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统二年(1261)前,即元朝政府在地方建立的第一所医药学校正式招生前,蒙古社会的医药学教育,主要依靠家传、带徒和私塾3种形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聚居地区以后,曼巴扎仓传习则成为蒙医传统教育一种重要的形式。
1.家传
在蒙古民族自己的文字创立以前,蒙医药学知识和治疗经验的传承,只能靠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言传身教,而家庭成员整天生活在一起,家传是蒙药医教育最早出现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获得教授职称的著名蒙医——白清云,出身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个祖传医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著名蒙医。白清云8岁开始学医,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像白清云这样在家庭熏陶、长辈言传身教下走上救死扶伤岗位的知名蒙医,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不在少数。任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医正骨医院副院长、著名蒙医骨伤科专家、主任医师包金山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1979年,根据国家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下发的《关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中吸收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问题的通知》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通过考试和推荐,择优录用110名蒙医,充实到各级国家办的蒙医药机构工作,其中不少人具有的蒙医药知识与经验均来自家传。
2.带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蒙医药学家古纳、于庆祥等都是学徒出身。个人成名后,又通过亲自带徒培养大批蒙医药人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古纳每年都要招收5~7名徒弟,最多时招收的徒弟超过20名。古纳对徒弟要求特别严格。除招收时注意挑选那些思想品德好、作风正派的人当徒弟外,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不忘将医德教育贯穿其中。古纳常说:“洁白的牛奶要盛在最洁净的器皿里,不能洒在石头上。”意思是说,决不能将蒙医药这一民族瑰宝传授给心术不正的人。
著名蒙医于庆祥27岁毕业出徒后,在四处游走行医中,痛感个人力量薄弱,便决心在行医的同时开办“义学”——免费为没有条件上学的孩子们教授文化和医学基础课3年间总共招收30余名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庆祥一面办联合诊所行医,一面招收学徒将自己医术倾囊相授。为不影响给患者治病,他每天早晨提前一小时上班,给徒弟上课,晚间推后一小时下班,给徒弟辅导。他除了一丝不苟地讲课授业外,还常常亲自安排徒弟们的生活、食宿。
1958年,为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卫生部在培养新生力量方面关于“采取学校培养与中蒙医带徒两条腿走路方针”的指示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盟市都先后招收一批蒙医学徒。
196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颁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带徒弟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1963年对该《办法》进行修订。该《办法》对蒙医学徒的学徒条件、学习内容、期限、手续,以及学徒的生活待遇、出师考试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带徒的教学方法多采用集中上课学理论,分散随师学经验。将蒙医药传统带徒教育方式,与挖掘继承名老蒙医药学术经验结合在一起,通过为一些名老蒙医配备有一定蒙医药学基础的年轻助手(徒弟),实现既挖掘整理名老蒙医经验,又为蒙医药学发展培养较高层次接班人的目的。这一举措直接推动阿拉坦仓的《蒙医临床经验》,阿日布杰的《肝炎治疗经验》,白清云的《白清云医案》,《白清云临床经验方》,王永福的《王永福医案》,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蒙医研究所编著的《昭若图堪布临床精粹》,格日勒图、罗布桑沙达日布的《格日勒图医案》和《罗布桑沙达日布医案》等一大批著名蒙医经验集结的出版,培养和造就不少有发展前途的蒙医药后起之秀。
1991年,苏荣扎布、阿拉坦仓、罗布桑等3名著名蒙医,在全国开展的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活动中,共接收5名蒙医中青年骨干为学术继承人。这些人学成出徒后,绝大多数都已经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类似的通过带徒实现学术继承的全国性大规模活动,于1997年和2003年分别举办过两次。在1997年举行的第二次名老蒙医学术继承活动中,阿古拉、海忠乃、张巴斯尔等3名著名蒙医,共接收6名蒙医中青年骨干当徒弟。在2003年元月举行第三批名老蒙医学术继承活动中,又有8名中青年蒙医拜陈玉良、黄志刚等4名名老蒙医为师。
3.私塾
有一些蒙医是个人在实践中自学成才的。在成才和行医过程中,大多崇奉某一家学说,或者善用某一家的医方经验。1979年,根据国家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下发的《关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中吸收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问题的通知》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通过考试和推荐,择优录用110名蒙医,充实到国家一些医疗机构中,其中有些人就是属于靠私塾成才的。
1984年,为提高在基层工作蒙医药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全区共招收380名蒙医函授学员。这些蒙医函授教育的举办,实际上是蒙医传统的私塾教育方式在新时代的一个新发展。
4.曼巴扎仓传习
曼巴扎仓,系藏语音译,曼巴,藏语意为医生或医药;扎仓,原来指的是大寺庙下设一级组织机构或附设的一个独立小寺院,两个词连起来意思是“医药僧院”。
1368年,明太祖定都应昌,元朝灭亡,元顺帝自大都北走,蒙古医药学等传统医学的学院教育中断200年左右。于是随喇嘛教再度传入应运而生的曼巴扎仓传习,便成为培养传统蒙古医药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清代是蒙医医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曼巴扎仓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蒙古医学史上许多著名医药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占布拉道尔吉、敏如尔占布拉、罗布桑苏勒和木等,几乎都出身于建立在草原上各大寺院的曼巴扎仓。
清代中国北方漠南蒙古族聚居区,共有藏传佛教寺院1200余座,其中许多寺院都设置有曼巴扎仓。而坐落于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今辽宁阜新地区)的瑞应寺曼巴扎仓和鄂尔多斯的乌力吉图—阿尔巴斯曼巴扎仓分别为漠南蒙古族东西部的医学中心。
元中统二年(1261)前,即元朝政府在地方建立的第一所医药学校正式招生前,蒙古社会的医药学教育,主要依靠家传、带徒和私塾3种形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聚居地区以后,曼巴扎仓传习则成为蒙医传统教育一种重要的形式。
1.家传
在蒙古民族自己的文字创立以前,蒙医药学知识和治疗经验的传承,只能靠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言传身教,而家庭成员整天生活在一起,家传是蒙药医教育最早出现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获得教授职称的著名蒙医——白清云,出身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个祖传医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著名蒙医。白清云8岁开始学医,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像白清云这样在家庭熏陶、长辈言传身教下走上救死扶伤岗位的知名蒙医,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不在少数。任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医正骨医院副院长、著名蒙医骨伤科专家、主任医师包金山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1979年,根据国家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下发的《关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中吸收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问题的通知》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通过考试和推荐,择优录用110名蒙医,充实到各级国家办的蒙医药机构工作,其中不少人具有的蒙医药知识与经验均来自家传。
2.带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蒙医药学家古纳、于庆祥等都是学徒出身。个人成名后,又通过亲自带徒培养大批蒙医药人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古纳每年都要招收5~7名徒弟,最多时招收的徒弟超过20名。古纳对徒弟要求特别严格。除招收时注意挑选那些思想品德好、作风正派的人当徒弟外,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不忘将医德教育贯穿其中。古纳常说:“洁白的牛奶要盛在最洁净的器皿里,不能洒在石头上。”意思是说,决不能将蒙医药这一民族瑰宝传授给心术不正的人。
著名蒙医于庆祥27岁毕业出徒后,在四处游走行医中,痛感个人力量薄弱,便决心在行医的同时开办“义学”——免费为没有条件上学的孩子们教授文化和医学基础课3年间总共招收30余名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庆祥一面办联合诊所行医,一面招收学徒将自己医术倾囊相授。为不影响给患者治病,他每天早晨提前一小时上班,给徒弟上课,晚间推后一小时下班,给徒弟辅导。他除了一丝不苟地讲课授业外,还常常亲自安排徒弟们的生活、食宿。
1958年,为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卫生部在培养新生力量方面关于“采取学校培养与中蒙医带徒两条腿走路方针”的指示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盟市都先后招收一批蒙医学徒。
196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颁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带徒弟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1963年对该《办法》进行修订。该《办法》对蒙医学徒的学徒条件、学习内容、期限、手续,以及学徒的生活待遇、出师考试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带徒的教学方法多采用集中上课学理论,分散随师学经验。将蒙医药传统带徒教育方式,与挖掘继承名老蒙医药学术经验结合在一起,通过为一些名老蒙医配备有一定蒙医药学基础的年轻助手(徒弟),实现既挖掘整理名老蒙医经验,又为蒙医药学发展培养较高层次接班人的目的。这一举措直接推动阿拉坦仓的《蒙医临床经验》,阿日布杰的《肝炎治疗经验》,白清云的《白清云医案》,《白清云临床经验方》,王永福的《王永福医案》,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蒙医研究所编著的《昭若图堪布临床精粹》,格日勒图、罗布桑沙达日布的《格日勒图医案》和《罗布桑沙达日布医案》等一大批著名蒙医经验集结的出版,培养和造就不少有发展前途的蒙医药后起之秀。
1991年,苏荣扎布、阿拉坦仓、罗布桑等3名著名蒙医,在全国开展的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活动中,共接收5名蒙医中青年骨干为学术继承人。这些人学成出徒后,绝大多数都已经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类似的通过带徒实现学术继承的全国性大规模活动,于1997年和2003年分别举办过两次。在1997年举行的第二次名老蒙医学术继承活动中,阿古拉、海忠乃、张巴斯尔等3名著名蒙医,共接收6名蒙医中青年骨干当徒弟。在2003年元月举行第三批名老蒙医学术继承活动中,又有8名中青年蒙医拜陈玉良、黄志刚等4名名老蒙医为师。
3.私塾
有一些蒙医是个人在实践中自学成才的。在成才和行医过程中,大多崇奉某一家学说,或者善用某一家的医方经验。1979年,根据国家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下发的《关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中吸收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问题的通知》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通过考试和推荐,择优录用110名蒙医,充实到国家一些医疗机构中,其中有些人就是属于靠私塾成才的。
1984年,为提高在基层工作蒙医药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全区共招收380名蒙医函授学员。这些蒙医函授教育的举办,实际上是蒙医传统的私塾教育方式在新时代的一个新发展。
4.曼巴扎仓传习
曼巴扎仓,系藏语音译,曼巴,藏语意为医生或医药;扎仓,原来指的是大寺庙下设一级组织机构或附设的一个独立小寺院,两个词连起来意思是“医药僧院”。
1368年,明太祖定都应昌,元朝灭亡,元顺帝自大都北走,蒙古医药学等传统医学的学院教育中断200年左右。于是随喇嘛教再度传入应运而生的曼巴扎仓传习,便成为培养传统蒙古医药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清代是蒙医医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曼巴扎仓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蒙古医学史上许多著名医药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占布拉道尔吉、敏如尔占布拉、罗布桑苏勒和木等,几乎都出身于建立在草原上各大寺院的曼巴扎仓。
清代中国北方漠南蒙古族聚居区,共有藏传佛教寺院1200余座,其中许多寺院都设置有曼巴扎仓。而坐落于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今辽宁阜新地区)的瑞应寺曼巴扎仓和鄂尔多斯的乌力吉图—阿尔巴斯曼巴扎仓分别为漠南蒙古族东西部的医学中心。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