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全区人口为561.7万,当年全区耕地面积为396.7万公顷,人均耕地0.71公顷。而到2005年全区人口已达到2386.4万,耕地也增加到710.21万公顷,人均耕地却减少至0.30公顷,是1947年自治区成立初期的42.3%。牧草地减少的数量更加突出。1947年全区人均可利用草地为18.34公顷,到2005年人均可利用草场仅为2.86公顷,是1947年人均量的15.6%。人均森林资源、人均水面等基本资源占有量也同样大幅度减少。与之相反的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建设、工矿企业建设、城市发展等不断占用耕地、草场及部分林地,使人地矛盾愈加突出。
人口与土地利用的关系除由人口的增长,人均用地面积明显减少,使人地矛盾突出之外,人口的分布也反映了用地方式的差异。就内蒙古人口密度的差异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是人口比较密集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通辽市和赤峰市,其人口密度均在40人/平方公里以上。平均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乌海市,为270人/平方公里,最低的赤峰市人口密度也有49.1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67.52人/平方公里。以上5市的用地特点是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的规模均在内蒙古各盟市的前列。其次是这5市是内蒙古农耕地主要分布区,也是内蒙古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集中区,通辽市还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这5个市总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9.16%,人口却占全区总人口的44.8%,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再从以上5市国民生产总值来看,面积只占全区总面积的19.16%,国民生产总值却占到全区的58.2%,从这点完全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为全区的前列。第二是人口稀疏地区,包括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平均人口密度仅为2.6人/平方公里。其中锡林郭勒盟为4.9人/平方公里,阿拉善盟仅为0.8人/平方公里。这两个盟的用地特点是以自然放牧为主,近年来第二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基础较差,用地规模仍相当有限。这两个盟人口总数仅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2%,而土地总面积却占全区总面积的40.9%。其人均土地占有量之大已是不言而喻了。但在这一总面积中有大规模的沙漠、戈壁等难利用土地也是这一地区的一大特点。第三是在上述两者之间的地区,其人口密度均小于40人/平方公里,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乌兰察布市为38.9人/平方公里,最低的呼伦贝尔市为10.7人/平方公里。其平均人口密度为29.96人/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包括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这5个盟市中,除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有较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及次生林集中分布,巴彦淖尔市有河套灌区的粮食农耕生产基地外,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在能源开发的带动下经济迅速发展,但这5个盟市的共同特点是农牧用地比重居中,是内蒙古主要的农牧交错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尤为明显。
在自治区这样汉族占多数,又有其他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民族构成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也表现的比较突出。如在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的牧业旗县中,由于有辽阔的天然草场做依托,再加上蒙古族悠久的牧业生产历史,使得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以天然放牧为主。而在呼伦贝尔市局部地区的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原始林区,祖辈以狩猎为生,因此其早期的土地利用以狩猎及采集为主,是人类融于自然的典型范例。近年来由于原始林区的开发利用,林中动物的迁徙,使得原始狩猎的条件逐渐丧失,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带动,使这些以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其历史的烙印依然存在。又如东北部分朝鲜族聚居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成为其主要的用地方式,也是民族构成的结果。在内蒙古广大农耕地区,汉族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利用土地资源。
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全区人口为561.7万,当年全区耕地面积为396.7万公顷,人均耕地0.71公顷。而到2005年全区人口已达到2386.4万,耕地也增加到710.21万公顷,人均耕地却减少至0.30公顷,是1947年自治区成立初期的42.3%。牧草地减少的数量更加突出。1947年全区人均可利用草地为18.34公顷,到2005年人均可利用草场仅为2.86公顷,是1947年人均量的15.6%。人均森林资源、人均水面等基本资源占有量也同样大幅度减少。与之相反的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建设、工矿企业建设、城市发展等不断占用耕地、草场及部分林地,使人地矛盾愈加突出。
人口与土地利用的关系除由人口的增长,人均用地面积明显减少,使人地矛盾突出之外,人口的分布也反映了用地方式的差异。就内蒙古人口密度的差异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是人口比较密集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通辽市和赤峰市,其人口密度均在40人/平方公里以上。平均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乌海市,为270人/平方公里,最低的赤峰市人口密度也有49.1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67.52人/平方公里。以上5市的用地特点是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的规模均在内蒙古各盟市的前列。其次是这5市是内蒙古农耕地主要分布区,也是内蒙古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集中区,通辽市还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这5个市总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9.16%,人口却占全区总人口的44.8%,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再从以上5市国民生产总值来看,面积只占全区总面积的19.16%,国民生产总值却占到全区的58.2%,从这点完全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为全区的前列。第二是人口稀疏地区,包括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平均人口密度仅为2.6人/平方公里。其中锡林郭勒盟为4.9人/平方公里,阿拉善盟仅为0.8人/平方公里。这两个盟的用地特点是以自然放牧为主,近年来第二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基础较差,用地规模仍相当有限。这两个盟人口总数仅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2%,而土地总面积却占全区总面积的40.9%。其人均土地占有量之大已是不言而喻了。但在这一总面积中有大规模的沙漠、戈壁等难利用土地也是这一地区的一大特点。第三是在上述两者之间的地区,其人口密度均小于40人/平方公里,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乌兰察布市为38.9人/平方公里,最低的呼伦贝尔市为10.7人/平方公里。其平均人口密度为29.96人/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包括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这5个盟市中,除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有较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及次生林集中分布,巴彦淖尔市有河套灌区的粮食农耕生产基地外,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在能源开发的带动下经济迅速发展,但这5个盟市的共同特点是农牧用地比重居中,是内蒙古主要的农牧交错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尤为明显。
在自治区这样汉族占多数,又有其他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民族构成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也表现的比较突出。如在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的牧业旗县中,由于有辽阔的天然草场做依托,再加上蒙古族悠久的牧业生产历史,使得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以天然放牧为主。而在呼伦贝尔市局部地区的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原始林区,祖辈以狩猎为生,因此其早期的土地利用以狩猎及采集为主,是人类融于自然的典型范例。近年来由于原始林区的开发利用,林中动物的迁徙,使得原始狩猎的条件逐渐丧失,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带动,使这些以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其历史的烙印依然存在。又如东北部分朝鲜族聚居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成为其主要的用地方式,也是民族构成的结果。在内蒙古广大农耕地区,汉族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利用土地资源。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