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人口的受教育状况
随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有了很大的进步。
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民族受教育人口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全区只有4所民族中学,377所民族小学,在校民族中、小学生分别为524人和2.25万人,专任民族中、小学教师的分别为26人和912人,没有一所民族幼园、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而最多的是寺院、喇嘛和文盲。
到1982年,自治区已建有蒙古族中学260多所,蒙古族小学2700多所,民族师范学校8所,在校的中小学民族学生达60万,在大中专院校中,蒙古族在校生占学生总数的20.4%。
1949年,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恢复和兴办的小学共有178所,其中蒙古族小学12所,在校学生1464人,教职工241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82年,锡林郭勒盟已建立蒙古族中小学463所,还建立了蒙医学校和蒙古师范学校,全盟蒙古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8%。太仆寺旗贡宝力嘎苏木是个只有3900人的牧业苏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95%以上的青壮年是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办起了24所中小学,其中苏木民族中学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中学之一,成为自治区著名的“文化之乡”。到1978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普及七年制教育在全盟名列第一,在1977年、1978年的两年中,就有77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蒙古族各级各类受教育的人数呈几倍、几十倍的增长,蒙古族各级各类受教育人口达2 287 508人,占其总人口67.41%,其中男性1 213 925人,女性人口1 073 583人;大学本科程度22 499人,大学专科34 592人,中专程度78 428人,高中程度264 958人,初中696 345人,小学1 190 686人,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增长了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2000年与1990年相比较,2000年蒙古族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17.22%,初中文化程度人口达1 239 998人,较1990年增长4.97倍;高中文化程度为385 350人,增长21.71%;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0 504人,比1990年增长80.19%;大学专科比1990年时增长近2.28倍;大学本科增长89.6%。1990—2000年,蒙古族受教育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初中文化层次,其次是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文化层次。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教育在近十年的发展更为迅速,2000年自治区蒙古族已经有研究生、博士生共166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温克族文化教育落后,识字的人很少。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鄂温克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小学和民校。1953年,在鄂温克猎民生活的奇乾乡设立了初级小学,从来没有读过书的猎民走进了教室,开始了学习生活,当年就有28名学生入学,占当年鄂温克族猎民人口的14%。辉苏木是鄂温克族人口最大的聚居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有1所小学,是日本人办的学校。1949年之后,辉苏木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鄂温克人的子女入学实行助学金制度,在国家的帮助下,学校发展很快,1958年,已有学生148名,其中女性70名,全苏木83%的学龄儿童上了学,教师由1946年的4人增加到了12名;从1953年设立高级小学起到1957年共有高小毕业生49人,其中升入普通中学24名,升入呼和浩特卫生学校2名,会计学校2名,北京党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名,党中央民族学院附中1名,乌兰浩特师范学校1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辉苏木陆续建立了5所学校,学生人数增加到237名,教师25名。
20世纪80年代,鄂温克族民族教育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由原来文化教育落后的民族,一跃跨入了民族教育较为先进的民族。1982年,鄂温克族每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含大专)达86人,名列全国56个民族的第11位;每千人中拥有的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学及中学文化程度每千人中有305.87人,其中大学(含专科)8.60人,高中86.2人,初中209.1人;每千人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380.6人。
1990年,鄂温克族人口受教育程度较过去又有了新的发展,鄂温克族有各级各类受教育的人口为16 876人,占总人口72.18%,其中男性8581人,女性8295人,在鄂温克族16 876人口中,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人口140人,大专程度的人口为381人,中专为677人,高中为1933人,初中为5703人,小学为8042人。
到2000年,鄂温克族各级各类学生22 717人,占总人口的86.70%,比1990年各级各类受教育文化程度的总人口比重提高14.52个百分点。自治区境内鄂温克族人口总计26 201人,其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达22 717人,占其总人口的86.70%,小学文化程度比1990年增长6.72个百分点,初中增长50.06个百分点,高中增长33.16个百分点,中专增长129.98个百分点,大学专科增长205.51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增长92.85个百分点。从这10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可看出,增长最快的是大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都在90%以上,其中大专文化程度增长了两倍多,研究生的人数尽管只有8人,但也是史无前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达斡尔族文化程度较高一些,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下,一批达斡尔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就读。民国14年(1925)5名达斡尔族小学生到苏联留学,他们先后毕业于乌兰乌德师范学校、莫斯科东方大学。民国34年(1945),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巴彦旗有30多名达斡尔族大学生。按当时达斡尔族人口约有4万计算,那么,达斡尔族每千人中拥有大学生1.7人。早在17世纪70年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提出的设学奏议被清王朝采纳,在墨尔根设立满文学堂,招收满族和达斡尔族子弟入学读书,这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当时规定,达斡尔族每年只能有16名男童去墨尔根城上学。民国12年(1923),在原布特哈(今扎兰屯市)境内除了布西师范学校讲习所外,只有1所公立完全小学,6所公立初级小学和5所私立小学,上述7所公立学校在校生达362名,其中女学生32名。民国20年(1931),日本在达斡尔聚居的额尔和、满都乎、海拉尔南屯等地设立6年制的完全小学,且还有扎兰屯兴安师道学校(本科5年制、特修科2年制)、国民高等学校和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学制4年)、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兴安学院(5年制)、育成学院(4年制)以及扎兰屯、尼尔基等农业中学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办的。
民国34年(1945),东北解放,各级政府在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组织当时参加革命的有文化的达斡尔族知识青年恢复和发展达斡尔族教育,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率先创办了布西中学(今诺敏中学、尼尔基中学的前身),土地改革后又创办了一些,到民国36年(1947),莫力达瓦旗初级小学增加到95所,高级小学增加到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5%,其中民族小学23所,在校达斡尔族学生1940名;到1949年已有110所小学,在校生5980人,其中达斡尔族学生2257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小学已发展到170所,其中初级小学117所,完全小学53所,小学在校生14 548人,女学生60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3.3%。
1990年,达斡尔族在校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为53 673人,大学本科生831人,大学专科1568人,中专生2450人,高中7742人,初中19 261人,小学生21 821人;到2000年达斡尔族民族教育在过去10年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达斡尔族人口中各级各类受教育的人口达65 220人,占其总人口的84.49%,比1990年增长9.41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2.59个百分点,这不是说达斡尔族在这个时期小学没有发展,而主要表明人口文化程度提高了,所以原来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减少了,这是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到2000年为27 613人,增长43.36%,高中文化程度达到9400人,增长21.41%,中专文化程度为4614人,增长88.33%,大学专科文化程度达3941人,比1990年增长151.34%,大学本科程度达1367人,增长64.50%,研究生和博士生是该旗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教育事业;到2000年时,研究生、博士生人数达32人,这是史无前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鄂伦春族大部分人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阶段,不少人居住在深山老林中,从事狩猎业的生活,教育事业根本无从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得非常快,1982年鄂伦春族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已超过了全国各族的平均水平。据1982年普查数据表明,鄂伦春族每千人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比重名列全国56个民族的第8位,仅次于朝鲜族、赫哲族、高山族、俄罗斯族等,每千人中拥有的大学、高中、初中的人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90年,鄂伦春族人口中不论受教育的人数和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级各类受教育人口已达2231人,占该民族同期总人口71.73%,其中男性人口1078人,女性人口1153人,女性受教育人口高于男性人口,这在全国56个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大学本科文化程度35人,占总人口的1.12%,大专文化76人,占其总人口2.43%,中专达89人,占总人口2.86%,高中文化阶层271人,占其总人口的8.71%,初中837人,占其总人口26.91%,小学923人,占其总人口的29.68%。
鄂伦春族人口中,到2000年时,各级各类受教育的人数为3086人,其中男性人口1452人,女性人口1534人,同样是女性受教育的人口多于男性,男女受教育的人口占其总人口86.37%,比前10年提高14.64个百分点,高于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回族、满族等。小学程度比前10年增长8.34%,初中增长33.69%,高中增长59.40%,中专增长153.93%,大专增长202.63%,大学本科增长117.14%,研究生3人,这在前10年也是没有过的。1990—2000年,鄂伦春族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是大专层次的教育。
自治区各民族中,小学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最高的是蒙古族,人数达139.57万人,占蒙古族总人口的34.64%,比全区平均值高出4.07个百分点;其次是鄂温克族为32.76%,比全区高出2.19个百分点,小学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最低的是朝鲜族为21.79%,比全区平均值低8.96个百分点;其次是达斡尔族为27.53%,比全区平均值低3.04个百分点。初中、高中、中专这个文化教育层次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民族中,占其该民族总人口最高比例的是朝鲜族为61.79%,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4.10个百分点,朝鲜族在中等教育层次上,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个民族;其次是俄罗斯族为57.59%,比全区平均值高9.9个百分点。在初中、高中、中专这个文化教育层次中,最低的是蒙古族为44.57%,比全区平均值低3.12个百分点;其次是汉族为48.16%,比全区平均值只高出0.47个百分点。大专文化教育从1978年以来,各民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最高的是鄂伦春族,占其总人口的比例为6.43%,比全区平均值高出3.70个百分点;其次是锡伯族为5.92%,比全区高出3.19个百分点。大专文化教育程度最低的是汉族为2.67%,比全区平均值低0.06个百分点;其次是蒙古族为2.87%,比全区平均值高出0.14个百分点。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程度最高的是朝鲜族为2.36%,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37个百分点;其次是锡伯族为2.25%,比全区高1.26个百分点。大学本科阶段教育程度最低的是汉族为0.91%,比全区平均值低0.08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族为0.90%,比全区低0.09个百分点。
2000年自治区各民族每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含大专)人数
从各民族人口中,每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最高的是鄂伦春族达到856人,远远高出了区内其他民族,鄂伦春族人口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多次生活方式的转变,各级政府把相当一部分原来狩猎的人口有计划地迁到了城镇,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子女的上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上大学的人数自然多了,2000年比1990年增长1倍以上,比1982年增长3.83倍。
其次是锡伯族为754人,比全区平均值高出一倍以上,该民族早在1990年,每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就远远高于区内其他民族。
每万人中拥有的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最低的是汉族,2000年为358人,比全区平均值每万人中低14人。1990年汉族每万人中有大学及大专文化程度为141人,是全区各民族中,具有大学大专文化程度最低的;其次是蒙古族为169人,要比达斡尔族低167人。朝鲜族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突出,人口素质高于其他民族,1982年,每万人中拥有的大专文化人口为215人,高出全区平均值158人;1990年,朝鲜族大专生为391人,仅次于锡伯族,而高于其他民族;2000年朝鲜族大专文化的人口为736人,高出全区平均值364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到2000年,全区受到研究生程度教育的人数达6851人,其中少数民族为1929人,占研究生教育人数的28.16%,在少数民族中,蒙古族1664人,占整个研究生教育人数的24.29%,其他少数民族都有研究生教育程度的人口,其中最少的是俄罗斯族,只有1人。
二、各民族文盲、半文盲人口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民族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增加,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也就有了显著下降,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部分年度自治区各民族文盲半文盲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蒙古族,文盲人口占其总人口的95%以上。
1947年5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大的发展,各级政府特别重视民族教育,扫除民族文盲,到1982年,蒙古族文盲率为33.56%,比1949年文盲、半文盲人口下降61.44%,平均每年下降1.86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文盲率低0.42个百分点,比同期汉族文盲率低0.88个百分点。1990年,蒙古族文盲为18.84%,较1982年下降14.72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1.84个百分点;2000年,蒙古族文盲率进一步下降为9.09%,比1990年下降9.75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91个百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鄂温克族人口几乎全部是文盲和半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部门大力扫盲,发展教育事业,民族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大幅度下降,到1982年文盲人口下降到18.04%;1990年进一步下降为10.26%,下降7.78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9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文盲率15.88%,低5.62个百分点,比全区文盲率平均值低11.42个百分点;2000年,鄂温克族人口的文盲率为5.65%,比全国人口平均文盲率低2.6个百分点,比自治区人口文盲率平均值低3.47个百分点。
鄂伦春族人口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济社会发展更为落后,不少鄂伦春族人口就社会发展阶段来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识字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口为文盲和半文盲,1949年后,政府部门大力开展扫盲和发展各种教育事业,鄂伦春族人口中受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文盲人数大幅度下降,到1982年,该民族的文盲率已经降到15.66%,比同期全国文盲率低8.01个百分点,比自治区平均值低18.32个百分点,在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只低于朝鲜,而高于蒙古族、回族、满族等民族。1990年,鄂伦春族文盲率进一步下降为7.48%,比全国平均值低8.4个百分点,比自治区同期文盲率平均值低14.21个百分点;2000年,该民族文盲率下降到了更低的水平,仅为5.06%,比全国文盲率平均值低4.1个百分点,比自治区文盲率平均值低4.06个百分点。
达斡尔族在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中,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民族的文化素质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盲人口有多少,无资料可查,1982年文盲率为18.97%,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低4.70个百分点,比自治区平均值低15.01个百分点;1990年达斡尔族文盲人口进一步下降,文盲率为9.58%,比全国平均值低6.30个百分点,比自治区文盲率平均值低12.10个百分点;2000年文盲率下降为4.76%,比全国平均值低4.40个百分点,与自治区平均值低4.36个百分点。在自治区的各民族中,朝鲜族的文盲率最低,1982年为10.49%,比同期全国平均值低13.18个百分点,比自治区文盲率平均值低11.19个百分点;1990年文盲人口进一步下降为6.37%,比全国平均值低9.15个百分点,比内蒙古文盲率平均值低15.31个百分点;2000年文盲率降为4.24%,比全国同期平均值低4.92个百分点,比自治区低4.88个百分点,是自治区内文盲率最低的一个民族。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回族人口文化程度也是比较高的,1982年,回族人口文盲率为23.23%,比全区文盲率平均值低10.75个百分点;1990年,回族人口文盲率下降为15.62%,比1982年时下降7.61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值低6.06个百分点;到2000年,回族文盲率为7.29%,比全区文盲率低1.83个百分点。自治区内满族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也是比较高的,1982年满族人口文盲率为18.75%,比自治区平均值低15.23个百分点;1990年满族人口文盲率为10.84%,比全区平均值低10.84个百分点;2000年,满族人口文盲率更降为4.68%,比全区平均值低4.44个百分点。在全区各民族中满族人口的文盲率只高于朝鲜族,而低于其他民族。
一、民族人口的受教育状况
随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有了很大的进步。
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民族受教育人口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全区只有4所民族中学,377所民族小学,在校民族中、小学生分别为524人和2.25万人,专任民族中、小学教师的分别为26人和912人,没有一所民族幼园、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而最多的是寺院、喇嘛和文盲。
到1982年,自治区已建有蒙古族中学260多所,蒙古族小学2700多所,民族师范学校8所,在校的中小学民族学生达60万,在大中专院校中,蒙古族在校生占学生总数的20.4%。
1949年,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恢复和兴办的小学共有178所,其中蒙古族小学12所,在校学生1464人,教职工241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82年,锡林郭勒盟已建立蒙古族中小学463所,还建立了蒙医学校和蒙古师范学校,全盟蒙古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8%。太仆寺旗贡宝力嘎苏木是个只有3900人的牧业苏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95%以上的青壮年是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办起了24所中小学,其中苏木民族中学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中学之一,成为自治区著名的“文化之乡”。到1978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普及七年制教育在全盟名列第一,在1977年、1978年的两年中,就有77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蒙古族各级各类受教育的人数呈几倍、几十倍的增长,蒙古族各级各类受教育人口达2 287 508人,占其总人口67.41%,其中男性1 213 925人,女性人口1 073 583人;大学本科程度22 499人,大学专科34 592人,中专程度78 428人,高中程度264 958人,初中696 345人,小学1 190 686人,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增长了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2000年与1990年相比较,2000年蒙古族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17.22%,初中文化程度人口达1 239 998人,较1990年增长4.97倍;高中文化程度为385 350人,增长21.71%;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0 504人,比1990年增长80.19%;大学专科比1990年时增长近2.28倍;大学本科增长89.6%。1990—2000年,蒙古族受教育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初中文化层次,其次是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文化层次。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教育在近十年的发展更为迅速,2000年自治区蒙古族已经有研究生、博士生共166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温克族文化教育落后,识字的人很少。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鄂温克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小学和民校。1953年,在鄂温克猎民生活的奇乾乡设立了初级小学,从来没有读过书的猎民走进了教室,开始了学习生活,当年就有28名学生入学,占当年鄂温克族猎民人口的14%。辉苏木是鄂温克族人口最大的聚居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有1所小学,是日本人办的学校。1949年之后,辉苏木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鄂温克人的子女入学实行助学金制度,在国家的帮助下,学校发展很快,1958年,已有学生148名,其中女性70名,全苏木83%的学龄儿童上了学,教师由1946年的4人增加到了12名;从1953年设立高级小学起到1957年共有高小毕业生49人,其中升入普通中学24名,升入呼和浩特卫生学校2名,会计学校2名,北京党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名,党中央民族学院附中1名,乌兰浩特师范学校1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辉苏木陆续建立了5所学校,学生人数增加到237名,教师25名。
20世纪80年代,鄂温克族民族教育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由原来文化教育落后的民族,一跃跨入了民族教育较为先进的民族。1982年,鄂温克族每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含大专)达86人,名列全国56个民族的第11位;每千人中拥有的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学及中学文化程度每千人中有305.87人,其中大学(含专科)8.60人,高中86.2人,初中209.1人;每千人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380.6人。
1990年,鄂温克族人口受教育程度较过去又有了新的发展,鄂温克族有各级各类受教育的人口为16 876人,占总人口72.18%,其中男性8581人,女性8295人,在鄂温克族16 876人口中,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人口140人,大专程度的人口为381人,中专为677人,高中为1933人,初中为5703人,小学为8042人。
到2000年,鄂温克族各级各类学生22 717人,占总人口的86.70%,比1990年各级各类受教育文化程度的总人口比重提高14.52个百分点。自治区境内鄂温克族人口总计26 201人,其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达22 717人,占其总人口的86.70%,小学文化程度比1990年增长6.72个百分点,初中增长50.06个百分点,高中增长33.16个百分点,中专增长129.98个百分点,大学专科增长205.51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增长92.85个百分点。从这10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可看出,增长最快的是大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都在90%以上,其中大专文化程度增长了两倍多,研究生的人数尽管只有8人,但也是史无前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达斡尔族文化程度较高一些,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下,一批达斡尔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就读。民国14年(1925)5名达斡尔族小学生到苏联留学,他们先后毕业于乌兰乌德师范学校、莫斯科东方大学。民国34年(1945),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巴彦旗有30多名达斡尔族大学生。按当时达斡尔族人口约有4万计算,那么,达斡尔族每千人中拥有大学生1.7人。早在17世纪70年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提出的设学奏议被清王朝采纳,在墨尔根设立满文学堂,招收满族和达斡尔族子弟入学读书,这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当时规定,达斡尔族每年只能有16名男童去墨尔根城上学。民国12年(1923),在原布特哈(今扎兰屯市)境内除了布西师范学校讲习所外,只有1所公立完全小学,6所公立初级小学和5所私立小学,上述7所公立学校在校生达362名,其中女学生32名。民国20年(1931),日本在达斡尔聚居的额尔和、满都乎、海拉尔南屯等地设立6年制的完全小学,且还有扎兰屯兴安师道学校(本科5年制、特修科2年制)、国民高等学校和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学制4年)、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兴安学院(5年制)、育成学院(4年制)以及扎兰屯、尼尔基等农业中学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办的。
民国34年(1945),东北解放,各级政府在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组织当时参加革命的有文化的达斡尔族知识青年恢复和发展达斡尔族教育,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率先创办了布西中学(今诺敏中学、尼尔基中学的前身),土地改革后又创办了一些,到民国36年(1947),莫力达瓦旗初级小学增加到95所,高级小学增加到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5%,其中民族小学23所,在校达斡尔族学生1940名;到1949年已有110所小学,在校生5980人,其中达斡尔族学生2257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小学已发展到170所,其中初级小学117所,完全小学53所,小学在校生14 548人,女学生60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3.3%。
1990年,达斡尔族在校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为53 673人,大学本科生831人,大学专科1568人,中专生2450人,高中7742人,初中19 261人,小学生21 821人;到2000年达斡尔族民族教育在过去10年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达斡尔族人口中各级各类受教育的人口达65 220人,占其总人口的84.49%,比1990年增长9.41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2.59个百分点,这不是说达斡尔族在这个时期小学没有发展,而主要表明人口文化程度提高了,所以原来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减少了,这是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到2000年为27 613人,增长43.36%,高中文化程度达到9400人,增长21.41%,中专文化程度为4614人,增长88.33%,大学专科文化程度达3941人,比1990年增长151.34%,大学本科程度达1367人,增长64.50%,研究生和博士生是该旗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教育事业;到2000年时,研究生、博士生人数达32人,这是史无前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鄂伦春族大部分人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阶段,不少人居住在深山老林中,从事狩猎业的生活,教育事业根本无从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得非常快,1982年鄂伦春族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已超过了全国各族的平均水平。据1982年普查数据表明,鄂伦春族每千人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比重名列全国56个民族的第8位,仅次于朝鲜族、赫哲族、高山族、俄罗斯族等,每千人中拥有的大学、高中、初中的人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90年,鄂伦春族人口中不论受教育的人数和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级各类受教育人口已达2231人,占该民族同期总人口71.73%,其中男性人口1078人,女性人口1153人,女性受教育人口高于男性人口,这在全国56个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大学本科文化程度35人,占总人口的1.12%,大专文化76人,占其总人口2.43%,中专达89人,占总人口2.86%,高中文化阶层271人,占其总人口的8.71%,初中837人,占其总人口26.91%,小学923人,占其总人口的29.68%。
鄂伦春族人口中,到2000年时,各级各类受教育的人数为3086人,其中男性人口1452人,女性人口1534人,同样是女性受教育的人口多于男性,男女受教育的人口占其总人口86.37%,比前10年提高14.64个百分点,高于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回族、满族等。小学程度比前10年增长8.34%,初中增长33.69%,高中增长59.40%,中专增长153.93%,大专增长202.63%,大学本科增长117.14%,研究生3人,这在前10年也是没有过的。1990—2000年,鄂伦春族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是大专层次的教育。
自治区各民族中,小学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最高的是蒙古族,人数达139.57万人,占蒙古族总人口的34.64%,比全区平均值高出4.07个百分点;其次是鄂温克族为32.76%,比全区高出2.19个百分点,小学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最低的是朝鲜族为21.79%,比全区平均值低8.96个百分点;其次是达斡尔族为27.53%,比全区平均值低3.04个百分点。初中、高中、中专这个文化教育层次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民族中,占其该民族总人口最高比例的是朝鲜族为61.79%,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4.10个百分点,朝鲜族在中等教育层次上,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个民族;其次是俄罗斯族为57.59%,比全区平均值高9.9个百分点。在初中、高中、中专这个文化教育层次中,最低的是蒙古族为44.57%,比全区平均值低3.12个百分点;其次是汉族为48.16%,比全区平均值只高出0.47个百分点。大专文化教育从1978年以来,各民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最高的是鄂伦春族,占其总人口的比例为6.43%,比全区平均值高出3.70个百分点;其次是锡伯族为5.92%,比全区高出3.19个百分点。大专文化教育程度最低的是汉族为2.67%,比全区平均值低0.06个百分点;其次是蒙古族为2.87%,比全区平均值高出0.14个百分点。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程度最高的是朝鲜族为2.36%,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37个百分点;其次是锡伯族为2.25%,比全区高1.26个百分点。大学本科阶段教育程度最低的是汉族为0.91%,比全区平均值低0.08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族为0.90%,比全区低0.09个百分点。
2000年自治区各民族每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含大专)人数
从各民族人口中,每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最高的是鄂伦春族达到856人,远远高出了区内其他民族,鄂伦春族人口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多次生活方式的转变,各级政府把相当一部分原来狩猎的人口有计划地迁到了城镇,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子女的上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上大学的人数自然多了,2000年比1990年增长1倍以上,比1982年增长3.83倍。
其次是锡伯族为754人,比全区平均值高出一倍以上,该民族早在1990年,每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就远远高于区内其他民族。
每万人中拥有的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最低的是汉族,2000年为358人,比全区平均值每万人中低14人。1990年汉族每万人中有大学及大专文化程度为141人,是全区各民族中,具有大学大专文化程度最低的;其次是蒙古族为169人,要比达斡尔族低167人。朝鲜族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突出,人口素质高于其他民族,1982年,每万人中拥有的大专文化人口为215人,高出全区平均值158人;1990年,朝鲜族大专生为391人,仅次于锡伯族,而高于其他民族;2000年朝鲜族大专文化的人口为736人,高出全区平均值364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到2000年,全区受到研究生程度教育的人数达6851人,其中少数民族为1929人,占研究生教育人数的28.16%,在少数民族中,蒙古族1664人,占整个研究生教育人数的24.29%,其他少数民族都有研究生教育程度的人口,其中最少的是俄罗斯族,只有1人。
二、各民族文盲、半文盲人口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民族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增加,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也就有了显著下降,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部分年度自治区各民族文盲半文盲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蒙古族,文盲人口占其总人口的95%以上。
1947年5月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大的发展,各级政府特别重视民族教育,扫除民族文盲,到1982年,蒙古族文盲率为33.56%,比1949年文盲、半文盲人口下降61.44%,平均每年下降1.86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文盲率低0.42个百分点,比同期汉族文盲率低0.88个百分点。1990年,蒙古族文盲为18.84%,较1982年下降14.72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1.84个百分点;2000年,蒙古族文盲率进一步下降为9.09%,比1990年下降9.75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91个百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鄂温克族人口几乎全部是文盲和半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部门大力扫盲,发展教育事业,民族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大幅度下降,到1982年文盲人口下降到18.04%;1990年进一步下降为10.26%,下降7.78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9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文盲率15.88%,低5.62个百分点,比全区文盲率平均值低11.42个百分点;2000年,鄂温克族人口的文盲率为5.65%,比全国人口平均文盲率低2.6个百分点,比自治区人口文盲率平均值低3.47个百分点。
鄂伦春族人口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济社会发展更为落后,不少鄂伦春族人口就社会发展阶段来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识字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口为文盲和半文盲,1949年后,政府部门大力开展扫盲和发展各种教育事业,鄂伦春族人口中受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文盲人数大幅度下降,到1982年,该民族的文盲率已经降到15.66%,比同期全国文盲率低8.01个百分点,比自治区平均值低18.32个百分点,在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只低于朝鲜,而高于蒙古族、回族、满族等民族。1990年,鄂伦春族文盲率进一步下降为7.48%,比全国平均值低8.4个百分点,比自治区同期文盲率平均值低14.21个百分点;2000年,该民族文盲率下降到了更低的水平,仅为5.06%,比全国文盲率平均值低4.1个百分点,比自治区文盲率平均值低4.06个百分点。
达斡尔族在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中,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民族的文化素质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盲人口有多少,无资料可查,1982年文盲率为18.97%,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低4.70个百分点,比自治区平均值低15.01个百分点;1990年达斡尔族文盲人口进一步下降,文盲率为9.58%,比全国平均值低6.30个百分点,比自治区文盲率平均值低12.10个百分点;2000年文盲率下降为4.76%,比全国平均值低4.40个百分点,与自治区平均值低4.36个百分点。在自治区的各民族中,朝鲜族的文盲率最低,1982年为10.49%,比同期全国平均值低13.18个百分点,比自治区文盲率平均值低11.19个百分点;1990年文盲人口进一步下降为6.37%,比全国平均值低9.15个百分点,比内蒙古文盲率平均值低15.31个百分点;2000年文盲率降为4.24%,比全国同期平均值低4.92个百分点,比自治区低4.88个百分点,是自治区内文盲率最低的一个民族。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回族人口文化程度也是比较高的,1982年,回族人口文盲率为23.23%,比全区文盲率平均值低10.75个百分点;1990年,回族人口文盲率下降为15.62%,比1982年时下降7.61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值低6.06个百分点;到2000年,回族文盲率为7.29%,比全区文盲率低1.83个百分点。自治区内满族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也是比较高的,1982年满族人口文盲率为18.75%,比自治区平均值低15.23个百分点;1990年满族人口文盲率为10.84%,比全区平均值低10.84个百分点;2000年,满族人口文盲率更降为4.68%,比全区平均值低4.44个百分点。在全区各民族中满族人口的文盲率只高于朝鲜族,而低于其他民族。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