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哈图冰石林 阿斯哈图冰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北部,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北约40公里的北大山上,分布面积约5平方公里。阿斯哈图在蒙古语中意为“险峻的岩石”。这些由冰川融水冲蚀而成的“冰石林”,山峰相叠,景色迷人。
石林一般相对高5米~20米,形态上貌似云南的路南石林、元谋石林、新疆的雅丹地貌和现代冰川上的冰林地貌,底部相连,呈方形或条形。经专家考证,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由岩浆活动、冰川作用、构造运动、风蚀作用、特殊气候和人类活动等条件促成。它的发育有两组近于垂直的节理和一组近于平行的节理,是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景观。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地质公园内有石人、石柱、石丛、石墙、石城、擎天柱、三姊妹、鸵鸟石、比萨斜塔、秀女望月等大小石林千余座,蔚为壮观。
玉龙景区 位于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布日墩嘎查境内,距赤峰市108公里,因这里曾发掘出古西夏王朝的一件玉制团龙形佩饰而得名,是一个以沙湖自然景观和蒙古族风情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区。景区内草原与沙漠相连,沙漠中,又有一片小小的湖泊。湖中的10多座沙岛上,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鸟类。湖中还可以举行游泳、划船、快艇、自驾摩托艇、水上观鸟等活动,景区内有传统的蒙古包。每年6—10月份,这里气候宜人,天蓝草碧,吸引了很多的游人。
冰臼奇观 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冰臼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在这里造就了瑰丽奇绝的自然景观。这里有分布广、规模大、特征明显、保存完好、国内外罕见、堪称“世界奇观”和“天下一绝”的冰臼群。冰臼群是冰川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冰臼是冰川的直接产物。两三百万年前在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时,由于冰层内有巨大压力,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这些坑极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称为冰臼。也是研究古气候、古人类生存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化的良好载体。据专项调查研究认为,该区第四纪晚新世早中期存在山谷冰川,并可能发育成一定规模的冰帽,与该时其冰川活动相伴。由于冰期具有一势能的冰雪融水长期旋流侵蚀作用,于颗粒较均匀、易风化的花岗岩山体上形成大小不一、形体多样的冰臼群。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的发现与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巴林左旗宝贵的自然遗产。
贡格尔草原 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北、西南部,巴彦高勒苏木(乡)、克旗达来诺日苏木(乡)和达日罕乌拉苏木(乡)境内,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35公里,总面积101 900公顷,占全旗天然草牧场的18.8%。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内蒙古草原,303国道横穿其间,交通十分方便。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和草原文化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观光旅游区。旅游区由巴彦敖包红皮云杉景观、达里湖构成。保护区南部与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东与三义乡、新庙乡毗邻;西与阿其乌拉苏木交界;北与白音查干苏木接壤。总面积320 000公顷。其中,农田面积14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湿地面积12 1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9%;草原面积88 4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6.7%。 该保护区属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属高原草原,海拔1200米~1500米,属新华夏内陆沉降带。主要由中古代和第三纪的砂岩、砂砾岩、泥岩组成,上覆较薄的第四纪沉积物。贡格尔河两岸的草甸草原极具代表性。在小腾格里沙地以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草场沙化、退化较少,植被优良。
该保护区辖1个镇(即达来诺日镇)、1个苏木(即阿其乌拉苏木)10个嘎查、41个独贵龙,1个风电场,总人口6505人,人口密度为6.4人/平方公里。境内牲畜总头数达4.4万头(只),牲畜出栏率62.8%,畜牧业总产值1200万元人民币,当地居民以牧业为主,2000年国民生总值1500万元人民币,牧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
该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最热7月平均气温17.8℃,盛夏最高气温在25摄氏度左右,春秋两季较短,冬季寒冷漫长, 1月平均气温-27℃,最低气温可达-36摄氏度以下。年降水量395.8毫米,无霜期68天。日照时数在2700小时~29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65%。由于该区地处中纬度盛行西风带区,所以大部分时间吹偏西风。风速年平均2.8米/秒~3.0米/秒,一年里以春季大风最多(≥8级),8月份为最低值,9月份以后逐渐加强至1月份达到最高值。
贡格尔草原景色十分壮观,植物种类繁多,长势旺盛,植被优良,区内草场沙化、退化较小,生态系统属良性。该区域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30余种。草原植被以达乌里——蒙古草原成份为主,并含有亚洲中部草原成份,黑海——哈萨克斯坦——蒙古种草原的植被,构成克旗优质牧草基地。
贡格尔草原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野生植物500多种、狍、鹿、狼、猞、獭等野生动物30多种,草原上盛产白蘑、黄花、山韭菜等山野菜,其中白蘑远销国外。黄芪、甘草、芍药、苦参等中草药产量也很大,在草原上常有“一步踏三草,草草皆是药”的说法。天鹅、水凫、百灵等珍稀鸟类有133种。行走在草原上,不时有珍禽异鸟翩然而至,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二级保护鸟类蓑羽鹤、灰鹤等。野兔、野鹿等小动物更是时有出没。这里有面积35.7万亩的达里湖,碧绿的湖水象草原上明亮的眼睛,水鸟在湖面轻盈的飞翔,牛群、马群、羊群在湖边欢快的倘佯。巴彦敖包红皮云杉林坐落在贡格尔草原的东北部,这样的沙地原始红皮云杉林世所罕见。1981年就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仅存的两处红皮云杉之一,有“神树”、“活化石”之称。
保护区境内主要分布着黑钙土、暗粟钙土、风沙土、草甸土及灰色森林土。保护区西北部的玄武岩盆地及湖积平原上,发育着内蒙古高原上最具代表意义的栗钙禾草,贡格尔草原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天然禾草草原之一,牧草种类繁多,是理想的天然牧场。
贡格尔草原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地位极为重要,属中国北方乃至亚洲重要湿地的范畴。2000年10月,克旗环保局向旗人民政府递交了《贡格尔草原调查报告》,同时提出了关于建立贡格尔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申请。旗人民政府依据上报的调查结果,于2000年12月25日批准建立了贡格尔草原自然保护区。贡格尔草原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成立了贡格尔草原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了贡格尔草原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保护区共划分了两个核心区,总面积161 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5.8%。贡格尔河核心区位于保护区中部贡格尔河两岸的湿地处,是一个以贡格尔河水域及周边湿草甸和滚诺尔咸水泡子所构成的核心区,面积为12 100公顷,占核心区总面积的75.1%。该核心区由于地势平坦,湿草甸、湖泡镶嵌分布,人为干扰较小,隐蔽条件较好,因此成为大鸨等珍稀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
嘎松山核心区位于保护区西北部嘎松山,是一个以嘎松山山体及山体周围草地植被所构成的核心区,面积为4000公顷,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4.9%。该核心区由于地势较高,嘎松山山顶海拔1561米,山体西边有金界壕(金代的长城遗址)穿过,山脚植被较好,人为干扰小,而这里又是克什克腾旗与锡林郭勒盟交界处,所以该核心区的有效保护,能成为克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屏障。
为防止核心区免受干扰,在核心区外围设置的缓冲带。根据核心区的特点设置两个缓冲区,总面积28 6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1%。在贡格尔河核心区外围设置的一个椭圆形的缓冲区,缓冲区面积19 000公顷,占缓冲区总面积的66.4%。在嘎松山核心区外围即山脚周围设置了1个凹字形的缓冲区,缓冲区面积9600公顷,占缓冲区总面积的33.6%。除核心区、缓冲区以外的全部区域设置为实验区,面积57 2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1%。
为了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功能特点,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增加保护区的活力,根据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和景观特点,在不影响重点保护对象的前提下,在实验区设置了2个旅游区,包括五星台子牧场旅游区位于贡格尔草原五星台子牧场,面积约2100公顷。风车旅游区位于创建集团的3号风力发电场,面积约1000公顷。站在山顶,可以领略风车的雄姿,聆听风车浑厚的声音,可以俯瞰绵延百里的草原间或点缀着的湖泡湿地,加之草原百鸟的啼鸣,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万物竞相的美丽画卷。
勃隆克沙漠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现已经被开发成旅游风景区。勃隆克沙漠是观赏自然奇景和体验蒙古族风情的好去处。这里有金色的沙山、碧绿的湖水、如茵的草原、奇异的怪石,种种看似奇异的组合就这样完美地融在一处。
勃隆克沙漠旅游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乡),距赤峰市120公里,是距京津冀辽等省区最近的集沙漠、草原、奇山、怪石、湖泊、原始次生林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旅游区内还特别设有观赏区、娱乐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等,主要项目包括赛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划艇、游泳、垂钓、水上游戏、沙漠驼队探险等。度假区设有接待区、观赏区、娱乐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等旅游功能区。
其甘沙漠 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距赤峰120公里,是一个以沙漠风光为主,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健身,风情体验,民族美食等功能的综合旅游区。沙漠内部绝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面积占整个沙漠面积的97%。形成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40%~50%,半固定沙丘达15%~25%,为亚洲中部灌木漠的主要部分,是优良的冬季牧场。再加上埋藏的古冲积平原和古河湖平原,沉积有巨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赋存着淡承压水,使其甘沙漠虽有沙漠之名,但也是生机盎然,生存的植物多达300种以上。沙丘上生长着梭梭,红柳和胡杨,沙漠下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其甘沙漠的荒漠植被隶属亚非荒漠植物区,亚洲中部区,赤峰市。阿拉善荒漠省的东界就在其甘沙漠的东缘,也就是亚洲中部荒漠区与草原区的分界线,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植物地理学分界线。植物地理成分古老而种类贫乏,以蒙古种,戈壁——蒙古种,戈壁种以及古地中海区系的荒漠成分占主导地位,世界种与泛北极区系成分十分贫乏。据初步采集与统计,其甘漠境内共有种子植物312种,隶属49科169属,戈壁区系成分中一些地方性特有的单种属和寡种属的优势作用十分显著。灌木、半灌木占绝对优势。其甘沙漠植物基本上都是沙生、旱生、盐生类灌木和小灌木组成,这些植物对当地生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动物种类因食物来源缺乏,种类较少。这些动物(如昆虫或爬行类)体表具有外骨骼或鳞片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且尿量很少。鸟类、昆虫和啮齿类类动物能排出固体的尿酸或浓尿,以减少对水分的需求;蜥蜴和蛇白天埋在沙中或躲在洞穴内,以避免干旱和高温。
其甘沙漠旅游区在翁旗巴嘎塔拉朝格温都苏木内乌丹镇东南部,包括其甘、勃隆克山、布日墩3个景区。旅游区沙漠属科尔沁沙地的一部分,是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松散堆积物,后经风力侵蚀及搬迁,形成了坨甸相间,沙丘连绵起伏、沟壑纵横的独特景致。旅游区有著名的红山文化遗址之一──赛汉塔拉玉龙出土地,为旅游区增加了文化底蕴。旅游区是以沙漠风光为主体景观,融沙间湖泊观光、水上娱乐、民族风情展现、影视拍摄等多功能于一体,分为中心接待区、观赏区、娱乐区、生态示范区等。
景区地处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为著名的科尔沁沙地的西缘,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是典型的沙漠景观区。境内分布着许多因风蚀作用积水而成的大小湖泊。浩瀚的沙漠中,大小湖泊众多,大的近2万亩,小的有几十亩。区内有多种候鸟在此栖息,随着近年来自然生态的好转,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几万只候鸟(白天鹅)栖息水面,形成一道独特的亮丽景观。近湖有大面积的草原,是纯天然绿色牧场,为京津、辽沈等大中城市提供了丰富的绿色食品。 旅游区又是著名的红山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赛沁塔拉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文化底蕴十分厚重。
达里湖 亦称为“达里诺尔湖”,汉语译为“大海一样的湖”,古称“鱼儿泺”、“捕鱼儿湖”、“答尔海子”等。它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部贡格尔草原的西南部,面积约2.38万公顷 ,是内蒙古地区四大名湖之一、赤峰市最大的湖泊。被称为“百鸟乐园”,也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2006年,达里诺尔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旅游区。
达里湖还有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湖两个姊妹湖,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宛若引线一样将3个湖泊穿在一起,形成面积238平方公里的高原湖区,总储水量达16亿立方米,最大水深13米。达里湖西北面是元朝最后一个都城应昌路的遗址。湖南岸为曼陀山,上有水莹洞、元龙兴寺遗址。湖北岸有平顶山,蒙语独石山汉译子山山崖侧留有先民岩画,别具远古传奇色彩。湖内产华子鱼、红鲤鱼、鲫鱼、瓦氏雅罗鱼等,肉质鲜美无比。每年夏季,丹顶鹤、白枕鹤 、白鹤 、天鹅、鸿雁、银鸥、燕鸥等百余种水禽来湖区繁衍后代,给湖区增添了勃勃生机。是名副其实的“百鸟乐园”。
该区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递减到零下32摄氏度,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1~2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最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之间,最高气温为36℃~43℃。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由500毫米递减为50毫米左右。蒸发量则相反,自西向东由3000毫米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这里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700小时以上,长时达3400小时。冬春季多风大,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光热、风能资源。
达里湖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草原、沙地、林地等多种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7月,保护区正式批准挂牌,并已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内有台地高原植被、湖积平原草原植被、低湿地植被和沙地疏林草原植被等多样的生态系统。达里诺尔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火山群,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达里湖水域面积240平方公里,水储量16亿立方米,水深米10米~13米,属于苏达型半咸水湖。达里湖地处内蒙古高原,人烟稀少,湖面广阔,草甸、湿地齐备,是鸟类的天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栖息着15目32科152种鸟类。其中有珍稀的丹顶鹤等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26种,是国家珍稀鸟类保护区。这里鸟类最多的时节是春秋两季,4月下旬到5月初,冰雪融化,青草萌生,候鸟成群结队从南方飞来栖息湖区,整个湖面百鸟争鸣,热闹非凡。而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各类候鸟陆续南迁,再度光临达里湖,其中以白天鹅和大雁居多。特别是近年来白天鹅数量越来越多,最多时达7万只。天鹅起时如晴天飞雪,落则如素锦铺地,因而达里湖又有“天鹅湖”的美称。达里湖的半咸水质,使之只有华子鱼和鲫鱼存活。鱼种虽少,但产量非常高,且十分有名。华子鱼学名瓦氏雅罗鱼,因眼球周围鲜红,俗称“红眼华子”。此鱼自然繁殖,天然生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由于独特的高原气候、特殊的苏打半咸水湖水质、纯天然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使得达里湖盛产的鲫鱼和瓦氏雅罗鱼(俗称华子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2008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成立达里诺尔湖雅罗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也通过了环保有机食品认证。清代《口北三厅志》载:“所产华子鱼,每年三、四月间,自大湖溯流而进,填塞河渠,殆无空隙,人马皆不能渡。”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如今虽不见此种景象,但年产各种鱼仍达100多万斤,为赤峰市最大的天然渔业基地。瓦氏雅罗鱼(俗称华子鱼),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系纯天然滋补营养佳品,以其鲜美的味道,让您食而难忘,在当地久负盛名。达里湖鲫鱼在我国北方同类产品中生长速度最慢,鱼龄最长,所产商品鱼均在5—10龄,与同类产品相比鱼体最大,味道最鲜,营养价值最高。素有“赛甲鱼”之称,系纯天然的滋补佳品。
达里湖冬捕一直沿用传统的捕鱼方式,在零下30℃左右的冰面上作业,世世代代,延续至今。目前已成为达里湖一道亮丽的风景,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使达里湖的冬季不再寒冷、万物生灵不再寂寞。每年的12月中下旬,气温下降到零下20℃,湖面的冰层厚度达到50厘米,这里便开始一年一度的冬季捕捞。工人首先在出网口和入网口凿开冰层,两口之间约1500米,然后在入网口两侧等距离依次开凿小冰洞,冰洞之间约20米,由两侧呈弧形通向出网口。然后,在入网口用两根长20多米的木杆牵着两张宽25米、长300多米的网扇沿冰洞向出网口穿行,网扇的尾部连接一个能容纳10万公斤鱼的大兜网,两根木杆到达出网口后捕捞便进入了拉网阶段。一般一网都能捕捞1万公斤以上,最多时,一网打出了6万公斤。
红山国家森林公园 是全国唯一的人工森林公园。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红山区东北部的英金河畔,占地4300公顷,距市区3公里,南距北京420公里,距承德220公里。公园中的主要景区红山,山石皆呈红色,怪石嶙峋,赤壁似火,绿树绕红山,巍伟壮观。红山既是赤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山文化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1991年11月,经林业部批准建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9%。整个公园分为红山区、北山区、东山区和西山区四部分,分别生长着品种繁多的典型北方树种,主要有黑松、云杉、落叶松、杨、柳、榆、柞、桦等,形成了内蒙草原上难得的森林风光。此外,还有各种药材植物和野生动物。
园内还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主要景观红山山石呈红色,红山和赤峰皆因此而得名。园内共有47峰,山势宏伟壮观,自然形成了众多形象逼真的造形,主要有靠山佛、卧驼峰、将军石、一线天、金蟾望月等。红山被誉为中国第一大文化名山,是中华民族文明和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有众多人文古迹,如远古太阳神像、战国燕长城遗址、辽金文化遗存及木兰碑等,这里出土的古代碧玉龙被称为“天下第一龙”,享誉中外。
公园开发了木兰辞景区,玉龙山庄景区、民俗风景区、碑廊亭榭景区、森林功能景区等六大景区,57个景点。新建成了“佛亭”、“邀月亭”、“聆风轩”、“龙涎池”、“碑廊亭榭组合”等景点。
公园天然次生林茂密,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到处有奇峰绝壁,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浓郁,这些都构成了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性。公园有80多种药材、多种食用菌和食用类植物。药材主要有黄芪、党参、柴胡、菊花、芍药、大黄等,食用植物和食用菌主要有蘑菇、木耳、蕨菜、金针、香葱等,均为野生保健食品。
公园具有野生动物生存的良好环境和条件,野生动物众多。有野鹰、野雕等鸟类100余种,野兔、野鸡、半翅、石鸡等野生动物30余种。
2006年7月,赤峰市为了纪念“红山文化”命名50周年,在公园里建成一座红山先民村落。“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存,这里除了出土大量的彩陶文物和大型祭祀遗址外,更重要的是因“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一凤”的出土,使“红山文化”名声大震,它向世人展示了史前时期北方西辽河流域灿烂的原始文化。新落成的红山先民村,占地百余亩,已经按照当时的房屋式样建成6个居住房,一个钓鱼池和几十尊反映先民们打猎、捕鱼、制造石器、烧制陶器等日常生产生活的雕像,生动地再现了史前先民们的生活情景。
地质研究工作者在公园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一发现证明中国北方此纪冰川影响范围之广,也为进一步寻找同类冰川提供了新的线索。此次在红山发现的大量的冰斗群、刃脊、角峰、冰蚀痕等,提供了中国北方大陆冰川发育的重要证据,与在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林西县等发现的多处冰川遗迹形成机理相同,但由于红山后来受到的风化及剥蚀作用更为强烈、因而难以保存“冰臼”和“冰石林”等地貌景观。
南山生态园 位于赤峰南山地处市区南端,总面积4.3万亩,3个山头正对火车站与昭乌达路,距城区不足500米,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南山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文脉是契丹-辽文化,是一处集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历史人文景观、市民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文化综合展示区:契丹广场、双陆棋广场、契丹大字广场、契丹小字广场、图腾柱、草原丝绸之路大型组雕、辽代佛教艺术石窟、帝王广场、契丹阁、辽代名人长廊。
森林休闲娱乐园区:油松森林浴场、沟谷森林浴场、果品采摘区、鸟林。
花卉观赏区:果园花卉观光区、山地杏林观光区、山地草原林下植被花卉观光区。
生态教育、环保教育区:赤峰市生态博物馆、黄土高原形成纪念石刻、火山运动纪念石刻、赤峰南山生态历史纪念石刻。
农家乐园赤峰民族民俗旅游区:农家乐园民俗村、黄土高坡窑洞旅游民俗度假村、赤峰民俗博物馆、农家乐园自助采摘餐饮区。
自助采摘园艺区:李子园采摘区、金红苹果采摘、枣园、葡萄园、山杏园、自助采摘餐饮旅游区。
水上漂流及山地湖泊垂钓休闲探险旅游区:三道井子河梯级水上漂流项目,胜天池、万泉山庄垂钓休闲旅游区。
体育健身区:全民健身广场、奥林匹克广场、老年高尔夫球场、山地滑冰场、山地滑雪场、山地网球场。
山地旅游探险:沟谷崖壁攀岩区、沟谷滑索、高空索道探险区、山地车、山地摩托车、山地越野汽车赛场。
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南山历史变迁展示区:以革命烈士碑、苏军烈士纪念碑、碉堡、叶大匡石刻、南山夏家店为展区。
公园还建有六大休闲娱乐旅游观赏长廊:观赏采摘景观长廊、花卉观赏长廊、植物景观长廊、环保教育长廊、体育健身长廊、辽文化教育长廊。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115公里,地跨索日嘎苏木、岗根苏木、朝阳乡、罕山林场。东与巴林左期相连,西与林西县交界,南依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北与锡林郭勒盟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18分~118度55分北纬43度59分~44度27分,总面积为10.04万公顷。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我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岭南山地的典型地段,对我国进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地质学、环境科学、植物的自然演替,水土保持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等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保护区是中国大兴安岭南部山部景观的缩影。还是东亚阔叶林向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草原向森林的双重过度地带,也是华北植物区系向兴安植物区系的过渡带,成为联系各大植物区系的纽带和桥梁,对研究各大植物区系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重大意义。这里又是东北、华北、蒙新三区动物区系的交汇点。同时,这里又是生态交错带,可以通过该区生物多样性变化来研究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区已成为中-加两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示范区。
保护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温寒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炎热,秋季气温下降快。年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年均气温2,年有效积温1800,年降水量400mm,无霜期100天左右,土壤主要以山地黑土、灰色森林土、棕壤土和暗栗钙土为主。保护区内有29个自然村,总人口10 575人,人口密度为10.6人/平方公里。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环境。区内有野生维管束植物70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一种,即胡桃楸。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有甘草(Ⅱ级)、黄芩、秦艽、达乌里龙胆、远志、卵叶远志、防风、五味子等8种;有自治区重点保护的植物12种,如胡桃楸、兴安升麻、北五味子、甘草、二型叶沙参、手掌参等。有自治区重点保护药用植物17种。保护区现记录鸟类1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区鸟类3种:金雕、大鸨和黑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鸳鸯、鸢等26种。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鵟、普通鵟、草原雕、秃鹫等29种鸟类均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鸟类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序列。
古老的赛罕乌拉是契丹族的故土和发祥地。保护区境内至今尚留有辽庆州白塔、辽庆陵、金代边堡等文化古迹。保护区内的主要景区有:
⑴圣山景区。位于保护区东南部,景区范围为赛罕乌拉主峰整个山脉,主要景点有圣山林海、石林谷、神树台、旗杆峰、岭上峰、亚高山草甸。
⑵亚高山草甸。位于赛罕乌拉山顶峰,海拔1951米。地势平坦,面积约3000亩,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十分重要的寒生草甸植被类型。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等诸多因素,导致植物生长期短、低矮。以银穗草、高山紫菀、金莲花、岩败酱、珠芽蓼、段报春、紫苞凤毛菊、地榆、野罂栗等高山植物为优势。夏季7~8月,仅1个月时间,植物迅速生长,开花,形成奇特的五花草甸景观。山顶居中偏东南部,有相距不远的两泓池水。池水不枯不溢,碧澈澄蓝,映照天宇,池旁为湿生草甸,生长有金莲花。《辽史》对此曾有较详记载,“黑山有池,池旁生金莲”(黑山即今赛罕乌拉主峰)。金莲花是名贵中药材,而生长于高山顶上的金莲花更为罕奇。当地传说每年春季赛罕乌拉金马驹子降生后,喝天池水食金莲花,夏季便从赛罕乌拉山上跑下来,在查干沐沦河岸吃草,在西拉沐沦河水中浴身,在千里草原上奔驰。于是草原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因此草原上的人们便十分喜爱和崇敬天池、金莲花和金马驹子。
历史上,辽代曾视赛罕乌拉主峰为魂魄回归之山,每年都由皇帝主持大型仪式祭山,登山观金莲、赏天池。而蒙古民族至今仍尊崇此山,每年阴历五月十三,这里都举行大规模祭敖包活动,届时巴林草原及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都前来登山祭祀,在山下举行那达慕大会,庆祝牛羊丰收,祈祷风调雨顺。亚高山草甸上,有一座大型敖包,已历史悠久,随着岁月的沉积,这座敖包将会越堆越大,这种民族文化也将永世流传。1978年在敖包附近曾出土一红铜质地錾刻“梵文”的祭祀盘,表明在赛罕乌拉主峰上的祭祀活动由来已久。
⑶庆云山景区。位于保护区西北庆云山(俗称王坟沟)。在海拔1200米~1300米之间的沟谷和坡地上,生长有山丁子、家榆、蒙古栎、白桦、黑桦、山楂等 疏林,林下及开阔地为羊草草原,夏季团团绿树与如茵的草原构成了宛如欧洲庄园一样的疏林草原景观。有关专家来此考察,将此类景观定名为“庄园式疏林草原景观”。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还有第四纪冰川留下的自然遗迹,辽朝三代皇陵坐落于此,因此这里具有动植物考察、地质景观欣赏、考古探险、民俗采风、摄影写生等多种旅游潜力,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
上一篇:
阿斯哈图冰石林 阿斯哈图冰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北部,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北约40公里的北大山上,分布面积约5平方公里。阿斯哈图在蒙古语中意为“险峻的岩石”。这些由冰川融水冲蚀而成的“冰石林”,山峰相叠,景色迷人。
石林一般相对高5米~20米,形态上貌似云南的路南石林、元谋石林、新疆的雅丹地貌和现代冰川上的冰林地貌,底部相连,呈方形或条形。经专家考证,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由岩浆活动、冰川作用、构造运动、风蚀作用、特殊气候和人类活动等条件促成。它的发育有两组近于垂直的节理和一组近于平行的节理,是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景观。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地质公园内有石人、石柱、石丛、石墙、石城、擎天柱、三姊妹、鸵鸟石、比萨斜塔、秀女望月等大小石林千余座,蔚为壮观。
玉龙景区 位于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布日墩嘎查境内,距赤峰市108公里,因这里曾发掘出古西夏王朝的一件玉制团龙形佩饰而得名,是一个以沙湖自然景观和蒙古族风情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区。景区内草原与沙漠相连,沙漠中,又有一片小小的湖泊。湖中的10多座沙岛上,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鸟类。湖中还可以举行游泳、划船、快艇、自驾摩托艇、水上观鸟等活动,景区内有传统的蒙古包。每年6—10月份,这里气候宜人,天蓝草碧,吸引了很多的游人。
冰臼奇观 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冰臼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在这里造就了瑰丽奇绝的自然景观。这里有分布广、规模大、特征明显、保存完好、国内外罕见、堪称“世界奇观”和“天下一绝”的冰臼群。冰臼群是冰川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冰臼是冰川的直接产物。两三百万年前在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时,由于冰层内有巨大压力,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这些坑极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称为冰臼。也是研究古气候、古人类生存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化的良好载体。据专项调查研究认为,该区第四纪晚新世早中期存在山谷冰川,并可能发育成一定规模的冰帽,与该时其冰川活动相伴。由于冰期具有一势能的冰雪融水长期旋流侵蚀作用,于颗粒较均匀、易风化的花岗岩山体上形成大小不一、形体多样的冰臼群。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的发现与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巴林左旗宝贵的自然遗产。
贡格尔草原 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北、西南部,巴彦高勒苏木(乡)、克旗达来诺日苏木(乡)和达日罕乌拉苏木(乡)境内,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35公里,总面积101 900公顷,占全旗天然草牧场的18.8%。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内蒙古草原,303国道横穿其间,交通十分方便。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和草原文化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观光旅游区。旅游区由巴彦敖包红皮云杉景观、达里湖构成。保护区南部与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东与三义乡、新庙乡毗邻;西与阿其乌拉苏木交界;北与白音查干苏木接壤。总面积320 000公顷。其中,农田面积14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湿地面积12 1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9%;草原面积88 4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6.7%。 该保护区属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属高原草原,海拔1200米~1500米,属新华夏内陆沉降带。主要由中古代和第三纪的砂岩、砂砾岩、泥岩组成,上覆较薄的第四纪沉积物。贡格尔河两岸的草甸草原极具代表性。在小腾格里沙地以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草场沙化、退化较少,植被优良。
该保护区辖1个镇(即达来诺日镇)、1个苏木(即阿其乌拉苏木)10个嘎查、41个独贵龙,1个风电场,总人口6505人,人口密度为6.4人/平方公里。境内牲畜总头数达4.4万头(只),牲畜出栏率62.8%,畜牧业总产值1200万元人民币,当地居民以牧业为主,2000年国民生总值1500万元人民币,牧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
该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最热7月平均气温17.8℃,盛夏最高气温在25摄氏度左右,春秋两季较短,冬季寒冷漫长, 1月平均气温-27℃,最低气温可达-36摄氏度以下。年降水量395.8毫米,无霜期68天。日照时数在2700小时~29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65%。由于该区地处中纬度盛行西风带区,所以大部分时间吹偏西风。风速年平均2.8米/秒~3.0米/秒,一年里以春季大风最多(≥8级),8月份为最低值,9月份以后逐渐加强至1月份达到最高值。
贡格尔草原景色十分壮观,植物种类繁多,长势旺盛,植被优良,区内草场沙化、退化较小,生态系统属良性。该区域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30余种。草原植被以达乌里——蒙古草原成份为主,并含有亚洲中部草原成份,黑海——哈萨克斯坦——蒙古种草原的植被,构成克旗优质牧草基地。
贡格尔草原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野生植物500多种、狍、鹿、狼、猞、獭等野生动物30多种,草原上盛产白蘑、黄花、山韭菜等山野菜,其中白蘑远销国外。黄芪、甘草、芍药、苦参等中草药产量也很大,在草原上常有“一步踏三草,草草皆是药”的说法。天鹅、水凫、百灵等珍稀鸟类有133种。行走在草原上,不时有珍禽异鸟翩然而至,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二级保护鸟类蓑羽鹤、灰鹤等。野兔、野鹿等小动物更是时有出没。这里有面积35.7万亩的达里湖,碧绿的湖水象草原上明亮的眼睛,水鸟在湖面轻盈的飞翔,牛群、马群、羊群在湖边欢快的倘佯。巴彦敖包红皮云杉林坐落在贡格尔草原的东北部,这样的沙地原始红皮云杉林世所罕见。1981年就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仅存的两处红皮云杉之一,有“神树”、“活化石”之称。
保护区境内主要分布着黑钙土、暗粟钙土、风沙土、草甸土及灰色森林土。保护区西北部的玄武岩盆地及湖积平原上,发育着内蒙古高原上最具代表意义的栗钙禾草,贡格尔草原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天然禾草草原之一,牧草种类繁多,是理想的天然牧场。
贡格尔草原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地位极为重要,属中国北方乃至亚洲重要湿地的范畴。2000年10月,克旗环保局向旗人民政府递交了《贡格尔草原调查报告》,同时提出了关于建立贡格尔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申请。旗人民政府依据上报的调查结果,于2000年12月25日批准建立了贡格尔草原自然保护区。贡格尔草原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成立了贡格尔草原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了贡格尔草原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保护区共划分了两个核心区,总面积161 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5.8%。贡格尔河核心区位于保护区中部贡格尔河两岸的湿地处,是一个以贡格尔河水域及周边湿草甸和滚诺尔咸水泡子所构成的核心区,面积为12 100公顷,占核心区总面积的75.1%。该核心区由于地势平坦,湿草甸、湖泡镶嵌分布,人为干扰较小,隐蔽条件较好,因此成为大鸨等珍稀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
嘎松山核心区位于保护区西北部嘎松山,是一个以嘎松山山体及山体周围草地植被所构成的核心区,面积为4000公顷,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4.9%。该核心区由于地势较高,嘎松山山顶海拔1561米,山体西边有金界壕(金代的长城遗址)穿过,山脚植被较好,人为干扰小,而这里又是克什克腾旗与锡林郭勒盟交界处,所以该核心区的有效保护,能成为克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屏障。
为防止核心区免受干扰,在核心区外围设置的缓冲带。根据核心区的特点设置两个缓冲区,总面积28 6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1%。在贡格尔河核心区外围设置的一个椭圆形的缓冲区,缓冲区面积19 000公顷,占缓冲区总面积的66.4%。在嘎松山核心区外围即山脚周围设置了1个凹字形的缓冲区,缓冲区面积9600公顷,占缓冲区总面积的33.6%。除核心区、缓冲区以外的全部区域设置为实验区,面积57 2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1%。
为了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功能特点,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增加保护区的活力,根据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和景观特点,在不影响重点保护对象的前提下,在实验区设置了2个旅游区,包括五星台子牧场旅游区位于贡格尔草原五星台子牧场,面积约2100公顷。风车旅游区位于创建集团的3号风力发电场,面积约1000公顷。站在山顶,可以领略风车的雄姿,聆听风车浑厚的声音,可以俯瞰绵延百里的草原间或点缀着的湖泡湿地,加之草原百鸟的啼鸣,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万物竞相的美丽画卷。
勃隆克沙漠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现已经被开发成旅游风景区。勃隆克沙漠是观赏自然奇景和体验蒙古族风情的好去处。这里有金色的沙山、碧绿的湖水、如茵的草原、奇异的怪石,种种看似奇异的组合就这样完美地融在一处。
勃隆克沙漠旅游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乡),距赤峰市120公里,是距京津冀辽等省区最近的集沙漠、草原、奇山、怪石、湖泊、原始次生林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旅游区内还特别设有观赏区、娱乐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等,主要项目包括赛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划艇、游泳、垂钓、水上游戏、沙漠驼队探险等。度假区设有接待区、观赏区、娱乐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等旅游功能区。
其甘沙漠 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距赤峰120公里,是一个以沙漠风光为主,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健身,风情体验,民族美食等功能的综合旅游区。沙漠内部绝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面积占整个沙漠面积的97%。形成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40%~50%,半固定沙丘达15%~25%,为亚洲中部灌木漠的主要部分,是优良的冬季牧场。再加上埋藏的古冲积平原和古河湖平原,沉积有巨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赋存着淡承压水,使其甘沙漠虽有沙漠之名,但也是生机盎然,生存的植物多达300种以上。沙丘上生长着梭梭,红柳和胡杨,沙漠下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其甘沙漠的荒漠植被隶属亚非荒漠植物区,亚洲中部区,赤峰市。阿拉善荒漠省的东界就在其甘沙漠的东缘,也就是亚洲中部荒漠区与草原区的分界线,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植物地理学分界线。植物地理成分古老而种类贫乏,以蒙古种,戈壁——蒙古种,戈壁种以及古地中海区系的荒漠成分占主导地位,世界种与泛北极区系成分十分贫乏。据初步采集与统计,其甘漠境内共有种子植物312种,隶属49科169属,戈壁区系成分中一些地方性特有的单种属和寡种属的优势作用十分显著。灌木、半灌木占绝对优势。其甘沙漠植物基本上都是沙生、旱生、盐生类灌木和小灌木组成,这些植物对当地生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动物种类因食物来源缺乏,种类较少。这些动物(如昆虫或爬行类)体表具有外骨骼或鳞片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且尿量很少。鸟类、昆虫和啮齿类类动物能排出固体的尿酸或浓尿,以减少对水分的需求;蜥蜴和蛇白天埋在沙中或躲在洞穴内,以避免干旱和高温。
其甘沙漠旅游区在翁旗巴嘎塔拉朝格温都苏木内乌丹镇东南部,包括其甘、勃隆克山、布日墩3个景区。旅游区沙漠属科尔沁沙地的一部分,是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松散堆积物,后经风力侵蚀及搬迁,形成了坨甸相间,沙丘连绵起伏、沟壑纵横的独特景致。旅游区有著名的红山文化遗址之一──赛汉塔拉玉龙出土地,为旅游区增加了文化底蕴。旅游区是以沙漠风光为主体景观,融沙间湖泊观光、水上娱乐、民族风情展现、影视拍摄等多功能于一体,分为中心接待区、观赏区、娱乐区、生态示范区等。
景区地处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为著名的科尔沁沙地的西缘,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是典型的沙漠景观区。境内分布着许多因风蚀作用积水而成的大小湖泊。浩瀚的沙漠中,大小湖泊众多,大的近2万亩,小的有几十亩。区内有多种候鸟在此栖息,随着近年来自然生态的好转,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几万只候鸟(白天鹅)栖息水面,形成一道独特的亮丽景观。近湖有大面积的草原,是纯天然绿色牧场,为京津、辽沈等大中城市提供了丰富的绿色食品。 旅游区又是著名的红山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赛沁塔拉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文化底蕴十分厚重。
达里湖 亦称为“达里诺尔湖”,汉语译为“大海一样的湖”,古称“鱼儿泺”、“捕鱼儿湖”、“答尔海子”等。它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部贡格尔草原的西南部,面积约2.38万公顷 ,是内蒙古地区四大名湖之一、赤峰市最大的湖泊。被称为“百鸟乐园”,也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2006年,达里诺尔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旅游区。
达里湖还有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湖两个姊妹湖,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宛若引线一样将3个湖泊穿在一起,形成面积238平方公里的高原湖区,总储水量达16亿立方米,最大水深13米。达里湖西北面是元朝最后一个都城应昌路的遗址。湖南岸为曼陀山,上有水莹洞、元龙兴寺遗址。湖北岸有平顶山,蒙语独石山汉译子山山崖侧留有先民岩画,别具远古传奇色彩。湖内产华子鱼、红鲤鱼、鲫鱼、瓦氏雅罗鱼等,肉质鲜美无比。每年夏季,丹顶鹤、白枕鹤 、白鹤 、天鹅、鸿雁、银鸥、燕鸥等百余种水禽来湖区繁衍后代,给湖区增添了勃勃生机。是名副其实的“百鸟乐园”。
该区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递减到零下32摄氏度,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1~2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最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之间,最高气温为36℃~43℃。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由500毫米递减为50毫米左右。蒸发量则相反,自西向东由3000毫米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这里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700小时以上,长时达3400小时。冬春季多风大,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光热、风能资源。
达里湖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草原、沙地、林地等多种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7月,保护区正式批准挂牌,并已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内有台地高原植被、湖积平原草原植被、低湿地植被和沙地疏林草原植被等多样的生态系统。达里诺尔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火山群,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达里湖水域面积240平方公里,水储量16亿立方米,水深米10米~13米,属于苏达型半咸水湖。达里湖地处内蒙古高原,人烟稀少,湖面广阔,草甸、湿地齐备,是鸟类的天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栖息着15目32科152种鸟类。其中有珍稀的丹顶鹤等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26种,是国家珍稀鸟类保护区。这里鸟类最多的时节是春秋两季,4月下旬到5月初,冰雪融化,青草萌生,候鸟成群结队从南方飞来栖息湖区,整个湖面百鸟争鸣,热闹非凡。而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各类候鸟陆续南迁,再度光临达里湖,其中以白天鹅和大雁居多。特别是近年来白天鹅数量越来越多,最多时达7万只。天鹅起时如晴天飞雪,落则如素锦铺地,因而达里湖又有“天鹅湖”的美称。达里湖的半咸水质,使之只有华子鱼和鲫鱼存活。鱼种虽少,但产量非常高,且十分有名。华子鱼学名瓦氏雅罗鱼,因眼球周围鲜红,俗称“红眼华子”。此鱼自然繁殖,天然生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由于独特的高原气候、特殊的苏打半咸水湖水质、纯天然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使得达里湖盛产的鲫鱼和瓦氏雅罗鱼(俗称华子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2008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成立达里诺尔湖雅罗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也通过了环保有机食品认证。清代《口北三厅志》载:“所产华子鱼,每年三、四月间,自大湖溯流而进,填塞河渠,殆无空隙,人马皆不能渡。”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如今虽不见此种景象,但年产各种鱼仍达100多万斤,为赤峰市最大的天然渔业基地。瓦氏雅罗鱼(俗称华子鱼),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系纯天然滋补营养佳品,以其鲜美的味道,让您食而难忘,在当地久负盛名。达里湖鲫鱼在我国北方同类产品中生长速度最慢,鱼龄最长,所产商品鱼均在5—10龄,与同类产品相比鱼体最大,味道最鲜,营养价值最高。素有“赛甲鱼”之称,系纯天然的滋补佳品。
达里湖冬捕一直沿用传统的捕鱼方式,在零下30℃左右的冰面上作业,世世代代,延续至今。目前已成为达里湖一道亮丽的风景,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使达里湖的冬季不再寒冷、万物生灵不再寂寞。每年的12月中下旬,气温下降到零下20℃,湖面的冰层厚度达到50厘米,这里便开始一年一度的冬季捕捞。工人首先在出网口和入网口凿开冰层,两口之间约1500米,然后在入网口两侧等距离依次开凿小冰洞,冰洞之间约20米,由两侧呈弧形通向出网口。然后,在入网口用两根长20多米的木杆牵着两张宽25米、长300多米的网扇沿冰洞向出网口穿行,网扇的尾部连接一个能容纳10万公斤鱼的大兜网,两根木杆到达出网口后捕捞便进入了拉网阶段。一般一网都能捕捞1万公斤以上,最多时,一网打出了6万公斤。
红山国家森林公园 是全国唯一的人工森林公园。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赤峰市红山区东北部的英金河畔,占地4300公顷,距市区3公里,南距北京420公里,距承德220公里。公园中的主要景区红山,山石皆呈红色,怪石嶙峋,赤壁似火,绿树绕红山,巍伟壮观。红山既是赤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山文化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1991年11月,经林业部批准建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9%。整个公园分为红山区、北山区、东山区和西山区四部分,分别生长着品种繁多的典型北方树种,主要有黑松、云杉、落叶松、杨、柳、榆、柞、桦等,形成了内蒙草原上难得的森林风光。此外,还有各种药材植物和野生动物。
园内还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主要景观红山山石呈红色,红山和赤峰皆因此而得名。园内共有47峰,山势宏伟壮观,自然形成了众多形象逼真的造形,主要有靠山佛、卧驼峰、将军石、一线天、金蟾望月等。红山被誉为中国第一大文化名山,是中华民族文明和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有众多人文古迹,如远古太阳神像、战国燕长城遗址、辽金文化遗存及木兰碑等,这里出土的古代碧玉龙被称为“天下第一龙”,享誉中外。
公园开发了木兰辞景区,玉龙山庄景区、民俗风景区、碑廊亭榭景区、森林功能景区等六大景区,57个景点。新建成了“佛亭”、“邀月亭”、“聆风轩”、“龙涎池”、“碑廊亭榭组合”等景点。
公园天然次生林茂密,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到处有奇峰绝壁,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浓郁,这些都构成了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性。公园有80多种药材、多种食用菌和食用类植物。药材主要有黄芪、党参、柴胡、菊花、芍药、大黄等,食用植物和食用菌主要有蘑菇、木耳、蕨菜、金针、香葱等,均为野生保健食品。
公园具有野生动物生存的良好环境和条件,野生动物众多。有野鹰、野雕等鸟类100余种,野兔、野鸡、半翅、石鸡等野生动物30余种。
2006年7月,赤峰市为了纪念“红山文化”命名50周年,在公园里建成一座红山先民村落。“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存,这里除了出土大量的彩陶文物和大型祭祀遗址外,更重要的是因“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一凤”的出土,使“红山文化”名声大震,它向世人展示了史前时期北方西辽河流域灿烂的原始文化。新落成的红山先民村,占地百余亩,已经按照当时的房屋式样建成6个居住房,一个钓鱼池和几十尊反映先民们打猎、捕鱼、制造石器、烧制陶器等日常生产生活的雕像,生动地再现了史前先民们的生活情景。
地质研究工作者在公园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一发现证明中国北方此纪冰川影响范围之广,也为进一步寻找同类冰川提供了新的线索。此次在红山发现的大量的冰斗群、刃脊、角峰、冰蚀痕等,提供了中国北方大陆冰川发育的重要证据,与在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林西县等发现的多处冰川遗迹形成机理相同,但由于红山后来受到的风化及剥蚀作用更为强烈、因而难以保存“冰臼”和“冰石林”等地貌景观。
南山生态园 位于赤峰南山地处市区南端,总面积4.3万亩,3个山头正对火车站与昭乌达路,距城区不足500米,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南山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文脉是契丹-辽文化,是一处集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历史人文景观、市民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文化综合展示区:契丹广场、双陆棋广场、契丹大字广场、契丹小字广场、图腾柱、草原丝绸之路大型组雕、辽代佛教艺术石窟、帝王广场、契丹阁、辽代名人长廊。
森林休闲娱乐园区:油松森林浴场、沟谷森林浴场、果品采摘区、鸟林。
花卉观赏区:果园花卉观光区、山地杏林观光区、山地草原林下植被花卉观光区。
生态教育、环保教育区:赤峰市生态博物馆、黄土高原形成纪念石刻、火山运动纪念石刻、赤峰南山生态历史纪念石刻。
农家乐园赤峰民族民俗旅游区:农家乐园民俗村、黄土高坡窑洞旅游民俗度假村、赤峰民俗博物馆、农家乐园自助采摘餐饮区。
自助采摘园艺区:李子园采摘区、金红苹果采摘、枣园、葡萄园、山杏园、自助采摘餐饮旅游区。
水上漂流及山地湖泊垂钓休闲探险旅游区:三道井子河梯级水上漂流项目,胜天池、万泉山庄垂钓休闲旅游区。
体育健身区:全民健身广场、奥林匹克广场、老年高尔夫球场、山地滑冰场、山地滑雪场、山地网球场。
山地旅游探险:沟谷崖壁攀岩区、沟谷滑索、高空索道探险区、山地车、山地摩托车、山地越野汽车赛场。
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南山历史变迁展示区:以革命烈士碑、苏军烈士纪念碑、碉堡、叶大匡石刻、南山夏家店为展区。
公园还建有六大休闲娱乐旅游观赏长廊:观赏采摘景观长廊、花卉观赏长廊、植物景观长廊、环保教育长廊、体育健身长廊、辽文化教育长廊。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115公里,地跨索日嘎苏木、岗根苏木、朝阳乡、罕山林场。东与巴林左期相连,西与林西县交界,南依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北与锡林郭勒盟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18分~118度55分北纬43度59分~44度27分,总面积为10.04万公顷。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我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岭南山地的典型地段,对我国进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地质学、环境科学、植物的自然演替,水土保持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等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保护区是中国大兴安岭南部山部景观的缩影。还是东亚阔叶林向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草原向森林的双重过度地带,也是华北植物区系向兴安植物区系的过渡带,成为联系各大植物区系的纽带和桥梁,对研究各大植物区系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重大意义。这里又是东北、华北、蒙新三区动物区系的交汇点。同时,这里又是生态交错带,可以通过该区生物多样性变化来研究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区已成为中-加两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示范区。
保护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温寒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炎热,秋季气温下降快。年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年均气温2,年有效积温1800,年降水量400mm,无霜期100天左右,土壤主要以山地黑土、灰色森林土、棕壤土和暗栗钙土为主。保护区内有29个自然村,总人口10 575人,人口密度为10.6人/平方公里。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环境。区内有野生维管束植物70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一种,即胡桃楸。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有甘草(Ⅱ级)、黄芩、秦艽、达乌里龙胆、远志、卵叶远志、防风、五味子等8种;有自治区重点保护的植物12种,如胡桃楸、兴安升麻、北五味子、甘草、二型叶沙参、手掌参等。有自治区重点保护药用植物17种。保护区现记录鸟类1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区鸟类3种:金雕、大鸨和黑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鸳鸯、鸢等26种。苍鹰、雀鹰、松雀鹰、大鵟、普通鵟、草原雕、秃鹫等29种鸟类均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鸟类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序列。
古老的赛罕乌拉是契丹族的故土和发祥地。保护区境内至今尚留有辽庆州白塔、辽庆陵、金代边堡等文化古迹。保护区内的主要景区有:
⑴圣山景区。位于保护区东南部,景区范围为赛罕乌拉主峰整个山脉,主要景点有圣山林海、石林谷、神树台、旗杆峰、岭上峰、亚高山草甸。
⑵亚高山草甸。位于赛罕乌拉山顶峰,海拔1951米。地势平坦,面积约3000亩,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十分重要的寒生草甸植被类型。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等诸多因素,导致植物生长期短、低矮。以银穗草、高山紫菀、金莲花、岩败酱、珠芽蓼、段报春、紫苞凤毛菊、地榆、野罂栗等高山植物为优势。夏季7~8月,仅1个月时间,植物迅速生长,开花,形成奇特的五花草甸景观。山顶居中偏东南部,有相距不远的两泓池水。池水不枯不溢,碧澈澄蓝,映照天宇,池旁为湿生草甸,生长有金莲花。《辽史》对此曾有较详记载,“黑山有池,池旁生金莲”(黑山即今赛罕乌拉主峰)。金莲花是名贵中药材,而生长于高山顶上的金莲花更为罕奇。当地传说每年春季赛罕乌拉金马驹子降生后,喝天池水食金莲花,夏季便从赛罕乌拉山上跑下来,在查干沐沦河岸吃草,在西拉沐沦河水中浴身,在千里草原上奔驰。于是草原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因此草原上的人们便十分喜爱和崇敬天池、金莲花和金马驹子。
历史上,辽代曾视赛罕乌拉主峰为魂魄回归之山,每年都由皇帝主持大型仪式祭山,登山观金莲、赏天池。而蒙古民族至今仍尊崇此山,每年阴历五月十三,这里都举行大规模祭敖包活动,届时巴林草原及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都前来登山祭祀,在山下举行那达慕大会,庆祝牛羊丰收,祈祷风调雨顺。亚高山草甸上,有一座大型敖包,已历史悠久,随着岁月的沉积,这座敖包将会越堆越大,这种民族文化也将永世流传。1978年在敖包附近曾出土一红铜质地錾刻“梵文”的祭祀盘,表明在赛罕乌拉主峰上的祭祀活动由来已久。
⑶庆云山景区。位于保护区西北庆云山(俗称王坟沟)。在海拔1200米~1300米之间的沟谷和坡地上,生长有山丁子、家榆、蒙古栎、白桦、黑桦、山楂等 疏林,林下及开阔地为羊草草原,夏季团团绿树与如茵的草原构成了宛如欧洲庄园一样的疏林草原景观。有关专家来此考察,将此类景观定名为“庄园式疏林草原景观”。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还有第四纪冰川留下的自然遗迹,辽朝三代皇陵坐落于此,因此这里具有动植物考察、地质景观欣赏、考古探险、民俗采风、摄影写生等多种旅游潜力,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
上一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