改革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五个方面花力气、下真功、办实事。  

    关键词:开发  方志资源  建设  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 地方志如何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助推实现中国梦?笔者认为,地方志作为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它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开发方志资源,服务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事业,首先要明确地方志作为开发地情文化的首要资源,即必须在读志用志和资政、育人、教化上下真功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 编修出版后的地方志书就是要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笔者认为,撰修地方志是为了经世致用,造福桑梓。修志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资料服务社会的过程。地方志书编成出版后,地方志机构要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志书,使志书进入社会,进人民众视野;走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地方志如何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和服务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优势,以笔者浅见,地方志和地方志机构应在以下五个方面花力气、下真功、办实事。  

       

    一、服务资政,地方志应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地方志要服务资政,成为当地党政领导管理一方的“明鉴”和“镜子”。“资政”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一大传统功能。新方志所记述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既记述以往的成功经验,也记载教训,有助于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2013年即将付梓出版的《张家港市志》中的“张家港精神”一章,是在2005年开始收集的20余万字的张家港精神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打磨、编辑完成的。这些原始资料曾为全国各地学习张家港精神提供了历史依据。19921月《沙洲县志》③出版后,成为张家港市历届党政领导了解全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政地情书。首先,《沙洲县志》主要记载本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活动情况,并对1962年建县至1985年历届人代会的情况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这给历届党政领导在制定政策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提供了参照,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从而促进全市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其次,《沙洲县志》作为社会主义新方志,还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志书除了记载机构设置演变的情况及历届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更替情况外,还着重记载了各个时期干部的编制变化情况和分布情况,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年龄情况、文化程度、调动、分配、退职和离退休情况等。新方志为总结干部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资料,从而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政府机构的自身建设。再次,司法、执法的民主化是小康社会及现代化社会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沙洲县志》所记载的刑事、检察、民事调处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执政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司法执法公开、公正和民主的程度。  

    新方志服务资政的功能优势更集中地体现在即将出版的《张家港市志》的编修实践中,《张家港市志》记述了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张家港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这不仅有助于张家港市党政领导正确认识全市改革过程中的成功范例和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全面提高他们的参政能力。多年来,在历届新任领导上任之时,张家港史志人员主动将地方志送上门,为市领导施政决策提供依据。  

    二、服务经济,地方志应为投资兴业提供有效信息  

    方志要服务好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投资兴业提供有效信息和翔实的资料。二轮编修的《张家港市志》记载了全市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二者关系的状况和发展变化情况,记载了张家港市1986年至2005年间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张家港市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全国第一个市(县)级内河港型保税区以及保税物流园区。因此,《张家港市志》通过全面、系统地记述全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不仅揭示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对促进全市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首先,《沙洲县志》、《张家港市志》等志书是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为当地引进人才、资金、技术、设备和交流信息,为吸引外资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2003年,温州客商到张家港市投资,首先,到史志办借阅了《沙洲县志》、《张家港指南》等志书。温州客商在充分了解张家港市的经济、文化和投资环境后,才作出了投资建设张家港温州商贸城的决定。2004年,温州商贸城开业后,建城区面积11万平方米。是年,市委史志办编撰的《张家港指南》发行2万册,作为全市经贸洽谈会对外招商和介绍张家港的指定用书,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和人民生活的指南。其次,《张家港市志》等志书为发挥地方优势,开拓新产业和恢复传统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张家港市志》记载了历史、地理、资源、土特产品等各方面的资料,为发展地方经济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客观翔实的资料。2005年,市酿酒集团公司生产的“沙洲优黄”在获得江苏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后,又利用市志资料,充实“沙洲优黄”申报中国名牌商标的材料,后申报又获得成功。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申报研制的富硒绿色生态大米为名优农产品、凤凰镇的凤凰水蜜桃申领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均由市委史志办提供地方志资料作为佐证并出具证明。再次,《张家港市志》等志书为全市开发旅游景点、恢复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依据。凤凰镇开发的恬庄古镇、河阳山歌馆等古文化景点,均以出版的《凤凰地方志》、《西张地方志》等志书为依据,实施开发建设,古街、古景尽量以志书记载为蓝本。  

    人们也许难以想象,史志部门和铁路建设之间会有什么关联。但张家港市已落地的三条铁路咨询中,就有市委史志办以拥有的地情优势所发挥的独特参谋和智囊团作用。20104月,中铁四院、五院就沿江城际、沪通和常苏嘉铁路建设到张家港市进行前期调研,市委史志办作为13个咨询部门之一,就张家港自然成陆、地质地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分布、行政区划沿革等提供了详尽的地情资料。同时,史志办围绕市委提出的“以人才引产业、以产业聚人才”的工作思路,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张家港市国家级荣誉一览表》共6大类170余项,以及张家港市知名人士名录、海外张家港籍人士名录等各类地情资料,为全市招商引资提供相关的人脉信息,发挥了方志工作独特的服务经济优势。  

         

    三、服务教化,地方志应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生动教材  

    江泽民同志指出:“新编的地方志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懂得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④自古修志者就十分重视志书的教化功能。方志要服务好全社会,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教科书。无论是已出版的《沙洲县志》、历年出版的《张家港年鉴》,还是年内将出版的《张家港市志》,其教化内涵已超越了志书的范畴,而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沙洲县志》翔实记载了张家港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动事迹,反映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畏强暴,前仆后继,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封建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排除“左”的干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经济、治穷致富、艰苦创业的精神。而《张家港市志》不仅记载了一地的山川胜迹、丰饶物产、淳朴民风、灿烂文化、先贤传记,还记载了为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作出重大贡献的英模人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这些都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实现美丽中国梦教育的生动而亲切的乡土教材。  

    笔者在2006年就在江苏方志界提出推行优秀地方志书“五进工程”(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图书馆、进企业)。经过6年的实践,张家港市委史志办推出的优秀志书“五进工程”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目前已扩大到史志书籍“六进工程”,全市上下正掀起一个全民读志书、爱家乡、争贡献的热潮。从2009年开始,江苏省史志系统开始首提史志书籍“六进工程”,活动内容与张家港市史志系统开展的这一活动基本相似。  

    事实上,市委史志办在志书服务社会、服务教化功能的开发上已有所建树。198610月,由市委史志办编撰的《沙洲人民革命斗争史》出版后,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20053月至11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启动的“走遍村庄—张家港市行政村巡礼”大型新闻行动中,市新闻媒体部门不仅大量利用了市委史志办提供的各种地名志资料,还邀请市、镇史志工作者介绍行政村的历史与文化,使此项活动成功举办。随后出版的《张家港市行政村巡礼》一书中,50%的文献资料均为史志资料。2012年张家港建县(市)50周年,史志办接受了市委下达的50周年大型展览的文案设计任务。市委史志办从主要负责人到各科室人员,全办动员,在业务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专门抽调2人参加市里的集体办公,公关文案及布展设计工作。这项从建筑、文案、布展化费了数千万元的全市重点“宣传教育工程”,到目前已接待了20多万参观者。市领导在此项工程的总结会上指出,市委史志办在50周年成就展览中功不可没。200810月,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张家港历史文化丛书》(共6册),30%的文献资料是市、镇史志办提供的,类似以文丛形式并经过精心编撰的历史文化书籍,贴近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完全是可能的,她不仅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成为对外交往中互相馈赠的佳品,而且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该市锦丰镇2012年当年建成开放的“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就是由市委史志办设计并按照志书记载恢复当年情景而修建的,建成至今已有近万人参观瞻仰,最近该馆已被批准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服务文化,地方志应为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方志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⑤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志文化就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承载着记载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进入新世纪,张家港市委史志办以创办的史志网站、史志鉴资料中心、史志简报以及在《张家港日报》开辟的《史志新天地》专刊为载体,成为方志服务文化的有效传导工具。其次,方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历史精华,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美丽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文化工具。历史上的地方志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精华的结晶。因此享有“地方百科全书”之盛誉的地方志以其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实用性和区域性,理应担当起记载和传播先进文化的时代责任和历史重任。张家港在二轮修志实践中,对文学艺术、群众文化、文化市场、新闻传媒均作了客观翔实的记载,这为未来张家港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可资借鉴的资料。文学艺术都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张家港市志》对群众文化、文艺作品、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情况的记载,为张家港市文化事业、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对该市兆丰农民艺术团和全市业余文艺宣传队的详细记述,彰显出张家港文化发展中独具特质的文化现象,而“沙洲之春”“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及乡镇特色文化的记载又把张家港市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融入了时代文化的特质。二轮志书中对流行在港城的音乐、舞蹈、曲艺等表现形式、特点及兴衰起伏的记载;对人民群众所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童话、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学艺术作品的记载;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在生产斗争、科学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等重要文物的记载,为今人和后人加以综合分析利用,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张家港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其影响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市委史志办推出了史志文化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