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汉族人口增长的速度。2000年全区总人口达2375.54万多人,汉族人口达1882万多人,占总人口的79.24%,蒙古族人口达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6.96%,其他少数民族90多万,占总人口的3.8%。
1990-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民族人口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实现了政治上的一律平等,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恢复和发展经济和文化,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也有了大的提高。1947年,汉族人口为469.6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为83.60%,蒙古族人口为83.2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14.8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9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为1.59%,1949年时,汉族人口为515.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76%,蒙古族为83.5万人,占总人口的13.73%,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2万人,占总人口的1.51%。到1953年全国人口第一次普查时,汉族人口为6 493 000多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为85.61%,蒙古族人口为985 000多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9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06 000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为1.40%;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1094.4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为86.99%,蒙古族人口为133.4万人,占11.22%,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人口为135 000多人,占总人口1.79%;1982年汉族人口为1627.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45%,蒙古族为12.92%,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3%;1990年汉族人口为1728.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0.58%,蒙古族人口337.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7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78.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7%;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为1882.3万多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9.17%,蒙古族人口为403.9万多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13%,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0.2万多人,总人口的比重为3.80%。1947—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汉族人口和蒙古族人口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看,汉族人口1947年到1982年之前,占总人口的比重是逐步上升的,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1949年之后,外省区人口大量迁入内蒙古地区迁入人口中,几乎都是汉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很少,使得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有所提高,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1982年之后,此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有所下降。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有所上升,到1990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49年的84.76%下降为80.58%,下降4.18个百分点,蒙古族人口由1949年的13.73%,上升到15.75%,上升2.02个百分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从1.51%上升到3.67%,上升2.16个百分点,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自治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9.17%,较1990年下降1.41个百分点,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15.75%上升到17.13%,上升1.38个百分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也由3.76%上升到3.80%,上升0.40个百分点。
1982年后,部分原是汉族成分的人口改成了少数民族人口,如满族人口1982年为237 149人,而到1990年增加到460 517人,8年增加人口223 368人,增长94.19%,依靠本民族人口自增是不可能增加这么多的,而主要是靠改变民族成分增加的。
国家对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比较宽松,有些少数民族由于人口过少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等民族,对他们主要是做好妇幼保健、提高人口素质,并不过分强调计划生育,促使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汉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汉族与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通婚后,所生育的后代绝大多数根据其父母的意愿选报了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使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高于汉族人口的增长。
蒙古族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族人口有了成倍的增长。1947年自治区内的蒙古族人口只有83.2万人,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长到248.9万人,增长299.20%;到1990年蒙古族人口为337.97万多人,比1982年增长35.79%;2000年全区蒙古族人口达402.91万多人,比1990年增长19.24%,较1949年增长近5倍。
达斡尔族也是内蒙古境内实行自治的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人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只有1.62万多人,到1982年增至5.86万多人,增长360.10%,到1990年,达斡尔族人口达7.14万多人,比1982年增长21.84%,2000年达斡尔族人口达7.71万多人,增长7.98%,比1947年增长人口6.07万多人,增长近四倍。
鄂温克族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全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温克族人口都是负增长,到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鄂温克族人口只有4998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才缓慢地增长,到1982年达到1.8万多人,增长363.69%,增长速度快于蒙古族,至1990年达到2.33万多人,增长28.62%。2000年鄂温克人口达2.62万人,增长12.45%,比1947年增长434.69%。
鄂伦春族也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是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伦春族人口更少,几乎到了民族人口濒临灭绝的境地,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鄂伦春族人口有905人,到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达到2039人,比1947年增长225.30%,1990年达到3110人,比1982年增长52.53%,2000年鄂伦春族人口达3573人,增长14.89%,比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人口增长294.80%。
满族也是自治区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族人口也有了长足的增长。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有1.7万人,到1982年增至23.7万人,增长1349.99%,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满族人口增长最快的原因除了自然增长外,人口迁移和更改民族成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90年满族人口达到46.05万人,比1982年增长94.19%,主要是改民族成分形成的,到2000年,自治区满族人口达到49.99万人,比1990年增长8.56%,比1947年增长2840.59%,是自治区境内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多最快的一个民族。
回族是自治区境内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自治区有回族人口4.4万人,到1982年回族人口达到16.9万人,增长384.08%,回族人口在这个时期增长快的原因除了自身的生育外,迁移人口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1990年回族人口达到19.2万多人,增长14.04%。2000年达到20.9万多人,增长8.85%,比1947年增长375%。
朝鲜族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历史悠久的民族,1947年朝鲜族人口为5601人,1982年人口增至1.75万多人,增长313.87%,迁入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1990年达到2.21万多人,增长26.13%,2000年朝鲜族人口为2.18万人,比1990年减少300多人,除了迁移因素外,朝鲜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持续下降的结果,就全国来讲,20世纪90年代,人口生育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在全国56个民族中,计划生育搞得最好的就是朝鲜族,朝鲜族的计划生育不是政府行为,而是公众的自愿行为。
锡伯族也是自治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从很古老的时代起,锡伯族的先人就生活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的土地上,但在1947年锡伯族人口只有15人,1964年人口普查时为112人,1982年达到1470人,增长12.13倍,1990年锡伯族人口达到2876人,增长95.03%,2000年达3023人,增长5.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锡伯族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更改民族成分和迁移流动造成的,当然民族人口自身繁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0年,人口达到3023人,比1947年增长一百多倍。
俄罗斯族人口从1982年之后增长的特别快,俄罗斯人早在帝俄时期就曾经到过海拉尔、满洲里等地,虽然没有入籍和定居,但是对这些地方是比较了解的。改革开放之后,俄罗斯人通过满洲里、二连口岸,来到内蒙古有的经商,有的打工,有的从事文化、教育、科技活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吸引了不少俄罗斯人,入籍现象也多了起来,1982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俄罗斯族只有53人,到1990年达到4388人,增长8倍多,2000年,自治区的俄罗斯族达到5020人,比1990年增长14.20%。
二、各民族人口分布
1953年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居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少数民族有20个,人口为109.19万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增加到31个,人口增至160.47万人,同1953年人口普查时数据相比,少数民族个数增加10多个,人口增加51.28万人,1982年人口普查时,居住在内蒙古的少数民族达43个,人口达299.67万人。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达48个,人口增至41 665万人,比1982年少数民族个数增加5个,人口增加116.98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2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居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少数民族达54个,比前10年增加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到493.15万人,人口增长76.50万人。
1.各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
汉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总人口中占大多数,从分布地区上观察,汉族人口分布在全区所有的盟市、旗县和乡镇(苏木)、村(嘎查)等,但是分布最多,较为集中的是农区、半农半牧区、城镇等地。
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内蒙古也很广,而且也很分散,但主要分布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各盟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分布很不平衡。
2000年自治区各盟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
蒙古族人口在自治区各盟市都有分布,最多的是通辽市,蒙古族人口有1 373 470人,占全区蒙古族总人口34.08%;其次是赤峰市,蒙古族人口有830 357人,占蒙古族总人口20.60%;第三位是兴安盟,蒙古族人口有652 385人,占蒙古族总人口的16.19%。蒙古族人口分布最少的盟市是阿拉善盟,全盟蒙古族人口为44 630人;其次是乌兰察布盟,蒙古族人口为60 064人,占蒙古族人口的1.49%;再次是包头市蒙古族人口为67 209人,占蒙古族总人口的1.67%。
回族人口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分布也很广,12个盟市都有分布,回族人口最多的是呼和浩特市为38 417人;其次是包头市为36 234人;再次是赤峰市回族人口有31 122人。回族在12个盟市中人口最少的是伊克昭盟,全市回族人口为1861人;其次是兴安盟3017人;再次是乌海市为7944人。
满族人口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也很普遍,全区12个盟市都有满族人口,但分布最多的是赤峰市为128 656人;其次是呼伦贝尔盟为111 053人;再次是通辽市为88 654人。满族人口分布最少的是阿拉善盟为952人;其次是乌兰察布盟为2905人;再次是乌海市4063人。
朝鲜族在自治区的各盟市中也有分布,人口分布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为8355人;其次是兴安盟人口为6240人;再次是通辽市为2709人。朝鲜族人口最少的盟市是阿拉善盟为25人;其次是乌海市98人;再次是巴彦淖尔盟为211人。
鄂温克族人口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2个盟市中都有分布,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有25 418人,占自治区整个鄂温克族人口的97.01%,其他盟市鄂温克人口都比较少了,最少的是乌兰察布盟和乌海市分别为5人和8人。
达斡尔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虽然在自治区各盟市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有70 287人,占自治区达斡尔族总人口的91.06%;其次是呼和浩特市有2663人,占达斡尔人口的3.45%,呼和浩特市的达斡尔族人主要是干部、学生、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工作者等;再次是兴安盟有1168人,占达斡尔总人口的1.51%。达斡尔族人口分布最少的阿拉善盟,只有67人;其次是乌海市为129人;再次是伊克昭盟有175人。
鄂伦春族是自治区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改革开放之后,不少鄂伦春人走出大山,走出森林,从事商业、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人口的分布也是较广的。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自治区各盟市中只有乌兰察布盟没有鄂伦春族,其他11个盟市都有了鄂伦春族人口,当然最多的仍然是呼伦贝尔盟为3144人,占自治区鄂伦春族总人口的87.99%,其次是兴安盟为203人,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5.68%,最少的是伊克昭盟和阿拉善盟分别为4人。
俄罗斯族人口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在内蒙古各盟市都有分布,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4741人,占自治区境内俄罗斯族人口的94.44%;其次是呼和浩特市96人,占俄罗斯族总人口的1.91%;再次是赤峰市和兴安盟,分别为69人和67人。俄罗斯族人口最少的是伊克昭盟只有1人;其次是乌兰察布盟,2000年全盟有俄罗斯族8人;再次是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均为10人。
锡伯族在自治区12个盟市中都有分布,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956人,占内蒙古境内锡伯族人口的31.62%;其次是通辽市为781人占其总人口的25.83%和赤峰市568人占锡伯族总人口的18.79%。人口最少的是伊克昭盟只有2人和阿拉善盟只有3人。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01个旗县(市、区)中,都有少数民族分布。
1990、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
较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更加广泛。蒙古族、回族是遍及全区101个旗县(市、区)的民族,不过蒙古族人口分布也不是十分平衡的,主要分布在通辽市的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族,扎鲁特旗、库伦旗;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喀喇沁旗;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等地,这些旗县蒙古族人口均超过10万,最多的是科尔沁左翼中旗,这个旗的蒙古族人口372 966人,占这个旗的总人口72.96%;其次是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人口为282 304人,占整个旗总人口的72.84%。蒙古族人口最少的是呼和浩特的清水河县只有779人,占这个旗总人口的0.61%;其次是乌兰察布盟的丰镇市,2000年,丰镇市有蒙古族人口1055人,占该市总人口的0.39%;再次是包头市的白云矿区,2000年,该矿区有蒙古族1348人,占总人口的5.24%。
回族人口在自治区的101个旗县(市、区)也是都有分布,但是分布很不平衡,回族人口分布最多的是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区、赛罕区,包头市的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赤峰市的红山区,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市、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等,这些旗县(市、区)的回族人口均超过5000人,最多的是呼和浩特回民区,有回族人口18 980人,占该区总人口的6.67%,其次是包头市的东河区,回族人口有18 243人,占这个区总人口的4.25%;在旗县(市、区)中,回族人口分布最少的是伊克昭盟的乌审旗只有31人,其次是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全旗有回族人口32人,再次是呼伦贝尔盟的新巴尔虎左旗,全旗有回族人口42人。2000年,回族人口在百人以下的旗县(市、区)还有苏尼特左旗51人、新巴尔虎右旗54人、察哈尔右翼后旗57人、鄂托克前旗59人、二连浩特市59人、科尔沁右翼前旗68人、乌拉特后旗72人、清水河县55人、杭锦旗83人等9个旗县。
朝鲜族人口在1990年只有87个旗县有分布,经过10年,朝鲜族人口在自治区已有99个旗县(市、区)有分布,较1990年时,扩大12个旗县。朝鲜族人口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也是十分不平衡的,自治区内朝鲜族人口最多的是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市有3090人;其次是该盟的扎赉特旗,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呼伦贝尔盟的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阿荣旗等,这些旗县(市、区)朝鲜族人口均超过了1000人。
满族人口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同蒙古、回两民族一样,各旗县(市、区)中都有分布,但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包头市的昆都仑区,赤峰市的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通辽市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旗,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市、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多伦县等28个旗县(市、区),这些地方满族人口均超过5000人,最多的是赤峰市的松山区,满族人口达34 045人,占这个旗的总人口6.33%,最少的是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前旗,只有19人,其次是乌审旗,2000年,全旗满族人口有35人,再次是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2000年,满族人口46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满族人口在百人以下的还有清水河县96人、鄂托克旗93人、额济纳旗81人、阿拉善右旗47人4个旗县。
达斡尔族人口1990年时,全区有90个旗县(市、区)有分布,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扩大到91个;达斡尔族人口分布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有29 014人,占整个达斡尔族人口的37.59%,占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总人口的9.85%,其次是该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有13 943人,占该旗总人口的4.77%。
锡伯族人口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有62个旗县(市、区)有分布,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扩大了6个旗县,锡伯族人口分布最多的是通辽市的科尔沁区有470人,其次是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有206人,最少的是乌兰察布盟的卓资县等只有1人。
俄罗斯族人口在2000年,有47个旗县(市、区)有其分布,较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扩大12个,人口比较集中分布在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市有2532人,占其整个人口的50.43%,其次是海拉尔市和牙克石市等。
鄂温克族人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分布在52个旗县(市、区),到2000年的10年间,人口分布扩展到66个旗县(市、区),但人口最集中的是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该旗鄂温克族人口共有9733人,占该民族总人口的37.14%,其次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有鄂温克人口5126人,占19.55%,再次是鄂伦春族自治旗为3155人,占其总人口的12.04%,可以看出,自治区境内的26 201人的鄂温克族民族,上述3个旗的鄂温克族人口共18 014人,占68.75%。
鄂伦春族人口由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43个旗县(市、区),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扩大到51个旗县,10年增加8个旗县,鄂伦春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族自治旗,该旗有鄂伦春族2050人,占其总人口的57.32%,其次分布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族人口为255人,占该民族总人口7.13%,再次是扎兰屯市有鄂伦春族人口219人,占该民族总人口的6.12%。
2.自治区境内各民族城市、集镇、乡村人口分布状况
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各民族人口城市、集镇,农村牧区的分布有了明显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的水平有了提高,城镇人口增长快于农村、牧区的人口增长。
1990-2000年自治区各民族人口城市、集镇、乡村人口分布状况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各民族中,城市化率最高的是回族,2000年回族城市化率达59.58%,较全区平均值高出35.35个百分点,比1990年回族城市化率提高1.97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族,2000年城市化率达49.28%,比1990年提高22.66个百分点;再次是朝鲜族,2000年城市化率达到40.61%,比1990年提高了6.93个百分点。各民族中,城市化率最低的是鄂温克族只有9.05%,比最高的回族低50.53个百分点;其次是鄂伦春族只有12.11%,比回族城市化率低47.47个百分点;再次是蒙古族,2000年,城市化率为13.63%,比回族城市化率低46.22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值低10.69个百分点。从集镇化率看,全区最高的是鄂伦春族,2000年达46.79%,较1990年提高5.81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值高出28.41个百分点,鄂伦春族人口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个民族的不少人都是长年居住在深山老林中,从事打猎、狩猎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和人口的加速猛增,狩猎动物越来越少,所以鄂伦春族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过多次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政府动员鄂伦春族集体搬迁至旗所在地或其他集镇,使人口较少的鄂伦春人在集镇内居住的人口比例远高于其他民族。集镇率高的还有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人口,这两个民族都有同鄂伦春族一样的情形,特别是鄂温克族过去也有一部分人从事狩猎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转变生产方式,也有的是在鄂温克族居住地兴办煤电等工业,形成了集镇人口多的原因。集镇化率低的是蒙古族和满族,蒙古族2000年集镇化率为18.99%,满族为21.45%。从乡村人口比重看,全区各民族中,乡村人口比重最高的是蒙古族,占其总人口的67.33%;其次是汉族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高,2000年为54.69%,乡村人口占其总人口最低的是回族为17.66%;再次是俄罗斯族为23.50%和朝鲜族为37.7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汉族人口增长的速度。2000年全区总人口达2375.54万多人,汉族人口达1882万多人,占总人口的79.24%,蒙古族人口达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6.96%,其他少数民族90多万,占总人口的3.8%。
1990-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民族人口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实现了政治上的一律平等,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恢复和发展经济和文化,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也有了大的提高。1947年,汉族人口为469.6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为83.60%,蒙古族人口为83.2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14.8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9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为1.59%,1949年时,汉族人口为515.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76%,蒙古族为83.5万人,占总人口的13.73%,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2万人,占总人口的1.51%。到1953年全国人口第一次普查时,汉族人口为6 493 000多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为85.61%,蒙古族人口为985 000多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9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06 000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为1.40%;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1094.4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为86.99%,蒙古族人口为133.4万人,占11.22%,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人口为135 000多人,占总人口1.79%;1982年汉族人口为1627.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45%,蒙古族为12.92%,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3%;1990年汉族人口为1728.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0.58%,蒙古族人口337.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7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78.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7%;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为1882.3万多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9.17%,蒙古族人口为403.9万多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13%,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0.2万多人,总人口的比重为3.80%。1947—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汉族人口和蒙古族人口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看,汉族人口1947年到1982年之前,占总人口的比重是逐步上升的,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1949年之后,外省区人口大量迁入内蒙古地区迁入人口中,几乎都是汉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很少,使得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有所提高,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1982年之后,此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有所下降。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有所上升,到1990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49年的84.76%下降为80.58%,下降4.18个百分点,蒙古族人口由1949年的13.73%,上升到15.75%,上升2.02个百分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从1.51%上升到3.67%,上升2.16个百分点,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自治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9.17%,较1990年下降1.41个百分点,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15.75%上升到17.13%,上升1.38个百分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也由3.76%上升到3.80%,上升0.40个百分点。
1982年后,部分原是汉族成分的人口改成了少数民族人口,如满族人口1982年为237 149人,而到1990年增加到460 517人,8年增加人口223 368人,增长94.19%,依靠本民族人口自增是不可能增加这么多的,而主要是靠改变民族成分增加的。
国家对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比较宽松,有些少数民族由于人口过少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等民族,对他们主要是做好妇幼保健、提高人口素质,并不过分强调计划生育,促使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汉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汉族与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通婚后,所生育的后代绝大多数根据其父母的意愿选报了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使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高于汉族人口的增长。
蒙古族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族人口有了成倍的增长。1947年自治区内的蒙古族人口只有83.2万人,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长到248.9万人,增长299.20%;到1990年蒙古族人口为337.97万多人,比1982年增长35.79%;2000年全区蒙古族人口达402.91万多人,比1990年增长19.24%,较1949年增长近5倍。
达斡尔族也是内蒙古境内实行自治的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人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只有1.62万多人,到1982年增至5.86万多人,增长360.10%,到1990年,达斡尔族人口达7.14万多人,比1982年增长21.84%,2000年达斡尔族人口达7.71万多人,增长7.98%,比1947年增长人口6.07万多人,增长近四倍。
鄂温克族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全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温克族人口都是负增长,到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鄂温克族人口只有4998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才缓慢地增长,到1982年达到1.8万多人,增长363.69%,增长速度快于蒙古族,至1990年达到2.33万多人,增长28.62%。2000年鄂温克人口达2.62万人,增长12.45%,比1947年增长434.69%。
鄂伦春族也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是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伦春族人口更少,几乎到了民族人口濒临灭绝的境地,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鄂伦春族人口有905人,到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达到2039人,比1947年增长225.30%,1990年达到3110人,比1982年增长52.53%,2000年鄂伦春族人口达3573人,增长14.89%,比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人口增长294.80%。
满族也是自治区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族人口也有了长足的增长。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有1.7万人,到1982年增至23.7万人,增长1349.99%,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满族人口增长最快的原因除了自然增长外,人口迁移和更改民族成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90年满族人口达到46.05万人,比1982年增长94.19%,主要是改民族成分形成的,到2000年,自治区满族人口达到49.99万人,比1990年增长8.56%,比1947年增长2840.59%,是自治区境内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多最快的一个民族。
回族是自治区境内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自治区有回族人口4.4万人,到1982年回族人口达到16.9万人,增长384.08%,回族人口在这个时期增长快的原因除了自身的生育外,迁移人口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1990年回族人口达到19.2万多人,增长14.04%。2000年达到20.9万多人,增长8.85%,比1947年增长375%。
朝鲜族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历史悠久的民族,1947年朝鲜族人口为5601人,1982年人口增至1.75万多人,增长313.87%,迁入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1990年达到2.21万多人,增长26.13%,2000年朝鲜族人口为2.18万人,比1990年减少300多人,除了迁移因素外,朝鲜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持续下降的结果,就全国来讲,20世纪90年代,人口生育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在全国56个民族中,计划生育搞得最好的就是朝鲜族,朝鲜族的计划生育不是政府行为,而是公众的自愿行为。
锡伯族也是自治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从很古老的时代起,锡伯族的先人就生活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的土地上,但在1947年锡伯族人口只有15人,1964年人口普查时为112人,1982年达到1470人,增长12.13倍,1990年锡伯族人口达到2876人,增长95.03%,2000年达3023人,增长5.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锡伯族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更改民族成分和迁移流动造成的,当然民族人口自身繁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0年,人口达到3023人,比1947年增长一百多倍。
俄罗斯族人口从1982年之后增长的特别快,俄罗斯人早在帝俄时期就曾经到过海拉尔、满洲里等地,虽然没有入籍和定居,但是对这些地方是比较了解的。改革开放之后,俄罗斯人通过满洲里、二连口岸,来到内蒙古有的经商,有的打工,有的从事文化、教育、科技活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吸引了不少俄罗斯人,入籍现象也多了起来,1982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俄罗斯族只有53人,到1990年达到4388人,增长8倍多,2000年,自治区的俄罗斯族达到5020人,比1990年增长14.20%。
二、各民族人口分布
1953年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居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少数民族有20个,人口为109.19万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增加到31个,人口增至160.47万人,同1953年人口普查时数据相比,少数民族个数增加10多个,人口增加51.28万人,1982年人口普查时,居住在内蒙古的少数民族达43个,人口达299.67万人。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达48个,人口增至41 665万人,比1982年少数民族个数增加5个,人口增加116.98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2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居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少数民族达54个,比前10年增加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到493.15万人,人口增长76.50万人。
1.各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
汉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总人口中占大多数,从分布地区上观察,汉族人口分布在全区所有的盟市、旗县和乡镇(苏木)、村(嘎查)等,但是分布最多,较为集中的是农区、半农半牧区、城镇等地。
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内蒙古也很广,而且也很分散,但主要分布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各盟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分布很不平衡。
2000年自治区各盟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
蒙古族人口在自治区各盟市都有分布,最多的是通辽市,蒙古族人口有1 373 470人,占全区蒙古族总人口34.08%;其次是赤峰市,蒙古族人口有830 357人,占蒙古族总人口20.60%;第三位是兴安盟,蒙古族人口有652 385人,占蒙古族总人口的16.19%。蒙古族人口分布最少的盟市是阿拉善盟,全盟蒙古族人口为44 630人;其次是乌兰察布盟,蒙古族人口为60 064人,占蒙古族人口的1.49%;再次是包头市蒙古族人口为67 209人,占蒙古族总人口的1.67%。
回族人口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分布也很广,12个盟市都有分布,回族人口最多的是呼和浩特市为38 417人;其次是包头市为36 234人;再次是赤峰市回族人口有31 122人。回族在12个盟市中人口最少的是伊克昭盟,全市回族人口为1861人;其次是兴安盟3017人;再次是乌海市为7944人。
满族人口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也很普遍,全区12个盟市都有满族人口,但分布最多的是赤峰市为128 656人;其次是呼伦贝尔盟为111 053人;再次是通辽市为88 654人。满族人口分布最少的是阿拉善盟为952人;其次是乌兰察布盟为2905人;再次是乌海市4063人。
朝鲜族在自治区的各盟市中也有分布,人口分布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为8355人;其次是兴安盟人口为6240人;再次是通辽市为2709人。朝鲜族人口最少的盟市是阿拉善盟为25人;其次是乌海市98人;再次是巴彦淖尔盟为211人。
鄂温克族人口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2个盟市中都有分布,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有25 418人,占自治区整个鄂温克族人口的97.01%,其他盟市鄂温克人口都比较少了,最少的是乌兰察布盟和乌海市分别为5人和8人。
达斡尔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虽然在自治区各盟市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有70 287人,占自治区达斡尔族总人口的91.06%;其次是呼和浩特市有2663人,占达斡尔人口的3.45%,呼和浩特市的达斡尔族人主要是干部、学生、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工作者等;再次是兴安盟有1168人,占达斡尔总人口的1.51%。达斡尔族人口分布最少的阿拉善盟,只有67人;其次是乌海市为129人;再次是伊克昭盟有175人。
鄂伦春族是自治区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改革开放之后,不少鄂伦春人走出大山,走出森林,从事商业、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人口的分布也是较广的。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自治区各盟市中只有乌兰察布盟没有鄂伦春族,其他11个盟市都有了鄂伦春族人口,当然最多的仍然是呼伦贝尔盟为3144人,占自治区鄂伦春族总人口的87.99%,其次是兴安盟为203人,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5.68%,最少的是伊克昭盟和阿拉善盟分别为4人。
俄罗斯族人口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在内蒙古各盟市都有分布,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4741人,占自治区境内俄罗斯族人口的94.44%;其次是呼和浩特市96人,占俄罗斯族总人口的1.91%;再次是赤峰市和兴安盟,分别为69人和67人。俄罗斯族人口最少的是伊克昭盟只有1人;其次是乌兰察布盟,2000年全盟有俄罗斯族8人;再次是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均为10人。
锡伯族在自治区12个盟市中都有分布,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956人,占内蒙古境内锡伯族人口的31.62%;其次是通辽市为781人占其总人口的25.83%和赤峰市568人占锡伯族总人口的18.79%。人口最少的是伊克昭盟只有2人和阿拉善盟只有3人。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01个旗县(市、区)中,都有少数民族分布。
1990、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
较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更加广泛。蒙古族、回族是遍及全区101个旗县(市、区)的民族,不过蒙古族人口分布也不是十分平衡的,主要分布在通辽市的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族,扎鲁特旗、库伦旗;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喀喇沁旗;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等地,这些旗县蒙古族人口均超过10万,最多的是科尔沁左翼中旗,这个旗的蒙古族人口372 966人,占这个旗的总人口72.96%;其次是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人口为282 304人,占整个旗总人口的72.84%。蒙古族人口最少的是呼和浩特的清水河县只有779人,占这个旗总人口的0.61%;其次是乌兰察布盟的丰镇市,2000年,丰镇市有蒙古族人口1055人,占该市总人口的0.39%;再次是包头市的白云矿区,2000年,该矿区有蒙古族1348人,占总人口的5.24%。
回族人口在自治区的101个旗县(市、区)也是都有分布,但是分布很不平衡,回族人口分布最多的是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区、赛罕区,包头市的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赤峰市的红山区,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市、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等,这些旗县(市、区)的回族人口均超过5000人,最多的是呼和浩特回民区,有回族人口18 980人,占该区总人口的6.67%,其次是包头市的东河区,回族人口有18 243人,占这个区总人口的4.25%;在旗县(市、区)中,回族人口分布最少的是伊克昭盟的乌审旗只有31人,其次是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全旗有回族人口32人,再次是呼伦贝尔盟的新巴尔虎左旗,全旗有回族人口42人。2000年,回族人口在百人以下的旗县(市、区)还有苏尼特左旗51人、新巴尔虎右旗54人、察哈尔右翼后旗57人、鄂托克前旗59人、二连浩特市59人、科尔沁右翼前旗68人、乌拉特后旗72人、清水河县55人、杭锦旗83人等9个旗县。
朝鲜族人口在1990年只有87个旗县有分布,经过10年,朝鲜族人口在自治区已有99个旗县(市、区)有分布,较1990年时,扩大12个旗县。朝鲜族人口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布也是十分不平衡的,自治区内朝鲜族人口最多的是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市有3090人;其次是该盟的扎赉特旗,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呼伦贝尔盟的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阿荣旗等,这些旗县(市、区)朝鲜族人口均超过了1000人。
满族人口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同蒙古、回两民族一样,各旗县(市、区)中都有分布,但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包头市的昆都仑区,赤峰市的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通辽市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旗,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市、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多伦县等28个旗县(市、区),这些地方满族人口均超过5000人,最多的是赤峰市的松山区,满族人口达34 045人,占这个旗的总人口6.33%,最少的是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前旗,只有19人,其次是乌审旗,2000年,全旗满族人口有35人,再次是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2000年,满族人口46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满族人口在百人以下的还有清水河县96人、鄂托克旗93人、额济纳旗81人、阿拉善右旗47人4个旗县。
达斡尔族人口1990年时,全区有90个旗县(市、区)有分布,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扩大到91个;达斡尔族人口分布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盟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有29 014人,占整个达斡尔族人口的37.59%,占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总人口的9.85%,其次是该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有13 943人,占该旗总人口的4.77%。
锡伯族人口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有62个旗县(市、区)有分布,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扩大了6个旗县,锡伯族人口分布最多的是通辽市的科尔沁区有470人,其次是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有206人,最少的是乌兰察布盟的卓资县等只有1人。
俄罗斯族人口在2000年,有47个旗县(市、区)有其分布,较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扩大12个,人口比较集中分布在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市有2532人,占其整个人口的50.43%,其次是海拉尔市和牙克石市等。
鄂温克族人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分布在52个旗县(市、区),到2000年的10年间,人口分布扩展到66个旗县(市、区),但人口最集中的是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该旗鄂温克族人口共有9733人,占该民族总人口的37.14%,其次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有鄂温克人口5126人,占19.55%,再次是鄂伦春族自治旗为3155人,占其总人口的12.04%,可以看出,自治区境内的26 201人的鄂温克族民族,上述3个旗的鄂温克族人口共18 014人,占68.75%。
鄂伦春族人口由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43个旗县(市、区),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扩大到51个旗县,10年增加8个旗县,鄂伦春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族自治旗,该旗有鄂伦春族2050人,占其总人口的57.32%,其次分布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族人口为255人,占该民族总人口7.13%,再次是扎兰屯市有鄂伦春族人口219人,占该民族总人口的6.12%。
2.自治区境内各民族城市、集镇、乡村人口分布状况
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各民族人口城市、集镇,农村牧区的分布有了明显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的水平有了提高,城镇人口增长快于农村、牧区的人口增长。
1990-2000年自治区各民族人口城市、集镇、乡村人口分布状况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各民族中,城市化率最高的是回族,2000年回族城市化率达59.58%,较全区平均值高出35.35个百分点,比1990年回族城市化率提高1.97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族,2000年城市化率达49.28%,比1990年提高22.66个百分点;再次是朝鲜族,2000年城市化率达到40.61%,比1990年提高了6.93个百分点。各民族中,城市化率最低的是鄂温克族只有9.05%,比最高的回族低50.53个百分点;其次是鄂伦春族只有12.11%,比回族城市化率低47.47个百分点;再次是蒙古族,2000年,城市化率为13.63%,比回族城市化率低46.22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值低10.69个百分点。从集镇化率看,全区最高的是鄂伦春族,2000年达46.79%,较1990年提高5.81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值高出28.41个百分点,鄂伦春族人口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个民族的不少人都是长年居住在深山老林中,从事打猎、狩猎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和人口的加速猛增,狩猎动物越来越少,所以鄂伦春族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过多次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政府动员鄂伦春族集体搬迁至旗所在地或其他集镇,使人口较少的鄂伦春人在集镇内居住的人口比例远高于其他民族。集镇率高的还有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人口,这两个民族都有同鄂伦春族一样的情形,特别是鄂温克族过去也有一部分人从事狩猎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转变生产方式,也有的是在鄂温克族居住地兴办煤电等工业,形成了集镇人口多的原因。集镇化率低的是蒙古族和满族,蒙古族2000年集镇化率为18.99%,满族为21.45%。从乡村人口比重看,全区各民族中,乡村人口比重最高的是蒙古族,占其总人口的67.33%;其次是汉族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高,2000年为54.69%,乡村人口占其总人口最低的是回族为17.66%;再次是俄罗斯族为23.50%和朝鲜族为37.77%。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