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卷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王志
党委副书记 院长:朱玉东
党委副书记:郭守杰(女)
党委副书记 纪检委书记:李雅梅(女)
党委委员副院长:德力(蒙古族 11月任职)王广利(11月任职) 郭伟忠(11月任职)
副巡视员:毅(12月任职)
院长助理:赵承寿(9月任职)
【概况】呼伦贝尔学院坐落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993年由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内蒙古电大呼伦贝尔盟分校合并组建而成。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呼伦贝尔学院,其后又陆续有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本科院校。学院现有22个院系、1所附属中学。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3万余名。
学院占地面积1 500余亩,校舍建筑近30万平方米。拥有设备先进的计算机中心、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数字化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体育馆、音乐厅、会议中心、美术馆等,图书馆藏书64万册。学院现有教职工1 051人,其中专任教师77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9人,其中教授24人;有博士及在读博士23人;有硕士及在读硕士259人;外聘客座教授100多位,以及来自欧美等国的外教10余位。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 000余名。学院专业设置涉及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八大学科门类。现有35个本科专业、45个专科专业,部分专业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学院设有“三少”民族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培训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呼伦贝尔史研究中心等17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院把俄语、“三少”民族研究、民族音乐、旅游、生物科学、工程科学作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进行优先建设,把师范专业作为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近年来,由学院主持和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几十项。学院主办的《呼伦贝尔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期刊。
【教学】2007年,学院继续按照“一实二高三强”的人才培养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在全校本科班级推行导师制,努力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努力打造学院的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学院学前教育、俄语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教育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油画等三门课程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学院还出台一系列规定,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评估奖惩体系、教学工作状态数据监测体系。
【科研】2007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22项,市级科研项目6项。
【师资队伍建设】2007年引进博士、硕士、45岁以下副高人员和优秀本科毕业生65人,协调上级主管部门落实2003年、2004年以来所接收的大学生和引进、调入及遗留问题人员的编制问题,进一步稳定了教师队伍。按照《呼伦贝尔学院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对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评选。学院已选出教学名师1名、拔尖人才4名、学科带头人21名、教学能手24名、优秀中青年教师34名。有博士及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3名,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3.2%;有硕士及在读硕士学位的教师259名,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35.9%。主讲教师401人,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55.5%。7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加拿大、荷兰、俄罗斯等国攻读学位。
【学生工作】2007年学院被评为自治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纪律管理。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大学生行为准则》,对原有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进行修订。2007年开展了科技节、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突出学院助学特色。通过多年的实践,学院建立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减、免、缓、奖、助、勤、帮”助学体系,实现了学院对社会做出的不因贫困而使一个学生辍学的承诺。2007年新增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人次651人,金额341万元。有555人获得学籍地助学贷款241万元。学院全年已支付风险补偿金29万元,协调财政支付风险补偿金和贴息47万元。
【招生就业工作】2007年,学院新生共报到本、专科新生3 335人。其中本科2 104人,专科1 231人,区外省市报到255人。招生省份实现了面向区内外23个省市(区)招生,并取得21个省(区)均有新生报到,5省市(区)新生报到率100%,共255名新生报本院第一次实现了不补录超额完成招生计划。2007年,学院毕业生共有3 165人,其中本科生783人,专科生(含高职)2 382人。师范类毕业生2 052人,非师范类毕业生1 113人。至
【对外交流与合作】2007年,聘请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外籍文教专家10名,招收长短期留学生37名。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进展顺利,在学院学习的赴俄留学生总数已增加到148人。接待国外来访学者、客人223人次。在俄罗斯赤塔市举办了学院李崇辉副教授个人美术作品展。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图书馆二期工程续建工作,完成科技实验楼主体工程、外教留学生公寓工程、艺术楼演播厅装修工程,出资收回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的餐饮中心,先后两次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 100万元,购买图书馆设备和图书总值达1 000万元。
【后勤管理服务】对餐饮洗浴综合楼、学生一食堂、二食堂等进行改造。搞好校园绿化、美化、硬化,校园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强餐饮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在2007年物价上涨严重,尤其是肉类食品涨幅较大的情况下,学院采取多种限价措施,平抑饭菜价格。学院没有得到任何补贴的情况下,饭菜价格没有大幅上涨。
(张树福)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王志
党委副书记 院长:朱玉东
党委副书记:郭守杰(女)
党委副书记 纪检委书记:李雅梅(女)
党委委员副院长:德力(蒙古族 11月任职)王广利(11月任职) 郭伟忠(11月任职)
副巡视员:毅(12月任职)
院长助理:赵承寿(9月任职)
【概况】呼伦贝尔学院坐落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993年由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内蒙古电大呼伦贝尔盟分校合并组建而成。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呼伦贝尔学院,其后又陆续有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本科院校。学院现有22个院系、1所附属中学。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3万余名。
学院占地面积1 500余亩,校舍建筑近30万平方米。拥有设备先进的计算机中心、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数字化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体育馆、音乐厅、会议中心、美术馆等,图书馆藏书64万册。学院现有教职工1 051人,其中专任教师77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9人,其中教授24人;有博士及在读博士23人;有硕士及在读硕士259人;外聘客座教授100多位,以及来自欧美等国的外教10余位。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 000余名。学院专业设置涉及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八大学科门类。现有35个本科专业、45个专科专业,部分专业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学院设有“三少”民族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培训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呼伦贝尔史研究中心等17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院把俄语、“三少”民族研究、民族音乐、旅游、生物科学、工程科学作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进行优先建设,把师范专业作为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近年来,由学院主持和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几十项。学院主办的《呼伦贝尔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期刊。
【教学】2007年,学院继续按照“一实二高三强”的人才培养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在全校本科班级推行导师制,努力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努力打造学院的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学院学前教育、俄语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教育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油画等三门课程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学院还出台一系列规定,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评估奖惩体系、教学工作状态数据监测体系。
【科研】2007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22项,市级科研项目6项。
【师资队伍建设】2007年引进博士、硕士、45岁以下副高人员和优秀本科毕业生65人,协调上级主管部门落实2003年、2004年以来所接收的大学生和引进、调入及遗留问题人员的编制问题,进一步稳定了教师队伍。按照《呼伦贝尔学院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对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评选。学院已选出教学名师1名、拔尖人才4名、学科带头人21名、教学能手24名、优秀中青年教师34名。有博士及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3名,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3.2%;有硕士及在读硕士学位的教师259名,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35.9%。主讲教师401人,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55.5%。7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加拿大、荷兰、俄罗斯等国攻读学位。
【学生工作】2007年学院被评为自治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纪律管理。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大学生行为准则》,对原有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进行修订。2007年开展了科技节、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突出学院助学特色。通过多年的实践,学院建立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减、免、缓、奖、助、勤、帮”助学体系,实现了学院对社会做出的不因贫困而使一个学生辍学的承诺。2007年新增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人次651人,金额341万元。有555人获得学籍地助学贷款241万元。学院全年已支付风险补偿金29万元,协调财政支付风险补偿金和贴息47万元。
【招生就业工作】2007年,学院新生共报到本、专科新生3 335人。其中本科2 104人,专科1 231人,区外省市报到255人。招生省份实现了面向区内外23个省市(区)招生,并取得21个省(区)均有新生报到,5省市(区)新生报到率100%,共255名新生报本院第一次实现了不补录超额完成招生计划。2007年,学院毕业生共有3 165人,其中本科生783人,专科生(含高职)2 382人。师范类毕业生2 052人,非师范类毕业生1 113人。至
【对外交流与合作】2007年,聘请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外籍文教专家10名,招收长短期留学生37名。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进展顺利,在学院学习的赴俄留学生总数已增加到148人。接待国外来访学者、客人223人次。在俄罗斯赤塔市举办了学院李崇辉副教授个人美术作品展。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图书馆二期工程续建工作,完成科技实验楼主体工程、外教留学生公寓工程、艺术楼演播厅装修工程,出资收回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的餐饮中心,先后两次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 100万元,购买图书馆设备和图书总值达1 000万元。
【后勤管理服务】对餐饮洗浴综合楼、学生一食堂、二食堂等进行改造。搞好校园绿化、美化、硬化,校园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强餐饮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在2007年物价上涨严重,尤其是肉类食品涨幅较大的情况下,学院采取多种限价措施,平抑饭菜价格。学院没有得到任何补贴的情况下,饭菜价格没有大幅上涨。
(张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