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旗、县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为107.57万人,区、旗、县平均人口为13.45万人,区、旗、县之间人口数量相差很大,人口最多的东河区是人口最少的白云鄂博矿区的16.18倍。人口主要分布于市三区和三个农业旗县区,占包头市总人口的94.44%。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为157.57万人,区、旗、县平均人口为19.7万人,较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增长46.48%。区、旗、县之间人口数量差异仍很大,人口最多的东河区是人口最少的白云鄂博矿区的14.48倍。人口主要分布于市三区和三个农业旗县区,占包头市总人口的94.3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为177.93万人,区、旗、县平均人口为22.24万人,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增长12.92%。区、旗、县之间人口数量差异还是很大,人口最多的昆区是人口最少的白云鄂博矿区的15.28倍。人口主要分布于市三区和三个农业旗县区,占包头市总人口的95.33%。
二、乡、苏木、农场
1990年,包头市境内分布着46个乡、2个苏木、3个农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包头市乡、苏木、农场平均人口为9156人,人口最多的东园乡是人口最少的公山湾乡的7.38倍。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包头市乡、苏木、农场平均人口为1.15万人,呈增长的趋势,较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增长26.09%。人口最多的沟门乡是公山湾乡的7.52倍,是人口最少的国营红旗农场的11.47倍。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包头市乡、苏木、农场平均人口为1.24万人,仍呈增长趋势,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增长7.78%,但固阳县的乡人口数量比1982年人口普查有所减少。乡、苏木、农场间人口数量差异继续增大,人口最多的哈林格尔乡是公山湾乡的7.97倍,是人口最少的阿嘎如泰苏木的30.62倍。
三、自然地理区域
1.南部平原区
南部平原区土地肥沃,地势坦荡,黄河从南部边缘流过,地下水丰富,农业历史悠久,工业发达。面积约有2773平方公里,占包头市总面积的27.75%。根据1964年、1982年、199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南部平原区在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分别大约为78.7万人、116.7万人、138万人,一直是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亦呈增长和增大的趋势。本区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市三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市三区人口为95.07万人,约占南部平原区总人口的68.8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29.4人,东河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5万人。
2.中部山地区
中部山地区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最大,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有一定数量的煤炭资源,是包头市自然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中部山地区面积约276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63%。根据1964年、1982年、199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中部山地区在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分别大约为15.8万人、22.5万人、21.5万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居第二位。1982年人口普查与1964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增长42.4%;1990年人口普查与1982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却减少4.44%。人口密度在三次人口普查期间也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中部山地区人口主要分布于煤炭产地和乡政府所在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石拐矿区人口为6.04万人,约占中部山地区总人口的28.1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26人。
3.北部丘陵盆地区
陵盆地地形和干草原景观两大特征。北部丘陵盆地区面积约4457平方公里,占包头市总面积的44.61%。根据1964年、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北部丘陵盆地区在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分别大约为13万人、18.4万人、18.4万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居第三位。1982年人口普查与1964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口数量增长41.54%;1990年人口普查与1982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口数量基本上没有变化。北部丘陵盆地区人口主要分布于两大盆地及乡政府所在地,1990年人口普查时,固阳盆地中的城关镇、九分子乡、公益民乡总人口为5.84万人,占北部丘陵盆地区人口的31.7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8人。
一、区、旗、县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为107.57万人,区、旗、县平均人口为13.45万人,区、旗、县之间人口数量相差很大,人口最多的东河区是人口最少的白云鄂博矿区的16.18倍。人口主要分布于市三区和三个农业旗县区,占包头市总人口的94.44%。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为157.57万人,区、旗、县平均人口为19.7万人,较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增长46.48%。区、旗、县之间人口数量差异仍很大,人口最多的东河区是人口最少的白云鄂博矿区的14.48倍。人口主要分布于市三区和三个农业旗县区,占包头市总人口的94.3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为177.93万人,区、旗、县平均人口为22.24万人,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增长12.92%。区、旗、县之间人口数量差异还是很大,人口最多的昆区是人口最少的白云鄂博矿区的15.28倍。人口主要分布于市三区和三个农业旗县区,占包头市总人口的95.33%。
二、乡、苏木、农场
1990年,包头市境内分布着46个乡、2个苏木、3个农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包头市乡、苏木、农场平均人口为9156人,人口最多的东园乡是人口最少的公山湾乡的7.38倍。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包头市乡、苏木、农场平均人口为1.15万人,呈增长的趋势,较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增长26.09%。人口最多的沟门乡是公山湾乡的7.52倍,是人口最少的国营红旗农场的11.47倍。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包头市乡、苏木、农场平均人口为1.24万人,仍呈增长趋势,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增长7.78%,但固阳县的乡人口数量比1982年人口普查有所减少。乡、苏木、农场间人口数量差异继续增大,人口最多的哈林格尔乡是公山湾乡的7.97倍,是人口最少的阿嘎如泰苏木的30.62倍。
三、自然地理区域
1.南部平原区
南部平原区土地肥沃,地势坦荡,黄河从南部边缘流过,地下水丰富,农业历史悠久,工业发达。面积约有2773平方公里,占包头市总面积的27.75%。根据1964年、1982年、199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南部平原区在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分别大约为78.7万人、116.7万人、138万人,一直是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亦呈增长和增大的趋势。本区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市三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市三区人口为95.07万人,约占南部平原区总人口的68.8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29.4人,东河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5万人。
2.中部山地区
中部山地区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最大,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有一定数量的煤炭资源,是包头市自然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中部山地区面积约276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63%。根据1964年、1982年、199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中部山地区在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分别大约为15.8万人、22.5万人、21.5万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居第二位。1982年人口普查与1964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增长42.4%;1990年人口普查与1982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却减少4.44%。人口密度在三次人口普查期间也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中部山地区人口主要分布于煤炭产地和乡政府所在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石拐矿区人口为6.04万人,约占中部山地区总人口的28.1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26人。
3.北部丘陵盆地区
陵盆地地形和干草原景观两大特征。北部丘陵盆地区面积约4457平方公里,占包头市总面积的44.61%。根据1964年、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北部丘陵盆地区在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分别大约为13万人、18.4万人、18.4万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居第三位。1982年人口普查与1964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口数量增长41.54%;1990年人口普查与1982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口数量基本上没有变化。北部丘陵盆地区人口主要分布于两大盆地及乡政府所在地,1990年人口普查时,固阳盆地中的城关镇、九分子乡、公益民乡总人口为5.84万人,占北部丘陵盆地区人口的31.7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8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