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蒙古族先民,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便出现在中国北部的额尔古纳河南岸幽深的密林里,被称为“蒙兀室韦”,7世纪时西迁到鄂嫩河上游肯特山脉一带驻牧。到12世纪,蒙古部与在蒙古草原上生活过的其他游牧民族,经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和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在新的民族共同体产生过程中,蒙古部逐渐强大起来,得到了统一,因而“蒙古”一词也就成了统一后的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名称。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元朝建立前后,蒙古族人口进住到今包头地区。公元16世纪中叶,以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为首的蒙古部,控制了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一带。拥有蒙古骑兵10.8万,人口约54万。美岱召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最早的根据地,曾是该部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因而包头地区的蒙古族人口相对地多一些。清乾隆八年(1743),归化城土默特2旗蒙古人共4.36万口,分左、右翼12甲、60个佐。其中今包头东河区与土默特右旗属于右翼第五、六甲,共10个佐。每佐150个丁,两甲共1500个丁。以丁为户,平均每户5口人计,全甲为7500人。今包头市青山区、昆都仑区原属于乌拉特东公旗,今固阳县的东北部原是茂明安旗的牧地,固阳县西南部是乌拉特东公旗的牧地,共有蒙古族人口2000人左右。到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为6419户,1.07万人。据此,按六分之一计,当时包头地区的蒙古族人口约为5000余人。
20世纪40年代末,据包头市第四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包头市民国四十三年人口统计分析资料汇编》记载,包头地区的蒙古族人口,1947年为3176人,1948年为3251人,1949年为3323人。
蒙古族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蒙古族先民,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便出现在中国北部的额尔古纳河南岸幽深的密林里,被称为“蒙兀室韦”,7世纪时西迁到鄂嫩河上游肯特山脉一带驻牧。到12世纪,蒙古部与在蒙古草原上生活过的其他游牧民族,经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和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在新的民族共同体产生过程中,蒙古部逐渐强大起来,得到了统一,因而“蒙古”一词也就成了统一后的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名称。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元朝建立前后,蒙古族人口进住到今包头地区。公元16世纪中叶,以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为首的蒙古部,控制了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一带。拥有蒙古骑兵10.8万,人口约54万。美岱召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最早的根据地,曾是该部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因而包头地区的蒙古族人口相对地多一些。清乾隆八年(1743),归化城土默特2旗蒙古人共4.36万口,分左、右翼12甲、60个佐。其中今包头东河区与土默特右旗属于右翼第五、六甲,共10个佐。每佐150个丁,两甲共1500个丁。以丁为户,平均每户5口人计,全甲为7500人。今包头市青山区、昆都仑区原属于乌拉特东公旗,今固阳县的东北部原是茂明安旗的牧地,固阳县西南部是乌拉特东公旗的牧地,共有蒙古族人口2000人左右。到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为6419户,1.07万人。据此,按六分之一计,当时包头地区的蒙古族人口约为5000余人。
20世纪40年代末,据包头市第四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包头市民国四十三年人口统计分析资料汇编》记载,包头地区的蒙古族人口,1947年为3176人,1948年为3251人,1949年为3323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