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内蒙古人口增长速度是较快的,特别是民国1—38年(1912—1949年)。民国38年(1949年)总人口比19世纪初增加1.8倍,其中蒙古族人口在这一阶段有所下降,而汉族人口主要是移民则大量增长。
一、近代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与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情况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中国的社会起了急剧的变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映在人口变化上是全国人口清初以来的持续增长情况结束,处于极缓慢增长阶段。蒙古族的人口则是从清初以来的回升与稳定,转变成为连年下降的趋势。
清末宣统年间对全国有一次较详细的户口调查,这时对蒙古族人口也有明确统计,据查民国22年(1933年)《中国经济》年鉴修正民国元年内务部汇造统计表的记载:内蒙古蒙古族总人口达到877 946人,去掉已划归东北三省的蒙古族人口,按现在内蒙古行政区划范围,实有828 977人。
1912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调查表
从19世纪初至民国元年(1912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从1 030 000人减少到828 977人,共减少201 032人,下降幅度为19.52%,平均每年减少2010人。
中华民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稍有发展,人口有所回升。民国26年(1937年),内蒙古蒙古族为864 429人,比民国元年(1912年)共增加35 452人,平均每年增加1418人。
1937年蒙古族人口统计表
民国26年(1937年)后受战争影响,人口又开始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内蒙古蒙古族总人口是835 000人,比民国26年(1937年)减少29 429人,平均每年减2452人。
19世纪初至1949年,内蒙古蒙古族总人口从103万减少到835 000人,140年总共减少人口19.5万人,年平均递减率为0.15%。
清朝时蒙古族男子当喇嘛很普遍,在民国时期也同样,民国23年(1934年),绥远省有蒙古族224 522人,挂名当喇嘛的有27 203人,占总人口的12.12%。喇嘛不能娶妻成家养育子女,不参加生产劳动。
盟旗制度确立后,固定在一个旗范围内长期放牧,引起草场退化、沙化,而政策又不允许远距离跨旗游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技术,还不能进行人工培植草原、更新草原,更无能力开辟无水干旱草场,只能是靠天放牧,生产不稳定,牧业日趋衰退,蒙古族民众生活无保障。因此,人口在清初的一度回升后又开始下降。伊克昭盟在清初有206 500人,而到民国26年(1937年)就下降到93 120人;锡林郭勒盟在清初有86 250人,到民国26年(1937年)已下降39 588人。两个盟蒙古族人口的下降都在一半以上。
清统治者在蒙古族中大量征兵,清初时,一次就从蒙古族中征兵18 843名,组成蒙古八旗,连同家属长期驻防内地各省,以后又调察哈尔兵驻防新疆。清末,在国内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及反抗英法联军入侵战斗中,都大量抽调蒙古军作战。蒙古军被征调的按人口比例远比汉族要高,他们有的长期在外不再回内蒙古,减少了当地蒙古族人口。
内蒙古牧区生产逐渐下降,生活无保证,加上迷信、疾病、天灾、人祸等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蒙古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很差,因此平均寿命很低。据陈巴尔虎旗的典型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6.6‰,婴儿死亡率是295‰,平均期望寿命只有19.6岁。
清中期以来内蒙古蒙古族人口除民国元年—民国26年(1912—1937年)略有回升外,一直是在持续下降。牧区与农区的情况不完全相同,牧区人口下降幅度大,而农区蒙古族人口有所上升。如土默特旗在清初就农业化了,当地的蒙古族也都经营农业。清初有土默特旗蒙古族人口45 000人,民国19年(1930年)已增长到60 346人。在哲里木盟,科尔沁六旗与扎赉特旗在清初时共有122个佐,换算成人口是75 000人。在清中期以后,当地的蒙古族人民大都转营农业,人口也开始增长,到民国元年(1912年)已达到193 000人,1937年是314 447人,100余年中人口增长319.26%。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民族都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原住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达斡尔族是以渔猎为生,兼营农业;鄂温克族以狩猎为生,部分放牧;鄂伦春族是纯狩猎为生。他们的社会经济较为落后,又居住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因此史书里没有他们的户口记载。清初,他们被征服后,编成了布特哈八旗(即索伦八旗)。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布特哈八旗共有4033户,18 933人。民国4年(1915年),布特哈地方有达斡尔族1238户,8082人;鄂温克族572户,2934人;鄂伦春族71户,291人。因统计材料不全,缺海拉尔、阿里河等地的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全内蒙古达斡尔族16 484人,鄂温克族5118人,鄂伦春族911人。
内蒙古的满族主要是清初时调入的驻军与他们的家属,以呼和浩特绥远城(新城)最为集中,民国元年(1912年)是11 947人,缺散居在内蒙古其他地方的满族人口数字。辛亥革命后,绥远城满族改变了过去靠俸禄任职业军人的地位,很多人外迁谋生,有的怕受歧视而改报汉族,因此人口下降很多。民国29年(1940年)时绥远城满族603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时2509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全内蒙古满族人口是1.8万人。
内蒙古的回族在元代已有迁入,但大量是清代移居的,他们大都在城镇经商,也有在农村、牧区以劳动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般都把回族的户口统计在当地行政区域居民的总数内,没有单独按民族列出。民国29年(1940年),据伪《蒙疆年鉴》的统计,当时内蒙古西部地区有回族23 459人,热河有回族15 331人,哲里木盟有回族2214人,共计41 004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全内蒙古回族共计45 000人。
二、近代内蒙古地区总人口的增长
1.国内移民迁入
鸦片战争后,内地大批失去土地的汉族农民被迫逃荒至内蒙古谋生。
清末实行“移民实边”新政,鼓励汉族人民迁至边远地区开荒种地,内蒙古地区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民国元年(1912年)汉族人口超过150万。
1912年内蒙古汉族人口统计表
民国元年(1912年)时,内蒙古汉族人口超过150万,缺察哈尔等地数字,实际人口总数还要多。在此以后,内蒙古汉族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至民国26年(1937年)已超过300万人。
1937年内蒙古汉族人口统计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194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汉族人口增长到515.4万人。比19世纪初增加415.4万人,增幅达415.4%,平均每年递增率是1.18%。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移民大都迁入内蒙古东部地区。山西、陕西、甘肃的移民迁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至民国元年(1912年)的100年间,从100万增长到155万,平均每年增加5509人,〈这一阶段内蒙古汉族人口增长速度不是很快,与全国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清朝时,对移民仍有种种限制,蒙旗的土地不能随便买卖,加上交通闭塞,每年的移入人口不是很多。当时移民大都是单身的青壮年男子,一般不带家属,有的是春来秋归。有的虽长年住下,但因边疆地区妇女少而成家困难,很多都是独身的,自然增长率也很低。
第二阶段是民国元年—民国26年(1912—1937年)。辛亥革命后蒙旗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促使汉族农民有长期居住的打算。有的买地盖房,携带家属。还有不少内地的财主从蒙旗大量承包或购进土地,然后再雇工或出租。由于新开垦的土地含有自然肥力,耕作初期的收成很好,空闲地又很多,与内地相比容易谋生。其次,由于东北铁路网的建成与京绥铁路的通车,也大大方便了移民的活动。另外由于铁路的修建、森林采伐、矿山开发与手工业的兴起,都需要吸收大批劳力。民国2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2—1937年),内蒙古的汉族人口从1 550 948人增长到3 719 113人,共增加2 168 165人,年平均增加86 727人,增幅为139.8%。
第三阶段是民国2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37—1949年),从3 719 113人增长到5 154 000人,共增加1 413 887人,平均每年增加119 547人,增幅为38.3%。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比第一阶段低,是因为受战争的影响,外来移民减少。
2.国际迁移
内蒙古的国际迁移对总人口的影响很小。俄国十月革命后有一批俄罗斯人逃亡到内蒙古居住,民国26年(1937年),兴安东省有1344人,兴安北省有14 019人。他们大部分经营工商业和牧业,1949年后大部分回国,仅有小部分人因与中国人通婚而留下来,现在呼伦贝尔地区还有俄罗斯族4000余人。同时期还有3000余布里亚特蒙古族人,从苏联迁来呼伦贝尔地区放牧,在民国35年(1946年)后一度移牧到锡林郭勒盟,并在那里建立布里亚特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迁回呼伦贝尔地区定居,成为蒙古族的成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侨民旅居内蒙古的也不少,民国26年(1937年),内蒙古东部有日侨6450人,1940年内蒙古西部有日侨6893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城市,民国34年(1945年)后都已回国。
三、近代内蒙古人口的构成
1.男女比例失调。近代内蒙古地区人口增长较快,主要是移民因素,早期移民大都是青壮年单身男子,他们有的在原籍就是家无土地、无妻室的光棍汉,为了谋生而无牵挂的走口外。民国元年(1912年)时内蒙古绥远地区的男女比例是145.1∶100,赤峰地区是122.7∶100。最突出的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呼和浩特城区汉族人口的男女比例是229.6∶100,农村是175.3∶100。据《晋政辑要》记载:“晋民素称朴厚,而溺女一事,竟狃于故习,而不能剪除,往往初生一女,犹冀其存留,连两胎,不肯容其长大,甫离母腹,即坐冤盆,未试啼声,已登鬼录”。这种恶习又被带到口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绥远地区汉族中溺亲女之风很盛。在移民初期不带妻子,造成性别比例失调,而在此成家定居的后代中也是男多女少。20世纪30年代,呼和浩特城区有学龄儿童10 601人,其中男童6662人,女童3939人,男女比例为169.1∶100。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汉族移民大都来自山东、河北,存在重男轻女,所以男女比例失调情况也同样存在,不过比中西部地区要好一些。民国元年(1912年)赤峰地区汉族人口的性别比例是122.7∶100。
民国36年(1947年)时呼和浩特城区人口性别比例降为139.6∶100,农村降至136.2∶10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性别比例为126.6∶100,在全国各省中是最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消除了过去那种导致性别比例失调的社会因素,男女性别比逐渐趋于合理,到1982年时下降到109.3∶100,属于正常水平。
2.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社会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缺医少药,普遍健康水平低,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人口年死亡率高达46‰。民国27年(1938年),绥远省的婴儿死亡率高达429.9‰,居全国各省之冠。由于婴儿成活率低,人口自然增长也很低。民国21年(1932年)时呼和浩特的总人口为274 247人,6岁~14岁的学龄儿童只有29 800人,占总人口的10.8%,平均每户只有1.7个儿童(加上婴儿),每户一对夫妻平均只有两个孩子,达不到人口再生产增殖水平。
3.文化水平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6%,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0%。民国35年(1946年)内蒙古没有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只有6所,普通中学只有16所,小学1627所。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占人口数的比重不足3%。民国36年(1947年)时全区在校中等专业在校生数1678人,其中蒙古族仅14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4300人,其中蒙古族468人,每万人口中平均在校生7.6人;小学在校生214 282人,其中蒙古族21 299人,每万人中平均在校生381人。
4.职业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时,内蒙古的农村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87.6%,城镇人口只占12.4%,反映了内蒙古当时工商业的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时全部职工7.1万人,加上文教、卫生、科研等1.5万人,国家机关人员1.1万人,金融单位1000人,总共9.8万人,连同其家属共40万人。
1940年呼和浩特市区职业构成
民国29年(1940年)时呼和浩特市人口职业构成中,从事商业的占31.28%,充分显示了呼和浩特市是个畸形臃肿的消费城市,并不反映商业的鼎盛。那时候与外蒙古、新疆的商路已断绝,大盛魁等著名旅蒙商早已倒闭,维持市面的仅是些微本铺户,更大量的是些小商小贩,靠肩挑摆摊糊口而已。产业工人只占5.34%,大都是手工业匠人,这种情况在其他城镇也相同。
内蒙古历史人口简表
近代内蒙古人口增长速度是较快的,特别是民国1—38年(1912—1949年)。民国38年(1949年)总人口比19世纪初增加1.8倍,其中蒙古族人口在这一阶段有所下降,而汉族人口主要是移民则大量增长。
一、近代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与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情况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中国的社会起了急剧的变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映在人口变化上是全国人口清初以来的持续增长情况结束,处于极缓慢增长阶段。蒙古族的人口则是从清初以来的回升与稳定,转变成为连年下降的趋势。
清末宣统年间对全国有一次较详细的户口调查,这时对蒙古族人口也有明确统计,据查民国22年(1933年)《中国经济》年鉴修正民国元年内务部汇造统计表的记载:内蒙古蒙古族总人口达到877 946人,去掉已划归东北三省的蒙古族人口,按现在内蒙古行政区划范围,实有828 977人。
1912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调查表
从19世纪初至民国元年(1912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从1 030 000人减少到828 977人,共减少201 032人,下降幅度为19.52%,平均每年减少2010人。
中华民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稍有发展,人口有所回升。民国26年(1937年),内蒙古蒙古族为864 429人,比民国元年(1912年)共增加35 452人,平均每年增加1418人。
1937年蒙古族人口统计表
民国26年(1937年)后受战争影响,人口又开始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内蒙古蒙古族总人口是835 000人,比民国26年(1937年)减少29 429人,平均每年减2452人。
19世纪初至1949年,内蒙古蒙古族总人口从103万减少到835 000人,140年总共减少人口19.5万人,年平均递减率为0.15%。
清朝时蒙古族男子当喇嘛很普遍,在民国时期也同样,民国23年(1934年),绥远省有蒙古族224 522人,挂名当喇嘛的有27 203人,占总人口的12.12%。喇嘛不能娶妻成家养育子女,不参加生产劳动。
盟旗制度确立后,固定在一个旗范围内长期放牧,引起草场退化、沙化,而政策又不允许远距离跨旗游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技术,还不能进行人工培植草原、更新草原,更无能力开辟无水干旱草场,只能是靠天放牧,生产不稳定,牧业日趋衰退,蒙古族民众生活无保障。因此,人口在清初的一度回升后又开始下降。伊克昭盟在清初有206 500人,而到民国26年(1937年)就下降到93 120人;锡林郭勒盟在清初有86 250人,到民国26年(1937年)已下降39 588人。两个盟蒙古族人口的下降都在一半以上。
清统治者在蒙古族中大量征兵,清初时,一次就从蒙古族中征兵18 843名,组成蒙古八旗,连同家属长期驻防内地各省,以后又调察哈尔兵驻防新疆。清末,在国内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及反抗英法联军入侵战斗中,都大量抽调蒙古军作战。蒙古军被征调的按人口比例远比汉族要高,他们有的长期在外不再回内蒙古,减少了当地蒙古族人口。
内蒙古牧区生产逐渐下降,生活无保证,加上迷信、疾病、天灾、人祸等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蒙古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很差,因此平均寿命很低。据陈巴尔虎旗的典型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6.6‰,婴儿死亡率是295‰,平均期望寿命只有19.6岁。
清中期以来内蒙古蒙古族人口除民国元年—民国26年(1912—1937年)略有回升外,一直是在持续下降。牧区与农区的情况不完全相同,牧区人口下降幅度大,而农区蒙古族人口有所上升。如土默特旗在清初就农业化了,当地的蒙古族也都经营农业。清初有土默特旗蒙古族人口45 000人,民国19年(1930年)已增长到60 346人。在哲里木盟,科尔沁六旗与扎赉特旗在清初时共有122个佐,换算成人口是75 000人。在清中期以后,当地的蒙古族人民大都转营农业,人口也开始增长,到民国元年(1912年)已达到193 000人,1937年是314 447人,100余年中人口增长319.26%。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民族都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原住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达斡尔族是以渔猎为生,兼营农业;鄂温克族以狩猎为生,部分放牧;鄂伦春族是纯狩猎为生。他们的社会经济较为落后,又居住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因此史书里没有他们的户口记载。清初,他们被征服后,编成了布特哈八旗(即索伦八旗)。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布特哈八旗共有4033户,18 933人。民国4年(1915年),布特哈地方有达斡尔族1238户,8082人;鄂温克族572户,2934人;鄂伦春族71户,291人。因统计材料不全,缺海拉尔、阿里河等地的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全内蒙古达斡尔族16 484人,鄂温克族5118人,鄂伦春族911人。
内蒙古的满族主要是清初时调入的驻军与他们的家属,以呼和浩特绥远城(新城)最为集中,民国元年(1912年)是11 947人,缺散居在内蒙古其他地方的满族人口数字。辛亥革命后,绥远城满族改变了过去靠俸禄任职业军人的地位,很多人外迁谋生,有的怕受歧视而改报汉族,因此人口下降很多。民国29年(1940年)时绥远城满族603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时2509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全内蒙古满族人口是1.8万人。
内蒙古的回族在元代已有迁入,但大量是清代移居的,他们大都在城镇经商,也有在农村、牧区以劳动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般都把回族的户口统计在当地行政区域居民的总数内,没有单独按民族列出。民国29年(1940年),据伪《蒙疆年鉴》的统计,当时内蒙古西部地区有回族23 459人,热河有回族15 331人,哲里木盟有回族2214人,共计41 004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全内蒙古回族共计45 000人。
二、近代内蒙古地区总人口的增长
1.国内移民迁入
鸦片战争后,内地大批失去土地的汉族农民被迫逃荒至内蒙古谋生。
清末实行“移民实边”新政,鼓励汉族人民迁至边远地区开荒种地,内蒙古地区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民国元年(1912年)汉族人口超过150万。
1912年内蒙古汉族人口统计表
民国元年(1912年)时,内蒙古汉族人口超过150万,缺察哈尔等地数字,实际人口总数还要多。在此以后,内蒙古汉族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至民国26年(1937年)已超过300万人。
1937年内蒙古汉族人口统计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194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汉族人口增长到515.4万人。比19世纪初增加415.4万人,增幅达415.4%,平均每年递增率是1.18%。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移民大都迁入内蒙古东部地区。山西、陕西、甘肃的移民迁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至民国元年(1912年)的100年间,从100万增长到155万,平均每年增加5509人,〈这一阶段内蒙古汉族人口增长速度不是很快,与全国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清朝时,对移民仍有种种限制,蒙旗的土地不能随便买卖,加上交通闭塞,每年的移入人口不是很多。当时移民大都是单身的青壮年男子,一般不带家属,有的是春来秋归。有的虽长年住下,但因边疆地区妇女少而成家困难,很多都是独身的,自然增长率也很低。
第二阶段是民国元年—民国26年(1912—1937年)。辛亥革命后蒙旗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促使汉族农民有长期居住的打算。有的买地盖房,携带家属。还有不少内地的财主从蒙旗大量承包或购进土地,然后再雇工或出租。由于新开垦的土地含有自然肥力,耕作初期的收成很好,空闲地又很多,与内地相比容易谋生。其次,由于东北铁路网的建成与京绥铁路的通车,也大大方便了移民的活动。另外由于铁路的修建、森林采伐、矿山开发与手工业的兴起,都需要吸收大批劳力。民国2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2—1937年),内蒙古的汉族人口从1 550 948人增长到3 719 113人,共增加2 168 165人,年平均增加86 727人,增幅为139.8%。
第三阶段是民国2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37—1949年),从3 719 113人增长到5 154 000人,共增加1 413 887人,平均每年增加119 547人,增幅为38.3%。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比第一阶段低,是因为受战争的影响,外来移民减少。
2.国际迁移
内蒙古的国际迁移对总人口的影响很小。俄国十月革命后有一批俄罗斯人逃亡到内蒙古居住,民国26年(1937年),兴安东省有1344人,兴安北省有14 019人。他们大部分经营工商业和牧业,1949年后大部分回国,仅有小部分人因与中国人通婚而留下来,现在呼伦贝尔地区还有俄罗斯族4000余人。同时期还有3000余布里亚特蒙古族人,从苏联迁来呼伦贝尔地区放牧,在民国35年(1946年)后一度移牧到锡林郭勒盟,并在那里建立布里亚特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迁回呼伦贝尔地区定居,成为蒙古族的成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侨民旅居内蒙古的也不少,民国26年(1937年),内蒙古东部有日侨6450人,1940年内蒙古西部有日侨6893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城市,民国34年(1945年)后都已回国。
三、近代内蒙古人口的构成
1.男女比例失调。近代内蒙古地区人口增长较快,主要是移民因素,早期移民大都是青壮年单身男子,他们有的在原籍就是家无土地、无妻室的光棍汉,为了谋生而无牵挂的走口外。民国元年(1912年)时内蒙古绥远地区的男女比例是145.1∶100,赤峰地区是122.7∶100。最突出的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呼和浩特城区汉族人口的男女比例是229.6∶100,农村是175.3∶100。据《晋政辑要》记载:“晋民素称朴厚,而溺女一事,竟狃于故习,而不能剪除,往往初生一女,犹冀其存留,连两胎,不肯容其长大,甫离母腹,即坐冤盆,未试啼声,已登鬼录”。这种恶习又被带到口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绥远地区汉族中溺亲女之风很盛。在移民初期不带妻子,造成性别比例失调,而在此成家定居的后代中也是男多女少。20世纪30年代,呼和浩特城区有学龄儿童10 601人,其中男童6662人,女童3939人,男女比例为169.1∶100。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汉族移民大都来自山东、河北,存在重男轻女,所以男女比例失调情况也同样存在,不过比中西部地区要好一些。民国元年(1912年)赤峰地区汉族人口的性别比例是122.7∶100。
民国36年(1947年)时呼和浩特城区人口性别比例降为139.6∶100,农村降至136.2∶10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性别比例为126.6∶100,在全国各省中是最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消除了过去那种导致性别比例失调的社会因素,男女性别比逐渐趋于合理,到1982年时下降到109.3∶100,属于正常水平。
2.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社会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缺医少药,普遍健康水平低,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人口年死亡率高达46‰。民国27年(1938年),绥远省的婴儿死亡率高达429.9‰,居全国各省之冠。由于婴儿成活率低,人口自然增长也很低。民国21年(1932年)时呼和浩特的总人口为274 247人,6岁~14岁的学龄儿童只有29 800人,占总人口的10.8%,平均每户只有1.7个儿童(加上婴儿),每户一对夫妻平均只有两个孩子,达不到人口再生产增殖水平。
3.文化水平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6%,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0%。民国35年(1946年)内蒙古没有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只有6所,普通中学只有16所,小学1627所。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占人口数的比重不足3%。民国36年(1947年)时全区在校中等专业在校生数1678人,其中蒙古族仅14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4300人,其中蒙古族468人,每万人口中平均在校生7.6人;小学在校生214 282人,其中蒙古族21 299人,每万人中平均在校生381人。
4.职业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时,内蒙古的农村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87.6%,城镇人口只占12.4%,反映了内蒙古当时工商业的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时全部职工7.1万人,加上文教、卫生、科研等1.5万人,国家机关人员1.1万人,金融单位1000人,总共9.8万人,连同其家属共40万人。
1940年呼和浩特市区职业构成
民国29年(1940年)时呼和浩特市人口职业构成中,从事商业的占31.28%,充分显示了呼和浩特市是个畸形臃肿的消费城市,并不反映商业的鼎盛。那时候与外蒙古、新疆的商路已断绝,大盛魁等著名旅蒙商早已倒闭,维持市面的仅是些微本铺户,更大量的是些小商小贩,靠肩挑摆摊糊口而已。产业工人只占5.34%,大都是手工业匠人,这种情况在其他城镇也相同。
内蒙古历史人口简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